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四纪晚期中国大型哺乳动物古DNA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盛桂莲 郑铭旻 +1 位作者 肖博 袁俊霞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7,共12页
从古DNA视角探讨古代生物的遗传组成已有40多年历史。自2005年开始,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的开发应用及对小片段DNA分子提取能力的加强,古DNA研究跨入全新的深时古基因组时代,不仅解决了诸多生物谱系系统学问题,丰富了包括人类在内的... 从古DNA视角探讨古代生物的遗传组成已有40多年历史。自2005年开始,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的开发应用及对小片段DNA分子提取能力的加强,古DNA研究跨入全新的深时古基因组时代,不仅解决了诸多生物谱系系统学问题,丰富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的迁移、演化细节,而且启动了“全基因组-大数据-多物种”尺度研究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分子响应,将古DNA研究涉及的样品年代从10万年以内拓展到近2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中国科学家近几年在东亚人群遗传演化和迁徙融合方面实现了诸多有影响力的突破,填补了现代人类演化进程中的重要“缺环”。相比而言,学界对除人类之外的脊椎动物古DNA研究关注度较低。本文回顾了第四纪晚期中国大型哺乳动物古DNA研究系列进展,分别总结了相关研究在揭示古代群体与现生群体的系统演化关系、古哺乳动物基因交流、动物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分子响应等方面的研究突破,并对中国哺乳动物古基因组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DNA 第四纪晚期 哺乳动物 二代测序 分子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体搬运沉积在大陆边缘深水区的发育——来自晚第四纪珠江陆缘地层正演模拟的启示
2
作者 齐昆 龚承林 金振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9-1325,共17页
【目的】作为大陆边缘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块体搬运沉积(Mass-Transport Deposits,MTDs)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前人研究中却很少将其与大陆边缘沉积层序的建造建立成因上的联系。【方法】以晚第四纪珠江陆缘的SQ4和SQ5层序为... 【目的】作为大陆边缘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块体搬运沉积(Mass-Transport Deposits,MTDs)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前人研究中却很少将其与大陆边缘沉积层序的建造建立成因上的联系。【方法】以晚第四纪珠江陆缘的SQ4和SQ5层序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地震资料解释以及地层正演模拟方法,探究了不同层序建造背景对于MTDs发育的影响。【结果】地震资料解释结果表明,MTDs主要在SQ4内发育而在SQ5内鲜有发育,且SQ4中高位体系域发育程度相较于SQ5明显较高。根据晚第四纪珠江陆缘的实际情况,设计了45组Dionisos地层正演模拟实验分析深水MTDs在不同层序建造背景下的发育。在晚第四纪珠江陆缘充足的沉积物供给以及大幅度海平面波动的背景下,深水MTDs对层序建造过程中高位体系域的发育极其敏感;在高位体系域持续时间较长从而进行充分发育的情况下,深水MTDs普遍较容易形成,这与深水MTDs在SQ4和SQ5中的实际发育情况一致。【结论】在SQ4建造过程中,高位体系域充分发育,相应的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越过了陆架坡折,形成了高起伏和高坡度的斜坡前积体,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极易发生斜坡垮塌,从而导致深水MTDs的发育。然而,在SQ5建造过程中,高位体系域发育相对有限,相应的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只进积到外陆架,形成低起伏和低坡度的斜坡前积体,不利于斜坡垮塌的发生以及深水MTDs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搬运沉积 沉积层序建造 地层正演模拟 珠江陆缘 晚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州海峡第四纪层序格架及其沉积演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飞 曾维特 +4 位作者 仝长亮 张从伟 付标 陈旸 陈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12,共13页
为探讨琼州海峡地区第四纪地层结构及其沉积演化过程,对琼州海峡1140 km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和5个钻孔岩心资料进行解译,结合粒度分析、^(14)C测年、光释光测年以及微体古生物分析等测试数据,描述地震相特征及沉积环境,并进行地层划分... 为探讨琼州海峡地区第四纪地层结构及其沉积演化过程,对琼州海峡1140 km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和5个钻孔岩心资料进行解译,结合粒度分析、^(14)C测年、光释光测年以及微体古生物分析等测试数据,描述地震相特征及沉积环境,并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分析沉积环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单道地震剖面上共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划分为6套地震层序。琼州海峡第四纪沉积整体表现为“西厚东薄”,主要分布在海峡东、西口海域及海峡南北两侧边坡,海峡中部深水区几乎被强劲海流冲蚀殆尽。琼州海峡受海平面频繁升降、新构造运动及强劲水动力影响,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复杂:早、中更新世时期出现多次海陆交互沉积;晚更新世时期海峡西部海陆交互沉积明显,东部则以浅海沉积为主;全新世时期海侵过程中也出现数次沉积间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州海峡 第四纪 层序格架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与沉积序列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利荣 岳乐平 +5 位作者 王洪亮 张睿 郭怀军 朱小辉 张云翔 弓虎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41-1054,共14页
