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8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rect oxidation of methane at low temperature using Pt/C,Pd/C,Pt/C-ATO and Pd/C-ATO electrocatalysts prepared by sodium borohydride reduction process 被引量:1
1
作者 J.Nandenha E.H.Fontes +2 位作者 R.M.Piasentin F.C.Fonseca A.O.Neto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37-1145,共9页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voltammetric profiles of the Pt/C,Pt/C-ATO,Pd/C and Pd/CATO electrocatalysts and study their catalytic activities for methane oxidation in an acidic electrolyt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voltammetric profiles of the Pt/C,Pt/C-ATO,Pd/C and Pd/CATO electrocatalysts and study their catalytic activities for methane oxidation in an acidic electrolyte at 25 ℃ and in a direct methan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at 80 ℃. The electrocatalysts prepared also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 diffractograms of the Pt/C and Pt/C-ATO electrocatalysts show four peaks associated with Pt face-centered cubic( fcc) structure,and the diffractograms of Pd/C and Pd/C-ATO show four peaks associated with Pd face-centered cubic( fcc) structure. For Pt/C-ATO and Pd/C-ATO,characteristic peaks of cassiterite( SnO_2) phase are observed,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Sb-doped SnO_2( ATO) used as supports for electrocatalysts. Cyclic voltammograms( CV) of all electrocatalysts after adsorption of methane show that there is a current increase during the anodic scan. However,this effect is more pronounced for Pt/C-ATO and Pd/C-ATO. This process is related to the oxidation of the adsorbed species through the bifunctional mechanism,where ATO provides oxygenated species for the oxidation of CO or HCO intermediates adsorbed in Pt or Pd sites. From in situ ATR-FTIR(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experiments for all electrocatalysts prepared the formation of HCO or CO intermediates are observed,which indicates the pro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Polarization curves at 80 ℃in a direct methane fuel cell( DMEFC) show that Pd/C and Pt/C electroacatalysts have superior performance to Pd/C-ATO and Pt/C-ATO in methane 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dium BOROHYDRIDE reduction process Pt/C-ATO and Pd/C-ATO ELECTROCATALYSTS methane oxidation acidic electrolytes polarization curv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talytic methanation reaction over alumina supported cobalt oxide doped noble metal oxides for the purification of simulated natural gas
2
作者 Wan Azelee Wan Abu Bakar Rusmidah Alil +2 位作者 Abdul Aziz Abdul Kadir Salmiah Jamal Mat Rosid Nurul Shafeeqa Mohammad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22-830,共9页
