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纳米化提升真空开关内激光诱导等离子体信号研究
1
作者 陈家伟 刘佳琪 +3 位作者 袁欢 杨爱军 王小华 荣命哲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38,共7页
针对真空开关带电检测中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技术灵敏度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增强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表面纳米化技术,系统研究了低气压下不同延迟时间、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对铜靶材光谱信号的增强规律。结果表明,金... 针对真空开关带电检测中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技术灵敏度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增强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表面纳米化技术,系统研究了低气压下不同延迟时间、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对铜靶材光谱信号的增强规律。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在低气压下可显著增强光谱信号,并将检测限降低至10-4Pa,5nm粒径在100ns延迟时间下增强效果最优,最大增强倍数达13.55倍,平均增强倍数达到6.77倍。随着气压升高,增强效果呈线性下降,但金纳米粒子仍能有效抑制气压对等离子体辐射的负面影响。此外,金纳米粒子通过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延长了等离子体信号持续时间,使等离子体束缚在膨胀的初始阶段,并提高辐射积分强度拟合精度R2至0.9998。本研究揭示了金纳米粒子在低气压下的增强机制,为真空断路器真空度在线检测提供更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 纳米粒子 真空开关 真空度 信号增强 光谱分析 在线检测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SPR生物传感器在临床医学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段瑞岐 于秀章 +2 位作者 兰竹 李林 郄明蓉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160,共9页
肿瘤标志物在人类医学及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化学发光免疫法(CLEIA)等,这些方法各自存在放射性污染、操作繁琐、检... 肿瘤标志物在人类医学及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化学发光免疫法(CLEIA)等,这些方法各自存在放射性污染、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价格昂贵等缺点,限制了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医学及肿瘤检测中的应用。新近出现的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SPR)的传感器因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极具优势而成为研究热点。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生物传感器,利用贵金属纳米结构对周围介质环境变化敏感的基本原理,可将生物分子吸附引发的金属纳米颗粒外界介质折射率的改变转化为可测量的LSPR峰值吸收波长有规律的移动以实现对传感器表面样品的检测,具备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免标记、设备便携、成本低的优点,具备临床检测潜力。但到目前为止,利用此传感器检测与疾病及肿瘤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的类似研究报道较少。在本文中,我们针对LSPR生物传感器的传感原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我们在此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生物传感器 临床医学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g纳米粒子的LSPR传感器装置设计与实现
3
作者 刘宪华 石潇璇 +1 位作者 杨娇凤 米玛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2-74,81,共4页
设计了一种集原位芯片制备和在线检测于一体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生物传感器装置,减少了检测过程中芯片移动产生的误差,并实现了小型化、在线化、简易化的目标。在该装置上利用电沉积法制备了Ag纳米粒子的LSPR芯片,实验测试结... 设计了一种集原位芯片制备和在线检测于一体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生物传感器装置,减少了检测过程中芯片移动产生的误差,并实现了小型化、在线化、简易化的目标。在该装置上利用电沉积法制备了Ag纳米粒子的LSPR芯片,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氧化铟锡(ITO)层厚度为23±5 nm时,在-1.4 V电位,制得折射率灵敏度为246 nm/RIU的LSPR芯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生物传感器 银纳米粒子 自组装 电化学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集成极大倾角光纤光栅LSPR的癌症标记物传感器
4
