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卫星遥感的大气甲烷探测反演技术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蔡小莉 鲍云飞 黄巧林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73,共14页
当前基于自下而上的排放清单在估算甲烷(CH_(4))排放总量及其空间分布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卫星遥感技术以其广阔的覆盖范围和高效的监测能力,为全球大气CH_(4)浓度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综述了基于卫星遥感的大气甲烷探测... 当前基于自下而上的排放清单在估算甲烷(CH_(4))排放总量及其空间分布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卫星遥感技术以其广阔的覆盖范围和高效的监测能力,为全球大气CH_(4)浓度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综述了基于卫星遥感的大气甲烷探测反演技术,将甲烷遥感卫星分为区域通量成像仪和点源成像仪两大类,并对CH_(4)探测卫星性能及探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归纳。进一步分析了各类传感器CH_(4)反演算法及其数据产品在排放量监测和通量反演中的应用,探讨了不同反演算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最后,结合国家双碳目标的战略需求,预测了甲烷遥感卫星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CH_(4)反演技术研究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国家大气CH_(4)卫星遥感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大气遥感 反演算法 排放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艇载太赫兹辐射计的大气温度廊线反演
2
作者 朱家玮 周晨 +1 位作者 赵正予 刘祎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基于武汉大学研制的艇载式太赫兹探测仪ATMI(Airborne THz Measure Instrument),分析ATMI在地基与空基探测模式下对大气温度廊线的反演能力.针对ATMI样机的硬件参数,在空基和地基测量模式下,建立不同纬度下大气辐射传输模型,讨论在不同... 基于武汉大学研制的艇载式太赫兹探测仪ATMI(Airborne THz Measure Instrument),分析ATMI在地基与空基探测模式下对大气温度廊线的反演能力.针对ATMI样机的硬件参数,在空基和地基测量模式下,建立不同纬度下大气辐射传输模型,讨论在不同纬度下ATMI使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于大气温度廊线的反演能力.样机出厂后在中纬度地区进行了一个月的地基实测,通过实测数据验证ATMI样机对于大气温度廊线反演的能力.实测结果表明,所研发的ATMI样机在地基反演中在0~36 km高度范围内精度优于1 K,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最高精度可优于0.3 K,证明了所研制的艇载式太赫兹探测仪对大气温度廊线反演的有效性与准确性,稳定度与精度达到设计指标,显示其在太赫兹科学和临近空间环境监测中的广泛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温度廊线反演 艇载式太赫兹探测仪 BP神经网络 大气辐射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因子协同下黑土有机质反演及气候驱动机制评价
3
作者 陈超群 戴慧敏 陈妮娜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65-367,共3页
东北黑土地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命脉所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土壤有机质是黑土质量的核心评估指标,不仅能直接调控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同时在调节全球碳平衡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格局的改变... 东北黑土地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命脉所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土壤有机质是黑土质量的核心评估指标,不仅能直接调控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同时在调节全球碳平衡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格局的改变正成为影响黑土有机质发育过程的主要环境调控因子之一(刘驰等, 2022;Liu Kai et al., 2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有机质 遥感反演 机器学习 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夏季低层大气风温湿特征研究
4
作者 华洋 王泓 +3 位作者 李煜斌 孙启振 王睿 高志球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322,共12页
