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103Z镁锂合金激光焊接组织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成成 王善林 +3 位作者 谭观华 陈玉华 宋石平 张体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73-1483,共11页
LA103Z镁锂合金是一种新型超轻合金材料,在国防军工及民用方面应用广泛。本文研究了国产双相Mg-Li合金LA103Z不同热输入时激光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并对其组织演变和强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焊缝中心晶粒明显细化,α-Mg相... LA103Z镁锂合金是一种新型超轻合金材料,在国防军工及民用方面应用广泛。本文研究了国产双相Mg-Li合金LA103Z不同热输入时激光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并对其组织演变和强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焊缝中心晶粒明显细化,α-Mg相发生溶解,并逐渐由小颗粒长成为针状,产生弥散固溶强化效果:β-Li相发生明显动态再结晶,呈等轴晶并细化,优先生长,阻碍了α-Mg相的长大;热输入大的区域,析出相多,LiAl相发生熔化并转化成大量纳米级Li2MgAl相,热输入继续增加,纳米级Li2MgAl相能够重新聚集生成LiAl相。同时,β-Li相主导的应变被α-Mg相与β-Li相均匀分配,等轴α/β界面具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接头的强塑性同步提高,极限抗拉强度达到258 MPa,最大伸长率达到57.8%,激光焊接适用于双相Mg-Li合金的焊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锂合金 激光焊接 固溶强化 析出相 应变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组织及热变形行为研究
2
作者 高诗情 万元元 +5 位作者 王艳彬 刘鹏 李明 邢志辉 杜传航 夏祥生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9,共12页
目的对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显微组织进行表征,通过镁锂合金单向热压缩实验,研究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建立合金的本构方程及加工图。方法采用SEM和EBSD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挤压态合金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和分... 目的对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显微组织进行表征,通过镁锂合金单向热压缩实验,研究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建立合金的本构方程及加工图。方法采用SEM和EBSD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挤压态合金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和分析;在Gleeble-3500热模拟实验机上开展单轴热压缩实验,实验条件如下:应变速率为0.001~1 s^(−1),压缩变形实验温度为200~350℃。基于动态材料模型将功率耗散图和失稳图叠加获得热加工图,分析挤压态合金的加工性能随变形温度、速率、应变的变化规律。结果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的主要相为β相,有少量细小的α相均匀分布在β相中。在不同变形条件下,该合金的流变曲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动态再结晶特征,变形温度越低、应变速率越大,峰值应力越大;激活能为98 kJ/mol,应力指数n的值为3.3390。分析热加工图可知,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的成形性能随着应变的增加而增强,当应变为0.1和0.3时,加工图均存在一个失稳区域,这与合金变形不彻底有关;当应变为0.5、0.7、0.9时,不存在失稳区域,合金表现出优异的成形性能。结论综合考虑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实际加工条件,其合理加工区间为变形温度250~350℃,应变速率0.01~1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锂合金 热压缩 显微组织 本构方程 加工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工艺对Mg-8Li-3Al-2Zn合金挤压板材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陈黎松 刘金学 +5 位作者 解海涛 刘志鹏 宋新宇 肖阳 关绍康 何季麟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0-194,共5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手段研究了Mg-8Li-3Al-2Zn(LAZ832)合金挤压板材在300~420℃内退火15 min后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镁锂合金经挤压后α-Mg与β-Li相均发生动态再结晶,并弥散析出... 