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北黄土区自然恢复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文思 朱清科 +2 位作者 卢纪元 王瑜 王利娜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0-526,共7页
从优势种种间关系入手,探索陕北黄土区自然恢复植物群落机理为近自然造林植物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基于2×2列联表,采用W检验、X^2检验、联结系数AC及共同出现百分率PC方法,对陕北自然恢复15年的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从优势种种间关系入手,探索陕北黄土区自然恢复植物群落机理为近自然造林植物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基于2×2列联表,采用W检验、X^2检验、联结系数AC及共同出现百分率PC方法,对陕北自然恢复15年的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该植物群落总体联结性VR(方差比率)>1,统计量W>X_(0.05)~2(N),说明该植物群落总体种间表现出正关联,且达到显著水平。20个优势种种间联结性的分析结果表明,正关联种对的数量(114)多于负关联种对(75),无关联种对为1,且联结程度呈极显著和显著的种对数所占比例较小;种对间的正负关联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之间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陕北黄土区植被自然恢复15年,大多数植物种的分布较为独立,群落仍处于演替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自然恢复 优势种 种间联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态修复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胜 陈立 +7 位作者 崔晓梅 薛杉 张翠云 蔺文静 李政红 殷密英 马琳娜 张发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00-2205,共6页
为修复陕北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采用优化原位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方法与地质环境相结合的微生态技术,在试验区均匀加入了3%的优化菌群制剂,选择优化出的菌群初步鉴定主要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ccu... 为修复陕北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采用优化原位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方法与地质环境相结合的微生态技术,在试验区均匀加入了3%的优化菌群制剂,选择优化出的菌群初步鉴定主要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ccus)、放线菌属(Actinomayces)、真菌类的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等,调控了土壤温度、含水量、氧和营养物质等,进行了土壤中石油的降解与修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区土壤中人为添加石油平均含量在2318.5mg·kg^-1时,经过11~32d原位微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土壤中的石油含量降解可达68.47%~84.30%,而对照区土壤中人为添加的石油含量变化不大,降解率基本在10%以内,说明在自然条件下土壤中石油降解是缓慢的。这个试验验证了地质微生态修复技术在陕北黄土区土壤石油污染修复的有效性,探索了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石油污染 原位 地质微生态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三叠系储集层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小莉 赵四海 程玉群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6-339,共4页
为了解陕北三叠纪储集层特征 ,利用常规物性、压汞、沉积相等方法 ,分析了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 2 + 3、长 4+ 5、长 6油层组的岩石学、物性、孔隙结构、毛管压力曲线等特征。结果表明 :其储集层主要由细粒 -极细粒长石砂岩组成 ,填... 为了解陕北三叠纪储集层特征 ,利用常规物性、压汞、沉积相等方法 ,分析了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 2 + 3、长 4+ 5、长 6油层组的岩石学、物性、孔隙结构、毛管压力曲线等特征。结果表明 :其储集层主要由细粒 -极细粒长石砂岩组成 ,填隙物含量 3.0 %~ 32 .5%;储集层具有低孔、低渗特点 ,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 ;储集层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含油性明显受控于沉积环境。认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道砂体主体部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沉积环境 三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森林植被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 被引量:27
4
作者 相辉 岳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726-731,共6页
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森林群落的系统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 FA)及其与 5个土壤变量的多元统计分析 ,定量研究了该地区森林植被的类型及土壤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陕北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可分为 5个群系 ,即油松林、辽东栎林、山杨... 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森林群落的系统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 FA)及其与 5个土壤变量的多元统计分析 ,定量研究了该地区森林植被的类型及土壤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陕北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可分为 5个群系 ,即油松林、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和侧柏林 ,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的结果完全一致。该地区森林植被格局可由群落土壤条件的差异来解释 ,土壤因子中含水量、全氮和有机质是主导性因素 ,各群落沿此梯度呈现出一定的分布格局 ,其它土壤因子的作用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黄土高原 森林 排序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环境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榆林地区沙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其与植物C,N的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春杰 朱志梅 +1 位作者 张仁慧 杨梅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62,共6页
