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确理解新修订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关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
作者 张海鹏 董佳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31,共9页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增写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一目,这是此次修订的一个亮点。从整个抗日战争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中流砥柱作用的发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增写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一目,这是此次修订的一个亮点。从整个抗日战争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中流砥柱作用的发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新修订教材从五个方面加以解读: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中国共产党是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提出者,对全国抗战方略制定有指导作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配合,敌后战场抵御日寇50%以上的兵力,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最坚定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贯彻民主政治,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来看,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抗战路线,没有中国共产党实施的正确战略指导,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是难以预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全民族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流砥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研究的新史料与新视角(笔谈)
2
作者 瞿骏 林发钦 +4 位作者 陈默 梁敏玲 赵崧杰 左春梅 贾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76,共27页
抗日战争研究需要在史料发掘与视角创新上做多维突破。在史料方面,民间口述资料、影像资料、跨国解密档案,以及官兵日记、报刊等“习见材料”需要挖掘并重审,以推动更多“多源互证”研究的出现。在研究视角上,抗战研究需要从单一军事政... 抗日战争研究需要在史料发掘与视角创新上做多维突破。在史料方面,民间口述资料、影像资料、跨国解密档案,以及官兵日记、报刊等“习见材料”需要挖掘并重审,以推动更多“多源互证”研究的出现。在研究视角上,抗战研究需要从单一军事政治叙事,转向地域、跨国、社会经济及文化维度的多向度、整合性叙事,以凸显抗战的全民性与世界意义,深刻揭示战争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抗日战争不仅是民族存亡之战,更为国家观念普及的更生、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提供了关键支撑。在多源史料发掘与多学科视角创新中,才有可能更多揭示抗战历史的深层肌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新史料 新视角 国家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抗战时期中美财经关系的思考
3
作者 吴景平 杜薇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29,共6页
九一八事变后,面临来自日本不断加强的侵略扩张压力,国民政府在开展大国外交的过程中一直希望获得外来的财经支持。这期间,国民政府先后将德国、苏联作为寻求支持的外交对象,并对从英国获得财经援助抱有很大希望。待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 九一八事变后,面临来自日本不断加强的侵略扩张压力,国民政府在开展大国外交的过程中一直希望获得外来的财经支持。这期间,国民政府先后将德国、苏联作为寻求支持的外交对象,并对从英国获得财经援助抱有很大希望。待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随着争取欧洲大国新的财经援助的难度越来越大,努力发展对美财经关系便成为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外交重点。在战时中美财经关系中,双方的合作是主流,是贯穿始终的趋势。当然,双方均希望达到商业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这就必然导致博弈与合作并存。而战时中美在财经领域的博弈虽然趋于常态化,有时甚至会发生较大的分歧和冲突,但这些分歧冲突的程度和性质均不同于“剑拔弩张”。亦即,在全面抗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全局中,财经领域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基础,这既是中美财经关系的基本面,也是中美关系全局的基本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抗战时期 中美关系 财经合作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日本人的反战活动——兼谈对日“两分论”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4
作者 徐志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82,共14页
抗战时期有些日本人因不同的战争经历和体验而萌生了厌战情绪乃至反战倾向,开展反战斗争。日本共产党从其理想信念、阶级立场和革命追求出发,自觉地反对日本侵略战争,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无论日本人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厌战、反战斗争,... 抗战时期有些日本人因不同的战争经历和体验而萌生了厌战情绪乃至反战倾向,开展反战斗争。日本共产党从其理想信念、阶级立场和革命追求出发,自觉地反对日本侵略战争,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无论日本人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厌战、反战斗争,在日本政府和军部的残酷镇压下大多是暗中活动或分散发展,或者流亡国外继续开展反战斗争。在华日本人的反战活动,主要是日共党员、进步人士和被教育与改造后的日俘,他们在国统区和中共抗日根据地成立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及其支部,积极参加对日宣传和斗争,甚至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英勇牺牲。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对日“两分论”,不仅在战时正确区分了一小撮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与广大日本民众,而且成为战后中共制定对日政策的理论基础,成为客观分析、理性研判日本社会,团结最广大日本民众的法宝,深刻影响着当代中日关系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日本人 反战活动 中国共产党 两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民如何抗战——老舍基于“平民”经验与情感的抗战书写
