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2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specimens with varying static preloading levels under low-frequency disturbance load 被引量:1
1
作者 WEN Xiao-ze FENG Guo-rui +5 位作者 GUO Jun YU Lu-yang QIAN Rui-peng ZHANG Jie ZHANG Peng-fei FENG Wen-m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644-2657,共14页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sidual coal pilla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pward mining disturbances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afety of residual mining activities on working faces.This study conducted low-frequency di...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sidual coal pilla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pward mining disturbances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afety of residual mining activities on working faces.This study conducted low-frequency disturbance dynamic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on coal specimens using a self-developed dynamic-static load coupling electro-hydraulic servo system,and studied the strength evolutions,surface deformations,acoustic emission(AE)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and the failure modes of coal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static preloading levels were studied.The disturbance damag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al specimen static preload level.Specifically,the cumulative AE count rates of the initial accelerated damage stage for the coal specimens with static preloading level of 60%and 70%of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UCS)were 2.66 and 3.19 times that of the 50%UCS specimens,respectively.Macroscopically,this behaviour manifested as a decrease i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and the mean strengths of the disturbance-damaged coal specimens with 60%and 70%of UCS static preloading decreased by 8.53%and 9.32%,respectively,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specimens under pure static loading.The crack sources,such as the primary fissures,strongly control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coal specimen.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coal specimens and that of dense rocks is 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frequency disturbance dynamic response coal specimens static preloading lev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ppression of low-frequency ultrasound broadband vibration using star-shaped single-phase metamaterials
2
作者 Rui Zhao Jian Zheng +4 位作者 Jin Guo Yunbo Shi Hengzhen Feng Jun Tang Jun Li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17-224,共8页
In order to suppress the low-frequency ultrasound vibration in the broadband range of 20 k Hz—100 k Hz,this paper proposes and discusses an acoustic metamaterial with low-frequency ultrasound vibration attenuation pr... In order to suppress the low-frequency ultrasound vibration in the broadband range of 20 k Hz—100 k Hz,this paper proposes and discusses an acoustic metamaterial with low-frequency ultrasound vibration attenuation properties,which is configured by hybrid arc and sharp-angle convergent star-shaped lattices.The