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7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辣椒抗烟草花叶病毒L^(3)基因的KASP标记转化及应用
1
作者 陈灵芝 王兰兰 +1 位作者 高彦萍 余海涛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1,共6页
辣椒中存在抗烟草花叶病毒属的基因位点L,本研究将与抗烟草花叶病毒L^(3)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PMFR11转化为KASP标记LJK,利用BC_(1)P_(1)群体进行有效性验证,基因型和抗、感病表型之间的一致率为92.4%。对标记LJK和与抗烟草花叶病毒L^... 辣椒中存在抗烟草花叶病毒属的基因位点L,本研究将与抗烟草花叶病毒L^(3)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PMFR11转化为KASP标记LJK,利用BC_(1)P_(1)群体进行有效性验证,基因型和抗、感病表型之间的一致率为92.4%。对标记LJK和与抗烟草花叶病毒L^(3)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PMFR21检测结果进行比较,LJK与PMFR21 PCR分型结果完全一致。研究表明LJK可以快捷、高效应用于辣椒抗烟草花叶病毒L^(3)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实际育种过程中,在辣椒苗期利用LJK淘汰纯合感病基因型单株,保留杂合抗性基因型单株继续进行L^(3)基因的回交转育,创制出了含有纯合L^(3)基因的抗性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抗烟草花叶病毒 L^(3)基因 KASP标记LJ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前向人工神经网络的L^(p)逼近误差估计
2
作者 俞斌 叶海良 曹飞龙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6-904,共9页
本文构造了一类激活函数由Sigmoid函数生成的单隐层前向人工神经网络.我们使用Steklov平均函数并以目标函数的光滑模作为度量工具,估计该神经网络逼近L^(p)可积函数的速度,得到该网络L^(p)逼近的Jackson型定理.
关键词 前向人工神经网络 逼近 光滑模 L^(p)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变单侧Osgood条件下多维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L^(1)解
3
作者 唐春阳 范胜君 《应用概率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71,共19页
本文利用停时技术, Hölder不等式及Bihari不等式等工具,建立了生成元g关于y满足时变单侧Osgood条件且关于z满足时变Lipschitz连续条件下一般时间终端多维倒向随机微分方程L^(1)解的存在唯一性,丰富并改进了一些已知结果.
关键词 多维倒向随机微分方程 时变单侧Osgood条件 L^(1)解 存在唯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3
4
作者 杨静 吴永军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0,共9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逻辑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客观规律,从最高层面一步步具体化,包含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需遵循的思维、行为规范和操作路径三个层面。已有实践表明,在最高层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必须遵循系统性、关联性和序列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逻辑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客观规律,从最高层面一步步具体化,包含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需遵循的思维、行为规范和操作路径三个层面。已有实践表明,在最高层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必须遵循系统性、关联性和序列性三大思维;在中间层面,作为上接理论、下接实践的桥梁,行为规范指出需要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展开,聚焦解决真实问题并坚持学科立场;在底层层面,落实到具体操作,可以从主题选择、顶层设计、具体实施与评价三个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 实践逻辑 行为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因果逻辑的尾矿坝事故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郭梨 高元 +1 位作者 吴昊 杨震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42,共10页
针对尾矿坝事故风险分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因果逻辑的尾矿坝事故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方法。该方法首先设计了尾矿坝事故风险分析的混合因果逻辑模型框架,针对尾矿坝自身风险,识别确定性因果逻辑关系;针对人为组织失... 针对尾矿坝事故风险分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因果逻辑的尾矿坝事故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方法。该方法首先设计了尾矿坝事故风险分析的混合因果逻辑模型框架,针对尾矿坝自身风险,识别确定性因果逻辑关系;针对人为组织失误,识别非确定性的因果关系。在此模型中,事件序列图位于最顶层,用于风险逻辑演化和计算事故发生概率;中间层为故障树,探究关键事件发生的原因;贝叶斯网络位于最底层,分析具有变化性且相互关联的事件或因子的影响,评估人为和组织失效的概率。然后根据所得到的节点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Python+Neo4j方法转化为基于混合因果逻辑的尾矿坝事故知识图谱。以降雨引发的尾矿坝事故为例,分析了尾矿坝事故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利用混合因果逻辑模型对尾矿坝事故风险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推理和分析,并构建了相应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尾矿坝事故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多个角度以图形化方式描述事故的演化机理,为尾矿坝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因果逻辑 知识图谱 尾矿坝事故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数字文明的教育生态重塑与深思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现民 张盛 李新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8,共8页