采用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手段研究了Mg-8Li-3Al-2Zn(LAZ832)合金挤压板材在300~420℃内退火15 min后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镁锂合金经挤压后α-Mg与β-Li相均发生动态再结晶,并弥散析出大量亚稳相MgLi_(2)Al。挤压板材经300℃退火后二次相MgLi_(2)Al相消失;340℃退火后,初生相AlLi相开始溶解;380℃退火后,MgLi_(2)Al相和AlLi相近乎完全溶解,同时合金发生静态再结晶与长大,α-Mg相织构类型发生变化,由柱面{1120}〈0001〉织构转变为柱面{1120}〈0001〉和{1120}〈1010〉织构;进一步升高退火温度至420℃,晶粒明显长大。相比挤压态合金,在固溶强化和再结晶软化的综合作用下,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合金的强度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合金在380℃退火后性能最优,此时合金强塑性均得到提高,屈服强度提升18.8%,抗拉强度提升13.8%,伸长率提升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 镁锂合金 固溶强化 再结晶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锂合金热变为与超塑挤压成形研究
4
作者 吕云翔 董楹 +3 位作者 傅文亮 高诗情 夏祥生 卢振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2-59,共8页
目的通过塑性成形工艺实现镁锂合金构件的高性能成形制造。方法采用热压缩试验研究了铸态LAZ931镁锂合金不同温度与不同应变速率下的热变形行为,通过多向锻造技术制备镁锂合金锻坯,并通过等温超塑挤压成形。结果铸态镁锂合金具有较好的... 目的通过塑性成形工艺实现镁锂合金构件的高性能成形制造。方法采用热压缩试验研究了铸态LAZ931镁锂合金不同温度与不同应变速率下的热变形行为,通过多向锻造技术制备镁锂合金锻坯,并通过等温超塑挤压成形。结果铸态镁锂合金具有较好的热变形性能,它在低温高应变速率下易失稳,热加工失稳区随变形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多向锻造可通过动态再结晶显著细化其两相微观组织,使合金获得良好的超塑性变形能力,在300℃和应变速率5×10^(–4) s^(–1)条件下,锻态合金的延伸率和流变抗力分别达到200%以上和8 MPa左右;通过超塑性挤压成形实现了筒体构件的成形,成形后力学室温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延伸率分别达到了163 MPa、197 MPa和22%左右,相比于铸态合金,分别提高了20.7%、19.4%和83%。结论通过热压缩变形研究了镁锂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其流变应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出正的应变速率敏感性;通过超塑性等温挤压可制备出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镁锂合金筒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锂合金 超塑成形 热加工图 微观组织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比对镁锂合金表面钙系磷酸盐化学转化膜的耐腐蚀性影响
5
作者 刘子豪 王保杰 +3 位作者 邢馨月 王鹏 初文超 孙杰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2-118,共7页
以Mg-8Li合金作为基体,在不同酸比条件下制备钙系磷酸盐转化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点滴实验、电化学阻抗谱图(EIS)、动电位极化曲线、析氢测试对其微观组织进行表征,并比较其耐蚀性。研究结果表明,镁锂合金表面成功制备银白... 以Mg-8Li合金作为基体,在不同酸比条件下制备钙系磷酸盐转化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点滴实验、电化学阻抗谱图(EIS)、动电位极化曲线、析氢测试对其微观组织进行表征,并比较其耐蚀性。研究结果表明,镁锂合金表面成功制备银白色钙系磷酸盐转化膜,膜层表面光滑且致密无裂纹,其主要元素组成为氧、磷、钙、碳、镁和钠;酸比为75时,腐蚀电流密度最低,为5.227×10^(−7) A/cm^(2),腐蚀电位最正,为−1.481 V(vs.SCE);金属出现变色历经时间最长,为31.5 s;析氢量最少,为2.57 mL/cm^(2)。钙系磷酸盐转化膜在酸比为75的条件下形成的转化膜对于Mg-8Li基体的保护性最好,耐腐蚀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锂合金 化学转化膜 酸比 耐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Z931镁锂合金热变形行为及组织性能演变规律
6
作者 吕云翔 卢振 +4 位作者 武练梅 李霏 易满满 高诗情 夏祥生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8-144,共7页
