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毛/竹炭聚酯纤维混纺面料的开发
1
作者 张淑梅 杨子烨 +3 位作者 张艳 刘美娜 王文志 郭小云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6,共9页
针对纯毛纺织品易缩水、虫蛀、功能单一等问题,采用竹炭聚酯纤维与羊毛为原料,通过优化混纺比及生产工艺,开发功能型毛精纺面料,并测试相关性能指标。测试结果表明,羊毛/竹炭聚酯纤维(70/30)混纺面料的起球等级4~5,经/纬向缩水率1.1%/0.... 针对纯毛纺织品易缩水、虫蛀、功能单一等问题,采用竹炭聚酯纤维与羊毛为原料,通过优化混纺比及生产工艺,开发功能型毛精纺面料,并测试相关性能指标。测试结果表明,羊毛/竹炭聚酯纤维(70/30)混纺面料的起球等级4~5,经/纬向缩水率1.1%/0.2%,异戊酸减少率达87%,负离子发生量达1 030个/cm^(3),远红外发射率达0.93%,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8%、76%、65%。该面料具有吸湿透气、抗菌除臭、远红外和负离子保健等多重功能,丰富了羊毛织物种类,满足了消费者对羊毛织物功能多样化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炭聚酯纤维 羊毛 混纺面料 吸附除臭 抗菌 吸湿透气 负离子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 tex赛络纺亚麻/Lyocell混纺纱的工艺实践
2
作者 乔月 张阳 +2 位作者 马莲莲 向永 张楚阁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28,共4页
为进一步提高亚麻产品多样性,充分发挥亚麻和Lyocell纤维各自的特性,采用高比例亚麻与Lyocell纤维充分混合,利用环锭纺纱设备、结合赛络纺纱工艺,纺制28 tex亚麻/Lyocell(75/25)混纺纱,探索各纺纱工序工艺、设备配置,并测试成品纱的各... 为进一步提高亚麻产品多样性,充分发挥亚麻和Lyocell纤维各自的特性,采用高比例亚麻与Lyocell纤维充分混合,利用环锭纺纱设备、结合赛络纺纱工艺,纺制28 tex亚麻/Lyocell(75/25)混纺纱,探索各纺纱工序工艺、设备配置,并测试成品纱的各项质量指标。结果表明:亚麻/Lyocell混纺纱的断裂强度平均值为9.49 cN/tex,条干均匀性良好,百米质量偏差、棉结、细节均在可控范围内,可满足后序织造的生产要求,为高比例亚麻/Lyocell混纺纱的纺制提供了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锭纺 亚麻/Lyocell 高比例 混纺纱线 成纱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雾化改性涤棉混纺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因素
3
作者 肖琪 瞿静 +1 位作者 高哲 彭佳佳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9-67,共9页
涤棉混纺织物的起毛起球问题会降低其服用性能,缩短使用寿命。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静电雾化嘧啶化合物对涤棉混纺织物表面进行处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拉伸强力机、起毛起球测试仪、透气仪等仪器对涤棉混纺织物的... 涤棉混纺织物的起毛起球问题会降低其服用性能,缩短使用寿命。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静电雾化嘧啶化合物对涤棉混纺织物表面进行处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拉伸强力机、起毛起球测试仪、透气仪等仪器对涤棉混纺织物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探究嘧啶化合物质量分数、静电雾化电压、静电雾化速度以及时间对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嘧啶化合物质量分数为12%、雾化电压为25 V、雾化速度为0.05 mL/min、雾化时间为120 min时,涤棉混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达到最优,起毛起球等级为4-5级,且静电雾化嘧啶化合物改性织物的强力损伤小于1%,透气性不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解决涤棉混纺织物的起毛起球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纺织物 涤纶纤维 棉纤维 起毛起球 嘧啶化合物 静电雾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柠檬酸复合酸体系水解分离涤棉共混织物
4
作者 叶紫 汤静丽 +3 位作者 王聪 黄莉茜 王学利 俞建勇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1,共7页
针对废旧涤棉混纺纺织品回收困难、难以加工、利用率低等问题,将涤棉共混织物作为涤棉混纺织物模型体,采用草酸/柠檬酸复合酸体系分离涤棉组分,探究草酸/柠檬酸复合配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以获得高产率为目的对分离... 针对废旧涤棉混纺纺织品回收困难、难以加工、利用率低等问题,将涤棉共混织物作为涤棉混纺织物模型体,采用草酸/柠檬酸复合酸体系分离涤棉组分,探究草酸/柠檬酸复合配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以获得高产率为目的对分离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复合配比为1.5%/8.5%的草酸/柠檬酸在150℃条件下水解2 h,涤棉共混织物可完全分离。水解后纤维素的回收率为88.29%,回收得到的纤维素仍保持了纤维素I型的晶体结构,结晶度由67.72%提高至79.55%,聚合度由1564降至139;涤纶的回收率为98.78%,水解后涤纶织物中的纤维依然连续,并具有完整的织物结构,力学性能几乎未受影响。该水解体系可循环利用4次,实现了水解液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棉共混织物 水解分离 草酸/柠檬酸 复合有机酸 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纺比对涤棉平纹面料导湿排汗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张才前 孟少妮 麻海燕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5,共6页
