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F-NMR对稻谷干燥过程中水分状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东 谭书明 +3 位作者 陈昌勇 邓毅 张程榕 王建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共5页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对稻谷干燥过程中水分状态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稻谷中所含的结合水最多,占80%以上,自由水和不易流动水很少,分别为8.6%和4.7%;在干燥过程中,随着干燥时间延长稻谷中的水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对稻谷干燥过程中水分状态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稻谷中所含的结合水最多,占80%以上,自由水和不易流动水很少,分别为8.6%和4.7%;在干燥过程中,随着干燥时间延长稻谷中的水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稻谷中不同状态的水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转换与渗透;水泥地晾晒与篾席晾晒对稻谷中不同状态的水分分布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稻谷 干燥 水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冻猪肉品质和基于LF-NMR技术的检测方法 被引量:15
2
作者 庞之列 殷燕 李春保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19-223,共5页
研究解冻对猪肉营养品质的影响,并研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解冻猪肉的可行性。选择10条宰后5 h内的猪背最长肌,每条通脊沿垂直于肌纤维方向取质量为100 g的肉块5块,1块空白,其余在-20℃冷冻1、3、5、7 d后在0~4℃条件下解冻24 h后... 研究解冻对猪肉营养品质的影响,并研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解冻猪肉的可行性。选择10条宰后5 h内的猪背最长肌,每条通脊沿垂直于肌纤维方向取质量为100 g的肉块5块,1块空白,其余在-20℃冷冻1、3、5、7 d后在0~4℃条件下解冻24 h后收集汁液,测定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和矿物元素含量。选择宰后5 h内的猪背最长肌10条,分别沿垂直于肌纤维方向分切厚度为2.5 cm的肉块8块,分成4组,每组2块肉样,分别在0~4℃中贮藏0、24、48、72 h后,各组各取1块于-18℃中冻藏24 h后在0~4℃中解冻12 h,另一块不处理,然后测定肉色(L*、a*和b*)、低场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结果表明,解冻会使猪肉蛋白质、矿物元素和氨基酸的流失量显著增大;解冻会导致猪肉低场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2中第2个峰(T21)的峰时间(t21)、峰面积(A21)和峰面积比(P21)减小,色差中的红度值(a*)增大。可以利用t21、A21、P21、a*这4项指标检测解冻猪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冻猪肉 营养 低场核磁共振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LF-NMR技术的不同含水量猪肉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庞之列 何栩晓 李春保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2-145,共4页
研究了一种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不同含水量猪肉检测方法。选择猪背部最长肌于宰后5 h内注射肉质量分数分别为0%、8.72%、14.23%和17.03%的蒸馏水,于注水后0、12 h和24 h测定肉色(L*、a*和b*)、低场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结果表... 研究了一种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不同含水量猪肉检测方法。选择猪背部最长肌于宰后5 h内注射肉质量分数分别为0%、8.72%、14.23%和17.03%的蒸馏水,于注水后0、12 h和24 h测定肉色(L*、a*和b*)、低场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结果表明,随着注水量的增加,低场核磁共振中T2中第2个峰(T21)的峰时间(t21)增大、峰面积(A21)减小、峰面积比(P21)减小以及色差中的亮度值(L*)增大,其他指标变化相对较小。因此,建议利用t21、A21、P21、L*这4项指标组合,检测不同含水量的猪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水分 低场核磁共振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F-NMR结合化学模式识别鉴别油脂种类及餐饮废弃油脂 被引量:15
4
作者 毛锐 王欣 史然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2-376,共5页