effect of the dispersion relation and the bandgap characteristic for the scatterers in star-shaped a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The target bandgap width is extended by optimizing the geometry parameters of arc and sharp-angle convergent lattices.The proposed metamaterial configured by optimized hybrid lattices exhibits remarkable broad bandgap characteristics by bandgap complementarity,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a 99%vibration attenuation amplitude can be obtained in the frequency of20 k Hz—100 k Hz.After the fabrication of the proposed hybrid configurational star-shaped metamaterial by 3D printing technique,the transmission loss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abricated metamateria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oadband vibration attenuation and an amplitude greater than 85%attenuation for the target frequency.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hybrid configurational star-shaped metamaterials can effectively widen the bandgap and realize high efficiency attenuation,which has capability for the vibration attenu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highprecise equi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r-shaped metamaterials BROADBAND Vibration attenuation low-frequency ultrasound vibration Transmission lo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rrent optimization-based control of dual three-phase PMSM for low-frequency temperature swing reduction
3
作者 Linlin Lu Xueqing Wang +3 位作者 Luhan Jin Qiong Liu Yun Zhang Yao M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38-246,共9页
In this paper,a control scheme based on current optimization is proposed for dual three-phase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motor(DTP-PMSM)drive to reduce the low-frequency temperature swing.The reduction of temperatur... In this paper,a control scheme based on current optimization is proposed for dual three-phase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motor(DTP-PMSM)drive to reduce the low-frequency temperature swing.The reduction of temperature swing can be equivalent to reducing maximum instantaneous phase copper loss in this paper.First,a two-level optimization aiming at minimizing maximum instantaneous phase copper loss at each electrical angle is proposed.Then,the optimization is transformed to a singlelevel optimization by introducing the auxiliary variable for easy solving.Considering that singleobjective optimization trades a great total copper loss for a small reduction of maximum phase copper loss,the optimization considering both instantaneous total copper loss and maximum phase copper loss is proposed,which has the same performance of temperature swing reduction but with lower total loss.In this way,the proposed control scheme can reduce maximum junction temperature by 11%.Both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uperiority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scheme for low-frequency temperature swing 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 three-phase PMSM low-frequency temperature swing Copper loss Current optimization Connected neutral poi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fects detection in typical positions of bend pipes using low-frequency ultrasonic guided wave 被引量:2
