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动驾驶汽车“零重力”座椅不同展开坐姿下乘员正面碰撞损伤研究
1
作者 武和全 盘江强 +1 位作者 边楚虹 高双全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共14页
针对“零重力”座椅在不同展开角度下的乘员碰撞安全问题开展研究,首先搭建汽车正面碰撞模型,调整座椅角度为标准姿态、零重力坐姿以及在标准姿态基础上将靠背角度调整至120°、150°和180°三种不同姿态,再给模型分别施加4... 针对“零重力”座椅在不同展开角度下的乘员碰撞安全问题开展研究,首先搭建汽车正面碰撞模型,调整座椅角度为标准姿态、零重力坐姿以及在标准姿态基础上将靠背角度调整至120°、150°和180°三种不同姿态,再给模型分别施加40 km/h和56 km/h两种碰撞速度曲线。仿真对比发现:标准姿态下乘员头部、颈部、胸部损伤值最小,零重力姿态下乘员头部、颈部损伤值最大;胸部损伤风险随姿态角度增大而增大,胸部发生压缩变形,肺部最易受到挫伤,其次为肝脏与脾脏。乘员倾斜角度的增加,乘员下潜严重且下肢“二次碰撞”的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倾斜坐姿 正面碰撞 乘员损伤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身电池一体化的车身正面碰撞研究
2
作者 廉玉波 衣本钢 +2 位作者 田洪生 闫军飞 全毅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14,共6页
为进一步扩大电动汽车乘员空间并提升其安全性能,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cell to body,CTB)将电池作为结构件集成到车身底部,不仅有效减少车身零件及连接数量,且有助于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及增加续航里程。针对CTB结构可能带来的碰撞安... 为进一步扩大电动汽车乘员空间并提升其安全性能,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cell to body,CTB)将电池作为结构件集成到车身底部,不仅有效减少车身零件及连接数量,且有助于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及增加续航里程。针对CTB结构可能带来的碰撞安全问题和传力路径中断风险,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CTB结构的车身正面碰撞安全设计流程。采用“传力分解-仿真分析-试验对标”的设计方法,首先确保电池在正面碰撞中的安全性,然后设计多级传力路径以优化车身结构,并根据碰撞力值规划设计车身前部结构。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及试验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未来的车身设计及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身电池一体化 力学开发设计 正面碰撞安全 刀片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避障致车-车斜角碰撞的乘员损伤分析及应对
3
作者 邵金华 冯兴 +2 位作者 郑红英 滕可 李学亮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7,共13页
基于协同避障导致的车-车斜角碰撞事故场景,分析乘员的离位响应和人体损伤。选取壁障残余车速和碰撞重叠率两个变量,分别设置4种壁障车速度和3种碰撞重叠率,分析乘员因协同避障产生的离位现象以及乘员在碰撞过程中的人体损伤;匹配主动... 基于协同避障导致的车-车斜角碰撞事故场景,分析乘员的离位响应和人体损伤。选取壁障残余车速和碰撞重叠率两个变量,分别设置4种壁障车速度和3种碰撞重叠率,分析乘员因协同避障产生的离位现象以及乘员在碰撞过程中的人体损伤;匹配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分析其对离位乘员的约束效果。结果表明,协同避障会导致乘员产生明显的侧向离位,降低了基础约束系统的保护效果,尤其是针对右倾坐姿乘员,安全带已经完全脱离乘员肩部。从测试矩阵分析结果来看,碰撞重叠率在30%左右时的乘员综合损伤最高;匹配主动安全带的约束系统在协同避障过程中对乘员的离位运动有较好的约束效果,乘员侧向离位明显降低,乘员综合损伤风险下降,但在50%重叠率的碰撞工况中,乘员头部仍有很大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被动安全集成 协同避障 正面斜角碰撞 乘员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面碰撞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作用下六岁儿童乘员姿态对损伤风险的影响
4
作者 王鹏 潘迪 +2 位作者 叶美婷 叶凡 韩勇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3-492,共10页