利用南极中山站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及2019年12月夏季低层大气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站点气象要素的廓线特征、日变化规律,及逆温层和急流等。风的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时间该站点主要受到来自东至东北方向风的影响。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快... 利用南极中山站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及2019年12月夏季低层大气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站点气象要素的廓线特征、日变化规律,及逆温层和急流等。风的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时间该站点主要受到来自东至东北方向风的影响。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快速增大,上午与下午的风速分别在约1.2 km处与0.8 km处达到峰值,而下午风速相对减小,可能与下降风的发展和热对流导致的湍流交换增强有关。低空急流大多集中在8~12 m·s-1的风速范围以及800~1600 m的高度层,并存在多层急流现象。温度观测揭示了位温廓线在地表附近形成超绝热层,而在此层以上至3000 m高度,位温逐渐递增,呈现出稳定的大气层结。逆温层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显著的日变化特性,上午时段逆温层更厚且更接近地面,而下午则变薄但强度增加,揭示了太阳辐射和湍流强度的日变化对逆温层形成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与多层急流相吻合的多层逆温现象,显示了逆温与急流引起的风切变之间的联系。湿度分析表明,比湿随高度递减,且在250 m以下递减率较大。下午比湿在地面至250 m范围内低于上午。对湿度分层现象的研究发现,比湿梯度变化的极大值高度与逆温层和低空急流的高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中山站 低层大气 气象要素 低空急流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ase distortion correction of fringe patterns in spaceborne Doppler asymmetric spatial heterodyne interferometry
5
作者 PEI Hui-yi JIANG Lun +4 位作者 WANG Jin-jiang CUI Yong FANG Yuan-xiang ZHANG Jia-ming CHEN Ci 《中国光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2-392,共11页
As an advanced device for observing atmospheric winds,the spaceborne Doppler Asymmetric Spatial Heterodyne(DASH)interferometer also encounters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phase distortion,par-ticularly in limb sounding... As an advanced device for observing atmospheric winds,the spaceborne Doppler Asymmetric Spatial Heterodyne(DASH)interferometer also encounters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phase distortion,par-ticularly in limb sounding scenarios.This paper discusses interferogram modeling and phase distortion cor-rection techniques for spaceborne DASH interferometers.The modeling of phase distortion interferograms with and without Doppler shift for limb observation was conducted,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 was verifi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errors propagate layer by layer while using the onion-peeling inversion algorithm to handle phase-distorted interferograms.In contrast,the phase distortion correction algorithm can achieve effective correction.This phase correction method can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correct phase distortions in the interferograms of the spaceborne DASH interferometer,providing a feasible solution to enhance its measurement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pler asymmetric spatial heterodyne spectroscopy phase distortion phase inversion atmospheric wind measur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反演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6
作者 胡诚 张俊清 +3 位作者 刘慧丽 史雪静 孙帆 肖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36-7045,共10页
城市是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排放的热点区域,占全球人为源总排放量的40%~50%,因此对其排放量的准确量化,直接影响着各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虽然排放清单方法是当前核算排放量的最主要手段,但大量对比研究表明,温室气... 城市是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排放的热点区域,占全球人为源总排放量的40%~50%,因此对其排放量的准确量化,直接影响着各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虽然排放清单方法是当前核算排放量的最主要手段,但大量对比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城市尺度上估算的不确定性依旧大于50%,因此亟需开展城市尺度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准确核算,进而降低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而基于浓度观测和大气传输模型的反演方法,从2010年起逐渐被用于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反演研究,但对浓度观测站点选取和排放量反演方法依旧存在认识的不统一与偏差.