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istance of full-scale beams against close-in explosions.Numerical modeling and field tests
1
作者 A.Prado A.Alañón +5 位作者 R.Castedo A.P.Santos L.M.López M.Chiquito M.Bermejo C.Ogger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5-47,共13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erformances of a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including four concrete models applied to a full-scal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subjected to blast loading. Field test data has been used to compare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erformances of a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including four concrete models applied to a full-scal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subjected to blast loading. Field test data has been used to compare model results for each case.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using the suitable code LS-DYNA. This code integrates blast load routine(CONWEP) for the explosive description and four different material models for the concrete including: Karagozian & Case Concrete, Winfrith, Continuous Surface Cap Model and Riedel-Hiermaier-Thoma models, with concrete meshing based on 10, 15, and 20 mm. Six full-scale beams were tested: four of them used for the initial calibration of the numerical model and two more tests at lower scaled distances. For calibration, field data obtained employing pressure and accelerometers transduc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Damage surfaces and the shape of rupture in the beams have been used as references for comparison. Influence of the meshing on accelerations has been put in evidence and for some models the shape and size of the damage in the beams produced maximum differences around 15%. In all cases, the variations between material and mesh models are shown and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 test Numerical simulation LS-DYNA Concrete model Mesh effect full-scale be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ope analysis based on loca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and variable-modulus elasto-plastic model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光华 钟志辉 +3 位作者 傅旭东 张玉成 温勇 张明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2041-2050,共10页
Employing an ideal elasto-plastic model,the typically used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reduced the strength of all soil elements of a slope.Therefore,this method was called the globa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GSRM).How... Employing an ideal elasto-plastic model,the typically used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reduced the strength of all soil elements of a slope.Therefore,this method was called the globa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GSRM).However,the deformation field obtained by GSRM could not reflect the real deformation of a slope when the slope became unstable.For most slopes,failure occurs once the strength of some regional soil is sufficiently weakened; thus,the loca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LSRM)was proposed to