4
作者 罗更生 谭建平 +1 位作者 汪亮 许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3860-3867,共8页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ossibility of detecting defects in bend pipe using low-frequency ultrasonic guided wave, the propagation of T(0,1) mode and L(0,2) mode through straight-curved-straight pipe sections was studi...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ossibility of detecting defects in bend pipe using low-frequency ultrasonic guided wave, the propagation of T(0,1) mode and L(0,2) mode through straight-curved-straight pipe sections was studied. FE(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bend pipe without defects and those with defects were introduced to analyze energy distribution, mode transition and defect detection of ultrasonic guided wave. F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validated by experiments of four different bend pipes with circumferential defect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It is shown that most energy of T(0,1) mode or L(0,2) mode focuses on extrados of bend but little passes through intrados of bend, and T(0,1) mode or L(0,2) mode is converted to other possible non-axisymmetric modes when propagating through the bend and the defect after bend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L(0,2) mode is more sensitive to circumferential notch than T(0,1) mode.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are beneficial for practical testing of pi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frequency ultrasonic guided wave bend pipe extrados of bend intrados of bend FE(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烟气流特性通用数字化表征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5
作者 孙东亮 李倩 +6 位作者 张金钢 杜荣杰 彭发仕 黄麒 马洪明 齐萌 丁碧军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9,共11页
【目的】了解卷烟气流特性的内在演进规律,提高卷烟质量设计与维护的数字化水平。【方法】分析卷烟物理结构的多重固定床串联属性,讨论不同类型固定床的气流特性的数字模型及其主要应用场景。【结果】(1)卷烟是封闭床、直漏床和渗漏床... 【目的】了解卷烟气流特性的内在演进规律,提高卷烟质量设计与维护的数字化水平。【方法】分析卷烟物理结构的多重固定床串联属性,讨论不同类型固定床的气流特性的数字模型及其主要应用场景。【结果】(1)卷烟是封闭床、直漏床和渗漏床的组合,“阻流”是建立通风流量与沿程流量关联的中介参数;(2)流量配比(m)是影响卷烟气流分配的直接参数,并间接影响压降的沿程分布,是渗漏床流配指数(e^(-m),记作“Ψ”)的核心;(3)渗漏床(裸烟区)是卷烟气流特性(沿程气流量、渗漏流量、沿程压降、段压差)数字化表征的关键,具有沿程二阶递归的演进规律(斐波那契数列),气流特性的分布与黄金比(≈0.618,记作“Ф”)有关;(4)基于直漏床流量配比(m)、渗漏床流配指数(Ψ)的构建,搭建了以17个条件参数为支撑的卷烟气流特性数字化通用表征模型。【结论】可在设计变更、质量维护和市场评估等应用场景中实现基于计算机处理系统的卷烟气流特性的系统性分析、定量化预测和即时性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烟 气流特性 数字化 表征 模型 吸阻 通风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瑞利散射法用于喷气负载气流场分布探测
6
作者 王亮平 李沫 +1 位作者 王晟 张振荣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6-172,共7页
喷气负载是Z箍缩研究广泛采用的一种负载构型。在喷气负载中,准确诊断在施加电流之前气流场初始分布,对于控制内爆动力学不稳定性、提高X射线辐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利用平面紫外激光瑞利散射法对喷气负载气流场分布进行诊断的可行... 喷气负载是Z箍缩研究广泛采用的一种负载构型。在喷气负载中,准确诊断在施加电流之前气流场初始分布,对于控制内爆动力学不稳定性、提高X射线辐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利用平面紫外激光瑞利散射法对喷气负载气流场分布进行诊断的可行性实验,获得了Z箍缩喷气负载气流壳层随时间演化的图像信息,可以得出,喷气负载在靠近喷嘴端面1 cm区域内形成低密度空心区,同时径向呈现喇叭形外扩,与弹道气流解析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吻合。实验中利用平面瑞利散射所获得的气体密度要高于模拟得到的密度3~4个量级,主要原因在于喷嘴气流场在低压及低温条件下形成了团簇结构,大大增强了光的瑞利散射效应。尽管如此,利用激光瑞利散射法仍可获得细节清晰的气流场相对密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箍缩 喷气负载 瑞利散射 气体密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溜井卸矿冲击气流与诱导粉尘控制研究现状及展望
