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对低渗透油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郭惠 赵红格 +7 位作者 陈江萌 邵晓州 刘池洋 王建强 雷琳琳 李俊 汪建 黄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8,共16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属于低渗透储层,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往对裂缝特征研究较少,开展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时期研究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成像测井、...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属于低渗透储层,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往对裂缝特征研究较少,开展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时期研究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成像测井、扫描电镜裂缝识别和流体包裹体、断裂活动、构造应力分析等方法展开了古峰庄地区延长组天然裂缝特征和控藏作用研究。[研究结果]延长组各段天然裂缝均发育,以长7段最为发育,其次为长8、长6段;裂缝以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为主,走向以NEE向为主,NE向次之,少量NW和NWW向;裂缝面可见方解石充填和明显过油痕迹。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与岩层厚度、断裂活动密切相关。裂缝形成时期具有多期性,主要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结论]延长组天然裂缝的发育改善了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孔渗能力和储集空间,为低渗透油藏运移、储集和富集提供了良好条件,其发育程度与形成时期影响着低渗透油藏的成藏和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裂缝特征 形成期次 低渗透油藏 古峰庄地区 油气地质 油气勘查工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被引量:142
2
作者 郭彦如 刘俊榜 +5 位作者 杨华 刘震 付金华 姚泾利 徐旺林 张延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7-425,共9页
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从成藏条件解剖入手,从孔隙演化的角度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归纳其成藏演化模式。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分布于优质烃源岩范围内,湖相重力流沉积与三角洲前缘沉积为... 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从成藏条件解剖入手,从孔隙演化的角度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归纳其成藏演化模式。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分布于优质烃源岩范围内,湖相重力流沉积与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在早期成藏期具有高孔高渗的特点,早期生成的油气在浮力作用下正常成藏,中后期成藏过程中经历了持续压实致密过程;后期主生烃期生成的原油在浮力和源储压差共同作用下沿先前残余路径以浸润方式运聚,达到致密条件时,油气停止运移。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油气在高孔隙砂岩中近源多点面状充注大面积成藏,油气从湖盆中心向四周运移;早白垩世晚期,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加强,储集层发生致密化。晚白垩世之后,受西倾东翘的构造挤压抬升运动影响,形成现今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低渗透致密油藏 成藏机理 成藏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储层定量成岩相研究 被引量:59
3
作者 付晶 吴胜和 +3 位作者 付金华 胡龙全 张海峰 刘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6-97,共12页
应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资料,对陇东地区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定量强度进行了综合研究,用定量指标划分成岩相类型,建立了不同类型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模板,并对成岩相纵向及平面分布进行了研究。压实、胶结、溶解3种主... 应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资料,对陇东地区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定量强度进行了综合研究,用定量指标划分成岩相类型,建立了不同类型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模板,并对成岩相纵向及平面分布进行了研究。压实、胶结、溶解3种主控成岩作用的强度计算与分级研究表明,研究区压实作用较强,主要为强压实、中压实,在粒度较细、杂基含量较高的砂岩中可达到极强压实;胶结作用强度差异较大,以弱胶结为主,局部地区发育强胶结;溶解作用强度较大,以中溶解、强溶解为主。成岩相类型可划分为中压实强溶解相、中压实中溶解相、中压实中胶结中溶解相、中压实强胶结相、强压实强溶解相、强压实中溶解相、强压实强胶结相、极强压实相8种成岩相类型。相对优质储集相(中压实中—强溶解相和强压实强溶解相)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长3油层组和长8油层组,平面上不同油层组相对优质储集相分布区存在差异,主要呈条带状和透镜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定量表征 成岩相 延长组 陇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组石油运聚机理 被引量:41
4
作者 王学军 王志欣 +1 位作者 陈杰 曾溅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9-306,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典型的低渗透储集层,石油在低渗透储集层中运移、聚集机理是该地区成藏研究的关键。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分析、有机包裹体分析、含油砂岩荧光薄片分析等方法,结合原油物性特征、砂岩含油性与物性变化的关系等探讨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典型的低渗透储集层,石油在低渗透储集层中运移、聚集机理是该地区成藏研究的关键。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分析、有机包裹体分析、含油砂岩荧光薄片分析等方法,结合原油物性特征、砂岩含油性与物性变化的关系等探讨了镇北地区延长组石油运移、聚集特征。研究认为:侏罗纪末期—早白垩世是延长组石油主要成藏期,烃源岩生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具备多个成藏期;延长组石油在超压动力下幕式快速运移,沟通油源的裂缝、微裂缝是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在侧向上运移距离短;相对于运移阻力,石油所受到的浮力很小,无法进行二次运移,现今的石油聚集仍保持其在异常高压作用下注入储集层时的状态;高压充注过程反复进行,处于沟通油源的裂缝通道上的储集层可以得到反复充注,从而形成石油有效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北油田 延长组 低渗透储集层 油气运移 聚集 异常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46