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CA)对9种(27个)常见食用植物油及100个餐饮废油的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T2)弛豫特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CA)对9种(27个)常见食用植物油及100个餐饮废油的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T2)弛豫特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食用油种类区分方面,主成分分析的效果较优,9种食用油在主成分分布图上按种类正确分组,边界清晰。而在正常食用油与餐饮废油的区分方面,聚类分析效果较优,引入30个待测样本后,聚类分析(127个样品,欧式距离=5)的正确率为94.49%,分析误判率为5.51%,分组效果良好。LF-NMR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实现对油脂种类及餐饮废弃油脂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lf-nmr) 食用油 餐饮废油 主成分分析(PCA) 聚类分析(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工业明胶的凝胶及LF-NMR弛豫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欣 郭琦 +2 位作者 黄远芬 谷桂英 刘宝林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2-69,共8页
该文研究了食品/工业明胶浓度、混合比例及蔗糖或NaCl对体系的黏度、凝冻强度及LF-NMR弛豫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食用明胶相比,工业明胶的凝冻强度与黏度较低。随着明胶浓度的增加,体系的黏度、凝胶强度均相对增大;结合水弛豫时间T_(... 该文研究了食品/工业明胶浓度、混合比例及蔗糖或NaCl对体系的黏度、凝冻强度及LF-NMR弛豫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食用明胶相比,工业明胶的凝冻强度与黏度较低。随着明胶浓度的增加,体系的黏度、凝胶强度均相对增大;结合水弛豫时间T_(21)、自由水弛豫时间T_(22)及自由水比例S_(22)均减小,而结合水比例S_(21)增大。随着工业明胶含量的增多,混合体系的黏度与凝冻强度均线性降低,T_(21)、T_(22)及S_(21)均线性增大,S_(22)线性减小;相同蔗糖或NaCl浓度下,食用明胶体系的黏度、凝冻强度最大,混合明胶体系次之,而工业明胶体系的最小;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体系的黏度均增大,食用、混合体系的凝冻强度增大,而工业明胶变化较小;各体系的T_(22)、S_(22)均减小,S_(21)增大,工业明胶的T_(21)增大,而食用明胶、混合明胶体系的T_(21)变化不大。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各体系的凝冻强度均相对降低,而T_(21)、T_(22)、S_(21)均相对增大,S_(22)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低场核磁共振(lf-nmr) 蔗糖 氯化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F-NMR弛豫特性的煎炸油总极性化合物含量定量建模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杨雪萍 刘宝林 +2 位作者 王欣 卢海燕 赵婷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10-114,共5页
将低场核磁共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分析技术应用于煎炸油脂总极性化合物(total polar compounds,TPC)含量的预测。采用柱层析方法测定油脂样品的TPC含量作为测定值,采集油脂样品的LF-NMR弛豫特性(峰起始时间... 将低场核磁共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分析技术应用于煎炸油脂总极性化合物(total polar compounds,TPC)含量的预测。采用柱层析方法测定油脂样品的TPC含量作为测定值,采集油脂样品的LF-NMR弛豫特性(峰起始时间T21、T22、T23相应的峰面积比例S21、S22、S23、单组分弛豫时间T2W),分别利用向后筛选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LF-NMR弛豫特性与TPC含量的回归方程,比较3种模型的校正集和预测集的决定系数与均方根误差,最终确定最优模型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应用此模型预测预测集样品TPC含量,决定系数R2可达0.928,预测集均方根误差为0.568%,模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总极性化合物含量 向后多元回归 主成分回归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压核磁共振(LF-NMR)技术对东海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保鲜品质及水分迁移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卓颖 谢超 +4 位作者 俞群娣 张家玮 郑霖波 郑炜 叶常青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0-447,共8页
