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Diurnal,Seasonal and Solar Cycle Variations of High-latitude,Mid-latitude and Low-latitude Ionosphere 被引量:1
1
作者 K G RATOVSKY J K SHI +1 位作者 A V OINATS E B ROMANOVA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Comparison of regular(diurnal,seasonal and solar cycle)variations of high-latitude,mid-latitude and low-latitude ionospheric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provided on basis of local empirical models of the peak electron de... Comparison of regular(diurnal,seasonal and solar cycle)variations of high-latitude,mid-latitude and low-latitude ionospheric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provided on basis of local empirical models of the peak electron density and the peak height.The local empirical models were derived from the hand-scaled ionogram data recorded by DPS-4 digisondes located at Norilsk(69°N,88°E),Irkutsk(52°N,104°E)and Hainan(19°N,109°E)for a 6-year period from December,2002 to December,2008.The technique used to build the local empirical model is described.The primary focus is diurnal-seasonal behavior under low solar activity and its change with increasing solar activity.Both common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high-latitude(Norilsk),mid-latitude(Irkutsk)and low-latitude(Hainan)regular variations were revealed using their local empirical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mid-and low-latitude ionosphere Local model DIURNAL seasonal and solar activity behavi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PP-AR方法的低纬度单星电离层模型构建及精度分析
2
作者 钱兢业 叶世榕 +3 位作者 上官灏院 曾旭平 马鑫程 李斐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1,共10页
针对全球电离层模型(GIM)在低纬度地区,尤其是磁暴期间,表现出较大的误差,无法满足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RTK)对于高精度电离层延迟信息的需求,而高精度的外部电离层延迟信息是实现模糊度快速固定的关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差非... 针对全球电离层模型(GIM)在低纬度地区,尤其是磁暴期间,表现出较大的误差,无法满足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RTK)对于高精度电离层延迟信息的需求,而高精度的外部电离层延迟信息是实现模糊度快速固定的关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差非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解算(PPP-AR)方法的单星电离层多项式模型:通过对广东省低纬度区域的实际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全面评估其在不同地磁活动水平、太阳活动水平及站间距条件下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尽管地磁活动和太阳活动对模型精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影响较小,即使在高太阳活动水平或地磁活跃的条件下,各卫星系统的模型精度依然能够保持在0.5总电子含量单位(TECU)以内;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站间距对电离层模型的精度有显著影响;平均站间距为100 km时,电离层模型的RMSE值显著低于平均站间距为300 km的结果,并进一步验证了所构建的电离层模型能显著缩短用户端坐标的收敛时间。该成果可为低纬度区域PPP-RTK服务的设计和电离层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非差非组合(UDUC)模式 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解算(PPP-AR) 低纬度电离层模型 电离层斜路径总电子含量(STEC) 单星电离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地区L波段电离层闪烁对赤道异常特征响应分析
3
作者 韩蔡生龙 黄玲 +3 位作者 李文文 刘钝 刘旭 章红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83-990,共8页
