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碳-绿证互认和电热柔性负荷的含氢多能系统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方法
1
作者 王守相 郑婉婷 +1 位作者 赵倩宇 王璇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4-1845,共12页
为推进能源系统低碳清洁转型,促进高比例新能源就地消纳,提出基于碳-绿证互认和电热柔性负荷的含氢多能系统(hydrogen multi-energy system,HMES)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方法。首先,在源侧考虑电解槽制氢过程中的热量散失及余热利用,建立含电... 为推进能源系统低碳清洁转型,促进高比例新能源就地消纳,提出基于碳-绿证互认和电热柔性负荷的含氢多能系统(hydrogen multi-energy system,HMES)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方法。首先,在源侧考虑电解槽制氢过程中的热量散失及余热利用,建立含电解槽热氢联产环节、氢转热电环节和氢制甲烷环节的氢能多环节利用模型,并在荷侧考虑电热负荷的可转移、可削减、可平移以及可替代特性,构建电热联合需求响应模型;其次,考虑碳配额和绿证的互认关系,提出碳-绿证联合交易方法,在HMES目标函数中同时引入奖惩阶梯型碳交易成本和绿证交易成本;最后,以综合成本最低为目标,考虑系统低碳性和经济性,构建HMES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模型。算例仿真设置多个场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使HMES综合成本降低25.6%,碳排放量降低39.2%,且实现该系统新能源的全消纳,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能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实现HMES的低碳和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利用 氢能多环节利用 碳-绿证互认 电热联合需求响应 含氢多能系统 低碳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经济分析的复叠式高温热泵温度设计参数优化
2
作者 时国华 王子昂 +2 位作者 高宇琪 赵岳天 刘博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5,共8页
复叠式高温热泵是一种有效利用低品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为提升复叠式高温热泵在印染行业应用的经济性,基于热力学循环分析构建适用于工业余热回收-再利用的复叠式高温热泵模型,以单位成本热负荷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热经济成本和循环性能... 复叠式高温热泵是一种有效利用低品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为提升复叠式高温热泵在印染行业应用的经济性,基于热力学循环分析构建适用于工业余热回收-再利用的复叠式高温热泵模型,以单位成本热负荷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热经济成本和循环性能,采用数学分析法开展针对蒸发/冷凝温度组合参数的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表现最优的工质对R152a/R245fa,在冷凝温度为370.41 K的工况下,蒸发温度的优化可使单位成本热负荷提高约14.5%;在蒸发温度为297.43 K的工况下,冷凝温度的优化可使单位成本热负荷提高约24%,最大单位成本热负荷可达2.84 W/(元·a)。另外,热经济性目标同时受制热系数和比供热率的影响,存在最佳制热系数和比供热率的组合使单位成本热负荷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回收 热泵 热分析 复叠式高温制热 热经济优化 最优温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热岛”余热利用技术在低温热系统的应用
3
作者 王永立 侯一波 +4 位作者 庄恒亚 王磊 郭伟 王宏宾 黄小亮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4-259,共6页
通过对某炼厂各装置主要热物料余热回收情况与潜在热源、热阱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低温余热有较大的利用潜力。按照“高温高用、低温低用、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原则,对全厂低温余热的利用进行优化设计,并应用“智慧热岛”余热... 通过对某炼厂各装置主要热物料余热回收情况与潜在热源、热阱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低温余热有较大的利用潜力。按照“高温高用、低温低用、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原则,对全厂低温余热的利用进行优化设计,并应用“智慧热岛”余热利用技术,对全厂低温热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和优化。优化后,预计节能量可达1.29万t/a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t;经济效益2 200万元/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回收 优化设计 低温热系统 “智慧热岛”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余热回收的固体氧化物电解槽影响机理及[火用]分析