为探究东海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在低压核磁共振(LF-NMR)技术下的品质变化及水分迁移特性,以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pH、水分含量为指标,并分析NMR横向弛豫时间T_(2)反演谱图和MRI成像,研究不同电场强度(DY_(1)~DY_(4)分别为0,2... 为探究东海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在低压核磁共振(LF-NMR)技术下的品质变化及水分迁移特性,以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pH、水分含量为指标,并分析NMR横向弛豫时间T_(2)反演谱图和MRI成像,研究不同电场强度(DY_(1)~DY_(4)分别为0,2,2.5,3 kV/m)对带鱼内部水分迁移及品质的影响。分析TVB-N数据发现,DY_(3)(E=2.5 kV/m)、DY_(4)(E=3 kV/m)在贮藏后期表现出更佳的保鲜优势。在0~40 d贮藏期内,不同电场强度条件下的带鱼pH值均呈先降后升趋势。电场的添加能降低自由水的流动性,抑制微生物生长,减少带鱼体内水分流失。分析NMR横向弛豫时间T_(2)反演谱图发现,T_(2)1、T_(22)、T_(23)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小,其中T_(22)信号幅度变化最大,表明电场的添加能改变带鱼体内水分迁移路径,维持较高的水分含量,增加带鱼持水性和保水性。MRI成像图表明在贮藏期间,电场处理后带鱼水分保有率得到了提升,保鲜效果优于未施加电场带鱼,且电场强度越大,体外迁移水分越少。实验表明低压核磁共振(LF-NMR)技术对东海带鱼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对低压核磁共振(LF-NMR)技术的保鲜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静电场 东海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 水分迁移特性 低压核磁共振(lf-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进行黄酒发酵进程监测及品牌的分析
8
作者 王欣 郑思宇 +2 位作者 冯龙斐 刘敏 刘宝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9-285,共7页
该文对不同发酵阶段的黄酒样品进行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检测,比较了陈酿时间、酒精度和品牌对黄酒低场核磁弛豫特性的影响,最后对9个品牌黄酒的LF-NMR弛豫信息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发酵... 该文对不同发酵阶段的黄酒样品进行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检测,比较了陈酿时间、酒精度和品牌对黄酒低场核磁弛豫特性的影响,最后对9个品牌黄酒的LF-NMR弛豫信息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后样品的单组分弛豫时间(T_(2W))显著缩短,而陈酿后黄酒的T_(2W)又相对延长。多组分弛豫图谱(T_(2))表明,对照组和浸米样品均只有1个峰。发酵后样品的T_(2)图谱均出现2个峰。从第一次发酵到煎酒期间,T_(21)和T_(22)不断缩短,而陈酿期间T_(21)和T_(22)相对延长。同一品牌及陈酿时间的黄酒,酒精度越大,体系的T_(2W),T_(21)和T_(22)越短;同一品牌及酒精度下,陈酿时间仅对T_(21)有一定影响。不同品牌黄酒因酿造工艺的区别而使弛豫分布有一定特点。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酒精度、陈酿时间、品牌及种类的黄酒的弛豫特性的PCA分布及间距不同。说明应用LF-NMR技术可实现对不同工艺生产的黄酒的快速辨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低场核磁共振 发酵 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影响下松散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生成特征研究
9
作者 纪云开 王佳贤 +5 位作者 邱晓倩 孟庆国 张永超 胡高伟 蔡峰 刘昌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81,共11页
深入认识含盐水松散沉积物体系中甲烷水合物生成特征,对精准评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原位探测技术研究了盐度对松散砂样中甲烷水合物生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散砂样体系下不同大小孔隙中水合... 深入认识含盐水松散沉积物体系中甲烷水合物生成特征,对精准评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原位探测技术研究了盐度对松散砂样中甲烷水合物生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散砂样体系下不同大小孔隙中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存在差异;甲烷水合物更易在小孔隙中生成。随着孔隙水盐度增大,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呈现指数增长。在最初20 min内,随着孔隙水盐度的增大,水合物生成速率先升后降,在盐度为3.0 wt%条件下生成速率最大。在松散砂样体系下的不同位置处,甲烷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的差异性以及孔隙水通过水合物膜的方式转变会引起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生成速率的变化。沉积物表面影响和水合物的阻隔作用使砂样中部分孔隙水不能转化为水合物,而孔隙水盐度的增加促使这种作用增强,孔隙水最终转化率降低,水合物饱和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生成 松散沉积物 低场核磁共振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场核磁共振用于原位原油组成分析及降黏剂评价