analyze slope stability.In contrast with GSRM,LSRM only reduces the strength of local soil,while the strength of other soil remains unchanged.Therefore,deformation by LSRM is more reasonable than that by GSRM.In addition,the accuracy of the slope's deformation depends on the constitutive model to a large degree,and the variable-modulus elasto-plastic model was thus adopted.This constitutive model was an improvement of the Duncan–Chang model,which modified soil's deformation modulus according to stress level,and it thus better reflected the plastic feature of soil.Most importantly,the parameters of the variable-modulus elasto-plastic model could be determined through in-situ tests,and parameters determination by plate loading test and pressuremeter test were introduced.Therefore,it is easy to put this model into practice.Finally,LSRM and the variable-modulus elasto-plastic model were used to analyze Egongdai ancient landslide.Safety factor,deformation field,and optimal reinforcement measures for Egongdai ancient landslide we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stability loca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variable-modulus elasto-plastic model in-situ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水护圈减小斜交多桥墩的局部冲刷效果及机理 被引量:1
3
作者 齐洪亮 潘玲玲 +2 位作者 张雪 王晶 王茂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5,共10页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单幅双墩和双幅四墩的布设形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利用透水护圈对前排桥墩防护时,与水流斜交布设时斜交角度对其余桥墩局部冲刷防护效果的影响及机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角度增加,前排桥墩的局...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单幅双墩和双幅四墩的布设形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利用透水护圈对前排桥墩防护时,与水流斜交布设时斜交角度对其余桥墩局部冲刷防护效果的影响及机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角度增加,前排桥墩的局部冲刷变化不大,后排桥墩的局部冲刷逐渐增加。当斜交角度较小时,前排桥墩的防护对后排桥墩有明显的遮蔽作用。当斜交角度大于30°时,前排桥墩的防护对后排桥墩的遮蔽作用基本消失,单幅双墩布设时后排桥墩最大冲深大于前排桥墩。双幅四墩布设时,对第2和第3个桥墩局部冲刷有一定的减冲效果,但会加剧第4个桥墩的局部冲刷。因此,建议多桥墩的布设角度不宜超过30°,否则须对最下游的桥墩进行防护。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前排桥墩利用护圈防护后,桥墩两侧绕流流速明显降低,其下游的遮蔽范围明显增大,遮蔽作用显著增加。随着斜交夹角的增加,前后排桥墩的绕流叠加效应导致后排桥墩的墩侧流速和河床切应力增加,使其局部冲刷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护圈 局部冲刷 冲刷防护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浸水黄土隧道洞口段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4
作者 曹小平 王少雄 +1 位作者 王建华 王治霖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65,103,共6页
研究目的:黄土隧道洞口段往往处于浅埋状态,在降雨或灌溉入渗叠加地震动荷载时更加容易发生破坏。为了研究局部浸水条件下黄土隧道洞口段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衬砌结构的变形与受力特征,设计并完成黄土隧道洞口段大型模型并进行振... 研究目的:黄土隧道洞口段往往处于浅埋状态,在降雨或灌溉入渗叠加地震动荷载时更加容易发生破坏。为了研究局部浸水条件下黄土隧道洞口段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衬砌结构的变形与受力特征,设计并完成黄土隧道洞口段大型模型并进行振动台模拟试验,得到在高强度地震作用下衬砌不同断面处的应变和洞口处的加速度响应,以及不同地震动幅值下的破坏特征。研究结论:(1)隧道各测点应变峰值随着地震波幅值增加不断增大,当地震强度增加,拱肩部位浸水时隧道拱肩应变响应较大;拱脚部位浸水时,仰拱及拱脚的应变响应较大;(2)当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幅值为0.3g~0.4g时,仰拱测点PGA放大系数达到峰值,当输入地震的加速度幅值超过0.6g时,隧道拱顶测点PGA放大系数显著减小,隧道周围拱肩局部区域土体的承载力降低,围岩塑性变形发展迅速,进入加速破坏阶段;(3)两种浸水工况下隧道仰拱纵向方向全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贯通裂缝,拱肩、拱脚等部位也产生裂缝,损伤严重,因此黄土隧道洞口段应当加强抗震设防;(4)该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隧道洞口段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隧道 局部浸水 模型试验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燃油管路焊缝分区域建模及其对管路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5