作者 罗彬彬 古洪 +2 位作者 吕清明 王亚杰 吴胜昔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39-2047,共9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GO)集成极大倾角光纤光栅(ExTFG)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免疫传感器,用于对癌症标志物——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无标记和特异性检测。利用大尺寸(粒径约为165... 提出了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GO)集成极大倾角光纤光栅(ExTFG)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免疫传感器,用于对癌症标志物——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无标记和特异性检测。利用大尺寸(粒径约为165 nm)金纳米壳(AuNs)作为LSPR载体固定在光纤表面,然后再将GO涂敷于光纤表面来改善ExTFG-LSPR传感器的疏水特性,以增强传感器对生物分子蛋白的吸附能力,最后将PD-L1单克隆抗体(anti-PD-L1MAbs)通过共价键结合在光纤表面GO的羧基端用于PD-L1的特异性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免疫传感器对磷酸盐缓冲液中PD-L1抗原的检测范围为0.038~38.46 pmol/L,在0~2 pmol/L的低浓度区保持着良好的线性度,灵敏度约达0.114 nm/(pmol·L^(-1)),对PD-L1抗原的检测极限低至约0.076 pmol/L,解离系数约为2.801×10^(-12)mol/L;当用于不同的健康血清样本和肝细胞癌(HCC)血清样本的临床免疫检测,对前者的响应极其微弱,而对后者具有明显的响应。因此,该免疫传感器在复杂血清环境下对PD-L1标记物具有良好的临床特异性,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 极大倾角光纤光栅 氧化石墨烯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LSPR效应探究制备银纳米线的最佳气氛 被引量:1
5
作者 蒋煜 张昊天 +3 位作者 耿宇翔 芮云军 杨迎 黄成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25,101,共5页
因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SPR)吸收频率受控于金属纳米结构的尺寸与形状,从而影响溶液颜色,根据LSPR吸收特性研究了不同气氛(氮气、空气、氧气)对银纳米线(AgNWs)产物形貌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仪与紫外-可... 因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SPR)吸收频率受控于金属纳米结构的尺寸与形状,从而影响溶液颜色,根据LSPR吸收特性研究了不同气氛(氮气、空气、氧气)对银纳米线(AgNWs)产物形貌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仪与紫外-可见光谱(UV-vis)仪测试,分析了溶液颜色、产物中银纳米结构和LSPR吸收峰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了溶液的LSPR显色机制。该机制可以用来跟踪AgNWs制备过程中银纳米结构的演变,从而确定制备银纳米线的最佳气氛,即在空气条件下,377 nm的LSPR吸收峰(溶液为灰绿色)对应直径38 nm,纳米线产率为90%的银纳米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吸收峰 显色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增强的MoS_(2)光电探测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程佳宝 唐大秀 +4 位作者 谢颖 顾辰杰 刘自军 芦鹏飞 沈祥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7-875,共9页
为了提升2维MoS_(2)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响应速度和响应光谱范围,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向MoS_(2)块体中插入四庚基阳离子,采用超声辅助剥离工艺获得了高质量的多层MoS_(2)纳米片,并通过旋涂方法制备MoS_(2)光电探测器,在MoS_(2)纳米片上修... 为了提升2维MoS_(2)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响应速度和响应光谱范围,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向MoS_(2)块体中插入四庚基阳离子,采用超声辅助剥离工艺获得了高质量的多层MoS_(2)纳米片,并通过旋涂方法制备MoS_(2)光电探测器,在MoS_(2)纳米片上修饰具有双重等离激元共振模式的金纳米棒(Au NRs)来增强入射光与光吸收层的相互作用,提升其光电探测性能与宽光谱响应能力。结果表明,MoS_(2)/Au NRs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从2.4×10-3 A/W提高到0.484 A/W,响应时间从50 ms提升到20 ms。上述工作对于简化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流程,优化新型光电探测器的结构,扩展探测器的可探测光谱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器 2维材料 电化学剥离 金纳米棒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致变色材料微纳结构设计及多波段调控应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蔡轩皓 娄兴 +1 位作者 覃继宁 周涵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7,共7页