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采样,对陕北榆林地区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其和植物体有机C、全N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性质随沙漠化过程变化呈现规律性的变化。随沙漠化加剧,同一沙漠化梯度不同剖面的pH值... 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采样,对陕北榆林地区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其和植物体有机C、全N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性质随沙漠化过程变化呈现规律性的变化。随沙漠化加剧,同一沙漠化梯度不同剖面的pH值随深度增加基本呈增加趋势。随沙漠化程度加剧,土壤脲酶活性急剧降低,随土壤剖面加深,酶活性也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整个剖面较高,并随剖面深入先降低后升高。(2)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与其它因子的相关性均不大,除pH值外的其它各因子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除植物和土壤C/N、土壤容重与其它各指标存在负相关关系外,其它指标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陕北榆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的土壤侵蚀效应 被引量:4
6
作者 甘枝茂 岳大鹏 +1 位作者 查小春 甘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30,共4页
通过定位观测和实地调查,对陕北黄土丘陵区已建乡村聚落的水力侵蚀、新建窑洞(房)过程中的弃土侵蚀及窑洞坍塌形成的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2004.6~2004.10),乡村聚落的平均水力侵蚀强度为5 434.3 t/km2,已达到强度级侵蚀... 通过定位观测和实地调查,对陕北黄土丘陵区已建乡村聚落的水力侵蚀、新建窑洞(房)过程中的弃土侵蚀及窑洞坍塌形成的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2004.6~2004.10),乡村聚落的平均水力侵蚀强度为5 434.3 t/km2,已达到强度级侵蚀,其中户间道路为7 348.0 t/km2,户间空地为6 873.2 t/km2,院落为2 081.7 t/km2;②新建1孔(间)窑洞或平房,平均弃土34.9 m3,相当于动土量的23.6%;延安以北丘陵区近20年新建窑(房)平均每年弃土7 957.2万m3,弃土年流失量约为517.22万m3(775.83万t/a);③在调查的102孔(间)塌窑所形成的松散堆积体,平均每孔(间)窑(房)年流失泥沙46.3 m3,延安以北丘陵区因塌窑每年流失泥沙1 249.17万m3(1 873.76万t/a).以上说明乡村聚落发展带来了较严重的土壤侵蚀,应加强研究与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土壤侵蚀 黄土丘陵区 陕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图像分类方法研究——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咏梅 李锐 杨勤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66,共4页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采用一种遥感影像和单纯的监督分类方法,难以获得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为解决此问题,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以主成分变换的方法对多源遥感影像(TM多光谱数据和SPOT全色波段数据)进行融...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采用一种遥感影像和单纯的监督分类方法,难以获得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为解决此问题,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以主成分变换的方法对多源遥感影像(TM多光谱数据和SPOT全色波段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同时在分类中采用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分类法,改进训练样本选取方法。先以非监督分类获得初始训练样本,在对样本进行删除、增补、合并等调整的基础上,再进行监督分类,这2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使土地利用信息自动提取的精度明显提高。与仅以TM影像为信息源,采用单纯监督分类法的分类结果对比可知,土地利用各类别的提取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类总精度从82.0%提高到89.2%;水体、水田和城镇用地等面积较小类别的精度提高了10%以上;坡耕地与林草地的混分现象明显减少,精度均提高了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研究结果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融合 土地利用 分类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晋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适播期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马雅丽 栾青 +6 位作者 李效珍 刘文平 李芬 班胜林 李海涛 张娜 张祎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281,共8页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物候期、生长发育及产量都产生很大影响,研究马铃薯生长季热量资源和适播期变化特征,对调整品种布局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6年晋北地区地面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物候期、生长发育及产量都产生很大影响,研究马铃薯生长季热量资源和适播期变化特征,对调整品种布局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6年晋北地区地面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晋北马铃薯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基于积温稳定性原理,建立气象产量预测模型,得出最高气象产量对应的适播期,并分析适播期的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晋北马铃薯生长季气温以0.32℃·10a^(-1)速率呈升温趋势,≥5℃积温以47.0℃·d·10a^(-1)速率呈增加趋势。气候变暖背景下对晋北马铃薯产量影响显著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出苗~分枝期的平均气温,全生育期的积温、日照时数、需水量,出苗~分枝期、花序形成~可收期及全生育期的最高气温≥30℃的日数。气温和日照基本为负效应,降水在营养生长期为负效应,生殖生长期为正效应。晋北马铃薯适播期随着气候变暖有提前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适播期在5月上旬末至5月中旬,90年代适播期在5月上旬,21世纪最初10 a适播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初,2010年以后马铃薯适播期提前到4月中旬末至4月下旬。建议晋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盆地地区种植中晚熟品种,尽量选择早播,可以选择4月中旬末至4月下旬,高海拔地区建议种植中熟品种或采取地膜覆盖提早播期来种植中晚熟品种,可以在4月下旬末至5月上旬播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马铃薯 适播期 产量 晋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土壤侵蚀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5