作者 郭长虹 狄梦然 +2 位作者 宫瀚文 权凌霄 李斌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16-1924,共9页
飞机燃油管路包含弯管、分支管和焊缝等多种结构,在外部载荷及内部流体耦合作用下表现出复杂的流固耦合力学行为。通过金相检测和微拉伸试验获取了焊接区域的微观结构参数,构建出具有不同局部结构的高精度燃油焊接管路有限元模型。模态... 飞机燃油管路包含弯管、分支管和焊缝等多种结构,在外部载荷及内部流体耦合作用下表现出复杂的流固耦合力学行为。通过金相检测和微拉伸试验获取了焊接区域的微观结构参数,构建出具有不同局部结构的高精度燃油焊接管路有限元模型。模态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与仿真误差小于10%,验证了建模和仿真的准确性。针对不同分支管弯曲半径及不同管径比开展其对管路力学特性影响研究,发现增大弯曲半径和管径比有助于使管路内流速场和压力场分布更加均匀,固有频率会随弯曲半径的增大而降低;当弯曲半径减小但管径比增大时,随机振动应力峰值下降。采用对焊缝精确建模的燃油管路模型,剖析局部结构对管路力学特性的影响,可为管路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贯焊接燃油管路 精细化建模 局部结构 流固耦合振动 力学特性 模态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流强度对淹没式方桩局部冲刷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杜升涛 王超琳 +2 位作者 杨博 王振鲁 梁丙臣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0,共9页
为研究不同水流强度作用下淹没式方桩的局部冲刷特性及流场变化,开展了非均匀沙条件下的桩基局部冲刷试验,分析了桩周的冲刷地形、冲刷深度变化规律;利用OpenFOAM对不同水流强度下的桩周流场进行了模拟,讨论了桩前马蹄涡、桩周回流和下... 为研究不同水流强度作用下淹没式方桩的局部冲刷特性及流场变化,开展了非均匀沙条件下的桩基局部冲刷试验,分析了桩周的冲刷地形、冲刷深度变化规律;利用OpenFOAM对不同水流强度下的桩周流场进行了模拟,讨论了桩前马蹄涡、桩周回流和下降水流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清水冲刷条件下,桩周的冲刷坑深度、沙丘高度和受冲刷影响区域大小均随水流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平衡冲刷地形下,高水流强度冲刷后桩周流动更加复杂,冲刷坑内的涡流强度大幅度提高;当水流强度接近1时,粗颗粒泥沙对细颗粒的屏蔽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桩周最大冲刷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桩 局部冲刷 水流强度 流场特性 模型试验 OPENFO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度分量测量的水下网衣破损定位方法
7
作者 孙衍谦 李子介 赵云鹏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60,共15页
为防止网衣发生破损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必要对网衣进行破损定位检测。为了获得网衣破损位置的精准识别和实时监测,将网衣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计算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度分量测量的网衣破损定位建模方法。该方法增大了破损区域... 为防止网衣发生破损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必要对网衣进行破损定位检测。为了获得网衣破损位置的精准识别和实时监测,将网衣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计算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度分量测量的网衣破损定位建模方法。该方法增大了破损区域与非破损区域监测点的数据差异,从而确定网衣破损的位置。结果显示:监测点的位置选择、参数指标的选取是影响网衣破损定位效果的主要因素。将网目节点作为监测点可以增加监测点感知破损的能力,选用加速度分量作为指标参数,可以增大各个监测区域的数据差异,提升模型对破损的定位能力。在特定的规则波工况下,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破损定位的准确率高达97.9%。本研究为养殖网箱水下网衣破损位置的识别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网衣 破损定位 物理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拼装桥墩环形UHPC接缝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石雪飞 高毅 +1 位作者 马骉 何武超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3-41,共9页
为评估预制拼装桥墩环形UHPC接缝的力学性能,寻求合理的接缝构造,以宁波市西洪大桥接线工程为背景,进行环形UHPC接缝试件的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设计、制作4个墩柱试件(1个整体现浇试件;3个接缝试件,环缝深度分别为200,250,300 mm)... 为评估预制拼装桥墩环形UHPC接缝的力学性能,寻求合理的接缝构造,以宁波市西洪大桥接线工程为背景,进行环形UHPC接缝试件的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设计、制作4个墩柱试件(1个整体现浇试件;3个接缝试件,环缝深度分别为200,250,300 mm),采用四点弯曲加载方案进行局部足尺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接缝试件的开裂荷载与整体现浇试件接近,屈服荷载比整体现浇试件小3%~10%,接缝试件出现脆性贯通撕裂,钢筋存在显著滑移。为分析试验现象原因,采用Abaqus软件建模,对试件受力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屈服前、后钢筋拉应力与粘结应力,并分析钢筋搭接长度、环缝深度和保护层厚度对接缝受力性能的影响。