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22年陕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时空分布及引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吕文茜 王雁林 +3 位作者 陈新建 李永红 李惟惟 叶孟沅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7-212,共6页
基于陕西省2001—2022年地质灾害资料,分析研究了榆林和延安22年来黄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引发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对陕西省乃至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①在空间上重灾区呈弧形分布,主要在榆林... 基于陕西省2001—2022年地质灾害资料,分析研究了榆林和延安22年来黄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引发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对陕西省乃至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①在空间上重灾区呈弧形分布,主要在榆林的清涧县、绥德县、子洲县以及延安的宝塔区、安塞区、志丹县。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丘陵区,支流两岸和河流交汇处。②在时间上主要发生在冻融季节和汛期,其中3月和7—10月是地质灾害高发期,而以7—8月为集中暴发期、产生的灾害最为严重。③降水和人工切坡是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④防治上,榆林、延安每年3月与汛期7—10月是重点防范期,弧形带是重点防范区,应加强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宣传培训等综合防治措施;榆林前5d累计降水量在76 mm左右、预报降水量在37 mm时,延安地区前5d累计降水量在79 mm左右、预报降水量42 mm时,发出预报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时空分布 致灾因素 防治措施 陕北黄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及其用地特征 被引量:27
2
作者 甘枝茂 岳大鹏 +2 位作者 甘锐 刘啸 裴新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2-106,共5页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划分为河谷平原型、坡麓台地型、支毛沟型及墚峁坡型等4种类型.论述了乡村聚落具有规模小、密度小、分布不均匀,沿树枝状水系递减,大多有向阳、向路、向沟等特点.分析了聚落用地情况,...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划分为河谷平原型、坡麓台地型、支毛沟型及墚峁坡型等4种类型.论述了乡村聚落具有规模小、密度小、分布不均匀,沿树枝状水系递减,大多有向阳、向路、向沟等特点.分析了聚落用地情况,其中院落用地较大,占聚落总用地的41 8%~58.6%,人口密度大的绥德、米脂地区,户均聚落占地较少(391m2),而人口密度小的榆阳区户均聚落占地较多(498m2);乡村聚落实际占地比一般统计数字大47.8%,同时聚落用地数量在不断增大,并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地 乡村聚落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地区 院落 规模 人口密度 分布 平原 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窑洞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 被引量:19
3
作者 白凯 吴成基 +2 位作者 苏慧敏 马彦飞 姚宏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79,共4页
窑洞不仅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孕育了黄土高原浓重的民俗民情、体现了人地和谐发展观的文化形式;窑洞文化是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深度开发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文章结合陕北旅游发展实际,全面分析了旅游开... 窑洞不仅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孕育了黄土高原浓重的民俗民情、体现了人地和谐发展观的文化形式;窑洞文化是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深度开发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文章结合陕北旅游发展实际,全面分析了旅游开发面临的机遇和问题,进一步提出了陕西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应当抓住陕北红色旅游热这个发展契机,采取依托延安、深挖窑洞文化内涵、将窑洞旅游与其它旅游项目捆绑推出等策略和建议,使窑洞文化旅游成为发展陕北旅游的新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窑洞文化 黄土文化 旅游开发 陕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北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对水土流失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4
作者 王青杵 王改玲 +2 位作者 石生新 庄丽 孙泰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1-74,79,共5页
