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氟化碳电池膨胀力研究及仿真分析验证
1
作者 周威 巴金玉 +1 位作者 王少伟 苏晓倩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59-1764,共6页
针对锂氟化碳软包装电池成组放电时在厚度方向膨胀所带来的壳体结构强度设计难题,以22 Ah锂氟化碳软包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压力传感器测试了不同数量的软包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厚度方向的膨胀力变化,通过公式推导建立了不同电池数量和对器... 针对锂氟化碳软包装电池成组放电时在厚度方向膨胀所带来的壳体结构强度设计难题,以22 Ah锂氟化碳软包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压力传感器测试了不同数量的软包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厚度方向的膨胀力变化,通过公式推导建立了不同电池数量和对器壁膨胀压力的数学模型,以该模型为依据对16并电池单元外壳进行了设计并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其受力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实际放电后的壳体膨胀形变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该方法的建立,为电池单元外壳结构安全裕度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氟化碳电池 膨胀力 结构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ePO_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宝 罗文斌 +1 位作者 李新海 王志兴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0-304,共5页
以碳凝胶作为碳添加剂,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复合型LiFePO4 /C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了不同掺碳量对样品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碳硫(质量分数)分析方法对所得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含碳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 以碳凝胶作为碳添加剂,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复合型LiFePO4 /C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了不同掺碳量对样品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碳硫(质量分数)分析方法对所得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含碳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样品中的碳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 0%、5%、10%、22%, 所得样品均为单一的橄榄石型晶体结构, 碳的加入使LiFePO4 颗粒粒径减小。另外, 碳分散于晶体颗粒之间, 增强了颗粒之间的导电性。合成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掺碳后的LiFePO4 放电比容量和循环性能都得到显著改善。其中,含碳量为 22%的LiFePO4 /C在 0 1C倍率下放电, 首次放电容量达 143 4mA·h/g, 充放电循环 6次后电容量为142 7mA·h/g, 容量仅衰减 0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磷酸铁锂 碳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倍率性能锂离子电池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继斌 滑纬博 +3 位作者 郑卓 刘文元 郭孝东 钟本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5-912,共8页
采用改进的碳酸盐共沉淀与高温固相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了高倍率性能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扫描(CV)、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结... 采用改进的碳酸盐共沉淀与高温固相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了高倍率性能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扫描(CV)、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材料具有良好的α-Na Fe O2型层状结构(R3m(166)),一次粒径平均大小为157 nm,二次颗粒成球形.同传统碳酸盐制备得到的材料相比,该材料具备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在2.7-4.3 V电压范围内,0.1C(1.0C=180 m A?g-1)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56.4m Ah?g-1,库仑效率为81.9%.在较高倍率下,即0.5C、5.0C和20C时,其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36.9、111.3、81.3m Ah?g-1.在1C倍率下1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2.9%,高于传统共沉淀法得到的材料(8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Ni1/3Co1/3Mn1/3]O2 倍率性能 改进共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锂电池正极材料o-LiMnO_2及其碳纳米管改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刘立虎 陈述林 +3 位作者 刘凡 向全军 冯雄汉 邱国红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3-709,共7页
