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准施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春山 李梦月 +5 位作者 陈思羽 刘洪义 王春光 张艳 陈苏 李志昂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4-300,共7页
化肥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来源之一,低效施用和未吸收的肥料导致其利用率低下,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土地质量,无法保证作物产量。为了形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了解精准施肥技术发展现状对我国农业有着重要... 化肥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来源之一,低效施用和未吸收的肥料导致其利用率低下,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土地质量,无法保证作物产量。为了形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了解精准施肥技术发展现状对我国农业有着重要意义。在国家政策扶持的背景下,阐述了精准施肥国内外发展情况,论述了国内外土壤检测技术,主要从车速监测、施肥量监测、施肥机位置监测、处方图生成方面讲述了我国精准施肥涉及的几大技术,并阐述了优点和局限性,提出了技术研究中的问题并给出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施肥 土壤检测 车速监测 施肥机位置 处方图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施用深度及比例对夏玉米光合特征、磷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石佳玉 王泽鹏 +3 位作者 郭靖 张浩文 付鑫 彭正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8,共8页
为提升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磷肥效率、减少农田磷素固定和提高籽粒产量,试验采用田间微区及大区两种试验方法,分别设置了7个磷肥施用深度及比例:不施磷肥MP_(0:0)、FP_(0:0);一层施磷0~20 cm(MP_(1:0)和FP_(1:0)),一层施磷20~40 cm(MP_(0:1... 为提升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磷肥效率、减少农田磷素固定和提高籽粒产量,试验采用田间微区及大区两种试验方法,分别设置了7个磷肥施用深度及比例:不施磷肥MP_(0:0)、FP_(0:0);一层施磷0~20 cm(MP_(1:0)和FP_(1:0)),一层施磷20~40 cm(MP_(0:1)和FP_(0:1)),0~20和20~40 cm两层施磷(MP_(4:1)、MP_(3:2)、MP_(2:3)、MP_(1:4);FP_(4:1)、FP_(3:2)、FP_(2:3)、FP_(1:4))。结果表明:与其他施磷处理比,MP_(2:3)的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提高2.1%~23.3%、1.4%~10.0%、1.2%~20.7%;成熟期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2.7%~30.1%;磷积累量及磷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均最高,MP_(3:2)次之。MP_(2:3)、MP_(3:2)产量较其他施磷处理产量显著增加4.26%~29.26%、6.75%~23.98%。成熟期20~40 cm土层中MP_(2:3)、FP_(2:3)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0~40 cm土壤磷含量分布更趋于均衡。因此,0~20 cm和20~40 cm两层施磷且比例2∶3(MP_(2:3)、FP_(2:3))处理可以均衡土壤磷素空间分布,促使作物根系向下生长吸收充足磷养分,提高玉米叶片光合能力,提升磷素吸收利用,增加玉米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并更多地向籽粒转移,提高籽粒产量,是生产中值得推广的可实现机械化的一种高效施磷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施用位置及比例 夏玉米 光合特征 产量 土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制下长期施肥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翔 朱洪勋 +1 位作者 孙春河 崔转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6-29,共4页
借助长期轮作肥料定位试验资料,系统研究了施肥对小麦籽粒粗蛋白质、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肥是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重要营养因子。施肥处理对氨基酸含量和产量的影响大于对必需氨基酸总量及产... 借助长期轮作肥料定位试验资料,系统研究了施肥对小麦籽粒粗蛋白质、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肥是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重要营养因子。施肥处理对氨基酸含量和产量的影响大于对必需氨基酸总量及产量的影响。还探讨了施肥与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以及面筋、沉淀值、淀粉含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定位试验 有机肥 化肥 施肥 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7
4
作者 彭耀林 朱俊英 +1 位作者 唐建军 张美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85-490,共6页
