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基石——抗凝药物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秦小莉 高秀容 +2 位作者 何琴 骆竹媚 蒋倩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6-772,共7页
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cancer-associat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CAT)指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症。既往研究表明,CAT已成为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与其他VTE预防、治疗方式一致,CAT的主要... 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cancer-associat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CAT)指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症。既往研究表明,CAT已成为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与其他VTE预防、治疗方式一致,CAT的主要防治手段仍是抗凝,但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且由于肿瘤患者在肿瘤类型、分期、并发症、肿瘤治疗和预后方面的不可控性,导致CAT预防和治疗较为复杂且具挑战性。本文综述了目前临床常用抗凝药物分类,聚焦预防和治疗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药物应用现状及进展,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 抗凝药 肝素 低分子肝素 新型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按压与出血发生率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季梅丽 吴琪 +1 位作者 夏佩佩 李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是否按压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是否按压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注射后是否按压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4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流程均按照本院已纳入规范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法护理质量督查标准”执行,其中观察组要求注射完毕后按压穿刺点3~5 min,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准,比较两组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下瘀斑发生率(9.0%)与对照组(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下硬结发生率(4.5%)与对照组(1.6%)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性别、腹围以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发生皮下出血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腹部皮脂厚度与皮下出血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是预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发生皮下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按压与出血发生率无相关性,无需按压。患者的腹部皮脂厚度是预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发生皮下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应通过规范操作来避免皮下出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按压 皮下出血 老年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肺靶向微球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翟光喜 赵焰 +3 位作者 谢宁昌 陈国广 韦萍 欧阳平凯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 考察低分子肝素肺靶向微球缓释性、稳定性和靶向性。方法 用乳化法制备微球 ,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影响制备工艺的因素 ,体外释药试验研究其缓释性 ,以外观形态、粒度分布、包封率、释药性等的变化考察其稳定性 ,以及微球在家兔的体... 目的 考察低分子肝素肺靶向微球缓释性、稳定性和靶向性。方法 用乳化法制备微球 ,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影响制备工艺的因素 ,体外释药试验研究其缓释性 ,以外观形态、粒度分布、包封率、释药性等的变化考察其稳定性 ,以及微球在家兔的体内分布。结果 所制备微球粒径在 5 2 5 μm者占 85 .5 % ,包封率为 87% ,并有良好的缓释性、靶向性和稳定性。结论 该法制备的微球稳定 ,可用于肺靶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杆素 微球 明胶 制备 稳定性 靶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两种皮下注射方法不良反应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李燕 许秀芳 +6 位作者 吴小艳 尹媛媛 李晓梅 陈婷婷 黄昊 SUTEDJO Janesya 顾建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两种皮下注射方法后瘀斑、硬结发生率及疼痛程度,以探讨最佳的皮下注射方法,为规范护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3-9月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23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例患者分别接受2种不同皮下注射方法...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两种皮下注射方法后瘀斑、硬结发生率及疼痛程度,以探讨最佳的皮下注射方法,为规范护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3-9月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23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例患者分别接受2种不同皮下注射方法:实验侧(患者左侧腹部):缓慢推注时间为10 s,停留10 s之后拔针,不按压;对照侧(患者右侧腹部):缓慢推注时间为10 s,注射后即拔针,拔针后按压3 min。注射后2、1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注射局部疼痛程度;观察两种方法所致皮下瘀斑和硬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侧VAS疼痛评分2、12 h(0.88±0.66,0.34±0.47),均低于对照侧(2.02±0.65,1.19±0.63),P<0.05;两组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实验侧瘀斑(10.5%)低于对照侧瘀斑发生率(23.5%),t=2.736,P<0.05;实验侧硬结发生率(0.04%)低于对照侧硬结发生率(15.4%),t=2.946,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持续推注时间10 s,停留10 s,拔针后不按压的方法,可减少患者皮下瘀斑、硬结的发生率及减轻疼痛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大鼠口服吸收 被引量:14
