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致密砂岩储层水锁伤害特征:以苏里格致密砂岩储层为例
1
作者 王治国 汪雄雄 +4 位作者 常永峰 陈晓丽 梁万银 罗开庆 王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10653-10662,共10页
苏里格上古生界盒8段致密砂岩气藏在开发阶段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水锁堵塞效应,进而影响单井产能。通过开展压裂液水锁伤害实验,以典型致密砂岩储层的真实岩心样本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定量评价了束缚水微观滞留特征,明... 苏里格上古生界盒8段致密砂岩气藏在开发阶段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水锁堵塞效应,进而影响单井产能。通过开展压裂液水锁伤害实验,以典型致密砂岩储层的真实岩心样本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定量评价了束缚水微观滞留特征,明确了微纳米尺度孔喉内的水锁伤害程度和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与水锁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且初始渗透率低、微观孔喉发育程度差的岩心更容易发生水锁堵塞伤害。不同品质储层的岩心水锁伤害特征存在较大差异,Ⅰ类和Ⅱ储层的水锁伤害程度低于Ⅲ类储层,Ⅲ类储层滞留的束缚水更多,水锁伤害程度也更高。微孔内的束缚水滞留率与水锁伤害高度相关。水锁伤害主要发生在小于50 nm孔隙,特别是小于2 nm孔隙内束缚水含量增加会显著影响岩心渗透性。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储层水锁伤害机理,为降低水锁伤害、实现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锁伤害 核磁共振技术 致密砂岩储层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红黏土轴向加卸载变形特性及损伤机理分析
2
作者 袁霄 左双英 +1 位作者 吴道勇 张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9-261,共13页
【目的】为研究轴向加卸载对贵阳红黏土变形特性的影响,【方法】设计了轴向不同循环应力比、不同循环次数条件下的土样加卸载试验,辅以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以及SEM电镜扫描测试,探讨循环加卸载全过程土样宏观变形和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揭... 【目的】为研究轴向加卸载对贵阳红黏土变形特性的影响,【方法】设计了轴向不同循环应力比、不同循环次数条件下的土样加卸载试验,辅以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以及SEM电镜扫描测试,探讨循环加卸载全过程土样宏观变形和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揭示土样损伤机理。【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加卸载使得贵阳红黏土内部结构经历着从压密到劣化的过程,随着循环次数和应力比的增大,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硬化型逐渐转变为应变软化型。经过多次加卸载后,试样孔隙分布T2谱图曲线由“山峰型”向“丘陵型”发展,孔径范围与峰值频谱呈减小趋势,大、中孔隙数量逐渐减少,小、微孔隙逐渐增多,粒团之间以面接触变为线、点接触。基于循环过程中卸载模量和塑性应变的变化定义损伤系数,随着循环次数和应力比的增加,损伤呈上升趋势,与孔隙变化规律一致。【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施工期红黏土路基压实及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红黏土 轴向加卸载 核磁共振技术 损伤 孔隙结构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F-NMR及成像技术分析牛肉贮藏水分含量变化 被引量:22
3
作者 马莹 杨菊梅 +4 位作者 王松磊 何智武 贺晓光 董欢 王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8-284,共7页
为研究牛肉贮藏水分含量变化,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测定牛肉横向弛豫时间T_2、峰面积,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结果表明,肉样中存在4种不同水分群,-10℃贮藏牛肉T_2明显降低,自由水含量显著下降,在-14... 为研究牛肉贮藏水分含量变化,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测定牛肉横向弛豫时间T_2、峰面积,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结果表明,肉样中存在4种不同水分群,-10℃贮藏牛肉T_2明显降低,自由水含量显著下降,在-14、-18、-22℃贮藏牛肉T_2未发生明变化。冷却过程中不易流动水(p T_(22))前期呈下降趋势,后期较稳定,说明随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易流动水逐渐转移为自由水。自由水(p T_(23))先减小后增大后又极显著降低(p<0.01)。通过对牛肉品质指标与核磁共振参数T_2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蒸煮损失与T_(20)、T_(22)、p T_(23)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0.745、0.783,因此可根据T_(22)、p T_(23)表征牛肉在贮藏过程中保水性的变化。通过核磁成像实验发现,在-10℃贮藏牛肉,干耗现象严重、肉的保水性差,不利于牛肉的长期贮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核磁共振技术 成像技术 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动载荷多次作用下烟煤孔裂隙结构演化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马衍坤 黄勤豪 +3 位作者 孔祥国 冯俊军 殷志强 王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82-1893,共12页
