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音乐历史田野中的宋代女乐与文士性别话语探究
1
作者 王子君 洛秦 《音乐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66-74,共9页
在狎妓、蓄妓之风盛行的宋代,女乐群体及其表演活动成为文士日常社交娱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宋代女乐这一由于时间间隔构建起的“他者”,以音乐人类学的历史田野为方法,从女乐与文士的社交范畴切入,关注在“狎妓令”下士林仍然留... 在狎妓、蓄妓之风盛行的宋代,女乐群体及其表演活动成为文士日常社交娱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宋代女乐这一由于时间间隔构建起的“他者”,以音乐人类学的历史田野为方法,从女乐与文士的社交范畴切入,关注在“狎妓令”下士林仍然留心声色的语境中,女乐在宴饮场合中的音乐活动及其与文士的社交往来,并以三位书写者笔下的女乐温琬为个案进行探索,分析“他者”书写所体现出的性别话语是如何塑造并影响女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女乐 文士 历史田野 性别 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椅名称说与文化价值
2
作者 曾文翘 吴智慧 《家具》 2025年第1期115-119,共5页
玫瑰椅作为广受欢迎的明清家具,其名称来源尚未有确切的说法,为此梳理了玫瑰椅比较常见的几种名称说,以及汉魏以来玫瑰椅的造型演变过程,对玫瑰椅这件中式代表座椅进行更全面的认识。其中,宋代文人聚会场所中玫瑰椅频繁出现,再现了玫瑰... 玫瑰椅作为广受欢迎的明清家具,其名称来源尚未有确切的说法,为此梳理了玫瑰椅比较常见的几种名称说,以及汉魏以来玫瑰椅的造型演变过程,对玫瑰椅这件中式代表座椅进行更全面的认识。其中,宋代文人聚会场所中玫瑰椅频繁出现,再现了玫瑰椅的使用场景与氛围,凸显了玫瑰椅的文化价值。通过相关文献和图片资料,认识到了玫瑰椅简洁隽秀的文化内核,结合其文化内核探讨玫瑰椅与现代设计的契合,以及玫瑰椅在如今生活中的使用现状,找到更多玫瑰椅在当代生活中的适配场景,为其再设计与传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椅 名称演变 宋代文人 文人聚会 文化价值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和之美”在文人园林意境塑造中的表现
3
作者 辛贤实 荀琦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3期125-127,共3页
文章揭示了文人园林在意境塑造中与“中和之美”的紧密关联。在园林布局上,注重自然景观与人工构造的协调统一,呈现出顺应自然的整体和谐美;在景观配置中,通过山水建筑与植物的平衡构建,体现了阴阳相生的哲学思想;在情景交融中,通过象... 文章揭示了文人园林在意境塑造中与“中和之美”的紧密关联。在园林布局上,注重自然景观与人工构造的协调统一,呈现出顺应自然的整体和谐美;在景观配置中,通过山水建筑与植物的平衡构建,体现了阴阳相生的哲学思想;在情景交融中,通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营造,引导观赏者进入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研究表明,文人园林的意境构建是“中和之美”在艺术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展现了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这一美学理念不仅丰富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认识,也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文人园林 园林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士休闲文化视野下的明清江南古典园林营造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曼 王紫璇 王夕倩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1,共5页
文士作为一个文化群体,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统称,也是江南古典园林精神文化内核的缔造者,研究中国园林的文化属性离不开这一群体。文章从文士群体的休闲文化视角出发,探究其对明清江南古典园林的营造影响及设计体现,并为当下... 文士作为一个文化群体,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统称,也是江南古典园林精神文化内核的缔造者,研究中国园林的文化属性离不开这一群体。文章从文士群体的休闲文化视角出发,探究其对明清江南古典园林的营造影响及设计体现,并为当下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思想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士 休闲文化 古典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观官制度与南宋前中期信州文人群体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振谦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1期61-72,共12页
