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liquid water content on wind turbine blade icing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1
作者 LI Yan SUN Ce +4 位作者 JIANG Yu YI Xian GUO Wenfeng WANG Shaolong FENG Fang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3-520,共8页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liquid water content ( LWC ) on blade icing of wind turbine,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for blade icing was establishe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based on low speed viscous...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liquid water content ( LWC ) on blade icing of wind turbine,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for blade icing was establishe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based on low speed viscous N-S equation. The trajectory equation of water droplets was established by Lagrangian method. The mass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equations of the water droplets impact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blade were solved based on control body theory. Three sections along blade span wise of a 1.5 MW wind turbine were decided to simulate icing. Five kinds of LWC were selected for simulation including 0.2,0.4,0.6,0.8 and 1.0 g/m^3 under two ambient temperatures of -10 ℃ and -20 ℃. The medium volume droplet diameter ( MVD ) was 30μm. The simulations included icing shape on blade surface, dimensionless icing area and dimensionless maximum stagnation thickness. Furthermore, the flow fields around both the iced blade airfoil and the original one we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typical icing characteristics of icing shape, icing area and thickness wer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 of LWCs.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antiicing and deicing of wind turbine bl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TURBINE ICING AIRFOIL NUMERICAL simulation liquid water cont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极阵列的湿天然气含水率测量方法
2
作者 贾惠芹 孔玮娜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4-1011,共8页
针对现有的湿天然气含水率测量仪器易受介质流型以及安装环境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微波法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该方法以电极阵列各端口的散射参数为基础,反演得出湿天然气的含水率。首先分析了基于电极阵列的湿天然气含水率测量原理,... 针对现有的湿天然气含水率测量仪器易受介质流型以及安装环境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微波法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该方法以电极阵列各端口的散射参数为基础,反演得出湿天然气的含水率。首先分析了基于电极阵列的湿天然气含水率测量原理,其次设计了一种由柔性材料制作而成的微波传感器,可缠绕在管道外实现湿天然气含水率的非接触式测量。利用HFSS电磁软件设计了湿天然气含水率测量传感器,结合最小二乘法验证了含水率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实验室模拟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微波传感器可用于湿天然气含水率的测量,含水率在0%~5%范围内变化时的平均引用误差为3.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含水率 湿天然气 电极阵列 微波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渣土改良新型复合降水剂的制备及性能
3
作者 王杰 郭腾 +1 位作者 姜瑜 杨爱武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1-417,464,共8页