Mn Cl2、Li OH、EDTA和Na Cl O混合溶液一步水热反应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正交LiMnO2(o-LiMnO2),进一步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碳纳米管(CNTs)制备碳纳米管改性的o-LiMnO2(o-LiMnO2/CNTs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透射电镜表征产物... Mn Cl2、Li OH、EDTA和Na Cl O混合溶液一步水热反应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正交LiMnO2(o-LiMnO2),进一步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碳纳米管(CNTs)制备碳纳米管改性的o-LiMnO2(o-LiMnO2/CNTs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透射电镜表征产物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测试得活性材料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体系中nLi∶nMn控制为8∶1,在180℃反应24 h得到目标产物;反应体系中添加CNTs形成复合材料可降低o-LiMnO2颗粒粒径、提高导电率。o-LiMnO2首次放电容量为76.0 m Ah·g-1,100周后容量保持为124.1 m Ah·g-1;o-LiMnO2/CNTs复合材料首次及100周放电容量(基于o-LiMnO2/CNTs的质量)分别高达94.1和159.8 m Ah·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正交liMnO2 水热法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与VC在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界面行为研究
5
作者 赵岩 刘浩 +3 位作者 易宗琳 李莉 谢莉婧 苏方远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249-3258,共10页
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添加剂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和碳酸亚乙烯酯(VC)被广泛用于改善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稳定性,但是其对石墨电极表面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晰。本工作系统研究了FEC和VC在锂离子电池石墨电极上的界面行为。通过循环伏安法... 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添加剂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和碳酸亚乙烯酯(VC)被广泛用于改善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稳定性,但是其对石墨电极表面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晰。本工作系统研究了FEC和VC在锂离子电池石墨电极上的界面行为。通过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多种表征手段,揭示了FEC和VC在石墨电极表面的差异化作用机制。电化学阻抗结果显示Li|Gr电池中FEC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前后的总阻抗小于VC,Li|Ref|Gr电池中FEC形成SEI前后的总阻抗大于VC。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弛豫时间分布(EIS-DRT)方法,进一步对界面阻抗进行剖析,确定了FEC和VC在Li|Gr电池中的SEI阻抗、SEI-Gr界面电荷交换阻抗、SEI-电解液界面电荷交换阻抗的特征弛豫时间范围,FEC与VC各部分的弛豫时间基本一致,SEI阻抗、SEI-Gr界面电荷交换阻抗、SEI-电解液界面电荷交换阻抗弛豫时间分别为5E-5 s、3E-4 s、5E-3 s。研究结果表明,VC在0.77 V还原形成富含有机物的SEI,可显著降低石墨界面的阻抗,但其与锂金属的相容性较差,导致电池总阻抗增加。而FEC在1 V电压下还原,在石墨表面形成富含LiF的SEI,虽然使得石墨界面阻抗增加,但是显著优化了锂金属对电极的稳定性。FEC对石墨界面的劣化影响小于对锂金属的稳定优势,使得电池总阻抗最小。本研究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技术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极/电解液界面 氟代碳酸乙烯酯 碳酸亚乙烯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微纳结构富锂正极材料0.6Li_2MnO_3·0.4LiNi_(0.5)Mn_(0.5)O_2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郑卓 吴振国 +1 位作者 向伟 杨秀山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9-486,共8页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与燃烧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得到了多孔微纳球形结构的富锂正极材料0.6Li_2MnO_3·0.4LiNi_(0.5)Mn_(0.5)O_2。借助X射线衍射(XRD)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N2吸附-脱附和恒电流...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与燃烧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得到了多孔微纳球形结构的富锂正极材料0.6Li_2MnO_3·0.4LiNi_(0.5)Mn_(0.5)O_2。借助X射线衍射(XRD)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N2吸附-脱附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出的材料是由一次颗粒径约300 nm的小颗粒组成的多孔微纳球形结构,比表面积为13 m2·g^(-1),具有完善的α-NaFeO_2层状结构(空间群为R3m)。