10
作者 涂东 周晓冬 +5 位作者 袁成东 丁磊 AL-MUNTASER Ameen A 赵忠文 吴文明 VARFOLOMEEV Mikhail A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4-717,737,共5页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分析了塔河超稠油的组成,并基于塔河超稠油的组成设计了4种油溶性降黏剂(脂肪族,芳香族,芳香族+脂肪族,极性化合物);综合采用LF-NMR方法、黏度分析、和浸泡稀释法评价了4种降黏剂对塔河超稠油的降黏效果。...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分析了塔河超稠油的组成,并基于塔河超稠油的组成设计了4种油溶性降黏剂(脂肪族,芳香族,芳香族+脂肪族,极性化合物);综合采用LF-NMR方法、黏度分析、和浸泡稀释法评价了4种降黏剂对塔河超稠油的降黏效果。原油族组分(SARA)分析结果验证了LF-NMR技术可以用于精确分析原油组成。除极性化合物降黏剂外,其余3种降黏剂均可使超稠油的黏度降低90%以上,降黏剂的降黏性能排序为:芳香族>脂肪族+芳香族混合物>脂肪族>极性化合物。芳香族降黏剂降黏效果最好,可将稠油黏度从61000 Pa·s(50℃)降低至14.897 Pa·s;具有溶解沥青质和防止沥青质聚集的能力。实验结果证明了LF-NMR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方便的方法分析原油组成,同时可以用于评价降黏剂效果,并且帮助分析降黏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磁场核磁共振(lf-nmr) 超稠油 降黏剂 原油组成 降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片薄刨花低温干燥变形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11
作者 王子恕 施静波 +4 位作者 徐德良 周晓燕 梅长彤 曹树扬 纪佳俊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0,共8页
大片薄刨花采用常规滚筒干燥工艺变形显著,影响施胶、铺装及热压等一系列后续工艺,最终降低生产的刨花板力学性能。低温网带式干燥工艺作为一种新型刨花干燥工艺被提出来解决大片薄刨花干燥的变形问题。然而,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少,阻碍了... 大片薄刨花采用常规滚筒干燥工艺变形显著,影响施胶、铺装及热压等一系列后续工艺,最终降低生产的刨花板力学性能。低温网带式干燥工艺作为一种新型刨花干燥工艺被提出来解决大片薄刨花干燥的变形问题。然而,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少,阻碍了该工艺的应用和推广。研究了单片辐射松大片刨花在相对较低的140℃恒定干燥温度下,其纹理方向、厚度和长宽比对刨花变形的影响,为后续大片刨花低温网带式干燥工艺的优化奠定理论基础。刨花纹理方向与长边角度具体控制为0°~30°,31°~60°和61°~90°;平均厚度控制为0.37,0.45,0.55和0.65 mm;长宽比控制为3.5,4.5,5.5和6.5。干燥结束后刨花的变形程度通过自定义的变形高度∶刨花长宽比、变形高度∶刨花长度及变形高度∶刨花宽度定量评定。此外,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技术探索了单片刨花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分布情况,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探索了辐射松早材和晚材试样干燥过程中水分分布的差异,基于此分析了刨花变形的机理。结果表明,140℃干燥温度下辐射松刨花的纹理方向、厚度、长宽比均显著影响刨花干燥后的变形。刨花纹理方向与长边夹角越大、刨花越薄,干燥后刨花变形程度越大。刨花长宽比对干燥变形的影响随变形评价指标的变化而变化。干燥过程中刨花内部与边缘的含水率差异以及早晚材差异是导致刨花变形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片薄刨花 低温干燥 刨花变形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CT) 低场核磁共振(lf-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煎炸油品质 被引量:53
12
作者 王永巍 王欣 +2 位作者 刘宝林 史然 杨培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1-175,共5页
