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加载路径下挤压WE43镁合金的高速冲击力学响应及本构模型
1
作者 叶拓 邱飒蔚 +3 位作者 夏二立 郭鹏程 吴远志 李落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43-251,共9页
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和多种显微表征方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和加载路径下挤压WE43镁合金的室温动态力学响应行为。结果表明挤压WE43镁合金的各向异性较弱,其真应力-真应变曲线都为“C”形,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都具有正的应变速率... 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和多种显微表征方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和加载路径下挤压WE43镁合金的室温动态力学响应行为。结果表明挤压WE43镁合金的各向异性较弱,其真应力-真应变曲线都为“C”形,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都具有正的应变速率敏感性。不同热处理状态和加载路径下,挤压WE43镁合金都产生了较多的形变孪晶,同时伴有少量的孪晶交叉。孪晶虽然对热处理状态和加载路径都不敏感,但能够促进胞状位错亚结构的形成。当加载应变速率增至4120 s^(-1)时,在绝热温升及其诱导的动态回复作用下,孪晶密度反而降低。孪生和非基面滑移相协调是室温下挤压WE43镁合金的主导变形机制。基于经典J-C本构,采用应变和应变速率的多项式函数对应变硬化项和应变速率硬化项进行修正,构建了不同热处理状态和加载路径下挤压WE43镁合金的力学本构模型。拟合结果与实验的偏差均在±10%以内,相关系数R和平均相对误差AARE分别为0.952和3.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43镁合金 高速冲击 加载路径 力学响应 本构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地区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硬化土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庞小朝 黄俊杰 +3 位作者 苏栋 肖文海 顾问天 刘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079-4085,共7页
硬化土(hardening soil)模型是岩土工程数值分析中常采用的模型。为研究加载方式和排水条件对原状花岗岩残积土剪切行为的影响,对深圳地区原状花岗岩残积土进行了常规三轴固结排水、常规三轴固结不排水、固结排水侧向卸载和固结不排水... 硬化土(hardening soil)模型是岩土工程数值分析中常采用的模型。为研究加载方式和排水条件对原状花岗岩残积土剪切行为的影响,对深圳地区原状花岗岩残积土进行了常规三轴固结排水、常规三轴固结不排水、固结排水侧向卸载和固结不排水侧向卸载4组试验,并由试验结果确定出不同加载方式和排水条件下的硬化土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在常规三轴试验中,试样在剪切过程中表现为先剪缩后剪胀的特性,在侧向卸载试验中,试样始终表现为剪胀的特性;模型参数值与加载路径密切相关,固结不排水侧向卸载试验(CDLU)测得的有效内摩擦角φ'较常规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CD)试验大20%,而有效黏聚力c'小了46%;CDLU试验得到的三轴压缩试验的参考割线模量E_(50)^(ref)为CD试验的2.9倍,卸载再加载参考割线模量E_(ur)^(ref)为CD试验的1.8倍;在相同加载路径下,模型参数值也受排水条件的影响,由CU试验得到的j'与CD试验的结果相近,但CU试验得到的φ'要明显大于CD试验的结果,CU试验得到的E_(50)^(ref)为CD试验的2倍,E_(ur)^(ref)为CD试验的3.8倍。因此,在岩土工程数值分析中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和选用模型参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土模型 三轴试验 加载路径 排水条件 模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混凝土拉压杆模型法配筋设计 被引量:29
3
作者 陈晓宝 王成刚 滕育梅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60-165,共6页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现行规范通常采用以截面为分析对象的极限状态法 (即截面内力法 )进行设计。此方法对于结构的有些区域比较适用 ,但对有些区域就不合理 ,甚至不能用此方法设计。近年来 ,欧美国家提出一种在有限元分析基础上适用于...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现行规范通常采用以截面为分析对象的极限状态法 (即截面内力法 )进行设计。此方法对于结构的有些区域比较适用 ,但对有些区域就不合理 ,甚至不能用此方法设计。近年来 ,欧美国家提出一种在有限元分析基础上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各部位配筋设计的拉压杆模型法 ,但国内对此方法还缺乏系统研究。该文主要介绍它的设计原理、一般准则及具体步骤 ,以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与兴趣 ,共同研究与探讨 ,推动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混凝土 配筋设计 拉压杆模型 荷载传力路径 极限状态法 弹性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柱式桥墩帽梁的力流线模型设计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贺志启 刘钊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6-110,共5页