为厘清汽车正面碰撞事故中不同坐姿儿童乘员在有无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介入时头部及胸腹部损伤差异,结合城市快速路汽车的行驶速度(90km/h)与NHTSA-NCAP测试条件,建立了整车100%重叠率刚性壁障正面碰撞仿真模型。选取了某款带靠背的... 为厘清汽车正面碰撞事故中不同坐姿儿童乘员在有无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介入时头部及胸腹部损伤差异,结合城市快速路汽车的行驶速度(90km/h)与NHTSA-NCAP测试条件,建立了整车100%重叠率刚性壁障正面碰撞仿真模型。选取了某款带靠背的增高垫儿童约束系统(CRS)。采用THUMS 6YO人体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参考坐姿(RF)、前倾坐姿(HF-OP)和下潜坐姿(PSB),对比分析了有无AEB作用下儿童乘员在各坐姿下的运动学响应及头部和胸腹部损伤风险。结果表明:有AEB作用下,RF坐姿的儿童乘员HIC_(15)减小了43.6%,胸部3 ms合成加速度降低了24.6%;PSB坐姿的儿童头部3 ms合成加速度降低了19.2%,胸部压缩量减小了18.1%;HF-OP坐姿的儿童头部加速度峰值和胸部加速度峰值分别降低了28%和25%。可见各坐姿下AEB的介入均可显著降低儿童乘员的头部和胸部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儿童约束系统 自动紧急制动 THUMS 6YO人体有限元模型 坐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DYNA的NJL6800客车车架碰撞仿真分析
5
作者 王军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5期58-61,共4页
以NJL6800型客车车架为研究对象,通过CATIA建立参数化模型,结合HyperMesh与LS-DYNA进行48.3 km/h正面碰撞仿真。车架前纵梁在碰撞12 ms时出现1181 MPa应力峰值,30 ms时等效塑性应变达1.94;左右纵梁加速度峰值分别为47.0g、59.5g,较行业... 以NJL6800型客车车架为研究对象,通过CATIA建立参数化模型,结合HyperMesh与LS-DYNA进行48.3 km/h正面碰撞仿真。车架前纵梁在碰撞12 ms时出现1181 MPa应力峰值,30 ms时等效塑性应变达1.94;左右纵梁加速度峰值分别为47.0g、59.5g,较行业标准降低30%~40%,且沙漏能占比<5%验证了仿真有效性。揭示了客车车架渐进式吸能机理,为商用车耐撞性设计提供了参考值,对提升被动安全性能具有工程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LS-DYNA 客车车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坐姿乘员在自动驾驶汽车碰撞中的损伤仿真实验 被引量:2
6
作者 武和全 李羿辉 +1 位作者 刘瑾 张申奥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4-491,共8页
为研究不同坐姿乘员在自动驾驶汽车中的碰撞安全性,筛选了7种具有代表性的乘员姿态(包括头部、上肢和躯干的变化)进行正面碰撞的仿真实验,对其乘员运动学和所受载荷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其姿态对乘员碰撞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面碰... 为研究不同坐姿乘员在自动驾驶汽车中的碰撞安全性,筛选了7种具有代表性的乘员姿态(包括头部、上肢和躯干的变化)进行正面碰撞的仿真实验,对其乘员运动学和所受载荷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其姿态对乘员碰撞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面碰撞仿真实验中,倚靠姿态乘员的综合损伤风险与其他姿态相比更高,较交谈姿态,倚靠姿态乘员胸部压缩量增大了45.5%,肋骨骨折严重,内脏器官应变提高了48.8%,左倾姿态乘员损伤风险则明显降低,其头部损伤风险减少了49.1%,胸部损伤降低了14.4%。基于此,提出乘员在碰撞前可通过调整自身姿态来规避部分损伤的策略,以提高乘员在自动驾驶汽车中的碰撞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正面碰撞 仿真实验 乘员损伤风险 乘员非标坐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置碰撞中落地式油门踏板对驾驶员小腿损伤特征及保护 被引量:2
7
作者 康巍 王刚 +2 位作者 鞠春贤 王宇 郭建保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6,共8页