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在外电场下光响应性质可逆变化的特性,由于其响应可控、能耗小、多波段可兼容等优势在光热管理应用方面极具发展潜力。然而,传统的电致变色材料存在调控慢、变色单一、调控波段窄的局限性,限制了电致变色技术的进一步... 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在外电场下光响应性质可逆变化的特性,由于其响应可控、能耗小、多波段可兼容等优势在光热管理应用方面极具发展潜力。然而,传统的电致变色材料存在调控慢、变色单一、调控波段窄的局限性,限制了电致变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微纳结构化的电致变色材料实现了循环性能改善、灵活的响应光谱选择性等优势,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并引起了研究者重点关注。本文介绍了电致变色器件(ECD)的基本结构,并围绕扩散动力学、结构色设计、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机理对近几年ECD结构设计的研究进展进行重点论述,分析了多波段兼容响应ECD潜在的应用前景。最后,总结了电致变色材料目前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变色材料 微纳结构设计 多波段兼容响应 扩散动力学 结构色设计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光学氢气传感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郑龙超 刘勇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9-57,共9页
综述了基于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SP)的光学氢气传感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两种基于SP的测量方法,即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法(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和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法(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 综述了基于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SP)的光学氢气传感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两种基于SP的测量方法,即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法(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和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法(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继而阐述了基于这两种原理的传感器的测量方法、传感结构和传感特性。此外,回顾了现有的各种不同的光学氢气传感器,并介绍了它们各自存在的优/劣势。最后,强调了未来基于SP的光学氢气传感器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挑战,如具备特异性和稳定性的特殊材料、不断发展与应用的新型纳米结构以及可以适应未来需求的多点式传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激元 氢气传感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法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离子体增强上转换发光的窄带1550 nm光探测
9
作者 周博明 覃子晟 +7 位作者 王姝欢 杨棕媛 江苇瑶 赵赫然 曹鹏 鲍民杰 程惠宁 季亚楠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近红外光(NIR)探测技术在军事、通信和工业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NIR光电探测器(PDs)研究的快速发展。具有双光子或多光子泵浦特性的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可以将NIR光子转换为可见光子或紫外光子,并被... 近红外光(NIR)探测技术在军事、通信和工业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NIR光电探测器(PDs)研究的快速发展。具有双光子或多光子泵浦特性的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可以将NIR光子转换为可见光子或紫外光子,并被禁带宽度更宽的半导体吸收,进而制备出性能优异的上转换PDs。然而,NIR窄带上转换PDs的实现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例如稀土离子荧光量子效率低、需要高泵浦阈值才能实现可探测的上转换发光。在此,我们利用NaYF4∶4%Er UCNPs与钙钛矿半导体层相结合,实现了1550 nm的窄带上转换PDs。通过使用具有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银纳米棒层(Ag NRs)增强了UCNPs的上转换发光,从而降低了上转换PDs的泵浦阈值。基于Ag NRs/NaYF4∶4%Er UCNPs/MAPbI3复合结构的PDs的最佳响应度(R)和探测率(D*)分别约为48.5 mA/W和5.7×10^(8) Jones。与纯UNCP/MAPbI3 PDs相比,R和D*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我们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简单的策略来制造出稳定的近红外窄带P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局域场调制 窄带近红外光电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棒的光学性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0