目的研究LAZ931镁锂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其对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以及热变形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热压缩变形实验获得了LAZ931镁锂合金在变形温度为150~300℃、应变速率为10^(-3)~1 s^(-1)条件下的热压缩曲线,建立了其本构模型... 目的研究LAZ931镁锂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其对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以及热变形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热压缩变形实验获得了LAZ931镁锂合金在变形温度为150~300℃、应变速率为10^(-3)~1 s^(-1)条件下的热压缩曲线,建立了其本构模型与热加工图,研究了热变形对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并采用等温锻造的方法制备了锻态镁锂合金,研究了变形工艺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LAZ931镁锂合金在热变形过程中通过动态再结晶显著细化了微观组织,且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两相晶粒尺寸逐渐长大;等温锻造可显著改善合金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与延伸率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在250℃、10^(-2)s^(-1)名义条件下进行锻造后,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分别达到175 MPa、195 MPa和21.8%,较原始材料分别提升了28%、18%和82%。结论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LAZ931镁锂合金具有优异的热加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锂合金 热变形 组织演化 动态再结晶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微弧氧化/MgLiAl-LDHs三元水滑石复合自修复涂层
7
作者 焦佐军 吴量 +6 位作者 郁富兵 田珍珍 周岩 姚文辉 袁媛 谢治辉 吴国志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3-46,共14页
目的通过一步水热法在镁锂合金微弧氧化(MAO)涂层上搭建水滑石(LDHs)复合涂层,并通过低温水浴引入有机缓蚀剂分子,构建具有出色耐蚀性的智能自修复涂层。方法以Mg-8Li合金为基体,在偏铝酸盐体系电解质中制备MAO涂层。在水热溶液中引入NO... 目的通过一步水热法在镁锂合金微弧氧化(MAO)涂层上搭建水滑石(LDHs)复合涂层,并通过低温水浴引入有机缓蚀剂分子,构建具有出色耐蚀性的智能自修复涂层。方法以Mg-8Li合金为基体,在偏铝酸盐体系电解质中制备MAO涂层。在水热溶液中引入NO_(3)^(−),原位生长获得MgLiAl-LDHs三元水滑石涂层。在低温(50℃)水浴下,分别引入水杨酸(SA)和2-羟基-1,4-萘醌(HNQ),制备自修复涂层(MgLiAl-LDHs-SA、MgLiAl-LDHs-HNQ)。采用SEM、EDS、XPS、FT-IR、XRD表征涂层的组成和结构,利用电化学实验、划伤实验和SVET测试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和自修复性能,并结合测试结果分析其耐蚀和自修复机理。结果复合涂层制备成功,它表现出LDHs结构(003)和(006)X射线特征衍射峰,在引入缓蚀剂后LDHs特征峰向小角度偏移。缓蚀剂分子成功结合到LDHs涂层表面。MAO呈现典型的火山口形貌,LDHs纳米片对MAO涂层具有良好的封孔效果,MgLiAl-LDHs三元水滑石结构更致密,缓蚀剂的加入进一步增大了复合涂层的致密度和厚度。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涂层样品MgLiAl-LDHs-HNQ的腐蚀电流密度(Jcorr)降至4.74×10^(−7)A/cm^(2),电荷转移电阻达到5.7×10^(5)Ω·cm^(3),且析氢速率大幅下降。涂层划伤实验结果表明,LDHs涂层抑制了MAO划伤位置的扩展,缓蚀剂通过与游离金属离子形成了稳定沉淀物,并在裸露合金表面吸附成膜,实现了涂层的动态自修复。SVET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涂层划伤位置的自腐蚀电位经过浸泡后明显降低,进一步验证了涂层的自修复性能。结论所制备的MgLiAl-LDHs-HNQ复合涂层具有较好的耐蚀性和自修复效果,该研究对镁锂合金表面耐蚀自修复功能涂层的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锂合金 微弧氧化 水滑石 缓蚀剂 自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镁锂合金组织成分设计及防护体系研究
8
作者 周雯 章文捷 +2 位作者 张小兵 赵文忠 刘金学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6-139,144,共5页
