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部位伊拉兔肉脂肪酸组成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毅 贺稚非 +3 位作者 陈红霞 朱慧敏 甘奕 李洪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7-141,共5页
研究不同部位兔肉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以伊拉肉兔的肩胛肌、背腰肌、后腿肌和肝脏为原料,对比分析4者脂肪含量和肌内总脂、甘油三酯、磷脂、游离脂肪的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4部位肌内总脂、甘油三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研究不同部位兔肉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以伊拉肉兔的肩胛肌、背腰肌、后腿肌和肝脏为原料,对比分析4者脂肪含量和肌内总脂、甘油三酯、磷脂、游离脂肪的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4部位肌内总脂、甘油三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甘油三酯和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在不同部位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少数脂肪酸在肝脏中的含量与其他3部位差异显著(P<0.05),而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的组成在各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由于游离脂肪酸在肌内脂肪中含量较少,不足以对总脂肪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不同部位伊拉兔肉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显著差异主要是由肌内甘油三酯含量的显著差异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兔肉 肌内脂肪 脂肪含量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荣昌猪肉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对比 被引量:24
2
作者 黄业传 李洪军 +1 位作者 吴照民 李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16-220,共5页
研究不同部位猪肉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以荣昌猪4个不同部位的肌肉为原料,对比四者脂肪含量和肌内总脂、甘三酯、磷脂、游离脂肪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4部位肌内总脂和甘三酯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磷脂和游离脂... 研究不同部位猪肉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以荣昌猪4个不同部位的肌肉为原料,对比四者脂肪含量和肌内总脂、甘三酯、磷脂、游离脂肪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4部位肌内总脂和甘三酯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部位总脂肪酸和游离脂肪组成有显著差异(P<0.05),而甘三酯和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差异不显著(P>0.05)。由于游离脂肪酸在肌内脂肪中比较很小,不足以对总脂肪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不同部位荣昌猪样品间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显著差异主要都是由肌内甘三酯含量的显著差异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部位 肌内脂肪 脂肪含量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式与时间对猪肉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黄业传 李洪军 +1 位作者 秦刚 王庭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9-163,174,共6页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和时间对猪肉脂肪酸组成、脂肪含量、营养及风味的影响,以PIC猪背最长肌为原料,经不同时间的蒸煮或烤制加工后,分别测定各样品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加工时间主要影响PUFA/SFA和SFA+MUFA值、磷脂的含量...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和时间对猪肉脂肪酸组成、脂肪含量、营养及风味的影响,以PIC猪背最长肌为原料,经不同时间的蒸煮或烤制加工后,分别测定各样品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加工时间主要影响PUFA/SFA和SFA+MUFA值、磷脂的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肌内总脂肪酸的组成;加工方式主要影响肌内脂肪总含量、甘三酯的含量、游离脂肪的脂肪酸组成;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同时受加工时间和方式的影响,而甘三酯的脂肪酸组成在加工中没有明显变化。因此采用不同时间的蒸煮或烤制加工时,加工方式和时间都会对猪肉脂肪酸组成、脂肪含量、营养及风味产生影响,但加工时间对脂肪酸组成、营养和风味的影响更大,而加工方式对脂肪含量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组成 脂肪含量 PIC猪 蒸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淡水产油微藻藻株的分离与筛选 被引量:24
4
作者 许瑾 张成武 +4 位作者 李爱芬 桑敏 吴洪 刘敏胜 朱振旗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71,共6页
从东江全流域的51个站点、韶关水体和暨南大学南湖采集水样,并从这些水样中分离、纯化出70株不同的微藻,根据这些微藻培养物的颜色和细胞显微形态,从中选出24株具有产油潜力的藻株,利用全氮的BG-11培养基进行培养,对其生长和产油特性进... 从东江全流域的51个站点、韶关水体和暨南大学南湖采集水样,并从这些水样中分离、纯化出70株不同的微藻,根据这些微藻培养物的颜色和细胞显微形态,从中选出24株具有产油潜力的藻株,利用全氮的BG-11培养基进行培养,对其生长和产油特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24株微藻的干重和总脂含量分别为3.27~6.11 g/L和15.57%~53.30%。总脂含量超过30%的有13株,9株微藻总脂含量超过40%。24株微藻的总脂收获量在0.57~2.36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产油微藻 分离纯化 生物量 总脂含量 最大总脂收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脂质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纯友 马美湖 +2 位作者 王庆玲 靳国锋 金永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42-346,共5页
