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数字修调的高精度运算放大器
1
作者 张益翔 李文昌 +4 位作者 阮为 贾晨强 张子欧 张天一 刘剑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5-602,共8页
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数字修调技术的高精度运算放大器,其整体电路包括偏置电路、放大器电路、数字修调电路及静电放电(ESD)保护电路。放大器的输入差分对管工作在亚阈值区,偏置电流设计为正温度系数(PTAT)电流,使得放大器输入级具有恒... 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数字修调技术的高精度运算放大器,其整体电路包括偏置电路、放大器电路、数字修调电路及静电放电(ESD)保护电路。放大器的输入差分对管工作在亚阈值区,偏置电流设计为正温度系数(PTAT)电流,使得放大器输入级具有恒跨导。提出了一种失调电压修调结构,通过共模检测模块判断产生失调的差分对管,并由熔丝阵列控制数模转换模块产生对应的补偿电流,实现对差分对管电流的精确补偿,并有效减小失调电压。通过设计修调结构产生的失调补偿电流的温度系数,能够使失调电压具有更低的温漂。电路采用0.18μm CMOS工艺设计及流片,实测结果显示当电源电压为5 V时,修调后的输入失调电压均值为-1.8μV,失调电压最大为36μV,-55~125℃范围内的失调电压温漂最大为0.35μ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算放大器 高精度 数字修调技术 温度补偿 CMOS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APD标记对我国主栽的汕优杂交稻和其亲本进行区别和鉴定 被引量:22
2
作者 向太和 汪秀峰 +2 位作者 李莉 吴家道 杨剑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2-296,共5页
利用 RAPD技术 ,从 50 0个随机寡核苷酸引物 ( 10聚体 )中筛选出 8个引物能在 3个主栽的汕优系统杂交稻组合汕优 63、汕优 64和汕优晚 3及其亲本之间稳定地扩增出 12个强的多态性标记。利用这些多态性标记能够有效地区别汕优 63、汕优 6... 利用 RAPD技术 ,从 50 0个随机寡核苷酸引物 ( 10聚体 )中筛选出 8个引物能在 3个主栽的汕优系统杂交稻组合汕优 63、汕优 64和汕优晚 3及其亲本之间稳定地扩增出 12个强的多态性标记。利用这些多态性标记能够有效地区别汕优 63、汕优 64和汕优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技术 多态性标记 杂交水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全固态绿光激光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高清松 马毅 +4 位作者 庞毓 童立新 裴正平 孙殷宏 唐淳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373-2376,共4页
报道了高功率全固态腔内和腔外倍频两种绿光激光器研究进展。腔内倍频绿光激光器采用L型腔双棒串接结构,在重复频率10kHz时,用三硼酸锂晶体倍频获得绿光功率186W,光-光效率达15.8%。腔外倍频绿光激光器采用主振荡和功率放大器,在重复频... 报道了高功率全固态腔内和腔外倍频两种绿光激光器研究进展。腔内倍频绿光激光器采用L型腔双棒串接结构,在重复频率10kHz时,用三硼酸锂晶体倍频获得绿光功率186W,光-光效率达15.8%。腔外倍频绿光激光器采用主振荡和功率放大器,在重复频率400Hz时,获得基频激光单脉冲能量1.2J,采用Ⅱ类相位匹配KTP晶体腔外倍频,获得525mJ的绿光输出,倍频效率为43.7%。采用偏振合成技术获得了单脉冲能量大于1J的绿光输出。在该激光放大器实验装置上,进行了双模块热效应补偿技术和受激布里渊散射相位共轭技术实验研究,改善了激光光束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固体激光器 绿光 放大器 倍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DNA标记技术——限制性位点扩增多态性(RSAP)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26
4
作者 杜晓华 王得元 巩振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5-49,54,共6页
了避开基于限制性酶切位点分子标记技术的DNA酶切环节,简化其复杂的程序,试验以辣椒为材料,建立了一种新型DNA标记技术——限制性位点扩增多态性(RSAP),并对其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对RSAP适用性、重复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RSA... 了避开基于限制性酶切位点分子标记技术的DNA酶切环节,简化其复杂的程序,试验以辣椒为材料,建立了一种新型DNA标记技术——限制性位点扩增多态性(RSAP),并对其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对RSAP适用性、重复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RSAP技术的引物为2条长度均为18bp的引物,引物的3’端为4~6个碱基的限制性酶切位点序列,接着是12~14个碱基的随机序列,2条引物的限制性位点和随机序列不同;PCR扩增的前5个循环采用35C的退火温度,随后的35个循环采用48℃的退火温度;在25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用量为20ng,Mg^2+浓度为2.5mmol/L,dNTPs浓度为0.2mmol/L,TaqDNA聚合酶用量为1.5U,2条引物浓度均为600nmol/L;RSAP技术重复性好,适用性广泛,是一种操作简便、产率中等、稳定可靠的DNA标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位点扩增多态性 DNA标记技术 蔬菜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SRAP扩增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被引量:24