以设在山西省阳高县的大型径流观测场为依托,研究晋北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对水土流失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条、沙棘、油松植被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蓄水能力为84.8%~95.9%,保土能力为95.2%~99.7%;植被生长的第3年和第4... 以设在山西省阳高县的大型径流观测场为依托,研究晋北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对水土流失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条、沙棘、油松植被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蓄水能力为84.8%~95.9%,保土能力为95.2%~99.7%;植被生长的第3年和第4年,荒坡区和苜蓿区的蓄水保土能力急剧增强,第4年蓄水能力分别达82.8%和91.2%,保土能力达97.0%和98.0%;不同植被区4-9月土壤水分变异系数为7.0%~19.1%,其中油松区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沙棘、苜蓿和柠条区,荒坡区和裸坡区变异较小,不同植被区土壤水分亏缺率为23.98%~52.66%,亏缺顺序为柠条区>苜蓿区>油松区>沙棘区>荒坡区>裸坡区。可见,植被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变异及亏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土壤水分 人工植被 晋北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威胁窑洞民居的地质灾害问题--以陕西延安地区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玉华 张睿 +1 位作者 王佳运 武文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23-1229,共7页
窑洞是陕北黄土丘陵区民居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介绍区内窑洞的类型和分布的基础上,阐述了滑坡、崩塌、塌窑、窑洞透水等主要窑洞民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从沟谷发育期、斜坡结构类型、地形特征等方面分析了窑洞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 窑洞是陕北黄土丘陵区民居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介绍区内窑洞的类型和分布的基础上,阐述了滑坡、崩塌、塌窑、窑洞透水等主要窑洞民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从沟谷发育期、斜坡结构类型、地形特征等方面分析了窑洞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是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是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最后从窑洞的选址、斜坡的设计、窑洞的防水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灾害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丘陵区 窑洞民居 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统万城地区历史自然景观及毛乌素沙漠迁移速率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同兴 王宇飞 +2 位作者 侯甬坚 杜乃秋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63-371,共9页
十六国时期夏国都城———统万城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城北无定河北岸 ,今天的自然景观属于沙漠 ,仅存稀疏的次生灌丛和草本群落。但是 ,在约 16 0 0年以前 ,当地为温带干草原 ,在塬面或山丘上分布有侧柏林 ,沟谷、河岸边生长喜温湿的乔木 ... 十六国时期夏国都城———统万城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城北无定河北岸 ,今天的自然景观属于沙漠 ,仅存稀疏的次生灌丛和草本群落。但是 ,在约 16 0 0年以前 ,当地为温带干草原 ,在塬面或山丘上分布有侧柏林 ,沟谷、河岸边生长喜温湿的乔木 ,河流、湖泊、沼泽中水生植物繁盛 ,在丘间低洼处或盐碱土上分布有灌木和草本植物。当时该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 7 8℃~ 9 3℃ ,最热月平均温度 2 3 0℃~ 2 4 9℃ ,最冷月平均温度- 12℃~ - 5 6℃ ,年较差 2 8 5℃~ 38 2℃ ,年降雨量 4 0 3 4~ 5 5 0 0mm ,最大月降雨量 83 8~ 12 3 9mm ,最小月降雨量为 4 4~ 12 2mm。当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出 0 2℃~ 0 7℃ ,年降雨量也高出 6 0~ 10 0mm。如此的历史景观今天已经向南迁移 ,侧柏林或森林草原退缩至延安以南。在此近 16 0 0年的时间里 ,毛乌素沙漠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其南部边缘推进了约 2 0 0km ,推测沙漠扩展的速率达到平均 12 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自然景观 毛乌素沙漠 次生灌丛 草本群落 统万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安塞县马家沟流域近20 a来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凤娟 张晓萍 +3 位作者 付艳玲 吴艳 万龙 刘国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4-248,F0003,共6页
黄土高原土地不合理利用是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以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采用1990年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图件,经过实地考查,获取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近20a来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及类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马... 黄土高原土地不合理利用是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以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采用1990年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图件,经过实地考查,获取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近20a来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及类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马家沟流域1990—2008年农耕地类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变化面积占流域面积比例为11.88%,同时草地类面积也减少了1.58%。林地类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面积比例为11.61%,园地、居民地及工矿用地类面积也增加了1.73%和0.01%。流域农林草结构由1990年的3∶1∶6变为2008年的2∶2∶6。变化流向以草地变为林地,坡耕地类变为草地,坡耕地类变为林地,农耕地变为园地为主要特征。近20a间变化速率最快的地类主要是林地类、园地类和农耕地类,分别是8.06%,2.41%,-2.43%。近20a来流域林地类面积虽有增加,但人工生态系统的特征十分突出,良好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比较欠缺。1999年以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经营方式的转变是林地和园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马家沟流域 陕北地区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肖兴媛 孟丽华 +1 位作者 韩美莲 田雨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38-41,共4页