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无损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脂质研究。本文概述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脂质含量及其固体脂肪指数,动植物油脂的脂肪酸测定,食品中活性磷脂的结构鉴定以及食用植物油质量评价等... 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无损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脂质研究。本文概述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脂质含量及其固体脂肪指数,动植物油脂的脂肪酸测定,食品中活性磷脂的结构鉴定以及食用植物油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新进展,以期为食品脂质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食品脂质 脂肪酸 脂质含量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激素对原始小球藻生长及油脂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郝宗娣 刘平怀 +2 位作者 时杰 杨勋 张森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4-107,共4页
研究了不同植物激素(IBA、NAA、6-BA、2,4-D、TDA)对原始小球藻(Chlorella protothecoides)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使用三角瓶进行静置培养,在培养基中添加0.5 mg/L的不同植物激素,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植物激素对原始小球... 研究了不同植物激素(IBA、NAA、6-BA、2,4-D、TDA)对原始小球藻(Chlorella protothecoides)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使用三角瓶进行静置培养,在培养基中添加0.5 mg/L的不同植物激素,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植物激素对原始小球藻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以2,4-D的促进效应最为明显,最终干重为1.18 g/L,是空白对照的1.2倍;不同植物激素对粗油脂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添加2,4-D的培养液中所收获的藻粉油脂含量最高,为藻粉干重的19.74%,比空白对照高26.21%;对粗油脂进行GC-MS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物激素的添加对于小球藻脂肪酸成分的影响不大,但略微提升了C16和C18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使之更加适合作为生物柴油的来源。结合总脂收获量的高低及脂肪酸成分的不同,本试验最终确定2,4-D为小球藻培养基最理想的植物激素类添加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激素 小球藻 生物柴油 油脂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IAA和ABA对小球藻(Chlorella sp.)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邓晓东 吴小霞 +2 位作者 范新照 费小雯 任大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3,共6页
从北部湾地区淡水水域分离得到一株高含油量小球藻藻株,将其培养在高碳培养基TAP上,研究不同浓度IAA和ABA对其生物量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μmol/L IAA对藻株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最大生物量比对照组增加了58.24%,但... 从北部湾地区淡水水域分离得到一株高含油量小球藻藻株,将其培养在高碳培养基TAP上,研究不同浓度IAA和ABA对其生物量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μmol/L IAA对藻株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最大生物量比对照组增加了58.24%,但其油脂含量却比对照组降低了34.71%;而当增加IAA浓度为20μmol/L时,对藻株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最大生物量比对照组减少了53.60%,但其油脂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增加了95.46%。添加2μmol/L ABA对藻株生长的抑制作用极其明显,其生物量比对照组降低了57.52%,但其油脂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提高了121.49%。同时添加IAA(20μmol/L)和ABA(2μmol/L)的实验藻种的蛋白质和总糖的含量较对照组有所降低,此外也使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植物激素 细胞生长 油脂含量 光合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骨鸡与非药用鸡种鸡肉总脂质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被引量:20
8
作者 田颖刚 谢明勇 +2 位作者 吴红静 王维亚 唐永富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32,共4页