在前人资料和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对祁连山及邻区贵德盆地、循化—化隆盆地、同仁盆地、西宁盆地、门源盆地、临夏盆地、兰州盆地、定西盆地、天水盆地、肃北盆地、酒泉盆地、玉门盆地、张掖盆地、武威盆地、哈拉湖盆地、苏里盆地、木里盆... 在前人资料和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对祁连山及邻区贵德盆地、循化—化隆盆地、同仁盆地、西宁盆地、门源盆地、临夏盆地、兰州盆地、定西盆地、天水盆地、肃北盆地、酒泉盆地、玉门盆地、张掖盆地、武威盆地、哈拉湖盆地、苏里盆地、木里盆地、民和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及柴达木等20余个盆地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研究。以祁连山第四纪构造地貌演化、盆地沉积序列、古生物及古气候特征为地层分区依据,对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地层分区,并对部分地层名称做了厘定或统一。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沉积特征总体为东部(主要为陇中地区)黄土分布广泛,堆积了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地层;北部(河西走廊地区)冲洪积扇堆积及风沙发育;南部(柴北盆地)以冲洪积-湖积为主,晚更新世以来发育风成沙及黄土;共和盆地由湖泊转向冲积扇和风沙沉积;青海湖盆延续至今;中西部高山及山间盆地冰碛、冰水堆积以及河流阶地堆积发育。根据上述特征及划分原则,将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分为:兰州—西宁地层区,贵德地层区,酒泉—张掖地层区,柴北地层区,共和地层区,青海湖地层区及肃北—门源地层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区 盆地 沉积序列 第四纪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宁河断裂紫马跨一带晚第四纪地貌变形与断层位移速率 被引量:30
5
作者 冉勇康 程建武 +1 位作者 宫会玲 陈立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6-98,共13页
紫马跨一带是安宁河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断错地层地貌序列保存最好的地区,通过数字影像分析、全站仪实测和探槽开挖,对该地点断错现象进行细致研究,获得了晚全新世以来的左旋位移速率为6.2mm/a,垂直位移速率1.4mm/a;距今约10ka以来的平均... 紫马跨一带是安宁河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断错地层地貌序列保存最好的地区,通过数字影像分析、全站仪实测和探槽开挖,对该地点断错现象进行细致研究,获得了晚全新世以来的左旋位移速率为6.2mm/a,垂直位移速率1.4mm/a;距今约10ka以来的平均左旋位移速率3.6-4.0mm/a,垂直位移速率约为1.1mm/a;距今约20ka以来的左旋位移速率为3.8-4.2mm/a,垂直位移速率最小为0.9mm/a。断层水平和垂直位移速率的比例约为4∶1。断层位移速率在时间分布上的变化与古地震研究的丛集复发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断裂的活动强度存在强弱活动的交替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断裂 晚第四纪 地层地貌序列 位移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河口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层序特征和形成 被引量:46
6
作者 李从先 范代读 +1 位作者 杨守业 蔡进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7-97,共11页
应用800多口钻孔及文献资料,讨论了中国沿海滦河扇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钱塘江河口湾4个地区的下切河谷体系,这些皆为丰沙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这些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下切河谷为长形或扇形,长数十至数百千米,宽数十千... 应用800多口钻孔及文献资料,讨论了中国沿海滦河扇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钱塘江河口湾4个地区的下切河谷体系,这些皆为丰沙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这些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下切河谷为长形或扇形,长数十至数百千米,宽数十千米,深40-90m。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下切河谷相序可分为4种类型,即FS-Ⅰ,FS-Ⅱ,FS-Ⅲ和FS-Ⅵ。可以将这4类相序自海向陆排成一个理想序列:FS-Ⅰ位于海岸线附近,FS-Ⅳ位于河口三角洲的顶部,显示海的影响逐渐减弱,陆相作用逐渐增强。下切河谷层序可分为海侵和海退序列。海侵序列的厚度占下切河谷层序的50%以上,体积占60%~70%。海侵序列是在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溯源堆积依次叠置而成的,其下部的河床相是在溯源堆积能到达、而涨潮流未能到达的下游河段产生的,往往不含海相微体化石和潮汐沉积构造。在海侵序列中未见区域上可对比的侵蚀面,表明冰后期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变化、甚至小幅下降也未留下统一的侵蚀记录。下切河谷中的海退序列由河口湾充填及三角洲进积而成,其进程是各不相同的:长江古河口湾先被强潮河口湾相、后由三角洲相所充填,河口湾也经历了由强潮型向中潮型的转变;滦河扇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其古河口湾则被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所充填;钱塘江河口湾正被强潮河口湾相所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沿海 晚第四纪 河口三角洲 下切河谷 沉积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特征 被引量:25
