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邹慧 杨文斌 +3 位作者 朱斌 刘丹一 周密 杨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0-1076,共7页
沙漠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沙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依据天然稀疏林密度,提出在降低固沙林覆盖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分布格局能够保持防沙治沙的效益,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出8了低覆盖度治沙... 沙漠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沙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依据天然稀疏林密度,提出在降低固沙林覆盖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分布格局能够保持防沙治沙的效益,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出8了低覆盖度治沙的原理和不同气候区低覆盖度固沙体系典型设计,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在与传统技术模式结合、羽翼袋沙障、沙地林田草沙水分利用与近自然生态恢复等方面的几种创新实践。实践表明,低覆盖度治沙是用覆盖度15%—25%的固沙林带(沙障)构建的一种复合型固沙植被恢复模式,留有75%—85%的空地或者地带性自然恢复植被带,能够确保沙区的水分平衡和雨养植被的稳定持续发育,对于解决目前沙区水资源承载力不足,固沙林稳定性、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基于低覆盖度理论的治沙、沙产业相结合的技术示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治沙 实践模式 固沙稳定性 水分平衡 覆盖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植被综合盖度时空演变分析
2
作者 李娟 蔡哲理 +3 位作者 向娟 袁方芳 袁光碧 雷邦俊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6,共6页
植被恢复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关键,植被综合盖度量化了植被茂密程度,能够衡量地表植被状况,有助于深入探究石漠化区域植被恢复的趋势。本文以黔西市民丰—大元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资源三号卫星影像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 植被恢复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关键,植被综合盖度量化了植被茂密程度,能够衡量地表植被状况,有助于深入探究石漠化区域植被恢复的趋势。本文以黔西市民丰—大元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资源三号卫星影像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图像差值法及变异系数、转移矩阵分析等深入分析2016和2021年的植被综合盖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变化趋势及稳定性。结果表明:①5年间,研究区内极高和高植被覆盖面积的大幅增加使整个区域的植被综合盖度有所改善;低植被覆盖向高植被覆盖的大面积转换表明研究区由无植被覆盖地表类型(如裸岩石砾地等)向有植被覆盖地表类型(如草地、灌木甚至林地等)转变,进一步展现了该区域在石漠化治理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②5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整体变化为改善趋势,改善区域占比略大于退化区域,植被覆盖整体相对稳定;退化区域中轻微退化略大于轻度改善,这是城市化扩张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部分林地和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植被覆盖程度在建设用地区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综合盖度 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变化趋势 石漠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层岩溶带调控的峰丛洼地低影响开发构建 被引量:4
3
作者 姜光辉 刘凡 +1 位作者 王奇岗 郭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5-173,共9页
岩溶峰丛洼地地区石漠化、饮水困难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高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低影响开发概念的引入有助于规范开发行为,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石漠化和地下河污染风险。根据水文条件和开发方式岩溶洼地空间分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敏... 岩溶峰丛洼地地区石漠化、饮水困难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高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低影响开发概念的引入有助于规范开发行为,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石漠化和地下河污染风险。根据水文条件和开发方式岩溶洼地空间分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敏感区、表层岩溶泉水源地敏感区和落水洞污染输入敏感区。低影响开发模式总体是在3类敏感区实现5个管理目标。坡耕地敏感区的低影响开发目标设置为降低农田耗水量和减少水土流失,开发途径是减少蒸发和调控坡面洪水径流。表层岩溶泉敏感区的管理目标是降雨-径流资源化利用和饮用水安全保障,通过实施雨水收集回用工程和设置水源地保护区来实现。落水洞敏感区需要通过设置径流缓冲区和沉淀过滤池来预防污染物进入。我国南方石漠化地区探索和总结出以表层岩溶带降雨-径流管理为特征的低影响开发模式。该模式要求峰丛顶部留置生态保护区涵养水源。岩溶洼地底部为落水洞排洪预留缓冲区,利用岩溶裂缝设置下凹式绿地,实现自然渗透和净化。