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驱动世界文明从工业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数字文明呈现数字技术、数字思维、数字文化以及数字交往的主要特征,从知识观、育人观以及教学观层面推动教育底层运行逻辑的系统性变革。由此,教... 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驱动世界文明从工业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数字文明呈现数字技术、数字思维、数字文化以及数字交往的主要特征,从知识观、育人观以及教学观层面推动教育底层运行逻辑的系统性变革。由此,教育生态将呈现数字元素充分融入、数字赋能充分发挥、数字文化充分彰显、数字习惯充分形成以及数字礼仪充分遵守五项新特征,有望在育人目标、教育空间、课程内容、教育治理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发生系统性重塑。然而,数字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价值取向与实践样态等方面的冲突,导致当前教育生态重塑面临着思想僵化、体制束缚、模式固化、环境割裂以及安全隐患等现实挑战。为了更好地推进适配数字文明的教育生态重塑,建议从七个方面入手,包括大力发展教育领域的数字文化、培育社会公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不断壮大数字教育产业与产品供给、建设无缝流通与共享的数字资源体系、构建安全与可信的数字教育生态体系、打造教育空间融合的一体化育人场域、深度探索百花齐放的创新性教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明 教育生态 逻辑理路 现实挑战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建设优势学科的多维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战军 王洪才 +2 位作者 陈亮 王智超 吴南中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共22页
学科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加快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是扎实迈进高等教育强... 学科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加快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是扎实迈进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优势学科概念内涵、文化背景、精神追求、建设路径等方面均体现着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布局。为此,在厘清优势学科的内涵、特征及生成机制的前提下,我们应从价值逻辑、经济逻辑、实践逻辑、政策逻辑等维度进一步探明优势学科建设的逻辑向度,在此基础上,以完善顶层设计为引领力,以善用数字技术为牵引力,可持续推进优势学科高质量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学科 改革创新 生成机制 逻辑向度 数字技术 高等教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遵循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3
8
作者 董翠香 熊明亮 +1 位作者 韩改玲 王乐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3,共8页
采用宏观论证与微观聚焦的方式,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对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的规律逻辑、学科价值逻辑与现实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路径:高校体育学类专业应围绕优化体育学类专业育人目标,培养时代新人;将... 采用宏观论证与微观聚焦的方式,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对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的规律逻辑、学科价值逻辑与现实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路径:高校体育学类专业应围绕优化体育学类专业育人目标,培养时代新人;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价值引导;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主力军作用;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夯实育人成效4个方面全面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学类专业 课程思政建设 逻辑遵循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7
9
作者 高春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7,共11页