A series of alumina supported cobalt oxide based catalysts doped with noble metals such as ruthenium and platinum were prepared by wet impregnation method.The variables studied were difference ratio and calcination te... A series of alumina supported cobalt oxide based catalysts doped with noble metals such as ruthenium and platinum were prepared by wet impregnation method.The variables studied were difference ratio and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Pt/Co(10∶90)/Al2O3 catalyst calcined at 700 ℃ was found to be the best catalyst which able to convert 70.10% of CO2 into methane with 47% of CH4 formation at maximum temperature studied of 400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is catalyst possessed the active site Co3O4 in face-centered cubic and PtO2 in the orthorhombic phase with Al2O3 existed in the cubic phase.According to the FESEM micrographs,both fresh and spent Pt/Co(10∶90)/Al2O3 catalysts displayed small particle size with undefined shape.Nitrogen Adsorp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5.50% reduction of the total surface area for the spent Pt/Co(10∶90)/Al2O3 catalyst.Meanwhile,Energy Dispersive X-ray analysis(EDX) indicated that Co and Pt were reduced by 0.74% and 0.14% respectively on the spent Pt/Co(10∶90)/Al2O3catalyst.Characterization using FT-IR and TGA-DTA analysis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residual nitrate and hydroxyl compounds on the Pt/Co(10∶90)/Al2O3 catal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gas cobalt oxide noble metal catalyst methanation re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催化剂催化低浓度甲烷燃烧研究进展
3
作者 竹涛 王美丹 +6 位作者 苑博 张学里 张馨月 黄钰欢 李辰 徐旭东 孙倩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9,共17页
煤矿瓦斯是煤矿的伴生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大量排放到大气中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因此煤矿乏风瓦斯的减排对于达成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催化燃烧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甲烷减排的方法,其关键在于开发低成本、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近... 煤矿瓦斯是煤矿的伴生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大量排放到大气中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因此煤矿乏风瓦斯的减排对于达成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催化燃烧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甲烷减排的方法,其关键在于开发低成本、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近年来,钙钛矿氧化物由于成分灵活、结构特殊、较低的成本以及催化性能的可调控性等优点在甲烷催化燃烧领域受到极大的关注。在钙钛矿催化剂处理低浓度甲烷的工业应用中,存在催化性能低和硫中毒等问题,阻碍了钙钛矿氧化物催化甲烷燃烧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介绍了钙钛矿催化剂的可调控结构和合成方法,归纳了钙钛矿催化剂上的甲烷催化燃烧机理,分析了硫的存在导致钙钛矿失活的原因,重点阐述了钙钛矿催化剂提高催化活性以及耐硫性能的设计方法。分析发现:通过优化制备条件、进行元素掺杂、酸性溶液处理、构建多孔新型钙钛矿等方法的应用,可使钙钛矿的表面活性位点与氧空位的数量增加,同时提高活性组分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程度,进而提高催化活性。最后对钙钛矿催化剂催化甲烷燃烧未来设计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催化燃烧 钙钛矿 煤矿乏风瓦斯 催化活性 氧化物 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甲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输出电特性与内部多物理场分布模拟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博涵 刘畅 +2 位作者 王朝阳 刘明 严俊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0,共12页
为揭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在不同种类燃料供应时电池内部多物理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建立并验证了多场耦合的三维平板式SOFC单电池模型,对比研究了以氢气、甲烷、甲醇为燃料的SOFC稳态性能差异,获得了电池内部温度场、浓度场分... 为揭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在不同种类燃料供应时电池内部多物理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建立并验证了多场耦合的三维平板式SOFC单电池模型,对比研究了以氢气、甲烷、甲醇为燃料的SOFC稳态性能差异,获得了电池内部温度场、浓度场分布特性和碳氢燃料在电池中的积碳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甲烷燃料的预重整能够有效提高电池放电能力,预重整度提高20%,电池最大输出功率提高8%。与甲烷相比,甲醇燃料的预重整对电池输出功率影响较小。采用甲烷燃料能够降低电池因温度梯度过大而损坏的风险,电池阳极-气体流道交界面的最大温度梯度为10 K/cm,相比于以氢气作为燃料时的22 K/cm有明显的下降。研究获得了不同电压下电池内部的积碳速率分布特性,运行电压U降低会增大电池内部的积碳速率,U=0.5 V时甲烷燃料的积碳速率约为U=0.9 V时积碳速率的2倍以上。