在我国制定“双碳”政策的战略背景下,本文系统梳理和综述了当前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量反演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该方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指出相较于国外已开展的研究,我国当前城市尺度的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网络依旧欠缺,限制了温室气体排放量时空格局和组分的有效拆分.而结合中精度浓度观测网络,并同时发展1km及以下空间分辨率的排放清单和气象驱动场,是未来准确解析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其时空格局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系统总结当前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研究现状、进展及问题,以及未来潜在发展趋势,预计可为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提供方法参考和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量反演 高塔 大气传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壳形变及断层运动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静 杨莹辉 +2 位作者 廖诗森 赵凌园 曾陈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5-1111,共7页
利用SBAS-InSAR技术提取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高精度地壳形变速率场,提出一种利用外部GACOS大气数据并基于干涉相位来抑制与地形相关的大气垂直分层延迟相位的方法,发展了一种顾及块体运动的残余轨道趋势相位校正方法。采用弹性回跳理论和... 利用SBAS-InSAR技术提取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高精度地壳形变速率场,提出一种利用外部GACOS大气数据并基于干涉相位来抑制与地形相关的大气垂直分层延迟相位的方法,发展了一种顾及块体运动的残余轨道趋势相位校正方法。采用弹性回跳理论和负位错模型反演东构造结断层闭锁深度及蠕滑速率。InSAR形变结果表明,东构造结LOS向形变速率为-10~15mm/a。东久-米林断裂西南段两侧存在明显差异性运动,沿断层走向的差异性运动逐渐减弱并趋于稳定;嘉黎断裂跨断层构造活动不强烈。断层运动模型反演结果表明,东久-米林断裂西南段闭锁程度较小,闭锁深度以下的蠕滑速率为7~16mm/a,靠近东构造结顶端,断层闭锁程度逐渐增大,蠕滑速率逐渐减小至2mm/a;嘉黎断裂闭锁深度为4~25km,蠕滑速率为1~4mm/a,整条断裂均处于深度闭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大气校正 残余轨道校正 SBAS-InSAR 断层运动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上空“射线状”云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忠石 傅刚 孙维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2,共13页
本文研究太平洋上“射线状”云——一种尚未纳入现行云分类体系的云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可见光卫星云图、NOAA-20和Suomi NPP可见光和红外卫星云图,对2017—2021年发生在太平洋上空257个“射线状”云... 本文研究太平洋上“射线状”云——一种尚未纳入现行云分类体系的云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可见光卫星云图、NOAA-20和Suomi NPP可见光和红外卫星云图,对2017—2021年发生在太平洋上空257个“射线状”云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射线状”云呈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有明显的云系中心和清晰的带状径向云臂由中心向四周延伸,多数个例发生在中低纬度的东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上空,全年除4月份外各月份均有“射线状”云发生,高频月份为6、7和8月,中频月份为5、9、10和11月,低频月份为1、2、3、4和12月。部分“射线状”云个例的云系有旋转态势,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射线状”云云顶之上有逆温层存在,“射线状”云内部的运动特征为:云系低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低层辐合;云系中层以上升运动为主,水平方向辐合辐散较弱;云系顶层受稳定逆温层的阻碍无法继续向上发展,垂直气压速度(p-速度)近乎消失,转化为水平方向上的强辐散。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射线状”云形成的物理机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线状”云 带状云臂 太平洋 统计分析 大气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方法的中国陆地碳汇估算
9
作者 张志枨 王训梅 +4 位作者 王军 阎然 才其骧 何维 居为民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42,共14页