9
作者 甘锐 岳大鹏 +1 位作者 甘枝茂 查小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6-100,共5页
通过定位观测和实地调查,对陕北多沙粗沙区已建乡村聚落的水力侵蚀,新建窑洞(房)过程中的弃土侵蚀及窑洞坍塌形成的侵蚀进行了研究。(1)观测期间(200406—200410),乡村聚落的平均水力侵蚀强度为5 434.3 t/km2,已达到强度级侵蚀,其中户... 通过定位观测和实地调查,对陕北多沙粗沙区已建乡村聚落的水力侵蚀,新建窑洞(房)过程中的弃土侵蚀及窑洞坍塌形成的侵蚀进行了研究。(1)观测期间(200406—200410),乡村聚落的平均水力侵蚀强度为5 434.3 t/km2,已达到强度级侵蚀,其中户间道路为7 348.0 t/km2,户间空地为6 873.2 t/km2,院落为2 081.7 t/km2;(2)新建1孔(间)窑洞或平房,平均弃土34.9 m3,相当于动土量的23.6%;延安以北丘陵区近20 a新建窑(房)平均每年弃土7.96×107m3,弃土年流失量约为5.17×106m3(7.76×106t/a);(3)在调查的102孔(间)塌窑所形成的松散堆积体中,平均每孔(间)窑(房)年流失泥沙46.3 m3。延安以北丘陵区因塌窑每年流失泥沙1.25×107m3(1.87×107t/a)。研究表明乡村聚落发展带来了较严重的土壤侵蚀,应加强研究与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土壤侵蚀 防治对策 多沙粗沙区 陕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雄 董伟 王立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5-158,共4页
以陕北榆林市榆阳区田区试验结果为基础,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杂粮作物降水生产潜力依次为:谷糜〉黑豆〉绿豆〉荞麦。目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作物的生产潜力开... 以陕北榆林市榆阳区田区试验结果为基础,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杂粮作物降水生产潜力依次为:谷糜〉黑豆〉绿豆〉荞麦。目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作物的生产潜力开发度仅为9.78%-19.07%,平均为13.83%,尚有86.17%的生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田区试验结果与公式概算具有很好的吻合度,表明所取得的降水生产潜力结果具有可靠性。对照较低的现实生产水平,该结果预示着小杂粮生产的巨大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丘陵沟壑区 小杂粮 降水生产潜力 开发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陕西水源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被引量:12
11
作者 钟原 陈菊红 +2 位作者 马安妮 杜金柱 王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9-124,共6页
以陕西水源区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从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并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衡量了水土保持项目效果。结果表明:总体来看,... 以陕西水源区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从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并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衡量了水土保持项目效果。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水土保持项目改善了陕西水源区整体质量,但在不同效益之间存在差异。基础效益方面表现最优,治理度、土地利用率、道路硬化率等有大幅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次之,森林覆盖率、环境质量提高率和资金产投比等提升不够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项目对受教育程度、农产品商品率等拉动不足。该研究为南水北调工程水土保持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陕西水源区 水土保持 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与农村聚落耦合发展初探 被引量:11
12
作者 惠怡安 徐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3-86,共4页
生态修复与聚落建设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必须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上发展农村聚落,逐步减轻区域生态环境压力,这对于扭转农村聚落"生态恶化—贫困"的恶性循环,恢复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 生态修复与聚落建设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必须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上发展农村聚落,逐步减轻区域生态环境压力,这对于扭转农村聚落"生态恶化—贫困"的恶性循环,恢复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在研究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及其修复途径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生态修复的农村聚落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聚落应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并采取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生产耕作方式,调整散乱的聚落生活空间结构,以便转移人口,解决环境人口超载问题,并进一步做好农村聚落的迁村并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生态修复 农村聚落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娟 卓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220-223,229,I0002,共6页
[目的]分析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2000,2007和2012年土壤侵蚀量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在GIS和RS的技术支持下,以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研究区域,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预报方程(RUSLE模型)为... [目的]分析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2000,2007和2012年土壤侵蚀量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在GIS和RS的技术支持下,以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研究区域,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预报方程(RUSLE模型)为评价模型,利用ArcGIS 9.2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域2000,2007和2012年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2000—2012年土壤侵蚀量呈下降趋势,2012年较2000年下降了1 162t/(km2·a);以子长县为例,2000年土壤侵蚀模数在2 500t/(km2·a)以下的面积仅占区域总面积的0.1%,2012年上升为55.2%;2000年研究区主要土壤侵蚀强度为中度侵蚀,2012年为轻度侵蚀,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子长、安塞、志丹等县。[结论]植被覆盖因子是影响区域内土壤侵蚀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以有效抑制区域内土壤侵蚀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区 土壤侵蚀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半干旱风沙区人工林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增文 冯顺煜 +1 位作者 段而军 刘卓玛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9-134,共6页