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钢筋屈服后发生局部粘结力退化,从而导致大范围粘结失效与UHPC撕裂;环缝深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最终破坏模式。建议钢筋保护层厚度尽量不小于2 d(d为钢筋直径),钢筋搭接长度不小于11 d,环缝深度不小于250 mm;钢筋保护层厚度小于2 d时搭接长度不小于14 d,环缝深度宜不小于32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拼装桥墩 环形UHPC接缝 环缝深度 受力性能 荷载~位移曲线 局部足尺模型试验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江四桥桥墩局部冲刷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伍冬领 邢艳 +1 位作者 谢晓波 史英标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21,共3页
桥墩局部最大冲深和冲刷部位是桥墩墩台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参数,为此应用系列模型延伸法进行不同比尺的桥墩冲刷深度试验,然后利用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桥墩冲深计算式,经检验与实测基本相符,为桥墩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局部冲刷深度 模型试验 冲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波作用下海底管线周围局部冲刷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潘冬子 王立忠 +1 位作者 潘存鸿 胡金春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32,共6页
考虑行波作用下的海底管线的局部冲刷问题。采用波浪水槽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波浪荷载引起的管线周围局部冲刷机理和冲刷形态,探讨行波作用下管线周围局部冲刷的演化规律,包括冲刷起动、水土界面沙波的形成以及平衡冲刷深度与KC数(keule... 考虑行波作用下的海底管线的局部冲刷问题。采用波浪水槽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波浪荷载引起的管线周围局部冲刷机理和冲刷形态,探讨行波作用下管线周围局部冲刷的演化规律,包括冲刷起动、水土界面沙波的形成以及平衡冲刷深度与KC数(keulegan-carpenter number)和相对埋置深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局部冲刷 管线 波浪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结构曲板极限承载力及曲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辉 曾志斌 +1 位作者 秦大航 赵维贺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为得出圆柱曲板单元直边受压的稳定特征,以北京长安街西延线永定河特大桥钢曲塔为研究对象,通过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四边简支边界条件下曲板的极限承载力;同时在考虑材料和几何非线性的条件下,基于ANSYS软件对曲板试件的弹塑性屈曲进行数... 为得出圆柱曲板单元直边受压的稳定特征,以北京长安街西延线永定河特大桥钢曲塔为研究对象,通过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四边简支边界条件下曲板的极限承载力;同时在考虑材料和几何非线性的条件下,基于ANSYS软件对曲板试件的弹塑性屈曲进行数值分析,进一步得出曲率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曲板试件加载过程中,加载方向与垂直板面方向均产生明显变形,达到极限承载力时最大变形发生在靠近曲板中间位置且垂直板面的方向;曲板荷载-位移曲线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极限承载力小于直板试件对应值;曲板尺寸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曲率增大,曲板极限承载力逐渐降低,且局部稳定折减系数与曲率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钢塔 曲板局部稳定折减系数 足尺模型试验 弹塑性屈曲 极限承载力 荷载-位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物理模型倾斜加载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吴剑 张振华 +2 位作者 王幸林 晏华斌 刘德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3-718,共6页
模型试验是研究边坡失稳机制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倾斜模型获得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也是常用的试验方法。作为一种试验加载方法,倾斜加载方式的可控性、倾斜过程中应力场的相似性都是影响该方法应用的关键性问题。为了研究试验方法的可控... 模型试验是研究边坡失稳机制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倾斜模型获得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也是常用的试验方法。作为一种试验加载方法,倾斜加载方式的可控性、倾斜过程中应力场的相似性都是影响该方法应用的关键性问题。为了研究试验方法的可控性,以块状滑体为例,分析计算了模型倾斜和离心加载两种试验方法对滑块抗滑安全系数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倾斜加载方法可以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连续地降低滑块的抗滑安全系数,而离心加载方式仅在1g~10g范围内对滑块的抗滑安全系数产生显著影响。为了比较模型倾斜前后模型内部应力场的相似性,建立了物理模型的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不同倾斜角条件下坡体内的应力场。