作者 柯善林 阚彩侠 +2 位作者 莫博 从博 朱杰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75-1290,共16页
金纳米棒在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波段具有独特的可调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光学特性,其良好的稳定性、低生物毒性、亮丽的色彩和在催化、信息存储、生物医学等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相关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结合已有的研究基... 金纳米棒在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波段具有独特的可调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光学特性,其良好的稳定性、低生物毒性、亮丽的色彩和在催化、信息存储、生物医学等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相关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本文主要综述了金纳米棒光学性质的研究进展,包括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局域场增强效应、共振耦合效应及荧光特性,并对金纳米棒的应用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表面等离子共振 局域场增强 等离子体共振耦合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纳米金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散射方法检测痕量汞(Ⅱ) 被引量:6
11
作者 郑莉 朱进 +2 位作者 吴飞 丛妍斌 谭克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77-1481,共5页
在Britton-Robinson(BR)(pH 为9.0)缓冲介质中,微量 Hg(Ⅱ)离子能诱使被巯基乙酸钠包被的AuNPs发生聚集,以此诱发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散射峰的出现,随着 Hg(Ⅱ)浓度的不断... 在Britton-Robinson(BR)(pH 为9.0)缓冲介质中,微量 Hg(Ⅱ)离子能诱使被巯基乙酸钠包被的AuNPs发生聚集,以此诱发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散射峰的出现,随着 Hg(Ⅱ)浓度的不断增加,体系在548 nm的LSPR散射信号显著增强,其散射强度与 Hg(Ⅱ)的浓度具有相关性,且在0.08~0.8μmol·L^-1范围内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由此构建了以 Hg(Ⅱ)为目标分析物的LSPR散射分析检测方法,检测限为8 nmol·L^-1。研究了体系的LSPR散射光谱以及吸收光谱,利用扫描电镜考察了AuNPs与 Hg(Ⅱ)反应前后粒径的变化情况,发现单独的AuNPs呈现良好的分散状态,当加入 Hg(Ⅱ)后,AuNPs呈现聚集状态。同时探讨了体系反应机理,结果表明Hg(Ⅱ)的加入与AuNPs表面的羧基发生螯合作用诱导了AuNPs的聚集。考察了体系对金属离子 Hg(Ⅱ)的选择性,实验中选择了一系列的金属离子与AuNPs作用,其结果表明 Hg(Ⅱ)与AuNPs作用的LSPR散射信号增强效果最为明显,而其余离子即使在浓度较高时其LSPR散射强度依然较弱,说明了实验设计方案对 Hg(Ⅱ)具有优异的选择性。此外,研究了体系酸度,离子强度以及稳定剂对体系的影响。实验所建立起来的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速,检测灵敏度较高。该方法已经成功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 Hg(Ⅱ)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Ⅱ) 金纳米(AuNPs)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组装金纳米粒子制备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膜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烨 卜凤泉 +5 位作者 谷玥娇 徐萍 宁晓华 徐抒平 赵冰 徐蔚青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39-1543,共5页
采用聚电解质自组装技术制备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传感膜的方法,在玻璃基片上依次沉积聚电解质PDDA,PSS和PVTC,并通过静电吸附构建胶体金纳米粒子自组装膜形成LSPR传感膜.利用扫描电镜对LSPR传感膜表面形貌以及膜中金纳米粒子的... 采用聚电解质自组装技术制备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传感膜的方法,在玻璃基片上依次沉积聚电解质PDDA,PSS和PVTC,并通过静电吸附构建胶体金纳米粒子自组装膜形成LSPR传感膜.利用扫描电镜对LSPR传感膜表面形貌以及膜中金纳米粒子的粒径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紫外-可见消光光谱对其灵敏度和渗透深度等重要参数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LSPR传感膜粒子分布均匀、单分散性好、稳定性高、重现性好;消光峰位对样品溶液折射率的检测灵敏度为71nm/RIU,相应的峰强检测灵敏度为0.21AU/RIU,对表面吸附层的渗透深度约为16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传感膜 金溶胶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修饰金纳米棒的制备及与Cu^(2+)的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龄月 迟娅楠 +2 位作者 单桂晔 陈艳伟 刘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39-1244,共6页
