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鲸鱼优化算法的丘陵山区田块全覆作业路径规划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胜伶 李金广 +2 位作者 赵立军 冀杰 任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1-70,共10页
为了解决丘陵山区单田块作业全覆盖路径规划以及多田块作业最优遍历顺序求解的问题,提升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的作业质量和能耗效率,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鲸鱼优化算法的路径规划方法。首先利用电子地图获取作业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 为了解决丘陵山区单田块作业全覆盖路径规划以及多田块作业最优遍历顺序求解的问题,提升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的作业质量和能耗效率,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鲸鱼优化算法的路径规划方法。首先利用电子地图获取作业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并提取作业区域经纬度信息,基于提取数据构建和绘制田块模型。然后,在单田块全覆盖路径规划中引入能耗模型用于寻找最佳作业方向角,以实现单田块作业能耗最优的全覆盖路径规划。最后,针对鲸鱼优化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和早熟的问题,利用Tent映射进行种群初始化,同时引入非线性收敛因子a*和路径长度最优为目标进行作业路径规划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按照能耗最优规划路径完成田块作业需要的总能耗为1.3002×10^(7)J,比路径长度最优情况下的作业能耗减少22.26%,利用改进鲸鱼优化算法求解的遍历顺序进行遍历所消耗的能耗比鲸鱼优化算法求解遍历顺序进行遍历节省能耗11.71%,节能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路径规划 丘陵山区 全覆盖 改进鲸鱼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辅助决策 被引量:35
2
作者 金晓斌 李海涛 +1 位作者 周寅康 王慎敏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4年第1期39-44,共6页
研究目的:借助DEM进行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辅助决策,以期为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利用项目区大比例尺地形图及相关资料建立DEM,利用ARCGIS等软件,实现项目区总体规划方案,工程项目规划和工程量测算等... 研究目的:借助DEM进行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辅助决策,以期为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利用项目区大比例尺地形图及相关资料建立DEM,利用ARCGIS等软件,实现项目区总体规划方案,工程项目规划和工程量测算等方面的辅助决策。研究结果:采用DEM进行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辅助决策方法可行且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设计精度。研究结论:利用DEM在空间地形处理方面的优势,可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土地整理项目提供辅助决策,有必要利用DEM和GIS软件的空间分析与处理功能,在常用GIS平台上开发一套专用于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工具包,从总体上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科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土地整理 数字高程模型 DEM 中国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考 被引量:45
3
作者 胡志超 张会娟 +2 位作者 钟挺 吴峰 顾峰玮 《中国农机化》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18,共3页
南方丘陵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麻类等作物的生产基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地位。本文在分析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概况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并针对其存在问题以及目前国内实际,提出了今... 南方丘陵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麻类等作物的生产基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地位。本文在分析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概况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并针对其存在问题以及目前国内实际,提出了今后加快推进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丘陵山区 现状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季风区土壤^(137)Cs背景值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明礼 杨浩 +4 位作者 王小雷 王轶虹 徐从安 杨九东 戎静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9-675,共7页
通过测定山东沂蒙山区、江苏苏南丘陵区以及云南滇池流域背景点样品中土壤137Cs活度,探讨了土壤剖面中137Cs的分布状况,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质地的土壤137Cs的分布深度有所不同。非耕地137Cs活度呈指数型分布,且与分布深度表现出很强的相... 通过测定山东沂蒙山区、江苏苏南丘陵区以及云南滇池流域背景点样品中土壤137Cs活度,探讨了土壤剖面中137Cs的分布状况,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质地的土壤137Cs的分布深度有所不同。非耕地137Cs活度呈指数型分布,且与分布深度表现出很强的相关关系;耕地中137Cs活度呈深度分异上的均一性。并确定了这几个地区137Cs的背景值分别为1737.1、1847.2和918.0Bq/m2。地区土壤137Cs背景值的确定使得137Cs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侵蚀退化状况、侵蚀和沉积的空间分布成为可能,为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壤侵蚀的经济损益评估及水土保持措施评价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背景值 比活度 沂蒙山区 苏南丘陵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5
作者 易中懿 曹光乔 张宗毅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29-233,共5页
针对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低的现状,运用环境分析法和计量模型,深入分析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种植结构和技术环境等宏观因素对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并对不同环节和作物机械化水平进行了... 针对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低的现状,运用环境分析法和计量模型,深入分析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种植结构和技术环境等宏观因素对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并对不同环节和作物机械化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播种机械化水平与宏观因素相关性不显著以外,耕地、灌溉、植保和收获机械化水平都与上述一个或多个因素显著相关。据此提出了该区域农机化发展的优先序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及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农业机械化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玉斌 曹宁 +3 位作者 苏晓光 许晓鸿 闫飞 杨振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4-229,共6页