相比于甲烷作为燃料,选取甲醇作为SOFC电池的燃料时,电池内部具有更低的积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甲烷 甲醇 积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稻品种对重庆地区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范茂 杨学亭 +4 位作者 张健 刘倩 赵正武 廖敦秀 杭晓宁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3,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重庆地区种植的高产、温室气体低排放水稻品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观测重庆地区主推的6个水稻品种(中浙优H7、渝两优华占、Q香优352、... 【目的】探究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重庆地区种植的高产、温室气体低排放水稻品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观测重庆地区主推的6个水稻品种(中浙优H7、渝两优华占、Q香优352、神农优446、渝香优8133、渝香203)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通量,收获期测定水稻产量,并对比其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结果】在6个水稻品种中,仅中浙优H7的CH_(4)排放通量呈双峰趋势,峰值分别出现在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收获期;其余5个品种的CH_(4)排放通量均呈单峰趋势,且峰值均出现在抽穗期—灌浆期。不同品种的CH_(4)排放总量为175.77~274.10 kg/ha,其中,Q香优352的CH_(4)排放总量最低,而渝香优8133排放总量最高,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N_(2)O的明显排放峰出现在稻田落干后,排放总量为-0.100~0.464 kg/ha,各品种间的N_(2)O排放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渝香优8133的N_(2)O排放总量为负值。不同品种水稻产量为4.94~8.20 t/ha,其中Q香优352产量最高,渝两优华占产量最低,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全球增温潜势分析显示,中浙优H7的全球增温潜势最高,达7.67 t CO_(2)e/ha,而Q香优352的全球增温潜势最低,为4.98 t CO_(2)e/ha。不同水稻品种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在0.61~1.54 t CO_(2)e/t,其中Q香优352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品种,而中浙优H7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高。【结论】综合考虑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Q香优352产量最高,且CH_(4)排放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更适宜在重庆及类似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甲烷 氧化亚氮 温室气体排放 水稻产量 重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催化甲烷转化为高价值产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润智 邱卓 +4 位作者 李兰燕 郭俊豪 马娆 顾乾军 杨智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100,I0004,共17页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成本低、热值高、储量丰富,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原料.将甲烷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如C1(甲醇、甲酸等)、C2(乙烷、乙醇、乙酸等)和C3+(丙烷、苯等),实现甲烷的高效利用,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成本低、热值高、储量丰富,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原料.将甲烷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如C1(甲醇、甲酸等)、C2(乙烷、乙醇、乙酸等)和C3+(丙烷、苯等),实现甲烷的高效利用,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然而,由于甲烷高稳定性和化学惰性,在温和条件下将其激活和转化是极具挑战性的.目前,工业上甲烷转化主要通过热催化过程进行,通常需要高温高压,耗能大,投资高,限制了甲烷的高效转化.光催化可以在温和条件下利用清洁且可持续的太阳能,将甲烷转化为一系列高价值产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光催化甲烷转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光催化甲烷转化的基本原理,并详细介绍了甲烷转化为烃类和含氧化合物的最新进展,从活性中心和反应途经等方面阐述了反应机理.最后,根据目前的进展和基本认识,讨论了光催化甲烷转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和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转化 光催化 非氧化偶联 氧化偶联 含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作用下煤样渗透率与润湿性对有机质变化的联合响应
7
作者 张宝鑫 傅雪海 +4 位作者 ZENG Fanhua Bill 邓泽 杨兆彪 康俊强 段超超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17-3028,共12页