应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无对象煎炸大豆油油样进行检测,通过对多组分T2弛豫图谱以及峰面积比例S21和单组份弛豫时间T2w分析,煎炸4h后图谱中10ms左右出现明显特征小峰,且S21和T2w与煎炸时间、酸价、黏度、吸光度和极性组分含量呈现良好... 应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无对象煎炸大豆油油样进行检测,通过对多组分T2弛豫图谱以及峰面积比例S21和单组份弛豫时间T2w分析,煎炸4h后图谱中10ms左右出现明显特征小峰,且S21和T2w与煎炸时间、酸价、黏度、吸光度和极性组分含量呈现良好的规律性,相关系数在0.941~0.997之间,说明可以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检测的S21和T2W有效反映煎炸油的品质变化。但与过氧化值之间无明显规律性。结果可为后期煎炸油的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快速检测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煎炸油 快速检测 T2弛豫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低场核磁共振分析反复冻融处理对肉鸡不同部位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朱学伸 黄雪方 +4 位作者 鲁小讯 王艳 赵凯斌 徐铭 王仁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3-28,共6页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研究反复冻融处理对肉鸡不同部位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复冻融期间p H值变化不显著(P>0.05)。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肉鸡胸肉和腿肉解冻汁液损失显著下降(P&l...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研究反复冻融处理对肉鸡不同部位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复冻融期间p H值变化不显著(P>0.05)。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肉鸡胸肉和腿肉解冻汁液损失显著下降(P<0.05),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hioba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TBARS)值显著增大,总蛋白溶解度以及肌原纤维小片化冻融初期呈现上升趋势,总水分含量均逐渐降低。低场核磁共振T2弛豫时间分析显示,其自由水占比显著下降(P<0.05)。以上结果说明反复冻融使解冻汁液损失伴随自由水比例显著下降而逐步降低,由于肌肉p H值保持稳定,推测反复冻融过程中反复形成的冰晶对肌肉微观结构的破坏,尤其对肌原纤维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反复冻融 肉鸡 肌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对猪肉糜加工特性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可 赵颖颖 +3 位作者 康壮丽 王虎虎 马汉军 徐幸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77-81,共5页
NaCl是猪肉糜制品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料,为进一步探明NaCl在猪肉糜加工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和拉曼光谱等方法,研究了NaCl对猪肉糜的蒸煮得率、硬度、水分迁移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蒸煮得率和硬度随着Na Cl... NaCl是猪肉糜制品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料,为进一步探明NaCl在猪肉糜加工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和拉曼光谱等方法,研究了NaCl对猪肉糜的蒸煮得率、硬度、水分迁移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蒸煮得率和硬度随着Na Cl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特征峰T_(2b)和T_(22)的自旋-自旋弛豫时间逐渐缩短,T_(21)(不易流动水)的峰面积比例逐渐增加;NaCl添加量从1%增加到2%,对蛋白质二级结构含量影响显著,β-折叠含量提高,从2%增加到3%,二级结构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Na Cl添加量的增加,—OH基团伸缩振动波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3226 cm^(-1)和3227 cm^(-1)),水分子内氢键增多。因此,在猪肉糜加工中适量添加Na Cl能够改变猪肉糜蛋白质二级结构,增强蛋白质的水合作用,有助于提高猪肉糜的加工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低场核磁共振 保水性 二级结构 水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低场核磁分析玉米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变化 被引量:19
15