5
作者 杨伟伟 柳广弟 +3 位作者 刘显阳 冯渊 独育国 程党性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2-139,共8页
低渗透油藏在国内外分布十分广泛,逐渐成为未来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与常规油藏不同,低渗透砂岩油藏具有以下特征:(1)含油饱和度低,与储层物性关系复杂;(2)油水关系复杂,无明显的油水界面;(3)大面积广泛分布,受构造高低控制不明... 低渗透油藏在国内外分布十分广泛,逐渐成为未来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与常规油藏不同,低渗透砂岩油藏具有以下特征:(1)含油饱和度低,与储层物性关系复杂;(2)油水关系复杂,无明显的油水界面;(3)大面积广泛分布,受构造高低控制不明显;(4)距离源岩越远,石油富集程度越差。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成藏机理研究表明:低渗透砂岩储层排替压力较大,浮力很难驱动石油发生明显的运移,石油在优质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的剩余压力驱动下,向上、向下连续充注进入邻近砂体,近源聚集,形成原生油藏;裂缝发育条件下,已聚集石油可在浮力驱动下沿裂缝进行垂向、侧向运移调整,远源成藏,形成次生油藏。综合石油成藏期次、裂缝特征及形成时间、储层孔隙演化史以及成藏动力演化等特征,建立了陇东地区延长组油藏的成藏模式:早期低熟油小规模充注模式、中期成熟油大规模充注成藏模式、晚期构造抬升调整成藏模式。其主要控制因素为源储大面积广泛接触奠定了低渗透砂岩储层石油富集的基础,优质烃源岩生排烃范围控制了原生油藏分布范围,裂缝发育特征控制了次生油藏分布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油藏特征 成藏机理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裂缝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启宇 郑荣才 +2 位作者 梁晓伟 辛红刚 王昌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0-228,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及长4+5油层组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广泛发育的裂缝系统对储层物性改善和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综合应用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结合测井及镜下鉴定资料对该地区裂缝发育...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及长4+5油层组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广泛发育的裂缝系统对储层物性改善和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综合应用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结合测井及镜下鉴定资料对该地区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姬塬地区各油层组发育早期东西向和北西-南东向共轭剪切裂缝为主,晚期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共轭剪切裂缝次之的2组高角度裂缝,且多为未充填的有效裂缝;在特定沉积相带背景下的燕山期构造运动和盆地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形成过程的超压作用,是裂缝形成的重要因素;裂缝大量存在是研究区各油层组储层低孔却具备相对高渗带的主要原因,也为油气后期幕式快速充注成藏提供了通道条件,使低孔背景条件下的相对高渗带成为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裂缝 延长组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分类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冉新权 吴胜和 +2 位作者 付晶 魏新善 楚美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7-85,共9页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与常规压汞等资料,对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分类标准进行了研究。不同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与宏观物性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最大连通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相关关系最好,为喉道分级的最优参数;运用数据构形的...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与常规压汞等资料,对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分类标准进行了研究。不同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与宏观物性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最大连通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相关关系最好,为喉道分级的最优参数;运用数据构形的方法确定出了喉道分级界限,建立了储层孔隙、喉道分级标准。综合孔隙与喉道大小的组合及储层孔喉的其他特征,将延长组储层砂岩的孔隙结构划分为六种类型:大—中孔粗喉型、中—小孔中喉型、中—小孔细喉型、小孔微细喉型、细—微孔微细喉型和细—微孔微喉型。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储层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及不同的产液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分类评价 陇东地区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油田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6
8
作者 曲春霞 杨秋莲 +3 位作者 刘登飞 刘旭 李爱琴 崔攀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2期43-47,共5页
长庆油田低渗透储层发育,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储层渗透性逐渐变差,需要开展更加精细的地质研究工作。储层物性是油藏各种因素的综合表征,主要受沉积环境、胶结物含量、微观孔隙结构等因素影响。明确影响延长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长庆油田低渗透储层发育,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储层渗透性逐渐变差,需要开展更加精细的地质研究工作。储层物性是油藏各种因素的综合表征,主要受沉积环境、胶结物含量、微观孔隙结构等因素影响。明确影响延长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可为油田开发部署及开发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储层物性 沉积微相 孔隙结构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富县延长组特低孔渗砂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9