煤层开采过程中频繁采掘扰动或远场顶板周期性破断会产生多次的震动载荷,震动载荷对于煤样微观孔裂隙结构和宏观力学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索震动载荷下煤样孔裂隙结构演化特征,选取烟煤煤样,利用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开展了多... 煤层开采过程中频繁采掘扰动或远场顶板周期性破断会产生多次的震动载荷,震动载荷对于煤样微观孔裂隙结构和宏观力学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索震动载荷下煤样孔裂隙结构演化特征,选取烟煤煤样,利用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开展了多次震动载荷冲击煤样试验,借助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测试了每次冲击后煤样T_(2)谱,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分析了煤样孔裂隙分布及其损伤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震动载荷作用次数增加,煤样峰值应力与动态弹性模量均呈现线性下降趋势,震动载荷冲击效应使得煤样承载和抵抗变形能力显著弱化,因此有必要对煤样孔裂隙演化特征展开深入分析。从T_(2)谱和MRI信息得出,震动载荷初次作用下煤样总体孔隙体积大幅增加,其中吸附孔体积增高达5.0倍,随着震动载荷持续作用,煤样微裂隙开始连通汇聚形成宏观裂纹,使得渗流孔之间连通性大幅提高,煤样总体孔隙率达到峰值,较煤样原始孔隙率提高约6倍。在煤样受震动载荷损伤、破坏的整个过程中,渗流孔的连通性逐渐提高与改善,其分形维数呈线性下降趋势。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揭示了震动载荷对煤样孔裂隙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煤样中部区域孔隙最先发育并逐步形成微裂隙,在后续震动波反射、拉伸作用下,损伤破坏区域向两侧逐渐演变直至贯通试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动载荷 核磁共振(NMR) 能量耗散 孔裂隙演化 损伤演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评价CO_(2)吞吐对不同状态页岩油的动用率 被引量:1
5
作者 宫厚健 张泽轲 +3 位作者 于越洋 张欢 吕威 徐龙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15,共6页
游离态和吸附互溶态页岩油动用的难易程度不同,不同状态页岩油动用程度的准确表征对于页岩油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和CO_(2)吞吐实验,建立了CO_(2)吞吐过程中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划分及动用率的评价方法。采用该... 游离态和吸附互溶态页岩油动用的难易程度不同,不同状态页岩油动用程度的准确表征对于页岩油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和CO_(2)吞吐实验,建立了CO_(2)吞吐过程中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划分及动用率的评价方法。采用该方法处理得到的CO_(2)吞吐过程中页岩油总动用率与质量变化计算得到的总动用率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此外,可以直观地看到吸附互溶态页岩油和游离态页岩油二维核磁共振图谱随吞吐轮次的变化,游离态页岩油的动用要比吸附互溶态页岩油更容易,而提高压力和吞吐轮次可以明显提高吸附互溶态页岩油的动用率,10 MPa吞吐5个轮次后,吸附互溶态页岩油的动用率和总动用率分别达到73.6%和91.1%。该方法可对吸附互溶态页岩油动用率进行定量评价,有助于优化页岩油CO_(2)吞吐增产工艺,大幅提高页岩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吸附互溶态 游离态 CO_(2)吞吐 核磁共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7
6
作者 冯胜斌 牛小兵 +4 位作者 刘飞 杨孝 刘小静 尤源 王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574-4580,共7页
通过对长7致密油储层的核磁共振测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储集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孔径分布范围宽,储层中大孔、中孔、小孔、微孔及纳米孔孔隙类型均发育,且孔径分布范围、孔隙类型和主体孔隙... 通过对长7致密油储层的核磁共振测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储集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孔径分布范围宽,储层中大孔、中孔、小孔、微孔及纳米孔孔隙类型均发育,且孔径分布范围、孔隙类型和主体孔隙类型受储层致密程度的控制作用明显;长7致密油储层大孔至纳米孔孔隙均含油,且微孔至纳米孔孔隙含油饱满。长7致密油储层微孔、纳米孔孔隙类型的识别及其含油的认识对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油层组 致密油 孔隙特征 核磁共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找水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29
7
作者 潘玉玲 万乐 +1 位作者 袁照令 李振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5-108,共4页
简要介绍了利用核磁共振 (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缩写为 NMR)技术找水方法的发展状况、原理和方法特点 ,重点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NMR科研组 ,利用 NMR找水方法在中国一些地区找水取得的成效 ,最后指出了 NMR找水方法的... 简要介绍了利用核磁共振 (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缩写为 NMR)技术找水方法的发展状况、原理和方法特点 ,重点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NMR科研组 ,利用 NMR找水方法在中国一些地区找水取得的成效 ,最后指出了 NMR找水方法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技术 地下水探查 找水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用于蜂蜜的掺假鉴别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芸 丁涛 +7 位作者 吴斌 张睿 沈崇钰 费晓庆 张阔海 刘建红 邓晓军 郭德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48-1254,共7页