分析比较了乌骨鸡与非药用鸡种鸡肉间的总脂质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为研究乌骨鸡总脂质的营养与补益功能提供基础。以相同条件养殖的非药用鸡种崇仁麻鸡、岭南黄鸡鸡肉为对照,测定3种鸡肉中的总脂质含量。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3种鸡... 分析比较了乌骨鸡与非药用鸡种鸡肉间的总脂质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为研究乌骨鸡总脂质的营养与补益功能提供基础。以相同条件养殖的非药用鸡种崇仁麻鸡、岭南黄鸡鸡肉为对照,测定3种鸡肉中的总脂质含量。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3种鸡脂肪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发现:3种鸡肉中崇仁麻鸡的总脂质含量最高,乌骨鸡的含量最低。3种鸡的总饱和脂肪酸(SFA)和不饱和脂肪酸(UFA)差别不显著,乌骨鸡鸡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必需脂肪酸(EFA)和花生四烯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6.4%、23.38%、3.21%,显著高于其他两种鸡。乌骨鸡总脂质较非药用鸡种的总脂质有更好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骨鸡 总脂质含量 脂肪酸组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UV和EMS诱变选育高产油微藻藻株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沈丹丹 杨芳芳 +2 位作者 万凌琳 李爱芬 张成武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64,共5页
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紫外线(UV)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2种真眼点藻(波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polyphem)和魏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vischeri)),以氯霉素、红霉素、硫酸新霉素、硫酸卡那霉素为抗性筛选剂,利用抗生素最小致死浓度法筛... 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紫外线(UV)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2种真眼点藻(波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polyphem)和魏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vischeri)),以氯霉素、红霉素、硫酸新霉素、硫酸卡那霉素为抗性筛选剂,利用抗生素最小致死浓度法筛选出抗性突变株。使用改良的BG-11培养基对反复筛选所获得的抗性突变株进行固、液培养,并以生物量干重、干藻粉的总脂含量、单位体积总脂含量、单位体积总脂产率为评价指标对抗性突变株的优劣进行评价。结果获得2株具稳定遗传特性、生长速度快、单位体积总脂产率高和具生产潜力的优良突变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甲基磺酸乙酯 突变藻株 总脂含量 单位体积总脂含量 单位体积总脂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条件对眼点拟微绿球藻油脂含量和EPA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卢美贞 沈林杰 +2 位作者 陆向红 窦晓 计建炳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83,89,共5页
眼点拟微绿球藻(N.oculata)具有生长速度快、含油量高等优点,且其脂肪酸组成中含有大量二十碳五烯酸(EPA),因此它是微藻生物柴油的良好原料.以眼点拟微绿球藻为对象,研究了培养时间、盐度、pH值等培养条件对眼点拟微绿球藻油脂含量... 眼点拟微绿球藻(N.oculata)具有生长速度快、含油量高等优点,且其脂肪酸组成中含有大量二十碳五烯酸(EPA),因此它是微藻生物柴油的良好原料.以眼点拟微绿球藻为对象,研究了培养时间、盐度、pH值等培养条件对眼点拟微绿球藻油脂含量和EPA产率的影响.试验表明:选择稳定5d为眼点拟微绿球藻的最佳采收时间,油脂含量为378.1 mg/g干藻,EPA产率为5.5 mg/(L·d);当盐度为16.7时,眼点拟微绿球藻的油脂含量和EPA产率均能达到最高,油脂含量为506.0 mg/g干藻,EPA产率为7.37 mg/(L·d);在适合眼点拟微绿球藻生长的pH值(8.0~10.0)下,保持整个培养过程中pH值为8.0i油脂含量和EPA产率均较高,油脂含量为471.7 mg/g干藻,EPA产率为7.45 mg/(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时间 盐度 PH值 眼点拟微绿球藻 油脂含量 EPA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化饲料中玉米蛋白粉对黄颡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磊 叶元土 +2 位作者 蔡春芳 王永庆 姚仕彬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89,共6页
为了研究饲料中玉米蛋白粉对黄颡鱼生长性能、部分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初均重(13.82±1.06)g的黄颡鱼为试验对象,以使用挤压膨化日粮在等氮、等能、等磷条件下,将饲料中玉米蛋白粉用量设置0%、6%、10%、14%,以及叶黄素添加对照组共5... 为了研究饲料中玉米蛋白粉对黄颡鱼生长性能、部分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初均重(13.82±1.06)g的黄颡鱼为试验对象,以使用挤压膨化日粮在等氮、等能、等磷条件下,将饲料中玉米蛋白粉用量设置0%、6%、10%、14%,以及叶黄素添加对照组共5个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在池塘网箱中饲养58 d,结果显示,不同饲料组黄颡鱼的成活率、饲料系数、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蛋白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别黄颡鱼的脏体长、肝体比、肥满度和鱼体营养组成等差异不显著(P>0.05);对黄颡鱼的血脂含量、非特异免疫力、肝胰脏功能等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血糖含量则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在黄颡鱼挤压膨化饲料中可以使用6%的玉米蛋白粉,能够维持黄颡鱼的正常生产性能和正常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蛋白粉 生理功能 生长 黄颡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热带富油微藻生物量、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盛林 赵震宇 刘平怀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3-97,共5页