7
作者 常德强 孙照宾 +3 位作者 赫伟东 林秀丽 王俊杰 柳静献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5-174,共10页
溜井卸矿过程中高速冲击气流诱导的粉尘扩散是金属矿山井下作业环境污染与职业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系统梳理了溜井卸矿冲击气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粉尘的协同运动规律,总结了密闭控尘、泄压井分压、喷雾降尘、通风除尘、泡沫降尘与除尘... 溜井卸矿过程中高速冲击气流诱导的粉尘扩散是金属矿山井下作业环境污染与职业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系统梳理了溜井卸矿冲击气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粉尘的协同运动规律,总结了密闭控尘、泄压井分压、喷雾降尘、通风除尘、泡沫降尘与除尘器除尘6类主流控尘技术的原理及适用性。研究表明,现有技术虽能有效缓解粉尘污染,但由于溜井结构限制,部分降尘手段应用困难,存在风流控制措施有限、喷嘴可靠性低、除尘器能耗高、设备维护频繁及风流与粉尘协同控制不足等瓶颈问题;尤其缺乏对气流—粉尘耦合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针对当前瓶颈问题,提出了深化多因素耦合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优化溜井断面尺寸与支岔溜井角度、长度,开发高效气流控制技术,研发符合溜井卸矿产尘特征的降尘技术与装备,以及构建“气流卸放—封闭隔离—粉尘净化”多元协同控制体系等未来研究方向。通过上述研究与实践,有望进一步提升溜井粉尘控制水平,为矿山作业人员创造更健康、更安全的工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溜井 冲击风流 诱导粉尘 协同控制 降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风机联合高效运转按需调风策略及实验研究
8
作者 蔡春城 吴征艳 +4 位作者 郝海清 祝令锦 邵昊 蒋曙光 王凯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9,共11页
针对煤矿多风机联合运转时存在的通风效率低、能耗高及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分析了多风机相互扰动的影响特性,提出了矿井复杂通风网络风量协同调控策略。通过构建复杂通风管网实验平台,以风机F1所属区域的分支e_(8)和风机F2所属区域的分支e... 针对煤矿多风机联合运转时存在的通风效率低、能耗高及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分析了多风机相互扰动的影响特性,提出了矿井复杂通风网络风量协同调控策略。通过构建复杂通风管网实验平台,以风机F1所属区域的分支e_(8)和风机F2所属区域的分支e_(13)为调控对象,风量分别降低0.05、0.10 m^(3)/s,利用复杂通风管网实验平台进行风机与通风调节设施的协同调控实验。实验结果与计算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5.65%,调节准确度超过85%,验证了风量智能化按需协同调控策略在复杂通风管网实验平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风机 联合运转 按需调风 复杂通风管网 调风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矿井风量按需调控智能决策
9
作者 张浪 雷爽 +1 位作者 李伟 刘彦青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7,共7页
针对现有元启发式算法求解矿井风量调控无约束优化数学模型存在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ABC)的矿井风量按需调控智能决策方法。以矿井调节分支风阻为决策变量、各分支实际风量与需风量相符合为约束条件,以... 针对现有元启发式算法求解矿井风量调控无约束优化数学模型存在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ABC)的矿井风量按需调控智能决策方法。以矿井调节分支风阻为决策变量、各分支实际风量与需风量相符合为约束条件,以目标用风分支风量与理想风量差距最小为目标,建立了矿井风量按需调控智能决策模型;运用拉格朗日松弛方法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采用冲突数方法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利用随机搜索方法和启发式算法优化模型的搜索策略。针对人工蜂群算法(ABC)利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ABC算法,并将其用于求解矿井风量按需调控智能决策模型。该算法在采蜜蜂局部寻优时引入群体历史最优解引导采蜜行为,并利用一般反向学习策略保存侦查蜂的搜索经验,良好地平衡了算法的探索和利用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ABC算法、基于全局最优的人工蜂群(GABC)算法和基于一般反向学习的人工蜂群(GABC-GOBL)算法相比,改进ABC算法能更加快速、稳定地求解出矿井风量按需调控最优方案,且风量调控精度可达0.49 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通风 风量按需调控 风量智能决策 人工蜂群算法 风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风管锥度与供风方式对冷风发酵房流场均匀性的影响
10
作者 张国荣 张界威 +3 位作者 季家东 方永 陈清华 胡胜信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0,共7页