为解决吸水树脂在高含水率渣土改良中存在的材料成本高、适用性差和不环保等问题,采用稻壳灰、凹凸棒土和纳米TiO_(2)对吸水树脂进行改性,得到一种新型复合降水剂,并研究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凹凸棒土的引入扩大了复合降水剂的适用性,使... 为解决吸水树脂在高含水率渣土改良中存在的材料成本高、适用性差和不环保等问题,采用稻壳灰、凹凸棒土和纳米TiO_(2)对吸水树脂进行改性,得到一种新型复合降水剂,并研究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凹凸棒土的引入扩大了复合降水剂的适用性,使其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耐酸碱性,满足复杂环境下的渣土降水需求;稻壳灰和纳米TiO_(2)的引入提高了复合降水剂的降解率,使其重金属含量满足建设用地标准要求;复合降水剂在渣土中的吸液倍率为100 g/g,可显著降低渣土的流动度,使其在10~15 min即可达到外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水树脂 吸液性能 高含水率渣土 流动度 重金属含量 降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施用对冻结期退化黑土水热盐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魏志淼 张少良 +4 位作者 闫思华 闫鹏科 冯兰茜 肖梓良 刘志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2-334,共13页
[目的]生物炭施用可改变土壤理化性状,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方式对土壤水、热及电导率(EC)分布的影响,可为季节性冻土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田间定位试验,通过长期观测,研究东北黑土区不同生物炭施用方式对冻结期的土壤液态水含量... [目的]生物炭施用可改变土壤理化性状,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方式对土壤水、热及电导率(EC)分布的影响,可为季节性冻土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田间定位试验,通过长期观测,研究东北黑土区不同生物炭施用方式对冻结期的土壤液态水含量、温度及EC的影响差异。生物炭施用方式包括一次性生物炭混施40 t/hm^(2)(HO)、生物炭底施40 t/hm^(2)(HE),空白为0 t/hm^(2)(CK)。[结果]2种生物炭施用方式均增加冻结期土壤平均液态水含量(p<0.05),表现为HO>HE>CK;整个试验周期内生物炭施用均显著增加土壤EC,且HO和HE处理土壤平均EC分别比CK增加17.73%,6.89%;2种生物炭施用方式对土壤温度影响不同,与CK相比,HE处理土壤平均温度提高0.32℃,而HO处理土壤平均温度降低0.46℃。此外,HE处理相较于HO和CK处理减弱冻结期土壤液态水、温度及EC的变化幅度。[结论]生物炭混施和底施均有利于提高冻结期退化黑土液态水含量和EC,特别是生物炭底施还有利于提升冻结期耕层土壤温度,而生物炭混施在同时期还有利于减缓土壤冻结作用,2种生物炭施用方式均可能对冻结期土壤水盐运移和物质转化过程有重要影响,甚至对春季作物出苗和早期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冻结期 退化黑土 土壤液态水含量 土壤温度 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油包水乳状液流动规律及液阻效应
5
作者 贾磊磊 钟立国 +5 位作者 王国栋 户昶昊 宫宇宁 尚策 栾政萱 刘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4-670,679,共8页
含有胶质和沥青质等天然活性物质的原油在喉道剪切作用下易和水相形成油包水乳状液,产生液阻效应,堵塞地层导致油井产量急剧降低。利用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和微观孔隙流动模拟技术,研究了原油黏度、含水率、乳状液粒径与喉道直径比等因素... 含有胶质和沥青质等天然活性物质的原油在喉道剪切作用下易和水相形成油包水乳状液,产生液阻效应,堵塞地层导致油井产量急剧降低。利用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和微观孔隙流动模拟技术,研究了原油黏度、含水率、乳状液粒径与喉道直径比等因素影响下,油包水乳状液在复杂多孔介质内的流动规律和液阻效应。结果表明,随含水率增加,油包水乳状液的液阻效应增强,导致启动压力梯度增加。当原油黏度为550 mPa·s、乳状液含水率为20%~50%、岩心渗透率为300×10^(-3)μm^(2)时,油包水乳状液的启动压力梯度为12~37 MPa/m。原油黏度对高黏油(550 mPa·s)乳状液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更大,乳状液粒径与喉道尺寸的匹配程度对低黏油(<30 mPa·s)乳状液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更显著。由于液阻效应,水滴在喉道入口处聚集并发生聚并,使油包水乳状液中水滴粒径变大。油包水乳状液粒径与喉道直径比值越大,分散相(水滴)通过喉道时的渗流阻力越大。油包水乳状液的毛细管数越小,液阻效应导致渗流阻力的增加倍数越大。计算表明,当毛细管数为9.9×10^(-4)(低黏油)、乳滴粒径与喉道直径比为2.5或10.0时,液阻效应导致油包水乳状液通过喉道时的渗流阻力增加到孔隙中流动渗流阻力的7倍或35倍。研究结果明确了油包水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液阻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为地层原油渗流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油包水乳状液 含水率 液阻效应 启动压力梯度 渗流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空云过程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观测研究
6
作者 陈怡欣 杜荣光 +9 位作者 张佃国 滕晓咪 王玥 刘磊 徐亮 王文青 谢筠 齐冰 方双喜 李卫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3-1296,共14页
