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界“工诃今人”现象观察
1
作者 刘文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民国学界富于批评精神,这一点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界也表现明显。他们既工诃古人,更工诃今人。他们批评“喜谤前辈”的“今之少年”,批评以西方文艺之眼光与见解检讨国学,批评“衡文及乎异域”的时代现象,批评今之称赞《文心... 民国学界富于批评精神,这一点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界也表现明显。他们既工诃古人,更工诃今人。他们批评“喜谤前辈”的“今之少年”,批评以西方文艺之眼光与见解检讨国学,批评“衡文及乎异域”的时代现象,批评今之称赞《文心雕龙》的人为庸人,批评今人不能深知韩愈的真精神,批评反传统的“覆古派”。总之,他们既在整体上对现代以来中国古典文论的研究进行批评,又对王国维、章太炎、范文澜、陈钟凡、郭绍虞、罗根泽、陈延杰等具体的古典文论研究者和他们的著作进行批评。无论其批评是对是错,与此前批评界大多温柔敦厚的态度相比,都批评得一针见血,坦率认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界 中国古典文论研究 工诃今人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历史演进与逻辑指向
2
作者 张琦悦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36,共7页
坚持人民至上,是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实践征程中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永葆“赶考”清醒和坚定的底气,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形态。学思践悟百年党史,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到文艺为人民服务,从“打成一片”到... 坚持人民至上,是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实践征程中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永葆“赶考”清醒和坚定的底气,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形态。学思践悟百年党史,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到文艺为人民服务,从“打成一片”到“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特政治优势,始终贯穿于党的文艺实践之中,并在历史变迁与实践考量中发轫以民为师、以民为镜、以民为秤的“人民文艺”当代指向。把握人民至上科学内涵、重返文艺理论发展现场,探究中国共产党“人民文艺”思想的历史演进,阐发其逻辑指向的实践张力,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共产党 人民至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叙事与汉学的问题意识
3
作者 黄卓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73,共18页
自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史研究于国际学界兴起之后,当代汉学与中国研究领域便对之做出了迅速的回应,并以独特的问题意识与叙事方式嵌入这场事关“总局”的研究进程中,不仅重构了人们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也为全景式的全球史研究提供了... 自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史研究于国际学界兴起之后,当代汉学与中国研究领域便对之做出了迅速的回应,并以独特的问题意识与叙事方式嵌入这场事关“总局”的研究进程中,不仅重构了人们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也为全景式的全球史研究提供了一颇具分量的侧角。为对这些持续呈现的论述做一系统化的梳理,有必要将之解析与提炼为两个有所分化的视角,即以西方全球化为主导的普遍主义叙述及带有泛亚化特征且“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主义叙述,就此可以见到,尽管后者也构成了与前者的某种互补与抵消关系,但也证明了在对待全球化与中国关系时人们持有的多重立场与态度。在此基础上,也需对一些新近出现的扩充性态势做出补充描述与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叙事 全球史 汉学 东亚研究 西方中心论 中国中心论 “文学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本土实践经验对中国管理学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树旺 李伟 +2 位作者 郭璨 刘素菊 晁罡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56-1461,共6页
通过对《管理学报》"管理学在中国"学术主旨活动的回顾,集中讨论了中国管理学理论的建构基础问题。研究结论表明,管理学的学科基本属性在于它是管理人经验的学问,中国管理学理论的建构应该以民族史至今的管理者的经验为研究对... 通过对《管理学报》"管理学在中国"学术主旨活动的回顾,集中讨论了中国管理学理论的建构基础问题。研究结论表明,管理学的学科基本属性在于它是管理人经验的学问,中国管理学理论的建构应该以民族史至今的管理者的经验为研究对象;以经验哲学为基础,以中西互诠的方式寻找到的人类共同文明经验是中国管理学与西方主流管理学能对话进而达到人类普适性管理理论的基础。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经验在管理学理论建构上的作用,对从理论到理论的管理学理论建构方式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管理学 理论建构 经验人 生活世界 学科性质 中西互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学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玉能 张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9,共7页
伽达默尔之所以用游戏、象征、节日、语言来界定艺术,是本体论美学的语言游戏论对认识论美学的形式的主观合目的论的批判,实质上是要消解所谓人类中心论和主体性观念,以说明它们的非主体性和无目的性。主动性和受动性、合规律性与合目... 伽达默尔之所以用游戏、象征、节日、语言来界定艺术,是本体论美学的语言游戏论对认识论美学的形式的主观合目的论的批判,实质上是要消解所谓人类中心论和主体性观念,以说明它们的非主体性和无目的性。主动性和受动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而且惟有它们的辩证统一才使社会实践达到了自由的高度,从而使整个社会实践(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带有了审美性质或审美因素,并且在精神生产中生成出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晶——美和艺术。在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新实践美学的文论,辩证地揭示美、审美和艺术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自由,走向自由的个体和多维的主体性全面发展的人,以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自由实践论取代语言游戏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文论 当代中国文论 语言游戏论 辩证法 自由实践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文论是如何进入中国和发生影响的? 被引量:14