宫观官制度对宋代士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他们的退居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促进了地域文学的繁荣。南渡初期,吕本中与曾几先后领任宫观官寓居上饶,在他们的吸引下,信州一带的文人士大夫时常聚饮酬唱,形成了颇为闻名的地域文人群体。南宋中... 宫观官制度对宋代士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他们的退居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促进了地域文学的繁荣。南渡初期,吕本中与曾几先后领任宫观官寓居上饶,在他们的吸引下,信州一带的文人士大夫时常聚饮酬唱,形成了颇为闻名的地域文人群体。南宋中期,赵蕃监南岳庙闲居玉山30余年,接续吕、曾倡导的文化精神和文学传统,与当地耆旧诗人往来频繁,成为信州文人群体的核心人物之一。与此同时,辛弃疾因罢官而主管冲佑观赋闲带湖和瓢泉长达20年,其信州诗词透露出闲逸自适与愤懑不平交织的心态,塑造了人生最后阶段的双重自我形象:赋闲归耕的“稼轩居士”和壮志未酬的爱国文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观官制度 信州文人群体 吕本中 曾几 赵蕃 辛弃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吟咏情性的宗旨与变风变雅的传统 被引量:1
6
作者 钱志熙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2期38-54,共17页
《毛诗·大序》在其整体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吟咏情性”之说,用来解释变风变雅。《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变风、变雅之上。虽然历代王朝雅颂继承《诗经》的雅颂传统,诗人们也提倡正风正雅,但是中国古代文人诗史的主流为变... 《毛诗·大序》在其整体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吟咏情性”之说,用来解释变风变雅。《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变风、变雅之上。虽然历代王朝雅颂继承《诗经》的雅颂传统,诗人们也提倡正风正雅,但是中国古代文人诗史的主流为变风变雅。汉魏晋文人诗是在王道变衰、风衰俗怨的现实背景中发生的,所以虽然汉魏诗以言志为本,但其创作的性质实为变风变雅。东晋至南朝,吟咏情性之说流行,但发展至齐梁的绮靡之风,实是失去了吟咏情性的宗旨。唐代诗学回归《毛诗·大序》的纲领,以别裁风雅正变为基本的诗学思想,唐诗创作的主体在于变风。情性说在宋代与义理相融,上升为一种诗歌本体之论,宋诗的主体,具有变雅的性质。整个中国诗史,王朝政治与诗学正变,有一种循环出现的规律性表现,即王朝初期以雅颂、雅正为主,但此期一代诗风并未形成;其一代诗风的形成,多是在王朝中后期变风、变雅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吟咏情性 正风正雅 变风变雅 王朝雅颂 文人诗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壮美”拯救文人画——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的美学策略
7
作者 金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共10页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作为批评家李长之旁涉绘画批评的作品,虽独具特色,也饱受争议。在延续陈师曾为文人画辩护思路的基础上,李长之另辟蹊径地引入了他称之为“体系的——哲学的”方法论视野,不仅提出从主观、对象、用具三方面对...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作为批评家李长之旁涉绘画批评的作品,虽独具特色,也饱受争议。在延续陈师曾为文人画辩护思路的基础上,李长之另辟蹊径地引入了他称之为“体系的——哲学的”方法论视野,不仅提出从主观、对象、用具三方面对中国画论加以考察的体系性框架,更推出了以“壮美”范畴来阐发中国画特质的美学进路。尽管同样服膺于康德美学,但与王国维隐然意识到中西绘画差异并以“古雅”范畴对之加以补充不同,李长之更坚定地成为康德美学的拥趸。对“天才”与“笔墨”的缝合,在努力将中国画论纳入西方美学解释范式的同时,也使得这一方法背后的问题得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长之 文人画 士大夫 壮美 笔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雅细美与浓墨重彩——胡志平演奏二胡曲《纳兰性德辞意》的美学意蕴及其他
8
作者 王艺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8,168,共12页
二胡与乐队《纳兰性德辞意》是一首文人题材、文人格调、既现代又很有意味的二胡曲。文章从乐曲的创作、演出及其他,乐曲二度艺术创造的美学追求及技法表现,对乐曲一度创作的精巧构思、二度创作所体现的“文人二胡艺术”的美学追求及创... 二胡与乐队《纳兰性德辞意》是一首文人题材、文人格调、既现代又很有意味的二胡曲。文章从乐曲的创作、演出及其他,乐曲二度艺术创造的美学追求及技法表现,对乐曲一度创作的精巧构思、二度创作所体现的“文人二胡艺术”的美学追求及创新实践和作品近40年来的传播影响进行分析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兰性德辞意 桑雨 胡志平 文人二胡艺术 二度艺术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的陈谢:宋元时期文人对医僧的诗文赞赏与互动