4
作者 王洋 杨雁 +3 位作者 张伟 王红涛 张莉 曹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技术是一种电解高温蒸汽制氢的电化学技术,其性能受多个操作参数影响,需在合理的操作条件下运行电堆以保证高效产氢。利用Matlab Simulink模块建立了基于电化学理论的SOEC电堆模型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电堆温度...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技术是一种电解高温蒸汽制氢的电化学技术,其性能受多个操作参数影响,需在合理的操作条件下运行电堆以保证高效产氢。利用Matlab Simulink模块建立了基于电化学理论的SOEC电堆模型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电堆温度、电流密度和蒸汽浓度对SOEC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总电压和过电位减小,反应所需的总能耗略微增加,但对电能需求降低;电流密度增大导致过电位和电池电压增加;提高阴极蒸汽浓度可改善电堆制氢效率。当操作温度1173K、电流密度6000A/m^(2)和蒸汽体积分数90%时,电堆效率可达97%。以该工况为制氢流程模拟的初始条件,编写m文件建立了包括系统平衡组件和电气设备的热力学模型,便于对制氢系统整体效率进行分析。系统中工业废热为SOEC电解反应提供热能,对各废热回收设备进行夹点温差分析验证了换热布局有效性。[火用]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火用]破坏最大的为蒸汽发生器,其次为电堆,系统[火用]效率可达7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 余热回收 制氢系统 夹点温差 [火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定型机余热回收系统烘箱温度建模
5
作者 周璐 周丽春 +1 位作者 龚报钧 金福江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9-474,共6页
热定型机在加装余热回收装置后,存在热定型机烘箱温度波动大,烘箱温度波动不易控制的问题,进而容易出现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加工效率低等现象。为解决热定型机在加装余热回收装置后导致的热定型机烘箱温度波动问题,并为加装余热回收装... 热定型机在加装余热回收装置后,存在热定型机烘箱温度波动大,烘箱温度波动不易控制的问题,进而容易出现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加工效率低等现象。为解决热定型机在加装余热回收装置后导致的热定型机烘箱温度波动问题,并为加装余热回收装置的热定型机烘箱温度控制系统提供模型参考,通过分析加装余热回收装置的热定型机工作原理,建立使用余热回收装置的热定型机工作方框图。运用模块化建模的思想简化建模流程,并从传质传热角度建立加装余热回收装置热定型机烘箱温度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找出影响热定型机烘箱温度的因素,并分析影响原因。通过实验对比仿真温度值与实际设备的工作温度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有较好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定型 余热回收 烘箱温度模型 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业釜乏汽与电窑废气余热驱动的氯化铵干燥系统设计及理论分析
6
作者 汤永智 陈琪 +1 位作者 陆琳 冯青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7,共9页
现有企业受自身发展、生产技术的影响,存在低温余热回收难度大、回收效益低的问题。为此,根据氯化铵干燥特性并结合企业低温余热资源设计出一种基于工业釜乏汽与电窑废气余热为热源的干燥系统,重点在利用干燥特性合理分配不同干燥时间,... 现有企业受自身发展、生产技术的影响,存在低温余热回收难度大、回收效益低的问题。为此,根据氯化铵干燥特性并结合企业低温余热资源设计出一种基于工业釜乏汽与电窑废气余热为热源的干燥系统,重点在利用干燥特性合理分配不同干燥时间,设计不同干燥方式对干燥过程的热利用率及热损比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此设计满足干燥所需热量,可回收废气中15.04%的热量。工业釜乏汽以及电窑废气外排温度平均降低41.13℃,解决了企业废气外排温度过高的问题,不仅可利用干燥氯化铵创造经济价值,还可可节省干燥气体的花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式窑 数值模拟 温度场 速度场 还原气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能循环利用的热水驱动吸收式制冷技术应用
7
作者 范丰涛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0-173,共4页