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证实该材料具有优异的高容量、高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在2.0~4.8 V,电流密度为0.1C、0.2C、0.5C、1C、3C、5C和10C时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66、254、235、205、186、149和107 m Ah·g^(-1);在0.5C下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为217 m Ah·g^(-1)(容量保持率为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结构 碳酸盐共沉淀法 富锂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化科琴黑/石墨烯复合材料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张亮 周雄 +2 位作者 滕久康 杨文静 黎学明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41-1849,共9页
锂氟化碳(Li/CFx)电池在目前已知锂原电池中具有最高的比能量,然而这种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存在电压平台较低、实际比能量低、倍率性能较差等问题。本文以科琴黑作为碳源,采用固相直接氟化法制备氟化科琴黑(fluorinated Keqin black,FKB),... 锂氟化碳(Li/CFx)电池在目前已知锂原电池中具有最高的比能量,然而这种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存在电压平台较低、实际比能量低、倍率性能较差等问题。本文以科琴黑作为碳源,采用固相直接氟化法制备氟化科琴黑(fluorinated Keqin black,FKB),通过溶液-热还原法制备氟化科琴黑/石墨烯复合材料(FKB/RGO),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增大了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活性接触面积,缩短了锂离子的扩散路径,实现了FKB/RGO在0.1 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为858.4 mAh/g,10 C放电容量达到550.6 mAh/g,表现出优异的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本研究有助于推动FKB/RGO材料在锂氟化碳电池中的工程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科琴黑 石墨烯 能量密度 锂氟化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制备LiFePO_4/C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从长杰 张向军 +1 位作者 卢世刚 顾远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305,312,共4页
分别以蔗糖、葡萄糖、酚醛树脂、酚醛树脂和葡萄糖混合物为碳源用固相碳热还原法制备了四种不同碳含量的LiFePO4/C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测试研究... 分别以蔗糖、葡萄糖、酚醛树脂、酚醛树脂和葡萄糖混合物为碳源用固相碳热还原法制备了四种不同碳含量的LiFePO4/C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测试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的LiFePO4均为纯相,但是用蔗糖合成的样品颗粒更细小,电化学性能明显优于用其他碳源制备的样品,其中含碳3.01%的样品在0.1 C、1 C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8.9、146.5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碳热还原 碳源 磷酸铁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温度对Li[Mn_(1/3)Ni_(1/3)Co_(1/3)]O_2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伶 张乃庆 孙克宁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7-241,257,共6页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制备了Li[Mn1/3Ni1/3Co1/3]O2,研究了前驱体的焙烧温度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测试结果表明,800℃下焙烧得到的样品具有较好的层状结构和较低的阳离子混排程度。SEM测试表明合成材料具有球状形貌,平均粒...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制备了Li[Mn1/3Ni1/3Co1/3]O2,研究了前驱体的焙烧温度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测试结果表明,800℃下焙烧得到的样品具有较好的层状结构和较低的阳离子混排程度。SEM测试表明合成材料具有球状形貌,平均粒径可达5μm,组成它的一次颗粒粒径平均为200 nm。在2.8~4.3 V(vs.Li/Li+)0.2 C条件下进行充放电测试,800℃下合成的样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最高(159.06 mAh.g-1),容量损失最小,循环50次后能保持初始放电比容量的95.7%。EIS分析结果表明,800℃焙烧的样品的电化学活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Mn1/3Ni1/3Co1/3]O2 碳酸盐共沉淀 比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LiPF_6/PC+FEC电解液的低温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树 李劼 +4 位作者 宋文锋 赖延清 洪波 许日勤 谷秀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7-723,共7页