[目的]提高冷风发酵房内气流的均匀性。[方法]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以平均速度和速度不均匀系数为评价指标,在供风量不变的条件下,探究进风管锥度对各送风口风量的影响规律;研究不同供风方式下发酵房横截面内气流速度的分布特点... [目的]提高冷风发酵房内气流的均匀性。[方法]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以平均速度和速度不均匀系数为评价指标,在供风量不变的条件下,探究进风管锥度对各送风口风量的影响规律;研究不同供风方式下发酵房横截面内气流速度的分布特点,并构建循环供风方式,分析一个周期内各供风方式的最佳时间占比。[结果]随着进风管锥度的增大,始端送风口风量逐渐减小而末端逐渐增大,当锥度为7∶5时,进风管送风均匀性最好;相比于双侧供风,单侧供风平均速度大,有利于水分蒸发,但流场均匀性不好,降低了物料品质;在循环供风方式中,当双侧、左侧、右侧供风在1个周期内的工作时间占比分别为64%,18%,18%时,流场速度均匀性最好,相比于单一的双侧供风提高了16.4%,平均速度提高了13.2%。[结论]通过对进风管锥度以及供风方式的改进,提高了冷风发酵房内气流的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风发酵房 锥度 气流均匀性 干燥品质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斯爆炸超压和冲击气流速度衰减模型
11
作者 程磊 王蒙 +1 位作者 景国勋 张俊展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39,共10页
为降低瓦斯爆炸对煤矿作业人员和煤炭安全开采的巨大威胁,对巷道中不同体积的瓦斯/空气混合气体爆炸超压和冲击气流速度随传播距离衰减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根据量纲分析法和能量相似律,综合考虑巷道中瓦斯爆炸超压、冲击气流速... 为降低瓦斯爆炸对煤矿作业人员和煤炭安全开采的巨大威胁,对巷道中不同体积的瓦斯/空气混合气体爆炸超压和冲击气流速度随传播距离衰减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根据量纲分析法和能量相似律,综合考虑巷道中瓦斯爆炸超压、冲击气流速度随传播距离衰减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超压和冲击气流速度随传播距离衰减的无量纲公式。其次,对大尺寸巷道中的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超压、冲击气流速度的衰减模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式。最后,对所建立的衰减模型和关系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混合气体能量、气体积聚体积、测点距离、水力直径和巷道截面积是超压、冲击气流速度衰减的主要影响因素;超压、冲击气流速度均与混合气体积聚体积正相关,起始超压和冲击气流速度越高,衰减越迅速;衰减模型理论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及关系式理论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均控制在约10%,数据整体吻合度较高,验证了其可靠性,能够更简洁直观地描述瓦斯爆炸传播规律,实现对超压、气流速度的快速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爆炸 冲击波超压 冲击气流速度 量纲分析法 衰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进一回Y型通风下瓦斯动态演化规律及风量二次规划研究
12
作者 梁运培 郭亚博 +4 位作者 李全贵 孙万杰 李赏 郑梦浩 王程成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4,共9页
为了研究三进一回Y型通风工作面及采空区瓦斯的动态演化规律,探索进风巷风量最优配比,以山西某矿310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孔介质模型,基于Fluent实现工作面及采空区的瓦斯流场数值模拟。分析了三进一回Y型通风瓦斯流场中瓦斯浓度、... 为了研究三进一回Y型通风工作面及采空区瓦斯的动态演化规律,探索进风巷风量最优配比,以山西某矿310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孔介质模型,基于Fluent实现工作面及采空区的瓦斯流场数值模拟。分析了三进一回Y型通风瓦斯流场中瓦斯浓度、气体压力、风流的基本分布规律,以及3条进风巷不同风量配比下瓦斯浓度的演化规律。通过模拟生成30组样本数据,拟合后生成风量与上隅角瓦斯浓度之间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函数关系式,根据数值模拟的先验规律对目标函数进行二次规划求解,最终得到最优的风量配比。研究表明:进风巷2、3位置接近,靠近工作面区域会出现涡流,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瓦斯富集;当进风巷1的风量大于其余2条进风巷风量之和时,瓦斯富集区域主要集中于沿工作面长度约90 m处至上隅角区域,采空区靠近工作面处瓦斯浓度富集区域为90~220 m,改变进风巷2、3之间的风量配比后瓦斯浓度平均下降约0.19%;目标函数在先验规律约束下,得出3条进风巷最优风量配比为1.08∶1.23∶1.23。研究结果为工作面瓦斯超限治理、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通风 最优风量配比 上隅角 瓦斯流场 瓦斯超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坡点两侧不同的坡度构成对人字坡隧道内火灾环境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李俊梅 鲁慧敏 +3 位作者 李炎锋 欧阳力 康偲妍 郭志成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16,共9页
为研究人字坡变坡点两侧不同的坡度构成对人字坡隧道内火灾环境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火源位于人字坡隧道变坡点时,外界无风条件下不同隧道坡度组合和火源功率对烟气蔓延和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坡度侧隧道坡度为1%时,隧道内... 为研究人字坡变坡点两侧不同的坡度构成对人字坡隧道内火灾环境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火源位于人字坡隧道变坡点时,外界无风条件下不同隧道坡度组合和火源功率对烟气蔓延和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坡度侧隧道坡度为1%时,隧道内的自然诱导气流流速和火灾环境受变坡点两侧的坡度组成影响较大,且诱导气流流速与量纲一的火源热释放速率与高度乘积(Q_(w)^(*)H′^(*))的0.1136次方成正比;当小坡度侧的坡度在3%以上时,隧道内的自然诱导气流流速和火灾环境受变坡点两侧的坡度组成影响较小。提出了人字坡隧道内的最高温升模型,人字坡隧道内的最高温升要远高于水平隧道,火源上方及附近的顶棚结构安全应该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字坡隧道火灾 拱顶最高温度 火灾环境 自然诱导气流 烟气扩散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量对夏季超长鸡舍内气流组织和温度分布的影响