氧化作用可改善煤层渗透率,但部分煤样氧化后亲水性增强,对煤层气长期产出不利,相近条件下氧化后渗透率显著增大且亲水性增幅小或减弱的“优质”煤层显然具有更好的改性效果。氧化作用下有机质变化为渗透率及润湿性的变化提供部分驱动力... 氧化作用可改善煤层渗透率,但部分煤样氧化后亲水性增强,对煤层气长期产出不利,相近条件下氧化后渗透率显著增大且亲水性增幅小或减弱的“优质”煤层显然具有更好的改性效果。氧化作用下有机质变化为渗透率及润湿性的变化提供部分驱动力,当前可见煤样氧化后官能团呈同向变化但改性效果相反的报道。为探究氧化作用下煤层渗透率与润湿性对有机质变化的联合响应,对取自我国煤层气开发热点地区的8个煤矿样品开展了氧化改造前后渗透率、孔隙结构、润湿性及大分子结构测试。结果表明:煤样氧化改造后不同有效应力条件下渗透率多呈增大趋势,初始渗透率(无应力条件下,k_(0))与润湿角(θ)平均变化幅度分别为65.8%及-40.9%,但二者变化(|C_(k0)/C_(θ)|)幅度未见明显相关性,k_(0)与θ变化幅度比值的绝对值(|C_(k0)/C_(θ)|)介于0.2~4.2。氧化剂进入煤样后,有机质被溶解形成新孔裂隙,导致总孔隙率及渗透率增大,k0增幅随孔隙率增大呈现出增大趋势。部分脂肪及羟基等被氧化形成极性不同的含氧官能团,是导致改性效果呈现出差异的根本原因。与脂肪、羧酸变化幅度及羧酸与脂肪变化幅度比值的绝对值呈负相关,基于煤样有机质变化(|C_(k0)/C_(θ)|)可初步评估氧化改性效果,当脂肪减幅超过20%且羧酸与脂肪变化幅度比值的绝对值小于0.5时,Ck_(0)超过2,指示相较于渗透率的明显改善,亲水性变化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氧化改造 渗透率 润湿性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氧化偶联床层控温与撤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丁晟哲 武洁花 +2 位作者 李蔚 白杰 刘东兵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6-693,共8页
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由于反应温度较高和强放热问题,实现工业化存在极大挑战。综述了OCM反应控制放热的工艺与移除热量的技术,从控制放热的角度,调节氧气稀释浓度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深度氧化导致的催化床层热点;使用其他氧化性气体或... 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由于反应温度较高和强放热问题,实现工业化存在极大挑战。综述了OCM反应控制放热的工艺与移除热量的技术,从控制放热的角度,调节氧气稀释浓度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深度氧化导致的催化床层热点;使用其他氧化性气体或者催化剂晶格氧代替氧气进行OCM反应,可有效控制放热并提高乙烷乙烯选择性。从撤热的角度,使用高热导率的载体制备整体型催化剂,可以削弱床层热点;将OCM与甲烷重整等吸热反应耦合,既可通过热交换降低温升,还能兼顾OCM尾气处理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偶联 乙烯 床层热点 撤热 整体型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恢复对典型城市湖泊玄武湖甲烷释放的影响
9
作者 樊施明 顾于 +4 位作者 陈鹤 王洪伟 邢鹏 李彪 吴庆龙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4-797,I0002,I0003,共16页
湖泊是温室气体甲烷(CH_(4))的重要释放源之一,削减湖泊CH_(4)释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沉水植物恢复作为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可能同时具备削减CH_(4)释放的效果。为验证上述假设,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典型城市湖泊... 湖泊是温室气体甲烷(CH_(4))的重要释放源之一,削减湖泊CH_(4)释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沉水植物恢复作为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可能同时具备削减CH_(4)释放的效果。为验证上述假设,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典型城市湖泊玄武湖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顶空—平衡法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野外观测研究,并结合室内培养实验,比较了玄武湖沉水植物恢复区与未恢复区CH_(4)释放、产生和氧化的差异以及沉水植物恢复在其中的可能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玄武湖未恢复区水—气界面CH_(4)扩散通量的变化范围为23.5~6076.1 μmol/(m^(2)·d),年平均值为(1244.0±1317.6)μmol/(m^(2)·d)。未恢复区的CH_(4)释放主要受温度、多种营养盐(总磷、总氮、亚硝态氮、氨氮)、叶绿素a浓度等影响;恢复区的CH_(4)扩散通量显著低于未恢复区,其年平均值仅为未恢复区的23.8%,该区域的CH_(4)释放主要受温度、总磷等影响。沉水植物恢复可能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削减了CH_(4)释放:(1)沉水植物的恢复显著降低了各类营养盐与叶绿素a浓度(总磷、总氮和叶绿素a分别下降了80.2%、73.6%和72.2%),进而削减了CH_(4)的排放;(2)沉水植物的恢复显著地降低了沉积物不同温度下的产甲烷潜势与其温度敏感性,同时还提高了甲烷氧化潜势,使得净CH_(4)释放减少。本研究可为湖泊修复与碳汇能力提升的协同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沉水植物 生态修复 产甲烷潜势 甲烷氧化潜势 玄武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下潮土团聚体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0
作者 朱翰绅 徐聪 +7 位作者 杨紫琦 李韦婕 纪程 艾玉春 孙丽 李冠霖 汪吉东 张永春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0-1009,共10页