气溶胶—云相互作用过程对于评估大气云和气溶胶的寿命及气候效应至关重要。目前关于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以飞机航测、卫星反演和模式模拟为主,地基直接观测由于布置难度大、实验时间长、人力物力耗费等原因开展得较少。当前... 气溶胶—云相互作用过程对于评估大气云和气溶胶的寿命及气候效应至关重要。目前关于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以飞机航测、卫星反演和模式模拟为主,地基直接观测由于布置难度大、实验时间长、人力物力耗费等原因开展得较少。当前针对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还比较低,亟需外场观测资料深入认识其过程。本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高山站点的云雾为背景,利用雾滴谱仪、地用逆流虚拟撞击器、混合凝聚核粒子计数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等仪器,研究了大明山顶(海拔1483 m)7月份多云雾期间云滴和气溶胶的特性,探讨了气溶胶对云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云对气溶胶颗粒物的清除作用。云形成初期对气溶胶颗粒物的清除率约为20%~50%。研究显示水汽过饱和度越高且颗粒物粒径越大,清除率越高,这表明粒径较大的吸湿性颗粒物容易活化为云凝结核。对比同一云雾事件中气溶胶数浓度差异较大的三个阶段,我们发现较低的气溶胶数浓度有利于形成液态水含量高的浓云,此时云团由数量相对较少而粒径大的云滴组成,而大气颗粒物数量增多会使云雾变淡,此时的云团由大量细小的云滴组成。本研究分析了8μm以上云滴的云凝结核数量分布特征,发现大云滴的云凝结核几乎都是100 nm以上的颗粒物;随着气溶胶数浓度升高,8μm以上大云滴的数量减少,且大云滴云凝结核的平均直径变大。这些结果显示气溶胶数浓度升高会促使云滴的数量增多而等效直径变小,在水汽有限的自然环境中,气溶胶数浓度越高,颗粒物的临界活化直径越大。总之,我们发现大气气溶胶的数浓度—粒径分布特性影响着云滴的数量和粒径,云的形成和发展也对气溶胶颗粒物有较强的清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外场观测 云清除作用 粒径分布 液态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作用下高含水率疏浚泥颗粒迁移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曾玲玲 王其忠 林晓鑫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76-1782,共7页
研制了高含水率疏浚泥真空固结模型装置,针对两种具有不同液限的疏浚泥,开展不同初始状态下的真空固结试验,探究真空作用下疏浚泥初始状态对细颗粒迁移性状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初始含水率与液限比值作为无量纲化的初始状态指... 研制了高含水率疏浚泥真空固结模型装置,针对两种具有不同液限的疏浚泥,开展不同初始状态下的真空固结试验,探究真空作用下疏浚泥初始状态对细颗粒迁移性状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初始含水率与液限比值作为无量纲化的初始状态指标,能够作为确定细颗粒迁移与否的一个临界阈值。当初始含水率与液限比值不大于临界阈值,真空作用下高含水率疏浚泥没有发生颗粒迁移;当初始含水率与液限比值大于临界阈值,真空作用下高含水率疏浚泥发生颗粒迁移,黏粒向排水面附近聚集。一旦发生颗粒迁移,黏粒向排水面附近富集的程度随着初始含水率与液限比值的增大而愈发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泥 真空预压 颗粒迁移 液限 初始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盐相变的盐渍土基质吸力的温度效应
8
作者 肖泽岸 段杰云 +2 位作者 李康良 王启航 郭茂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87-292,共6页
基质吸力是引起土体中水分迁移的驱动力,对探究土体中水盐迁移动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由温度变化诱发的盐渍土孔隙溶液相变对土体基质吸力的影响,用pF meter测试了不同NaCl和Na_(2)SO_(4)比例的盐渍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基质吸力。... 基质吸力是引起土体中水分迁移的驱动力,对探究土体中水盐迁移动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由温度变化诱发的盐渍土孔隙溶液相变对土体基质吸力的影响,用pF meter测试了不同NaCl和Na_(2)SO_(4)比例的盐渍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基质吸力。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盐相变发生前,盐渍土基质吸力随温度的降低呈线性增加;而当降温过程中有水盐相变发生时,土体基质吸力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会发生明显突变。NaCl和Na_(2)SO_(4)对土体水盐相变规律影响不同,使得含不同比例NaCl和Na_(2)SO_(4)的复合盐渍土基质吸力呈现较大的区别。2%NaCl+4%Na_(2)SO_(4)的盐渍土在19和-9℃附近发生盐结晶相变和二次相变,而4%NaCl+2%Na_(2)SO_(4)的盐渍土两次相变分别发生在11和-16℃附近。水盐相变导致土体液态含水率明显降低,进而引起复合盐渍土基质吸力在两个相变阶段均有明显增加。NaCl抑制土体中液态水发生冰水相变,Na_(2)SO_(4)容易在正温结晶,故Na_(2)SO_(4)主要影响土体正温时的盐结晶规律,NaCl则主要影响土体在负温条件下的冰晶产生规律;二者比例不同造成土体盐结晶温度和二次相变温度有明显差异,使得复合盐渍土的水盐相变规律更加复杂,其基质吸力随温度的变化更加难以预测。此外,该研究进一步探究了冰、盐结晶量对基质吸力变化的贡献,为深入理解盐渍土的相变过程和基质吸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基质吸力 水盐相变 液态含水率 温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参数对110kV复合绝缘子覆冰增长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赵世华 蒋兴良 +2 位作者 张志劲 胡建林 胡琴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575-2581,共7页