在21年(1981~2002)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条件下,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结构对水稻产量和水稻干物质生产均有显著影响。与长期单施化肥相比,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使水稻产量增加2.... 在21年(1981~2002)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条件下,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结构对水稻产量和水稻干物质生产均有显著影响。与长期单施化肥相比,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使水稻产量增加2.69%~11.16%,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明显提高(主要在生育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有机无机肥配施 产量 水稻 干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杂草生长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董春华 曾闹华 +3 位作者 高菊生 刘强 徐明岗 文石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329-7337,共9页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于2011年研究了在以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氮磷钾养分等量条件下,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水稻生育期间杂草种类和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30a后,早稻和晚稻施肥处理中:PK+M处理下杂草...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于2011年研究了在以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氮磷钾养分等量条件下,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水稻生育期间杂草种类和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30a后,早稻和晚稻施肥处理中:PK+M处理下杂草种类最多,NPK+M处理下杂草种类和优势杂草种类较少,且种类数量稳定,早稻和晚稻杂草种类数量前者比后者分别高出19.7%和9.8%;施肥处理中:两季杂草总生物量NPK+M处理最高,NP+M处理最低,且NPK+M、NK+M、PK+M和CK处理比NP+M处理分别高出31.3%、26.5%、8.3%和5.6%,早稻NPK+M处理杂草总生物量和浮生杂草总生物量最多,NK+M处理湿生杂草总生物量最多,晚稻NK+M处理杂草总生物量和湿生杂草总生物量最多,NPK+M处理浮生杂草总生物量最多;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与杂草总生物量、湿生杂草总生物量、浮生杂草总生物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分别为0.508*和0.578**、0.552*和0.453*、0.410*和0.802**),p H值与三者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依次分别为-0.516*、-0.531*和-0.698*)。土壤p H受土壤有效磷和碱解氮及其他因子的共同作用对杂草总生物量产生影响。通过施肥措施调节土壤适宜p H及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能有效调控农田中湿生和浮生杂草生长,使杂草种类和生物量在农业生产中达到有益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有机无机配施 稻田 杂草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黑土、草甸土长期施钾对玉米产量及耕层土钾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谭德水 金继运 +1 位作者 黄绍文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50-855,共6页
本试验研究了东北三省代表性的草甸土、黑土上连续13年施用钾肥对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明显增加玉米产量,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定位点NPK1处理分别较对照(NP)处理增产10.2%、13.6%、17.5%,但钾肥量增大(... 本试验研究了东北三省代表性的草甸土、黑土上连续13年施用钾肥对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明显增加玉米产量,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定位点NPK1处理分别较对照(NP)处理增产10.2%、13.6%、17.5%,但钾肥量增大(NPK2处理)产量没有表现出同步提高。施用钾肥可增加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的含量和在全钾中的比例;施钾量增大,含量和比例随之提高,处理之间表现为NPK2>NPK1>NP。NPK2处理均与NP呈显著差异,两个土层表现基本一致,但在20—40 cm土层下处理之间差距缩小。施钾总体增加了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和全钾含量的同时降低了矿物态钾在全钾中的比例,三省试点的土壤表现基本一致。随土层加深,各点相应处理的不同钾形态含量和比例变化不尽相同。全钾在黑、吉、辽三点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分别表现为降低、持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 施钾 玉米产量 土壤钾素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水稻土磷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卢志红 嵇素霞 +1 位作者 张美良 刘经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65-1071,共7页
本文通过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21年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土中磷素形态及其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的土壤无论是有机磷还是无机磷中有效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有机-无机肥配施的有机磷含量不仅高于无肥处理而且还高于单施化肥的处... 本文通过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21年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土中磷素形态及其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的土壤无论是有机磷还是无机磷中有效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有机-无机肥配施的有机磷含量不仅高于无肥处理而且还高于单施化肥的处理,并且有利于活性和中度活性有机磷含量的提高。对无机磷的影响,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有利于提高Ca-P、Al-P和Fe-P的含量,而且对促进闭蓄态磷的活化效果明显。可见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提高土壤有机磷含量和增加土壤无机磷有效形态的含量。另从土壤有效磷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可知:当红壤稻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在20 mg/kg左右时,增施磷肥对水稻增产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有机一无机肥配施 水稻土 有机磷 无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磷、钾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树堂 姚源喜 +2 位作者 隋方功 孟祥霞 王秀珍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4期452-455,共4页