9
作者 王大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8-33,61,共7页
文人与僧人之间的酬唱交流是佛教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题材之一。宋元时期由于有大量僧人参与了社会医疗活动,所以一些文人对此类医僧多有赞叹或感谢,同时也不乏真情流露的欣赏。宋元时期文人对医僧的诗文互动,展现了涉医僧众群体的社会... 文人与僧人之间的酬唱交流是佛教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题材之一。宋元时期由于有大量僧人参与了社会医疗活动,所以一些文人对此类医僧多有赞叹或感谢,同时也不乏真情流露的欣赏。宋元时期文人对医僧的诗文互动,展现了涉医僧众群体的社会生活图景和他们的交游特征。这是以诗文为视角发掘宋元僧众与文人之间关系的一个独特途径,也是从更多层面建构两者之间互动交流的特殊观察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期 诗文互动 文人与医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花篮图》探讨文人风骨的画、插花和装饰应用
10
作者 郭玲 《丝网印刷》 2024年第2期52-54,共3页
从李嵩的花篮图赏析起笔,以文人插花与文人画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风骨的体现,将其应用于当代室内装饰中更显示出中国韵味。
关键词 文人画 插花 装饰应用 文人风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文人书斋空间诗意建构解析
11
作者 任康丽 徐聪 《华中建筑》 2024年第9期178-182,共5页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文人书斋在园林建造兴盛的发展中进入鼎盛时期。通过对书斋文化历史沿革梳理,阐述其建筑形态在士大夫阶层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剖析其空间文化意蕴。明清文人书斋对空间类型、布局建构、...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文人书斋在园林建造兴盛的发展中进入鼎盛时期。通过对书斋文化历史沿革梳理,阐述其建筑形态在士大夫阶层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剖析其空间文化意蕴。明清文人书斋对空间类型、布局建构、长物陈设的设计思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也是重构现代书斋文化的美学精髓,具有传承与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文人书斋 空间建构 陈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因子的江南文人园林代表植物提取与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笑天 孙俊桥 《湖南包装》 2024年第1期175-179,共5页
为提取江南文人园林代表性植物并进行设计实践,依据江南文人园林植物的应用频度、文化内涵和用户问卷调研,初步筛选出5种江南文人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提取其显性文化因子与隐性文化因子;基于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二次筛... 为提取江南文人园林代表性植物并进行设计实践,依据江南文人园林植物的应用频度、文化内涵和用户问卷调研,初步筛选出5种江南文人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提取其显性文化因子与隐性文化因子;基于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二次筛选代表性植物。得出1-2种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文人园林植物,选择其文化因子进行家具设计。结果表明,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筛选江南文人园林中的代表性植物,提取其设计因子,并以家具设计为载体进行设计实践,可以有效地加强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文人园林 植物 文化因子 层次分析法 家具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家具的重新审视——以“和合之美”为透镜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浩 刘芬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共5页