绝缘子覆冰严重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国内外对输电线路覆冰增长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绝缘子覆冰过程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环境参数对绝缘子覆冰的影响在防冰抗冰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通过在人工气候室的模拟试验来研... 绝缘子覆冰严重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国内外对输电线路覆冰增长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绝缘子覆冰过程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环境参数对绝缘子覆冰的影响在防冰抗冰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通过在人工气候室的模拟试验来研究环境参数(水滴中值体积直径(MVD)、液态水含量(LWC)、温度、风速)对不同伞型结构的110kV复合绝缘子覆冰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绝缘子覆冰质量、伞裙表面覆冰厚度、冰凌长度及冰凌直径随时间的增长成非线性增长,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覆冰质量的增长程度变缓;绝缘子覆冰质量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成非线性增加;绝缘子覆冰质量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水滴中值体积直径、液态水含量对绝缘子覆冰质量、冰凌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MVD、LWC的增大,覆冰质量、冰凌长度增长迅速;在同等覆冰条件下,D型绝缘子的覆冰质量最轻,冰凌桥接速度最慢,所以D型绝缘子更适合在覆冰严重地区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冰 绝缘子 环境温度 覆冰质量 液态水含量(lwc) 中值体积直径(MVD)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旋转多圆柱导体覆冰质量预测湿增长过程覆冰参数 被引量:14
10
作者 蒋兴良 申强 +3 位作者 舒立春 张志劲 胡建林 胡琴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071-3076,共6页
针对目前覆冰环境参数测量的难题,根据现有的一些覆冰模型,建立了新的覆冰预测模型,分析了水滴的两个参数(液态水含量(LWC)和中值体积直径(MVD))和风速对不同直径圆柱体覆冰质量和覆冰厚度的影响,根据上述三参数对不同直径圆柱体覆冰质... 针对目前覆冰环境参数测量的难题,根据现有的一些覆冰模型,建立了新的覆冰预测模型,分析了水滴的两个参数(液态水含量(LWC)和中值体积直径(MVD))和风速对不同直径圆柱体覆冰质量和覆冰厚度的影响,根据上述三参数对不同直径圆柱体覆冰质量之间的特性关系,采用数学拟合逼近方法,利用MATLAB编制了基于旋转多圆柱形导体覆冰质量的三参数分析程序,在人工气候室里完成覆冰试验验证,并采用激光粒度仪和风速仪测试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旋转多圆柱形导体对水滴参数和风速测量计算是可行的,提出的数学拟合逼近计算方法正确,编制的参数分析程序合理,收敛性比较好,可以在恶劣的覆冰环境下实现对水滴参数和风速的快速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冰 旋转多圆柱体 液态水含量(lwc) 中值体积直径(MVD) 风速 MATL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自然低温的风力机结冰风洞实验系统设计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岩 王绍龙 +3 位作者 郑玉芳 刘钦东 冯放 田川公太朗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4-58,66,共6页
为研究风力机叶片的结冰特性与防除冰方法,设计了一种简便、低成本的结冰风洞实验系统。利用北方冬季的自然低温条件,将常规的开口射流风洞加以改造,安装水雾喷射系统和结冰测试段以提供结冰环境条件。在冬季进行了结冰验证实验,对结冰... 为研究风力机叶片的结冰特性与防除冰方法,设计了一种简便、低成本的结冰风洞实验系统。利用北方冬季的自然低温条件,将常规的开口射流风洞加以改造,安装水雾喷射系统和结冰测试段以提供结冰环境条件。在冬季进行了结冰验证实验,对结冰风洞的3个主要参数:温度稳定性、液态水含量和过冷水滴平均直径进行了测试和标定。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相对稳定的冬季时间段内,主要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风力机结冰实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冰风洞 风力机 自然低温 温度 液态水含量 水滴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参数对导线覆冰厚度影响的试验分析 被引量:43
12
作者 蒋兴良 申强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96-1100,共5页
2008年的冰灾给电力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研究环境参数对导线覆冰的影响在防冰抗冰研究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重庆大学人工气候室内完成了3种不同直径导线在不同风速、液态水含量(LWC)即液态水质量浓度、水滴中值体积直径(MVD)... 2008年的冰灾给电力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研究环境参数对导线覆冰的影响在防冰抗冰研究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重庆大学人工气候室内完成了3种不同直径导线在不同风速、液态水含量(LWC)即液态水质量浓度、水滴中值体积直径(MVD)、环境温度等环境参数下的覆冰试验。分析了覆冰时间及4个环境参数对覆冰厚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湿增长条件下覆冰厚度基本不受MVD改变的影响,提出线路架设应避开高风速地区,建议人工气候室覆冰根据制冷系统效果选择最快覆冰的LWC和温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冰 厚度 温度 风速 中值体积直径 液态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12月24—27日大范围大雾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21
13