研究了Euro NCAP正面偏置碰撞工况中落地式油门踏板对驾驶员大腿及小腿产生的伤害机理,并制定了相应的腿部保护策略。对同一个平台上分别搭载悬挂式油门踏板和落地式油门踏板的2款车型,在整车碰撞过程中的脚部运动响应、伤害曲线特征进... 研究了Euro NCAP正面偏置碰撞工况中落地式油门踏板对驾驶员大腿及小腿产生的伤害机理,并制定了相应的腿部保护策略。对同一个平台上分别搭载悬挂式油门踏板和落地式油门踏板的2款车型,在整车碰撞过程中的脚部运动响应、伤害曲线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试验及有限元仿真分析,制定了相应的腿部保护策略;进行了整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悬挂式油门踏板对小腿的伤害产生在小腿下部,伤害形式为脚掌外翻产生的X向弯矩;落地式油门踏板脚掌外翻幅度较小,产生的伤害在小腿上部和大腿部位,伤害形式为由小腿胫骨撞击仪表板产生的胫骨弯曲导致的小腿上部Y向弯矩和膝盖滑动位移。与优化前相比,落地式油门踏板优化后的保护策略,使膝盖滑动位移(D_(S))降低72.2%,小腿右上胫骨指数(TI)降低48.6%;相对于同平台装载悬挂式油门踏板车型的情况,D_(S)降低11.5%,TI降低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被动安全 正面偏置碰撞 油门踏板 小腿伤害 大腿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面碰撞车身加速度波形简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宇豪 胡叶青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0,9,共6页
在正面碰撞试验中,车身加速度是影响乘员保护的重要因素,但其曲线高频震荡,很难直接研究其与乘员损伤之间的关系。针对车辆正面碰撞的特点,将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分为不同阶段,并依据各阶段的特点,对车身加速度曲线进行参... 在正面碰撞试验中,车身加速度是影响乘员保护的重要因素,但其曲线高频震荡,很难直接研究其与乘员损伤之间的关系。针对车辆正面碰撞的特点,将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分为不同阶段,并依据各阶段的特点,对车身加速度曲线进行参数化建模,找到车身加速度的各特征点。利用有限元模型研究简化前后车身加速度曲线对假人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化曲线与原始曲线的相似度较高,并且假人在2种曲线下的响应基本一致,简化曲线可以代替原始曲线用于车辆碰撞安全性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车身加速度特征点的大小及其出现时刻对乘员各部位损伤影响的关系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车身加速度曲线 参数化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碰撞波形的某电动汽车前端结构碰撞性能改进
9
作者 唐洪斌 张君媛 +1 位作者 王士彬 余雪婷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36,共5页
为实现电动汽车正面碰撞时车身结构吸能最大化,通过分析汽车最优碰撞波形构型的特点,结合理论和经验公式对汽车前端结构进行设计,同时引入弯折等变形模式,提出基于理论最优波形构型的车身结构正面碰撞性能改进方法。结果表明,改进后车... 为实现电动汽车正面碰撞时车身结构吸能最大化,通过分析汽车最优碰撞波形构型的特点,结合理论和经验公式对汽车前端结构进行设计,同时引入弯折等变形模式,提出基于理论最优波形构型的车身结构正面碰撞性能改进方法。结果表明,改进后车体结构的碰撞波形与最优波形构型基本一致,同时乘员胸部加速度明显下降,提高了整车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最优碰撞波形 结构改进 前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面碰撞安全带约束系统保护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洪亮 葛如海 +1 位作者 周海超 刘玺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3-370,共8页
为对比在正面碰撞中,不同安全带预紧器及其组合、不同载荷限力器的各限力等级对驾驶员安全性的影响,采用碰撞仿真软件MADYMO建立了某型轿车驾驶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经试验验证。仿真结果显示:安装卷收器与带扣双预紧器、带扣预紧器以... 为对比在正面碰撞中,不同安全带预紧器及其组合、不同载荷限力器的各限力等级对驾驶员安全性的影响,采用碰撞仿真软件MADYMO建立了某型轿车驾驶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经试验验证。仿真结果显示:安装卷收器与带扣双预紧器、带扣预紧器以及卷收器、带扣与锚点三预紧器分别能使驾驶员头部伤害指标HIC36、髋部合成加速度a以及左、右大腿力Fleft、Fright降至最低值360.35、418.03 m/s2、2 018.34 N、1 245.21 N;当未安装预紧器时,HIC36、胸部3 ms合成加速度T3MS、上颈部剪切力(负值)Fx-、上颈部轴向力(正值)Fz+、Fleft、Fright以及a分别到达最大值634.73、401.45 m/s2、739.46 N、1 625.24 N、3 323.43 N、3 102.55 N以及482.76 m/s2;当卷收器载荷限力器的限力等级逐渐减少时,T3MS、Fx-、Fz+以及胸部压缩量Thpc都逐渐降低,但Fright逐渐增大;当锚点载荷限力器的限力等级逐渐减少时,Fleft、Fright、Fx-都呈上升的趋势。上述结果进一步扩展了安全带预紧器与载荷限力器的研究范围,为新型安全带约束系统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预紧器 载荷限力器 驾驶员 保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正面碰撞中驾驶人坐姿对其损伤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唐灿 李平飞 +2 位作者 黄海波 刘娜 周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58,共5页