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倾斜过程中,坡体中部应力状态保持稳定,倾斜角较大时,坡体的前缘滑带位置应力状态变化较大,前缘进入塑性变形的可能性增大,局部应力场变化有利于模拟水库型滑坡的破坏机制。为了验证倾斜模型模拟滑坡破坏过程的应用效果,以千将坪滑坡为原型,采用倾斜加载方式进行破坏模型试验,获得了滑坡的破坏过程。与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模拟的结果相比,模型试验得到的破坏形态更接近实际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型试验 倾斜加载 局部应力场变化 水库型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共轴本构模型的砂土真三轴试验分叉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吕玺琳 黄茂松 钱建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6-651,共6页
现有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多数是基于共轴理论建立的,且只在三轴压缩应力条件下得到验证,因而不能合理描述真三轴状态下砂土的力学特性。为此,改进三维本构模型屈服函数的π面形态,运用非共轴分叉理论对真三轴状态下砂土的分叉强度与分叉前... 现有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多数是基于共轴理论建立的,且只在三轴压缩应力条件下得到验证,因而不能合理描述真三轴状态下砂土的力学特性。为此,改进三维本构模型屈服函数的π面形态,运用非共轴分叉理论对真三轴状态下砂土的分叉强度与分叉前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分析。理论分析表明,真三轴条件下中主应力对分叉前应力应变曲线及分叉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中主应力比超过0.2时应变局部化产生并决定了土体的峰值强度。真三轴试验结果与传统的共轴分叉理论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非共轴分叉理论预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三轴试验 非共轴 弹塑性本构模型 分又 应变局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平台结构损伤识别与定位新方法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5
14
作者 嵇春艳 陈明璐 +1 位作者 元志明 张健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7,共9页
基于小波变换的时频局域化特性和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特性,结合两者优点提出了基于小波包分析和神经网络方法的海洋平台三步法损伤定位方法。对海洋平台结构加速度响应信号进行小波包分析,提取小波包特征向量,将小波包结点能量变化... 基于小波变换的时频局域化特性和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特性,结合两者优点提出了基于小波包分析和神经网络方法的海洋平台三步法损伤定位方法。对海洋平台结构加速度响应信号进行小波包分析,提取小波包特征向量,将小波包结点能量变化量指标作为BP网络的输入向量,逐步确定损伤位置。设计一典型导管架式海洋平台试验模型,分别进行岸上脉冲激励及水池中波浪激励下平台结构损伤识别与定位模型试验,对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平台 神经网络 损伤定位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纤维管片接头局部应力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13
15
作者 廖少明 闫治国 +2 位作者 宋博 朱合华 刘丰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3-659,共7页
为评价少筋钢纤维混凝土管片接头的力学性能以便于工程中推广应用,对管片接头及手孔在施工及使用阶段的局部应力进行了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试验。内容包括:①施工阶段,千斤顶作用下管片的局部抗压性能;②施工阶段,盾构均匀推进及... 为评价少筋钢纤维混凝土管片接头的力学性能以便于工程中推广应用,对管片接头及手孔在施工及使用阶段的局部应力进行了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试验。内容包括:①施工阶段,千斤顶作用下管片的局部抗压性能;②施工阶段,盾构均匀推进及纠偏工况时管片变形及环缝上的应力、应变分布;③使用阶段,使用荷载作用下管片体、纵缝的变形及应力分布。结果表明:不论在施工阶段还是使用阶段,管片体、接头的主压应力均在允许范围内,但接头榫头局部主拉应力偏大,超出了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时需要加强;而手孔部位的局部主拉应力较小,均在控制应力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钢纤维混凝土管片 局部应力 数值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局部建模的微处理器测试程序自动生成方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良 易江芳 +2 位作者 佟冬 程旭 王克义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39-1644,共6页