微藻生物柴油是当前生物能源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新型能源,为更好地开发微藻生物柴油,筛选出适合制备生物柴油的富油微藻,以10种热带富油微藻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通过甲醇-氯仿(体积比为2∶1)称量... 微藻生物柴油是当前生物能源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新型能源,为更好地开发微藻生物柴油,筛选出适合制备生物柴油的富油微藻,以10种热带富油微藻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通过甲醇-氯仿(体积比为2∶1)称量法测定10种热带富油微藻中的总脂含量,将从微藻提取的油脂经过甲酯化反应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油脂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10种热带富油微藻中Chlorella vulgaris CJ15和Desmodesmus sp.WC08更适合制备生物柴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微藻 生物柴油 生物量 总脂含量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核小球藻不同生长阶段油脂和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慧敏 秦焰祯 +4 位作者 杨青峰 朱宏波 胡雪琼 钟敏 李雁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5-188,194,共5页
目的:本文通过观察蛋白核小球藻油脂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随培养期变化的规律,增加对小球藻油脂代谢机理的了解。方法:收集不同生长时期的蛋白核小球藻藻细胞,采用Folch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 目的:本文通过观察蛋白核小球藻油脂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随培养期变化的规律,增加对小球藻油脂代谢机理的了解。方法:收集不同生长时期的蛋白核小球藻藻细胞,采用Folch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随培养期的延长,油脂含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缺氮胁迫阶段油脂总含量最高达到细胞干重的21.18%,是对数生长期的1.54倍,稳定期的1.32倍;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各个阶段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高于饱和脂肪酸,其中缺氮胁迫阶段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占总脂含量的35.90%,其中以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含量较高。结论:缺氮胁迫处理有利于蛋白核小球藻总脂含量的增加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提高了蛋白核小球藻的油脂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核小球藻 总脂含量 脂肪酸成分 生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油脂菌株的筛选及其液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学武 胡博涵 +3 位作者 刘素纯 任智璐 蒋加拉 李佳莲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7-440,451,共5页
为开发微生物油脂资源,从土壤中筛选出1株油脂含量为13.52%的曲霉,经紫外线诱变选育出1株油脂含量为18.75%的高产油脂曲霉.通过对菌体产油脂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出摇瓶发酵培养最适产油脂条件为:以30g/L马铃薯淀粉为碳源,以0.89... 为开发微生物油脂资源,从土壤中筛选出1株油脂含量为13.52%的曲霉,经紫外线诱变选育出1株油脂含量为18.75%的高产油脂曲霉.通过对菌体产油脂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出摇瓶发酵培养最适产油脂条件为:以30g/L马铃薯淀粉为碳源,以0.897g/L硫酸铵为氮源,碳氮比为80∶1,培养温度28℃,pH6.5,摇瓶发酵120h.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该条件下所得菌体生物量为12.62g/L,油脂产量为4.748g/L,菌株油脂含量为37.62%,淀粉利用率为78.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油脂 霉菌 发酵条件 油脂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胞内油脂染色法检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艾 郝玉翠 +1 位作者 郝斌 魏昭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73-377,共5页
微生物油脂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油脂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微生物油脂的特性及合成途径,介绍了目前微生物胞内油脂染色检测技术的三种主要方法和取得的成效。同时对染色法检测在微生物胞内油脂研究中的发展趋势进... 微生物油脂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油脂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微生物油脂的特性及合成途径,介绍了目前微生物胞内油脂染色检测技术的三种主要方法和取得的成效。同时对染色法检测在微生物胞内油脂研究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油脂 染色法 油脂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制备的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二丽 杨晓泉 吴娜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07-112,共6页