【目的】研究林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为指导森林经营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样方法对陕北半干旱风沙区(陕西靖边)人工林下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统计并计算了林下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盖度、优势度及物种多样性... 【目的】研究林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为指导森林经营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样方法对陕北半干旱风沙区(陕西靖边)人工林下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统计并计算了林下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盖度、优势度及物种多样性。【结果】(1)林下植物一般以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种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为34%~88%。(2)林下植物的总盖度大小顺序为:旱柳林(26.18%)〉小叶杨×油松林、刺槐林(8.76%~11.77%)〉小叶杨林、小叶杨×柠条林(2.77%~3.16%)〉油松林、沙棘林、油松×柠条林、柠条林、天然草地(对照)(1.06%~1.57%)〉小叶杨×沙棘林、紫穗槐林(0.72%~0.77%)。除小叶杨×油凇林和小叶杨×柠条林地外,其他林地的草本层总盖度都大于灌木层。(3)林下优势植物种类差异不大,且以沙蒿(Artemisiadesertorum)、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狗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羊胡子草(Carex rigescens)、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为主。(4)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大小顺序为:旱柳林、刺槐林和小叶杨林(6.00~7.18)〉小叶杨×柠条林、小叶杨×油松林、油松林(4.87~5.38)〉沙棘林、油松×柠条林、柠条林、小叶杨×沙棘林(4.06~4.49)〉紫穗槐林、天然草地(2.15~2.76),且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大于灌木层。【结论】陕北半干旱风沙区人工林下植物群落盖度及其物种多样性普遍较低,且阔叶树种林下植物群落一般比针叶树种和灌木林丰富,在针叶林中积极引进阔叶树种形成混交林,是增加林下植物多样性、维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半干旱风沙区 人工林 植物群落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丘陵区农田蒸散规律及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开宝 刘国彬 +1 位作者 李景林 高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96,共6页
 为了探讨陕北黄土高原农田土壤蒸散规律及水分环境现状,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采用TDR法测定了土壤水分,对陕北峁状丘陵区旱梯田裸露地、作物地以及农田覆盖地土壤水分进行系统监测,并结合野外自动气象哨资料,分析了该区农田土壤水分...  为了探讨陕北黄土高原农田土壤蒸散规律及水分环境现状,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采用TDR法测定了土壤水分,对陕北峁状丘陵区旱梯田裸露地、作物地以及农田覆盖地土壤水分进行系统监测,并结合野外自动气象哨资料,分析了该区农田土壤水分蒸散规律。结果表明,裸露地周年存在两个蒸发高峰期,年蒸发量占降水量的74.4%;土地空闲期对恢复土壤水分亏缺贡献很大;地面采取部分覆盖(地膜覆盖,覆盖率60%)有利于土壤水分环境的恢复与保护,而采取全覆盖(组合覆盖和秸秆覆盖,覆盖率100%)有利于土壤水分的高效利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该区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技术途径:采取双料沟垄组合覆盖技术最大限度地抑制裸露地表的无效蒸发,草粮轮作、避免耕地荒芜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 峁状丘陵区 农田蒸散 水分环境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留茬固土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闫小丽 薛少平 朱瑞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4,111,共6页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固土保水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针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和种植习惯,在分析其制约因素及借鉴国内外先进保护性耕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玉米留根茬固土、隔年错行免耕...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固土保水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针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和种植习惯,在分析其制约因素及借鉴国内外先进保护性耕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玉米留根茬固土、隔年错行免耕施肥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并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参照,在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横山县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增加了480 kg/hm2,增产率为6.27%,增收1 590.5元/hm2,地表风蚀量减少37%,土壤含水率总体增加,灌溉用水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结论】保护性耕作模式较传统耕作模式具有显著的防风固土、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收的效果,适宜在长城沿线风沙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留茬固土 保护性耕作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D生产函数模型的陕北农村土地利用生态经济分析——以延安市赵庄村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春越 王益 +2 位作者 谢永生 任志远 王万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4-230,共7页