采用核磁共振技术(NMR)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手段研究了真蜂蜜和掺假蜂蜜的指纹图谱变化情况。采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CA)和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从核磁信号中提取... 采用核磁共振技术(NMR)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手段研究了真蜂蜜和掺假蜂蜜的指纹图谱变化情况。采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CA)和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从核磁信号中提取各组的分类信息。结果表明:建立的OPLS-DA模型能够区分真假蜂蜜,所建模型对蜂蜜真假判别的解释能力为90.5%,对未知样本的预测能力为75.5%、识别率为89.7%。置换测试验证表明,化学计量学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预测性,可信赖性强,且模型稳健。通过OPLS-DA模型的载荷图和相关系数分析找到了对区分掺假蜂蜜有显著作用的标志物。结合相关系数分析,建立了辨别真假蜂蜜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该方法可简单、快速地用于未知蜂蜜的掺假鉴别,为规范蜂蜜市场提供有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技术 化学计量学方法 模式识别技术 蜂蜜掺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煤级煤液相侵入效应低场核磁共振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谦 黄建滨 +2 位作者 倪冠华 郭玉森 仲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08-1115,共8页
我国煤层普遍具有低透气性、高瓦斯含量的特性,在低透气性煤层增透方面,煤层注水、水力压裂、水力割缝等水力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瓦斯治理效果。然而水作为外侵液进入煤体,堵塞了瓦斯流动通道,降低了瓦斯解吸量,产生了... 我国煤层普遍具有低透气性、高瓦斯含量的特性,在低透气性煤层增透方面,煤层注水、水力压裂、水力割缝等水力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瓦斯治理效果。然而水作为外侵液进入煤体,堵塞了瓦斯流动通道,降低了瓦斯解吸量,产生了水锁效应。为分析水力化技术造成水锁效应的内在机理,利用压汞实验分析了煤样孔容分布规律,以及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原始、饱水、饱CMC溶液煤样的微观结构,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煤样在饱水状态以及饱CMC溶液状态下的液相滞留效应,并根据曲线相似度法分析了孔径与束缚流体饱和度的相似度。研究结果表明:CMC溶液可以溶解煤中的矿物质增加煤孔隙裂隙以及降低水在煤体表面的表面张力,从而达到解除水锁效应的目的;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增大,T 2截止值在逐渐减小,T 2截止值的数值与煤样孔径大小呈负相关;煤样的束缚流体饱和度远大于自由流体饱和度,煤样在饱水状态下的束缚流体饱和度比饱CMC溶液状态下高;高变质程度的煤大孔孔容少、微孔孔容多,使得水在煤孔隙中的毛细管力大,最终造成高阶煤的水锁效应严重;大孔孔容是影响束缚流体饱和度的主控因素,微孔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得到束缚流体饱和度S与大孔孔容V A、微孔孔容V D的耦合关系式:S=94.86-1078.96 V A+261.24 V D。滞留在煤体内的束缚水阻塞了瓦斯流动通道,是造成水锁效应的根本原因,增加煤层的孔隙裂隙以及选用合适的表面活性是减缓煤层水锁效应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化技术 水锁效应 核磁共振 束缚流体 液相滞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筹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室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5
10
作者 汪红志 聂生东 +3 位作者 张学龙 杨培强 夏春云 武杰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7年第5期133-135,共3页
医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优越性明显,临床应用领域不断得以扩展,市场对于磁共振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该文在大量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建设一个培养学生真正切实有效地掌握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磁共振实... 医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优越性明显,临床应用领域不断得以扩展,市场对于磁共振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该文在大量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建设一个培养学生真正切实有效地掌握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磁共振实验室做了一定探索,提出了一点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医学成像技术 实验室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核磁共振中心建设与成效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黎伟 周勇义 +4 位作者 黄凯 李小寒 张新祥 夏斌 金长文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12,33,共5页
