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5篇文章
< 1 2 1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absorption boundary layer on nonlinear flow in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学武 杨正明 +1 位作者 齐亚东 黄延章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299-1303,共5页
Taking low permeability cores of Daqing oilfield for example,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at low velocity were studied with the self-designed micro-flux measuring instrument.Considering the throat distribution and capilla... Taking low permeability cores of Daqing oilfield for example,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at low velocity were studied with the self-designed micro-flux measuring instrument.Considering the throat distribution and capillary model,the thickness of fluid boundary layer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gradients was calculated,and the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onlinear percolation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colation curve of ultra-low rocks is nonlinear,and apparent permeability is not a constant which increases with pressure gradient.The absorption boundary layer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ressure gradient,and changes significantly especially in low pressure gradient,which is the essence of nonlinear percolation.The absorption boundary layer is also found to be impacted by the surface property of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PERCOLATION absorption boundary layer capillary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eological property of low-damage,ideal packing,film-forming amphoteric/sulfonation polymer drilling fluids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洪霞 鄢捷年 +1 位作者 舒勇 赵胜英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429-433,共5页
Low-permeability dense reservoirs,including micro-fractured reservoirs,are commonly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tent of clay substances,high original water saturation,high sensitivity to invasive fluids,high capillary pr... Low-permeability dense reservoirs,including micro-fractured reservoirs,are commonly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tent of clay substances,high original water saturation,high sensitivity to invasive fluids,high capillary pressure,complicated structure and anisotropic,high flow-resistance and micro pore throats etc,.Generally they also have lots of natural micro fractures,probably leading to stress sensibility.Main damaging factors in such reservoirs are water-sensibility and water-blocking caused by invasive fluids during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operations.Once damaged,formation permeability can rarely recovered.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amaging extent of water-blocking ranges from 70% to 90%.Main damaging mechanis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ater-blocking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Also some feasible precaution or treating approaches of water-blocking were put forward.In a laboratory setting,a new multi-functional drilling fluid composed mainly of amphion polymer,sulfonation polymer,high effectively preventive water-blocking surfactants,ideal packing temporary bridging agents(TBA) and