为研究汽车正面碰撞时驾驶人坐姿对其损伤的影响,根据实车碰撞试验数据,建立车辆驾驶舱-驾驶人-约束系统的MADYMO仿真模型,并予以验证。利用仿真模型开展车速为56 km/h的100%正面碰撞试验,将假人定位并调整其参数,分析驾驶人碰撞前的8... 为研究汽车正面碰撞时驾驶人坐姿对其损伤的影响,根据实车碰撞试验数据,建立车辆驾驶舱-驾驶人-约束系统的MADYMO仿真模型,并予以验证。利用仿真模型开展车速为56 km/h的100%正面碰撞试验,将假人定位并调整其参数,分析驾驶人碰撞前的8种典型姿态对其碰撞后损伤风险的影响,并对比头部损伤值(HIC)、胸部连续3 ms损伤值、胸部压缩量以及颈部、腿部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碰撞时驾驶人的坐姿对身体各个区域的损伤风险有较大影响;驾驶人碰撞时的纵向位置对其损伤风险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0%正面碰撞 坐姿 损伤风险 驾驶人 MADYMO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面25%重叠偏置碰撞测试的轿车改进设计 被引量:15
12
作者 肖龙 李莉 +1 位作者 段大伟 刘优宝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4-191,共8页
根据2012年8月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新推出的车辆正面25%重叠碰撞测试规程对某款轿车进行碰撞仿真和试验,结合仿真和实车试验结果分析了车辆正面小重叠碰撞事故的特点,并根据评估规程评估该车的车体结构仅达到及格等级。为提高该车的碰... 根据2012年8月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新推出的车辆正面25%重叠碰撞测试规程对某款轿车进行碰撞仿真和试验,结合仿真和实车试验结果分析了车辆正面小重叠碰撞事故的特点,并根据评估规程评估该车的车体结构仅达到及格等级。为提高该车的碰撞安全性能,从车体结构设计和关键部件材料更换这两条途径对该车进行改进,改进后在同一工况下的仿真结果显示车辆的车体变形程度和乘员舱侵入量明显减小,车体结构评估等级提升为良好,说明改进后该车的碰撞安全性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25%重叠碰撞 碰撞安全 改进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速正碰的吸能盒式防撞梁吸能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有松 孙万朋 +1 位作者 安超群 尹浩庆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58,共6页
基于防撞梁系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对某商用车型的防撞梁系统进行了概念设计,建立了有效的正面100%刚性壁障低速碰撞仿真模型。通过正交试验法,系统地研究了横梁截面、吸能盒截面、吸能盒内板厚度和吸能盒外板厚度对防撞梁系统吸能特性... 基于防撞梁系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对某商用车型的防撞梁系统进行了概念设计,建立了有效的正面100%刚性壁障低速碰撞仿真模型。通过正交试验法,系统地研究了横梁截面、吸能盒截面、吸能盒内板厚度和吸能盒外板厚度对防撞梁系统吸能特性的影响,并利用极差法和综合平衡法选出了最大峰值碰撞力小、吸能盒压缩量小的吸能特性最优组合。最后探讨了溃缩槽间距对吸能盒式防撞梁吸能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指出,最终组合方案满足碰撞力要求,并且吸能盒式防撞梁具有较好的吸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能盒 低速正面碰撞 正交试验 压缩位移 最大峰值碰撞力 溃缩槽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轿车碰撞中新型前排安全座椅对后排乘员保护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洪亮 葛如海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06-1212,共7页