北京核磁共振中心是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总后卫生部等四部委共同投资,依托北京大学建立的国家大型仪器公用开放平台,是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该文对核磁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成... 北京核磁共振中心是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总后卫生部等四部委共同投资,依托北京大学建立的国家大型仪器公用开放平台,是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该文对核磁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成效进行了详细阐述,中心建设和运营所取得的经验将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的搭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中心 大型仪器 国家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技术研究土壤持水性能与孔隙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孔超 王美艳 +3 位作者 史学正 徐胜祥 郭乃嘉 杨培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30-1137,共8页
为研究常规水稻土和设施蔬菜地土壤持水性能与孔隙分布特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获取田间持水量状态的土壤T_2谱线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壤失水时信号幅值、弛豫时间与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大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土和设施蔬菜... 为研究常规水稻土和设施蔬菜地土壤持水性能与孔隙分布特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获取田间持水量状态的土壤T_2谱线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壤失水时信号幅值、弛豫时间与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大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土和设施蔬菜地土壤中孔隙分布均比较分散,小孔隙居多,大孔隙较少,水稻田转化为设施蔬菜地后,土壤孔隙半径整体变小,土壤结构恶化。在土壤失水过程中,波峰消减与谱线偏移同时发生,小峰优先消失且消减速率大于主峰,表明该过程中孔隙收缩与水分散失同时发生,土壤孔隙由大到小依次不断排水。低场核磁共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测量工具,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出土壤水分迁移过程和孔隙分布规律,从而为设施栽培土壤退化机理和土壤改良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水稻土 设施蔬菜地土壤 T2谱 土壤持水性能 孔隙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卵巢静止奶牛血浆代谢谱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楚楚 夏成 +6 位作者 孙雨航 肖鑫焕 王刚 舒适 张洪友 徐闯 杨威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0-197,共8页
为研究卵巢静止奶牛与发情奶牛体内差异代谢物变化,选取产后60-90d的年龄、胎次、体况相近的健康经产高产奶牛作为实验动物。根据奶牛发情表现、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及激素检测的结果,选取10头奶牛为发情组(A),10头奶牛为卵巢静止组(B... 为研究卵巢静止奶牛与发情奶牛体内差异代谢物变化,选取产后60-90d的年龄、胎次、体况相近的健康经产高产奶牛作为实验动物。根据奶牛发情表现、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及激素检测的结果,选取10头奶牛为发情组(A),10头奶牛为卵巢静止组(B),然后对两组奶牛血浆样品进行无偏性的1 H谱核磁共振检测,对比其血浆代谢组学图谱,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及鉴定卵巢静止奶牛血浆差异代谢产物,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发情奶牛,卵巢静止奶牛血浆中共12种代谢产物表现异常,包括水平增加的乙酸、柠檬酸和酪氨酸,以及水平下降的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脂质、丙氨酸、丙酮酸、肌酸、胆碱、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等;这些代谢产物与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蛋白代谢和胆碱代谢的异常密切相关;通过参与生物合成通路调节,干扰了奶牛正常卵泡生长。并且发现卵巢静止的奶牛血浆肌酸浓度降低和酪氨酸浓度升高的新变化。多种代谢异常提示奶牛卵巢静止与泌乳早期能量负平衡有关,并有伴发酮病和脂肪肝病的风险;另外,卵巢静止奶牛血浆肌酸、胆碱浓度降低和酪氨酸浓度升高的变化,为今后更为深入研究奶牛卵巢静止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卵巢静止 核磁共振技术 血浆差异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酸化煤样孔隙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熊建龙 王凯 +2 位作者 杜全先 孟祥昌 郭兵兵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2,共6页