宋代家具作为中国家具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基本格局和文化底蕴。文章探讨了宋代家具的美学观、适巧观、礼制观以及融合观,分析了此四者在家具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及影响。研究发现,在和美之境的造物美... 宋代家具作为中国家具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基本格局和文化底蕴。文章探讨了宋代家具的美学观、适巧观、礼制观以及融合观,分析了此四者在家具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及影响。研究发现,在和美之境的造物美学思想加持下,宋代家具首先从时代属性和数理关系两个层面体现了对“适”与“巧”的追求与创新。接着将家具作为礼制象征的载体,突出家具崇礼重制的礼制观。最后,宋代家具将本体、意象与情境自然的浑然相融,实现了向和谐、共生、包容的“人——家具——建筑环境”过渡。不仅体现了和合之美的宋代家具之融合观,还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再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家具 文人思想 适巧观 融合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辈复登临”:吴门赤壁登临图的叙事反叛及其意义世界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一楠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吴门画派的赤壁登临图不仅呼应着苏轼的《后赤壁赋》书写,而且触通着自魏晋以来绵延不绝的登临文化传统。不同于此前受乔仲常、文徵明形塑的图像叙事方式,朱朗、钱榖、蒋乾、文嘉、张瑞图、吴士冠等人的赤壁登临图探索了“环形空间叙事... 吴门画派的赤壁登临图不仅呼应着苏轼的《后赤壁赋》书写,而且触通着自魏晋以来绵延不绝的登临文化传统。不同于此前受乔仲常、文徵明形塑的图像叙事方式,朱朗、钱榖、蒋乾、文嘉、张瑞图、吴士冠等人的赤壁登临图探索了“环形空间叙事”的新范式,并非前人认定的僵化与衰落;其图像表现,亦非对行旅经验的直接搬摹,而是来自对生命本质状态的体认。在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的双重视野中,本文重估此前未受重视的吴门赤壁登临图,以期阐明其图像来源、叙事创新及体现着中国文化之延续性的人文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图 吴门画派 叙事画 诗意画 文人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人诗词中的江南园林意象——以宋代为例
15
作者 唐上捷 曾卫 陈丹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161,共7页
诗中有江南,诗词中的江南园林意象,是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将宇宙哲学观、人生情怀、空间体验等融合并高度凝练的理想表达,有着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总结江南园林意象特征,将其归类为三个主要方面:归隐山水之间的“园... 诗中有江南,诗词中的江南园林意象,是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将宇宙哲学观、人生情怀、空间体验等融合并高度凝练的理想表达,有着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总结江南园林意象特征,将其归类为三个主要方面:归隐山水之间的“园田居”、调和城乡空间的“中隐之所”与赏玩诗画意境的“壶中天地”,并据此提取江南园林意象特征关键词,进而结合阅读宋代文人诗词,对《全宋词》与江南园林强相关联的字词出现频率进行分析,综合得出宋代诗词中的江南园林意象:缩山水奇观、揽四时花木、画重门幽窗。在此基础上,选取宋代苏州《平江图》区域为例,通过文献分析法与田野调查法,探讨与空间相关联的宋代江南园林意象图景。旨在拓宽学术研究视野,启发现代人居环境营造以及大地园林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园林 意象 古代诗词 古代文人 古代人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宣城明德折扇工艺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16
作者 郭凤 陈军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81-186,共6页
折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历史的发展中冠上了儒家传统文化的隐喻符号,这种符号使折扇去除实用功能后仍然具有社会象征性。明德折扇产于安徽省广德市,是中国扇的一种,属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挖掘宣城明德折扇文化内... 折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历史的发展中冠上了儒家传统文化的隐喻符号,这种符号使折扇去除实用功能后仍然具有社会象征性。明德折扇产于安徽省广德市,是中国扇的一种,属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挖掘宣城明德折扇文化内涵,提取出明德折扇的文人符号,对明德折扇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探讨明德折扇的发展策略。宣城明德折扇工艺传承与发展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顺应当代审美、系统构建品牌、运用新媒体等渠道实现加深与年轻人的联系,以达到加强非遗文化与大众的联系,增强优秀文化传播,丰富宣城文化名片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城明德折扇 文人符号 工艺传承 非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家”身份的生成与新文学的发生
17