5
作者 李永东 俞佳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5,共11页
学界将“抗战”视作老舍文学观念与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却以一种断裂思维将之纳入民族解放的进程,窄化了老舍抗战书写的意义空间。重新理解老舍的抗战文学,需把握“平民”这一概念。“平民”不但是老舍的既有身份和书写对象,更构成打通... 学界将“抗战”视作老舍文学观念与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却以一种断裂思维将之纳入民族解放的进程,窄化了老舍抗战书写的意义空间。重新理解老舍的抗战文学,需把握“平民”这一概念。“平民”不但是老舍的既有身份和书写对象,更构成打通“七七事变”前后老舍文学进路的窗口。抗战之初,老舍以平民写家的姿态诉诸个体经验与情感的演绎,在嬉笑与冷嘲中彰显诗性正义。全面抗战后的流徙经历,推动老舍由底层民众的生存焦虑,切入平民抗战的主题,书写了平民强旺的生命意识与抵抗潜能的渐次爆发。然而平民抗战更多烙有职业色彩,以“生存为第一伦理”的抵抗游移且易逝。老舍洞悉于此,遂以“报私仇”为号召,构建了血缘和地缘的抗战“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抗战文学 平民情感 地缘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烽火涅槃: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山大因应
6
作者 崔华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8-208,共11页
1928年“济南惨案”爆发,此时迎来国立化发展时机的省立山东大学因日本强据济南,其国立化进程一再耽延,并最终转往青岛办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山东大学以服务国家为发展取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战时教育,展现特殊年代的大学职... 1928年“济南惨案”爆发,此时迎来国立化发展时机的省立山东大学因日本强据济南,其国立化进程一再耽延,并最终转往青岛办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山东大学以服务国家为发展取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战时教育,展现特殊年代的大学职能。“七七事变”后,山东大学又被迫内迁,辗转多地办学,为国家未来的独立与富强积蓄力量。立足日本侵华战争的考察维度,以山东大学的战时因应为个案分析,可以借此展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战争烽火中的教育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大学 日本侵华战争 全民族抗战 大学内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担当及其重大意义
7
作者 齐卫平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1-19,共9页
中国以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诠释了中国肩负何等担当、如何践履担当、中国担当有何意义等问题。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最早战场,其重大意义在于确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统一的叙事逻辑,彰显这场战争的连续性... 中国以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诠释了中国肩负何等担当、如何践履担当、中国担当有何意义等问题。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最早战场,其重大意义在于确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统一的叙事逻辑,彰显这场战争的连续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深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厚度和意蕴深度。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世界和平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确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显著地位,其中体现的中国担当无比高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肩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责任,中国人民以英勇斗争的壮举为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立下不朽功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是珍惜和平,让战争远离世界,让世界更加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最早战场 东方主战场 中国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汽车司机群体与战时交通运输
8
作者 魏文享 刘志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0-311,332,共13页
汽车在清末进入中国,随着外国人在华用车以及本土车辆之增多,“汽车夫”成为新的谋生之道。职业汽车司机作为现代“御者”,初期受汽车增长趋势及驾驶专业技能之限制,从业者数量增加较为缓慢。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公路里程增长及公共交通... 汽车在清末进入中国,随着外国人在华用车以及本土车辆之增多,“汽车夫”成为新的谋生之道。职业汽车司机作为现代“御者”,初期受汽车增长趋势及驾驶专业技能之限制,从业者数量增加较为缓慢。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公路里程增长及公共交通的发展,汽车司机数量增长加速。抗战时期是职业汽车司机群体扩张的重要阶段。西南地区军、公、商车云集,原本普通司机成为决定战时运输是否通达的重要人力资源。通过招募、考训及内迁等途径,不少大学生、商人、工人及南洋侨工加入抗战汽车司机之列。在重庆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统一调配下,无论军车还是各公、商运输车司机均实行军事化编队,汽车司机群体成为军品抢运与作战部队投送的主要执行者。滇缅公路作为战时的国际运输生命线,也是汽车司机坚守本位、服务抗战的前线。从业者生计与职业的公共责任及社会需求紧密相连,战时运输需求的增减直接影响到汽车司机群体的规模及收入,也有不少司机运用其在物资运输中的“职业权力”谋利。与受雇于私人之司机相较,承担战时客货运输重任的汽车司机群体之公共责任感和爱国心在职业心理上有鲜明体现,也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晚清民初时的“仆役”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西南地区 汽车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楹联中的社会面相与群体心态