为研究酸化作用后煤体的孔隙结构特征,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和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测试了高阶煤自然煤样和酸化煤样的孔隙结构和矿物含量,并根据分形理论对比研究了2种煤样孔隙的分形维数,探讨了酸化作用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煤样和... 为研究酸化作用后煤体的孔隙结构特征,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和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测试了高阶煤自然煤样和酸化煤样的孔隙结构和矿物含量,并根据分形理论对比研究了2种煤样孔隙的分形维数,探讨了酸化作用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煤样和酸化煤样中微孔和过渡孔都占较大的比例;煤样酸化后,其孔隙率增大,最小孔径和最大孔径都变大;酸化作用能促使孔隙体积增大,增加的孔隙类型不确定;2种煤样中大孔孔隙结构具有分形特征,酸化后煤样大孔孔隙的分形维数增大;酸化后煤样矿物含量减少,导致孔隙结构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酸化作用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作用下砂岩孔隙结构演化及强度劣化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周科平 薛轲 刘涛影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1,共6页
为研究岩石经微波作用后的细观损伤演化及强度劣化,选取红砂岩为试样,采用核磁共振技术探究了不同微波功率作用下红砂岩孔隙结构演化特性。同时,结合超声波波速测试与岩石力学强度测试等手段对核磁共振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试样... 为研究岩石经微波作用后的细观损伤演化及强度劣化,选取红砂岩为试样,采用核磁共振技术探究了不同微波功率作用下红砂岩孔隙结构演化特性。同时,结合超声波波速测试与岩石力学强度测试等手段对核磁共振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试样经微波作用后,由于红砂岩内部不同矿物成分对微波的敏感度不同,使红砂岩内部产生热应力差,从而使其内部孔隙度增大、超声波波速减小、单轴抗压强度减小;并且微波作用功率越大,其孔隙结构及强度劣化结果越明显。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对红砂岩的孔隙影响及强度劣化主要归因于内部水分丧失及内部矿物颗粒间相互压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岩 微波加热 核磁共振技术 孔隙结构 强度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氢谱的组学技术在中药制药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芳 李文竹 +2 位作者 潘坚扬 杨嘉誉 瞿海斌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23期3414-3418,共5页
中药制药过程工艺复杂,过程控制水平与产品质量直接相关。进行制药过程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研究,提高制药过程理解,对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氢谱已在中药质量评价与代谢组学研究... 中药制药过程工艺复杂,过程控制水平与产品质量直接相关。进行制药过程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研究,提高制药过程理解,对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氢谱已在中药质量评价与代谢组学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氢核磁共振组学技术应用于中药炮制、提取等制药过程研究时,在辨识过程化学标志物、研究代谢物在过程中的转化转移规律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同时展望了基于氢核磁共振技术的过程组学研究在中药制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氢谱 组学技术 中药 制药过程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PTA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影响的无损检测 被引量:6
17
作者 宋平 石志娇 +3 位作者 顾莹 张宇 张明楠 宋晓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79-287,共9页
为探究2-(3,4-二氯苯氧基)乙基二乙胺(2-(3,4-dichlorophenoxy) ethyl triethylamine,DCPTA)在干旱胁迫下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使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6 000,PEG-6 000)和浓度为0.5、1.0、1.5 mg/L的DCPTA混合溶液对玉米种... 为探究2-(3,4-二氯苯氧基)乙基二乙胺(2-(3,4-dichlorophenoxy) ethyl triethylamine,DCPTA)在干旱胁迫下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使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6 000,PEG-6 000)和浓度为0.5、1.0、1.5 mg/L的DCPTA混合溶液对玉米种子进行浸泡处理,采用种子标准发芽试验总结得出不同浓度的DCPTA对玉米种子发芽情况影响的规律,再结合低场核磁共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通过研究其内部水分变化情况、水分迁移规律及水分分布特征解释造成该结果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DCPTA可以提高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耐旱性能,加快种子内部水分的存储速率,提供种子萌发所需的水分条件,减轻干旱胁迫对玉米种子造成的损害。DCPTA对玉米种子干旱胁迫的缓解效果随着其浓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1.0 mg/L的DCPTA处理效果最显著(P<0.05)。该研究有助于揭示DCPTA缓解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的内部变化规律,可为提高玉米种子抗旱性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分 2-(3 4-二氯苯氧基)乙基二乙胺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技术在非冻结土体孔隙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世民 孙银锁 +1 位作者 章丽莎 应宏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3-188,共6页