为探究低纬地区L波段电离层闪烁对赤道异常特征的响应,利用澳大利亚Darwin、Weipa、Willis Island三个站点的L波段闪烁观测数据,结合中国科学院提供的全球电离层VTEC数据,在磁平静条件下研究3个低纬度站点电离层闪烁与VTEC赤道异常的响... 为探究低纬地区L波段电离层闪烁对赤道异常特征的响应,利用澳大利亚Darwin、Weipa、Willis Island三个站点的L波段闪烁观测数据,结合中国科学院提供的全球电离层VTEC数据,在磁平静条件下研究3个低纬度站点电离层闪烁与VTEC赤道异常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3个站点对应的电离层闪烁响应与赤道异常特征呈显著正相关;闪烁日对应的电离层VTEC峰谷差值及峰谷比增大、梯度变化加剧。该研究揭示了响应机制,并讨论了VTEC及梯度与闪烁的相关性,对实现闪烁现象的快速识别与判断和GNSS工程应用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闪烁 赤道异常 VTEC 低纬地区 卫星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扰动对低纬高原亚高山草甸土壤质量的影响
4
作者 胡燕梅 张丽梅 +5 位作者 陈正发 刘辉 颜科宇 段青松 张川 杨晓峰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31,142,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工程扰动强度对低纬高原亚高山草甸土壤质量的影响,为亚高山草甸土壤保护和草甸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昆明市寻甸县高本山风电场3个不同工程扰动区(未扰动、轻度扰动、强度扰动)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工... [目的]探究不同工程扰动强度对低纬高原亚高山草甸土壤质量的影响,为亚高山草甸土壤保护和草甸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昆明市寻甸县高本山风电场3个不同工程扰动区(未扰动、轻度扰动、强度扰动)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工程扰动强度土壤理化性质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建立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土壤质量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模型定量评价不同扰动强度亚高山草甸土壤质量变化。[结果](1)随着工程扰动强度的增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呈增大趋势,土壤颗粒组成由以砂粒为主逐渐向粉粒和黏粒为主演变,轻度扰动区和强度扰动区黏粒含量相比未扰动区增加36.69%和50.04%。(2)扰动后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降低(p<0.05),与未扰动区相比,轻度扰动和强度扰动区土壤微团聚体增加30.00%和15.46%;与未扰动区相比,轻度扰动区和强度扰动区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别减少36.50%,10.99%,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减少37.95%,18.44%。(3)随着扰动强度的增加,土壤pH呈现小幅增加趋势,速效钾先增加后减小,而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均随着扰动强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4)工程扰动导致土壤质量水平呈现显著减小趋势(p<0.05),未扰动区土壤质量水平处于“较高”水平,而轻度扰动区、强度扰动区则分别处于“较低”“中等”水平。[结论]工程扰动会导致低纬高原亚高山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显著改变,扰动后土壤质量指数显著降低(p<0.05),不同工程扰动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未扰动>强度扰动>轻度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人为土壤侵蚀 工程扰动 土壤质量指数 最小数据集 亚高山草甸 低纬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站多路径GPS信号研究低纬电离层不均匀体 被引量:19
5
作者 甄卫民 冯健 +1 位作者 陈丽 韩一平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8-142,157,共6页
发展了GPS信号的多站多路径监测方法,对我国低纬地区电离层不均匀体特性进行了研究。多站观测统计分析表明,尽管太阳活动已下降到中等程度,但电离层闪烁现象在位于赤道异常区的海口、广州等低纬地区仍经常发生,尤其在二分季前后闪烁发... 发展了GPS信号的多站多路径监测方法,对我国低纬地区电离层不均匀体特性进行了研究。多站观测统计分析表明,尽管太阳活动已下降到中等程度,但电离层闪烁现象在位于赤道异常区的海口、广州等低纬地区仍经常发生,尤其在二分季前后闪烁发生率明显增大,且闪烁强度较大;通过GPS信号的多站多路径监测还发现,电离层不均匀体在东经105°~120°间,北纬27°以南区域出现频繁,而且在北纬23°以北区域的不均匀体易衰减并首先消失,在北纬20°~23°间区域内则会持续较长时间;进一步分析其闪烁功率谱,计算出了不均匀体的东向平均漂移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低纬电离层 电离层闪烁 不均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4月13~17日西太平洋地区电离层暴时特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朱正平 宁百齐 +2 位作者 万卫星 赵必强 王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57-968,共12页