利用自下而上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EPS和VEGAS以及自上而下的OCO-2 v10 MIP中多个大气反演优化结果,评估了中国2015~2019年碳汇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并结合中国四大地理分区边界和土地利用数据,进一步梳理了中国四大分区以及森林、草地、灌... 利用自下而上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EPS和VEGAS以及自上而下的OCO-2 v10 MIP中多个大气反演优化结果,评估了中国2015~2019年碳汇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并结合中国四大地理分区边界和土地利用数据,进一步梳理了中国四大分区以及森林、草地、灌丛和农田4种主要生态系统的碳汇强度。总体上,2015~2019年期间,中国陆地碳汇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BEPS、VEGAS和OCO-2 v10 MIP模型中估算的年均碳汇分别为0.38±0.04 Pg(C)a^(-1)、0.22±0.03 Pg(C)a^(-1)和0.54±0.05 Pg(C)a^(-1),这表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估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夏季(6~8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CO_(2)的吸收最强。在区域碳汇统计上,BEPS和OCO-2 v10 MIP的集合平均结果一致显示中国南方地区碳汇规模最大,而VEGAS表明中国北方地区碳汇较强。另外,BEPS和OCO-2 v10 MIP的集合平均结果表明,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最强,强度分别为0.21±0.02 Pg(C)a^(-1)(47.2%)和0.26±0.02 Pg(C)a^(-1)(46.0%)。VEGAS则显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为0.06±0.04 Pg(C)a^(-1)(23.9%),略低于农田生态系统。总体而言,森林生态系统是中国显著的碳汇区域,但不同方法欲得到一致的碳汇分布和强度仍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碳汇 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模型 大气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麻雀搜索的雷暴云电荷反演方法
10
作者 行鸿彦 郑锦程 +1 位作者 徐伟 王心怡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86,共8页
为解决雷暴云电荷反演方法精度较差、现有电荷反演模型受多站组网观测造成的环境误差影响等问题。在假设雷暴云层等厚模型的基础上,推导雷暴云电荷反演所需非线性方程组,建立基于三维大气电场的雷暴云电荷反演模型,通过正弦混沌映射函... 为解决雷暴云电荷反演方法精度较差、现有电荷反演模型受多站组网观测造成的环境误差影响等问题。在假设雷暴云层等厚模型的基础上,推导雷暴云电荷反演所需非线性方程组,建立基于三维大气电场的雷暴云电荷反演模型,通过正弦混沌映射函数优化麻雀搜索算法(SSA)种群初始化方式,提高种群分布的非线性,使用莱维飞行(Levy)函数和反向学习策略优化算法发现者的位置更新方式,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麻雀搜索算法(ISSA)的雷暴云电荷反演方法。利用三维大气电场仪对地面电场数据进行观测并分析电场特征,使用混合策略改进的SSA算法反演雷暴云充电模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使用三维大气电场仪观测所得数据进行反演,能够有效消除多站组网观测造成的误差,对比SSA,改进后的ISSA算法反演所得雷暴云两秒相邻电荷量的偏差率均在1%左右,适应度值最低达到5.38,能较为精确的反演雷暴云电荷参数,为研究其充放电过程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大气电场 雷暴云电荷 麻雀搜索算法 电荷反演模型 混合策略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民航甚高频地空通信信号覆盖仿真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亚军 吴红洪 +1 位作者 曾葆鸿 方鹏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3,共9页
为解决起伏地形下民航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地空通信信号覆盖范围计算精度低、冗余度大、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获取缺乏自动性及信号覆盖图可视性差等问题,采用最大遮蔽角截止法等进行仿真研究。首... 为解决起伏地形下民航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地空通信信号覆盖范围计算精度低、冗余度大、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获取缺乏自动性及信号覆盖图可视性差等问题,采用最大遮蔽角截止法等进行仿真研究。首先,考虑计算覆盖范围存在误差,提出利用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IDW)插值法提高地形辨识度并在计算覆盖范围时考虑大气损耗;其次,为解决DEM数据获取缺乏自动性,利用MATLAB编码自动提取;再次,考虑遮蔽角计算存在冗余,采用“最大遮蔽角截止法”降低计算量;最后,为使覆盖范围直观可视,绘制二维及三维的覆盖显示图。结果表明,这些方法使遮蔽角计算量相较改进前降低了约64.60%,信号覆盖精度相较改进前提高了约3.315%。改进的覆盖仿真程序可以为VHF地面通信台站选址及飞行航线规划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高频通信 数字高程模型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 遮蔽角 大气损耗 覆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泄漏源参数反演方法综述
12
作者 徐宇涵 方晟 +1 位作者 董信文 庄舒涵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12,共8页
近些年来,未知来源的放射性泄漏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此类事件,由于核应急响应通常缺少源项输入,难以依赖大气扩散模型进行辐射后果评估,因此基于有限环境监测数据的放射性泄漏源参数反演方法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系统介绍了完整的泄... 近些年来,未知来源的放射性泄漏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此类事件,由于核应急响应通常缺少源项输入,难以依赖大气扩散模型进行辐射后果评估,因此基于有限环境监测数据的放射性泄漏源参数反演方法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系统介绍了完整的泄漏源参数反演的完整框架,包括监测数据、先验信息、大气扩散模型和反演方法四大要素,并将反演方法分为迭代优化方法和贝叶斯推断方法两大类。本文对这两类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归纳总结了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在综合评估各类方法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泄漏源参数反演 环境监测数据 大气扩散模型 迭代优化 贝叶斯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GPS掩星观测反演方法 被引量:51