5
作者 翟光喜 陈国广 +2 位作者 赵焰 娄红祥 张钧寿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 制备低分子肝素纳米脂质体制剂 ,并进行大鼠口服吸收的研究。方法 用超声波分散法制备低分子肝素纳米脂质体 ,以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制备工艺 ;电镜观察其形态及粒径分布 ,以大鼠用药前后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研究其口服吸收的促... 目的 制备低分子肝素纳米脂质体制剂 ,并进行大鼠口服吸收的研究。方法 用超声波分散法制备低分子肝素纳米脂质体 ,以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制备工艺 ;电镜观察其形态及粒径分布 ,以大鼠用药前后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研究其口服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 低分子肝素纳米脂质体在电镜下为圆形或椭圆形 ,平均粒径为 89.6nm ,包封率为 36 .1% ;大鼠用药后血液凝固时间显著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纳米 脂质体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镁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早发型子痫前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谭剑平 郭仲杰 +4 位作者 万波 陈慧 祝丽琼 王蕴慧 张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2-656,共5页
【目的】探讨硫酸镁和低分子肝素(那屈肝素钙注射液)对早发型子痫前期凝血功能、肾功能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就诊的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共31例,按照随机数表单盲分为硫酸镁组(组1,n=14)和硫酸镁联合低... 【目的】探讨硫酸镁和低分子肝素(那屈肝素钙注射液)对早发型子痫前期凝血功能、肾功能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就诊的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共31例,按照随机数表单盲分为硫酸镁组(组1,n=14)和硫酸镁联合低分子肝素组(组2,n=17),观察两组血压、凝血功能、肾功能指标及妊娠结局。【结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组1患者中表现为延长(1.8±2.6)s,治疗前后P=0.035,在组2延长(4.9±4.0)s,P<0.001,APTT在组2延长的幅度明显大于组1,P=0.026。组1患者凝血酶时间(TT)缩短(1.1±1.5)s,P=0.028,组2延长(3.3±7.1)s,P=0.069,两组的变化幅度比较P=0.041。组1患者尿酸水平较治疗前增加(46±64)μmol/L,P=0.03,组2增加(17±54)μmol/L,P=0.227。组1患者血清尿素氮(BUN)水平增加(0.5±1.0)mmol/L,P=0.087,组2增加(1.3±2.0)mmol/L,P=0.013。组1血肌酐(Cr)增加(12.6±18.2)μmol/L,P=0.036,组2增加(2.3±10.9)μmol/L,P=0.405。其余监测指标以及分娩结局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并不影响降压治疗,能够抑制血管内皮受损所引起高凝状态,对肾功能以及微循环淤积可能有改善作用,不增加母婴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型子痫前期 低分子肝素 肾功能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方法预防ICU长期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65
7
作者 陈玉桃 吕畅 +1 位作者 陈少敏 林孟相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8-322,330,共6页
目的比较药物(低分子量肝素钠)、气压仪干预及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3种方法预防ICU长期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长期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按照随... 目的比较药物(低分子量肝素钠)、气压仪干预及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3种方法预防ICU长期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长期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肝素组、气压仪干预组和锻炼联合按摩组,每组30例。肝素组患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进行干预,气压仪干预组患者给予双下肢气压干预,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给予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法进行干预,均连续干预21 d。比较3组患者治疗第1、7、21天全血黏度高切水平、全血黏度低切水平、D-二聚体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并统计3组患者干预第1、7、21天DVT发生率。结果干预方法与时间在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3组患者干预第21天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水平均低于干预第1天(P<0.05);干预第21天气压仪干预组和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水平均高于肝素组(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D-二聚体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D-二聚体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3组患者干预第1、7、21天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PT、APTT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PT、APTT上主效应显著(P<0.05);3组患者干预第21天PT、APTT均短于干预第1天(P<0.05);干预第21天气压仪干预组和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PT、APTT均长于肝素组(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上主效应显著(P<0.05);3组患者干预第21天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干预第1天(P<0.05);干预第21天气压仪干预组和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均慢于肝素组(P<0.05)。干预第1天3组患者均未发生DVT;干预第7天,肝素组患者未发生DVT,气压仪干预组、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DVT发生率分别为3.3%(1/30)、3.3%(1/30);干预第21天,肝素组、气压仪干预组、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DVT发生率分别为3.3%(1/30)、16.7%(5/30)、13.3%(4/30)。