为实现对后排乘员的保护,提出了一种新型汽车前排安全座椅。建立了某型轿车后排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正面碰撞中,新型前排安全座椅扭簧的最佳刚度为10N·m/(°),此时,后排女性乘员的头部伤害指标HIC15... 为实现对后排乘员的保护,提出了一种新型汽车前排安全座椅。建立了某型轿车后排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正面碰撞中,新型前排安全座椅扭簧的最佳刚度为10N·m/(°),此时,后排女性乘员的头部伤害指标HIC15、胸部3ms合成加速度T3ms和组合伤害概率Pcip分别比原前排座椅下降了24.4%,6.80%和48.3%;男性乘员的头部伤害指标HIC36,髋部合成加速度a和Pcip分别下降了56.0%,10.4%和86.0%。此外在正面偏置碰撞中,新型前排座椅同样能为后排乘员提供较好的保护:当扭簧刚度为10N·m/(°)时,后排女性乘员的HIC15,T3ms和Pcip分别下降了23.7%,5.16%和29.3%;男性乘员的HIC36,T3ms和Pcip分别下降了43.0%,17.3%和7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正面偏置碰撞 新型汽车前排安全座椅 后排乘员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儿童安全座椅约束系统参数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9
15
作者 曾庆国 王枫红 胡小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5546-5550,共5页
轿车内儿童乘员在正面碰撞中是最容易受伤的群体。儿童乘员约束系统的优化对于保护儿童有重要意义。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的指导下,利用MADYMO软件,按照美国FMVSS 213和欧洲ECE R44法规要求进行模拟仿真。对单因素进行分析,再通过正交试... 轿车内儿童乘员在正面碰撞中是最容易受伤的群体。儿童乘员约束系统的优化对于保护儿童有重要意义。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的指导下,利用MADYMO软件,按照美国FMVSS 213和欧洲ECE R44法规要求进行模拟仿真。对单因素进行分析,再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的优化方案。实现了对该儿童乘员约束系统较全面可靠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乘员约束系统 正面碰撞 MADY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面碰撞事故中车速推算的改进算法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姜华平 何宏宇 吴伟阳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1-532,544,共3页
鉴于目前在正面碰撞事故的车速推算中常用的经典算法,其计算结果常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文中在分析刚体碰撞过程中两车的运动状态的基础上,建立了车辆运动微分方程,以推算肇事车碰撞前的行驶速度。实例验证表明:改进算法的计算结果比常... 鉴于目前在正面碰撞事故的车速推算中常用的经典算法,其计算结果常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文中在分析刚体碰撞过程中两车的运动状态的基础上,建立了车辆运动微分方程,以推算肇事车碰撞前的行驶速度。实例验证表明:改进算法的计算结果比常用算法的结果更接近PC-CRASH的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微分方程 碰撞前速度 改进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正面碰撞中后排不同坐姿乘员损伤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武和全 周惠来 +1 位作者 李羿辉 胡林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8-697,共10页
为了研究后排乘员不同坐姿的正面碰撞损伤生物力学特征,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的研究方法,对THUMS AM50乘员在50 km/h正面碰撞时标准坐姿、左倾15°以及右倾15°这3种坐姿下的损伤生物力学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左倾15°坐姿,使用... 为了研究后排乘员不同坐姿的正面碰撞损伤生物力学特征,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的研究方法,对THUMS AM50乘员在50 km/h正面碰撞时标准坐姿、左倾15°以及右倾15°这3种坐姿下的损伤生物力学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左倾15°坐姿,使用3+2点式安全带以及后排正向安全气囊对乘员进行了碰撞保护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乘员左倾15°坐姿损伤最为严重,为此使用3+2点式安全带能有效减轻乘员头部损伤;使用后排正向安全气囊很大程度上对乘员头部以及胸部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对左右倾斜坐姿的乘员也具有好的保护效果。未来需要加强对后排乘员的保护研究,以适应不同的碰撞工况以及复杂多变的乘员坐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排乘员 正面碰撞 乘员坐姿 损伤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货车前纵梁碰撞吸能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都雪静 王占宇 +1 位作者 陈琳 陆昊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25-528,共4页