6
作者 朱立元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7,共12页
本文回顾、考察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逐步进入中国并产生越来越大影响的五个阶段;以大量实证材料客观地揭示出这种影响是在文艺理论界对后现代文论借鉴、吸收和拒绝、批判的矛盾中发生发展的,而不是单向地盲目... 本文回顾、考察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逐步进入中国并产生越来越大影响的五个阶段;以大量实证材料客观地揭示出这种影响是在文艺理论界对后现代文论借鉴、吸收和拒绝、批判的矛盾中发生发展的,而不是单向地盲目接受和生搬硬套;以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讨论为例,阐明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同时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错综复杂、交织互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文论 进入中国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中国式诉求”与西方影响——试论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中的西方影响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德胜 杨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98,共9页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深染了西方的影响。其时,"现代性的中国式诉求"作为变革中的中国文艺理论的最关键问题,令建设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强烈诉求及其遭遇的挑战贯穿于这一时期中国文艺理论的整个建设过程。西方近现代...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深染了西方的影响。其时,"现代性的中国式诉求"作为变革中的中国文艺理论的最关键问题,令建设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强烈诉求及其遭遇的挑战贯穿于这一时期中国文艺理论的整个建设过程。西方近现代各种文艺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此过程中,以其各自的现代性或反思现代性的特征,为中国学者所关注、借鉴,进而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产生了诸多具体而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 中国 西方 现代性的中国武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南帆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6,共11页
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这是文化与民族性关系问题的一个局部。涉及这个问题的因素很多,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现代性话语与传统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以建构的眼光看待"本土"和中国古代文学... 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这是文化与民族性关系问题的一个局部。涉及这个问题的因素很多,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现代性话语与传统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以建构的眼光看待"本土"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化"等,必须逐一考察才能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引进各种西方的文学理论必须遵循一个重要原则:这些理论的意义是再现和阐释"中国经验"及其意义,而不是将"中国经验"剪辑为迎合西方理论预设的例证。"中国经验"是一个不可代替的中心词和理论场域的制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民族性 全球化 本土 中国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焦虑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3
9
作者 史修永 王惠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187-191,共5页
当下文学理论表现出一种对自身存在的深切焦虑。西方文论的影响而导致的集体"失语",文论家们在当下学术共同体和现实社会经验的位置得不到主观肯定,是这一焦虑窘境的两个主要方面。当代文论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应该直面中国文... 当下文学理论表现出一种对自身存在的深切焦虑。西方文论的影响而导致的集体"失语",文论家们在当下学术共同体和现实社会经验的位置得不到主观肯定,是这一焦虑窘境的两个主要方面。当代文论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应该直面中国文学鲜活的经验与现实问题,坚持多元主义的研究方法论理念,重建文学理论的公共性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论 影响的焦虑 认同危机 出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文论”:对当代中国文论七十年的一种思考 被引量:6
10
作者 曾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4-130,160,共8页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个人话语、群体话语的具有国家话语性质的文论形态,可以被命名为"新中国文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指导对新中国文学发展具有支配性力量,这也提出了"将政策引入文学研...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个人话语、群体话语的具有国家话语性质的文论形态,可以被命名为"新中国文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指导对新中国文学发展具有支配性力量,这也提出了"将政策引入文学研究"的必要性。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新中国文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受到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部分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文论 文艺政策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论的正名——近年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去西方中心主义”思潮 被引量:19