选取12项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县、区为单元计算驱动力指数,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6.5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做出空间分区专题图,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北黄土区降雨特征及其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改玲 王青杵 石生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以设在山西省阳高县的大型径流观测场为依托,以2006-2010年的野外实测数据为依据,研究晋北黄土区降雨特征及其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晋北黄土区降雨具有明显的季风性降雨特点,7,8月雨量大,雨强也大。5-9月年均降雨量为223.80... 以设在山西省阳高县的大型径流观测场为依托,以2006-2010年的野外实测数据为依据,研究晋北黄土区降雨特征及其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晋北黄土区降雨具有明显的季风性降雨特点,7,8月雨量大,雨强也大。5-9月年均降雨量为223.80mm,侵蚀性降雨量为84.64mm,7,8月52.7%的降雨产生的侵蚀量占年侵蚀量的77.4%;大雨(25.0mm≤R24<50.0mm)的平均次降雨侵蚀量是中雨(10.0mm≤R24<25.0mm)的2.9倍,总侵蚀量则为中雨的0.5倍,32.2%场次的中雨和大雨产生的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72.3%;次降雨量与最大10min雨强的乘积(HI10)和次降雨产沙量呈线性相关,可以用HI10计算降雨侵蚀力;侵蚀性降雨标准为雨量8.47mm或I10为14.24mm/h。防治晋北黄土坡地水土流失的关键期在7,8月份,其关键是防治大雨侵蚀,中雨的危害也不容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降雨 坡地侵蚀 晋北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融合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自动分类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咏梅 李锐 杨勤科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4期6-10,共5页
采用 1种遥感影像和单纯的监督分类方法 ,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土地利用调查中 ,难以获得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为解决此问题 ,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 ,以主成分变换的方法 ,对多源遥感影像 (TM多光谱数据和SPOT全色波段数据 )进行... 采用 1种遥感影像和单纯的监督分类方法 ,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土地利用调查中 ,难以获得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为解决此问题 ,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 ,以主成分变换的方法 ,对多源遥感影像 (TM多光谱数据和SPOT全色波段数据 )进行融合处理 ;同时 ,在分类中 ,采用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分类法 ,改进训练样本选取方法 ,先以非监督分类获得初始训练样本 ,在对样本进行删除、增补、合并等调整的基础上 ,再进行监督分类。 2种方法的结合使用 ,使土地利用信息自动提取的精度明显提高。与仅以TM影像为信息源 ,采用单纯监督分类法的分类结果对比可知 :土地利用各类别的提取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分类总精度从 82 0 %提高到89 2 % ;水体、水田和城镇用地等面积较小类别的精度 ,提高了 10 %以上 ;坡耕地与林草地的混分现象明显减少 ,精度均提高了 5 %以上 ,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研究结果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城镇用地 地区 技术支持 土地利用调查 合并 水田 坡耕地 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图像分类方法研究——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咏梅 李锐 杨勤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66,共4页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采用一种遥感影像和单纯的监督分类方法,难以获得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为解决此问题,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以主成分变换的方法对多源遥感影像(TM多光谱数据和SPOT全色波段数据)进行融...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采用一种遥感影像和单纯的监督分类方法,难以获得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为解决此问题,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以主成分变换的方法对多源遥感影像(TM多光谱数据和SPOT全色波段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同时在分类中采用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分类法,改进训练样本选取方法。