针对利用浅梁理论进行独柱式桥墩帽梁设计产生较大偏差的情况,提出基于深梁力流线模型理论的应力扰动区(D区)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独柱式桥墩帽梁的分析和设计中。该方法用力流线表征D区内部的主要传力路径,根据边界条件确定力流线的... 针对利用浅梁理论进行独柱式桥墩帽梁设计产生较大偏差的情况,提出基于深梁力流线模型理论的应力扰动区(D区)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独柱式桥墩帽梁的分析和设计中。该方法用力流线表征D区内部的主要传力路径,根据边界条件确定力流线的数学物理方程,据此推导力流线沿程横向拉力的解析计算式。对3种独柱式桥墩帽梁(矩形、倒梯形和花瓶形)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所提出横向拉力计算式的正确性,并以某布置有双支座的花瓶形墩帽为例,说明力流线模型设计方法的应用流程。结果表明,依据力流线模型所提出的横向拉力计算公式具有形式简洁、计算精度高、物理意义明确的特点,可方便可靠地用于独柱式桥墩帽梁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墩 帽梁 应力扰动区 力流线模型 拉压杆模型 设计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应力路径下岸坡饱和土体变形特性模拟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勇 杨迎 曹玲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72-677,684,共7页
库岸边坡土体受到库水位涨落的周期性影响,其受力过程可描述为在前期固结压力范围内有效应力的多次循环加、卸载过程。通过室内应力路径三轴试验模拟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循环加、卸载,并通过对统一硬化模型的扩展和加、卸载准则的修正,来... 库岸边坡土体受到库水位涨落的周期性影响,其受力过程可描述为在前期固结压力范围内有效应力的多次循环加、卸载过程。通过室内应力路径三轴试验模拟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循环加、卸载,并通过对统一硬化模型的扩展和加、卸载准则的修正,来预测土体的变形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土体的体积变形呈周期性弹性变化,剪应变呈螺旋上升趋势且增幅随循环次数逐渐减小;卸围压屈服阶段,土体变形呈现体积膨胀的剪胀特征和剪应变增幅加快的脆变趋势,且土体剪切变形在6%左右时即出现实测孔压骤减和峰值强度点;建立压缩曲线系数与加、卸载次数的关系,并修正超固结土的加、卸载准则,扩展后的统一硬化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特殊应力路径下岸坡饱和土体的变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加卸载 应力路径 统一硬化模型 加卸载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地基中桩顶扭矩-竖向荷载加载路径下单桩承载特性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江杰 王顺苇 +1 位作者 欧孝夺 付臣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573-3582,共10页
为探讨黏土地基中桩顶扭矩(T)与竖向荷载(V)共同作用下单桩的承载特性,对桩顶预加T后施加V,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结合边界元法对T→V加载路径下桩侧竖向极限摩阻力进行合理假设,采用MATLAB编制程序求得单桩在T→V加载路径下的非线性解... 为探讨黏土地基中桩顶扭矩(T)与竖向荷载(V)共同作用下单桩的承载特性,对桩顶预加T后施加V,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结合边界元法对T→V加载路径下桩侧竖向极限摩阻力进行合理假设,采用MATLAB编制程序求得单桩在T→V加载路径下的非线性解,从而得到其承载力包络线。为方便应用于工程实际,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出T→V加载路径下单桩承载力近似包络线表达式。研究表明:随着桩顶扭矩的增加,单桩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降低,且当扭矩荷载分量超过其极限值1/3时T-V组合效应更加明显;随着长径比L/D的增加,单桩的承载能力及抵抗变形的能力均在增强,且桩身变形主要发生在0~0.6L范围,因此对浅基础进行加固可以有效地减小变形;T→V加载路径下单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随着桩身弹性模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弹性模量增加10倍时,竖向极限承载力仅仅增加了26.74%,因此不宜通过提高混凝土标号来提高桩-土体系极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V加载路径 单桩 模型试验 边界元法 承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学习绩效关系的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郑锡宁 张迎春 +1 位作者 周振宇 张彤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12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本文是在先前建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和学习绩效的3个因素结构模型基础上,采用路径建模技术,建立了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学—学习绩效关系模型。基于对该路径模型的分析,获得如下结论:(1)多媒体教学中影响因素的主导... 本文是在先前建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和学习绩效的3个因素结构模型基础上,采用路径建模技术,建立了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学—学习绩效关系模型。基于对该路径模型的分析,获得如下结论:(1)多媒体教学中影响因素的主导作用是沿着学习者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信息流而展开的;(2)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信息加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师授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影响为其次的因素是教师的授课技术;(3)课件的良好界面信息设计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起重要作用;(4)诸如授课速度过快、信息量过大等多媒体教学中的易现问题会增加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而降低学习效果;(5)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要注意学生学习风格来更好地进行教学或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主动加工认知负荷 学习风格路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拆除构件法的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程东辉 杨燕红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18,共6页
