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镇化背景下基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物流发展模式与战略路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谢泗薪 侯蒙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5-50,共6页
以城镇化为研究背景,从我国物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互关系入手,截取1980年-2013年32个观测年份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物流业发展与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的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Gm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以城镇化为研究背景,从我国物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互关系入手,截取1980年-2013年32个观测年份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物流业发展与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的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Gm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3个变量在研究时段中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物流业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镇化进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率的提高短期内对物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这表明我国物流业本身并未达到理想状态,还需要加大对物流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基于此,提出了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战略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发展模式 城镇化率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常态下西部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挑战及趋势 被引量:15
2
作者 段小梅 黄志亮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6-74,共9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一带一路"及"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等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而全面建成小...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一带一路"及"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等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偏低、生态环境恶化、节能减排压力大等,又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西部开发依然位居国家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四大总体战略之首,"一带一路"新战略昭示了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方向和新蓝图;西部开发需要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也需要东、中部地区给予更多实质性支持;西部地区要增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西部开发 一带一路 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方式转变 扩大内需 “四化”同步发展 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经济一体化与物流业发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丁俊发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10,共3页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针对目前我国比较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提出的,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在于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障碍,统筹城乡发展,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适应我...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针对目前我国比较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提出的,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在于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障碍,统筹城乡发展,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物流业为生产服务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城乡经济一体化下的物流体系应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城乡经济一体化下的物流体系的核心是物品的双向流动,以达到供求的相对平衡,保障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需要;城乡经济一体化下的物流体系的主要矛盾,是流通环节过多,物流成本过高;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物流体系的关键在于培育物流运作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经济一体化 二元经济 物流业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P模式提升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吗?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克强 路江林 李岳存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113,共13页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能否践行以人为核心是其质量评判的重要标准。创新性地基于产城融合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PPP模式如何通过宏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研究发现:①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能否践行以人为核心是其质量评判的重要标准。创新性地基于产城融合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PPP模式如何通过宏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研究发现:①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PPP模式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提升了项目建设效率、强化了政府监督职能、增强了公众参与水平,整体促进了产城融合,有助于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质增效。②PPP模式既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又通过宏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③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秀文化传承对宏观层面产城融合具有较好的解释力,而公众生活便利性和生活水平改善则较好地解释了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④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PPP模式显著增强了宏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水平,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宏观层面的产城融合不直接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产生显著影响,而是经由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间接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因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PPP模式的优点,又要重视宏微观层面产城融合的作用,从多方面提升公众生活质量,进而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建设 高质量发展 结构方程模型(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两部门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郝国彩 张朕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21-29,共9页
基于两部门模型,分析工业化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的演变,并对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 基于两部门模型,分析工业化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的演变,并对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互动发展关系;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弱,尚未形成互动发展的格局;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不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两者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最低。因此,各区域应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明确政府职能,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中部地区应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优化服务业结构,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西部地区应跨越重工业化阶段,着力发展轻工业、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建设具有西部特色的以中小城市为主、大城市为辅的城市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 城镇化水平 产业结构转型 对外开放程度 区域经济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