9
作者 张宁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4,共9页
抗战时期的楹联以其雅俗共赏、美用合一、贴近生活的文体特征,契合了全民言说的需求。它反映了战争中最广大民众的精神困顿及精神突围,体现了政治话语争夺中的精神幻象,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精神秩序的重构。楹联弥合了战时... 抗战时期的楹联以其雅俗共赏、美用合一、贴近生活的文体特征,契合了全民言说的需求。它反映了战争中最广大民众的精神困顿及精神突围,体现了政治话语争夺中的精神幻象,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精神秩序的重构。楹联弥合了战时文学创作的“缝隙”,沟通上下阶层,维系不同的文化群体,增加了文学反映人性的深度,拓展了文学表现精神生态的广度,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的文学”。楹联是抗战时期真实的精神样本,强烈的“在场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与文化精神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楹联 社会面相 文化心理 群体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新闻媒体中的苏军形象
10
作者 张太原 蔡嘉生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102,共11页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新闻媒体中有关苏军的报道,经历了从“一流军队”“人民军队”“和平基石”等正面形象到“占领军”和“复杂面相”的变化,终以良好形象而退场。无论何种媒体无论何时关于苏军的报道和描述都是与国内的现实关怀密切相关...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新闻媒体中有关苏军的报道,经历了从“一流军队”“人民军队”“和平基石”等正面形象到“占领军”和“复杂面相”的变化,终以良好形象而退场。无论何种媒体无论何时关于苏军的报道和描述都是与国内的现实关怀密切相关的,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想象的成分和理想化的色彩,特别是把苏军看作是战后和平的基石,希望苏军能够给中国带来福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弱势地位。试图依靠苏联来为自己伸张正义,打击日本,与中国一道建立世界和平,终以苏军占领东北后的表现而破灭。社会舆论的引导与国家利益的考量及政府决策的取舍同样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但很多时候又很难合拍和一致。人们在赞赏苏军的同时,很有可能会对中共产生某种程度的同情,也很有可能会对中国的未来有所想象。这种同情和想象在某个特定的时候就会发生实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苏军 新闻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诗歌的流脉与审美建树
11
作者 张中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2,共13页
抗战诗歌因抗战而生,伴抗战而行,诗脉与历史脉搏相谐共振。因文学中心多元化,抗战诗歌主要有七月派诗、晋察冀诗与现代派诗三条主要流脉。抗战诗歌不仅吟诵歌唱出民族的心声,描绘出抗战历史的巨幅画卷,而且至少在四个方面做出了不负时... 抗战诗歌因抗战而生,伴抗战而行,诗脉与历史脉搏相谐共振。因文学中心多元化,抗战诗歌主要有七月派诗、晋察冀诗与现代派诗三条主要流脉。抗战诗歌不仅吟诵歌唱出民族的心声,描绘出抗战历史的巨幅画卷,而且至少在四个方面做出了不负时代的审美建树:抒情诗从铿锵有力的“打击乐”走向雄浑壮阔的“交响乐”;叙事诗全面丰收,对中国叙事诗有填补空白的价值;有声之诗——“朗诵诗与歌曲”生机勃勃;自觉从历史与民间汲取传统养分,加强了新诗的民族性与人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 流脉 审美建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诗歌的诗学形态与特征
12
作者 王泽龙 薛雅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8,205,共15页
1931年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诗歌生动映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诗学话语修辞特征。从“五四”到抗战,新诗实现了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文学伦理转向,从自我解放到民族解放的诗学境界升华,从人的自觉到捍卫人类... 1931年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诗歌生动映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诗学话语修辞特征。从“五四”到抗战,新诗实现了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文学伦理转向,从自我解放到民族解放的诗学境界升华,从人的自觉到捍卫人类正义的文学价值拓展。政治诗学实践使诗歌突破传统抒情诗的审美范畴,具有行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诗学特质。抗战诗歌通过广场传播完成了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性构建。抗战朗诵诗是呼吁行动的语言艺术,是抗战诗歌十分流行的“行动诗”,将诗歌从私人书写的“视觉文本”转化为群体共享的“视听事件”;诗人在流动与战地行走中,以具身化经验书写民族抗战,体现了文学实践与民族救亡之间的深层互动。抗战诗歌以最大限度的声音感召力达成战争动员,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开放的力量型节奏,建构了文化抗战的大众声音诗学。在全球动荡不安的世界大变局时代,诗歌政治话语与修辞特征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 政治的诗学 行动的诗学 声音的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1931-1945)
13