film-forming agents,etc.,were developed.New low-damage drilling fluids has many advantages,such as good rheological properties,excellent effectiveness of water-blocking prevention,good temporary plugging effect,low filtration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API filtration≤5 mL,HTHP filtration≤10 mL,mud cake frictional coefficient≤0.14,permeability recovery>81%),can efficiently prevent or minimize damage,preserve natural formation and enhanc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investment effect in TUHA Jurassic dense sandstone reservoir formation with low-permeability,the only one developing integrated condense gas field.Some references can be provided to similar reservoir form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permeability dense gas condense reservoir AMPHION and SULFONATION polymer drilling fluid DAMAGE controlling water-blocking ideal packing theory(IPT) film-forming agent rheolog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榆东地区泉头组四段特低—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强 张莹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9-516,共18页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榆东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优质储集层成因及分布,综合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和微米CT等多种测试,系统分析泉四段特低—超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和成岩作用特征,利用多种成岩强度指标开展特低—超低渗储集...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榆东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优质储集层成因及分布,综合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和微米CT等多种测试,系统分析泉四段特低—超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和成岩作用特征,利用多种成岩强度指标开展特低—超低渗储集层成岩相定量划分。结果表明:(1)泉四段发育5种孔隙,孔喉半径细小、孔隙结构差,属亚微米—微米孔隙和纳米—亚微米喉道组合。(2)泉四段沉积时为碱性—酸性—碱性交替的成岩环境,在泉四段内形成2期方解石沉淀、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等黏土矿物胶结及长石、岩屑溶蚀。(3)压实作用是破坏泉四段原生孔隙结构和物性的主要原因,造成0.8%~35.6%的孔隙损失。1500~1600 m处石英加大、伊利石胶结和1800~2000 m处方解石胶结形成的2个异常减孔带,造成0.2%~32.1%的孔隙度损失,是储集层致密化的关键;1400~1500 m和1600~1700 m由长石和火山岩岩屑溶蚀形成0.1%~6.5%的次生溶蚀,对于储集层物性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4)泉四段可分为5种成岩相,中压实强溶蚀长石溶孔相和弱压实中胶结残余粒间孔相物性最好,是研究区有利储集层类型;中压实中胶结残余粒间孔相次之;强压实弱胶结杂基晶间孔相和弱压实强胶结晶间微孔相基本无储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相 特低—超低渗储集层 泉四段 白垩系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储层解水锁剂优选及效果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X气田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蒲万芬 侯帅 +4 位作者 沈超 杜代军 刘锐 郭健 徐东晓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7,共8页
为解决低渗透砂岩气藏特别是存在边底水的气藏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水锁现象的问题,利用表面张力测试、接触角实验、气驱液岩心驱替实验以及核磁共振技术等多种方法,从解水锁剂的优选和解水锁效果评价2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 为解决低渗透砂岩气藏特别是存在边底水的气藏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水锁现象的问题,利用表面张力测试、接触角实验、气驱液岩心驱替实验以及核磁共振技术等多种方法,从解水锁剂的优选和解水锁效果评价2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约3倍模拟地层水矿化度条件下,以及在渗透率大于等于2.0×10^(-3)µm^(2)的岩心中,优选的0.3%(质量分数)配2+模拟地层水的解水锁剂体系仍表现出良好的降低水锁损害的效果;利用核磁共振T2谱测试实验和核磁成像技术对比单一模拟地层水与加入解水锁剂后的驱替效果,结果显示驱替结束后对应的峰面积相较于未加解水锁剂的峰面积明显减小,充分证实了优选的解水锁剂体系在降低水锁损害方面的良好效果。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有效优选及评价解水锁剂的方法,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优选的解水锁剂体系的解水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边底水气藏 水锁 解水锁剂 效果评价 核磁共振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纳米乳液渗吸规律及应用