以陕北延安市城郊赵庄村为研究对象,以农户地块调查和土壤类型相结合,选取了高、中、低收入农户共33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涉及到298块地块和14种土地利用方式,28种分析单元。在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基础上,将地块尺度和流域尺度结合起... 以陕北延安市城郊赵庄村为研究对象,以农户地块调查和土壤类型相结合,选取了高、中、低收入农户共33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涉及到298块地块和14种土地利用方式,28种分析单元。在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基础上,将地块尺度和流域尺度结合起来进行城郊农村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分析,探索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融合点。研究结果表明,除部分红土类型外,延安市赵庄村大多数土地的生态类型对于农业基本是适宜的。但是除部分对于比较传统的种植业高度适宜外,其他都基本适宜,适宜度并不很高。对于传统的种植作物,如玉米、谷糜,在以后的管理中,要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多施有机肥,做到合理施肥。对于小瓜、大棚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应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提高其经济效益。对于豆类、白菜种植来说,劳动力对其产量影响程度很小;对于薯类和萝卜,技术水平对其影响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经济分析 C—D生产函数模型 陕北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山地苹果幼树节水包滴灌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毛晨鹏 王延平 +2 位作者 雷玉山 苏一鸣 陈世龙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1-24,共4页
以陕北黄土丘陵区坡度大、地形破碎、干旱严重且补水困难的山地为对象,研究了节水包滴灌对苹果幼园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苗木栽植成活率、幼树叶片生理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节水包滴灌能够保持原有的土壤结构状态,干旱季... 以陕北黄土丘陵区坡度大、地形破碎、干旱严重且补水困难的山地为对象,研究了节水包滴灌对苹果幼园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苗木栽植成活率、幼树叶片生理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节水包滴灌能够保持原有的土壤结构状态,干旱季节20~60cm土层的含水量比等量水穴灌提高15.43%~25.28%,比对照提高18.94%~36.10%;苹果苗木栽植成活率分别比穴灌和对照提高11.6%和15.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穴灌和对照提高5.10%和8.80%;3a生幼树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比穴灌和对照提高12.44%和28.01%,地下部生物量分别比穴灌和对照提高7.38%和14.84%。节水包滴灌成本低、节水、省工、易移动、操作简单,在干旱破碎山地苹果幼园栽培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丘陵区 山地苹果 幼树 节水包 滴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森林地带侧柏种群结构及动态初探 被引量:10
19
作者 岳明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231-239,共9页
对陕北黄土区森林地带的侧柏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侧柏种群是本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先锋乔木种群之一,在裸岩陡坡等特殊生境中亦能形成稳定的群落;(2)侧柏种群大小结构分初始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下... 对陕北黄土区森林地带的侧柏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侧柏种群是本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先锋乔木种群之一,在裸岩陡坡等特殊生境中亦能形成稳定的群落;(2)侧柏种群大小结构分初始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下降型、极度下降型、残留型及偏途顶极型等7种类型,并随演替的进行呈现由初始增长型过渡到残留型的变化;(3)侧柏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呈现负增长,且与乔木层盖度、侧柏种群年龄及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森林地带 侧柏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1
20
作者 张智勇 王瑜 +2 位作者 艾宁 刘广全 刘长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6-63,共8页
【目的】探究陕北黄土区退耕还林(草)后形成的主要植被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今后该地区人工林土壤碳汇管理以及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为我国北方森林土壤碳的相关研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吴起县... 【目的】探究陕北黄土区退耕还林(草)后形成的主要植被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今后该地区人工林土壤碳汇管理以及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为我国北方森林土壤碳的相关研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吴起县大吉沟森林公园内的油松林、沙棘林、草地、油松沙棘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样区,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灰色关联法,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在0~100 cm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具有明显表聚现象,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2)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沙棘林(7.03 g/kg)>低坡度油松沙棘混交林(5.34 g/kg)>草地(5.16 g/kg)>高坡度油松沙棘混交林(3.87 g/kg)>油松林(3 g/kg),沙棘林与油松林、高坡度油松沙棘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介于41.11~74.76 t/hm2。(4)不同植被土壤剖面C/N在16.41~39.11之间,C/N均值由大到小表现为沙棘林(34.68)>低坡度油松沙棘混交林(25.88)>草地(25.82)>油松林(23.08)>高坡度油松沙棘混交林(22.71)。(5)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因子与有机碳含量关联度均在中等关联以上,与有机碳含量关系密切。【结论】研究区在今后建设碳汇林时应充分考虑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优先选择沙棘等优势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碳氮比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