7
作者 张家强 张桂甲 李从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8-442,共5页
通过289口钻孔资料的分析,以下切河谷底部的侵蚀面及河间地古土壤层顶面为层序界面,据此将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三个层序,古河谷和古河间地的层序界面埋深相差较大,但所划分的三个层序在横向上可以进行对比,长江三角洲晚... 通过289口钻孔资料的分析,以下切河谷底部的侵蚀面及河间地古土壤层顶面为层序界面,据此将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三个层序,古河谷和古河间地的层序界面埋深相差较大,但所划分的三个层序在横向上可以进行对比,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存在古河谷相序和古河间地等两类相序以及四种层序组合方式,其中三期古河谷充填层序具有套叠式结构,证明古河谷的发育具有继承性,且规模逐渐缩小,长江晚第四纪古河谷经历了“下切—充填—海泛—三角洲进积—再下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晚第四纪地层 层序地层学 下切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第四纪长江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李从先 张桂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3-24,共12页
根据钻孔资料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冰后期层序的构成:古河谷内由河床相、浅海相—河口湾相组成,海侵面在滞留沉积与潮坪堆积物之间,最大海侵面位于浅海相和前三角洲泥质层中。古河间地层层序包含滨海相、浅海相和潮坪相,其海侵面与层序... 根据钻孔资料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冰后期层序的构成:古河谷内由河床相、浅海相—河口湾相组成,海侵面在滞留沉积与潮坪堆积物之间,最大海侵面位于浅海相和前三角洲泥质层中。古河间地层层序包含滨海相、浅海相和潮坪相,其海侵面与层序界面重合,最大海侵面在浅海泥质层中。在古河谷和古河间的沉积相组合不同,但二者同在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中形成,属同一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长江三角洲 层序地层学 高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剖面第四纪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演化 被引量:10
9
作者 施炜 马寅生 +2 位作者 吴满路 杜建军 张西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10-318,共9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沉积了较厚的第四系,详细地记录了共和盆地第四纪环境变化。通过对共和盆地第四系沉积序列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的分析,结合热释光测年,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共和盆地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并将其分为两大阶段:早期... 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沉积了较厚的第四系,详细地记录了共和盆地第四纪环境变化。通过对共和盆地第四系沉积序列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的分析,结合热释光测年,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共和盆地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并将其分为两大阶段:早期为湖相沉积阶段(中更新世晚期~0 079Ma),气候相对温和。晚期为河流和风成沉积阶段(79 2ka~至今),气候相对干旱。早期阶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气候期和五个气候亚期。总体上,共和盆地自早更新世以来由偏湿气候逐渐转变为干旱气候,古植被由森林植被逐渐转化为森林草原型植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早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改变了西南季风气候格局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共和盆地 第四系 孢粉组合 环境演化 青藏高原 湖相沉积 早更新世 古植被 中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层序类型 被引量:58
10
作者 王强 李从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51,共13页