面料的原材料和组分对服装导湿、排汗性能影响较大。为探究面料混纺比与导湿、排汗性能间的关系,选择不同混纺比的涤棉平纹面料,通过电阻法评估汗液在各面料上的扩散及蒸发行为,采用动态水分管理测试仪和织物透湿量仪分别对面料水分扩... 面料的原材料和组分对服装导湿、排汗性能影响较大。为探究面料混纺比与导湿、排汗性能间的关系,选择不同混纺比的涤棉平纹面料,通过电阻法评估汗液在各面料上的扩散及蒸发行为,采用动态水分管理测试仪和织物透湿量仪分别对面料水分扩散速率和透湿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混纺面料经纬向紧度是影响汗滴在面料经纬方向上扩散速率的主要因素,两者呈线性正相关;混纺面料中涤棉纤维混纺比、织物紧度和厚度影响面料的导湿及排汗性能,混纺面料中棉纤维含量越大,面料紧度值和厚度越大,则面料中汗液扩散速率和蒸发速率越小;随着混纺面料中棉纤维含量增大,面料的透湿性也会增大。研究结果对开发导湿、排汗面料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能够为夏季服装产品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纺比 涤棉面料 导湿排汗 电阻测试 滴液法 夏季服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钠/甲醇-显微投影法定量分析棉/亚麻/聚酯纤维混纺织物
6
作者 王海娟 丁文芳 韩衍英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117,共6页
为了提高检测效率与准确度,优化定量分析棉/亚麻/聚酯纤维混纺织物的方法,设计氢氧化钠/甲醇-显微投影法,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溶液在65℃、30 min条件下溶解聚酯纤维,然后将棉/亚麻剩余物制片,用显微投影法求得棉/亚麻相对百分含量,再根... 为了提高检测效率与准确度,优化定量分析棉/亚麻/聚酯纤维混纺织物的方法,设计氢氧化钠/甲醇-显微投影法,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溶液在65℃、30 min条件下溶解聚酯纤维,然后将棉/亚麻剩余物制片,用显微投影法求得棉/亚麻相对百分含量,再根据溶解法确定质量损失,求得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完成棉/亚麻/聚酯纤维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对12块不同规格的棉/亚麻/聚酯纤维混纺织物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显微投影法进行定量分析,将其与传统的75%硫酸-显微投影法进行分析比较,验证新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新设计的氢氧化钠/甲醇-显微投影法试验结果与标称值非常接近,该方法切实可行并具有制片简单、试验操作方便、数据准确等优点,为此类织物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更高效、准确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钠/甲醇 显微投影法 亚麻 聚酯纤维 定量分析 混纺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阳离子涤纶混纺织物清洁染色工艺
7
作者 周仕航 陈杨轶 +1 位作者 王汝亚 叶小柔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7,共8页
阳离子涤纶混纺织物在高端服装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但其染色过程中存在染料利用率低、水耗高的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为探究阳离子涤纶混纺织物在硅基非水介质中的染色工艺条件,利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对染料用量、十... 阳离子涤纶混纺织物在高端服装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但其染色过程中存在染料利用率低、水耗高的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为探究阳离子涤纶混纺织物在硅基非水介质中的染色工艺条件,利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对染料用量、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用量、染色时间等影响织物色深(K/S值)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染色织物的色牢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硅基非水介质中,当染色温度108℃、染料用量1.6%(o.w.f)、D5用量93.5%(o.w.f)、染色时间60 min及pH为4~5时,染色织物的K/S值达最高,且明显高于传统水浴染色;该染色过程节水93.5%,染色织物色牢度在4-5级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阳离子涤纶混纺织物的清洁染色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涤纶混纺织物 K/S值 响应面 清洁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钠法定量分析聚酯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