制备了谷胱甘肽(GSH)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复合材料,根据金纳米棒的等离子体吸收峰对其组装排列敏感的特性,研究了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在不同p H值下的组装行为及与Cu2+离子作用后引起的聚集程度、排列方式和光学吸收等变化.同时,测试了纯金纳... 制备了谷胱甘肽(GSH)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复合材料,根据金纳米棒的等离子体吸收峰对其组装排列敏感的特性,研究了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在不同p H值下的组装行为及与Cu2+离子作用后引起的聚集程度、排列方式和光学吸收等变化.同时,测试了纯金纳米棒和谷胱甘肽修饰的金纳米棒分别与铜离子作用后所得复合材料的光热转换性能.结果表明,相对于纯金纳米棒材料强的光热转换效应,铜离子能明显降低复合材料的光热转换效应,与其它金属离子比较,GSH修饰的金纳米棒的等离子光学特性对铜离子具有选择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谷胱甘肽 铜离子 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聚合物波导传感器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森波 付浩 +1 位作者 李小龙 张丹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16,共5页
以SU-8光刻胶作为波导芯层材料,设计了基于金纳米粒子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波导传感器。根据Mie理论,建立了金纳米粒子的消光模型,理论分析了纳米粒子半径、待测物折射率等因素对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曲线的影响。分析表明:当... 以SU-8光刻胶作为波导芯层材料,设计了基于金纳米粒子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波导传感器。根据Mie理论,建立了金纳米粒子的消光模型,理论分析了纳米粒子半径、待测物折射率等因素对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曲线的影响。分析表明:当待测液体折射率增大时,LSPR共振峰的位置发生红移。随着金纳米粒子半径的逐渐增大,传感器灵敏度增加。共振吸收峰逐渐由单峰变为双峰,其中一个峰位于520 nm波长附近,主要由表面等离子体吸收造成;另一个峰随金纳米粒子半径的增大而逐渐红移,主要由表面等离子体散射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波导传感器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金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与表面吸附荧光素的荧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悦辉 周济 王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55-1559,共5页
研究了纳米银粒子对表面吸附荧光素(fluorescein,Fl)的荧光性能的影响。Fl溶液中加入纳米银粒子,Fl分子包覆在纳米银粒子表面形成Fln-Ag复合物使纳米银相互桥连形成类似网络的结构,且Fl分子吸收峰随着纳米银浓度的增加发生红移。纳米银... 研究了纳米银粒子对表面吸附荧光素(fluorescein,Fl)的荧光性能的影响。Fl溶液中加入纳米银粒子,Fl分子包覆在纳米银粒子表面形成Fln-Ag复合物使纳米银相互桥连形成类似网络的结构,且Fl分子吸收峰随着纳米银浓度的增加发生红移。纳米银通过产生的强局域场将能量传输给Fl发光中心,实现了Fl的荧光增强,荧光增强效率随着纳米银浓度的增加具有最大值。较大粒径的纳米银使Fl获得最大荧光增强效率所需浓度较低且最大荧光增强效率值较高。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银与Fl间的能量传输主要由Fl分子附近局域电磁场增强和分子到金属表面无辐射跃迁能量转移过程所决定并与纳米银的浓度、尺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荧光素 表面等离子共振 强局域场 能量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NPs/PNIPAM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温敏性质 被引量:6
16
作者 蒋彩云 翁晓磊 钱卫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59-2164,共6页
将金纳米颗粒(AuNPs)组装到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水凝胶微球表面制备出AuNPs/PNIPAM复合颗粒.将PNIPAM凝胶的温敏特性与AuNPs的光学性质结合,通过改变温度调节AuNPs的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吸收峰位置.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使... 将金纳米颗粒(AuNPs)组装到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水凝胶微球表面制备出AuNPs/PNIPAM复合颗粒.将PNIPAM凝胶的温敏特性与AuNPs的光学性质结合,通过改变温度调节AuNPs的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吸收峰位置.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使AuNPs的LSPR吸收峰发生红移,并且这种效应是可逆的.同时发现,AuNPs的光学性质还可以作为表征PNIPAM水凝胶微球温敏行为的一种手段.利用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仪及动态光散射仪对AuNPs/PNIPAM复合颗粒的形貌、光学性质、粒径变化等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温敏凝胶 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半圆环/长板阵列的法诺共振特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李娜 王勇凯 +2 位作者 聂俊英 尹宝银 张中月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60-367,共8页