23年定位施肥试验的结果表明,不施肥和单施氮肥的土壤,其有效磷质量分数迅速下降,前3年比播前降低约50%,自第7年开始比播前降低2/3左右,降至4~5 mg/g之后处于稳定状态。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始终保持在0.40~0.50 g/kg的水平,有机磷略有增... 23年定位施肥试验的结果表明,不施肥和单施氮肥的土壤,其有效磷质量分数迅速下降,前3年比播前降低约50%,自第7年开始比播前降低2/3左右,降至4~5 mg/g之后处于稳定状态。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始终保持在0.40~0.50 g/kg的水平,有机磷略有增加。施有机肥以及有机肥与氮肥配施的土壤,其有效磷和有机磷质量分数增加显著。单施氮肥的土壤,其速效钾、缓效钾质量分数均降低,全钾质量分数变化不明显。在每年每公顷单施含钾150.0 kg、300.0 kg的有机肥或与138 kg、276 kg氮素配施的土壤中,以单施含钾300.0 kg的有机肥的土壤的钾素盈余量最多,并随配施氮量的增加而盈余量减少。试验23年后的土壤,其钾素盈余量与土壤速效钾、缓效钾质量分数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而与全钾质量分数的相关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土壤磷素 土壤钾素 动态变化 有机肥料 无机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雨养农田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建军 樊廷录 +5 位作者 赵刚 党翼 王磊 王勇 李尚中 程万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5-186,共12页
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 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耕作方式 有机肥 化肥 产量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田氮肥长期一致量施用对棉花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允昔 崔爱花 +1 位作者 夏绍南 陈宜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50-52,共3页
以杂交棉品种赣棉杂1号为材料,在赣北棉区进行了连续5年(2008~2012年)的不同施氮量(0~600kg/hm^2)定位试验,以探讨氮肥长期一致量施用对棉花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株高、果枝层数和单株成铃数均有随氮素用量的... 以杂交棉品种赣棉杂1号为材料,在赣北棉区进行了连续5年(2008~2012年)的不同施氮量(0~600kg/hm^2)定位试验,以探讨氮肥长期一致量施用对棉花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株高、果枝层数和单株成铃数均有随氮素用量的减少而降低之势,且随着定位试验年数的延长其降低幅度加大;连续不施氮肥或少施氮肥有利于提高霜前花率,但会造成单铃重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氮肥 施用量 定位试验 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肥定深施用装置排肥口位置与施肥深度关系模型 被引量:14
11
作者 祝清震 武广伟 +3 位作者 安晓飞 陈立平 孟志军 赵春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8-17,共10页
针对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基肥施用过程中化肥无序投送造成的过量施用、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现有的冬小麦旋耕施肥作业的农艺特点,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旋耕覆土的基肥定深条施投送方法。通过对旋耕刀、后抛土块进行运动学分析,建立了基... 针对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基肥施用过程中化肥无序投送造成的过量施用、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现有的冬小麦旋耕施肥作业的农艺特点,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旋耕覆土的基肥定深条施投送方法。通过对旋耕刀、后抛土块进行运动学分析,建立了基肥定深施用装置排肥口位置与施肥深度关系模型,搭建了旋耕施肥试验平台,设计了2组递进试验,应用该平台对建立的排肥口位置与施肥深度关系模型进行大田试验验证,在旋耕机构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一定的情况下,根据建立的关系模型对排肥管的安装位置进行依次调整,试验设置80、100、120、140和160 mm共计5种肥料目标投送深度,然后对5种肥料目标投送深度下的肥料实际位置深度进行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肥料的实际位置深度均值与对应目标投送深度的偏差最大值为9 mm,偏移率最大值为8.75%,肥料的实际投送位置深度和目标投送深度基本吻合。该研究可以为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基肥的精准定深实施及其相关联合机具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 肥料 模型 基肥施用 定深施肥 数学建模 旋耕理论 精准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氮组分及剖面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岳克 张水清 +5 位作者 黄绍敏 张珂珂 王柏寒 郭腾飞 郭斗斗 宋晓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有机氮组分特征及剖面分布,明确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的供氮潜力,在潮土长期定位试验(1990—2020年)不同施肥措施下,选取对照(CK,不施肥)、单施化肥(NPK)、化肥+秸秆还田(NPKS)、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4个处理...