结论药物、气压仪干预及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均对DVT有一定预防作用,其中低分子量肝素预防DVT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肝素 低分子量 重症监护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N-乙酰半胱氨酸干预对COPD大鼠气道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卫小红 王军辉 +2 位作者 Asmitanand Thakur 马爱群 张增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6-199,217,共5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大鼠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将40只6~8周鼠龄按雌雄各半的SD大鼠分为5组,即健康对照组(C组),熏香烟及脂多糖(LPS)方法制备...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大鼠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将40只6~8周鼠龄按雌雄各半的SD大鼠分为5组,即健康对照组(C组),熏香烟及脂多糖(LPS)方法制备的COPD模型组(M组),以及低分子肝素(LMWH)注射组(L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灌胃组(N组)及前二者同时干预组(LN组);光镜下观察大鼠病理学改变;以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支气管壁厚度;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支气管黏膜下胶原天狼猩红染色的气道胶原沉积。结果①模型制备:本研究制备的COPD模型大鼠支气管、肺病理改变与人类COPD变化基本一致。②支气管壁厚度:与对照组比较,M组、L组、N组和LN组管壁厚度明显增加(P<0.01);而与M组比较,L组、LN组管壁厚度均减少,且以LN组减少最为明显(P<0.01),N组亦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胶原沉积:与对照组比较,各组主要呈现Ⅰ型胶原沉积,L组和N组胶原减少,LN组胶原减少更趋明显。结论①较短时间的熏香烟+灌注LPS是建立COPD大鼠模型的简单易行的方法;②LMWH、NAC干预尤其是联合应用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减轻COPD发病过程中气道壁厚度及气道胶原沉积,进而减轻COPD气道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低分子肝素 N-乙酰半胱氨酸 支气管壁厚度 胶原沉积 气道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丁秀兰 杨乃众 +4 位作者 薛小燕 刘晓源 吴春波 朱继红 楼滨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 :观察大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重症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 4例发病在 6~ 4 8h内的进展性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4例 )和对照组 (30例 )。均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 5 0 0ml,复方丹参 2 0ml。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 目的 :观察大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重症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 4例发病在 6~ 4 8h内的进展性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4例 )和对照组 (30例 )。均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 5 0 0ml,复方丹参 2 0ml。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每 12小时 0 .6ml,连续 14d。治疗前后检测血小板 ,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能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降低D 二聚体 (D Dimer) ,提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浓度。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重症脑梗死有肯定的疗效 ,可降低死亡率 ,改善预后 ,且方法简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重症脑梗死 大剂量低分子肝素 治疗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翟振国 王辰 +1 位作者 刘艳梅 秦志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1-226,共6页
目的根据现有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综合评价低分子肝素(LMWH)和普通肝素(UFH)作为初始治疗方案对非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穴PTE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1966年1月~2003年8月MEDLINE光盘数据库和1978年1月~2003年8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 目的根据现有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综合评价低分子肝素(LMWH)和普通肝素(UFH)作为初始治疗方案对非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穴PTE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1966年1月~2003年8月MEDLINE光盘数据库和1978年1月~2003年8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k)中,检索以非大面积PTE为研究对象,比较LMWH和UFH作为初始抗凝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穴RCT雪文献,并对RCT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5项RCT999例患者入选。与UFH抗凝治疗比较,LMWH治疗PTE的合并比数比(OR)结果如下穴1雪病死率比较合并OR为0.81,95%可信区间为0.36~1.81,OR合并假设检验,χ2合并=0.52,P>0.05;穴2雪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复发率比较1项研究显示LMWH组TE复发率差异低于UFH组,合并OR为0.37,95%可信区间为0.14~1.00,OR合并假设检验,χ2合并=1.95,P=0.05;穴3雪严重出血率比较合并OR为0.47,95%可信区间为0.16~1.39,OR合并假设检验,χ2合并=1.37,P>0.05;穴4雪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生率比较1项研究显示LMWH组HIT发生率显著低于UFH组,合并OR为0.66,95%可信区间为0.06~6.92,OR合并假设检验,χ2合并=0.35,P>0.05。