11
作者 胡晓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5,共11页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及本世纪初,中国文论学界的一个渐渐明朗的思潮,即“去西方中心主义”。以近年来的若干现象为观察对象,分析了这一思潮不仅体现在明确的宗旨、口号和主张上,而且体现为深入的学术史反思,以及实实在在的考证材料...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及本世纪初,中国文论学界的一个渐渐明朗的思潮,即“去西方中心主义”。以近年来的若干现象为观察对象,分析了这一思潮不仅体现在明确的宗旨、口号和主张上,而且体现为深入的学术史反思,以及实实在在的考证材料和重建批评历史的工作中。认为,求用和求实相互歧异的两种学术取向,在这一思潮中的联手合力,有利于从单一的知识逻辑中解咒,有利于本土文学思想传统的强调,有利于参与当代文化实践,有利于中国文论在21世纪的正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竹书孔子诗论 新儒家诗学 去西方中心主义 文化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视野中的彝族诗学与中国文论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祥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67,共6页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考察离不开多民族视角。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原汉语诗学固然自古发达且成就斐然,非汉族群的诗学成果也古已有之,而且各具特色和价值。其中,彝族诗学便是代表之一,是值得重视的中国本土资源。转换视角看...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考察离不开多民族视角。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原汉语诗学固然自古发达且成就斐然,非汉族群的诗学成果也古已有之,而且各具特色和价值。其中,彝族诗学便是代表之一,是值得重视的中国本土资源。转换视角看历史,超越长踞中心却不免狭隘的传统中原诗学观,去关注彝族以及诸多非汉族群的诗学资源(古代的和现代的),并且在族际比较的视野中展开对后者内涵的发掘和阐释,这对于我们以多元互动的文化理念深化整体意义上的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完善整体意义上的中国诗学史、文论史书写,乃至进行当代意义上的"中华话语"的文论体系建构,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冠以"中国"之名的文学理论、文艺美学研究不能长久滞留在单一族群视域中,其历史的书写也理应在汉民族诗学与其他民族诗学的多元观照中免除缺失,走向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诗学理论 彝族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系统理论的西部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菁 揭筱纹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35,共6页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综合考虑影响西部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外部环境、企业间合作以及企业能力3个层面的作用力,创造性地将集成系统原理应用于西部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研究中。分析了集成系统的构成原理与结构要素,以此为基础...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综合考虑影响西部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外部环境、企业间合作以及企业能力3个层面的作用力,创造性地将集成系统原理应用于西部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研究中。分析了集成系统的构成原理与结构要素,以此为基础解析宏观环境、企业间和企业内部3个层面的要素集成过程和集成机理,通过构建西部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集成系统形成理论分析框架,有序而全面地探析西部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资源型企业 技术创新管理 集成系统理论 管理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西方德育范式的误解 被引量:6
14
作者 冉亚辉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89,共9页
德育比较中存在浪漫化和妖魔化两种倾向,与之并存的还有对中西方德育范式的严重误解。对中国德育范式的妖魔化,是德育研究中贬低中国德育范式的重要原因。中国德育范式在学术研究中往往被涂上泛政治化、学生不自由等标签,但事实并非如... 德育比较中存在浪漫化和妖魔化两种倾向,与之并存的还有对中西方德育范式的严重误解。对中国德育范式的妖魔化,是德育研究中贬低中国德育范式的重要原因。中国德育范式在学术研究中往往被涂上泛政治化、学生不自由等标签,但事实并非如此。而在对西方德育范式的浪漫化背后,西方德育范式的现实实践也存在重大问题与缺陷,特别是严重的校园暴力和忽视德育内容等。德育比较需要客观,并需要关注相应的社会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范式 德育理论 误解 中国 西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论(美学/诗学)中的结构特征之差异 被引量:3
15
作者 劳承万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24-27,共4页