为解决镁锂合金材料易腐蚀、防护技术可靠性低的难题,真正实现镁锂合金材料的工程化应用,从新型镁锂合金组织成分设计、镁锂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及综合防护方面开展研究。通过新型镁锂合金组织成分设计,解决镁锂合金材料强度低的问题,并使... 为解决镁锂合金材料易腐蚀、防护技术可靠性低的难题,真正实现镁锂合金材料的工程化应用,从新型镁锂合金组织成分设计、镁锂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及综合防护方面开展研究。通过新型镁锂合金组织成分设计,解决镁锂合金材料强度低的问题,并使合金材料的耐蚀性达到并保持在一定的等级;采用新型复合表面处理技术和综合防护技术研究突破镁锂合金材料制品耐蚀性差的应用瓶颈的限制,实现镁锂合金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锂合金 组织成分设计 综合防护技术 工程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态单/双相镁锂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义俊 门凯 +1 位作者 郭箫玥 卢志安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0,共6页
对Mg-8.6Li-6.5Zn-1.4Y、Mg-9.6Li-8.9Zn-1.9Y铸态镁锂合金在相同工艺下进行热挤压变形,研究了两种镁锂合金的显微组织、密度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Mg-8.6Li-6.5Zn-1.4Y铸态合金主要由α-Mg相、β-Li相、Mg_(3)Zn_(6)Y_(1)相组成,为(α+... 对Mg-8.6Li-6.5Zn-1.4Y、Mg-9.6Li-8.9Zn-1.9Y铸态镁锂合金在相同工艺下进行热挤压变形,研究了两种镁锂合金的显微组织、密度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Mg-8.6Li-6.5Zn-1.4Y铸态合金主要由α-Mg相、β-Li相、Mg_(3)Zn_(6)Y_(1)相组成,为(α+β)双相镁锂合金,Mg-9.6Li-8.9Zn-1.9Y铸态合金主要由β-Li相、Mg_(3)Zn_(6)Y_(1)相组成,为β单相镁锂合金;热挤压变形后,双相镁锂合金中α-Mg相沿挤压方向变形呈条状,单相镁锂合金中形成少量尺寸较小的α-Mg相,两种合金中的Mg_(3)Zn_(6)Y_(1)相均发生破碎并沿挤压方向变形;相比双相镁锂合金,单相镁锂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较小,第二相(Mg_(3)Zn_(6)Y_(1)、Mg_(3)Zn_(3)Y_(2)、LiMgZn相)平均尺寸和体积分数较大,且硬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更大,分别增加了2.72%,7.53%,3.59%,断后伸长率略有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钇 镁锂合金 挤压变形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Z31B镁合金表面电化学沉积LDH涂层及其耐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敬春 赵子晔 +3 位作者 赵建国 侯俊英 王会强 郝建军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31,共10页
为提高AZ31B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优化了原位电化学沉积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涂层的工艺参数。配制了不同浓度的溶液,用原位电化学沉积方法在AZ31B表面沉积了一层LDH涂层,用硬脂酸修饰后得到SA-LDH复合涂层。测试了其微观组织... 为提高AZ31B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优化了原位电化学沉积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涂层的工艺参数。配制了不同浓度的溶液,用原位电化学沉积方法在AZ31B表面沉积了一层LDH涂层,用硬脂酸修饰后得到SA-LDH复合涂层。测试了其微观组织和化学成分,利用电化学极化和交流阻抗(EIS)实验表征了涂层的耐腐蚀性,确定优选的电化学沉积工艺对其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优选的溶液浓度为0.05 mol/L时,所得涂层表面多孔,与基体结合良好。X射线衍射能谱(XRD)中存在LDH(003)与(006)两个特征峰。极化曲线显示LDH涂层腐蚀电流密度为9.21×10^(-6) A/cm^(2),与无涂层镁合金相比降低两个数量级,SA-LDH涂层的腐蚀电位提升到-1.33 V。在3.5 wt.%NaCl溶液浸泡后的LDH涂层交流阻抗显示阻抗模值和频率增加,表现出较好耐腐蚀性。添加硬脂酸可以在涂层表面形成一层超疏水薄膜,能够有效地阻碍腐蚀介质Cl^(-)对AZ31B镁合金的渗透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电化学沉积 LDH 耐腐蚀性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频率对镁锂合金黑色微弧氧化膜层耐磨与抗腐蚀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饶模松 杨巍 +2 位作者 魏明珠 程赵辉 金耀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16-125,共10页