数字化是破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对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有助于打破“空间即建筑,形态即实体”的观念,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从线下向线上、实体向虚拟、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变,促进文化... 数字化是破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对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有助于打破“空间即建筑,形态即实体”的观念,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从线下向线上、实体向虚拟、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变,促进文化基础设施升级、服务机构互联和文化资源整合。鉴于实践中存在的数字化设施不足、文化资源互联共享不足、网络文化治理滞后等问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发展要以数字化赋能为主线,按照理论赋能推动思想理念转变、技术赋能提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品质、服务赋能增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活力、治理赋能提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管理效度的逻辑机理,依据“新空间、新基建、新机制、新场景”路径,以“数字化+”“互联网+”“人工智能+”为驱动,打造多元场景融合、线下线上协同、供给需求匹配、数量质量并重、标准特色兼容的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赋能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逻辑机理 空间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害风险应急管理敏捷能力的生成逻辑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广华 钱伟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8,共15页
灾害风险日益呈现出高频次、大规模、致灾复杂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征,客观上要求应急管理系统具备灵敏感知、快速应对和适应变化的敏捷能力。然而,应急管理系统的碎片化不利于打造其敏捷能力。为此,本文基于敏捷治理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 灾害风险日益呈现出高频次、大规模、致灾复杂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征,客观上要求应急管理系统具备灵敏感知、快速应对和适应变化的敏捷能力。然而,应急管理系统的碎片化不利于打造其敏捷能力。为此,本文基于敏捷治理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应急管理碎片化的现实图景出发,构建提升应急管理敏捷能力的逻辑框架:一是打造集中管理和分散决策相互均衡的应急管理系统架构;二是加强应急管理系统运行控制系统的规范性与衔接性;三是通过平台和技术支撑应急管理系统的敏捷效能。在这个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强化危机学习、推行包容性文化、强化实训演练、转变考核方式等保障措施,以加速形成应急管理敏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片化 敏捷性 应急管理 逻辑框架 复杂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进路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榕 田晓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包括:如何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为破解这些难题,民族地区旅游业应当着重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挖掘、中华文化符号运用以及中华文化共同性话语提炼等方面的工作,进而实现以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旅游业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逻辑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成效逻辑转向增值逻辑:数字化技术支持教师评价改革的未来指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南中 邱骏鹏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3,共9页
当前,效率主义主导的教师评价遵循成效逻辑,导致教师的关注视角从“教学”转向“成果”,进而引发了评价中的异化现象,如强调问责而非促进教师成长、重视指标完成而忽视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偏向个体诉求而忽略公共需求、关注个人发展速度... 当前,效率主义主导的教师评价遵循成效逻辑,导致教师的关注视角从“教学”转向“成果”,进而引发了评价中的异化现象,如强调问责而非促进教师成长、重视指标完成而忽视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偏向个体诉求而忽略公共需求、关注个人发展速度而忽视集体协同等。为了纠正这些问题,教师评价应转向以能力增值为导向的评价逻辑。参考“技术—制度—文化”分析框架,结合技术赋能理论与生态理论,并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研究设计了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增值评价体系,涵盖其内涵、优势、运行思路和技术架构。该体系强调教师评价中的人文关怀与德性主张,旨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营造“诗意栖居”的育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效逻辑 增值逻辑 教师评价 数字化转型 教师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治理:复杂情境下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强强 刘婷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6,共7页