5
作者 彭飒 郭美丽 +1 位作者 陈跃华 郭庆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4-547,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红花SRAP扩增的各种因素,建立能够稳定扩增红花基因组的体系,为研究红花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及建立分子辅助标记育种的技术平台奠定基础。方法:用CTAB法提取红花DNA,设计Taq酶浓度(0.02、0.040、.06 U/μl)、dNTP浓度(0.15... 目的:探讨影响红花SRAP扩增的各种因素,建立能够稳定扩增红花基因组的体系,为研究红花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及建立分子辅助标记育种的技术平台奠定基础。方法:用CTAB法提取红花DNA,设计Taq酶浓度(0.02、0.040、.06 U/μl)、dNTP浓度(0.15、0.25、0.30 mmol/L)、Primer浓度(0.15、0.30、0.45μmol/L)3因素3水平27次实验和Mg2+浓度(0.5、1.0、1.5、2.0、2.5、3.0、3.5、4.0 mmol/L)8水平单因素实验。在25μl体系中加入模板DNA 20 ng。对体系进行优化,用琼脂糖进行检测。结果:本研究建立了适合红花的SRAP体系,Taq酶浓度为0.02 U/μl,dNTP浓度为0.25 mmol/L,Primer浓度为0.30μmol/L,Mg2+的浓度为3.0 mmol/L,优化后的体系目标条带增多,重现性好,得到了较好的扩增效果。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反应体系适合红花SRAP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核酸扩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移PWM调制的多电平D类功率放大器谐波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缨 李耀华 +1 位作者 蔡凌 孟庆德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3-108,共6页
介绍了一种新颖的基于级联型多电平拓扑结构的开关型功率放大器,采用单极倍频相移PWM技术,其开关频率为单个单元开关频率的2N倍,总的输出电压波纹小。分析了级联型多电平技术的特点,重点研究了采用单极倍频相移PWM技术的多电平输出信号... 介绍了一种新颖的基于级联型多电平拓扑结构的开关型功率放大器,采用单极倍频相移PWM技术,其开关频率为单个单元开关频率的2N倍,总的输出电压波纹小。分析了级联型多电平技术的特点,重点研究了采用单极倍频相移PWM技术的多电平输出信号的谐波,最后研制了一台级联型多电平的D类功率放大器。研究结果证明了所研究的级联型多电平D类功率放大器输出电压谐波的正确性,表明该放大器具有良好的跟踪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类功率放大器 多电平控制 相移PWM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放大器热效应引起的相位噪声理论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子伦 侯静 +1 位作者 周朴 姜宗福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6-819,共4页
光纤放大器相位噪声的探测和校正是光纤激光器阵列相干合成的关键技术,热效应是引起光纤放大器相位噪声的主要来源。理论分析了泵浦光开启到稳态过程中光纤放大器掺杂光纤的温度变化,以及对应的光纤放大器相位变化。通过数值计算发现,... 光纤放大器相位噪声的探测和校正是光纤激光器阵列相干合成的关键技术,热效应是引起光纤放大器相位噪声的主要来源。理论分析了泵浦光开启到稳态过程中光纤放大器掺杂光纤的温度变化,以及对应的光纤放大器相位变化。通过数值计算发现,泵浦光在开启后,光纤放大器的掺杂光纤温度迅速升高,相位变化剧烈,在约10 s后达到稳态,此后泵浦光的能量不稳定。这表明,泵浦光的能量不稳定是引起光纤放大器相位噪声的最主要因素,通过稳定泵浦光电流可以降低光纤放大器的相位噪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放大器 激光技术 热效应 相位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50nm单频脉冲光纤激光放大器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何幸锴 侯辉 +5 位作者 冯力天 伍波 沈琪浩 侯天晋 兰戈 周鼎富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47,151,共4页
为了满足相干探测技术对激光光源的需求,采用主振功率放大技术,对全光纤、高重复频率、1550nm单频脉冲光纤激光器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脉冲宽度400ns、重复频率10kHz、单脉冲能量14μJ、平均功率148mW的单模光纤激光脉冲输出。实验中还发... 为了满足相干探测技术对激光光源的需求,采用主振功率放大技术,对全光纤、高重复频率、1550nm单频脉冲光纤激光器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脉冲宽度400ns、重复频率10kHz、单脉冲能量14μJ、平均功率148mW的单模光纤激光脉冲输出。实验中还发现了光纤中过高的功率密度所引起的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将导致激光脉冲波形的变形。提出了抑制SBS效应、提高输出功率的方法。结果表明,单频脉冲放大过程中,SBS效应是阻碍功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必须抑制SBS效应才能提高输出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光纤激光放大器 主振功率放大 单频 受激布里渊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在细菌鉴定分型中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赵蕊 王军 +1 位作者 李跃旗 石建时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24-725,共2页