目的探究脉冲频率对镁锂合金黑色微弧氧化膜层的色度及其在海洋环境的耐磨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复合添加Cu_(2)P_(2)O_(7)和CoSO42种着色盐,并调控脉冲频率在镁锂合金表面制备了黑色微弧氧化膜层。结果由于脉冲频率的增加,Co元... 目的探究脉冲频率对镁锂合金黑色微弧氧化膜层的色度及其在海洋环境的耐磨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复合添加Cu_(2)P_(2)O_(7)和CoSO42种着色盐,并调控脉冲频率在镁锂合金表面制备了黑色微弧氧化膜层。结果由于脉冲频率的增加,Co元素在膜层中含量占比逐步增加、而Cu元素含量占比逐步减少,膜层由红棕色转变为黑色,黑度值最小可达24.95;频率为1000Hz时,摩擦因数仅为0.13,磨痕宽度为206.52μm,耐磨性能显著提升,且腐蚀增重最少,仅为0.5 mg/cm^(2)。阻抗提升了1个数量级。结论调控脉冲频率可影响微弧氧化过程中的弧光放电现象,增大脉冲频率可增大膜层黑度;其结构更加致密,从而提升了膜层耐磨性能及抗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锂合金 微弧氧化 黑色 海洋环境 耐磨性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沉积制备的锂离子电池Sn-Cu合金负极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蒲薇华 任建国 +1 位作者 万春荣 杜志明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6-92,共7页
采用电沉积方法直接在铜集流体上沉积一层可与锂反应的活性金属锡,在氩气气氛中烧结处理后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及模拟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电沉积工艺制备的锡电极与传统的涂浆法制备的锡电极相比,... 采用电沉积方法直接在铜集流体上沉积一层可与锂反应的活性金属锡,在氩气气氛中烧结处理后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及模拟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电沉积工艺制备的锡电极与传统的涂浆法制备的锡电极相比,其首次循环的放电比容量有很大提高,即由442mAh·g-1提高到747mAh·g-1;烧结处理前后电极表面结构、组成和粒度大小不同,锡晶粒粒度分别为102.4、121.0nm;烧结处理后,虽然首次循环的比容量下降为409mAh·g-4,但库仑效率有很大提高,达到92%,30次循环的容量保持率达到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锂离子电池 铜锡合金负极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wt%Li对Al-Zn-Mg-Cu合金时效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中魁 白朴存 +2 位作者 周铁涛 刘培英 陈昌麒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6-9,共4页
对含1.0wt%Li和不含Li的5.6wt%Zn,1.9wt%Mg,1.6wt%Cu,0.3wt%Er合金在110℃,120℃和160℃进行单级时效,并对含Li的铝合金进行110℃ 5h+160℃ 40h两级时效。由于合金中Li对GP区的抑制作用,与不含Li合金相比,含Li合金的单级时效硬化效果差... 对含1.0wt%Li和不含Li的5.6wt%Zn,1.9wt%Mg,1.6wt%Cu,0.3wt%Er合金在110℃,120℃和160℃进行单级时效,并对含Li的铝合金进行110℃ 5h+160℃ 40h两级时效。由于合金中Li对GP区的抑制作用,与不含Li合金相比,含Li合金的单级时效硬化效果差。双级时效时,含Li铝合金具有较好的强化硬化效果,这与形成了η′相和T′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合金 时效硬化 飞机材料 高强度铝合金 GP区 合金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8镁合金阴极电沉积Ni-SiC纳米复合镀层微观结构及性能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雪松 吴化 +1 位作者 杨友 江中浩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61-1267,共7页
采用以硫酸镍为主盐的电沉积技术,在MB8形变镁合金表面制备纳米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复合镀层的显微形貌和微观结构,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能谱仪对复合镀层进行物相分析,利用显微硬度计测定镀层显微硬度,利用快速磨损试验... 采用以硫酸镍为主盐的电沉积技术,在MB8形变镁合金表面制备纳米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复合镀层的显微形貌和微观结构,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能谱仪对复合镀层进行物相分析,利用显微硬度计测定镀层显微硬度,利用快速磨损试验机测试复合镀层的耐磨性能,利用电化学测试仪测定复合镀层在3.5%NaCl(质量分数)溶液中的极化曲线。