作者 李春玉 谢渊 +2 位作者 刘绍光 黄宏伟 李明辉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5-289,共5页
研究表明 ,陕北富县延长组总体为特低孔渗砂岩储层。沉积岩石粒度普遍较细 ,是导致岩石储集性较差的先天地质因素 ;岩石中“抗压实性”较差的长石、岩屑等软碎屑颗粒含量高 ,加之延长组砂岩又历经了较长的埋藏期 ,因此强烈的压实作用是... 研究表明 ,陕北富县延长组总体为特低孔渗砂岩储层。沉积岩石粒度普遍较细 ,是导致岩石储集性较差的先天地质因素 ;岩石中“抗压实性”较差的长石、岩屑等软碎屑颗粒含量高 ,加之延长组砂岩又历经了较长的埋藏期 ,因此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形成特低孔渗储层的又一主要原因 ;较强的胶结作用 ,尤其是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 ,对延长组特低孔渗砂岩储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晚期溶蚀作用不充分且持续时间不长 ,对储层没能发挥明显的改造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县 延长组 特低孔渗砂岩 储层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烃源岩在鄂尔多斯低渗透富油盆地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杨华 张文正 +2 位作者 刘显阳 李善鹏 邵创国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1-9,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延长组各油层组,其中长6、长8、长4+5为主力油层组。储集岩热解资料显示,湖盆中部长7、长6油层组广泛分布的致密深水砂岩普遍具有良好的含油性,普遍成藏特征明显,呈现出"满凹含油&...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延长组各油层组,其中长6、长8、长4+5为主力油层组。储集岩热解资料显示,湖盆中部长7、长6油层组广泛分布的致密深水砂岩普遍具有良好的含油性,普遍成藏特征明显,呈现出"满凹含油"的低渗透富油盆地特征。恒速压汞、启动压力梯度和石油充注成藏试验结果显示,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的喉道细小,毛细管阻力大,加之地层平缓,使得储层中油-水重力分异困难。石油运聚表现为"被动"的动力学属性,石油充注与大规模运聚成藏不仅需要较强的动力,而且富烃流体要更有利于成藏富集。大范围分布的长7优质烃源岩具有生排烃规模大、生烃增压作用十分强烈(提供石油运聚的主要动力)、高效排烃(提供大规模的富烃流体)等特征,因而可满足低渗透—致密砂岩大规模成藏富集所需的动力和油源条件,在中生界低渗透富油储层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低渗透 成藏动力 富烃流体 延长组 中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储集层油藏评价一体化研究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3
11
作者 孙致学 鲁洪江 +1 位作者 冯文光 孙治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3-748,共6页
随着陆上油田开发难度的不断增大,传统单一的油藏勘探开发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油藏情况。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长63油层组属于典型的陆相成因的油气储集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储集层物性差、储量丰度低的特点。介绍了现代油藏描述和... 随着陆上油田开发难度的不断增大,传统单一的油藏勘探开发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油藏情况。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长63油层组属于典型的陆相成因的油气储集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储集层物性差、储量丰度低的特点。介绍了现代油藏描述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一体化研究思想,针对研究目的层组的地质特征,首先应用随机建模技术建立精细油藏地质模型,并应用网格粗化技术将精细地质模型粗化到油藏数值模拟器能接受的数值模型,最后通过数值模拟中的历史拟合、参数调整步骤,完善地质模型,优化油藏地质认识。生产实际表明,通过一体化技术进行复杂油藏研究能较好解决石油地质研究和油藏工程的衔接问题,能从动态和静态角度研究油藏,为油藏开发的动态预测和方案优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一体化研究 随机建模 数值模拟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泾地区延长组八段低渗岩性油藏形成过程动态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潍莲 刘震 +3 位作者 王伟 潘高峰 赵舒 张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5-852,共8页
为了更好地揭示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八段(长8段)低渗砂岩岩性油藏的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在该区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和成岩作用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长8段岩性油藏动态解剖,确定储层孔隙度、圈闭形成期次、烃源岩地层压力及... 为了更好地揭示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八段(长8段)低渗砂岩岩性油藏的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在该区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和成岩作用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长8段岩性油藏动态解剖,确定储层孔隙度、圈闭形成期次、烃源岩地层压力及石油充注动力窗口等成藏要素的演化特征,综合分析油藏的动态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成藏期早白垩世中期长8段储层孔隙度为20%,成藏后储层逐渐致密化到现今12%,具有先成藏后致密的特点;长8段岩性圈闭形成于晚侏罗世,持续发育至今,圈闭形成早、发育时间长;成藏期长7段烃源岩内部地层压力达22 MPa,早白垩世末增加到35 MPa,压力系数达到1.5,至新近纪逐渐演化为正常压力;石油充注动力大,充注动力与阻力的压力差达15 MPa,充注动力窗口从早白垩世持续到新近纪末期,持续时间长。各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决定长8段低渗岩性油藏的形成,其中成藏期砂岩物性和充注动力是成藏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要素 成藏过程 低渗砂岩 岩性油藏 延长组 镇泾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成藏物理模拟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元昊 刘建平 +3 位作者 梁艳 独育国 黄锦绣 曾溅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6-712,共7页