针对制浆造纸工艺中能耗与碳排放的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热能循环利用的余热水驱动吸收式热泵低温制冷技术。通过对某公司冰水系统集成改造实际工程运行数据的深入分析,得出了余热水驱动低温制冷技术与装备的运行特性和技术经济性... 针对制浆造纸工艺中能耗与碳排放的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热能循环利用的余热水驱动吸收式热泵低温制冷技术。通过对某公司冰水系统集成改造实际工程运行数据的深入分析,得出了余热水驱动低温制冷技术与装备的运行特性和技术经济性。经评估可知,每年可节省蒸汽18.5万t,年收益约2072万元,减少CO_(2)排放2.3万t,减排效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余热 吸收式热泵 制冷 运行 技术经济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滑移温度CO_(2)非共沸工质余热回收热泵热水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涛 吴嘉峰 +2 位作者 刘剑 张小松 李明霞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7,共7页
通过热泵技术将生产/生活中的低品位余热提质增效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其中,非共沸工质能够实现热泵循环换热过程中的温度匹配,实现余热资源的深度利用。基于水源热泵热水实验台对基于大滑移温度的CO_(2)/R1234yf、CO_(2)/R290、CO_(2)/... 通过热泵技术将生产/生活中的低品位余热提质增效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其中,非共沸工质能够实现热泵循环换热过程中的温度匹配,实现余热资源的深度利用。基于水源热泵热水实验台对基于大滑移温度的CO_(2)/R1234yf、CO_(2)/R290、CO_(2)/R600a和CO_(2)/R32非共沸工质进行实验分析,并以R290工质作为对照,研究蒸发器与冷凝器同时满足大温差情况下的热泵性能表现。结果表明:非共沸工质充注量主要影响循环过冷度,进而影响系统COP,当CO_(2)/R1234yf的质量分数为15%/85%时,循环存在最优充注量,在实验工况(热源进水温度25℃,出水温度5℃;热汇进水温度15℃,出水温度45℃)下最优充注量对应的COP为7.66。同时,在实验工况下,相较于R290单工质,CO_(2)/R290工质对最优COP提升了75.2%,对应q v(单位容积制热量)提升了107.7%;CO_(2)/R1234yf工质对最优COP提升了27.7%,对应q v提升了92.0%;CO_(2)/R32工质对最优COP提升了15.0%;而CO_(2)/R600a工质对最优COP仅提升1.7%,应用潜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 余热回收 非共沸混合物 滑移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脱硫后烟气和浆液余热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高昕玥 范高峰 +5 位作者 刘爱平 王长安 侯育杰 张津铭 徐杰 车得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07-4319,共13页
低品位余热高效深度利用是促进燃煤电站进一步节能减排的关键之一,湿法脱硫后的低温饱和湿烟气蕴含大量潜热和水资源,大量脱硫浆液吸收烟气热量后温度升高。烟气与浆液具有巨大的余热利用和水资源回收的潜力,若直接排放烟气,直接排出浆... 低品位余热高效深度利用是促进燃煤电站进一步节能减排的关键之一,湿法脱硫后的低温饱和湿烟气蕴含大量潜热和水资源,大量脱硫浆液吸收烟气热量后温度升高。烟气与浆液具有巨大的余热利用和水资源回收的潜力,若直接排放烟气,直接排出浆液,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还容易引发“白色烟羽”污染环境。本文以湿法脱硫后饱和湿烟气和脱硫浆液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湿法脱硫技术余热回收效率低、利用难以匹配冷源等困境,总结了国内外针对脱硫后烟气水热回收和浆液余热回收技术及发展方向,研究中针对浆液余热利用仍待发展。其中,直接冷凝烟气和浆液技术和热泵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溶液吸收技术能源利用率高,烟气腐蚀性低;烟气膜分离技术、浆液闪蒸、热泵技术清洁环保,回收质量高。直接冷凝烟气、浆液技术和膜分离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抗腐蚀性和转换效率;浆液闪蒸、热泵技术能耗较高,吸收式热泵技术仍需寻找高效安全环保无毒的吸收溶液。最后,探讨了目前脱硫浆液余热利用的主要方式及存在问题,回收余热主要用于供暖和电厂内部热利用,以期进一步推动湿法脱硫后烟气与浆液余热回收利用,实现燃煤电站的深度节能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浆液 饱和湿烟气 余热回收 低温余热 节水节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低温余热回收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维成 谷志卿 +2 位作者 鞠朋 彭贝贝 张静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6-1103,共8页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低温余热通过烟气、冷却介质等形式散发到环境中,将这些热能回收利用对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详细回顾现有工厂利用低温余热的案例,对比不同热源条件下的换热方案及节能...