研究了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并对各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顺垄试验小区蓄水保土效果最差;地埂植物带、灌木埂试验小区水土保持效益居中;生态修复、横垄试验小区水土保持效... 研究了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并对各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顺垄试验小区蓄水保土效果最差;地埂植物带、灌木埂试验小区水土保持效益居中;生态修复、横垄试验小区水土保持效益较高;水平坑试验小区水土保持效益相当高。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之间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以生态修复对土壤pH、容重和田间持水量的修复最为明显;各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颗粒组成,即土壤质地的修复效果均不明显,可见水土保持措施并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土壤质地。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较短时间内,土壤SOC的消耗要大于其累积,使其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较好的SOC恢复效果。速效养分含量受水土保持措施影响非常大,土壤速效养分一部分随土壤侵蚀流失,一部分为植物所吸收利用,从而导致各水土保持措施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速效养分的恢复效果最佳。在目前现有的水土保持措施下,选择生态修复措施,即自然撂荒是短时期内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进行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恢复土壤肥力质量较好的选择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山丘陵区 水土保持措施 土壤性质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下垫面垂直风切变特征对比 被引量:6
7
作者 靳双龙 刘晓琳 +2 位作者 李鸿秀 尚可政 王式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0-346,共7页
利用中国西北、北方东部和南方地区的10个测风塔风速资料,研究了不同区域风切变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西北、北方东部和南方垂直风切变存在明显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秋冬季大、春夏季小;夜间大,白天小;风切变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与边界层稳... 利用中国西北、北方东部和南方地区的10个测风塔风速资料,研究了不同区域风切变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西北、北方东部和南方垂直风切变存在明显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秋冬季大、春夏季小;夜间大,白天小;风切变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与边界层稳定度的年变化、日变化有关.风切变的大小与下垫面有关,下垫面平缓地区风切变比较小,地形起伏大的地区风切变比较大.海滨地区的垂直风切变值明显大于内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荒漠 山地丘陵 南方沿海 风切变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低丘缓坡资源适宜性评价与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吴海燕 刘方 +1 位作者 杨莉 易志坚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8-334,共7页
【目的】通过对喀斯特地区金沙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适宜开发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情况进行分析,以期能为该区的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特尔菲法对金沙县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评价因子进行筛选,构建评价指... 【目的】通过对喀斯特地区金沙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适宜开发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情况进行分析,以期能为该区的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特尔菲法对金沙县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评价因子进行筛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相关因子的权重值,并采用DTM模型分析确定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坡度值,依此建立低丘缓坡适宜性评价模型,然后在GIS软件平台上通过叠加分析的方法,得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宜农、宜林、宜建区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结果】在金沙县低丘缓坡资源中,宜农地所占面积相对较少,勉强、不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土地面积占绝大部分,高度适宜仅占总体面积的8.12%,中度适宜占总体的26.52%;宜林地所占面积较多,高度、中度适宜开发为林地总共占宜林地总量的63.33%;宜建地总体面积不多,高度、中度适宜占总体的21.14%、24.59%,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结论】金沙县低丘缓坡资源丰富,对其开发利用可以为金沙县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供土地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丘缓坡 土地适宜性 评价体系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低山丘陵区高标准农田区域划定及建设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邢贺群 孟凡奎 +2 位作者 苏里 李双异 汪景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1-237,共7页
基于东北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理念,以依兰县为例,从耕地的自然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选取10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东北低山丘陵区高标准农田区域划定及建设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依兰县存在耕地分布不平... 基于东北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理念,以依兰县为例,从耕地的自然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选取10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东北低山丘陵区高标准农田区域划定及建设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依兰县存在耕地分布不平衡、耕地质量差、机械化水平低、农田防护林面积比例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等问题。依兰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可分为最佳、适宜、有条件、无条件4种类型,其中最佳、适宜、有条件3种类型区的面积为196 20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0%。依兰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可分为平原地力保育型、平原地力提升型、丘陵地力保育型、丘陵地力提升型4种类型,以实现耕地的相对集中连片,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农田防护林覆盖率,提高耕作层厚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基本农田 低山丘陵区 区域划定 建设模式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地采煤地地表移动变形与裂缝特征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小松 郑杰炳 王刚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5-10,共6页
在预测模型修正的基础上,运用地表变形预计系统对丘陵山区采煤地地表变形预测,通过对比分析预计裂缝结果和裂缝调查结果,分析裂缝与地表变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经过修正后的丘陵山地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调查结果吻合;裂缝... 在预测模型修正的基础上,运用地表变形预计系统对丘陵山区采煤地地表变形预测,通过对比分析预计裂缝结果和裂缝调查结果,分析裂缝与地表变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经过修正后的丘陵山地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调查结果吻合;裂缝宽度与预计的水平变形值的相关性显著,而裂缝长度与预计水平变形值的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地 地表移动变形 裂缝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不同成因表层土壤代表性研究——以浙江绍兴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超 孙彬彬 +4 位作者 成晓梦 周国华 贺灵 曾道明 梁倍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39-1549,共11页