为研究团聚体尺度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黄淮海平原潮土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粒径团聚体开展培养试验,探究团聚体的N_(2)O、CH_(4)和CO_(2)排放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团聚体(≥2 mm)和小团... 为研究团聚体尺度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黄淮海平原潮土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粒径团聚体开展培养试验,探究团聚体的N_(2)O、CH_(4)和CO_(2)排放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团聚体(≥2 mm)和小团聚体(0.25~<2 mm)的CO_(2)和N_(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团聚体,其中N_(2)O对全土总排放的贡献率达71.78%。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的总氮、NO_(3)^(-)-N和NH_(4)^(+)-N含量分别是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粉-黏颗粒(<0.053 mm)的1.16~1.50倍,且其总有机碳及可利用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微团聚体和粉-黏颗粒。小团聚体中驱动反硝化过程的nirK基因丰度显著高于微团聚体和粉-黏颗粒。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团聚体平均颗粒直径、CO_(2)排放、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nirK基因丰度是影响团聚体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粉-黏颗粒CH_(4)累积排放量为正值(27.39μg·kg^(-1)),其余粒径团聚体CH_(4)累积排放量为负值(-34.63~-12.45μg·kg^(-1)),表明粉-黏颗粒为CH_(4)的排放源,而其他粒径团聚体为CH_(4)的汇。综上,在改良土壤团粒结构的同时,提升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中反硝化作用的完成度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潮土 氧化亚氮 二氧化碳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u与金属氧化物-KCl熔融介质的甲烷热解制备少层石墨烯与氢气联产研究
11
作者 杨茗凯 黄泽皑 +7 位作者 周芸霄 刘彤 张魁魁 谭浩 刘梦颖 詹俊杰 陈国星 周莹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3-480,I0001,I0002,共10页
甲烷热解是一种利用化石能源制备高附加值碳材料和氢气的技术。然而,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和熔融金属催化法在制备石墨烯时存在固体催化剂失活、石墨烯与催化剂分离困难以及反应温度高(≥1100℃)等问题,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本研... 甲烷热解是一种利用化石能源制备高附加值碳材料和氢气的技术。然而,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和熔融金属催化法在制备石墨烯时存在固体催化剂失活、石墨烯与催化剂分离困难以及反应温度高(≥1100℃)等问题,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本研究提出了通过金属Cu与金属氧化物-KCl熔融介质催化甲烷热解制备石墨烯的创新方案。通过添加金属氧化物(Al_(2)O_(3)、TiO_(2)、ZrO_(2)、MgO、SiO_(2))作为分散剂,增强了Cu球活性位点的分散性,特别是Cu球体积分数为50%的Cu/ZrO_(2)和Cu球体积分数为75%的Cu/MgO催化剂,可有效制备少层石墨烯。前者表现出最佳活性,其甲烷转化率为22%,氢气产率为21.5 mmol/h,而且能产生大面积、平整的少层石墨烯。本研究为甲烷热解联产石墨烯与氢气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未来有望实现石墨烯的规模化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热解 熔融介质 少层石墨烯 氢气 铜/金属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掺杂对Ni基复合氧化物结构调控及其催化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研究
12
作者 舒东博 陈海洁 +4 位作者 王晓斌 闫妍琼 吕岩 王俊文 丁传敏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0,共6页
掺杂金属离子可调控复合金属氧化物中活性金属的配位环境并构造缺陷位,进而提高复合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催化性能。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Zn、Ce或Fe的Ni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用于催化甲烷部分氧化(POM)反应。采用XRD、N_(2)物理吸... 掺杂金属离子可调控复合金属氧化物中活性金属的配位环境并构造缺陷位,进而提高复合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催化性能。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Zn、Ce或Fe的Ni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用于催化甲烷部分氧化(POM)反应。采用XRD、N_(2)物理吸/脱附、H_(2)-TPR和XPS等方法对催化剂晶相结构、织构性质、还原性能和物种化学状态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金属离子掺杂有效调控了Ni和活性氧物种的分布,其中,Ni_(0.76)Ce_(0.24)Cr_(2)催化剂中Ce的掺杂增强了Ni与其他金属的相互作用,增大了催化剂表面活性氧物种数量,该催化剂在高温段(550~600℃)的H_(2)选择性接近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金属氧化物 甲烷部分氧化 物种分布 金属离子掺杂 产物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铈纳米棒负载钯-钴双金属催化甲烷氧化
13