据渤海湾西岸、长江三角洲地区钻孔资料,确定在构造沉降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见两类层序。超过0.10Ma周期的大洪泛事件,分别发生在约2.60、0.8、0.5(?)和0.15Ma前后,相当于层序地层的水进体系域,在天津北部平原系华北盆... 据渤海湾西岸、长江三角洲地区钻孔资料,确定在构造沉降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见两类层序。超过0.10Ma周期的大洪泛事件,分别发生在约2.60、0.8、0.5(?)和0.15Ma前后,相当于层序地层的水进体系域,在天津北部平原系华北盆地北边缘山体周期性隆升,在长江一线是附近低山丘陵周期性隆升的表现,反映沿海平原环境变化对西部构造-气候旋回的响应。MIS5以来沿海出现受全球海面变化控制的3期10ka级海侵,结合海域研究可以确定MIS1期间出现完整的海侵-海退层序,沿海平原10ka开始的全新世沉积为高位体系域,7~10ka基底泥炭作为最大海进面,在下切河谷内可见14C测年早于10ka的泥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类型 第四纪 中国东部沿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四元零相关区非周期互补序列集构造法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玉博 许成谦 刘凯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00-1804,共5页
零相关区非周期互补序列集在多载波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有着重要应用.已有的四元零相关区非周期互补序列集构造方法都是基于二元或四元零相关区互补序列集,得到的序列集参数受到初始互补序列集参数的限制.该文给出了一种构造法,利用四元... 零相关区非周期互补序列集在多载波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有着重要应用.已有的四元零相关区非周期互补序列集构造方法都是基于二元或四元零相关区互补序列集,得到的序列集参数受到初始互补序列集参数的限制.该文给出了一种构造法,利用四元正交序列集来构造四元非周期互补序列集.本文方法得到的序列集参数达到理论界限,并且零相关区长度可以灵活设定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合.另外给出了两类基于二元正交矩阵的四元正交序列集的构造方法,得到的四元正交序列集可以用于构造四元零相关区非周期互补序列集.二元正交矩阵存在数目很多,因此本文方法可以为多载波码分多址系统提供大量四元非周期互补序列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元序列 非周期互补序列 零相关区 正交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南通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沉积与环境演变 被引量:12
12
作者 林春明 张霞 +3 位作者 邓程文 王红 冯旭东 刘芮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8-280,共13页
采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以海平面升降旋回为主线,根据钻井岩芯、古生物、测年和分析化验等资料,探讨了江苏南通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层序、层序界面、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演变。结果表明,研究区晚第四纪发育三期下切河谷,形成了三套沉积层... 采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以海平面升降旋回为主线,根据钻井岩芯、古生物、测年和分析化验等资料,探讨了江苏南通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层序、层序界面、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演变。结果表明,研究区晚第四纪发育三期下切河谷,形成了三套沉积层序,自下而上三个层序的地质时代分别相当于晚第四纪早期、晚第四纪中期和晚第四纪晚期。由于后期河流的强烈下切破坏,早期沉积层序往往被剥蚀殆尽,仅残留下部的河床相粗粒沉积,造成不同期河床相的叠置;相对而言,晚第四纪晚期形成的下切河谷沉积层序以不同的沉积相组合被保存下来,自下而上划分为河床、河漫滩、河口湾、浅海和三角洲5种沉积相类型,表现为一个较完整的沉积层序。晚第四纪晚期下切河谷底界面,是末次冰期海面下降,河流下切形成的侵蚀面,与河间地古土壤层顶面的沉积间断面同属一个地史期的产物,一起构成区域不整合面,界面上下岩性突变,其上的冰后期地层属同一个海平面变化旋回,可互相对比,因而具有年代地层学意义。三期下切河谷层序的套叠结构表明,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存在三次"低海面—海侵—高海面—海退"周期性海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地层 沉积特征 层序界面 下切河谷 江苏南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米兰科维奇旋回划分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层序地层 被引量:19
13
作者 郭少斌 陈成龙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30,共4页
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系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地层中保存着厚度稳定的地层旋回。按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沉积速率0.87~0.90m/ka计算,地层中保存的地层旋回厚度在厚度比值和沉积时间周期上都与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一致,且主要受... 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系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地层中保存着厚度稳定的地层旋回。按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沉积速率0.87~0.90m/ka计算,地层中保存的地层旋回厚度在厚度比值和沉积时间周期上都与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一致,且主要受控于米兰科维奇旋回中的地轴倾斜度周期,其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为25.0~36.1m。据此采用Fischer图解法,求取其可容纳空间变化曲线,以指导层序地层的正确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 米兰科维奇旋回 可容纳空间 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程捷 姜美珠 +5 位作者 昝立宏 刘学清 续晓璟 陆平 张绪教 田明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9-246,共8页