作者 王润泽 武家璇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6,共12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将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和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至国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文章系统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与逻辑,以及建立组织化外...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将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和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至国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文章系统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与逻辑,以及建立组织化外宣体系的过程。研究发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外国记者在外宣活动中的重要性,1936年斯诺访问陕北后,中国共产党与外国记者的联系逐渐紧密。中国战场的变动与个人志趣吸引了一批外国记者报道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斯诺为中心的北平人际网和以周恩来为中心的重庆人际网,中国共产党协助外国记者以各种方式前往根据地,开展采访或调查。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与外国记者交往的过程中注重用事实说话,真诚相待;始终掌握外宣活动的主动权,适时调整与外国记者的交往方式;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维系了与外国记者交往的历史纵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外国记者之间的交往实践,不仅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也为当代中国国际传播提供了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 外国记者 国际传播 交往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对我国领土海洋维权的重大意义
14
作者 胡德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28,共7页
202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作为战时中、美、英、苏四大盟国共同商定的决议,至今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943年11月下旬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的开罗会议是战时盟国系列首... 202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作为战时中、美、英、苏四大盟国共同商定的决议,至今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943年11月下旬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的开罗会议是战时盟国系列首脑峰会的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的《开罗宣言》明确了盟国制止和惩罚日本侵略的目标,剥夺日本殖民扩张所侵占的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土地,并将其归还相关国家。《开罗宣言》得到了苏联的认可,成为战时盟国的共同决定。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颁布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并重申将落实开罗会议的相关条款,限定日本领土范围仅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盟国所决定的其他小岛。《波茨坦公告》也得到了苏联的认可,成为盟国的另一共同决议。由此,《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成为战后重建东亚国际秩序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准则。而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却改变了盟国对东亚各国领土的规定,成为中国与日本钓鱼岛争端、中国台海问题以及中国与南海邻国领土海洋争端的根源。当我们回到《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规定的原点上来考察我国与邻国的领土海洋争端时发现,这两个历史文献既是战后我国收复失地的国际准则和国际法依据,也是当今我国领土海洋维权的锐利武器,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 《开罗宣言》 《波茨坦公告》 领土海洋维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争如何影响大学: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
15
作者 严海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195,共13页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增设和学生规模的扩大,但其质量和水准的下降,乃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因物质条件的简陋和外部交流的限制,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学生来源区域大幅缩小以及内地基础教育...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增设和学生规模的扩大,但其质量和水准的下降,乃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因物质条件的简陋和外部交流的限制,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学生来源区域大幅缩小以及内地基础教育的相对薄弱,使得战时大学整体生源质量明显下滑。同时,留学与学术交流大受限制,大学教师薪资锐减,导致战时高等教育师资规模和质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此外,经费短缺,图书设备不足以及师生物质生活困顿,也极大地限制了大学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功能的发挥。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实际上是日本侵略造成的现代化进程顿挫的一种表现,是战争造成的慢性消耗与隐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转折与国共两党的战略决策
16
作者 张太原 赵静涵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37,共11页