采用普通的碱溶酸沉方法、Samoto法、钙离子沉淀法制备出几种大豆分离蛋白,并对其产率、总脂含量及溶解性、乳化性等物化性质和功能性质进行系统比较。结果表明:钙离子沉淀法制备的大豆分离蛋白(Less-LPSPI)的产率是碱溶酸沉大豆分离蛋... 采用普通的碱溶酸沉方法、Samoto法、钙离子沉淀法制备出几种大豆分离蛋白,并对其产率、总脂含量及溶解性、乳化性等物化性质和功能性质进行系统比较。结果表明:钙离子沉淀法制备的大豆分离蛋白(Less-LPSPI)的产率是碱溶酸沉大豆分离蛋白(APP)产率的65%,但高于由Samoto法提取的7S与11S两种大豆分离蛋白产率之和;Less-LP SPI的总脂含量比APP降低了45%,由Samoto法提取的亲脂性蛋白(LP)中总脂含量达到7.48%,而7S与11S蛋白中脂含量分别为1.45%、2.36%。在功能性质上,LP的溶解性、乳化活性均比较差,7S、11S质量比1:2混合蛋白的溶解性最好,而Less-LP SPI在pH≤10时溶解性低于APP;乳化性方面,Less-LP SPI的乳化活性稍低于7S、11S质量比1:2的混合蛋白及APP,但乳化稳定性远高于后者。总体上,Less-LP SPI脂含量少、乳化稳定性好,方法简单,且可提高其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溶解性 乳化性 总脂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菌油脂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艳平 白新鹏 +2 位作者 郭书贤 王冬梅 刘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3-87,共5页
为确定一种快速简便、准确可靠的酵母菌油脂含量测定方法,对磷酸香草醛显色法、氧化酶法与重量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测定酵母菌体总脂含量时重量法准确度和精确度高,成本低,但操作过程烦琐、耗时长,溶剂有毒易污染环境;磷酸香草... 为确定一种快速简便、准确可靠的酵母菌油脂含量测定方法,对磷酸香草醛显色法、氧化酶法与重量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测定酵母菌体总脂含量时重量法准确度和精确度高,成本低,但操作过程烦琐、耗时长,溶剂有毒易污染环境;磷酸香草醛显色法的平均回收率约为93%,准确度和精确度较高,耗时少,最低检测限约为0.08 g/L,测定时需与相应的菌体油脂标准曲线匹配使用,其测定发酵液油脂含量与重量法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作为酵母菌油脂含量测定的方法;在测定酵母菌体内甘油三酯含量时,氧化酶法平均回收率达到98.0%,准确度和精确度高,该方法操作简便,耗时少,最低检测限为1.2 g/L;氧化酶法需与甘油三酯标准曲线匹配使用,同时还需对细胞进行破壁,但由于其快速准确性,也不失为一种酵母菌油脂含量测定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油脂含量 总脂 甘油三酯 重量法 磷酸香草醛显色法 氧化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53种淡水藻的形态鉴定及总脂含量测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晓燕 张新建 +5 位作者 任艳 周红姿 黄玉杰 扈进冬 李纪顺 杨合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2432-12433,共2页
[目的]为淡水藻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将济南地区采集的藻种进行分离培养和显微鉴定,并测定含油藻种的总脂含量。[结果]53种淡水藻分别属于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共计3门4个属。13种含油淡水藻的总脂含量在5.48%~39.03%。[结... [目的]为淡水藻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将济南地区采集的藻种进行分离培养和显微鉴定,并测定含油藻种的总脂含量。[结果]53种淡水藻分别属于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共计3门4个属。13种含油淡水藻的总脂含量在5.48%~39.03%。[结论]不同淡水藻之间的总脂含量差别很大,有些淡水藻的总脂含量甚至超过了海洋微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藻 形态鉴定 总脂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高产油脂酵母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嘉 沈丹虹 郑晓冬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7-502,共6页
以子囊菌油脂酵母(Lipomyces tetrasporus)NRRL Y11562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选育出1株高产油脂的优良酵母UV5菌株.对该菌种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当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C/N为308,接种量为10%,初始pH为6.5,培养... 以子囊菌油脂酵母(Lipomyces tetrasporus)NRRL Y11562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选育出1株高产油脂的优良酵母UV5菌株.对该菌种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当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C/N为308,接种量为10%,初始pH为6.5,培养温度为28℃,培养96 h时,油脂产率最高,达9.09 g?L-1.用气相色谱法对发酵得到的油脂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该突变株产生的油脂主要由软脂酸(C16:0)、棕榈油酸(C16:1)、硬脂酸(C18:0)、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n-1)组成,其脂肪酸组成与植物油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酵母 发酵条件 油脂组成及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及总脂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班剑娇 雷静静 +3 位作者 王志强 张旭芳 冯佳 谢树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6期2621-2622,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盐度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生长及总脂含量的影响,以确定最高油脂产率的盐度。[方法]采用微挑法进行藻株的分离纯化;采用血球计数法进行细胞计数、干重法测定藻株生物量;采用氯仿-甲醇法进行藻株总脂含量的... [目的]研究不同盐度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生长及总脂含量的影响,以确定最高油脂产率的盐度。[方法]采用微挑法进行藻株的分离纯化;采用血球计数法进行细胞计数、干重法测定藻株生物量;采用氯仿-甲醇法进行藻株总脂含量的测定。[结果]盐度为20‰时,牟氏角毛藻生长最快,最大细胞密度为2.1×106个/ml,干重为58.89 mg/L,;盐度为25‰时,牟氏角毛藻总脂含量最高,达到29.93%。[结论]综合评价其生长及总脂积累,得出盐度为20‰时,牟氏角毛藻总脂产率最高,但与盐度25‰时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氏角毛藻 盐度 生物量 总脂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