结果表明:在MB8形变镁合金表面可以获得结晶均匀、结构致密的纳米复合镀层,该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最高达HV 682,其耐磨性能超过硬铬镀层,且具有较好的耐蚀性能,自腐蚀电位较镁合金基体提高677 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8镁合金 电沉积 纳米复合镀层 纳米S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和轧制对两相共存镁锂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赵旭峰 马春江 邹明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4-46,49,共4页
为了找到一种可以显著提高镁锂合金强度的工艺,根据镁-锂二元合金相图及铝元素在合金中的作用,设计了一种α(Mg)、β(Li)两相共存的镁锂合金(Mg-6Li-3Al),并进行了挤压和轧制;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合金不同状态的组织及性能进行... 为了找到一种可以显著提高镁锂合金强度的工艺,根据镁-锂二元合金相图及铝元素在合金中的作用,设计了一种α(Mg)、β(Li)两相共存的镁锂合金(Mg-6Li-3Al),并进行了挤压和轧制;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合金不同状态的组织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合金挤压后在300℃轧制具有比较理想的组织,晶粒动态再结晶进行得比较完全,大小相对均匀,第二相颗粒有规律地分布在晶界处;合金的抗拉强度达到了280 MPa,伸长率也达到了13%,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锂合金 挤压 轧制 两相共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轻双相镁锂合金的超塑性、显微组织演变与变形机理 被引量:10
16
作者 曹富荣 丁桦 +1 位作者 李英龙 周舸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08-1916,共9页
采用熔铸、大变形轧制(加工率大于92%)和硝酸盐浴退火方法制备Mg-7.83%Li合金与Mg-8.42%Li合金细晶板材,研究合金的超塑性、显微组织、空洞与断裂形貌和变形机制。计算α相(5.7%Li)和β相(11%Li)的扩散系数和Gibbs自由能,讨论573K时超... 采用熔铸、大变形轧制(加工率大于92%)和硝酸盐浴退火方法制备Mg-7.83%Li合金与Mg-8.42%Li合金细晶板材,研究合金的超塑性、显微组织、空洞与断裂形貌和变形机制。计算α相(5.7%Li)和β相(11%Li)的扩散系数和Gibbs自由能,讨论573K时超塑性晶粒长大的原因。结果表明:Mg-7.83Li和Mg-8.42Li合金分别获得850%和920%的最大超塑性;Mg-7.83Li合金在573K时发生了显著的超塑性晶粒长大;在573K和1.67×10-3s-1条件下制备的Mg-8.42Li合金中的空洞较少,且在变形区中随机而孤立地分布。断裂形貌观察发现Mg-8.42Li合金在573K和5×10-4s-1条件下发生穿晶断裂;Mg-7.83Li合金在573K和1.67×10-3s-1条件下发生沿晶界韧窝断裂。归一化实验数据与考虑位错数量的变形机制图对比表明合金超塑性变形机制为晶格扩散控制的位错调节的晶界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锂合金 超塑性 晶粒长大 原子扩散 热力学 空洞 断裂 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时间对镁合金表面Ca-P生物涂层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明 朱青 +1 位作者 余勇 许雄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2-168,共7页
目的镁合金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消除其在人体环境中降解速度过快的不足,需在镁合金表面制备一层能够降低其腐蚀速度且具有很好生物相容性的防护涂层。方法采用电沉积法在AZ91D镁合金表面制备Ca-P生物涂层,沉积条件为:在... 目的镁合金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消除其在人体环境中降解速度过快的不足,需在镁合金表面制备一层能够降低其腐蚀速度且具有很好生物相容性的防护涂层。方法采用电沉积法在AZ91D镁合金表面制备Ca-P生物涂层,沉积条件为:在Ca(NO3)2和NH4H2PO4浓度分别为0.1mol/L和0.06 mol/L的电解液中,p H值4.5,沉积电压2 V,沉积时间分别为1、2、3和4 h。采用XRD、SEM/EDS分析Ca-P涂层的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测试Ca-P涂层在Hank,s模拟体液中的极化曲线。结果镁基体表面均获得物相为DCPD(二水合磷酸氢钙)的生物涂层,但涂层表面形貌随沉积时间的不同变化明显,当沉积时间为3 h时,涂层颗粒尺寸均匀、细小,涂层钙磷比为1.324。极化曲线结果表明,沉积1 h时涂层对基体已有一定的防护作用,随着沉积时间的加长,涂层的腐蚀电压也呈增大趋势。相对镁基体,沉积3 h的涂层腐蚀电位升高了180 m V,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3个数量级。结论当沉积时间为3 h时,涂层的耐蚀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镁合金 极化曲线 耐蚀性 DC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态Fe-P合金电极的电沉积制备及其储锂性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小美 黄令 +3 位作者 吴允狮 薛连杰 柯福生 孙世刚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7-320,共4页