1943年秋,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都开始出现转折,逐步转入反攻,西线战场收复滇西、缅北,华北、华中根据地集中兵力频繁发起攻势,而东线反攻则因豫湘桂大溃败而暂时搁置。在盟国战略反攻取得决定性胜利和国内局部反攻有显著... 1943年秋,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都开始出现转折,逐步转入反攻,西线战场收复滇西、缅北,华北、华中根据地集中兵力频繁发起攻势,而东线反攻则因豫湘桂大溃败而暂时搁置。在盟国战略反攻取得决定性胜利和国内局部反攻有显著效果的情况下,国共两党都根据自身实力,分别筹划了全国反攻的路线图,并逐步付诸实施,从而使中国的胜利和日方的败局都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美国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参战只是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并没有降低中国长期抗战对日本打击和消耗的决定性作用。从一个大的历史时空来看,中国对日本的顽强作战极大程度地塑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战略反攻 国民党 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与两个统一战线的建立
17
作者 侯中军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2,共12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东方战线的建立过程。九一八事变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率先对日宣战,其后又派遣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高举抗日反帝的旗帜。在局部抗战时期,为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东方战线的建立过程。九一八事变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率先对日宣战,其后又派遣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高举抗日反帝的旗帜。在局部抗战时期,为团结一切抗日反帝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中国共产党引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东方战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东方民族的反法西斯同盟,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树立了东方样板。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率先实践和持续呼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联决议到《九国公约》:布鲁塞尔会议与中国抗战外交
18
作者 侯中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共13页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尽管知道国联不可能阻止日本侵略,但仍做了最后一次努力。英法主导的国联寄希望于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在最初的会议举办地点上,中英美之间曾存有分歧。当公约签字国之一的比利时接受作为...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尽管知道国联不可能阻止日本侵略,但仍做了最后一次努力。英法主导的国联寄希望于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在最初的会议举办地点上,中英美之间曾存有分歧。当公约签字国之一的比利时接受作为会议主办方后,为让英美分担“责任”,曾在会议邀请方等具体细节问题上提出要求。由于日本拒绝参会,美国方面建议中国回避调停阶段的会议讨论,中国接受了美方的提议。但当会议调停开始后,意大利等与会国建议中国无须回避。中国要求于会议宣言内增加表达列强“共同态度”的词语,并建议举行一个小型圆桌会议讨论经济援助中国问题,但限于战争形势的发展,均未能实现。布鲁塞尔会议期间,顾维钧等并未放弃国联舞台的交涉。但自此之后,中国的抗战外交转而以结盟外交与争取外援为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国公约》 美国 抗日战争 布鲁塞尔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考察
19
作者 陈金龙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0-27,共8页
日本全面侵华引发深重民族危机,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全民族抗日的共同体、民族平等的共同体、民族团结的共同体、民族自信的共同体,是抗... 日本全面侵华引发深重民族危机,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全民族抗日的共同体、民族平等的共同体、民族团结的共同体、民族自信的共同体,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与情感等多维路径。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既推动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抗日战争走向胜利,也为新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20
作者 王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9,共10页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时期,一批外国记者、军事外交人员、学者等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考察和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时期,一批外国记者、军事外交人员、学者等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考察和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战,以个人日记、政策报告、新闻报道等方式记述并传播了他们在根据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在这些外国人的记述中,中国共产党被塑造为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赢得人民拥护与支持、领导人民英勇对敌斗争的崭新形象。这种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增强领导全民族抗战历史主动权创造了有利的舆论条件,而且为深化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在华外国人 形象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