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有机氮组分特征及剖面分布,明确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的供氮潜力,在潮土长期定位试验(1990—2020年)不同施肥措施下,选取对照(CK,不施肥)、单施化肥(NPK)、化肥+秸秆还田(NPKS)、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4个处理,采用Bremner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耕层(0~20 cm)全氮、酸解总有机氮及酸解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影响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土壤全氮、酸解总有机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2.10%、44.03%、39.07%、44.71%,NPKM处理土壤全氮、酸解总有机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6.09%、54.73%、25.14%、67.06%。相同土层土壤全氮和酸解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均在NPKM处理最高,其次为NPKS处理。在0~100 cm土层,各处理土壤有机氮均以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为主,且酸解总有机氮和各组分氮含量总体上在表层土壤(0~20 cm)最高。0~100 cm土层酸解总有机氮及各组分含量总体上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土壤中的氮素以酸解有机氮为主,占全氮含量比例范围为59.01%~92.31%。与CK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降低了土壤未知态氮占全氮的比例。综上,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变化与施肥模式密切相关,有机无机肥配施和化肥+秸秆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及酸解有机氮各组分含量,进而提高土壤供氮能力,是华北平原潮土区适宜的施肥模式;从相关性分析结果看,在土壤耕层有机氮组分中酸解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是土壤氮的主要贡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 潮土 有机氮组分 有机肥 化肥 配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坡地农田土壤质量和谷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高小峰 闫本帅 +1 位作者 吴春晓 王国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83,共8页
以坡地农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试验(1995—2019年)为基础,选取裸地(LD)、对照(CK,不施肥)、单施氮肥(N1、N2处理分别为:尿素55.2、110.4 kg·hm^(-2))、氮磷肥配施(N1P、N2P处理分别为:尿素+过磷酸钙55.2+90、110.4+90 kg·hm^(-2... 以坡地农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试验(1995—2019年)为基础,选取裸地(LD)、对照(CK,不施肥)、单施氮肥(N1、N2处理分别为:尿素55.2、110.4 kg·hm^(-2))、氮磷肥配施(N1P、N2P处理分别为:尿素+过磷酸钙55.2+90、110.4+90 kg·hm^(-2))6个处理,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质量、谷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长期单施氮肥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了24.81%~39.92%;长期氮磷肥配施土壤有机碳、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7.82%~16.81%、58.18%、21.59%~22.89%、450.5%~660.3%,土壤pH值降低了0.04~0.08。(2)与CK相比,长期单施氮肥碱性磷酸酶(AP)活性提高了13.34%~19.43%;长期氮磷平衡施肥土壤的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NAG+LAP)、葡萄糖苷酶(βG)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16.76%~71.01%、47.12%~59.94%。与裸地相比,长期轮作种植作物使βG、LAP+NAG、AP活性显著提高了68.74%~342.42%,N1P处理下酶化学计量比最接近1∶1∶1稳态。(3)与CK相比,N1P处理谷子生物量和产量增加了105.25%~230.05%。谷子产量与土壤全磷、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总之,长期施肥能显著提高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质量和谷子产量,低氮磷配施(N1P)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氮磷配施 土壤质量 土壤酶活性 谷子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远县耕地地力变化状况与施肥效益的长期定位监测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毛庚 柏小勇 +1 位作者 胡萍翠 陈志翠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1期54-57,共4页
总结分析了1999~2007年宁远县水稻土的土壤肥力监测、肥力试验及农户施肥效果。结果表明:9 a间土壤中有机质平均含量下降1 g/kg,不同土种区域有机质含量变化差异较大,浅黄泥等土种有机质含量平均上升了5.1 g/kg,河沙泥等土种减少了4.7 ... 总结分析了1999~2007年宁远县水稻土的土壤肥力监测、肥力试验及农户施肥效果。结果表明:9 a间土壤中有机质平均含量下降1 g/kg,不同土种区域有机质含量变化差异较大,浅黄泥等土种有机质含量平均上升了5.1 g/kg,河沙泥等土种减少了4.7 g/kg;监测区域内约有25.6%的耕地肥力水平逐年上升,有53.3%的耕地土壤肥力呈下降的趋势;长期不施任何肥料情况下,地力产量为施肥区的64.3%,并且产量有下降的趋势,不施肥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的提高;30%有机肥与70%无机肥的配合施用为最佳配施比例。最后报道了利用该监测成果指导全县大面积的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秸秆还田所取得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壤肥力 长期定位监测 有机质 成果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