在复杂治理情境中,采取科学策略以应对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激发社会活力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治理主体、治理制度、文化样态是诠释乡村复合治理过程的三个认知维度。G村的个案研究表明,在应对治理资源匮乏、治理任务繁重、治理... 在复杂治理情境中,采取科学策略以应对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激发社会活力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治理主体、治理制度、文化样态是诠释乡村复合治理过程的三个认知维度。G村的个案研究表明,在应对治理资源匮乏、治理任务繁重、治理规则复杂的复合场域中,要利用多重治理要素来匹配乡村场域的不确定性后果。利用嵌入性主体与内生性主体的多元互动,立足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合作以及多元文化的互嵌,可归纳出复合治理模式的有效运行方向。具体而言,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整体性思维,促进多重治理要素的协同复合与联动融合,构建稳固的乡村治理行动者网络,对复杂性社会的多样需求进行充分回应,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制度预期,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治理 复杂情境 乡村治理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逻辑学——逻辑学的大一统理论
14
作者 何华灿 何智涛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7,共13页
人工智能80年研究实践证明,不能用传统物质学科范式做指导,需要进行学科范式变革,接受信息学科范式的指导。相应的,作为智能学科基础理论之一的逻辑学,也需要进行逻辑范式变革,由数理形式逻辑主导变革为由数理辩证逻辑主导。本文阐述了... 人工智能80年研究实践证明,不能用传统物质学科范式做指导,需要进行学科范式变革,接受信息学科范式的指导。相应的,作为智能学科基础理论之一的逻辑学,也需要进行逻辑范式变革,由数理形式逻辑主导变革为由数理辩证逻辑主导。本文阐述了数理形式逻辑和数理辩证逻辑的区别和关系,确认两者是对立不充分的统一体,具有相互补充、各司其职的关系,本文提出的泛逻辑学,可以在数理形式逻辑的基础上,逐步把它拓展成为数理辩证逻辑。因为数理形式逻辑(标准逻辑、刚性逻辑)是全面受到“非此即彼性”约束的理想化的基本逻辑,而数理辩证逻辑是面向现实世界的具有“亦此亦彼性”、甚至“非此非彼性”的高级逻辑,基本逻辑是高级逻辑的一个特例,如同代数是微积分的特例一样。泛逻辑的使命就是在基本逻辑基础上,逐步放开某些逻辑因素的“非此非彼性”,引入“亦此亦彼性”、甚至“非此非彼性”,形成各种不同的非标准逻辑或超协调逻辑,这些逻辑都是整个数理辩证逻辑的组成部分。而且研究证明,柔性命题逻辑算子与柔性神经元可以存在一体两面的等价关系,神经网络可以不是黑箱,而具有明确的逻辑含义。最后指出,数理辩证逻辑是一个开放的逻辑体系,其边界可以不断扩张,没有上限。泛逻辑可以全面无死角地支撑智能学科范式变革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逻辑 辩证逻辑 博弈逻辑 数理逻辑 人工智能 泛逻辑学 统一理论 柔性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体制化”到“体制化”:制度逻辑视角下社会工作融入社会治理的行动选择 被引量:1
15
作者 闵兢 杨发祥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101,共11页
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制的确立到社工站的建设,社会工作一直是作为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力量”被纳入“准体制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基于制度逻辑视角,社会工作在“准体制化”阶段虽然被制度隐形的“合法性压力”所约束,从而表现... 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制的确立到社工站的建设,社会工作一直是作为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力量”被纳入“准体制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基于制度逻辑视角,社会工作在“准体制化”阶段虽然被制度隐形的“合法性压力”所约束,从而表现出行政趋同的行动取向,但也在工具主义逻辑的驱使下充分撷取了制度的“可获取性”和“可利用性”,借用政府的符号身份、行政资源和监管评估,实现内源性的借力发展。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工作正式进入国家党政体制,“体制化”语境中的社会工作需要秉持“恰当性逻辑”,承担起统合性治理的主导任务,从角色定位、服务取向和治理模式层面进行适应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体制化 制度逻辑 社会工作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学生数字素养教育:价值意蕴、联动逻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军其 刘萌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共10页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人才强国”的先导性工作。当前,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存在教育主体单一、教学方式滞后、系统化不足等问题,为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家校社协同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家校...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人才强国”的先导性工作。当前,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存在教育主体单一、教学方式滞后、系统化不足等问题,为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家校社协同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家校社协同育人对数字素养的系统化培育、数字素养教育的创新变革以及新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指导,研究提出目标联动、动力联动、角色联动、境脉联动以及情感联动是家校社形成数字素养教育合力的内在逻辑。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要从增强价值认同、提升专业能力、营造育人环境、挖掘各方优势以及实施评价改革等路径,来实现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数字素养 家校社协同 联动逻辑 交叠影响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行时保证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综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磊 王琦 +1 位作者 陈曦 刘嘉琛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3-1015,共13页