本文利用西太平洋地区的15个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数据和国际GPS服务中心IGS36个站提供的TEC数据,以及由美国喷气推进动力学实验室提供的Jason-1TEC数据对2006年4月13~17日间一次由冕洞高速流所引发的磁暴所造成的电离层效应进行了分析.... 本文利用西太平洋地区的15个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数据和国际GPS服务中心IGS36个站提供的TEC数据,以及由美国喷气推进动力学实验室提供的Jason-1TEC数据对2006年4月13~17日间一次由冕洞高速流所引发的磁暴所造成的电离层效应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电离层暴呈现出显著的纬度效应,foF2和TEC等参量显示在磁暴主相期间对称分布的强正暴效应中心在磁纬±30°~±40°,且持续时间超过12h.负暴效应被限制在中高纬地区,在磁暴进入恢复相时,开始向低纬渗透,且具有明显的地方时效应.TIMIED卫星测量的Σ[O/N2]显示磁暴发生后,暴时环流使得中低纬地区的Σ[O/N2]有大幅增加,而中高纬地区则显著下降.通过对hmF2的分析发现磁暴主相期间,有磁层电场向中低纬地区穿透,且持续时间较长为1~3h.因此这次强正暴效应可能是由风场、电场和化学成分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这次磁暴造成的电离层暴响应非常复杂,对造成各种正负暴的物理和化学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电离层暴 中低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亚VHF雷达的场向不规则体观测研究:1.电离层E区连续性回波 被引量:16
7
作者 宁百齐 李国主 +1 位作者 胡连欢 李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9-730,共12页
基于三亚(109.6°E,18.4°N)VHF电离层相干散射雷达观测,分析了我国低纬电离层E区场向不规则结构连续性回波的发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天,E区连续性回波的多普勒速度范围为-50至25m/s,多普勒宽度主要分布在20至70m/s;连续性回... 基于三亚(109.6°E,18.4°N)VHF电离层相干散射雷达观测,分析了我国低纬电离层E区场向不规则结构连续性回波的发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天,E区连续性回波的多普勒速度范围为-50至25m/s,多普勒宽度主要分布在20至70m/s;连续性回波的高度大约以1km/h的速度缓慢下降,与偶发E层(Es)底部所在高度(hbEs)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在背景电场影响下,Es经梯度漂移不稳定性产生场向不规则结构,引起E区连续性回波.夜间,E区连续性回波的多普勒速度范围为-50至50m/s,多普勒宽度为20至110m/s,回波在时间-高度-强度图上常呈现多层结构,可能与潮汐引起的多个离子层相关;而E区连续性回波的短暂中断,以及120km以上高E区连续性回波的发生,则可能归因于赤道扩展F极化电场的影响.此外,对E区连续性回波多普勒速度与全天空流星雷达风场观测的比较发现,在100km以下,多普勒速度与子午风场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E区 场向不规则结构 连续性回波 VHF相干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亚VHF雷达的场向不规则体观测研究:2.东亚低纬电离层E区准周期回波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国主 宁百齐 +1 位作者 胡连欢 李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141-2151,共11页
中低纬电离层E区不规则体准周期雷达回波现象,在地球不同经度区被观测到并开展了有关研究.本文利用三亚(109.6°E,18.4°N)VHF相干散射雷达2011年2月6日的观测,第一次给出了中国低纬电离层E区准周期回波的发生和变化特征.观测... 中低纬电离层E区不规则体准周期雷达回波现象,在地球不同经度区被观测到并开展了有关研究.本文利用三亚(109.6°E,18.4°N)VHF相干散射雷达2011年2月6日的观测,第一次给出了中国低纬电离层E区准周期回波的发生和变化特征.观测结果表明:准周期回波发生在地方时夜间2100—2200LT的110km高度上,与连续性回波可同时发生;准周期回波斜纹在雷达探测的高度-时间-强度(HTI)图上可延伸5~20km,持续时间为5~15min,回波斜纹高度随时间以20~30m/s下降,斜纹在HTI图上彼此间隔10km和10min左右.此外,雷达回波多普勒谱和雷达干涉分析显示不同高度准周期回波的多普勒速度随高度-时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与回波条纹斜率无明显联系,不同高度准周期回波对应的不规则体在东西方向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运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三亚电离层E区准周期回波的发生可能并不是由散块Es随着中性风周期性的经过雷达探测区域所致,而可能和Es中的扰动结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E区 准周期回波 场向不规则体 VHF相干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加热中低纬电离层激励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邓峰 赵正予 +1 位作者 周晨 黄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21,共12页