13
作者 胡雄 曾桢 +2 位作者 张训械 张冬娅 肖存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68-774,共7页
大气GPS掩星观测可获得全球的大气气象参量剖面信息.本文阐述了地球大气GPS掩星观测反演原理,详细介绍了其几何光学近似反演方法和全谱反演方法,提出了将几何光学反演方法和全谱反演方法结合以形成可以处理多路径掩星数据的反演新方案.... 大气GPS掩星观测可获得全球的大气气象参量剖面信息.本文阐述了地球大气GPS掩星观测反演原理,详细介绍了其几何光学近似反演方法和全谱反演方法,提出了将几何光学反演方法和全谱反演方法结合以形成可以处理多路径掩星数据的反演新方案.该方案和几何光学反演方法应用于GPSMET和CHAMP大气掩星数据反演,成功地获得了大气参量剖面.结果表明,新反演方案是可行的、有效的GPS大气掩星反演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掩星观测 大气 几何光学反演方法 全谱反演方法 组合反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冬季大气污染及逆温对污染物扩散影响 被引量:39
14
作者 郑红 郑凯 +2 位作者 张桂华 李铁 潘华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43,共5页
利用实际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哈尔滨市2000-2003年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状况,和冬季重度污染发生的气候条件,特别指出了逆温持续性、强度、和层厚对大气污染扩散影响的正比关系,即逆温日数越多,超标污染日越多,逆温强度越大,污染越重的规律。
关键词 大气逆温 污染物扩散 气候因素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地区气候环境要素对霾天气影响特征分析 被引量:50
15
作者 齐冰 刘寿东 +2 位作者 杜荣光 毛则剑 王成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25-1231,共7页
利用1998-2010年杭州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环境污染物观测资料,对主要天气形势、典型气象要素以及环境污染状况下霾天气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地区高压类型天气形势对霾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在... 利用1998-2010年杭州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环境污染物观测资料,对主要天气形势、典型气象要素以及环境污染状况下霾天气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地区高压类型天气形势对霾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在气旋和东风带天气形势下较少出现霾天气。霾天气下的大气稳定度主要表现为中性类,出现频率高达54.3%。08时逆温条件下霾出现次数要高于20时;霾出现时平均逆温强度高于非霾时,而平均逆温层厚度、平均最大逆温强度和平均最大逆温层厚度均低于非霾时。污染物PM_(10)、SO_2和NO_2浓度在非霾日比霾日分别下降了33.3%、20.0%和18.2%,随着霾等级的增加,不同污染物浓度也随之增加,颗粒物是造成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杭州特殊的地形环境对霾的发生有一定促进作用。这些结果对于了解杭州霾天气的出现规律以及预警预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形势 大气稳定度 逆温 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掩星反演误差特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宫晓艳 胡雄 +1 位作者 吴小成 张训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17-1029,共13页
GPS大气掩星探测技术可以获得全球大气折射率、气压、密度、温度和水汽压等气象参数,该技术基本原理是基于几何光学近似的Abel积分反演.地球扁率、电离层传播时间延迟、大气大尺度水平梯度、多路径传播现象等因素在某些高度范围影响大... GPS大气掩星探测技术可以获得全球大气折射率、气压、密度、温度和水汽压等气象参数,该技术基本原理是基于几何光学近似的Abel积分反演.地球扁率、电离层传播时间延迟、大气大尺度水平梯度、多路径传播现象等因素在某些高度范围影响大气反演的精度.本文采用模拟的方法,分析其中地球扁率及电离层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并讨论局部圆弧修正及电离层修正的效果.利用CHAMP掩星实测轨道数据和有关电离层和大气经验模式、采用三维射线追踪方法模拟计算几种情形下的GPS掩星观测附加相位数据,对模拟数据进行反演,将反演气象参量剖面与模拟时给定模式剖面进行比较,得到了0~60km高度范围内的反演误差.误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局部圆弧中心的修正以及电离层修正,对于高精度的GPS掩星反演是非常重要的;电离层修正残差仍是制约30~60km高度范围内反演精度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大气掩星反演需要发展新的电离层修正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大气掩星 地球扁率 电离层修正 几何光学反演方法 反演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基GPS掩星观测实验及其反演原理 被引量:21
17
作者 胡雄 张训械 +3 位作者 吴小成 肖存英 曾桢 宫晓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27,共6页