当前,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已逐步进入丘陵山区,与平原区不同,丘陵山区地质背景更复杂,土壤成因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多变,土壤类型多样。如何布设土壤样点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区域土壤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选择浙江绍... 当前,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已逐步进入丘陵山区,与平原区不同,丘陵山区地质背景更复杂,土壤成因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多变,土壤类型多样。如何布设土壤样点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区域土壤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选择浙江绍兴市区以南40 km^(2)的丘陵山区,按照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样品布设原则及采样要求,以4点/km^(2)密度采集表层土壤样品,测定了38项元素指标含量。通过对比不同采样密度及不同成因土壤元素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开展丘陵山区表层土壤采样代表性研究。结果表明,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中的小格采样、大格组合分析方案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对于大多数元素指标而言,在丘陵山区以1点/km^(2)密度采集能够代表采样单元格物质组成的冲积成因土壤,可更好地满足样品代表性要求。在评价As、Mn、Mo、Al_(2)O_(3)、MgO、K_(2)O等元素指标异常时,可倾向性地采集残坡积成因土壤。研究成果为丘陵山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方法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表层土壤 代表性 丘陵山区 浙江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大比例尺土壤调查的侵蚀分级指标研究——以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秋兵 韩春兰 +3 位作者 丁玉荣 贾树海 黄毅 唐耀先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114,共4页
目前,我国对适用于各地区大比例尺土壤侵蚀分级指标的研究较少,现行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在野外实际应用中困难,对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意义不大。根据多年来在辽宁省西部低山丘陵区的实地调查研究,抓住成土母质这一主导因素,根据不同成... 目前,我国对适用于各地区大比例尺土壤侵蚀分级指标的研究较少,现行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在野外实际应用中困难,对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意义不大。根据多年来在辽宁省西部低山丘陵区的实地调查研究,抓住成土母质这一主导因素,根据不同成土母质土地的土壤质量分异规律、土壤侵蚀特点以及土壤遭受侵蚀后对土壤生产力水平、土地利用管理的影响不同等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分级方法和分级标准,确立了适合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大比例尺土壤资源调查的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体系。该分级指标体系具有针对性强、分级指标界限明确、可操作性强、对土地利用管理指导意义大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比例尺土壤调查 土壤侵蚀 分级指标 辽宁 低山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以重庆为例 被引量:33
13
作者 王图展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28,共5页
以重庆为例分析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对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整体落后于平原地区,主要制约因素在于丘陵山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大型和规模化农用机械,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缓,城乡收入差... 以重庆为例分析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对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整体落后于平原地区,主要制约因素在于丘陵山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大型和规模化农用机械,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缓,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造成农民对农用机械购买力不足,以及丘陵山区种植制度与结构、农民文化科技水平偏低、农业机械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农业机械化 制约因素 对策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辉县市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守臣 岳庆玲 +2 位作者 徐炳成 李凤民 黄占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24,共5页
在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脆弱生态系统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当地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区域内不同的土地生态适宜型,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关键技术,即经济型生态... 在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脆弱生态系统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当地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区域内不同的土地生态适宜型,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关键技术,即经济型生态防护林模式、集约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家园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植物资源多样性保护模式,并指出在这些模式中进行生物多样的恢复与保护,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山丘陵区 生态农业 可待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means聚类方法在黑龙江省低山丘陵区坡耕地类型区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志学 孙雪文 刘凤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索K-means聚类方法在黑龙江省坡耕地类型区划分上应用的可行性,为各市(县)坡耕地水土保持规划和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对黑龙江省70个低山丘陵区市(县)进行科学区划。[结果]低山区市(县)共21个,丘陵区县市共4... [目的]探索K-means聚类方法在黑龙江省坡耕地类型区划分上应用的可行性,为各市(县)坡耕地水土保持规划和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对黑龙江省70个低山丘陵区市(县)进行科学区划。[结果]低山区市(县)共21个,丘陵区县市共49个。[结论]所选16个分类指标的显著性均小于0.05,证明分类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eans聚类方法 低山丘陵区 坡耕地 类型区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元时期豫西山地丘陵区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楚纯洁 赵景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67,共11页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提取了北宋和元代豫西山地丘陵区的洪涝灾害信息,对比分析了两个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宋元时期豫西山地丘陵区洪涝灾害频发,北宋平均3.29a发生1次,元代2.74a发生1次,...