模拟仿真方法是当前微处理器功能验证的主要方法,然而在验证工作后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检验余下复杂的功能点,验证收敛速度缓慢.针对该问题,本文在覆盖率增长缓慢时,引入结合模型检验引擎的测试程序生成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局部建模... 模拟仿真方法是当前微处理器功能验证的主要方法,然而在验证工作后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检验余下复杂的功能点,验证收敛速度缓慢.针对该问题,本文在覆盖率增长缓慢时,引入结合模型检验引擎的测试程序生成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局部建模策略为处理器构建抽象设计模型,然后使用模型检验引擎读入该模型并产生测试生成指导规则,最后,随机测试生成器依据指导规则产生大量测试程序作为模拟器输入,完成功能验证工作.以北大众志UniCore32定点处理器核的功能验证为例评估本文方法,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可以快速完成对未覆盖功能点的验证,加速验证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验证 模型检验 局部建模 测试程序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岩破坏激振信号局部和细节信息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洪凯 杨铭 +2 位作者 唐红梅 何晓英 王智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5-18,25,共5页
危岩属于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危岩破坏会突然释放能量,以激振波的形式向邻近危岩块传递,劣化相邻危岩体的稳定性。通过坠落式危岩破坏激振效应模型试验,对采集的激振信号进行小波滤噪处理,选取模型试验第25~35 ms共10 ms时间段的... 危岩属于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危岩破坏会突然释放能量,以激振波的形式向邻近危岩块传递,劣化相邻危岩体的稳定性。通过坠落式危岩破坏激振效应模型试验,对采集的激振信号进行小波滤噪处理,选取模型试验第25~35 ms共10 ms时间段的激振信号,作为分析激振信号局部和细节信息特征的基础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分析时段内,危岩破坏激振信号局部信息存在周期性,激振信号在水平方向存在8~9个激振峰,周期1.0~1.4 ms,在竖直方向存在3~4个激振峰,周期2.2~3.0 ms;测点与激振源之间的距离影响着激振信号的峰值强度,距离越近,峰值强度越大;危岩块之间界面的完整性对激振信号出现频率和峰值强度都有显著影响,激振信号穿过不完整的界面后激振信号主峰存在一定滞后性,实验条件下滞后时间10 ms左右;危岩破坏激振信号的局部和细节信息基本都在细节系数中予以体现,尤其是主频率主要位于d3~d7所对应的中频细节信息内。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实施危岩破坏激振效应的相似模型试验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破坏 激振信号 局部信息特征 细节信息特征 室内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刚构桥锚固区局部应力的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许惟国 何广汉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1-374,共4页
为便于箱梁腹板预应力筋及锚具的布置,结合虎跳门连续刚构桥的方案设计,对特征节段模型、子区域模型和试验模型锚下混凝土局部应力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锚下混凝土应力仅限制在很小范围内;在按实桥... 为便于箱梁腹板预应力筋及锚具的布置,结合虎跳门连续刚构桥的方案设计,对特征节段模型、子区域模型和试验模型锚下混凝土局部应力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锚下混凝土应力仅限制在很小范围内;在按实桥设计的大吨位预加力作用下,没有导致混凝土主应力过大和失效;锚固区混凝土局部应力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刚构桥 虎跳门特大桥 局部应力 预应力混凝土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焦铁路黄河大桥桥墩局部冲刷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婷 马怀宝 +1 位作者 陈书奎 李昆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9-123,共5页
为了保证郑焦铁路黄河大桥桥梁基础安全,同时尽量避免桥梁基础因设计偏于安全而造成工程投资的增加,按单宽流量、河势以及桥墩防护的多种组合,开展了桥墩基础局部冲刷试验研究,分析了桥墩局部冲刷的水流现象、冲刷坑形态和冲刷深度。结... 为了保证郑焦铁路黄河大桥桥梁基础安全,同时尽量避免桥梁基础因设计偏于安全而造成工程投资的增加,按单宽流量、河势以及桥墩防护的多种组合,开展了桥墩基础局部冲刷试验研究,分析了桥墩局部冲刷的水流现象、冲刷坑形态和冲刷深度。结果表明:局部冲刷最深点在承台下的桩群之间,略偏向桥轴线上游部位;墩后形成带状淤积体,淤积体随单宽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水流方向与桥轴线正交时,桥墩周围的局部冲刷坑形态基本沿桥墩轴线对称分布;水流方向与桥轴线法线存在夹角时,冲坑范围扩大、冲坑深度明显增深,桥墩两侧马蹄形旋涡不再对称分布。墩前抛石护底后,局部冲刷坑深度明显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墩 局部冲刷 模型试验 郑焦铁路黄河大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瓯江二桥主桥墩局部冲刷试验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群 李浩麟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CSCD 1998年第2期156-163,共8页
本文采用系列模型试验方法,对瓯江二桥主桥墩局部冲刷问题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主桥墩最大冲刷深度与上游径流量及主桥墩轴线走向有关:对径流为百年一遇洪水流量,主桥墩轴线走向与水流流向一致时,其最大冲刷深度为11.69m;主... 本文采用系列模型试验方法,对瓯江二桥主桥墩局部冲刷问题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主桥墩最大冲刷深度与上游径流量及主桥墩轴线走向有关:对径流为百年一遇洪水流量,主桥墩轴线走向与水流流向一致时,其最大冲刷深度为11.69m;主桥墩纵轴线与流向夹角为20°时,最大冲刷深度为14.81m。试验得到施工围堰局部冲刷与流量的关系,得出最大冲刷深度,并提出围堰局部冲刷的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冲刷 最大冲刷深度 桥墩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