连续倒塌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研究结构在遭受意外荷载时跨越局部破坏区域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连续倒塌分析和抗连续倒塌设计的重要研究方法,拆除构件法既能较好地评价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 连续倒塌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研究结构在遭受意外荷载时跨越局部破坏区域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连续倒塌分析和抗连续倒塌设计的重要研究方法,拆除构件法既能较好地评价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又能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拆除构件法的计算精度和效率,本文首先阐述了连续倒塌破坏机理和拆除构件法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对拆除构件法计算精度和效率的影响,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中应加强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倒塌 破坏机理 拆除构件法 计算模型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应力路径下无粘性土的弹塑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28
9
作者 陈生水 沈珠江 郦能惠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0-28,共9页
本文基于标准砂、粉煤灰两种较典型无粘性土的试验研究,建议了一个描述无粘性土复杂应力路径下应力应变特性的弹塑性数值模型。该模型强调塑性应变的大小和方向不仅与当前应力状态有关,而且还决定于当前应力增量的方向。其参数可由简... 本文基于标准砂、粉煤灰两种较典型无粘性土的试验研究,建议了一个描述无粘性土复杂应力路径下应力应变特性的弹塑性数值模型。该模型强调塑性应变的大小和方向不仅与当前应力状态有关,而且还决定于当前应力增量的方向。其参数可由简单应力路径的试验确定。为了该模型实际应用,文中还推导了有限元数值计算的弹塑性矩阵。几种典型应力路径的数值模拟结果与有关试验资料比较,表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性土 弹塑性 数值模拟 应力 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形管液压成形自适应径向基函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学伟 马玲玲 +1 位作者 黄天仑 刘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40-1347,共8页
讨论T形管液压成形加载路径代理模型优化的设计.采用径向基函数(RBF)模型,引入自适应优化算法,通过逐步向静态RBF模型样本库中增加样本点的方法,提升最优点附近局部近似计算精度,进而提升全局精度并获得最优解.该方法兼顾了优化效率与... 讨论T形管液压成形加载路径代理模型优化的设计.采用径向基函数(RBF)模型,引入自适应优化算法,通过逐步向静态RBF模型样本库中增加样本点的方法,提升最优点附近局部近似计算精度,进而提升全局精度并获得最优解.该方法兼顾了优化效率与计算精度.首先通过数值算例证明此方法应用于全局优化的有效性;然后,以管件与中间冲头接触面积最大为优化目标,以最大减薄率小于对标实验值、成形高度大于对标实验值为约束条件,通过拉丁方试验设计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点并调用实际分析模型构建T形管液压成形加载路径优化自适应RBF模型,开展载荷路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最小厚度与成形高度不变的情况下,T形管与中间冲头的接触面积较对标实验值提高了71.9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T形管液压成形 代理模型 加载路径优化 自适应径向基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等向加卸载路径下粉质黏土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勇 隆海鹏 +1 位作者 曹玲 CHAN Dave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51,共7页
黏土的变形特性与应力路径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相关工程的安全性。针对三峡库岸某路基边坡粉质黏土,采用应力路径控制试验系统,开展了两组等向固结应力状态下反复多次的加卸载试验,揭示了土体的体积变形发展规律,发现再固结过程呈现为... 黏土的变形特性与应力路径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相关工程的安全性。针对三峡库岸某路基边坡粉质黏土,采用应力路径控制试验系统,开展了两组等向固结应力状态下反复多次的加卸载试验,揭示了土体的体积变形发展规律,发现再固结过程呈现为一条先平缓后变陡的曲线,说明前期固结压力范围内的再加载也会产生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且变形速率随加卸载循环次数逐渐减小。最后,结合试验曲线特点,建立了土体再固结系数与加卸载次数及应力状态相关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反复等向加卸载条件下土样的体变特征,且可预测土体经历更多次加卸载循环中的次固结过程,为土体的持续塑性变形分析和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加卸载 再固结系数 应力路径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型管液压成形加载路径自适应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学伟 李东营 黄天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9-145,共7页