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提取了北宋和元代豫西山地丘陵区的洪涝灾害信息,对比分析了两个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宋元时期豫西山地丘陵区洪涝灾害频发,北宋平均3.29a发生1次,元代2.74a发生1次,均以轻中度灾害为主,分别占全部灾害的76.5%和63.2%;受灾类型均以雨灾型为主,其次为河溢型和河决型,北宋3种类型的频次比分别为56.9%,29.4%和13.7%,元代则分别为60.5%,26.3%和13.2%,当地降水是这一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驱动力。(2)北宋前60a洪涝灾害频发,之后趋于减少,元代则前期少中后期多,季节变化上两个时期均集中于夏秋季节。(3)宋元时期洪涝灾害均主要集中于伊洛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及黄河干流沿线,但北宋空间不均衡性突出,由西南向东北增多,元代空间差异性则显著减小。(4)极端降水、持续性降水及地理环境因素是造成宋元时期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5)宋元时期洪涝灾害具有共同的3.2a,7~8a和25—27a的周期,且与现代气候条件下的汛期降水等因素存在不同尺度的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时空分布 降水 宋元时期 豫西山地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山地苹果幼树节水包滴灌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毛晨鹏 王延平 +2 位作者 雷玉山 苏一鸣 陈世龙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1-24,共4页
以陕北黄土丘陵区坡度大、地形破碎、干旱严重且补水困难的山地为对象,研究了节水包滴灌对苹果幼园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苗木栽植成活率、幼树叶片生理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节水包滴灌能够保持原有的土壤结构状态,干旱季... 以陕北黄土丘陵区坡度大、地形破碎、干旱严重且补水困难的山地为对象,研究了节水包滴灌对苹果幼园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苗木栽植成活率、幼树叶片生理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节水包滴灌能够保持原有的土壤结构状态,干旱季节20~60cm土层的含水量比等量水穴灌提高15.43%~25.28%,比对照提高18.94%~36.10%;苹果苗木栽植成活率分别比穴灌和对照提高11.6%和15.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穴灌和对照提高5.10%和8.80%;3a生幼树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比穴灌和对照提高12.44%和28.01%,地下部生物量分别比穴灌和对照提高7.38%和14.84%。节水包滴灌成本低、节水、省工、易移动、操作简单,在干旱破碎山地苹果幼园栽培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丘陵区 山地苹果 幼树 节水包 滴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抗侵蚀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明义 许晓鸿 +3 位作者 刘艳军 隋媛媛 张瑜 王永丰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7期43-45,75,共3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3种不同地埂植物带上的植物生长状况、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及土壤崩解速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的抗侵蚀效果。结果表明: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能够促进地埂植物带上植物地...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3种不同地埂植物带上的植物生长状况、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及土壤崩解速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的抗侵蚀效果。结果表明: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能够促进地埂植物带上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增强植物护埂、固埂作用;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黄花菜、红小豆及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植物带地埂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及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裸埂,土壤容重低于裸埂,黄花菜地埂土壤孔隙度最好,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地埂土壤保水保肥性最好;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崩解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地埂土壤抗崩解、抗侵蚀性能最强,是适合东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的良好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埂植物带 土壤 抗蚀性 崩解速率 东北低山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堰黄花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吉华 张立文 +1 位作者 杨志荣 马文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70-74,96,共6页
利用生态学原理,对山东省山地丘陵区梯田地堰栽植的黄花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的效应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地堰黄花具有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渗透速度,减少土壤侵蚀量的作用,其水土保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显著,是一种开发利... 利用生态学原理,对山东省山地丘陵区梯田地堰栽植的黄花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的效应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地堰黄花具有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渗透速度,减少土壤侵蚀量的作用,其水土保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显著,是一种开发利用和保护地堰的有效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区 黄花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M在低山丘陵区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丽颖 周金星 +1 位作者 史玉虎 岳德鹏 《湖北林业科技》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随着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基于多角度、新方法的综合治理迫在眉睫。DEM模型能准确快速地反映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在低丘的治理中有着多层次的应用。笔者提出了应用DEM模型进行低山丘陵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模拟方法,划分区域作物... 随着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基于多角度、新方法的综合治理迫在眉睫。DEM模型能准确快速地反映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在低丘的治理中有着多层次的应用。笔者提出了应用DEM模型进行低山丘陵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模拟方法,划分区域作物优生区、适宜区的操作流程以及土地利用分区的确定,并把理论应用到小流域的具体实践中,数字化地形图建立样区的DEM模型,根据DEM数据监测样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坡度等级分布,提取坡度>25°的耕地,为小流域进一步的退耕还林做数据支持。实验结果表明:应用DEM模型能形象地表达区域的地形因子及流域特征,在低山丘陵区的综合治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GIS 等高线 低山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