5
作者 梁星原 韩国庆 +3 位作者 周福建 梁天博 岳震铎 杨凯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2,共8页
针对矿场尺度下致密储层纳米乳液渗吸规律不清楚的问题,基于数值模拟方法,从实验室尺度和矿场尺度2个方面对纳米乳液渗吸采收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尺度下,随着渗透率的增加,渗吸采收率增至47%后保持稳定;随着毛细管压... 针对矿场尺度下致密储层纳米乳液渗吸规律不清楚的问题,基于数值模拟方法,从实验室尺度和矿场尺度2个方面对纳米乳液渗吸采收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尺度下,随着渗透率的增加,渗吸采收率增至47%后保持稳定;随着毛细管压力的增加,渗吸采收率逐渐增至61%;随着临界吸附量逐渐增加,渗吸采收率先稳定在28%,后降至2%。矿场尺度下,随着渗透率、毛细管压力和扩散系数的增加,渗吸采收率分别增至38%、35%、11%;随着临界吸附量逐渐增加,渗吸采收率逐渐降低至5%。矿场尺度的渗吸采收率影响因素变化规律与实验室尺度有所不同,主要原因为实验室尺度下基质体积小,岩心与压裂液接触面积大,压裂液能够进入岩心所有孔隙,与实际现场不符。该研究对致密油藏的压裂液参数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纳米乳液 低渗储层 水力压裂 表面活性剂 润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砂砾岩油藏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汤勇 程民茂 +2 位作者 秦佳正 袁晨刚 洪迎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低渗砂砾岩油藏具有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困难、水驱采收率不高,单一气驱易引发气体窜流等问题,亟须研究适用于低渗砂砾岩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X油藏为例,明确了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首先开展了注CO_(2)界面张力实验,随后开展... 低渗砂砾岩油藏具有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困难、水驱采收率不高,单一气驱易引发气体窜流等问题,亟须研究适用于低渗砂砾岩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X油藏为例,明确了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首先开展了注CO_(2)界面张力实验,随后开展了注化学剂界面张力实验,最后开展了注CO_(2)+化学剂提高采收率长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压力越大,CO_(2)-原油界面张力越小且随混相程度的提升而降低;化学剂可使相界面润湿接触角减小,并通过改变储层润湿性降低界面张力;注0.4 HCPV化学剂段塞+CO_(2)驱油效率最高,合理的化学剂段塞有利于抑制气窜,并扩大波及范围从而提高驱油效率。该研究为低渗砂砾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CO_(2)+化学剂驱提采技术在同类油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砂砾岩油藏 CO_(2)+化学剂驱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渗油藏高倍数水驱过程中水相渗透率变化特征
7
作者 马晓丽 毕永斌 +2 位作者 蒋明洁 李丹 顾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冀东油田G76断块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注水难度增加等问题。为了分析注水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对目标油藏岩心进行激光粒度测试分析,获得岩心的粒度分布;进行... 冀东油田G76断块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注水难度增加等问题。为了分析注水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对目标油藏岩心进行激光粒度测试分析,获得岩心的粒度分布;进行X射线衍射矿物含量分析,获得不同矿物含量占比;开展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高倍数水驱油实验,分析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心5-1和岩心6-1分别为含中砂粉砂质细砂岩和含粉砂中砂质细砂岩,其细砂、细粉砂和黏土矿物含量较多。水相相对渗透率及核磁孔隙度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上升到某一高值后呈下降趋势,核磁T_2谱中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右侧端点值及中、大孔隙对应的曲线左移,二维图谱中自由水信号强度随着注水倍数的不断增加而增加。注入水由束缚水状态至累计注水倍数为500PV时,束缚水信号不断增加;累计注水倍数为>500~1 000 PV时,岩心5-1的束缚水信号持续增强而岩心6-1的束缚水信号发生减弱。研究认为:注水前期由于黏土矿物发生微弱的水化作用,注水后期因受到水的冲刷,细粉砂粒以及胶结物中的黏土矿物容易脱落运移至喉道处发生堵塞,对孔隙喉道产生一定损害,导致水相渗透率降低。研究成果揭示了中低渗油藏注水井出现注水困难和注水压力增大等问题的原因,对有效降低污染、进一步提升注水开发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渗油藏 水相渗透率 高倍水驱 在线核磁 黏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用微乳增产助剂
8