作者 任广跃 曾凡莲 +2 位作者 段续 刘威 闫沙沙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5-99,共5页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的横向弛豫时间(T_2)反演谱技术,研究了玉米在不同热风干燥温度下(60、75、90、105、120、135℃)内部水分的变化。干燥处理改变了玉米内部水分的迁移特性,使得与玉米淀粉相结合的结合水和仅次于自由水的结合水的自由度...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的横向弛豫时间(T_2)反演谱技术,研究了玉米在不同热风干燥温度下(60、75、90、105、120、135℃)内部水分的变化。干燥处理改变了玉米内部水分的迁移特性,使得与玉米淀粉相结合的结合水和仅次于自由水的结合水的自由度增加,玉米内部水分逐渐向外迁移,干燥速率随着干燥温度升高而渐增,干基含水率与核磁共振信号幅值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迁移 热风干燥 弛豫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血制备的纤维蛋白原黏结剂对重组牛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兵 夏秀芳 +3 位作者 孔保华 孙方达 韩齐 李龙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25-130,共6页
将纤维蛋白原作为黏结剂应用于重组牛肉中,其中以2.0%血浆蛋白粉、0.3%复合磷酸盐、0.5%NaCl及4.0%水为基础,分别添加0.0%、1.0%、1.5%、2.0%、2.5%的纤维蛋白原混合。测定重组肉的色差、水分活度及解冻损失,通过质构仪测定纤维蛋白原... 将纤维蛋白原作为黏结剂应用于重组牛肉中,其中以2.0%血浆蛋白粉、0.3%复合磷酸盐、0.5%NaCl及4.0%水为基础,分别添加0.0%、1.0%、1.5%、2.0%、2.5%的纤维蛋白原混合。测定重组肉的色差、水分活度及解冻损失,通过质构仪测定纤维蛋白原添加量及凝结时间对黏结力的影响,同时应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研究纤维蛋白黏结过程中水分子的迁移变化规律,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以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与纤维蛋白原为黏结剂的重组肉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纤维蛋白原添加量的不断增加,重组肉的水分活度稍有降低但不显著(P>0.05)、解冻损失率显著减少(P<0.05)、产品的红度值显著增加(P<0.05),亮度值有所减弱;重组肉的黏结力随纤维蛋白原添加量及凝结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大(P<0.05)。同时,LF-NMR研究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的添加增加了重组肉黏结过程中水分子的移动性,对重组肉中水分子的束缚能力逐渐增强;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以纤维蛋白原为黏结剂的重组肉比以TG为黏结剂的重组肉微观结构更紧密。上述结果表明,纤维蛋白原可以作为黏结剂应用于重组牛肉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粉 复合磷酸盐 低场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鱼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与水分迁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尊 谢晶 钱韻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57-262,共6页
为了研究带鱼在冷藏期间的品质变化与水分迁移的关系,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分析组织中水分变化规律。横向弛豫时间T_2的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易流动水(T_(22))逐渐降低,自由水(... 为了研究带鱼在冷藏期间的品质变化与水分迁移的关系,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分析组织中水分变化规律。横向弛豫时间T_2的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易流动水(T_(22))逐渐降低,自由水(T_(23))逐渐升高,肌原纤维内的水向外移动而大量流失,肌肉的持水能力下降、肉质逐渐劣化。这与传统理化指标的研究结果一致,且相关性分析表明,T_(22)、T_(23)与水分含量、蒸煮损失率等指标极显著相关(P<0.01),与感官评分、持水力、硫代巴比妥酸值显著相关(P<0.05)。因此,可考虑运用LF-NMR技术检测带鱼在冷藏期间的品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迁移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糊组分对预油炸微波复热鸡米花品质及水分分布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欢 董福家 +1 位作者 陈倩 孔保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62,共6页