研究氟代碳酸乙烯酯(fluoroethylene carbonate,FEC)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用碳酸丙烯酯(PC)基电解液低温放电性能和常温循环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X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气质联用谱(GC-MS)等对FEC在PC基电解液中的作用机... 研究氟代碳酸乙烯酯(fluoroethylene carbonate,FEC)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用碳酸丙烯酯(PC)基电解液低温放电性能和常温循环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X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气质联用谱(GC-MS)等对FEC在PC基电解液中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往PC电解液中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FEC可以在石墨电极表面形成完整且致密的SEI膜,从而有效阻止PC在负极石墨的共嵌入;电池在低温-20℃及-40℃下0.5C放电容量分别可达到室温容量的98%及87%;FEC形成的SEI膜有效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的低温电荷转移阻抗,是提高电池低温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FEC在正极钴酸锂材料表面形成了导电性能优异的SEI膜层,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和常温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碳酸丙烯酯(PC) 氟代碳酸乙烯酯(FEC) 低温性能 SEI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Li_4Ti_5O_(12)纳米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亚蕾 张立新 +1 位作者 王瑗钟 邱皓扬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2-84,共3页
运用碳模板法制备单分散性的钛酸锂(Li4Ti5O12),采用XRD、透射电镜(TEM)和恒流充放电测试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样品是平均粒径为480nm的尖晶石型Li4Ti5O12纯相,为中空微球。在1.0.2.5V充放电,0.2C的首... 运用碳模板法制备单分散性的钛酸锂(Li4Ti5O12),采用XRD、透射电镜(TEM)和恒流充放电测试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样品是平均粒径为480nm的尖晶石型Li4Ti5O12纯相,为中空微球。在1.0.2.5V充放电,0.2C的首次和第100次循环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74mAh/g、129mAh/g;依次以0.2C、1.0C和2.0C在各倍率均循环20次,第60次循环的放电比容量仍有127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模板法 钛酸锂(li4Ti5O12) 中空微球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二氧化碳电池催化机理综述
12
作者 张金鑫 李雪莲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3-829,共7页
锂-二氧化碳(Li-CO_(2))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对环境友好。综述Li-CO_(2)电池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机理,按产物和中间体的不同进行分类讨论。钼基材料可稳定草酸锂(Li_(2)C_(2)O_(4))产物,降低充电电压;某些过渡金属催化剂能促使生成L... 锂-二氧化碳(Li-CO_(2))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对环境友好。综述Li-CO_(2)电池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机理,按产物和中间体的不同进行分类讨论。钼基材料可稳定草酸锂(Li_(2)C_(2)O_(4))产物,降低充电电压;某些过渡金属催化剂能促使生成Li_()2CO_(3)和CO;部分单原子催化剂可优化反应路径,提升电池性能;部分催化剂能生成甲酸等高附加值产物。提出优化反应环境、深化原位分析技术应用、挖掘材料与电池性能关联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二氧化碳(li-CO_(2))电池 反应路径 中间体产物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碳雾滴燃烧制备微纳空心球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性能研究
13
作者 陈志铭 储爱民 +2 位作者 周子榆 赵玉萍 陈友明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2-1368,共7页
为了满足市场对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需求,运用含碳雾滴燃烧法制备C/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复合前驱体,通过煅烧除碳获得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并对比溶液燃烧法制备的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 为了满足市场对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需求,运用含碳雾滴燃烧法制备C/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复合前驱体,通过煅烧除碳获得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并对比溶液燃烧法制备的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制备样品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差异,使用电池测试系统和电化学工作站,对两种方法制备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含碳雾滴燃烧制备的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在0.1C倍率下首周放电比容量达到了390.89 mAh/g,在5C电流密度下,仍有185.06 mAh/g;1C倍率下循环充放电100周放电容量保持在108.78 mAh/g,展示了较好的容量与倍率性能,但其循环性能略低于溶液燃烧法制备的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雾滴燃烧 富锂锰基 正极材料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MnPO_4/碳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14