作者 刘倩 问晓勇 +5 位作者 王文雄 刘怡 尹太恒 马欢 丁勇 贾建鹏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的渗吸增产,基于“压-注-采”一体化施工方式,从提高压裂液性能出发,以脂肪醇烷氧基化硫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Y-1)和9-葵烯酸甲酯(MS-9)为主要原料,通过拟三元相图研究相行为,采用正交实验优化配方制得增产助剂微乳...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的渗吸增产,基于“压-注-采”一体化施工方式,从提高压裂液性能出发,以脂肪醇烷氧基化硫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Y-1)和9-葵烯酸甲酯(MS-9)为主要原料,通过拟三元相图研究相行为,采用正交实验优化配方制得增产助剂微乳液ME,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其性能,测试了在压裂过程中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制备ME的最佳配方为:25%SY-1+12.5%三乙二醇丁醚+37.5%的2%KCl水溶液+25%MS-9。该微乳液的平均粒径为70.5 nm;能在长时间(180 d)静置和高速离心(8000 r/min)条件下保持稳定;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4)~10^(-3)m N/m数量级;与清水相比,可使云母片表面的接触角降低约35°;经岩心粉8次吸附后仍能维持高界面活性,抗吸附能力较强。与压裂液的配伍性良好。以未添加ME的压裂液作为空白对照,在模拟压裂入井阶段时可将洗油效率提升54.94百分点~61.82百分点,焖井阶段可将渗吸置换效果提升15.68百分点,返排阶段可加快原油采出速度和采出程度,将原油采收率增加32.56百分点。该微乳液粒径小、稳定性强、油水界面张力低、改善润湿效果良好、抗吸附能力强,可在压裂施工全过程增大原油采收率,增渗驱油作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微乳液 渗吸置换 界面张力 润湿性 低渗透致密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储层启动压力特征及动用半径的确定
9
作者 田巍 李中超 +5 位作者 余传谋 韩宏彦 王开成 郭立强 王坤 阳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9-966,共8页
针对当前低渗储层启动压力梯度认识不足及动用半径确定方法不完善的问题,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详细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特征和变化机制,并结合实际储层应力条件提出了低渗储层动用半径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储层... 针对当前低渗储层启动压力梯度认识不足及动用半径确定方法不完善的问题,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详细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特征和变化机制,并结合实际储层应力条件提出了低渗储层动用半径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储层岩石启动压力梯度并不是一个定值,而是随着净围压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两者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2)启动压力梯度与净围压的关系曲线呈三段式特征。第一阶段为塑性形变阶段,主要为大裂缝闭合和大孔道急剧压缩,对渗流能力影响较大,启动压力梯度数值提高5倍以上;第二阶段为拟塑性形变阶段,主要为大孔道和微裂缝压缩,启动压力梯度数值提高40%以上;第三阶段为弹性形变阶段,主要为小孔道的压缩,对渗流能力影响小,启动压力梯度数值变化幅度较小,仅提高了17%。实际低渗储层中岩石的应力状态大多处于第三阶段。(3)以启动压力梯度动态变化为基础,以实际储层存在的压降漏斗为依据确定净上覆压力变化情况,并对储层中某一段渗流距离上的启动压力进行积分计算。在该启动压力与驱动压差数值相等的情况下反算求得渗流距离(即驱动动用半径),并通过实例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深化了对低渗储层特征的认识,为储层评价及开发方案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变化 动用半径 净上覆压力 净围压 启动压力梯度 低渗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高盐油藏段塞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研究
10
作者 杨永钊 张雪莹 +3 位作者 周昱君 周明 郭肖 马江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目的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高盐油藏现有表面活性剂驱不能提高波及体积、只能提高洗油效率、低渗区原油动用程度低、提高采收率有限的实际生产问题,开展了低渗高盐油藏调驱技术研究。方法基于毛管束理论,研发了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 目的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高盐油藏现有表面活性剂驱不能提高波及体积、只能提高洗油效率、低渗区原油动用程度低、提高采收率有限的实际生产问题,开展了低渗高盐油藏调驱技术研究。方法基于毛管束理论,研发了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作为驱油用大段塞,与反离子自主装形成ACS-2高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作为调驱用小段塞,组合成多段塞实现深部调驱。结果大小段塞注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5%和2.7%,吸附10次后界面张力仍达到超低值,表现出了较好的耐吸附损失性。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乳化性和润湿性好,有利于提高洗油效率,而ACS-2高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流变性、黏弹性和黏温性良好,有利于扩大波及体积,调整吸液剖面。两体系组成的多段塞表面活性剂(0.1 PV小段塞驱+0.2 PV大段塞驱+后续水驱)组合调驱效果好,平均提高采收率为14.8个百分点,比只采用大段塞驱提高了1倍,具有聚/表二驱的驱油效果。结论多段塞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能有效降低无效水循环,提高波及效率,且不含有强碱或弱碱,避免腐蚀结垢,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对低渗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高盐油藏 多段塞 表面活性剂驱 组合调驱 超低界面张力 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井人工智能压裂参数优化
11
作者 刘子雄 钦伟 +3 位作者 贺卫东 徐延涛 李新发 李啸南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2,共9页