本文设计了金属半圆环/长板阵列,并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该阵列的透射特性。研究表明:由于半圆环与长板之间的电场耦合,在该阵列中产生了法诺共振现象。法诺共振峰强烈地依赖于半圆环/长板的结构参数和相对位置,并且法诺共振峰对周围介... 本文设计了金属半圆环/长板阵列,并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该阵列的透射特性。研究表明:由于半圆环与长板之间的电场耦合,在该阵列中产生了法诺共振现象。法诺共振峰强烈地依赖于半圆环/长板的结构参数和相对位置,并且法诺共振峰对周围介质折射率有着较高的灵敏度,最高可以达到862.5 nm/RIU。这些结果有助于设计基于法诺共振的微纳光子学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法诺共振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纳米结构损伤限制的光纤拉曼探头SERS探测灵敏度 被引量:2
18
作者 廖艳林 张腊梅 +2 位作者 刘晔 曹杰 毛庆和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8-353,共6页
利用光线追迹法,研究了典型光纤拉曼探头在纳米结构损伤限制下收集到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功率与样品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焦距构成的同轴等光程光纤拉曼探头,在给定的纳米结构损伤阈值激发光功率密度下,样品偏离焦平... 利用光线追迹法,研究了典型光纤拉曼探头在纳米结构损伤限制下收集到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功率与样品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焦距构成的同轴等光程光纤拉曼探头,在给定的纳米结构损伤阈值激发光功率密度下,样品偏离焦平面反而会使探头收集到的SERS功率增加,相比于样品远离探头方向偏离焦平面,靠近探头方向偏离焦平面时收集到的SERS功率更高。此外,收集光纤芯径越大,探头所收集的SERS功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光纤拉曼探头 损伤 局域表面等离子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质对吸附于纳米银粒子表面荧光素的光谱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悦辉 周济 王婷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5-210,共6页
在含有纳米银的荧光素溶液(Fl-Ag)中引入KNO3、KCl、Ca(NO3)2和CaCl2电解质,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技术研究电解质对Fl-Ag溶液的显微结构和光谱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质离子与纳米银粒子间... 在含有纳米银的荧光素溶液(Fl-Ag)中引入KNO3、KCl、Ca(NO3)2和CaCl2电解质,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技术研究电解质对Fl-Ag溶液的显微结构和光谱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质离子与纳米银粒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的相互作用造成纳米银粒子不同程度的聚集和生长。各电解质引起的纳米银粒子的聚集程度关系为CaCl2>Ca(NO3)2>KCl>KNO3。随着电解质加入量的增加,溶液的荧光强度先下降,而后又逐渐增强,直至达到定值。各电解质对Fl-Ag溶液的荧光强度影响强弱关系为Ca(NO3)2>CaCl2>KCl>KNO3。本文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量传输等方面探讨了电解质离子对含有纳米银的荧光素溶液的显微结构和光学性能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荧光素 电解质 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 局域场增强 荧光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NIPAM/Au纳米复合材料的过氧化氢传感器 被引量:4
20
作者 蒋彩云 刘家勋 +2 位作者 崔逸 马小媛 王玉萍 《化学研究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9-903,共5页
将金纳米颗粒(GNPs)组装到PNIPAM凝胶微球表面制备出形貌均匀、性质稳定的PNIPAM/GNPs复合颗粒。利用过氧化氢的还原性将溶液中的AuCl_4^-还原成Au^0,以PNIPAM/GNPs表面吸附的GNPs为种子逐渐沉积,使得GNPs逐渐长大。根据还原过程中过氧... 将金纳米颗粒(GNPs)组装到PNIPAM凝胶微球表面制备出形貌均匀、性质稳定的PNIPAM/GNPs复合颗粒。利用过氧化氢的还原性将溶液中的AuCl_4^-还原成Au^0,以PNIPAM/GNPs表面吸附的GNPs为种子逐渐沉积,使得GNPs逐渐长大。根据还原过程中过氧化氢浓度与GNPs生长过程中吸收峰强度的变化关系,实现了对过氧化氢的检测,检测线性范围为5×10^(-7)~5×10^(-5)mol·L^(-1)。利用透射电镜、分光光度计及动态光散射仪对PNIPAM/GNPs复合颗粒的形貌、光学性质、粒径变化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过氧化氢 局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