通过对黄河源区的钻孔、自然露头的研究, 建立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层层序。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 中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上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 通过对黄河源区的钻孔、自然露头的研究, 建立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层层序。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 中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上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洪积物和河流沉积物; 全新统主要由河流沉积物、洪积物和湖积物构成。黄河源区的冰期可划分为3期, 即末次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倒数第三次冰期, 末次冰期又可分为2个冰阶。黄河源区的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全新世3个阶段: 早更新世的湖泊范围小; 中更新世的湖泊范围明显扩大, 在位置上也较早更新世的湖泊南移; 晚更新世的湖泊经历了两次的扩张—收缩变化, 到了全新世, 除现今还发育的几个湖泊外, 大多数地区的湖水已退出, 基本上转变为河流环境。在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 封闭黄河源区的多石峡被切开, 湖水外泄, 现今的黄河形成了, 同时发生了袭夺长江水系的水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第四系层序 冰期 冰盖 湖泊演化 水系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第四纪岩石地层序列 被引量:11
15
作者 于振江 彭玉怀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4-261,共8页
依据《国际地层指南》(1979)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01,修订版),总结多年的研究成果,按照多重地层划分原则,厘定安徽省第四纪地层序列,并结合年代地层和气候地层研究,试与最新的国际地层表(2004)和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依据《国际地层指南》(1979)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01,修订版),总结多年的研究成果,按照多重地层划分原则,厘定安徽省第四纪地层序列,并结合年代地层和气候地层研究,试与最新的国际地层表(2004)和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2002)对比。安徽省第四纪地层主要发育于淮北平原、江淮波状平原和沿江丘陵平原。平原与山麓、河谷与波状平原、河谷与垅状平原,分别平行地发育两套地层,其沉积环境不同,在剖面上相互交错;而且绝大部分岩石地层单位是穿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序列 第四纪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层序地层特征与油气评价 被引量:25
16
作者 朱筱敏 康安 +1 位作者 胡宗全 徐子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6-60,共5页
依据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对缺乏地形坡折的柴达木盆地第四系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 ,将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划分为 5个沉积层序 ,并总结了层序边界和最大湖泛... 依据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对缺乏地形坡折的柴达木盆地第四系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 ,将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划分为 5个沉积层序 ,并总结了层序边界和最大湖泛面的识别标志。指出没有地形坡折的陆相盆地沉积层序仅由下部的湖侵体系域和上部的湖退体系域组成。湖侵体系域多由几个退积式准层序组构成 ,向上砂泥比减小 ;湖退体系域多由几个进积式和加积式准层序组构成 ,向上砂泥比值加大。湖侵体系域常在气候湿润、物源供给较多时形成 ,易形成广泛分布的烃源岩和三角洲、滩坝成因的储集体 ;湖退体系域常在气候干旱、物源供给较少时形成 ,易形成广泛分布的泥岩和膏盐岩盖层。图 5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四系 层序地层特征 生储盖组合 油气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相关区屏蔽四元周期互补序列偶集设计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琦 李鼎 +2 位作者 高军萍 韩瑾 赵洋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8-324,共7页