14
作者 王友君 程新宇 陈志鹏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0,共9页
为研究风量对禽舍热舒适性的影响,试验采用CFD技术分析了四种工况下鸡舍内气流组织和温度分布,四种工况分别是运行18台风机、16台风机、14台风机和12台风机。结果显示:4种方案均显示距离风机约80 m范围内,舍内风速基本相等;而80 m外,舍... 为研究风量对禽舍热舒适性的影响,试验采用CFD技术分析了四种工况下鸡舍内气流组织和温度分布,四种工况分别是运行18台风机、16台风机、14台风机和12台风机。结果显示:4种方案均显示距离风机约80 m范围内,舍内风速基本相等;而80 m外,舍内风速随着与风机距离的增加而线性减小;随着风量的减小,气流组织趋于均匀,即长度、垂直和宽度方向上风速的标准偏差均变小。随风量的减小,温度分布在长度方向上变得更不均匀,在宽度和垂直方向上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量的改变可以改善夏季超长鸡舍内风速和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量 超长鸡舍 夏季通风 气流组织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草灌丛沙丘形态及其动力学研究进展
15
作者 董玉祥 马德龙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54-965,共12页
海岸草灌丛沙丘作为海岸风沙地貌的重要类型之一,其分布广泛、规模差异较大,是海岸风沙地貌的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国内外海岸草灌丛沙丘形态及其形成发育研究的整体认识,先概括了海岸草灌丛沙丘的形态特征、发育演化、动力学机制及其... 海岸草灌丛沙丘作为海岸风沙地貌的重要类型之一,其分布广泛、规模差异较大,是海岸风沙地貌的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国内外海岸草灌丛沙丘形态及其形成发育研究的整体认识,先概括了海岸草灌丛沙丘的形态特征、发育演化、动力学机制及其技术方法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海岸草灌丛沙丘形态参数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沙丘形成发育主要受风动力、沙源和植被以及海岸环境的综合作用、气流与草灌丛沙丘相互作用在不同沙丘部位差异显著等。后总结出海岸草灌丛沙丘形态及其形成发育研究存在发育过程研究尚待完善、发育机制分析尚未完全明晰和动力机制研究有待深化等问题,进而提出了近期海岸草灌丛沙丘研究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深入认识灌丛沙丘形成发育过程、深化灌丛沙丘形成发育机制研究和强化灌丛沙丘发育动力学机理分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草灌丛沙丘 海岸风沙地貌 形态特征 发育条件 气流结构 输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吸引-排斥算法的精准分风方案决策
16
作者 倪景峰 陈敦炜 刘玉娇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5,43,共9页
为解决井下生产作业过程中由于矿井通风设施和风网结构变化导致的通风系统分支风量波动,进而引发的用风地点风量不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吸引-排斥算法(AROA)的精准分风方法。以通风机功耗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工作面与备用面的需风量为约... 为解决井下生产作业过程中由于矿井通风设施和风网结构变化导致的通风系统分支风量波动,进而引发的用风地点风量不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吸引-排斥算法(AROA)的精准分风方法。以通风机功耗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工作面与备用面的需风量为约束条件,建立矿井通风系统数学模型。采用AROA,通过精准调控通风机及井下既有通风设施,迭代生成优化解。优化过程中,融合改进布朗运动、三角函数变换、随机解选择机制与记忆型局部搜索算子,对候选解实施动态筛选与精准调优,最终实现通风运行成本最优的精准分风方案。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遗传算法(GA)、模拟退火-改进粒子群算法(SA-IPSO)和单调盆地跳跃算法(MBH)相比,AROA在综合寻优性能方面优势显著;在求解Ackley函数时,其获取最优解与平均最优解所经历的迭代次数均少于GA,SA-IPSO和MBH。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于AROA的精准分风算法所确定的精准分风方案后,风窗面积调节量达50.4%;左翼通风机功率从131.72 kW降至97.95 kW,降幅达25.6%;右翼通风机功率从188.22 kW降至146.62 kW,降幅达22.1%;总节能率达23.56%。某煤矿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基于AROA的精准分风算法所确定的精准分风方案后,通风机风量降低了11.2%,通风机风压下降了10.1%,功率降低了2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通风 精准分风 吸引-排斥算法 分窗面积 通风机风压 通风机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溜井卸矿粉尘分布特性及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明 李刚 +3 位作者 宋富美 田冬梅 张超 胡锦华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0-235,共6页