先以非监督分类获得初始训练样本,在对样本进行删除、增补、合并等调整的基础上,再进行监督分类,这2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使土地利用信息自动提取的精度明显提高。与仅以TM影像为信息源,采用单纯监督分类法的分类结果对比可知,土地利用各类别的提取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类总精度从82.0%提高到89.2%;水体、水田和城镇用地等面积较小类别的精度提高了10%以上;坡耕地与林草地的混分现象明显减少,精度均提高了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研究结果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融合 土地利用 分类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地区黄土崩塌破坏模式分类及防控对策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彭军 李翔宇 +1 位作者 闫蕊鑫 马小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6,共6页
黄土崩塌病害问题成为困扰陕北地区基础建设的技术难题,严重威胁交通、建筑的运营安全,但针对其崩塌破坏模式及对应防控对策展开系统、总结性的研究较少。基于陕北地区黄土边坡特有发育特征,综合分析该地区典型黄土崩塌灾害,对陕北黄土... 黄土崩塌病害问题成为困扰陕北地区基础建设的技术难题,严重威胁交通、建筑的运营安全,但针对其崩塌破坏模式及对应防控对策展开系统、总结性的研究较少。基于陕北地区黄土边坡特有发育特征,综合分析该地区典型黄土崩塌灾害,对陕北黄土崩塌破坏模式进行系统提炼、归纳,从破坏形式上将其分为:剥落式、崩落式、台阶式、倾倒式、滑移式、冒落式6种;从破坏驱动机制上将其分为:应力型驱动、节理型驱动、扰动型驱动、混合型驱动4种。此外,针对各自的破坏模式,通过广泛归纳目前常用处置手段,提出各自对应的有效防控对策。研究成果对于陕北地区黄土崩塌破坏认知、具体防控手段选择具有重要工程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崩塌 破坏模式 驱动机制 防控对策 陕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浅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艾宁 宗巧鱼 +2 位作者 刘广全 强大宏 刘长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90,共6页
以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合沟流域浅沟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不同深度、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的浅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浅沟与原状坡油松生长量关系,将浅沟划分为深浅沟(40 cm≤浅沟深度)和浅浅沟(20 c... 以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合沟流域浅沟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不同深度、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的浅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浅沟与原状坡油松生长量关系,将浅沟划分为深浅沟(40 cm≤浅沟深度)和浅浅沟(20 cm≤浅沟深度<40 cm);(2)研究区浅沟土壤水分高于原状坡;浅沟土壤水分在0—60 cm土层聚集,原状坡则在0—40 cm土层聚集;(3)浅沟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程度不同,阳坡土壤水分变异性较阴坡小;20—60 cm土层中,浅沟土壤水分变异系数较大,土壤水分较活跃,其他土层变异系数较小,土壤水分较稳定;(4)不同坡位、不同坡向和不同深度的浅沟土壤水分存在显著差异;在浅浅沟中,土壤水分表现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深浅沟则为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在浅沟内,阴坡在中、下坡位土壤水分显著高于阳坡,阳坡上坡位土壤水分则高于阴坡;原状坡阴坡土壤水分显著高于阳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浅沟 土壤水分 坡向 坡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的演变及新生代植物区系分析(英文)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登武 张文辉 +1 位作者 苟小东 王冬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根据古植物学资料及与现代植物区系的对比分析,对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的演变及新生代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对深入了解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植被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指导本区目前实施的退耕... 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根据古植物学资料及与现代植物区系的对比分析,对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的演变及新生代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对深入了解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植被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指导本区目前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恢复等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可以提供参考。文中论述了自白垩纪以来各时期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的演变发展过程,对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的演变和现代与新生代孢粉植物群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本区植物区系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一是起源于本地及邻近地区晚白垩纪-早第三纪植物群,一些草本植物和湿生植物主要发生于晚第三纪,耐寒和耐旱的种类主要发生于第四纪;二是来源于地中海区-中亚和欧亚草原;三是来源于东北亚、西伯利亚温-寒地区;四是来源于我国西南、西北、华北及秦岭、华中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起源 来源 新生代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娟 卓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220-223,229,I0002,共6页