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它们自身具有的难解释、难认证等问题限制了它们在各行业的实际应用。而运行时保证(RTA)技术通过监控系统状态实现了功能之间的切换,化“复杂”为“简单”,初步解决了一些复... 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它们自身具有的难解释、难认证等问题限制了它们在各行业的实际应用。而运行时保证(RTA)技术通过监控系统状态实现了功能之间的切换,化“复杂”为“简单”,初步解决了一些复杂系统行为难预测、难解释、不安全、非预期结果的问题,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对RTA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进行综述,为研究者了解最新的RTA技术研究动态、发展趋势提供参考。首先,回顾RTA技术的发展历程;其次,在描述RTA的基本原理架构以及切换逻辑的基础上,对当前RTA在智能航空、无人机(UAV)、智能航天和自动驾驶汽车领域中及信息物理系统(CPS)和安全强化学习上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性梳理;最后,对RTA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行时保证 复杂功能 切换逻辑 替换认证 智能航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教研室助推教师自主发展:逻辑向路、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哲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9,共6页
教师发展是为促进教师个体生命成长和专业成长、超越自我与不断精进的过程,教师发展的自主性是教师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为推进传统教研室的转型升级,虚拟教研室应运而生,成为连接“数智技术”“教师发展”两个具有时代... 教师发展是为促进教师个体生命成长和专业成长、超越自我与不断精进的过程,教师发展的自主性是教师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为推进传统教研室的转型升级,虚拟教研室应运而生,成为连接“数智技术”“教师发展”两个具有时代特征与生长向度的“关键力量”。虚拟教研室与教师发展的逻辑“耦合”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增力,赋能教师自主发展。在技术重塑教研室新的生态背景下,教师将面临教学理念更新、专业知识扩增、自主性驱动、评价改革引领等方面的现实挑战,需要从精神、物质、机制、评价层面,聚焦理念、知识、制度、评价改革等要素,探索助推教师自主发展的实践路向,为实现高质量教师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教研室 教师自主发展 逻辑“耦合” 实践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锁平 和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6,112,共7页
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办学呈现一种动态需求演进趋势。在宏观层面,国家推动职业教育从产教结合走向产教融合,不断强化和赋予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在区域的中观发展层面,推动职业教育、产业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全要素联... 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办学呈现一种动态需求演进趋势。在宏观层面,国家推动职业教育从产教结合走向产教融合,不断强化和赋予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在区域的中观发展层面,推动职业教育、产业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全要素联动;在微观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层面从共建走向共生。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不断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理念认识从模糊到清晰、顶层设计从单一到系统、自我定位从内部到全局、实践探索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同样处于一种不断的自我演进趋势。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通过精准提升产教融合的政策供给效能、推进产教融合载体实体化运作、集聚多元主体优势要素、聚焦产教融合的关键功能、提升产教供需匹配度、构建产教城联动的产教融合发展生态等多种优化举措,提升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内在逻辑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的制度逻辑和时代转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段庆华 罗刚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6,155,共12页
非遗法体系以“国家在场”与系统论作为制度逻辑和理论来源,既是国家治理义务连结传统社会的范式,也是“国家在场”系统性嵌入非遗法律的应然选择与实然结果。法人类学视角下非遗法体系通过文化治理的社会实践、地方自主与国家动员的法... 非遗法体系以“国家在场”与系统论作为制度逻辑和理论来源,既是国家治理义务连结传统社会的范式,也是“国家在场”系统性嵌入非遗法律的应然选择与实然结果。法人类学视角下非遗法体系通过文化治理的社会实践、地方自主与国家动员的法律整合、批判反思“符号暴力”重构文化权力关系,形成国家真实在场、融合在场、深度在场的制度经验,并在权力场域中通过名录和传承传播制度、行政管理体制、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形塑行动者逻辑。系统性保护时代转向要求非遗法体系激活趋深走实效能,构建法治引领、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的共生机制,强化国家权力与社会多元主体利益互动,化解系统性保护中整体面向和社区自主之间的张力,平衡法治统一性与地方性知识特性,实现非遗国家治理的有效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 国家在场 系统性保护 制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