针对鸡米花在微波复热过程中水分"外迁"和油分"外浸"造成脆性降低的问题,研究不同面糊组分,羟丙基羧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和麦芽糊精对预油炸及微波复热后鸡米花含油量、含水量及分布、... 针对鸡米花在微波复热过程中水分"外迁"和油分"外浸"造成脆性降低的问题,研究不同面糊组分,羟丙基羧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和麦芽糊精对预油炸及微波复热后鸡米花含油量、含水量及分布、脆性、颜色、感官品质的影响,以期提高鸡米花微波复热后的脆性及品质特性。结果表明,面糊中添加2%HPMC和6%麦芽糊精显著降低了微波复热后鸡米花外壳中含水量的增加以及内芯肉中含水量的减少(P<0.05),同时使内芯肉T_(22)向快弛豫方向移动,降低了自由水的移动性,同时微波后A_(2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抑制微波过程中内芯肉中自由水向外壳的迁移,从而保证微波复热后鸡米花外壳脆性和内芯肉多汁性;添加2%HPMC、6%麦芽糊精及两者复配的微波复热鸡米花外壳脆性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P<0.05);但添加2%HPMC的鸡米花外壳硬度最大,添加6%麦芽糊精的鸡米花含油量最高(P<0.05)。当面糊中同时添加2%的HPMC和6%的麦芽糊精时,鸡米花经微波后其外壳脆性最好,硬度适中且无油腻感。该研究结果为裹粉类微波食品脆性及品质的改善提供了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复热 鸡米花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水分分布 品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温和冷鲜贮藏对鸡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能和水分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栗俊广 柳红莉 +3 位作者 何菲 何向丽 赵电波 白艳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36-240,共5页
以鸡胸肉为原料,研究4℃冷鲜和-0.7℃冰温贮藏期间鸡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强度、保水性和水分分布状态变化。采用动态流变仪测定其凝胶强度,用离心法测定凝胶的保水性,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凝胶的水分状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 以鸡胸肉为原料,研究4℃冷鲜和-0.7℃冰温贮藏期间鸡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强度、保水性和水分分布状态变化。采用动态流变仪测定其凝胶强度,用离心法测定凝胶的保水性,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凝胶的水分状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冷鲜和冰温组鸡胸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强度和保水性均呈下降趋势,冰温组蛋白凝胶强度和保水性显著高于冷鲜组(P<0.05);低场核磁共振分析表明持水性的下降与不易流动水比例降低和自由水比例提高有关;冰温组蛋白凝胶不易流动水下降和自由水的上升幅度显著低于冷鲜组(P<0.05)。冰温贮藏可以更好地保持肌原纤维蛋白的热诱导凝胶性能,从而保证鸡肉的加工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胸肉 肌原纤维蛋白 流变性 低场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水多糖对鲜湿面货架期内水分迁移及老化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34
20
作者 肖东 周文化 +1 位作者 陈帅 黄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98-303,共6页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差示量热扫描、Avrami数学模型研究瓜尔胶、可溶性大豆多糖、卡拉胶对鲜湿面贮藏期间水分迁移、热力学参数、老化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7 d的鲜湿面结合水含量:瓜尔胶>可溶性大豆多糖>卡拉胶>空白组(P...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差示量热扫描、Avrami数学模型研究瓜尔胶、可溶性大豆多糖、卡拉胶对鲜湿面贮藏期间水分迁移、热力学参数、老化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7 d的鲜湿面结合水含量:瓜尔胶>可溶性大豆多糖>卡拉胶>空白组(P<0.05);不易流动水含量:瓜尔胶>卡拉胶>可溶性大豆多糖>空白组(P<0.05);自由水含量:空白组>可溶性大豆多糖>卡拉胶>瓜尔胶(P<0.05)。多糖主要作用于淀粉及面筋蛋白表面极性基团所吸引的结合水;同时多糖对3种水分流动性的束缚并非呈单一的线性关系,且能抑制鲜湿面淀粉老化过程中重结晶融化起始温度(T_0)、重结晶融化终止温度(T_c)、老化焓(?H)的上升速率;老化动力学方程:Y_(空白组)=0.732x-0.946,Y_(卡拉胶)=0.744x-1.192,Y_(瓜尔胶)=0.791x-1.328,Y_(可溶性大豆多糖)=0.752x-1.1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湿面 低场核磁共振 差示量热扫描 水分迁移 老化 亲水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