压裂设计时,如何准确为不同储层条件井匹配最优施工程序,以便最大程度释放低渗储层潜力,一直是困扰压裂工艺设计的难题。为了构建压裂施工曲线与无阻流量的关联关系,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某致密气田676个压裂层测井曲线和压裂施工曲线... 压裂设计时,如何准确为不同储层条件井匹配最优施工程序,以便最大程度释放低渗储层潜力,一直是困扰压裂工艺设计的难题。为了构建压裂施工曲线与无阻流量的关联关系,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某致密气田676个压裂层测井曲线和压裂施工曲线提取了232项特征值,并进行特征参数的提取和降维,构建了压裂井的人工智能样本库,并优选了机器学习模型,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了测井曲线、压裂施工曲线与压裂产能之间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对给定的测井曲线准确计算出不同压裂方式对应的无阻流量,进而实现了压裂施工参数的优化。研究表明:采用测井和施工曲线的特征值提取方法构建的人工智能样本库,消除了人为解释的干扰,数据质量较高,模型拟合精度达到了93.3%以上;对给定压裂曲线进行定性产能预测的准确率达到86.7%以上。应用该模型能够直接为测井曲线匹配不同的压裂施工方式,并获得对应的无阻流量,减少了压裂井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和压裂施工设计等中间过程,为压裂施工参数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测井曲线 施工曲线 人工智能 无阻流量预测 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同质异型微乳酸解堵体系及机理研究
12
作者 刘德新 赵晗 +2 位作者 董业良 吴达 王佳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9,共12页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较小,易产生储层伤害问题。而微乳酸(MEA)体系中的乳液粒径为纳米级且具有极好的变形性,对低渗透储层具有更好的注入性与适应性,但微乳酸的相态与解堵效果之间的关系仍缺乏研究。为此,针对渤海某低...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较小,易产生储层伤害问题。而微乳酸(MEA)体系中的乳液粒径为纳米级且具有极好的变形性,对低渗透储层具有更好的注入性与适应性,但微乳酸的相态与解堵效果之间的关系仍缺乏研究。为此,针对渤海某低渗透砂岩油藏,采用伪三元相图法制备由相同化学剂组成但相态不同的同质异型微乳酸,并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评价其解堵和腐蚀效果。此外,通过化学性能评价、微观形貌和吸附实验,分析微乳酸相态对解堵及腐蚀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通过调节水相和油相的体积比,微乳酸可以顺利地从双连续型转化为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从而构建同质异型微乳酸体系。微乳酸体系对混合堵塞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效果,其中O/W型MEA体系解堵效果较传统酸液的高10%,且在矿场试验中可以将日产油量提高53.44%。而W/O型MEA体系则表现出更低的腐蚀性,腐蚀速率仅为纯酸的47.78%。机理研究结果表明,O/W型MEA体系的强解堵性源于其强携油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剥离并携带堵塞物周围的原油,从而使酸液有效接触固体堵塞物。而W/O型MEA体系中油相对酸液的包裹性与乳化剂和轻质油在钢片表面的混合吸附产生的协同作用使其具有低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酸 低渗透油藏 腐蚀 酸化解堵 吸附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nsorⅢ型微乳液提升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机理研究
13
作者 吕伟 薛芳芳 +3 位作者 何思娴 张荣 王怡文 陈海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177,共8页
WinsorⅢ型微乳液驱是解决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的有效手段,但针对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构建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方面的研究欠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通过对2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进行溶解性测试、油水界面张力测试和相行... WinsorⅢ型微乳液驱是解决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的有效手段,但针对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构建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方面的研究欠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通过对2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进行溶解性测试、油水界面张力测试和相行为测试实验,构建出具有耐温耐盐性能的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接触角测试实验和可视化岩心驱替实验探究了其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可行性,并从润湿性改变和增溶乳化两方面分析其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醇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ST 982-B在质量分数为0.3%~0.5%时可构建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②该微乳液体系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7.8%~9.7%;③该微乳液体系可有效改善岩石的润湿性,且体系增溶乳化后对油膜的“剥蚀”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低渗透油藏 WinsorⅢ型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润湿性 增溶乳化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B油田低渗透储层增效压驱效果评价及工艺参数优化