为探讨各种试剂的浓度及不同DNA扩增仪对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amplifiedpolymorphicDNA ;RAPD)的影响因素。用不同浓度引物、4×dNTP等试剂及 3种不同型号DNA扩增仪对 11株致病弧菌进行RAPD扩增。结果 11株致病弧菌分成 4型 ... 为探讨各种试剂的浓度及不同DNA扩增仪对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amplifiedpolymorphicDNA ;RAPD)的影响因素。用不同浓度引物、4×dNTP等试剂及 3种不同型号DNA扩增仪对 11株致病弧菌进行RAPD扩增。结果 11株致病弧菌分成 4型 ,重复性好。不同引物、4×dNTP对RAPD构成一定影响 ,3种DNA扩增仪产生的DNA指纹图谱基本一致。提示用于RAPD的试剂可以标准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素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细菌分技术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脉冲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新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楼祺洪 周军 +1 位作者 孔令峰 薛冬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0-515,共6页
对高功率脉冲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评述,通过建立了小信号瞬态增益模型,对脉冲激光信号经过双包层光纤放大后的波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基于MOPA方式脉冲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几个问题,报道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采用振荡... 对高功率脉冲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评述,通过建立了小信号瞬态增益模型,对脉冲激光信号经过双包层光纤放大后的波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基于MOPA方式脉冲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几个问题,报道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采用振荡-放大(MOPA)方法获得133.8 W平均功率脉冲放大输出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脉冲光纤激光器 双包层光纤 主振荡-放大(MO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贝母与川贝母随机扩增引物DNA的鉴别 被引量:11
11
作者 尹春萍 刘文涛 +1 位作者 徐顺清 吴继洲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4期359-361,共3页
目的为鉴定湖北贝母,准确区分湖北贝母和暗紫贝母(正品贝母)寻找一种新的鉴别手段。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引物DNA(RAPD)法,筛选适于鉴别湖北贝母、暗紫贝母的随机引物。结果总共筛选了20条随机引物,得到一条引物S1能准确区分湖北贝母、暗紫... 目的为鉴定湖北贝母,准确区分湖北贝母和暗紫贝母(正品贝母)寻找一种新的鉴别手段。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引物DNA(RAPD)法,筛选适于鉴别湖北贝母、暗紫贝母的随机引物。结果总共筛选了20条随机引物,得到一条引物S1能准确区分湖北贝母、暗紫贝母,并且其特异性非常高。结论可利用随机引物S1通过RAPD进行DNA指纹图谱研究准确区分湖北贝母、暗紫贝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贝母 暗紫贝母 随机扩增引物DNA(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的放大检测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裴仁军 汪尔康 杨秀荣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6-191,共6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器是一类相对新型的免疫检测技术。将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系统用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的信号放大 ,实时检测了人免疫球蛋白G(hIgG)的蛋白浓度。发生免疫反应的传感片和生物素化抗体反应后 ,传感片表面的...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器是一类相对新型的免疫检测技术。将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系统用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的信号放大 ,实时检测了人免疫球蛋白G(hIgG)的蛋白浓度。发生免疫反应的传感片和生物素化抗体反应后 ,传感片表面的一层生物素分子随后与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化抗体复合物中的链霉亲和素的活性位点发生亲和反应 ,从而使传感片表面特异健合的物质质量显著增加 ,大大提高了免疫检测的灵敏度和检测限。免疫反应经放大后 ,可检测 0 0 0 5~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免疫传感器 放大检测 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抗体复合物 免疫检测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多电平高效D类功率放大器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缨 李耀华 +1 位作者 董明 胜小松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6期103-108,共6页