分别在湖北省药姑山和九宫山的山头上开展GPS掩星观测实验,成功获取山基掩星观测数据,对掩星事件进行了分析和统计.给出利用山基掩星观测数据反演大气折射指数剖面和电波弯曲角的原理和算法.利用山基GPS掩星观测模拟数据,对反演方法进... 分别在湖北省药姑山和九宫山的山头上开展GPS掩星观测实验,成功获取山基掩星观测数据,对掩星事件进行了分析和统计.给出利用山基掩星观测数据反演大气折射指数剖面和电波弯曲角的原理和算法.利用山基GPS掩星观测模拟数据,对反演方法进行试算和检验,结果表明反演方法准确可行.将该反演方法应用于观测数据的反演,获得了观测点高度以下的大气折射率剖面,以及电波弯曲角.实验结果和原理研究表明,山基掩星观测技术是一种潜在的低层大气环境监测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基GPS掩星观测 大气折射指数 电波弯曲角 低层大气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低空温度层结与采暖期大气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52
18
作者 李景林 郑玉萍 刘增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9-525,共7页
为了找出乌鲁木齐市低空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规律,为治理和预测大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0年6月至2006年4月的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气象站的探空、地面资料,分析了大气污染与逆温的对应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低空逆温... 为了找出乌鲁木齐市低空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规律,为治理和预测大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0年6月至2006年4月的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气象站的探空、地面资料,分析了大气污染与逆温的对应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低空逆温的出现频率与大气污染指数具有相似的时间分布特征。采暖期空气污染指数API值越大,相对应出现逆温日的比例越高,以贴地逆温多;在污染源排放量一定的情况下,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与低空逆温层厚度、逆温层底高、逆温层顶底温差有显著的统计关系,而与逆温层中的逆温强度统计关系不显著。随着逆温层底高度降低,逆温层平均顶高、厚度、逆温层顶底温差的增大,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降低,污染级别呈增加趋势;在采暖期同一时段内,要达到同样的污染级别,悬浮逆温日污染物容纳量比贴地逆温大,贴地逆温更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在污染物排放量相同的情况下,污染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悬浮逆温层的底高和厚度及持续日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逆温特征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山谷大气污染的物理机制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60
19
作者 胡隐樵 张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分析兰州的一些观测结果得到了这类山谷盆地日间和夜间大气逆温层形成的物理机制.由于山峰加热效应形成日间山谷强的脱地逆温层以及辐射冷却的山谷冷湖效应形成夜间强的逆温层,它们是造成这类特殊条件下的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污染物... 分析兰州的一些观测结果得到了这类山谷盆地日间和夜间大气逆温层形成的物理机制.由于山峰加热效应形成日间山谷强的脱地逆温层以及辐射冷却的山谷冷湖效应形成夜间强的逆温层,它们是造成这类特殊条件下的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污染物吸收太阳辐射使上层空气加热,进一步加强了日间的逆温层。环境绿化能减小日间山峰加热效应和夜间辐射冷却造成的冷湖效应,以减弱逆温层减轻污染所以环境绿化是一种增加环境容量,减轻污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 复杂地形 逆温层 山谷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春季晴天近地层温度、湿度和风速廓线特征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李祥余 何清 +4 位作者 艾力.买买提明 李帅 李红军 吴新萍 郑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9-396,共8页
利用最新安装的塔中“80m观测塔梯度探测系统”资料,详细分析了塔中春季晴天近地层80m高度内平均温度、湿度和风速廓线日变化分布特征,得出以下一些结果:(1)温度廓线有夜间辐射型、早上过渡型、白天日射型和傍晚过渡型四种。夜间... 利用最新安装的塔中“80m观测塔梯度探测系统”资料,详细分析了塔中春季晴天近地层80m高度内平均温度、湿度和风速廓线日变化分布特征,得出以下一些结果:(1)温度廓线有夜间辐射型、早上过渡型、白天日射型和傍晚过渡型四种。夜间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呈逆温特征;最强逆温出现在凌晨06时,此时,80m高度温差为11.1℃。白天,近地层80m内温度递减率在2.7—5.2℃/100m之间,大气一直处于超绝热不稳定状态。(2)湿度廓线有日夜之分。夜间,30m以下比湿随高度增高急剧变小,30m以上比湿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大气呈逆湿特征。白天,比湿随时间一直逐渐变小。在近地层30—50m之间有一个厚度约20m的逆湿层,全天都存在。(3)风速廓线也有日夜之分。夜间稳定层结,廓线风速值以比对数关系更快的速度向上递增,曲线弯向风速轴。白天不稳定层结,廓线风速值以比对数关系较慢的速度向上递增,曲线弯向高度轴。只有在10m以下高度,日夜间的风廓线近似遵循对数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大气边界层 逆温 逆湿 对数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