结论与UFH抗凝治疗比较,LMWH治疗非大面积PTE病死率无差异;部分研究提示UFH组(VTE)复发率显著高于LMWH组,但合并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 抗凝药物 治疗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高凝状态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峰 柴家科 +9 位作者 杨红明 贾晓明 李利根 郝岱峰 申传安 曹卫红 梁黎明 庹晓晔 孙天骏 胡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20-1221,共2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烧伤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26.3±6.5(19~40)岁,烧伤面积50.0%±33.4%(20%~97%)TBSA,为深Ⅱ~Ⅳ度烧伤,均伴有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列入肝素治疗组,...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烧伤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26.3±6.5(19~40)岁,烧伤面积50.0%±33.4%(20%~97%)TBSA,为深Ⅱ~Ⅳ度烧伤,均伴有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列入肝素治疗组,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5000U皮下注射,每12h或6h1次,连用3~4天。同时期入院的12例患者为治疗对照组,年龄、烧伤面积与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治疗措施亦基本相同,但不给予低分子肝素。另设整形患者10例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肝素治疗组、治疗对照组的INR、APTT、PLT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肝素治疗组Fib显著降低(5.89±1.13g/Lvs2.89±0.90g/L),PLT显著升高[(91±11)×109/Lvs(264±30)×109/L],未见明显出血性副作用;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烧伤后的血液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量 高凝 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高危妊娠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肖苑玲 潘石蕾 +2 位作者 李欣然 田丹 胡冬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高危妊娠孕产妇孕期、产褥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9年1月-2020年7月应用LMWH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099例高危妊娠病例作为LMWH组,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未使用LMW...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高危妊娠孕产妇孕期、产褥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9年1月-2020年7月应用LMWH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099例高危妊娠病例作为LMWH组,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未使用LMWH的2107例高危妊娠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血栓形成例数、产前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剖宫产率等指标。结果LMWH组无新发妊娠期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而对照组有新发血栓2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MWH组产前发生胎盘早剥2例,对照组产前发生胎盘早剥1例;LMWH组产后2 h出血量为(182.25±120.62)ml,对照组为(165.00±68.58)ml;LMWH组剖宫产率为37.5%,对照组为38.9%。两组胎盘早剥发生率、产后2 h出血量、剖宫产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血栓高危因素的孕产妇,根据评分使用LMWH可预防血栓形成,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产褥期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 高危因素 低分子肝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患者术后血栓预防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何天霖 曹贵松 +5 位作者 景在平 周颖奇 徐斌 刘瑞 张怡杰 胡志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898-900,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术后进行血栓预防的必要性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有效性。方法:26 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 例、试验组16 例,试验组术后第1天开始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d×7 d,两...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术后进行血栓预防的必要性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有效性。方法:26 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 例、试验组16 例,试验组术后第1天开始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d×7 d,两组于术前3 d、术后2 周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结果:26例胰腺癌患者术前全血还原粘度低切(17.06±7.34) m Pa·s,高切(5.73±3.55) m Pa·s均为正常值上限;其中有3例低切> 22.53 m Pa·s,高切> 8.36 m Pa·s,占11.5% 。术后对照组低切(21.82±6.17) m Pa·s,高切(8.62±3.48) m Pa·s,1例出现静脉血栓,占3.8% ;术后试验组低切(13.11±5.17) m Pa·s,高切(4.96±3.61) m Pa·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试验组无1例发生出血等副作用。结论:胰腺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液粘滞度普遍升高,术后较术前更明显。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降低血液粘滞度、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低分子肝素 血栓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微囊的制备及释药性能 被引量:17
14
作者 丘晓琳 李国明 叶俊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1-366,共6页