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为陆相坳陷盆地,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主要为低-特低渗透岩性油藏。研究表明,长7生烃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是石油向低渗透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运移方式主要为幕式运移。通过成藏物理模拟手段分析不同压力... 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为陆相坳陷盆地,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主要为低-特低渗透岩性油藏。研究表明,长7生烃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是石油向低渗透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运移方式主要为幕式运移。通过成藏物理模拟手段分析不同压力条件下低渗透成藏过程及成藏特征,同时对比不同注入压力、不同充注方向下幕式成藏特征及与稳态成藏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无论烃源岩向上还是向下排烃,异常压力越大越有利于低渗透储层成藏,成藏效率越高,含油饱和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成藏物理模拟 低渗透岩性油藏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地质成因 被引量:11
14
作者 高永利 孙卫 张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9,共7页
特低渗透储层开发潜力大,孔隙结构复杂。为明确该类储层的微观地质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典型特低渗透储层为例,综合运用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常规和先进的实验测试手段,从微观上探讨了... 特低渗透储层开发潜力大,孔隙结构复杂。为明确该类储层的微观地质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典型特低渗透储层为例,综合运用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常规和先进的实验测试手段,从微观上探讨了该类储层的地质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胶结物含量高、绿泥石含量较高且赋存形态复杂、岩盐含量及铁方解石含量较高、伊利石胶结物发育、浊沸石胶结物溶蚀效果差是导致特低渗透储层物性较差、孔隙结构复杂的关键因素,进而使特低渗透储层表现出面孔率低、排驱压力高、小喉道发育、可动流体饱和度低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成因 特低渗透 延长组 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油藏形成过程分析——以古峰庄—麻黄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屈雪峰 温德顺 +3 位作者 张龙 崔争锋 张瀚丹 马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3-392,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麻黄山地区长6、长8超低渗透油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沉积埋藏史—热史综合分析表明,古峰庄—麻黄山地区长6、长8油藏为一期成藏,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成藏过程中,长7油源成藏早期向长8... 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麻黄山地区长6、长8超低渗透油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沉积埋藏史—热史综合分析表明,古峰庄—麻黄山地区长6、长8油藏为一期成藏,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成藏过程中,长7油源成藏早期向长8单向充注,成藏中期向长6、长8双向充注,成藏后期则向长6单向充注。成藏过程的这种动态变化主要由源储距离及其垂向组合关系、油源岩生烃高峰、储层边致密边成藏等成藏要素联合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过程 超低渗透油藏 延长组 古峰庄—麻黄山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变化对低渗储层两相流渗流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光荣 刘学刚 +1 位作者 卢燕 邵创国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3-45,51,共4页
室内实验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应力敏感,由于应力敏感,对储层的油水渗流伤害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且油的渗流伤害普遍大于水的渗流伤害。储层伤害后,提高孔隙流体压力可以使流体渗流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但不能恢... 室内实验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应力敏感,由于应力敏感,对储层的油水渗流伤害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且油的渗流伤害普遍大于水的渗流伤害。储层伤害后,提高孔隙流体压力可以使流体渗流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但不能恢复到原始状态,而且水的渗流能力的恢复好于油,水相渗透率平均恢复74.3%,油相渗透率平均恢复52.47%。当储层存在微裂缝时,其应力敏感将更强,水的平均伤害为42.18%,油的平均伤害为64.2%。多次伤害后,水相渗透率每次的恢复程度变化不大;而油相渗透率每次恢复程度变化较大,随着伤害次数增多,渗透率恢复程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特低渗储层 应力敏感 相渗透率 储层伤害 渗透率恢复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25
17
作者 赵佳楠 姜文斌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28,7,共7页