作者 熊靖 孙彦 +2 位作者 马亚肖 徐琳盛 韦岳长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231,共9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氧化铈纳米棒(CeO_(2)-R)载体,利用自主研发的气膜辅助还原装置,通过控制气体扩散速率和还原剂质量分数,实现金属前驱体的均匀还原与负载,以及钯-钴(Pd-Co)双金属合金在CeO_(2)-R上的高度分散,构筑Pd-Co/CeO_(2)-R深...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氧化铈纳米棒(CeO_(2)-R)载体,利用自主研发的气膜辅助还原装置,通过控制气体扩散速率和还原剂质量分数,实现金属前驱体的均匀还原与负载,以及钯-钴(Pd-Co)双金属合金在CeO_(2)-R上的高度分散,构筑Pd-Co/CeO_(2)-R深度氧化催化剂。通过调整Pd-Co双金属合金的比例,优化CeO_(2)-R表面的氧空位分布,增强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升催化剂对氧气和甲烷的吸附及活化能力,进而促进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的提升。分析Pd-Co/CeO_(2)-R催化剂催化低浓度甲烷氧化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1.5%Pd-0.5%Co/CeO_(2)-R催化剂表现出高的催化低浓度甲烷氧化活性。相比于CeO_(2)载体,在CeO_(2)纳米棒表面负载Pd-Co纳米颗粒可进一步提高低浓度甲烷氧化的催化活性;CeO_(2)纳米棒表面的Pd-Co合金催化剂在催化剂的负载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金属-氧化物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显著改善催化剂对分子氧的吸附和活化性能,有利于活性氧物种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氧化 氧化铈 纳米棒 双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麦-稻”轮作体系短期温室气体排放及经济效益评价
14
作者 石吕 石晓旭 +5 位作者 韩笑 刘旭杰 单海勇 薛亚光 刘建 魏亚凤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1-791,共11页
为了精确估算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并筛选合理的稻麦轮作模式,以长江下游沿江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品种特性和茬口安排,建立了2种“元麦-水稻”轮作模式——苏裸麦2号-移栽南粳46(A)、苏裸麦2号-直播南粳5055(B)和2种“小麦-... 为了精确估算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并筛选合理的稻麦轮作模式,以长江下游沿江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品种特性和茬口安排,建立了2种“元麦-水稻”轮作模式——苏裸麦2号-移栽南粳46(A)、苏裸麦2号-直播南粳5055(B)和2种“小麦-水稻”轮作模式——扬麦29-移栽南粳5055(C)、扬麦29-直播南粳9108(D),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21年11月—2022年10月进行CH4和N2O排放原位监测,对比分析不同轮作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特征,通过计算全球增温潜势(GWP)、温室气体强度(GHGI)和净增温潜势(GWPnet)全面评价筛选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的稻麦轮作模式。结果表明:不同轮作体系CH_(4)、N_(2)O排放以及温室效应差异显著,采用周年保护性耕作措施的B组合产量(比A、C、D组合降低0.86%~4.29%)和成本(28 619.42元·hm^(-2) )均最低,其产值和收益比“小麦-水稻”模式分别显著提高6.22%~10.11%和72.88%~73.18%(P<0.05)。周年CH4累积排放量、周年GWP、单位产量排放强度(GHGIY)、单位收益排放强度(GHGII)及GWPnet也表现为B组合最低,其周年GWP和GHGIY比A、C组合分别显著降低63.59%、46.42%和62.12%、44.02%(P<0.05),GHGII相比其他三个组合降幅为55.36%~69.01%(P<0.05)。此外,B组合显著增加土壤固碳量,GWPnet为-0.28 t·hm^(-2) (以CO_(2)-eq计),表现为温室气体的“汇”。综合考虑温室效应与作物产量及效益,苏裸麦2号-直播南粳5055组合温室效应相对最弱,产量稳定性相对较高,产值效益比较突出,可作为长江下游沿江地区稻麦轮作区低碳减排的主要轮作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麦-水稻”轮作体系 甲烷 氧化亚氮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强度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剂量下新型生物抑制剂环戊酮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增产的协同效应研究
15
作者 李景元 王帅 +8 位作者 李洁 王文宇 王炜 李雅群 刘凯 张坤 李东伟 连瑞源 李杰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环戊酮(CCO)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抑制剂,其多功能、对环境更友好的优势使得它比传统化工合成类抑制剂更能迎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为指导CCO的实际应用,采用田间试验,以辽宁棕壤玉米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土壤氮素... 环戊酮(CCO)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抑制剂,其多功能、对环境更友好的优势使得它比传统化工合成类抑制剂更能迎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为指导CCO的实际应用,采用田间试验,以辽宁棕壤玉米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土壤氮素调节能力、植株生长指标以及增产效果在探究CCO作用机制及效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方法综合评估CCO实际应用中的最优剂量。试验共设计5个处理:1)单施尿素处理(Urea);2)添加施氮量的0.5%CCO处理(CCO1);3)添加施氮量的1%CCO处理(CCO_(2));4)添加施氮量的2%CCO处理(CCO_(3));5)添加施氮量的5%CCO处理(CCO_(4))。结果表明,CCO_(2)处理对温室气体的控制效果更优。相较于Urea组,NH_(3)、N_(2)O减排率分别达32.5%、21.9%;土壤CH4累积吸收量提高5.59倍。