以低分子肝素(LMWH)为囊芯,通过乳化分散成微囊核,然后依次用壳聚糖(CS)和海藻酸钠(ALG)通过大分子自组装形成多层结构的复合胶囊。IR和SEM测试技术对微囊进行的结构表征和形态观察表明,CS与LMWH、CS与ALG均以静电作用相结合。微囊球形... 以低分子肝素(LMWH)为囊芯,通过乳化分散成微囊核,然后依次用壳聚糖(CS)和海藻酸钠(ALG)通过大分子自组装形成多层结构的复合胶囊。IR和SEM测试技术对微囊进行的结构表征和形态观察表明,CS与LMWH、CS与ALG均以静电作用相结合。微囊球形规整,粒度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6.9±0.85)μm。微囊对LMWH的包封率最高可达93.5%。微囊的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其半释放率的释放时间可长达72h。随CS浓度或ALG浓度的增大,药物释放速率减缓;释药速率随药物与壳聚糖质量比的增大而加快;交联度越高,微囊的释药速率越小;微囊在酸性条件下释药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海藻酸钠 壳聚糖 微囊 释药性能 复合 制备 分子自组装 乳化分散 多层结构 形态观察 结构表征 测试技术 平均粒径 药物释放 释放时间 释放速率 酸性条件 ALG SEM CS 作用相 分散性 包封率 释放率 质量比 交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及其抗凝治疗 被引量:31
15
作者 杜晖 陈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84-789,共6页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居首位。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一种公认的肺癌并发症,也是肺癌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癌症自身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治疗相关因素都是导致肺癌患者发生VTE的主要原因...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居首位。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一种公认的肺癌并发症,也是肺癌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癌症自身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治疗相关因素都是导致肺癌患者发生VTE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可产生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癌性促凝物质(cancer procoagulant, CP)、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从而直接激活凝血;其中TF过度表达是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2016年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ACCP)发布的第10版肿瘤患者VTE防治指南(AT-10)指出,抗凝治疗是肺癌患者合并VTE的基本治疗措施;其中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weight-heparin,LWMH)被认为是首选的抗凝药物,但要注意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症 发生 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抗凝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赵志权 磨红 +5 位作者 蒙洁英 何联义 赵奇胜 徐瑾 宁燕虹 唐喜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06-2008,共3页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抗凝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0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在行CBP治疗时,实验组采用阿加曲班注射液抗凝,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CBP治疗中监...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抗凝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0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在行CBP治疗时,实验组采用阿加曲班注射液抗凝,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CBP治疗中监测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管路动脉压、静脉压变化;观察管路、滤器凝血情况;观察患者有无组织器官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阿加曲班组治疗后4h及8h静脉端APTT明显增高,动脉端APTT也增高,但不如静脉端明显,而且治疗后恢复接近治疗前水平。低分子肝素组滤器及或管路凝血发生率26.7%;阿加曲班组滤器及或管路凝血发生率6.7%。阿加曲班组滤器及或管路凝血或器官出血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已观察到阿加曲班的体外抗凝效果有优于低分子肝素的趋势,而很少并发出血,可应用于伴有出血倾向的MODS患者行CBP治疗时的抗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阿加曲班 低分子肝素钙 连续性血液净化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间和按压时间对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赵滨 李艳玲 +1 位作者 王立芹 刘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37-1041,共5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间和按压时间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找到最佳的注射方法,以减少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取2013年11—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首次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间和按压时间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找到最佳的注射方法,以减少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取2013年11—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首次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6组:A组(注射10 s,不按压)、B组(注射10 s,按压5 min)、C组(注射10 s,按压10 min)、D组(注射30 s,不按压)、E组(注射30 s,按压5 min)、F组(注射30 s,按压10 min)。注射完即刻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注射局部疼痛程度;注射后48 h用透明毫米软尺测量最大皮下出血直径。结果注射时间和按压时间对皮下出血直径无交互效应(P>0.05)。注射时间对皮下出血直径主效应显著(P<0.05);按压时间对皮下出血直径主效应显著(P<0.05)。不同按压时间下注射30 s皮下出血直径均小于注射10 s(P<0.05)。不同注射时间下按压5 min和按压10 min皮下出血直径均小于不按压(P<0.05);不同注射时间下按压5 min与按压10 min皮下出血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时间和按压时间对注射局部疼痛程度无交互效应(P>0.05)。注射时间对注射局部疼痛程度主效应显著(P<0.05);按压时间对注射局部疼痛程度主效应不显著(P>0.05)。不同按压时间下注射30 s注射局部疼痛程度均低于注射10 s(P<0.05)。