为了研究高溜井卸矿过程中粉尘的产生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合理有效的粉尘控制措施,根据相似原理,建立了多中段高溜井的相似试验模型,通过改变卸矿试验过程的参数条件,监测粉尘浓度的分布特性,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 为了研究高溜井卸矿过程中粉尘的产生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合理有效的粉尘控制措施,根据相似原理,建立了多中段高溜井的相似试验模型,通过改变卸矿试验过程的参数条件,监测粉尘浓度的分布特性,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卸矿时底部中段粉尘浓度及粉尘沉降时间都远大于上部中段;卸矿流量越大及卸矿高度越高,粉尘平均浓度越高;粉尘浓度随矿石粒径及溜井阻力系数增大而减小;矿石含水率增加卸矿口粉尘浓度显著下降,含水率超过3.5%时,粉尘浓度下降趋势较缓;卸矿口粉尘浓度与矿石含水率、卸矿高度关联度最高,其次是溜井阻力系数、卸矿流量和矿石粒径大小。试验结果与现场测试数据相吻合,为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溜井粉尘控制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溜井 卸矿 冲击气流 粉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音速气流下不同空间位置激光烧蚀行为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肖影 韦成华 +1 位作者 黄舒宇 芦凤桂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8,共9页
为研究激光烧蚀过程中激光能量、表面气流、空间位置和金属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个考虑亚音速切向气流和工件所处空间位置联合诱导熔体去除的流固耦合激光烧蚀模型,并通过与高速图像相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不同空间位置下,... 为研究激光烧蚀过程中激光能量、表面气流、空间位置和金属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个考虑亚音速切向气流和工件所处空间位置联合诱导熔体去除的流固耦合激光烧蚀模型,并通过与高速图像相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不同空间位置下,研究了表面气流与大尺度熔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熔体的剥离行为.结果表明,在气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联合作用下,一方面熔体被推出熔池后形成倾斜液柱,液柱熔体被加速至1.6 m/s甚至更高,为剥离熔池提供了高动量,另一方面液柱被拉伸至仅0.45 mm厚,易于克服表面张力,进而导致熔体剥离熔池形成飞溅.调整金属所处的空间位置,使得从90°减小至30°,重力沿金属受激光辐照表面的分量随之减少,液柱中熔体的流动速度由1.6 m/s减慢至1.4 m/s,熔体剥离所形成熔坑的尺寸逐渐减小,熔池剥离程度和金属质量损失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烧蚀 亚音速切向气流 空间位置 大尺度熔池 剥离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 kHz空气射流激振技术及涡轮叶片高阶振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玉杰 李磊 +3 位作者 孙守义 伍佳伟 宋誉宇 岳珠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6-297,共12页
明确涡轮叶片的高阶振动特性,对研究高频振动导致的涡轮叶片高周疲劳失效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现有激振技术限制,开展8 kHz以上的涡轮叶片高阶振动特性研究较为困难。重点研究了最高激振频率达20 kHz的空气射流激振试验技术,并... 明确涡轮叶片的高阶振动特性,对研究高频振动导致的涡轮叶片高周疲劳失效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现有激振技术限制,开展8 kHz以上的涡轮叶片高阶振动特性研究较为困难。重点研究了最高激振频率达20 kHz的空气射流激振试验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涡轮叶片的高阶振动特性研究。空气射流激振技术基于空气射流原理,并利用喷嘴盘与待测叶片配合,使喷射出的高压空气形成简谐气流激励。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测试开展了空气射流激振技术验证,结果显示激振力除了出现设定激振频率外,还明显地出现了倍频成分,但其线性度S2,S3最大仅为11.63%与4.71%,表明空气射流激振技术具有良好的定频激振能力。将采用空气射流激振技术的涡轮叶片高阶振动特性结果与模态试验结果对比,前4阶固有频率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1.49%,因此,空气射流激振试验技术可以准确地获得涡轮叶片的高阶振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高周疲劳 简谐气流激励 空气射流激振 高阶振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流床条件下木屑高温水蒸气气化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党洪玉 任强强 +1 位作者 衡禹乾 李润东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6-807,共12页
在滴管炉开展了木屑高温气化实验,研究气流床条件下温度与水蒸气比例对木屑气化的气相与固相产物的影响。使用煤气分析仪分析气相产物,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有利于合成气中H_(2)产生、碳转化率及气体产率,温度为1300℃时碳转化率达到90.65... 在滴管炉开展了木屑高温气化实验,研究气流床条件下温度与水蒸气比例对木屑气化的气相与固相产物的影响。使用煤气分析仪分析气相产物,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有利于合成气中H_(2)产生、碳转化率及气体产率,温度为1300℃时碳转化率达到90.65%、气体产率达到1.98 m^(3)/kg;水蒸气通入有利于H_(2)的产生,但是会降低合成气中有效气体(H_(2)、CO)的产量,H_(2)/CO会随着S/B的增加而增大,S/B为2.5时H_(2)/CO达到2.89。SEM固相产物微观形貌分析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和S/B比增加,气化残炭表面逐渐附着一层球状颗粒;进一步XRD固相产物物相分析表明,这些颗粒由高温条件下无机元素的固相反应聚集形成;XPS固相产物含碳官能团分析表明,温度的升高会使得气化残炭中C−C/C−H键分解断裂,形成C=O、C−O与−CO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气化 气流床 水蒸气气化 高温条件 S/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