为解决静态代理模型非线性结构优化效率、精度低的问题,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LSSVR)模型进行T型管液压成形加载路径自适应多目标优化研究.用一个数值算例说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以管与背压冲头的接触面积最大及管的最大减薄率最... 为解决静态代理模型非线性结构优化效率、精度低的问题,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LSSVR)模型进行T型管液压成形加载路径自适应多目标优化研究.用一个数值算例说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以管与背压冲头的接触面积最大及管的最大减薄率最小为优化目标,以接触面积大于对标仿真值、最大减薄率小于实验值、高度大于实验值为约束条件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采用拉丁超立方体设计构造初始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用自适应法将每次迭代中获得的额外取样点添加到重建的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得到帕累托最优解集.用理想点法,选择一个最优妥协解以供工程师选用.在成形高度没有变差的情况下,自适应多目标优化结果的管与被压冲头接触面积比实验值提高了32.42%,最小厚度比实验值增加了14.97%.表明自适应迭代LSSVR模型能够在少量样本下保证优化设计精度和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管液压胀形 加载路径 多目标优化 自适应迭代LSSVR模型 最优妥协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的一种新方法
13
作者 夏开全 董石麟 《科技通报》 2000年第4期287-292,共6页
提出了一个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的载荷传递路线并联模型 ,讨论了结构系统可靠度的计算、载荷传递路线集的枚举、主要载荷传递路线集的鉴别 .所举的两个算例表明
关键词 结构系统 可靠性 载荷传递路线 并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荷载路径的结构混凝土拉-压杆模型 被引量:6
14
作者 万鹏 郑凯锋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5-128,共4页
通过荷载路径可以直观地了解结构实现其功能的方式。本文首先根据荷载路径的定义 ,介绍一种基于平衡原理 ,将有限元方法和流线追踪算法结合 ,确定二维线弹性结构中荷载路径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结合商用有限元软件Algor13和商用数据处... 通过荷载路径可以直观地了解结构实现其功能的方式。本文首先根据荷载路径的定义 ,介绍一种基于平衡原理 ,将有限元方法和流线追踪算法结合 ,确定二维线弹性结构中荷载路径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结合商用有限元软件Algor13和商用数据处理软件Tecplot9.0 ,把前者得到的结构应力计算结果及对应的有限元网格信息通过数据文件输入后者 ,以得到结构内连续的可视化荷载路径。最后 ,本文将这种方法用于确定牛腿结构中的可视化荷载路径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该结构的拉杆 压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载路径 有限元法 流线追踪算法 拉杆-压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展工况传递路径分析的驾驶室振动传递路径二级建模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剑 邓支强 +3 位作者 曾维俊 舒宏超 李士爱 戎芳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2-78,90,共8页
阐述了OPAX方法的基本理论,对某中型卡车驾驶室振动实施传递路径分析,并针对该车结构设计特点,提出基于OPAX方法的二级TPA分析模型,分别为动力总成-驾驶室一级传递路径模型和车架-驾驶室二级传递路径模型。通过建模测试计算获得各级悬... 阐述了OPAX方法的基本理论,对某中型卡车驾驶室振动实施传递路径分析,并针对该车结构设计特点,提出基于OPAX方法的二级TPA分析模型,分别为动力总成-驾驶室一级传递路径模型和车架-驾驶室二级传递路径模型。通过建模测试计算获得各级悬置动刚度、工况载荷和路径贡献量,准确定位引起驾驶室振动水平较大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案,有效减小驾驶室振动水平。该应用研究表明二级TPA模型更符合研究对象的结构设计,能反映出更详尽的结构路径特性,是对已有TPA模型的丰富和拓展,对OPAX方法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NVH 传递路径分析(TPA) 二级TPA建模 载荷识别 贡献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k-Ang三维损伤模型的参数确定和性能等级划分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进 王君杰 +1 位作者 韩鹏 王文彪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32-1338,共7页