针对钱塘江黏质粉土和福建标准砂两类土体的饱和试样,开展了非冻结状态下的核磁共振测试,实现了将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散粒特征土体内部的孔隙测定与分析。通过标定试验获得的土体孔隙率标准曲线,可确定试样的测试孔隙体积,将其与试样的... 针对钱塘江黏质粉土和福建标准砂两类土体的饱和试样,开展了非冻结状态下的核磁共振测试,实现了将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散粒特征土体内部的孔隙测定与分析。通过标定试验获得的土体孔隙率标准曲线,可确定试样的测试孔隙体积,将其与试样的实际孔隙体积进行对比,明确了该测试技术的精度。采用经验判断法确定横向驰豫时间T2分布曲线的截止值,测定了试样内部孔隙水的类型和含量,分析了孔隙中的自由水和束缚水形成机理,探讨了颗粒尺寸对微观孔隙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准确地测量非冻结土体孔隙的自由水和束缚水的含量,适用于研究非冻结土体的微观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冻结土体 土体孔隙 核磁共振 T2分布曲线 T2截止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热处理日本落叶松木材化学性质的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喆 孙柏玲 +2 位作者 刘君良 柴宇博 曹金珍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52-1057,共6页
为了揭示真空热处理对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木材的作用机制,以日本落叶松木材为研究对象,分别在160,180,200,220和240℃的条件下对木材进行真空-常压热处理4h.采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热处理对木材结晶性能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 为了揭示真空热处理对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木材的作用机制,以日本落叶松木材为研究对象,分别在160,180,200,220和240℃的条件下对木材进行真空-常压热处理4h.采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热处理对木材结晶性能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固体核磁共振和电子自旋共振分析了木材在热处理过程中化学基团和表面自由基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真空度为0.05-0.09MPa联合常压热处理后,木材纤维素结晶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未处理材结晶度为36.21%,热处理温度为160,180,200,220和240℃时,木材的结晶度分别为43.56%,46.26%,32.09%,32.66%和37.97%.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木材中羰基官能团减少,热处理过程中木材半纤维素发生降解脱除乙酰基,酚型木素结构单元增多,醚化木质素结构单元减少.热处理前后木材表面自由基类型未发生改变,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木材表面自由基的数量增加.真空热处理对半纤维素与木质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纤维素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对不同热处理条件下日本落叶松木材化学性质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了真空热处理对木材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科学与技术 日本落叶松 真空热处理 结晶性能 傅里叶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 电子自旋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航级微型核磁共振陀螺仪技术综述 被引量:3
20
作者 龚云鹏 高雁翎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2,共5页
导航级微型核磁共振陀螺仪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为了克服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受到强干扰或GPS星座受损而失效的潜在威胁而开发的,其技术特点是通过微制造技术将所有必须的组件封装成为一个小型、低功耗、片式、高精度的惯性测量组... 导航级微型核磁共振陀螺仪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为了克服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受到强干扰或GPS星座受损而失效的潜在威胁而开发的,其技术特点是通过微制造技术将所有必须的组件封装成为一个小型、低功耗、片式、高精度的惯性测量组合。从核磁共振原理、核磁共振陀螺仪原理、发展现状以及关键技术等方面对核磁共振陀螺仪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陀螺仪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