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低温余热通过烟气、冷却介质等形式散发到环境中,将这些热能回收利用对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详细回顾现有工厂利用低温余热的案例,对比不同热源条件下的换热方案及节能效果,得出低温余热具有余热制热、原材料预热及防冻、余热制冷、余热发电等广泛用途;指出在利用低温余热资源时,应重点关注热源的特点及工厂需求等方面,选择与企业适配的余热利用方式;并对低温余热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 工业低温余热 余热供暖 余热制冷 低温余热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5+技术在加热炉中的应用及节能减排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仕文 郭亮 +1 位作者 匡艳华 刘剑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147,共5页
对某炼化企业加热炉采用高效超净余热回收(95+)技术的方案路线和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介绍。该技术核心在于燃料气精制系统和燃料气、空气双并联换热系统,以及两段式空气预热器布置。在多套装置中的应用结果表明,95+技术可满足设计指标要... 对某炼化企业加热炉采用高效超净余热回收(95+)技术的方案路线和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介绍。该技术核心在于燃料气精制系统和燃料气、空气双并联换热系统,以及两段式空气预热器布置。在多套装置中的应用结果表明,95+技术可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并且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今后同类型装置或其他加热炉节能减排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炉 低温 露点腐蚀 余热回收技术 CFD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废水低温烟气余热浓缩过程中组分变化及腐蚀风险
12
作者 陈海杰 麻晓越 +3 位作者 魏新 周浩 詹凌霄 杨林军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33-440,共8页
脱硫废水浓缩减量有利于降低旁路高温烟气蒸发工艺煤耗,但针对脱硫废水浓缩过程中的组分变化及腐蚀风险鲜有报道。利用低温烟气余热浓缩平台研究了脱硫废水浓缩过程中水质变化,并采用粒度分析仪及微观形貌表征手段分析了浓缩期间固体析... 脱硫废水浓缩减量有利于降低旁路高温烟气蒸发工艺煤耗,但针对脱硫废水浓缩过程中的组分变化及腐蚀风险鲜有报道。利用低温烟气余热浓缩平台研究了脱硫废水浓缩过程中水质变化,并采用粒度分析仪及微观形貌表征手段分析了浓缩期间固体析出特征,并使用年腐蚀速率表征了不同金属材料在浓缩废水中的腐蚀风险。结果表明:随浓缩进行废水电导率持续增加,最高可达45 mS/cm,其pH最低可下降至1~2;浓缩过程中多数离子浓度呈线性增长趋势,但受结晶析出和共存离子影响,Ca^(2+)和SO_(4)^(2-)浓度存在波动;浓缩期间析出颗粒存在团聚现象,分布逐渐从单峰分布转变为双峰分布,峰值粒径从12μm上升至75μm;金属材料腐蚀速率与废水浓缩倍率及环境温度相关,当浓缩倍率为4.5倍,水浴温度40℃时,304不锈钢在浓缩脱硫废水中腐蚀速率(0.127 mm/a)低于20#碳钢(1.211 mm/a),耐腐蚀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废水 浓缩 低温烟气 余热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低温余热的热电耦合电解制氢系统及性能评估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永明 周泽 +3 位作者 付宏浩 谢小芳 张连娣 宋佳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7-176,共10页
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时,水以气态进行电解,但仅依靠电解产物冷却所释放的热能不足以将液态给水蒸发气化,电解制氢系统存在供热缺口。为解决该问题,基于高温热泵技术,提出了通过热泵吸收外界低温余热(<100℃)制取较高温热能(>100℃)... 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时,水以气态进行电解,但仅依靠电解产物冷却所释放的热能不足以将液态给水蒸发气化,电解制氢系统存在供热缺口。为解决该问题,基于高温热泵技术,提出了通过热泵吸收外界低温余热(<100℃)制取较高温热能(>100℃),以满足给水蒸发气化用热的系统工艺方法,设计了系统流程,研究了热泵系统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建模仿真的手段评估了该系统的制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①利用热泵吸收环境中的低温余热,制取较高温热能使电解给水蒸发,具有技术可行性,该方法同样适用于系统内部电解产物所携带余热的回收再利用;②外界余热温度越高,越有利于降低系统的制氢能耗,直流电解功率为1 MW的电解制氢系统,对余热源的热需求约为138 kW;当余热源为水且温降在5℃时,水的需求量约为20 t/h;③假设外界余热不计入制氢能耗,利用热泵集成外界余热时,系统理论单位制氢能耗约3.5 kW·h/m^(3),全部为电能消耗。结论认为,通过热泵吸收低温余热向高温电解制氢系统供热的系统工艺,开辟了一种低品位余热向高品位氢能转化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电解 固体氧化物电解 制氢 低品位余热 余热回收 热集成 热泵 模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冷却烟气低温余热ORC系统建模与热经济性能 被引量:4