作者 曹永宁 张正国 龚波林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1-44,63,共5页
采用湿法球磨与高温固相合成法相结合的工艺,分别以油酸、葡萄糖、石墨、硬脂酸为碳源对LiMnPO4进行包覆合成了LiMnPO4/碳材料,并研究了它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碳包覆对LiMnPO4的橄榄石型结构无影响;采用有机碳源包覆的L... 采用湿法球磨与高温固相合成法相结合的工艺,分别以油酸、葡萄糖、石墨、硬脂酸为碳源对LiMnPO4进行包覆合成了LiMnPO4/碳材料,并研究了它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碳包覆对LiMnPO4的橄榄石型结构无影响;采用有机碳源包覆的LiMnPO4/碳材料形貌呈更规则的类球形;油酸包覆LiMnPO4/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好,其在0.1C倍率下的首次充电比容量可达140.6mAh·g-1,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3.4mAh·g-1,充放电效率为87.76%;油酸包覆改善了材料的导电性和活性物质的可逆性能,能够抑制Mn2+氧化和晶粒长大,使粒径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锰锂 碳源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i_(1/3)Co_(1/3)Mn_(1/3)]O_2合成工艺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刘伶 关昶 +1 位作者 张乃庆 孙克宁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20-725,共6页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制备Li[Ni1/3Co1/3Mn1/3]O2。研究了前驱体合成温度、时间和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合成温度为40℃,时间30 h所得前驱体的振实密度和电化学性能较好。XRD测试结果表明,不同...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制备Li[Ni1/3Co1/3Mn1/3]O2。研究了前驱体合成温度、时间和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合成温度为40℃,时间30 h所得前驱体的振实密度和电化学性能较好。XRD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焙烧温度下得到的Li[Ni1/3Co1/3Mn1/3]O2均具有α-NaFeO2型层状结构。其中800℃下焙烧15 h得到的样品具有较好的层状结构和较低的阳离子混排程度。样品在2.8~4.3 V电压范围内,0.2 C放电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最高可达159.1 mAh·g-1,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1/3Co1/3Mn1/3]O2 碳酸盐共沉淀 比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对三元和锰酸锂混合正极体系的影响
16
作者 乔顺攀 彭鸣 +2 位作者 张和平 卢胜娟 孙春胜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0,共7页
电解液添加剂对电池性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分析碳酸乙烯亚乙酯(VEC)或碳酸亚乙烯酯(VC)作为添加剂,对三元和锰酸锂混合正极体系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添加剂的成膜性,发现VC具有更好的正极成膜性,而VEC则具有更好... 电解液添加剂对电池性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分析碳酸乙烯亚乙酯(VEC)或碳酸亚乙烯酯(VC)作为添加剂,对三元和锰酸锂混合正极体系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添加剂的成膜性,发现VC具有更好的正极成膜性,而VEC则具有更好的负极成膜性。添加质量分数为0.5%的VC的电池具有较小的交流内阻和直流内阻,分别为25.0 mΩ和62.1 mΩ。该体系的Li+迁移数较高,在3.00~4.20 V充放电,常温25℃下3.00 C放电容量与1.00 C充电容量之比为86.4%,高温60℃存储后的容量残余率为96.7%,容量恢复率为99.6%。25℃1.00 C循环65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4%,45℃1.00 C循环5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复合正极 电解液 碳酸乙烯亚乙酯(VEC) 碳酸亚乙烯酯(VC) 三元材料 锰酸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F_(x)一次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汤才 蒋江民 +3 位作者 王新峰 刘广发 崔艳华 庄全超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93-1109,共17页
锂/氟化碳(Li/CF_(x))一次电池是目前能量密度最高的化学电源,具有输出电压稳定、安全性好、使用温度范围宽和自放电率低等特点,在军事(单兵作战系统)、医疗(心脏起搏器)、太空探索(空间站)等关键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然而,氟化... 锂/氟化碳(Li/CF_(x))一次电池是目前能量密度最高的化学电源,具有输出电压稳定、安全性好、使用温度范围宽和自放电率低等特点,在军事(单兵作战系统)、医疗(心脏起搏器)、太空探索(空间站)等关键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然而,氟化碳材料的电子导电性较差,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电化学反应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致Li/CF_(x)一次电池存在高倍率放电性能差、初始放电电压延迟严重、放电过程中发热量大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探讨,首先综述了Li/CF_(x)一次电池在放电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两相放电反应机理模型、生成石墨层间化合物中间相的放电反应机理模型、“核-壳”模型反应机理和边缘传播放电反应机理以及最近刚被提出的三步放电反应机理等。