结合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来看,此剂量处理下更能对温室效应产生显著影响(P<0.05);从植株性状、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等指标的统计结果显示CCO_(2)处理下更能调节土壤氮素平衡,优化作物氮素利用,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使得增收增产约20%,经济效益更佳。CCO作为新型抑制剂,作用效果良好且多样,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综合考虑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实际应用CCO时,应选用1%施氮量的CCO剂量进行配施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抑制剂 环戊酮 氨挥发 氧化亚氮 甲烷 温室效应 植株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泉沉积物关键金属元素体系对成岩环境的指示
16
作者 张智超 贺治伟 +2 位作者 苗晓明 王虎 李江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167,共13页
冷泉活动是海底甲烷渗漏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全球碳循环和海洋极端环境的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冷泉沉积物中的金属元素体系重建早期成岩环境是理解冷泉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揭示甲烷渗漏活动特征与历史演变的重要途径。本文系... 冷泉活动是海底甲烷渗漏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全球碳循环和海洋极端环境的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冷泉沉积物中的金属元素体系重建早期成岩环境是理解冷泉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揭示甲烷渗漏活动特征与历史演变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阐述了冷泉环境中关键金属元素体系(Fe、Mn、Ni、Cu、Zn、Cd、As、Hg、Mo、W、U、Ba及REE)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并梳理了其代表性指标在冷泉研究中的应用。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两类科学问题:揭示甲烷渗漏主导的复杂氧化还原条件演变,以及示踪与冷泉系统紧密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特别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研究强调,冷泉系统不同成岩过程的多重影响使得单一元素指标的应用存在局限性,多指标综合应用与地质背景的精细分析对准确解读冷泉环境信息至关重要。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高分辨率原位微区分析技术以及金属稳定同位素体系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甲烷厌氧氧化 关键金属元素体系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早期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导体膜反应器用于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
17
作者 李勇 高晶 +3 位作者 李慧敏 肖华盛 陈天翔 陈鑫智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2,共7页
为解决甲烷部分氧化反应制合成气中的过度氧化问题,通过引入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与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耦合,提高合成气的选择性。以Ni/γ-Al_(2)O_(3)和Ni/SBA-15为催化剂对膜反应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Ni/SBA-15催化剂的介孔结构... 为解决甲烷部分氧化反应制合成气中的过度氧化问题,通过引入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与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耦合,提高合成气的选择性。以Ni/γ-Al_(2)O_(3)和Ni/SBA-15为催化剂对膜反应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Ni/SBA-15催化剂的介孔结构在测试后坍塌,性能下降。而在950℃下,以Ni/γ-Al_(2)O_(3)为催化剂的膜反应器甲烷转化率达92%,CO选择性高达99%。经500 min稳定性测试,膜反应器展现出良好的甲烷转化率和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导体膜 合成气 催化剂 膜反应器 甲烷部分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化表面促进剂复配氧化石墨烯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王蕊蕊 姜少林 +4 位作者 王超 施中锋 赵伟龙 郝晓茹 盛伟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4,共7页
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储存和运输天然气受到了研究者关注。然而,水合物存在生成条件苛刻、生成速率慢和储气量低等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采用全氟己基磺酸钾(PHS)与氧化石墨烯(GO)复配的促进剂,在277 K、6 MPa条件下,开展了甲烷水合物... 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储存和运输天然气受到了研究者关注。然而,水合物存在生成条件苛刻、生成速率慢和储气量低等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采用全氟己基磺酸钾(PHS)与氧化石墨烯(GO)复配的促进剂,在277 K、6 MPa条件下,开展了甲烷水合物生成实验,研究了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复配促进剂用于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最短为3 min(0.2 g/L GO+10 mmol/L PHS),相比纯水体系诱导时间(221 min)显著缩短;储气量最高为158 mL/mL(0.2 g/L GO+10 mmol/L PHS),相比纯水体系储气量增大了690%,相比0.2 g/L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促进剂储气量增大了28%。回收利用复配促进剂(0.2 g/L GO+10 mmol/L PHS),5次循环过程中储气量均可保持在120 mL/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 氟化表面促进剂 氧化石墨烯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Fe_(2)O_(3)催化剂的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性能:Ce/Fe物质的量比的影响