作者 包啟飞 李永东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83-95,共13页
“谁是作家”“作家是什么”并非不言自明的问题,而是关涉到五四时期新文学倡导者有意建构的一套身份与价值观念体系。经由从“著作家”到“创作家”、从“文人”到“作家”的指称转换,以及现代文坛对超人情感和现代知识的强调,作家被... “谁是作家”“作家是什么”并非不言自明的问题,而是关涉到五四时期新文学倡导者有意建构的一套身份与价值观念体系。经由从“著作家”到“创作家”、从“文人”到“作家”的指称转换,以及现代文坛对超人情感和现代知识的强调,作家被赋予“感化读者”与“改进国家”的社会职能。“作家”的生成与判定有赖于现代读者的“发明”与现代文学机制的助推。现代“作家”身兼报刊编辑、文学批评家等多重身份,怀有“启蒙”与“救亡”的价值追求,带来了文学创作主体的现代转换。“作家”身份的生成与塑造反映了新文学发生的内在逻辑,也提供了一条反思当下作家观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新文学的发生 著作家 文人 创作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风骨与文人建筑——以绍兴阳明纪念馆和徐渭艺术馆为例
18
作者 胡慧峰 李宁 吕宁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2期8-10,共3页
文人风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精神财富,对家国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对权贵的蔑视等核心特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标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城市特定建筑中顺应这条纽带进行生发,有利于将建筑这一文化... 文人风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精神财富,对家国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对权贵的蔑视等核心特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标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城市特定建筑中顺应这条纽带进行生发,有利于将建筑这一文化载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文章以绍兴阳明纪念馆和徐渭艺术馆设计为例,由文人风骨推演到文人建筑的颜值、气质、格调,讨论了其对激发街区活力与城市文脉传承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文人 风骨 文脉 街区肌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上园林《湄隐园记》景观营造与文人精神构筑研究
19
作者 韩昕彤 陈东田 陈青扬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4期81-84,共4页
纸上园林相较于实体园林,不受钱财限制,更加能够映射文人对理想栖居生活的向往与精神构筑,具有逾越园林本体的价值。卢象升身为明末爱国将领的典范,所作的纸上园林《湄隐园记》描述了其征战时对理想栖居的构筑及精神世界的表达,其中景... 纸上园林相较于实体园林,不受钱财限制,更加能够映射文人对理想栖居生活的向往与精神构筑,具有逾越园林本体的价值。卢象升身为明末爱国将领的典范,所作的纸上园林《湄隐园记》描述了其征战时对理想栖居的构筑及精神世界的表达,其中景观营造与文人精神的耦合价值却长期被忽略。本论文依据晚明造园文字与图像史料,对湄隐园景观进行了历史再现,通过园景命名和植物配置寓意两方面探析了《湄隐园记》中景观营造与卢象升精神构筑的耦合,不仅能够为以卢象升为代表的晚明爱国文人精神构筑提供具体解析,也能为纸上园林的时代价值提供部分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上园林 《湄隐园记》 文人精神 景观营造 卢象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古代公共园林“文人化”历史变迁与造园研究——以宁波月湖公园为例
20
作者 陈嘉锐 邱昱皓 谢华春 《城市建筑》 2024年第2期210-212,共3页
月湖公园景区作为宁波极具标志性的公共园林,从唐宋年间留存至今并不断发展自身的园林特点。其中由于宋代崇文抑武的历史背景,文人园林在此时兴起并对当时的月湖园林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将对其发展演变及总体布局、理水等造... 月湖公园景区作为宁波极具标志性的公共园林,从唐宋年间留存至今并不断发展自身的园林特点。其中由于宋代崇文抑武的历史背景,文人园林在此时兴起并对当时的月湖园林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将对其发展演变及总体布局、理水等造园特色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古籍等文献资料,对园林进行想象平面复原。通过对园林中所蕴含的历史、社会、文化、造园及情感等一系列人文价值的研究,展现其园林文人化的特色,进一步发掘宁波月湖公园特点与文人园林特点的相似性,提出并论证宁波古代公共园林文人化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园林 月湖公园 文人园林 造园手法 文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