应用电沉积技术制备了Fe-P合金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该合金材料的相结构和表面形貌。XRD分析结果表明电沉积的Fe-P合金具有非晶态结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平面结构的Fe-P合金电极首次放电(脱锂)... 应用电沉积技术制备了Fe-P合金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该合金材料的相结构和表面形貌。XRD分析结果表明电沉积的Fe-P合金具有非晶态结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平面结构的Fe-P合金电极首次放电(脱锂)容量达542mAh.g-1,首次循环的库仑效率为60%;50周循环之后放电容量为366mAh.g-1。用非原位的XRD和SEM对电极的充放电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首次充电(嵌锂)过程中形成Li3P相,电极表面生成纳米棒结构铁-磷合金,它能有效缓解锂嵌入/脱出时引起的合金结构变化,抑制合金材料的体积膨胀,从而提高该合金电极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锂离子电池 非晶态 Fe—P合金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比对LZ92双相镁锂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姜炳春 王淑萍 +2 位作者 刘方方 唐联耀 李真真 《有色金属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24,共5页
采用真空感应熔炼方法制备LZ92(Mg-9Li-2Zn)双相镁锂合金,同时对合金进行热挤压试验,挤压比分别为10、20、30。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分析及硬度测试、拉伸测试等手段研究不同挤压比下LZ92双相镁锂... 采用真空感应熔炼方法制备LZ92(Mg-9Li-2Zn)双相镁锂合金,同时对合金进行热挤压试验,挤压比分别为10、20、30。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分析及硬度测试、拉伸测试等手段研究不同挤压比下LZ92双相镁锂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挤压态LZ92镁锂合金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随着挤压比的增加,合金再结晶程度增加,晶粒细化程度更加明显,断口形貌中韧窝数量越多且分布均匀,抗拉强度逐渐增大至203.1 MPa,较铸态提高了76%。强度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加工硬化和晶粒细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当挤压比从20增至30时,合金的延伸率却大幅下降,原因主要是加工硬化降低塑性变形能力的程度大于晶粒细化提高塑性变形能力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镁锂合金 挤压比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断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Z92镁锂合金热变形行为 被引量:6
20
作者 姜炳春 李真真 +2 位作者 刘方方 胡少华 唐联耀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94,共5页
LZ92镁锂合金在210~300℃、0.001~1 s^-1条件下进行等温压缩试验,分析合金流变行为,根据应力峰值建立合金的热变形本构方程。结果表明:应力峰值随变形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应变率增大而增大。该本构方程能较好预测合金的应力峰值,变形激活... LZ92镁锂合金在210~300℃、0.001~1 s^-1条件下进行等温压缩试验,分析合金流变行为,根据应力峰值建立合金的热变形本构方程。结果表明:应力峰值随变形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应变率增大而增大。该本构方程能较好预测合金的应力峰值,变形激活能Q为108291.51 J/mol。试验验证,该本构方程预测的应力峰值精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为8.55%,相关系数为0.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Z92镁锂合金 热变形 本构模型 变形激活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