作者 周梅 银燕 王巍巍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2-610,共9页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SU)联合研制的第5代中尺度气象模式系统MM5对2006年12月24—27日江苏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一次罕见持续性大雾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同时对影响大雾过程的辐射条件进行敏感性试验...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SU)联合研制的第5代中尺度气象模式系统MM5对2006年12月24—27日江苏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一次罕见持续性大雾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同时对影响大雾过程的辐射条件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形成持续性大雾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层结稳定,水汽充沛,同时,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冷却是雾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日出后太阳短波辐射加热和热量湍流输送是辐射雾消散的主要原因。在大雾发展和维持期间,雾区近地层基本上为弱的水汽辐合区;在大雾减弱和消散期间,雾区大部分为弱的水汽辐散区。大范围的下沉辐散运动有利于中低层大气增温,与近地层的辐射降温相配合,加上近地层弱冷平流作用,使低层大气降温,有助于逆温形成,而深厚逆温层的存在,对雾区的长时间维持起着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大雾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大气层结 中尺度气象 敏感性试验 周边地区 模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名地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 被引量:31
14
作者 黄辉军 黄健 +5 位作者 刘春霞 袁金南 吕卫华 杨永泉 毛伟康 廖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3,共7页
2007年3月16日至4月29日期间,在广东茂名海洋气象科学实验基地对海雾进行了连续观测,共取得51个雾滴谱样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茂名地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观测分析表明:茂名地区海雾的雾滴谱分布符合Junge分布,平均数密度为57.1个/c... 2007年3月16日至4月29日期间,在广东茂名海洋气象科学实验基地对海雾进行了连续观测,共取得51个雾滴谱样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茂名地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观测分析表明:茂名地区海雾的雾滴谱分布符合Junge分布,平均数密度为57.1个/cm3,平均含水量为0.018 3 g/m3,算术平均直径为4.7μm,算术峰值直径为2.9μm。文中还比较了雾和轻雾情况下雾滴谱分布的不同特征,分析了能见度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微物理结构 雾滴谱分布 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性层状云微物理结构个例分析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李淑日 王广河 刘卫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7-21,共5页
对 2 0 0 0年 4月 1 4日河南省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系进行了飞机探测。利用探测所取得的微物理资料 ,配合同期的天气、卫星、雷达等资料对云的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云中液态水含量。
关键词 微物理结构 液水含量 粒子谱 层状云 降水物理过程 天气形势 卫星云图 雷达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在黄河上游人工增雨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6
作者 王黎俊 孙安平 +1 位作者 刘彩红 赵凯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8-33,共6页
利用2003、2004年夏秋季在青海省河南县的地基双频段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资料,在实施系统探测实验以进行辐射亮温值(TB(23.87),TB(31.65))与大气汽态总水汽含量(Q)和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L)值反演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 利用2003、2004年夏秋季在青海省河南县的地基双频段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资料,在实施系统探测实验以进行辐射亮温值(TB(23.87),TB(31.65))与大气汽态总水汽含量(Q)和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L)值反演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上游河曲地区的云水特征,并进行了降水预测及人工增雨作业指标的探讨。结果表明: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7—9月纯晴天无云天气条件下,L值基本为0,表明了统计回归反演的显著性。多云条件下Q值和L值分别在3.76~4.75g·cm^-2、227.34~859.42g·m^-2的范围内。可降水云天气,Q值在5.23~8.65g·cm^-2间,L值在421.18~1016.37g·m^-2的范围内;积雨云个例分析表明,在降雨开始前近5小时的降雨酝酿期内,Q及L的增加有明显的波动,但在对流云出现并发展时,Q和L总是急剧上升,在降雨前达到一峰值;由河南站和西安站的Q、L值比较差异可以看出,Q、L值受水汽输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黄河上游河曲地区的人工增雨潜力有显著的优势;所计算出的降水预测阈值。可作为该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指标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辐射亮温 大气汽态总水汽含量 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 人工影响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凝析液量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晓平 刘启国 +2 位作者 孙万里 杨杰 杨川东 《钻采工艺》 CAS 2001年第6期30-32,共3页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 ,天然气中所含有的水会形成凝析液 ,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井口 ,则会在井底形成积液 ,导致气井不正常生产。