高频泵波加热电离层实验二维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虽然背景电离层状态能够明显影响模拟加热结果,但是在大部分平静电离层状态下,模拟加热一段时间后,加热区域内电子浓度、电子温度会趋于稳定,这一结论已为实验所证实.然而部分模拟结果显示... 高频泵波加热电离层实验二维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虽然背景电离层状态能够明显影响模拟加热结果,但是在大部分平静电离层状态下,模拟加热一段时间后,加热区域内电子浓度、电子温度会趋于稳定,这一结论已为实验所证实.然而部分模拟结果显示,当电离层电子浓度、电子温度空间结构满足一定条件后,过密加热中泵波反射区域,电子浓度、电子温度在加热机开关机后将产生不稳定的时空效果.激发该不稳定性的正反馈过程如下:当泵波反射区域内电子温度受到泵波加热上升后,其引起的等离子体膨胀导致该区域内电子浓度减小,受到电子温度、电子浓度变化的共同影响,电子能量方程中由于电子-离子碰撞导致的电子能量损失项减小,电子温度将进一步升高,一种正反馈机制建立.最后得到以下结论,当电离层电子温度剖面呈明显的双峰结构,被加热区域内电子温度较高,且电子-离子碰撞引起能量损失项成为电子主要的能量损失项后,一种不稳定性被激发,加热将产生更明显的电子浓度、电子温度的变化.以上条件在下午电离层更容易被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加热 中低纬电离层 不稳定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风对夜间低纬电离层参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立波 涂剑南 保宗悌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8-312,共5页
利用一个改进的二维低纬电离层理论模式研究夜间中性风对低纬电离层多量的作用.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夜间中性风对低纬F层的影响与纬度、地方时有关.夜间低纬F层峰值电子浓度和峰高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受中性风的影响与传统观点有所差异.... 利用一个改进的二维低纬电离层理论模式研究夜间中性风对低纬电离层多量的作用.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夜间中性风对低纬F层的影响与纬度、地方时有关.夜间低纬F层峰值电子浓度和峰高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受中性风的影响与传统观点有所差异.低纬F层参量不只依赖于中性风的方向、强度,还与中性风场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率有关.中性风对低纬F层的影响值得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 中性风 F层峰值电子浓度与峰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电离层发电机方程的一种数值解法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文耀 夏庆 李卫东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5-209,共5页
为了将建立在赤道为对称面假设基础上的二维半球域对称)电离层发电机理论扩展到全球,本文在解发电机方程时,去掉赤道对称面这一假设条件和两极附加的边界条件,使通常的边值问题变成一种“无边界’问题.它更合理地描述了电离层发电... 为了将建立在赤道为对称面假设基础上的二维半球域对称)电离层发电机理论扩展到全球,本文在解发电机方程时,去掉赤道对称面这一假设条件和两极附加的边界条件,使通常的边值问题变成一种“无边界’问题.它更合理地描述了电离层发电机过程,而且可以给出半球发电机理论所不能给出的特征,例如,可以对Sq电流体系的UT变化、季节变化、非偶极子地磁场部分的发电机效应等南北半球不对称的情况进行数值计算.计算实例表示,在简单的赤道对称情况下,它可以复现二维半球(对称)发电机模型的结果.在不对称情况下,电流体系的强度、焦点位置、电流方向等显示出较为复杂的变化,而半球发电机理论则无法解释这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发电机 电流体系 中低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期间中低纬电离层暴形态和物理机制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奇伟 郭兼善 章公亮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62-270,共9页
本文利用东亚地区12个中低纬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1978年8月27日发生的一次典型磁暴期间电离层峰值高度和密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滑动平均区分开电离层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扰动,分析了影响中低纬度电离层暴的几种扰动形态特征... 本文利用东亚地区12个中低纬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1978年8月27日发生的一次典型磁暴期间电离层峰值高度和密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滑动平均区分开电离层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扰动,分析了影响中低纬度电离层暴的几种扰动形态特征,并对其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伴随磁暴急始的磁层压缩,电离层中表现出峰值密度增加和峰值高度下降;磁暴主相期间热层大气暴环流及其所引起的中性大气成分变化控制着电离层的大尺度负相暴形态,它能持续约4—5天;同时叠加有TID所引起的几小时尺度扰动;赤道异常峰附近台站还会受到驼峰南北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电离层暴 中低纬 物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纬Spread-F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3
作者 谢红 肖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8-26,共9页