14
作者 冯军胜 程新妮 +2 位作者 王欢欢 赵亮 董辉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8,105,共7页
本文以烧结冷却烟气低温余热为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系统热源,建立超临界ORC系统热力和经济模型,并选取R134a为ORC工质,研究变温热源下膨胀机的进口温度和压力,以及工质冷凝温度对系统热经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本文以烧结冷却烟气低温余热为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系统热源,建立超临界ORC系统热力和经济模型,并选取R134a为ORC工质,研究变温热源下膨胀机的进口温度和压力,以及工质冷凝温度对系统热经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净输出功随膨胀机进口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膨胀机进口压力和工质冷凝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但系统单位温度的传热量随之均减小。当系统热力参数一定时,热源进口温度越大,系统净输出功和单位温度的传热量越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适宜的热源进口温度和系统热力参数使得ORC系统获得较大的净输出功和较小的单位温度传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矿 余热回收 有机朗肯循环 净输出功 单位温度传热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油厂空气冷却器低温余热回收系统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凤岭 杨晓宇 田婷婷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22,共10页
针对炼油厂部分装置空气冷却器(空冷器)低温热回收及利用问题,对各装置空冷器低温热的热源品位、负荷及工艺介质特性、操作条件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季节变化考虑热阱的周期性波动特点优化设置热阱,进行热量的梯级回收利用,分别... 针对炼油厂部分装置空气冷却器(空冷器)低温热回收及利用问题,对各装置空冷器低温热的热源品位、负荷及工艺介质特性、操作条件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季节变化考虑热阱的周期性波动特点优化设置热阱,进行热量的梯级回收利用,分别建立两套低温热回收利用系统,实现空冷器低温热合理利用。两套低温热回收利用系统可回收299.3 MW热量,回收后的低温热可用于发电、制冷、工艺单元加热、管道设备伴热、建筑物采暖等方面。冬季低温热可全部利用,夏季低温热过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冷却器 低温热 热阱 回收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DC的节能实践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学华 左青 +3 位作者 吕瑞 徐红闯 雷鸣 左晖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2,共4页
为了降低大豆压榨厂中DTDC的蒸汽消耗量,对DTDC的结构和操作进行调整,并介绍了回收DT层热风余热、DC热风尾气余热及DTDC夹层余热的工艺技术。将DT气相温度由72~75℃下调至68~70℃,搅拌翅改为折弯式,各层的旋转阀配置变频电机,让物料呈... 为了降低大豆压榨厂中DTDC的蒸汽消耗量,对DTDC的结构和操作进行调整,并介绍了回收DT层热风余热、DC热风尾气余热及DTDC夹层余热的工艺技术。将DT气相温度由72~75℃下调至68~70℃,搅拌翅改为折弯式,各层的旋转阀配置变频电机,让物料呈悬浮状;DC热风层每层配一台风机,装变频电机,增加节能层。实践证明:经调整后的DTDC生产的成品豆粕外表呈金黄色,散发出浓香味,残溶在190~300 mg/kg;豆粕的KOH蛋白质溶解度大于80%;DTDC蒸汽消耗量得到有效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温度 回收余热 豆粕残溶 KOH蛋白质溶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Kalina循环在陶瓷窑余热利用中的3E综合性能评估及策略优化
17
作者 王亚利 徐康康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72,共12页