8
作者 郭义侠 张春辉 +1 位作者 商大伟 吴丽敏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3,共4页
根据聚酯纤维和氨纶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性能的差异,采用氢氧化钠法对聚酯纤维与氨纶的混纺织物进行纤维含量定量分析。通过改变氢氧化钠浓度、试验温度和试验时间,优化最佳溶解工艺,并与传统手工分解法对比,验证氢氧化钠法定量分析聚... 根据聚酯纤维和氨纶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性能的差异,采用氢氧化钠法对聚酯纤维与氨纶的混纺织物进行纤维含量定量分析。通过改变氢氧化钠浓度、试验温度和试验时间,优化最佳溶解工艺,并与传统手工分解法对比,验证氢氧化钠法定量分析聚酯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氢氧化钠溶液对聚酯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最佳条件为:50%氢氧化钠溶液,浴比1∶100,90℃水浴振荡15 min后取出,在筛网上冲洗并手动揉搓,重复上述步骤,聚酯纤维可在外力作用下完全与氨纶纤维分离并通过筛网的孔洞被冲洗掉,只剩下氨纶纤维;且最终得出的修正后的氨纶含量与手工分解法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钠法 聚酯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 定量分析 手工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基膨胀阻燃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平 朱平 刘云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70,共9页
为得到阻燃且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涤纶/棉混纺织物(T/C),选用亚磷酸化壳聚糖(PCS)和γ-哌嗪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GP-108)制备阻燃整理剂(PCS/GP),通过一步浸渍法对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整理,并研究其微观表面形貌、热稳定性能、阻燃性... 为得到阻燃且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涤纶/棉混纺织物(T/C),选用亚磷酸化壳聚糖(PCS)和γ-哌嗪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GP-108)制备阻燃整理剂(PCS/GP),通过一步浸渍法对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整理,并研究其微观表面形貌、热稳定性能、阻燃性能、拉伸性能以及白度等。结果表明:PCS/GP成功在涤纶/棉混纺织物表面沉积成膜,包裹住涤纶/棉纤维;T/C-PCS/GP呈现典型的涤纶/棉混纺织物二步热降解过程,在700℃时保留有28.5%的残炭量,说明PCS/GP提高了阻燃涤纶/棉混纺织物在高温区的热稳定性能;T/C-PCS/GP的LOI值提升至26.5%,实现了垂直燃烧测试中的离火自熄,残炭扫描电镜照片表明,PCS/GP的沉积改善了涤纶/棉混纺织物燃烧时存在的“支架”效应;T/C-PCS/GP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和火灾蔓延指数较T/C分别降低了20%和40%,表明其火灾危险性大幅度降低;锥形量热测试后的残炭电镜照片表明,T/C-PCS/GP能够保留完整的织物编织结构,残炭表面存在明显的膨胀炭层,与垂直燃烧测试结果相符;热重红外测试结果表明,T/C-PCS/GP分解提前,主要影响棉组分热降解并促进其成炭,而高温区的红外谱图表明,在致密炭层的保护下,T/C-PCS/GP的热降解得到抑制。T/C-PCS/GP与T/C-PCS相比,断裂强力提升17%,其断裂强力与T/C的断裂强力相差不大;同时,GP-108的使用改善了T/C-PCS的黄变问题,提升了T/C-PCS/GP的白度。然而,阻燃样品耐久性较差,需要后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棉混纺织物 阻燃整理 壳聚糖 膨胀体系 硅烷偶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涤棉混纺织物的荧光碳点对Cr(Ⅵ)和Hg(Ⅱ)的检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汤鼎初 陆原 +2 位作者 冯魏良 田迪 李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0-446,共7页
该文以废弃涤棉混纺织物为碳源,分别在乙二醇和硫酸溶液中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两种荧光碳点,实现了对溶液中Cr(Ⅵ)和Hg(Ⅱ)的检测。通过透射电镜与红外光谱表征了碳点的形貌与组成,并基于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了碳点的电子跃迁形... 该文以废弃涤棉混纺织物为碳源,分别在乙二醇和硫酸溶液中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两种荧光碳点,实现了对溶液中Cr(Ⅵ)和Hg(Ⅱ)的检测。通过透射电镜与红外光谱表征了碳点的形貌与组成,并基于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了碳点的电子跃迁形式及发光类型。在乙二醇体系中制得的碳点(ETCCDs)能够选择性检测Cr(Ⅵ),检出限为0.093 mg/L,其检测机理为荧光内滤效应;硫酸体系中制备的碳点(WTCCDs)能够选择性检测Hg(Ⅱ),检出限为0.018µmol/L,检测机理为能量转移。