本文导出了中低纬地区电离层F区中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线性增长率,并对一些典型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av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线性增长率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中纬度地区,如果没有合适的东西向水平外电场,纯Rayl... 本文导出了中低纬地区电离层F区中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线性增长率,并对一些典型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av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线性增长率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中纬度地区,如果没有合适的东西向水平外电场,纯Rayleiyh-Taylor模难于增长,初始扰动将被稳定化.在这些区域,线性增长率的表达式还表明,外电场导致的E×B模的增长率虽然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其减小的速率慢于R-T模增长率的减小.非线性的数值模拟则显示,中纬非线性E×B漂移不能象在赤道地区那样使电子密度减小的区域抬升到F区顶部以上,亦即在中纬地区,F顶部以上通常不出现电离层泡,但在F区较低部分可以演化出较大范围的电子密度增强区,这与中低纬地区Spread-F的某些观测特征一致.这说明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与东向水平外电场一起可以成为导致中纬Spread-F发展的一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纬地区 电离层 扩展F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高分辨率地磁资料考察磁层耦合的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2 位作者 高玉芬 索玉成 吴健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4-140,共7页
用取自100°E和300°E的两条地磁经度链附近11个台站的1min均值地磁资料,分析了1994年11月26日磁暴期间的磁扰特征,由H和z分量演变得知。一区和二区场向电流的变化发展是碰层-电离层电动耦合中的重... 用取自100°E和300°E的两条地磁经度链附近11个台站的1min均值地磁资料,分析了1994年11月26日磁暴期间的磁扰特征,由H和z分量演变得知。一区和二区场向电流的变化发展是碰层-电离层电动耦合中的重要过程,它们对于极光区和中低纬区电离层的作用效果有很大差异二在不同经度链上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耦合能量和二区场向电流的屏蔽效应使极光区电离层扰动电流突增,并使夜间中低纬区出现短时间的东向电流成分增加,其持续时间约为0.5h.中低纬区夜间的东向电场又可通过E×B的垂直向上漂移作用抬升F层等离子体,从而出现同一经度链附近的多站h’F同时突增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层电离层耦合 极光区 中低纬区 地磁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地磁扰期间海南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的观测与IRI预测结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国军 史建魅 +1 位作者 王铮 王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9期7-12,共6页
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IRI)是非常有影响的电离层经验模型之一,利用该模型对我国东亚地区,尤其是海南低纬度地区,进行长期预测的效果尚未研究。通过对一个太阳活动周(2002-2012年)期间海南观测站(19.5°N,109.1°E)数字... 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IRI)是非常有影响的电离层经验模型之一,利用该模型对我国东亚地区,尤其是海南低纬度地区,进行长期预测的效果尚未研究。通过对一个太阳活动周(2002-2012年)期间海南观测站(19.5°N,109.1°E)数字测高仪DPS4D观测到的电离层临界频率/〇F2在低地磁扰动条件下的月中值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与相应的IRI-2012模型预报值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观测到的/〇F2存在着明显的冬季异常和半年异常现象,对太阳活动存在着明显的依赖关系;②IRI-2012模型预报值虽给出了海南/〇F2的基本观测特征,但细节上IRI模型预测值与观测值还是存在着地方时、季节和年度偏差,主要表现为:在太阳活动低年模型存在高估;在太阳下降年期间模型存在低估;在太阳活动较高时期模型存在明显的分季低估,冬、夏季高估;整体上,多数偏差率在±20%以内。偏差率较大的时段主要集中在0500-0800LT,这与以前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些结果对进一步完善IRI模型,尤其是在中国低纬度地区/〇F2预测参数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参考电离层 F2层临界频率 低纬电离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风和垂直漂移对低纬F区电离层影响初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立波 万卫星 +1 位作者 涂剑南 保宗悌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3-31,共9页
利用二维低纬电离层一等离子体层时变理论模式,模拟太阳活动高年春分条件下垂直漂移和中性风强度改变对低纬F区电离层参量的影响.模式在所考察的磁子午面内求解等离子体输运方程,给出离子浓度和速度随纬度、高度、地方时的变化.模... 利用二维低纬电离层一等离子体层时变理论模式,模拟太阳活动高年春分条件下垂直漂移和中性风强度改变对低纬F区电离层参量的影响.模式在所考察的磁子午面内求解等离子体输运方程,给出离子浓度和速度随纬度、高度、地方时的变化.模式计算结果显示,调整垂直漂移和中性风强度对低纬F区电离层电子浓度的影响与电离层所处碰纬、垂直漂移和中性风作用时段等有关,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结果对分析不同条件下垂直漂移和中性风对低纬F区电离层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 电离层理论模式 垂直漂移 中性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纬地区日间类扩展F不规则结构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肖赛冠 肖佐 +2 位作者 史建魁 张东和 郝永强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5-880,共6页