“峰”、“洼”之间过渡区划定水源地保护区边界,同时设法增加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补充生态和生活缺水量。低影响开发模式也适用于峰丛洼地发育的东南亚和中美洲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 集雨 石漠化治理 降雨补给 水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区植物生长与水分变化关系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牛赟 张永喆 +2 位作者 张虎 刘建海 赵国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6-103,共8页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建立的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对土壤各层含水率、植被生物量、盖度、地下水埋深、降水量等9a(2006—2014年)长期定位监测,采用特征...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建立的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对土壤各层含水率、植被生物量、盖度、地下水埋深、降水量等9a(2006—2014年)长期定位监测,采用特征参数算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植被生长和水分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土壤平均质量含水率、植被平均生物量、平均盖度、地下水埋深、降水量年均分别为2.38%、136.13g/m2、11.01%、271.63cm、141.56mm年际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质量含水率〉植被平均盖度〉降水量〉植被平均生物量〉地下水埋深,其中土壤质量含水率和植被平均盖度呈波动性增加趋势,植被平均生物量、地下水埋深、降水量呈波动性略有减小趋势。(2)在一年的植物生长季的3~11月份期间,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变化步调基本一致,各层土壤含水率变化步调基本一致。(3)植被平均盖度与土壤各层质量含水率中度正相关,与降水量低度相关,与其它因子关系极弱。(4)植被平均盖度模型预测准确率可达79.2%,误差平均为0.381,解释变差可达89.9%。本研究可为荒漠化防治中的水资源管理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对水资源影响的评估等提供科技支撑和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盖度 土壤质量含水率 荒漠化防治 黑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覆盖度治沙的原理与模式 被引量:8
5
作者 杨文斌 冯伟 李卫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4期1-5,共5页
低覆盖度治沙是一项荒漠化治理新理念、新技术,是从近自然林业思路出发,探索的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加快土壤植被修复、提高生物生产力、节约生态用水、实现固沙林可持续发展的覆盖度在15%-25%的新型治沙模式.该模式获多项国家专利及科技... 低覆盖度治沙是一项荒漠化治理新理念、新技术,是从近自然林业思路出发,探索的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加快土壤植被修复、提高生物生产力、节约生态用水、实现固沙林可持续发展的覆盖度在15%-25%的新型治沙模式.该模式获多项国家专利及科技成果,开创了植被在低覆盖度下实现防沙治沙目标的新领域,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推广面积约200万hm^2,且在京津沙源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模式对推动我国防沙治沙工作进入更加科学、高效、经济的时代具有重要价值,必将引领我国防沙治沙研究向着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为我国防沙治沙工程及生态环境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 防沙治沙 原理与模式 生态优势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盐碱地植物生长与水分变化关系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牛赟 李秉新 +2 位作者 苗毓鑫 王艺林 边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69-1975,共7页
为了探索在盐碱地荒漠化防治中植物对水分变化的响应机理,提取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建立的试验站长期定位监测的生物量、盖度、土壤各层质量含水率、地下水埋深、降水量等数据,采用特征参数算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植物生长和... 为了探索在盐碱地荒漠化防治中植物对水分变化的响应机理,提取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建立的试验站长期定位监测的生物量、盖度、土壤各层质量含水率、地下水埋深、降水量等数据,采用特征参数算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植物生长和水分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2006-2014 年,盖度、生物量、地下水埋深呈波动性增加趋势,0-10、10-20、20-40、40-60 cm 土壤质量含水率和降水量呈波动性略有减少趋势.(2)在一年植物生长季的3-11 月份,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土壤各层含水率、生物量和盖度等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建立了盖度与生物量、10-60cm(10-20、20-40、40-60 cm)土壤质量含水率、降水量、地下水埋深的回归模型以及生物量与盖度、10-60cm(10-20、20-40、40-60 cm)土壤质量含水率、降水量、地下水埋深的回归模型,且均通过了R2 拟合检验、F 方差检验、t 偏回归系数检验.建立的模型可以解释植物盖度、生物量的变差分别为95.3%、98.6%.该研究可为盐碱地荒漠化防治的水资源管理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盖度 土壤质量含水率 盐碱地荒漠化防治 黑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在不同气候区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梁海荣 姚冬梅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6年第4期1-5,共5页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是一项覆盖度在15%~25%的新型治沙模式。从该理论在防风治沙、节约生态用水、加快土壤植被修复、提高生物生产力、实现固沙林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适用于半干旱、干旱与极端干旱区的低覆盖度治沙模式设计。