该文提出一种零相关区(ZCZ)屏蔽四元周期互补序列偶集的设计方法。基于最佳二元屏蔽序列偶和正交矩阵构成ZCZ屏蔽序列偶集,经过交织迭代得到ZCZ屏蔽周期互补序列偶集,进而利用新型逆Gray映射构造了ZCZ屏蔽四元周期互补序列偶集。结果达... 该文提出一种零相关区(ZCZ)屏蔽四元周期互补序列偶集的设计方法。基于最佳二元屏蔽序列偶和正交矩阵构成ZCZ屏蔽序列偶集,经过交织迭代得到ZCZ屏蔽周期互补序列偶集,进而利用新型逆Gray映射构造了ZCZ屏蔽四元周期互补序列偶集。结果达到理论界限,进一步拓展了扩频序列的可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屏蔽序列偶 四元序列 ZCZ屏蔽周期互补序列偶集 逆Gray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晚第四纪层序地层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晓辉 孟祥君 李日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47,共11页
通过对辽东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与典型钻孔沉积地层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晚第四纪MIS5以来的地层层序。辽东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下而上划定的6个声学地层单元(SU5、SU4、SU3、SU2、SU12、SU11)与钻孔岩芯划分的6个沉积... 通过对辽东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与典型钻孔沉积地层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晚第四纪MIS5以来的地层层序。辽东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下而上划定的6个声学地层单元(SU5、SU4、SU3、SU2、SU12、SU11)与钻孔岩芯划分的6个沉积地层单元(DU5、DU4、DU3、DU2、DU12、DU11)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分别与MIS4期、MIS2期低海面时期的沉积间断密切相关的两个层序界面R5、R3,将辽东湾识别出的地层单元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层序(SQ3、SQ2、SQ1)。其中SQ3仅识别出上部的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位体系域,对应MIS5期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的滨浅海相沉积(DU5);SQ2自下而上由低水位体系域(MIS4期的河流相与河道充填相沉积(DU4))与海侵体系域(MIS3期早中期滨海相沉积(DU3))组成;SQ1自下而上包括低水位体系域(MIS2期的河流相与河道充填相沉积(DU2))、海侵体系域(全新世早中期滨海相沉积(DU12))高水位体系域(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浅海相沉积(DU11))。研究区的海侵体系域厚度较薄且变化较小,分布广泛,而低水位体系域厚度与横向分布均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地层 地层层序 晚第四纪 辽东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构造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玉博 许成谦 +1 位作者 李刚 刘凯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80-2186,共7页
该文分别基于二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和二元周期互补序列集做为初始序列,利用逆Gray映射构造了四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如果选取的初始序列集参数可以达到理论界限,得到的四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接近甚至达到理论界限。零... 该文分别基于二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和二元周期互补序列集做为初始序列,利用逆Gray映射构造了四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如果选取的初始序列集参数可以达到理论界限,得到的四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接近甚至达到理论界限。零相关区互补序列集相比传统互补序列集具有更多的序列数目,应用到通信系统中可以支持更多的通信用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元序列 周期互补序列 零相关区 逆Gray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四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凯 俞赛 史洪印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086-2092,共7页
该文基于偶周期二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利用逆Gray映射,研究了一类新的四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的构造方法。构造的序列集参数性能得到提升,即在一定条件下,即使初始二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未达到理论界,获得的序列集仍可... 该文基于偶周期二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利用逆Gray映射,研究了一类新的四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的构造方法。构造的序列集参数性能得到提升,即在一定条件下,即使初始二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未达到理论界,获得的序列集仍可以达到理论界。同时,通过选择不同的参数,可以得到不同的四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构造结果表明,该文方法能产生与已有构造结果不同的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有效地增加了四元零相关区周期互补序列集的数量,为工程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互补序列 零相关区 四元序列 逆Gray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