西方文论 (美学 /诗学 )是以“概念”为起点的逻辑推演体系 (原始范式为形式逻辑的三段论 ) ,其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非常重要的规定 ;中国文论 (美学 /诗学 )是以意象为起点的纲目网络体系 ,是一种“天人合一”观 (天时—地利—人和... 西方文论 (美学 /诗学 )是以“概念”为起点的逻辑推演体系 (原始范式为形式逻辑的三段论 ) ,其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非常重要的规定 ;中国文论 (美学 /诗学 )是以意象为起点的纲目网络体系 ,是一种“天人合一”观 (天时—地利—人和的三相关联、协合 ) ,任何“概念”(字 /词 )都关联着“天—地—人”。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 ,造成理论体系在结构形态上的巨大差别。不明乎此 ,中西比较研究势必将陷入一片盲目和混乱之中。眼下的弊端主要是以西代中 (以“逻辑推演”代替“纲目网络”) ,因此难以走上规范的研究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 思维方式 概念 纲目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研究的五条路向——兼论其对当代文学语言研究的借鉴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汶成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0-123,共4页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新时期文学语言研究大力吸取了西方的有关研究成果 ,但忽视了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研究成果的借鉴。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的论述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所论问题也非常广泛...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新时期文学语言研究大力吸取了西方的有关研究成果 ,但忽视了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研究成果的借鉴。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的论述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所论问题也非常广泛和深入 ,有些论点极富启发性 ,是当今文学语言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资源宝库。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研究的丰富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五条路向 :文质论 ,“言、象、意”理论 ,“赋、比、兴”理论 ,文体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文学语言研究 文质论“言、象、意”理论 “赋、比、兴”理论 文体学 诗歌音韵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论在中国的“经”化——20世纪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内因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飏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1,共3页
文章从宗经意识和“以传释经”的述学方式两个方面寻找20世纪中国文论失语的内因。本文认为,虽然传统经学已经终结,但经学余波仍然存在,在20世纪中国文论领域,这种经学余波主要表现为一种类似于经学的学术现象以及中国述学者根深蒂固的... 文章从宗经意识和“以传释经”的述学方式两个方面寻找20世纪中国文论失语的内因。本文认为,虽然传统经学已经终结,但经学余波仍然存在,在20世纪中国文论领域,这种经学余波主要表现为一种类似于经学的学术现象以及中国述学者根深蒂固的宗经意识、经学情结。在20世纪中国,述学者的宗经意识并不表现为对于中国学术传统经典的执著,而是表现为对于西方学术经典的崇拜与信仰,从而导致述学者在以西方学术经典为主要研究对象和理论依据的学术活动中沿袭了传统经学的以传释经的述学方式,这正是20世纪中国文论“失语症”发生与学术原创性匮乏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西方文论 失语症 以传释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戚良德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44,共5页
《文心雕龙》研究已经有了230余种专著和3000多篇论文,形成一门较为系统的学科:"龙学"。然而,准确把握《文心雕龙》这一独特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和未完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文心雕龙》之于... 《文心雕龙》研究已经有了230余种专著和3000多篇论文,形成一门较为系统的学科:"龙学"。然而,准确把握《文心雕龙》这一独特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和未完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文心雕龙》之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关系和意义,不仅是"龙学"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关键。站在魏晋南北朝"为艺术而艺术"之时代的制高点上,刘勰遍搜"文场笔苑"而建构起一个"以情为本,文辞尽情"的文论话语体系,以此形成了"神用象通,心物交融"的创作论话语中心和"风清骨峻,即体成势"的审美理想。这一"言为文之用心"的"情本"论的话语系统,使《文心雕龙》集中而典型地展现出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之独特的话语风貌,成为中国文论和美学的话语之本和理论之源。这是《文心雕龙》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研究者的关注,并因而形成所谓"龙学"的原因所在,更是"龙学"具有强大生命力之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中国文论 话语体系 情本论 审美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建勋 吴春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100,共6页
《周易》以阴阳为其核心观念,通过"天人合一"理论的落实和道、气、文三者之间的关联,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主要从"阳尊阴卑"、"阴阳对待"、"阴阳和合"等三个方面分而述之:"... 《周易》以阴阳为其核心观念,通过"天人合一"理论的落实和道、气、文三者之间的关联,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主要从"阳尊阴卑"、"阴阳对待"、"阴阳和合"等三个方面分而述之:"阳尊阴卑"观念的形成导致古代文论对风骨、劲健的偏爱;"阴阳对待"构成"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区分;"阴阳和合"则以"文质彬彬"和"含蓄蕴藉"为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阴阳 中国古代文论 风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人格理论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敏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7-139,共3页
人格理论是对人格研究的系统界说。与西方注重个人的视角不同,中国对于人的关注始终是以群体为本位、以道德为旨归的,这导致了中、西方人格理论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科发展、人格观念和价值趋向等方面。
关键词 人格 人格理论 中西方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