关键词 低覆盖度 治沙 林带 效果分析 治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石漠化地区常绿藤本植物抗寒性研究初探
8
作者 李益锋 张朝辉 +1 位作者 姜放军 邓沛怡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第8期31-34,共4页
为研究目前应用于石漠化治理的常绿藤本植物抗寒适应性,以6种2 a生离体枝条为试材,测定不同低温处理叶片的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 为研究目前应用于石漠化治理的常绿藤本植物抗寒适应性,以6种2 a生离体枝条为试材,测定不同低温处理叶片的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6种常绿藤本植物叶片的电解质渗出率呈明显的"S"型上升趋势,拟合Logistic方程得出6种常绿藤本植物半致死温度(LT50);随着温度的降低,叶片内MDA含量持续上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活性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络石和皱叶忍冬的CAT活性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而其他常绿藤本植物显著高于对照,POD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隶属函数法,求出隶属函数值,判定6种常绿藤本植物均可在湖南用于石漠化治理,而常春油麻藤和皱叶忍冬在湘北及湘西应用时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治理 低温胁迫 常绿藤本植物 抗寒性指标 隶属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低能耗的WSN覆盖控制优化策略 被引量:6
9
作者 廖洁 张磊 马飒飒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9-113,共5页
针对传统节点部署策略适应性差、节点分布密度计算复杂等问题,提出基于节点分布密度自适应和冗余节点混合调度的WSN覆盖控制优化策略。引入可调参数使得一定比例的节点在监测区域均匀部署,剩余节点按不同的密度部署在各子区域。结合基... 针对传统节点部署策略适应性差、节点分布密度计算复杂等问题,提出基于节点分布密度自适应和冗余节点混合调度的WSN覆盖控制优化策略。引入可调参数使得一定比例的节点在监测区域均匀部署,剩余节点按不同的密度部署在各子区域。结合基于网格冗余节点判定机制的节点调度算法和能量均衡的非均匀分布节点调度算法进行冗余节点混合调度,从而优化网络覆盖。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在保证网络覆盖质量的前提下,能有效延长网络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覆盖控制 低能耗 非均匀部署 节点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旋翼无人机对低矮草地植保作业喷洒效果试验研究
10
作者 程玉峰 闫家铭 +5 位作者 李建伟 李华 江楠 罗星 刘曙光 赵浩成 《农业工程》 2020年第7期101-104,共4页
该文以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为试验因素,研究草地植保过程中,试验因素在6组不同作业参数组合状态下对雾滴覆盖密度和雾滴覆盖均匀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作业参数组合下采样点的雾滴覆盖密度和雾滴覆盖均匀度不同;雾滴覆盖... 该文以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为试验因素,研究草地植保过程中,试验因素在6组不同作业参数组合状态下对雾滴覆盖密度和雾滴覆盖均匀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作业参数组合下采样点的雾滴覆盖密度和雾滴覆盖均匀度不同;雾滴覆盖密度总体变化范围为3.71~63.29个/cm^2;雾滴覆盖均匀度总体变化范围为24.65%~49.10%;当飞行高度为1.5 m,飞行速度为4和5 m/s时,试验指标均呈现最优状态;通过方差分析,飞行高度对试验指标的影响均为极显著(P <0.01),飞行速度对试验指标的影响均为显著(P <0.05);通过Duncan’s新复极差检验各组试验得出试验指标的差异显著情况(P <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低矮草地 病虫害防治 植保 雾滴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学刚 《林业科技情报》 2019年第4期28-29,共2页
近年来,为了防治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实现固沙育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并在沙化严重的区域试推行,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对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该理论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 近年来,为了防治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实现固沙育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并在沙化严重的区域试推行,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对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该理论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为推进我国防治沙化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 治沙理论 干旱半干旱区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