[目的]分析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2000,2007和2012年土壤侵蚀量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在GIS和RS的技术支持下,以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研究区域,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预报方程(RUSLE模型)为... [目的]分析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2000,2007和2012年土壤侵蚀量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在GIS和RS的技术支持下,以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研究区域,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预报方程(RUSLE模型)为评价模型,利用ArcGIS 9.2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域2000,2007和2012年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2000—2012年土壤侵蚀量呈下降趋势,2012年较2000年下降了1 162t/(km2·a);以子长县为例,2000年土壤侵蚀模数在2 500t/(km2·a)以下的面积仅占区域总面积的0.1%,2012年上升为55.2%;2000年研究区主要土壤侵蚀强度为中度侵蚀,2012年为轻度侵蚀,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子长、安塞、志丹等县。[结论]植被覆盖因子是影响区域内土壤侵蚀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以有效抑制区域内土壤侵蚀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区 土壤侵蚀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采煤沉陷区黄土坡面形变与土壤侵蚀效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世杰 冯泽煦 +2 位作者 孙涛 郑贝贝 魏江波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1-311,共11页
为研究采煤沉陷区黄土坡面变形规律及水土流失情况,以陕北黄土采煤沉陷区地质条件为基础,地表黄土坡面4种典型自然坡形(直线坡、凹形坡、凸形坡、复合坡)和5种典型自然坡度(5°,15°,25°,35°,45°)为考察变量,采... 为研究采煤沉陷区黄土坡面变形规律及水土流失情况,以陕北黄土采煤沉陷区地质条件为基础,地表黄土坡面4种典型自然坡形(直线坡、凹形坡、凸形坡、复合坡)和5种典型自然坡度(5°,15°,25°,35°,45°)为考察变量,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法,构建20个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在既定采矿条件下,采煤沉陷对地表黄土坡面形态的影响规律,基于数值模拟结果采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坡面土壤侵蚀模数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任意自然坡形和坡度下,采煤沉陷均会导致黄土坡面坡度增大,增幅为12.60%~3.57%,自然坡度为15°~35°时,凹形坡坡度增幅最明显;任意自然坡形和坡度下,采煤沉陷均会导致黄土自然坡面坡长减小,降幅为3.92%~12.11%,自然坡度为5°~35°时,凹形坡坡长降幅最明显;任意自然坡形和坡度下,采煤沉陷均会导致黄土坡面土壤侵蚀模数增大,增幅为2.70%~12.64%;自然坡度小于15°和等于35°的凸形坡、介于15°~25°的凹形坡土壤侵蚀模数对采煤沉陷最敏感。研究成果可为陕北采煤沉陷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煤矿区 黄土坡面形态 采煤沉陷 数值模拟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6
17
作者 高学田 郑粉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47-49,共3页
陕北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沙区、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三大类型区组成。区内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严重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40多年的综合治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治理,生... 陕北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沙区、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三大类型区组成。区内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严重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40多年的综合治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粮食生产显著提高,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表明通过开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根本改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整体上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环境建设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和几十年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教训,陕北生态环境建设应以生态环境改善为基础,加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实施过程中,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林草建设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大力推广旱作农业增产技术及雨水集流、节水农业技术,充分高效利用降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 生态环境建设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半干旱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志宇 张洪荣 +1 位作者 付华 王钦 《草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21-26,共6页