为分析某轻型货车前纵梁碰撞吸能特性,以碰撞理论为基础,运用CATIA软件建立前纵梁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ANSYS/LS-DYNA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车架前纵梁在碰撞中的变形吸收了大部分的能量,车架的最大变形位于纵梁的变截面处;纵梁的初速度为1... 为分析某轻型货车前纵梁碰撞吸能特性,以碰撞理论为基础,运用CATIA软件建立前纵梁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ANSYS/LS-DYNA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车架前纵梁在碰撞中的变形吸收了大部分的能量,车架的最大变形位于纵梁的变截面处;纵梁的初速度为13.5 m/s,货车整备质量2.5 t条件下,碰撞发生2 ms后由于材料的塑性变形而产生峰值减速度,随后材料变形失效;车架前纵梁吸能特性与减速度相似,位于碰撞发生2 ms时出现吸能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正面碰撞 轻型货车 吸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安全带预紧限力系统对前排乘员的保护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葛如海 肖建中 张苏秀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2,共6页
为了减轻前排乘客在正面碰撞中所受的伤害,对比卷收器、锚点、锁扣在预紧限力方式下的不同组合,采用碰撞仿真软件MADYMO建立了某型轿车副驾驶位的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对碰撞伤害进行评估。同时采用WIC值来综合评价整个约束系统的保护效果... 为了减轻前排乘客在正面碰撞中所受的伤害,对比卷收器、锚点、锁扣在预紧限力方式下的不同组合,采用碰撞仿真软件MADYMO建立了某型轿车副驾驶位的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对碰撞伤害进行评估。同时采用WIC值来综合评价整个约束系统的保护效果。仿真结果显示:预紧限力锚点和预紧限力锁扣相组合的方式对前排乘客的综合伤害指标WIC值最小,为0.279,在这种组合下,其头部伤害指标HIC36、胸部3 ms合成加速度C3ms、胸部压缩量Ccomp以及左右大腿Fleft和Fright值分别为:243.05、24.21 g、25.86 mm、1.03 k N、0.22 k N。对于其他组合,预紧限力卷收器和预紧限力锚点在胸部方面的伤害值会有所改善,预紧限力卷收器和预紧限力锁扣组合在头部方面伤害值表现比较好,而对于单个预紧限力卷收器和三者结合反而效果不是很好。依照上述结果可以进一步对安全带锚点和锁扣详细参数进行细致的研究,为更有效地保护前排乘员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排乘员 正面碰撞 预紧限力 伤害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面碰撞中轿车前排头枕气囊对后排乘员的保护影响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洪亮 葛如海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27-1430,共4页
提出了头枕安全气囊的设想:在前排座椅头枕内部增设安全气囊,在正面碰撞中该气囊打开并迅速膨胀,在后排乘员头部与座椅间形成气垫,并吸收碰撞能量,避免头部与前排头枕或靠背发生二次碰撞,从而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目的。为此,以某型轿车... 提出了头枕安全气囊的设想:在前排座椅头枕内部增设安全气囊,在正面碰撞中该气囊打开并迅速膨胀,在后排乘员头部与座椅间形成气垫,并吸收碰撞能量,避免头部与前排头枕或靠背发生二次碰撞,从而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目的。为此,以某型轿车相关尺寸与性能参数为依据,采用碰撞仿真软件MADYMO建立了后排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经试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前排座椅,头枕气囊能够使后排乘员头部伤害值HIC15下降66.4%,颈部枕骨伸张弯矩下降63.9%,而胸部伤害值T3MS仅增加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前排头枕气囊 后排乘员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