14
作者 刘进祥 李哲 +8 位作者 何欣 卢祥国 陈灿 刘义刚 兰夕堂 张丽平 鞠佳超 洪叙杰 闫坤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4-253,共10页
渤海B油田边部井组具有储层渗透率低和注水压力高等特点,水驱开发效果较差。为提高油田采收率,开展压驱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改善岩石润湿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增效压驱物理模拟和目标井工艺参数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压驱剂质... 渤海B油田边部井组具有储层渗透率低和注水压力高等特点,水驱开发效果较差。为提高油田采收率,开展压驱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改善岩石润湿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增效压驱物理模拟和目标井工艺参数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压驱剂质量分数≥0.2%时,TYT303、UST和GWQY压驱工作液与目标油藏原油间界面张力较低,经质量分数为0.3%的压驱剂浸泡过,ZF-6、SXJ-1和SXJ-2可使接触角降低超过60°,改变岩心润湿性能力较强。物理模拟实验优选出的增效压驱工艺条件为:压驱工作液为0.3%ZF-6、合理段塞尺寸为0.3 PV、闷井时间为48 h,注入轮次3次左右,适当增加裂缝长度和增加注入速度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推荐目标井组采用“压裂-渗吸-驱油”的增产措施,关键工艺参数为:注入排量5 m^(3)/min,注液量18 000 m^(3),闷井时间1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低渗透储层 压驱剂 增效压驱 渗吸采油 物理模拟 工艺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压驱裂缝展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翼飞 孙强 +2 位作者 于春磊 孙志刚 贝君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2,共7页
压驱技术为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探索出了新途径,但尚有诸多机理问题认识不清。针对压驱注水涉及岩石断裂损伤过程,基于三轴应力流固耦合实验装置、智能渗透率场反演装置和微米CT扫描装置等,建立了压驱物理模拟方法,明确了压驱裂缝展布特... 压驱技术为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探索出了新途径,但尚有诸多机理问题认识不清。针对压驱注水涉及岩石断裂损伤过程,基于三轴应力流固耦合实验装置、智能渗透率场反演装置和微米CT扫描装置等,建立了压驱物理模拟方法,明确了压驱裂缝展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压驱注水对井周岩石造成区域性非均衡损伤,储层岩石在较大排量范围内均有破裂特征;压驱裂缝展布受注入流体黏度、排量影响,在注入参数达到岩石破裂条件下,注入排量和流体黏度越低,越有利于形成复杂缝网,随着注入流体黏度和排量的提高,压驱裂缝开度增加。研究成果可为现场压驱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驱 裂缝展布 物理模拟 破裂模式 复杂缝网 低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CO_(2)驱原油动用特征及埋存机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希良 陈浩 +5 位作者 李阳 祝仰文 廖海婴 赵清民 周显民 曾宏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油动用特征及CO_(2)埋存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O_(2)驱油过程划分为CO_(2)顶替阶段、CO_(2)突破阶段和CO_(2)抽提阶段,原油膨胀和黏度降低是CO_(2)驱顶替阶段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制,CO_(2)突破后通过抽提、萃取原油中轻质组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CO_(2)驱过程中,大孔内原油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率达46%以上,中孔内原油为增油的接替储备,CO_(2)突破后小部分抽提的原油被CO_(2)裹挟进入纳米级孔隙成为较难动用的剩余油;随着混相程度的提高,CO_(2)前缘推进更稳定,波及范围更广,CO_(2)埋存范围和埋存量更大。CO_(2)完全埋存阶段对整体埋存量贡献最大,CO_(2)逸散阶段埋存机理为部分原油在初始赋存孔隙范围的原位埋存和CO_(2)裹挟原油进入更小孔隙从而增大埋存量,CO_(2)泄漏阶段随着原油产出CO_(2)大量泄漏,埋存率急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替 混相程度 原油动用特征 埋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不同流体驱油效率实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超 晏晓龙 +1 位作者 罗晓静 甄延明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O_(2)的驱油实验,并对不同流体注入前后,进行岩心核磁共振扫描及原油赋存孔隙直径反演。研究结果表明,CO_(2)驱可提高原油采出程度21.58%,驱油效率及原油动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O_(2)、CH_(4)、H_(2)O和N_(2)。N_(2)主要动用较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170.9 nm;CH_(4)主要动用中—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48.7 nm;CO_(2)可以动用各个尺寸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最低,为27.8 nm。油田现场建立CO_(2)驱先导试验区,注CO_(2)后产液量上升,含水率下降,产油量增加,研究成果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油藏 水驱 气驱 CO_(2)驱 驱油效率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纳米增注技术在渤海油田中低渗储层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青 张凡 +4 位作者 王博 李胜胜 陈哲永 李啸南 佘跃惠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58,176,共7页