针对Park-Ang三维损伤模型的参数取值和性能等级划分研究不足,基于试验数据,通过2轮遍历搜索,确定了参数取值;并参照已有的性能等级划分,确定了适用于Park-Ang三维损伤模型的性能等级划分标准。用一组一维试验验证了参数取值和性能等级... 针对Park-Ang三维损伤模型的参数取值和性能等级划分研究不足,基于试验数据,通过2轮遍历搜索,确定了参数取值;并参照已有的性能等级划分,确定了适用于Park-Ang三维损伤模型的性能等级划分标准。用一组一维试验验证了参数取值和性能等级划分对于不同加载路径的适用性;用另一组试验验证了它们对于空间受力构件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所确定的参数和性能等级划分标准与已有的Park-Ang三维损伤模型表达式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损伤指标,这一指标能够较好地评价不同一维加载模式或空间受力构件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Ang三维损伤模型 参数确定 性能等级 遍历搜索 加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应力路径下流体饱和砂岩本构模型
17
作者 田斌 卢应发 邵建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58-62,共5页
高孔隙率砂岩在不同围压及被不同流体(水及油)饱和时表现出不同的应力-应变特性及不同的破坏过程。复杂应力路径下油和水饱和砂岩的力学试验表明,存在某一临界围压,随着围压的增加,饱和砂岩从以压剪破坏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孔隙坍塌破坏... 高孔隙率砂岩在不同围压及被不同流体(水及油)饱和时表现出不同的应力-应变特性及不同的破坏过程。复杂应力路径下油和水饱和砂岩的力学试验表明,存在某一临界围压,随着围压的增加,饱和砂岩从以压剪破坏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孔隙坍塌破坏为主的破坏机制。通过力学试验结果的分析,以两种破坏理论对油和水饱和砂岩的破坏特征进行了力学解释,并应用经典塑性力学的盖帽模型建立了相应的本构模型,应用非线性有限元法进行了数值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与试验资料吻合良好,能较好地模拟复杂应力路径下油和水饱和砂岩的破坏机制及模拟注水采油引起的砂岩附加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应力路径 饱和砂岩 油饱和 水饱和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级真空排水预压法室内试验与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联华 董志良 鲍树峰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6-149,共4页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从应力路径的角度对比分析一次性加荷真空排水预压法和分级加荷真空排水预压法,找到一次性加荷真空排水预压法和分级加荷真空排水预压法的适用范围;结合室内模型试验观察分级真空预压对高黏性新近吹填土的加固效果,并...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从应力路径的角度对比分析一次性加荷真空排水预压法和分级加荷真空排水预压法,找到一次性加荷真空排水预压法和分级加荷真空排水预压法的适用范围;结合室内模型试验观察分级真空预压对高黏性新近吹填土的加固效果,并选择了合适的竖直排水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预压 分级加载 一次性加载 应力路径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载荷传递模型的汽车耐撞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冬民 张雅萍 +2 位作者 侯聚英 王丽娟 陈宗渝 《汽车实用技术》 2022年第20期110-115,共6页
为了提高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文章研究了碰撞载荷在车身结构中的传递路径,并以此为依托,总结了基于载荷传递路径的汽车碰撞安全性优化方法。以具体的车身结构为例,结合此方法,构建了其在整车64 km/h正面40%偏置碰撞工况下的载荷传递模... 为了提高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文章研究了碰撞载荷在车身结构中的传递路径,并以此为依托,总结了基于载荷传递路径的汽车碰撞安全性优化方法。以具体的车身结构为例,结合此方法,构建了其在整车64 km/h正面40%偏置碰撞工况下的载荷传递模型。以优化侵入量为目标,载荷传递路径为根本,基于所建模型,提出了改进方案。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方案在改善正面偏置碰撞汽车耐撞性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偏置碰撞 汽车耐撞性 载荷传递路径 载荷传递模型 改进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拉扭强度关于材料声速及加载速率最小二乘法的回归模型
20
作者 喻秋 李顺才 张凌雪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5-602,759,共9页
为了研究不同加载速率下金属的拉扭强度及其预测方法,利用声发射检测仪及电子拉扭试验机分别对铸铁和中碳钢标准试件进行了声速测定及不同加载速率、加载路径下的拉伸-扭转组合变形试验,得到了各试件材料的声速值及相应加载方案下的载荷... 为了研究不同加载速率下金属的拉扭强度及其预测方法,利用声发射检测仪及电子拉扭试验机分别对铸铁和中碳钢标准试件进行了声速测定及不同加载速率、加载路径下的拉伸-扭转组合变形试验,得到了各试件材料的声速值及相应加载方案下的载荷-变形曲线;根据平面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推导出了材料拉扭破坏的最大正应力、最大剪应力;利用试验中采集的最大轴力、最大扭矩计算得到了材料的拉扭破坏应力、破坏面方向;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材料拉扭强度关于材料声速值、拉伸与扭转加载速率的多元回归模型。研究表明:随着拉伸与扭转加载速率的增加,铸铁、碳钢的破坏应力分别呈现总体上升、总体下降的趋势;相同加载速率、不同加载路径下材料的破坏强度各不相同;建立的回归模型能较好地预测给定材料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破坏应力,并以此建立塑性及脆性材料的拉扭强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拉扭组合变形 加载速率 加载路径 声速值 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