19
作者 李树娜 宁威臣 +3 位作者 李小军 杨毅 郑含 张亚刚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51,共7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改变Ce/Fe物质的量比制备了一系列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将其用于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利用N_(2)吸脱附、XRD、SEM、H_(2)-TPR、O_(2)-TPD及XP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Ce/Fe物质的量比对Ce... 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改变Ce/Fe物质的量比制备了一系列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将其用于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利用N_(2)吸脱附、XRD、SEM、H_(2)-TPR、O_(2)-TPD及XP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Ce/Fe物质的量比对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结构、性能及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反应性能的影响。O_(2)-TPD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铁摩尔分数的增加,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体相晶格氧的流动性变好;XPS分析结果表明,少量Fe^(3+)的掺入有利于氧空位的形成,而大量Fe^(3+)的引入则会导致氧空位湮灭。氧空位浓度最高的Ce3Fe1复合氧化物不具有最高的CH_(4)转化率。因此,Ce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活性除与氧空位的含量有关外,还与催化剂的晶格氧流动性及Fe_(2)O_(3)的含量等因素有关;晶格氧流动性更好、铁含量更高的Ce1Fe1复合氧化物呈现出最高的CH_(4)转化率,500℃时可将CH_(4)完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 Fe_(2)O_(3) 低浓度甲烷 催化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龙虾密度对养殖田块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20
作者 穆红城 成永旭 +4 位作者 徐旭 孙梦芹 李京昊 李娅 李嘉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6,共13页
为探究种稻前小龙虾密度对养殖田块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试验以淹水稻田为对照(CK),对比了3种小龙虾养殖密度10.8、6.5、2.2尾·m^(-2)(D1、D2、D3)下CH_(4)和N_(2)O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各组CH_(4)和N_(2)O地表平均排放通量和剖... 为探究种稻前小龙虾密度对养殖田块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试验以淹水稻田为对照(CK),对比了3种小龙虾养殖密度10.8、6.5、2.2尾·m^(-2)(D1、D2、D3)下CH_(4)和N_(2)O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各组CH_(4)和N_(2)O地表平均排放通量和剖面浓度规律为CK>D1>D2>D3。CK组CH_(4)和N_(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34.36 mg·m^(-2)·h^(-1)和0.19 mg·m^(-2)·h^(-1),D1、D2和D3处理CH_(4)平均排放通量较CK组分别降低了9.0%、19.0%和27.4%,N_(2)O平均排放通量较CK组分别降低了13.4%、21.6%和27.2%。CK组全球增温潜势(GWP)为10.14 tCO_(2)e·hm^(-2),显著高于D1、D2和D3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受剖面气体、总氮、地温、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环境因子会受到小龙虾密度的调控,进而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影响温室气体排放与GWP的关联度。D1、D2和D3组的存活率分别为73.65%、69.26%和67.48%,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虾净产值最高的是D2组为3.15×10^(4)元·hm^(-2),显著高于D1组和D3组(P<0.05)。不同养殖密度组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为D2<D1≈D3(P<0.05)。研究表明,田块淹水情况下引入小龙虾会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虽然温室气体排放量随小龙虾放养密度增加而升高,但从综合经济和生态效益来看,小龙虾放养密度为6.5尾·m^(-2)时可获得较好的产量和规格,同时具有较低的GWP和GHG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前虾 克氏原螯虾 养殖密度 甲烷 氧化亚氮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