海上油田注入压力高,注水量达不到配注要求,为此研制了生物纳米增注技术,该技术主要由改性纳米颗粒和生物分散剂构成。文中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对生物纳米增注体系的分散稳定性、耐受性、粒径分布和改性接枝特性进行... 海上油田注入压力高,注水量达不到配注要求,为此研制了生物纳米增注技术,该技术主要由改性纳米颗粒和生物分散剂构成。文中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对生物纳米增注体系的分散稳定性、耐受性、粒径分布和改性接枝特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纳米颗粒为疏水性纳米二氧化硅SiO2,不同加量的生物纳米溶液放置12~360 h后,透光率均保持在95%以上;生物纳米体系平均粒径为58.10 nm,Zeta电位维持在-32 mV左右,可抑制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最高抗矿化度为75 g/L。对生物纳米增注体系注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纳米溶液最佳加量为10%,最优注入量为3 PV,最佳注入速率为0.50 mL/min。渤海K油田进行了生物纳米增注技术矿场试验,3个月后,目标井作业后储层平均吸水指数由12 m^(3)/(d·MPa)升至30 m^(3)/(d·MPa),中低渗小层启动压力由15.1 MPa降至6.5 MPa,井组累计增注量已达0.9×10^(4) m^(3)。该研究为解决海上中低渗油藏注水困难以及保证油田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渗储层 生物纳米 增注体系 现场试验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层低渗储层成岩相及可压裂性分析——以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丁琳 傅筱涵 +6 位作者 李晓艳 李小平 靳子濠 王宇辰 吴琼玲 杨佳颖 远光辉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8,共13页
珠江口盆地深层文昌组储层不同成岩相物性差异大,各类储层是否具备可压裂性及可压裂性的效果明显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以珠江口盆地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低渗碎屑岩储层为对象,运用地质、工程“双甜点”识别方法以寻找可动用的高... 珠江口盆地深层文昌组储层不同成岩相物性差异大,各类储层是否具备可压裂性及可压裂性的效果明显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以珠江口盆地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低渗碎屑岩储层为对象,运用地质、工程“双甜点”识别方法以寻找可动用的高产储层,通过划分主要成岩相类型、开展地层温压条件约束的岩石脆性验证实验等手段,明确了不同成岩相储层可压裂性,预估出压裂后储层增产效果,并提出各类储层下一步开发指导建议。结果表明:(1)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储层可划分为中弱压实-弱胶结-弱溶解成岩相(Ⅰ类)、中等压实-弱胶结-中等溶解成岩相(Ⅱ类)、中强压实-弱胶结-强溶解(Ⅲ类)、中等压实-凝灰质高岭石(磷灰石)化-中等溶解成岩相(Ⅳ类)、强压实/强胶结-弱溶解致密成岩相(Ⅴ类)5类成岩相。(2)Ⅰ类成岩相储层孔隙结构较好,自然产能高,无需压裂;Ⅱ类、Ⅲ类成岩相储层中—大孔多,压裂后能够被裂缝有效沟通,压裂增产效果明显,下一步可优先压裂;Ⅳ类成岩相储层压裂造缝仅可以连通其周围的少部分微孔隙,大部分微孔隙并未有效沟通,压裂增产效果一般,可作为试点区域;Ⅴ类成岩相储层质量差,压裂意义不大,不建议动用。通过成岩相与岩石可压裂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筛选出增产效果明显的储层类型,对低渗油气层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低渗储层 成岩相 地层温压 可压裂性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油藏高效渗吸驱油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20
作者 杨立安 李建山 +3 位作者 董奇 王飞 何衡 孟祖超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6-1241,共6页
针对超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时所用到的各种驱油剂的不足,研制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驱油剂YMC-1,其配方组成为:石油磺酸钠为0.1650%,木质素磺酸盐为0.0580%,增效剂为0.0820%,SAS为0.0325%。对YMC-1进行了耐温抗盐、乳化、润湿、吸附和驱替性... 针对超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时所用到的各种驱油剂的不足,研制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驱油剂YMC-1,其配方组成为:石油磺酸钠为0.1650%,木质素磺酸盐为0.0580%,增效剂为0.0820%,SAS为0.0325%。对YMC-1进行了耐温抗盐、乳化、润湿、吸附和驱替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驱油剂YMC-1有良好的抗温抗盐和乳化性能,能明显降低地层对石油磺酸盐的吸附量。此外,YMC-1能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渗吸驱油效率可以达到36.92%。矿场试验表明,压驱一体化对比试验井投产后,使用YMC-1驱油剂的油井比使用常规驱油剂的油井峰值见油周期快12 d,日产油增加50%以上,含水降低25%以上,表明YMC-1在提高超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油藏 驱油剂 石油磺酸盐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