基于高频多普勒观测,研究中纬地区日间类扩展F现象及其与其他电离层扰动现象的关联.结果表明:日间类扩展F具有出现时间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与其他电离层扰动相互伴随等特征;形态特征表现为回波弥散(与夜间扩展F相似),弥散回波的频移... 基于高频多普勒观测,研究中纬地区日间类扩展F现象及其与其他电离层扰动现象的关联.结果表明:日间类扩展F具有出现时间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与其他电离层扰动相互伴随等特征;形态特征表现为回波弥散(与夜间扩展F相似),弥散回波的频移多倾向于正向偏移,有时与行进电离层扰动(TIDs)相互伴随.日间类扩展F现象虽然是偶发事件,且发生率极低,但其出现时间及区域的广泛性充分体现了该现象对空间天气及空间环境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扰动 电离层不规则结构 中纬电离层 日间类扩展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偶发E层的潮汐类周期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国军 史建魁 王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1-508,共8页
基于低纬(海南)台站(19.5°N,109.1°E)电离层测高仪在2004年观测到的偶发E层(Es)临界频率(f_oE_s)和虚高(h′E_s)数据,利用谱分析方法,给出了中国低纬地区Es层在全年和不同季节内的短周期变化特性.对全年数据谱分析表明,Es层... 基于低纬(海南)台站(19.5°N,109.1°E)电离层测高仪在2004年观测到的偶发E层(Es)临界频率(f_oE_s)和虚高(h′E_s)数据,利用谱分析方法,给出了中国低纬地区Es层在全年和不同季节内的短周期变化特性.对全年数据谱分析表明,Es层除具有非常强的24h周期外,还具有显著的12h和8h周期.对不同季节内两个参数的谱分析进一步表明,8 h周期主要出现在f_oE_s参数的春秋分季和夏末及在h′E_s参数的几乎所有季节;6h周期主要出现在f_oE_s参数的11-12月.海南低纬Es层中具有显著的6h和8h周期特性,特别是这两个周期还能同时出现在冬季,这是以往研究中不曾发现的新结果.初步分析认为,Es层的6 h和8 h周期极可能是分别由1/4日和1/3日潮汐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 偶发E层 周期变化 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波扰动对天波雷达慢速目标检测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雪 李吉宁 +1 位作者 娄鹏 冯静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5-299,共5页
利用电离层行波扰动(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TIDs)模型,仿真分析了不同尺度TIDs引起的超视距雷达(Over the Horizon Radar,OTHR)地海杂波频谱频移、展宽以及对舰船目标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尺度TIDs引起的附加多普勒频... 利用电离层行波扰动(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TIDs)模型,仿真分析了不同尺度TIDs引起的超视距雷达(Over the Horizon Radar,OTHR)地海杂波频谱频移、展宽以及对舰船目标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尺度TIDs引起的附加多普勒频移幅度较小,但随时间变化较快,S形曲线扭曲较为严重,对OTHR影响主要表现为多普勒频移;中尺度和大尺度TIDs引起的附加多普勒频移相对于小尺度TIDs的有所增加,但随时间变化减缓,S形曲线扭曲程度减小,除引起地海杂波多普勒频移外,同时引起杂波频谱展宽,影响舰船目标检测.同时,还给出了不同尺度TIDs引起的海杂波频移、展宽抑制方法,经仿真验证,上述算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行波扰动 天波超视距雷达 慢速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期间低纬电离层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云良 蔡红涛 +2 位作者 马淑英 颜伟男 刘立波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3-827,共5页
利用改进的时变二维电离层物理模式对一次超强磁暴期间低纬电离层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2000年7月15-16日超强磁暴期间,ROCSAT-1卫星、DMSP卫星、GPS/TEC等在美洲扇区观测到赤道附近沿纬度扩展深度耗空的等离子体槽和出现在中纬度的... 利用改进的时变二维电离层物理模式对一次超强磁暴期间低纬电离层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2000年7月15-16日超强磁暴期间,ROCSAT-1卫星、DMSP卫星、GPS/TEC等在美洲扇区观测到赤道附近沿纬度扩展深度耗空的等离子体槽和出现在中纬度的SED现象。将暴时由ROCSAT-1卫星实测赤道区纬圈电场和由HWM-07/DWM-07模型预测的水平风等作为物理模式的驱动力输入,对美洲扇区低纬电离层的暴时响应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磁暴主相期间,模式给出了与DMSP卫星观测数据比较一致的结果;并清楚地重现了暴时赤道电离层异常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电离层暴 低纬电离层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