其次,重点分析了Li/CF_(x)一次电池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氟化碳材料前驱体的选择、氟化方法的改进、复合材料的构建以及电解液的改性和优化方法。其中,氟化碳纳米管、氟化富勒烯、氟化石墨烯等新型氟化碳基材料的应用为氟化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前景。在复合材料的构建策略上,导电聚合物、金属纳米颗粒、氧化物的加入可显著降低电压延迟时间和提升倍率性能。在电解液的调控策略上,氟离子结合剂的引入和氟化锂晶体生长动力学的计算,对于溶解氟化锂和控制氟化锂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有望实现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宽温域Li/CF_(x)一次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氟化碳(li/CF_(x))一次电池 氟化碳 反应机理 复合材料 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锂盐Li[(CF_3SO_2)(n-C_4F_9SO_2)N]电解液在高电压LiNi_(0.5)Mn_(1.5)O_4电池中的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仝博 张仲祥 +2 位作者 刘圳杰 彭章泉 周志彬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18-1523,共6页
探讨一种新型磺酰亚胺锂盐(三氟甲基磺酰)(全氟丁基磺酰)亚胺锂{Li[(CF_3SO_2)(n-C_4F_9SO_2)N],LiTNFSI}的碳酸丙烯酯(PC)电解液的电导率、耐氧化性及基于该电解液的LiNi_(0.5)Mn_(1.5)O_4|Li电池循环性能和自放电行为.结果表明,1.0 mo... 探讨一种新型磺酰亚胺锂盐(三氟甲基磺酰)(全氟丁基磺酰)亚胺锂{Li[(CF_3SO_2)(n-C_4F_9SO_2)N],LiTNFSI}的碳酸丙烯酯(PC)电解液的电导率、耐氧化性及基于该电解液的LiNi_(0.5)Mn_(1.5)O_4|Li电池循环性能和自放电行为.结果表明,1.0 mol/L LiTNFSI-PC电解液的室温电导率适中,氧化电位较高,并且基于该电解液的LiNi_(0.5)Mn_(1.5)O_4|Li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综合性能明显优于1.0 mol/L LiPF_6-PC电解液体系.这主要得益于1.0 mol/L LiTNFSI PC电解液与LiNi_(0.5)Mn_(1.5)O_4良好的界面匹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0.5Mn1.5O4|li电池 电解液 (三氟甲基磺酰)(全氟丁基磺酰)亚胺锂 界面匹配性 碳酸丙烯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4-x/3)Y_xTi_(5-2x/3)O_(12)/C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19
作者 赵亚飞 蒋仲庆 +2 位作者 田小宁 房江华 刘世斌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1-194,共4页
以氧化钇为Y3+的掺杂源,以蔗糖或导电炭黑为碳源,对Li4Ti5O12同时进行离子掺杂和碳掺杂,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负极复合材料Li(4-x/3)YxTi(5-2x/3)O12/C(x=0.1)。重点考察了Y掺杂、Y和碳协同掺杂,以及不同碳源对该复合材料形貌、粒径和电... 以氧化钇为Y3+的掺杂源,以蔗糖或导电炭黑为碳源,对Li4Ti5O12同时进行离子掺杂和碳掺杂,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负极复合材料Li(4-x/3)YxTi(5-2x/3)O12/C(x=0.1)。重点考察了Y掺杂、Y和碳协同掺杂,以及不同碳源对该复合材料形貌、粒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蔗糖为碳源合成的复合材料Li(4-x/3)YxTi(5-2 x/3)O12(x=0.1)体现了相对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0.15 C、0.40 C、0.70 C、1.40 C和3.30 C下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0.4、144.5、144.5、140.8和116.9 mAh/g,3.3 C下循环10次后容量仍保持为116.7 mAh/g。电化学交流阻抗表明,使用蔗糖为碳源合成的复合材料Li(4-x/3)YxTi(5-2x/3)O12的阻抗从纯Li4Ti5O12的912.5Ω降低到227.7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钇 li(4-x 3)YxTi(5-2x 3)O12 C 锂离子电池 蔗糖 导电炭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F_x电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毛敏 张红梅 +1 位作者 姚华杰 单香丽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8-151,共4页
以氟化石墨为正极活性物质、锂片为负极,制备成104860型软包装锂/氟化碳(Li/CF_x)电池。用差示扫描量热(DSC)、SEM测试对氟化石墨的热稳定性、形貌进行分析;研究正极组分配比、电解液类型及用量对Li/CFx电池性能的影响;考察Li/CF_x电池... 以氟化石墨为正极活性物质、锂片为负极,制备成104860型软包装锂/氟化碳(Li/CF_x)电池。用差示扫描量热(DSC)、SEM测试对氟化石墨的热稳定性、形貌进行分析;研究正极组分配比、电解液类型及用量对Li/CFx电池性能的影响;考察Li/CF_x电池的倍率特性。氟化石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500℃以上才开始分解,呈规整的层状结构,表面光滑、大小较均匀,有利于电子的传输。正极组分氟化石墨、导电剂和粘结剂质量比为87.0∶5.5∶7.5,电解液1 mol/L Li PF6/EC+DMC+EMC添加量为5 g/Ah的Li/CFx电池性能较好。以0.05 C、0.10 C、0.20 C和0.50 C的倍率放电至1.5 V,容量分别为2.56 Ah、2.48 Ah、2.46 Ah和2.36 A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氟化碳(li/cfx)电池 氟化石墨 正极组分 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