根据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压汞实验、X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等,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延长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具特低孔低渗特性,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碎屑颗粒内的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次为裂缝... 根据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压汞实验、X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等,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延长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具特低孔低渗特性,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碎屑颗粒内的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次为裂缝.孔喉属细孔—微喉型,排驱压力大,孔隙结构差,孔渗相关性差.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因素,成岩作用早期的煤系地层有机酸性环境和成岩作用晚期的交代作用加速砂岩致密化,可溶性物质缺乏使得砂岩物性改善受阻.裂隙体系建立是改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和转折点,使得溶蚀作用复强,溶蚀作用是储层优质化的"催化剂",能够提升储层储集油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气田 山西组 致密砂岩 低孔低渗储层 储层物性 致密化 优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超低渗储层油气成藏启动压力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潇文 陈世加 +3 位作者 姚宜同 路俊刚 黄囿霖 王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5-934,共10页
近10年来,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低渗透—致密油已成为目前勘探的热点,在我国具有可观的前景。而对于低渗透油气成藏启动压力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难点,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完善直接关系到低渗透乃至致密油气... 近10年来,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低渗透—致密油已成为目前勘探的热点,在我国具有可观的前景。而对于低渗透油气成藏启动压力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难点,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完善直接关系到低渗透乃至致密油气成藏的理论研究及勘探。本文首先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心为基础进行覆压孔隙度、渗透率实验研究,分析储层物性随覆压的变化关系;其次,结合喉道半径与孔、渗的关系,研究喉道半径随有效应力的变化关系,并探讨不同成藏机制的致密油藏的启动压力;最后详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致密油藏的成藏启动压力及成藏下限。结果表明:超低渗储层的孔、渗与有效应力间存在较好的乘幂关系,拟合函数的系数与地表的物性值相关性较好;喉道半径与孔、渗的相关性较好,与孔隙度呈指数关系,与渗透率呈乘幂关系;对于先致密后成藏类型油气藏来说,以渗透率建立的启动压力计算方法可靠,而先成藏后致密或边成藏边致密类型油气藏,启动压力计算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华池—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油藏成藏时储层渗透率为0.00473×10^-3μm^2-0.52832×10^-3μm^2,平均0.01380×10^-3μm^2;孔隙度为1.458%-10.851%,平均7.224%;储层的平均喉道半径为0.0033-0.3769μm。该区属先致密后成藏,成藏的实际启动压力为0.0788-13.0022 MPa,平均2.1025 MPa。长7源岩的最大埋深为3000 m,原油的充注压力为6.06 MPa,油藏条件下充注的喉道半径下限为8.576×10^-3μm,渗透率下限为0.00486×10^-3μ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延长组 超低渗储层 覆压孔渗 覆压喉道变化 成藏启动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 被引量:20
19
作者 郑庆华 柳益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4-131,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应用常规方法较难对其品质进行合理评价。在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常规方法定性研究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非常规方法定...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应用常规方法较难对其品质进行合理评价。在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常规方法定性研究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非常规方法定量研究了其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成岩作用共同造成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物性的差异,表现为平均喉道半径越大,特低渗透储层渗透率和可动流体饱度越大,储层品质越好,尤其当平均喉道半径小于1.26μm,气测渗透率小于1.0×10-3μm2时。综合研究表明,喉道是影响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长4+5 特低渗透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可动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内陆坳陷湖盆低渗储层富油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
20
作者 冉新权 朱筱敏 +9 位作者 杨华 柳广弟 付金华 吴胜和 姚泾利 高岗 刘显阳 钟大康 杨伟伟 付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54,共8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为例,基于大量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指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石油富集主要受稳定构造背景、低孔渗储层与高效优质烃源岩良好配置等多种因素控制。以长7油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为例,基于大量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指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石油富集主要受稳定构造背景、低孔渗储层与高效优质烃源岩良好配置等多种因素控制。以长7油页岩为主、多层段有效烃源岩的高效生烃是石油富集的基础,低渗储层与高效烃源岩的直接大面积接触及烃源岩的异常高压驱动下的高效排油是低渗储层石油富集的关键;稳定的构造背景和低渗透储层的强烈非均质性是石油保存的根本。在延长组储层普遍致密的背景下,有效烃源岩的排烃范围和有效储层的分布共同控制了石油富集地区。勘探实践已表明,大型内陆坳陷湖盆低渗储层富油理论可有效指导油气勘探,已发现了亿吨级大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低渗储层 富油机理 延长组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