不同注射时间下不按压、按压5 min、按压10 min注射局部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减少皮下出血和注射局部疼痛的发生,同时节省护理人员的时间,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间应持续30 s,拔针后按压5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量 注射 皮下 注射时间 按压时间 出血 疼痛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持续时间的循证护理效果观察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艳玲 赵滨 +1 位作者 沙莎 刘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483-2485,共3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持续时间的循证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10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71例,采用自身对照,通过随机数字表将每例患者的10次皮下注射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循证组。循证组通过计算机...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持续时间的循证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10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71例,采用自身对照,通过随机数字表将每例患者的10次皮下注射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循证组。循证组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Highwire、ScienceDirect、中国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Google学术搜索,找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最佳注射持续时间,即30 s。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间为10 s。注射完即刻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注射局部疼痛程度;注射后48 h用透明毫米软尺测量最大出血直径。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两组的平均疼痛程度及出血直径进行统计检验。结果循证组疼痛程度〔VAS 1.08(0.84)分〕和出血直径〔3.0(2.8)mm〕均低于对照组〔VAS 1.16(0.94)分,4.2(2.8)mm〕(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持续30 s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减轻皮下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 护理 肝素 低分子量 注射 皮下 注射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抑制子痫前期样大鼠胎盘细胞凋亡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园 钟梅 刘凤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62-866,共5页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对子痫前期样大鼠胎盘组织的抗细胞凋亡作用。方法将孕鼠随机分为正常孕组、子痫前期组(PE 组)及LMWH治疗组,每组10 只。PE 组及LMWH治疗组孕鼠均于妊娠第13 天开始给予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200 ...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对子痫前期样大鼠胎盘组织的抗细胞凋亡作用。方法将孕鼠随机分为正常孕组、子痫前期组(PE 组)及LMWH治疗组,每组10 只。PE 组及LMWH治疗组孕鼠均于妊娠第13 天开始给予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200 mg/(kg·d)皮下注射,共4 d,建立子痫前期样孕鼠模型。PE组于妊娠第15~20天给予生理盐水0.5 ml皮下注射,LMWH治疗组于妊娠第15~20天给予LMWH 40 μl/(kg·d)皮下注射。检测各组血压、尿蛋白、鼠胎数、鼠胎质量及胎盘质量,对LMWH疗效进行评价;采用TUNEL法检测胎盘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胎盘组织中活化caspase-3、Bcl-2及Bax蛋白表达。结果PE组大鼠血压及尿蛋白均显著高于正常孕组(P〈0.05),鼠胎数及鼠胎质量显著降低(P〈0.05)。LMWH治疗组血压及尿蛋白较PE组明显降低(P〈0.05),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孕组(P〈0.05),鼠胎数及鼠胎质量较PE组显著增高(P〈0.05),鼠胎质量显著低于正常孕组(P〈0.05),而鼠胎数与正常孕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孕组相比,PE组胎盘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活化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Bcl-2蛋白表达则显著降低(P〈0.05);LMWH治疗组胎盘凋亡率及活化caspase-3蛋白表达较PE组显著降低(P〈0.05),Bcl-2显著升高,而Bax则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孕组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LMWH可以有效改善子痫前期样症状,减少子痫前期样大鼠胎盘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通过调节Bcl-2/Bax平衡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子痫前期 胎盘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20
作者 高丽丽 唐咏春 +1 位作者 刘前 李彬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36-339,共4页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应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加用奥扎格雷钠80mg于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d;治疗组除...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应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加用奥扎格雷钠80mg于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d;治疗组除上述药物外,加用低分子肝素钠0.4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14d;治疗前及治疗14d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血常规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进行评定,比较疗效。结果:14d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应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进展性卒中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 低分子肝素钠 脑梗死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