介绍了一种新颖的基于级联型多电平拓扑结构的开关型功率放大器,采用相移PWM技术,其开关频率是单个单元开关频率的2N倍,总的输出电压波纹很小,只需要一个较小的滤波器来抑制开关谐波。文中对多电平PWM输出信号的谐波进行分析,重点研究... 介绍了一种新颖的基于级联型多电平拓扑结构的开关型功率放大器,采用相移PWM技术,其开关频率是单个单元开关频率的2N倍,总的输出电压波纹很小,只需要一个较小的滤波器来抑制开关谐波。文中对多电平PWM输出信号的谐波进行分析,重点研究采用滑模电流电压双闭环控制的设计要点并推导其参数,之后研制一台2kW级联型多电平滑模控制的电流电压双闭环D类功率放大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滑模电流电压双闭环控制的级联型多电平D类功率放大器,明显提高了系统带宽,使系统不仅对阻性负载而且对桥式整流负载都具有良好的快速性和跟踪性能,很好的瞬时响应和稳定性,较高的效率和低的输出信号谐波总畸变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类功率放大器 多电平控制 相移PWM控制 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行波管用毫米波射频预失真线性化器 被引量:5
14
作者 邓海林 张德伟 +3 位作者 白维达 周东方 张毅 吕大龙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84-1791,共8页
射频预失真是提高功率放大器线性度的一种有效手段,精确补偿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需保证幅度和相位补偿同时满足要求.针对Ka波段行波管放大器的线性化,提出一种新型射频预失真电路.该电路由前置、后置电平调节模块和基于矢量合成技术的非... 射频预失真是提高功率放大器线性度的一种有效手段,精确补偿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需保证幅度和相位补偿同时满足要求.针对Ka波段行波管放大器的线性化,提出一种新型射频预失真电路.该电路由前置、后置电平调节模块和基于矢量合成技术的非线性信号产生模块构成.改变两电平调节模块的增益,可实现补偿区间的调节;改变非线性信号产生模块中两支路的偏置电压,可实现预失真补偿量调节及幅度/相位的独立调节.将实际电路与配用Ka行波管联测,在输出功率回退6 d B时,行波管三阶互调系数提高约11.5 d 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波管放大器 射频预失真 非线性失真 矢量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力桥小信号放大链路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司开波 黄健 杨亚东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3-146,共4页
微弱小信号采集在电子设计和数据采集中尤为重要,要有效处理小信号必须进行放大,但放大小信号的同时会将干扰放大并引起误差。为有效解决小信号放大中干扰和失调误差,文中在仔细研究小信号特性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精密仪表放大器和自归零... 微弱小信号采集在电子设计和数据采集中尤为重要,要有效处理小信号必须进行放大,但放大小信号的同时会将干扰放大并引起误差。为有效解决小信号放大中干扰和失调误差,文中在仔细研究小信号特性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精密仪表放大器和自归零技术对微弱信号放大,精密仪表放大器实现更高的共模抑制比,自归零技术减少失调误差,两者相结合可实现微弱信号稳定有效放大110倍。测试结果:在TINA-TI下进行仿真,可对毫伏级的信号稳定放大到几伏,并有效抑制干扰和失调误差。该设计具有一定的实用和参考价值,对研究小信号放大链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信号 仪表放大器 自归零技术 共模抑制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大器预失真系统中的环路延迟估计 被引量:7
16
作者 艾渤 钟章队 +2 位作者 朱刚 许荣涛 丁建文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4487-4489,共3页
在基于查询表Look-upTable(LUT)、多项式增益的方法中,必须要做数字信号的基带解调,因此就需要估计耦合反馈回路中的环路延迟以保证正确的基带解调。已有相关文献讨论PA预失真系统中的环路延迟估计问题,但都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 在基于查询表Look-upTable(LUT)、多项式增益的方法中,必须要做数字信号的基带解调,因此就需要估计耦合反馈回路中的环路延迟以保证正确的基带解调。已有相关文献讨论PA预失真系统中的环路延迟估计问题,但都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包括整数倍和小数倍新的环路延迟估计方法,仿真结果及相关分析表明:与以往相关算法相比,整数倍估计方法大大降低了算法复杂度;而小数倍延迟估计则消除了对系统制式的要求,应用更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放大器 数字基带预失真 线性化技术 环路延迟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电压随动电源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4
17
作者 郗焕 熊小玲 阮新波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1-159,共9页