为了评估低温Kalina循环系统在某陶瓷窑炉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建立其热力学、经济和环境3E综合分析模型,考虑8个关键参数对设备组件及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3种不同优化策略下系统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透平进口温度、... 为了评估低温Kalina循环系统在某陶瓷窑炉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建立其热力学、经济和环境3E综合分析模型,考虑8个关键参数对设备组件及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3种不同优化策略下系统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透平进口温度、氨水浓度及氨水质量流量有利于提高系统净输出功,增加蒸发器窄点温差有利于降低系统单位发电成本和环境影响负荷。同时,热力学策略下系统具有最大净输出功为1 153.9 kW,经济策略下系统具有最小经济成本为0.27$/kWh,环境策略下系统具有最小环境影响负荷为6.12 mPE_(China,90)/kWh。此外,在估算陶瓷窑炉余热回收系统的投资成本和环境影响时,蒸发器单元和冷凝器是决定性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窑 余热回收 低温Kalina循环 3E综合评价 策略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压蒸汽透平内部流动特性分析
18
作者 吴雄伟 余凌 +1 位作者 李益 翟璐璐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1,共7页
超低压蒸汽余热回收透平成套装备是一种新型蒸汽回收装置,能够实现对超低压蒸汽余热的高效回收。该装备内部流场在变工况运行过程时较为复杂,复杂流动诱发的振动会严重危害机组的安全运行。文章针对不同进汽流量下的蒸汽透平机组稳态流... 超低压蒸汽余热回收透平成套装备是一种新型蒸汽回收装置,能够实现对超低压蒸汽余热的高效回收。该装备内部流场在变工况运行过程时较为复杂,复杂流动诱发的振动会严重危害机组的安全运行。文章针对不同进汽流量下的蒸汽透平机组稳态流场特性和压力脉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显示,进汽流量降低时,流场出口处从末级动叶叶根开始出现回流,并且进一步从此叶根向叶顶以及次末级扩张;低流量工况下,末级叶片叶顶的动静叶间隙出现诱发振动的涡流,导致叶顶处压力脉动出现宽频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压蒸汽透平 内部流动 动静间隙涡 压力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热能有机物发电系统热力分析 被引量:71
19
作者 顾伟 翁一武 +1 位作者 王艳杰 翁史烈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8-612,共5页
首先介绍了ORC循环工质的热力学和一些性质,指出工质应满足压力、干湿性以及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然后以R123、R21和R2A5fa工质为例给出了热源温度低于100℃情况下ORC发电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工质下系统工作参数对ORC性能的影... 首先介绍了ORC循环工质的热力学和一些性质,指出工质应满足压力、干湿性以及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然后以R123、R21和R2A5fa工质为例给出了热源温度低于100℃情况下ORC发电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工质下系统工作参数对ORC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且指出工质R245fa是综合考虑环保、热力性能等因素下的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朗肯循环 余热利用 低品位热能 干工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的塔式太阳能集热发电系统 被引量:45
20
作者 吴毅 王佳莹 +1 位作者 王明坤 戴义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8-113,共6页
为了提高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性能,建立了以熔融盐为传热介质、再压缩式超临界CO2布雷顿(SCO2)循环为动力循环的塔式太阳能集热发电系统的分析模型,分析了定日镜、腔式吸热器、再压缩式SCO2发电系统3个子系统的性能,并研究了太阳辐射强... 为了提高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性能,建立了以熔融盐为传热介质、再压缩式超临界CO2布雷顿(SCO2)循环为动力循环的塔式太阳能集热发电系统的分析模型,分析了定日镜、腔式吸热器、再压缩式SCO2发电系统3个子系统的性能,并研究了太阳辐射强度和采用不同底循环的SCO2发电系统对整个电站性能的影响,最后对采用不同类型的蒸汽动力循环和SCO2循环为动力子系统的5种塔式太阳能集热发电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吸热器的能量损失率最小,但损失率最大;随着太阳辐射强度增大,吸热器和整个电站的热效率和效率均增大;采用有机朗肯循环和跨临CO2(TCO2)循环作为底循环对SCO2发电系统进行余热回收,可提高整个电站的热效率,并且SCO2-TCO2循环具有更高的热效率;相同条件下,不同的SCO2循环均比蒸汽动力循环具有更高的热效率和效率,其中基于SCO2-TCO2的塔式太阳能电站热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 太阳能热发电 吸热器 底循环 余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