长城沿线风沙地是由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结合在一起的农牧业生产系统。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常因生产系统的紊乱而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探讨这一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制,组建有序的生产结构,达到土地持续利用的目... 长城沿线风沙地是由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结合在一起的农牧业生产系统。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常因生产系统的紊乱而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探讨这一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制,组建有序的生产结构,达到土地持续利用的目的,于1990~1994 年在陕西靖边长城沿线选择110.6 hm 2 的风沙地,设置了4个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和牲畜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系统中,当牧业收入占种植业和饲养业总收入50% 左右时,其经济效益最高,可使总收入增加41.98% ,土壤有机质增加3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半干旱区 土地利用 农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沟壑区采煤沉陷对黄土坡面形态的影响及土壤侵蚀效应 被引量:8
19
作者 宋世杰 孙涛 +3 位作者 郑贝贝 牛瑞琳 阮豪 成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2-435,共14页
如何破解煤炭开采与水土保持之间的矛盾是实现黄河中游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以陕北黄土沟壑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对象,针对主采煤层典型地质赋存特征,以地下采厚(9、7、5 m)、地表黄土自然坡面坡形(直线坡、凹形坡、凸... 如何破解煤炭开采与水土保持之间的矛盾是实现黄河中游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以陕北黄土沟壑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对象,针对主采煤层典型地质赋存特征,以地下采厚(9、7、5 m)、地表黄土自然坡面坡形(直线坡、凹形坡、凸形坡、复合坡)及坡度(5°、15°、25°、35°、45°)为变量,共构建了60个数值模型,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黄土自然坡面形态及采厚耦合作用下坡面形态演变过程与规律,基于中国水土流失方程(CSLE模型)和经验模型,计算与分析了沉陷坡面土壤侵蚀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采煤沉陷会导致地表黄土坡面的坡度增大,且采厚越大,坡度增幅越大,大采厚对采煤沉陷导致地表黄土坡面坡度的增大会产生明显的放大效应。凹形坡普遍对沉陷坡面坡度的影响显著,特别是在“采厚5 m、自然坡度>5°”“采厚7 m、任意自然坡度”“采厚9 m、自然坡度≤35°”条件下。无论在何种采厚及自然坡形情况下,≤5°的自然坡度对沉陷坡面坡度增幅的影响均最大。(2)采煤沉陷会导致“年侵蚀降雨”尺度下地表黄土坡面的土壤侵蚀模数M_(1)增大,且采厚越大,M1增幅越大;当采厚从5 m增大到9 m时,M_(1)增幅增大了1倍左右;4种坡形中凹形坡对沉陷坡面M1的增幅影响最大;≤15°自然坡度对沉陷坡面的M1增幅影响较大,在“采厚9 m,凹形坡”条件下超过了20%。(3)采煤沉陷会导致“典型场次侵蚀降雨”尺度下地表黄土坡面的土壤侵蚀模数M_(2)增大,且采厚越大,M_(2)增幅越大;当采厚从5 m增大到9 m时,M2增幅增大了1倍左右;4种坡形中凹形坡对沉陷坡面M2的增幅影响最大;≤15°自然坡度对沉陷坡面的M2增幅影响较大,在“采厚9 m,凹形坡”条件下超过了17%。该结果可为陕北矿区乃至黄河流域中游的水土流失精准防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沟壑区 采煤沉陷 地表形态 土壤侵蚀 坡形 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煤矿区地表水环境评价与水矿捆绑模式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腾 延军平 +2 位作者 刘新颜 胡娜娜 方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2,217,共5页
为解决陕北煤矿区的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关系问题,更好地保护矿区生态和环境。通过对陕北主要煤矿区地表水环境的实际监测和对历年水文数据分析,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内梅罗水质指数法进行了地表水环境安全评价... 为解决陕北煤矿区的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关系问题,更好地保护矿区生态和环境。通过对陕北主要煤矿区地表水环境的实际监测和对历年水文数据分析,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内梅罗水质指数法进行了地表水环境安全评价。结果表明:(1)陕北煤矿区的窟野河、窟野河人工湖、秃尾河、榆溪河、中营盘水库和红碱淖的水均为Ⅴ类水质;(2)陕北煤矿区地表水量呈减少趋势,尤其是煤炭工业发展以来地表水量减少速度加快。针对陕北煤矿区的水环境问题,提出了能解决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关系的"水矿捆绑"发展模式,介绍了其具体实施流程,并对该模式的优势及不足之处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评价 水矿捆绑 陕北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