因此 ,研究凝析液的数量对于制定合理的气井工作制度 ,维持气井的正常生产具有现实的意义。从计算天然气的含...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 ,天然气中所含有的水会形成凝析液 ,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井口 ,则会在井底形成积液 ,导致气井不正常生产。因此 ,研究凝析液的数量对于制定合理的气井工作制度 ,维持气井的正常生产具有现实的意义。从计算天然气的含水量出发 ,计算气井的凝析液量 ,分析凝析液量随井口压力和气层压力的变化关系。模拟一口实例气井的产水曲线 ,从而论证提出的计算凝析液量方法的合理性 ,对于预测气井的凝析液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研究 含水量 凝析液 温度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遥测降水强度和液态含水量的方法和精度研究 被引量:47
18
作者 刘黎平 葛润生 张沛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09-720,共12页
利用雨滴谱的Γ分布和散射计算模式,研究了C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遥测降水强度、液态含水量和识别降水粒子相态的方法,给出了利用反射率因子ZH、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传播相移KDP反演降水强度和液态含水量的三种公式以及这三个... 利用雨滴谱的Γ分布和散射计算模式,研究了C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遥测降水强度、液态含水量和识别降水粒子相态的方法,给出了利用反射率因子ZH、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传播相移KDP反演降水强度和液态含水量的三种公式以及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并从雨滴谱的变化和雷达测量误差两方面比较了几种方法的测雨精度。结果表明:雨滴谱在很大范围变化时,利用ZDR和KDP可以很好地反演出降水强度和液态含水量,它受滴谱分布的影响不大,它的探测精度优于(ZH,ZDR)方法。单参数KDP方法优于传统的Z-R关系方法。同时给出的ZH与ZDR和KDP关系公式也基本不受雨滴谱变化的影响,它可以用于降水粒子相态的识别。双参数方法的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雷达测量ZDR和KDP的误差,特别是KDP的误差,改善KDP的测量误差是发挥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探测降水强度或液态含水量潜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遥测 降水强度 液态含水量 雨滴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地区大气水汽、云液态水含量特性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田磊 孙艳桥 +5 位作者 胡文东 杨建玲 翟涛 桑建人 常倬林 舒志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74-1779,共6页
基于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银川地区不同季节大气水汽含量和云液态水含量的日变化特征及各个时次的降水分布。结果表明,在银川地区,一年观测期内的大气水汽含量逐月变化与多年(1951-2010年)平均降水量逐月变化... 基于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银川地区不同季节大气水汽含量和云液态水含量的日变化特征及各个时次的降水分布。结果表明,在银川地区,一年观测期内的大气水汽含量逐月变化与多年(1951-2010年)平均降水量逐月变化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达0.94;大气水汽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中午到傍晚时段,低值区出现在日出前后。春、夏、秋季夜间的云液态水含量大于白天;云液态水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日出前和傍晚,这种情况在夏、秋季尤为明显;云液态水含量和大气水汽两者间的日变化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大气水汽 云液态水含量 日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赤道海域上空可降水和云液态水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魏重 忻妙新 +5 位作者 王普才 邹寿祥 宣越健 陈英 林海 吕达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10,共10页
根据1985—1989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太平洋热带海域(0—5°N,110—150°E)综合考察过程中船载双通道微波辐射计五年累计获得的22599组观测资料,以及NOAA极轨卫星资料,综合分析了该海域中水汽总量和云液态水的统计特征及其年际... 根据1985—1989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太平洋热带海域(0—5°N,110—150°E)综合考察过程中船载双通道微波辐射计五年累计获得的22599组观测资料,以及NOAA极轨卫星资料,综合分析了该海域中水汽总量和云液态水的统计特征及其年际变化,水汽场的整层与下层关系,可降水的日变化及空间分布等特征.指出了某些与陆地上不同的特点,为气候及海上边界层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观测事实.同时,给出了五年中辐射计探测与探空测值的统计比较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水量 液态水含量 热带海域 微波遥感 太平洋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