随着3G通信时代的到来,新的数字调制方式使功率放大器的射频输入信号表现出高带宽和"非恒定包络"的特点,如果功率放大器仍采用传统的恒定电压供电,则将产生较大的功率损耗。因此,为提高其工作效率,高速电压随动电源的应用是... 随着3G通信时代的到来,新的数字调制方式使功率放大器的射频输入信号表现出高带宽和"非恒定包络"的特点,如果功率放大器仍采用传统的恒定电压供电,则将产生较大的功率损耗。因此,为提高其工作效率,高速电压随动电源的应用是发展趋势。本文阐述了高速电压随动电源的概念和应用背景,对现有包络线跟踪变换器的电路系统结构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指出各结构的优势、适用场合和直接应用于高速电压随动电源时的不足。最后,文章指出合理的系统架构、高频高效驱动电路的设计以及对寄生参数效应的考虑是高速电压随动电源的设计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G通信 功率放大器 EER技术 ET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布里渊放大结构的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胡晓东 胡小唐 刘文晖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9年第6期678-681,共4页
阐述了一种基于布里渊放大结构的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该技术利用了光纤中布里渊频移与温度的依赖关系.本文从传感光纤的结构特点和材料的物性系数出发,在理论上证明了光纤温度与布里渊频移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基于此传感技术建... 阐述了一种基于布里渊放大结构的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该技术利用了光纤中布里渊频移与温度的依赖关系.本文从传感光纤的结构特点和材料的物性系数出发,在理论上证明了光纤温度与布里渊频移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基于此传感技术建立了一实验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传感技术 光纤温度传感器 布里渊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放大环形镜“8”字腔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伟 陈国夫 +3 位作者 赵卫 王屹山 李喆 侯洵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08-1811,共4页
使用976nm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抽运源,对利用非线性放大环形镜(NALM)锁模运行的掺Yb3+光纤激光器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脉冲宽度43.6ps,中心波长为1053.3nm的锁模脉冲激光输出,光谱宽度8nm,输出功率为0.2mW,重复频率为18.2MHz,经过放大,通... 使用976nm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抽运源,对利用非线性放大环形镜(NALM)锁模运行的掺Yb3+光纤激光器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脉冲宽度43.6ps,中心波长为1053.3nm的锁模脉冲激光输出,光谱宽度8nm,输出功率为0.2mW,重复频率为18.2MHz,经过放大,通过光栅对腔外色散补偿,在腔外产生了宽度616fs的脉冲激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光纤激光器 被动锁模 非线性放大环镜(NALM) “8”字形腔 掺YB^3+ 光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近交系遗传纯度的RAPD检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童晓玲 代方银 +4 位作者 余泉友 颜虹 鲁成 魏泓 向仲怀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49-153,共5页
目的分析家蚕近交系IS-c108A的遗传纯度,为家蚕实验动物化的培育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应用经过筛选的20条随机引物对家蚕近交系IS-c108A(F10)的3个蛾区各30个个体和该近交系的亲本系统c108、对照实用化品种871各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R... 目的分析家蚕近交系IS-c108A的遗传纯度,为家蚕实验动物化的培育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应用经过筛选的20条随机引物对家蚕近交系IS-c108A(F10)的3个蛾区各30个个体和该近交系的亲本系统c108、对照实用化品种871各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计算个体间和蛾区间的相似系数及遗传距离。结果家蚕近交系IS-c108A(F10)的3个蛾区内的多态性带频率分别为1.807%、1.841%、1.841%,平均为1.830%;起点亲本c108个体间多态性带频率为7.207%,对照品种871个体间的多态性带频率为7.08%;而近交系IS-c108A与c108之间的多态性带频率为49.20%,c108和871品种之间的多态性带频率为58.33%。家蚕近交系IS-c108A10的3个蛾区内个体之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99581、0.99555、0.99551,总平均为0.99562。结论家蚕近交系IS-c108A(F10)已具有较高的遗传纯合度,家蚕具有易于获得高纯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近交系 遗传 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