对实际水样中的Cr(Ⅵ)和Hg(Ⅱ)进行检测,验证了上述两种碳点的实用性。基于涤棉混纺织物制备的荧光碳点不仅实现了对两种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同时也为废旧纺织物的再生利用提供了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涤棉混纺 检测 Cr(Ⅵ) Hg(Ⅱ) 碳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涤纶/棉混纺织物在水热体系中的降解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永芳 郭红 +2 位作者 史晟 阎智锋 侯文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68,共9页
为实现废弃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循环利用,以金属盐硫酸铜作为添加剂,采用绿色、经济的水热法对废弃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降解,研究在硫酸铜-水热体系中涤纶/棉混纺织物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棉与涤纶在硫酸铜-水热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降解行... 为实现废弃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循环利用,以金属盐硫酸铜作为添加剂,采用绿色、经济的水热法对废弃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降解,研究在硫酸铜-水热体系中涤纶/棉混纺织物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棉与涤纶在硫酸铜-水热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降解行为;在低温水热条件下,棉纤维在非晶区发生降解生成粉末状纤维素及少量葡萄糖,而涤纶在低温下则保持其纤维形貌及理化性质不变,可实现双组分涤纶与棉的分离;在高温水热条件下,涤纶发生降解生成对苯二甲酸,其得率可达91%以上,而棉纤维在高温下则降解炭化形成富含含氧基团的炭材料,实现了涤纶与棉在同一体系中的同时降解;高温环境中涤纶与棉同时降解不会影响棉纤维炭产物的晶体结构,但会对炭产物的形貌有一定影响。该水热降解工艺在低温下可实现涤纶/棉混纺织物双组分的分离,高温下可实现涤纶与棉在同一体系中共同降解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废弃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涤纶/棉混纺织物 循环利用 硫酸铜-水热体系 水热分离 水热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氮-硅协同阻燃/抗菌涤棉织物的制备与性能
12
作者 潘能宇 季萍 +4 位作者 袁弘扬 雷张敏 顾相军 邹专勇 刘越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65,共5页
为实现涤棉织物的阻燃/抗菌协同整理,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为反应物,分别合成了八氨丙基八硅倍半氧烷和2-氯乙基DOPO,通过轧烘焙方法将其整理到涤棉织物上,并对其进行氯化处理。... 为实现涤棉织物的阻燃/抗菌协同整理,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为反应物,分别合成了八氨丙基八硅倍半氧烷和2-氯乙基DOPO,通过轧烘焙方法将其整理到涤棉织物上,并对其进行氯化处理。结果表明:阻燃/抗菌整理涤棉织物的阻燃等级达到B1级;整理后未氯化的织物在30 min接触时间内对金黄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对数减少值分别达到2.56 log和2.06 log,而经氯化处理后其能够在1 min的接触时间内杀灭接种的细菌,表现出迅速且优异的抗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整理 涤棉织物 阻燃 抗菌 磷氮硅协效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酸/壳聚糖对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协同阻燃整理
13
作者 胡自强 骆晓蕾 +1 位作者 魏璐琳 刘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5,共10页
针对涤纶/棉混纺织物的易燃问题,采用植酸(PA)和壳聚糖(CS)构成膨胀阻燃体系,通过浸渍烘焙法对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并对整理前后织物的化学结构、表面形貌、热稳定性、燃烧行为、力学性能及耐水洗性等进行探究。通过工艺调控... 针对涤纶/棉混纺织物的易燃问题,采用植酸(PA)和壳聚糖(CS)构成膨胀阻燃体系,通过浸渍烘焙法对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并对整理前后织物的化学结构、表面形貌、热稳定性、燃烧行为、力学性能及耐水洗性等进行探究。通过工艺调控与优化,获得最佳阻燃整理工艺:烘焙温度160℃,烘焙时间120 s,CS质量浓度30 g/L,PA质量浓度400 g/L。经过阻燃整理后,所得涤纶/棉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值由17.8%上升到28.7%,达到难燃级别;热重结果表明,相较于原涤纶/棉混纺织物,阻燃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分解速率下降,高温热稳定性显著提高,在氮气气氛下,800℃时残炭率提高到25%以上;阻燃涤纶/棉混纺织物的最大热释放速率由原涤纶/棉混纺织物的145.86 kW/m^(2)下降到96.96 kW/m^(2),总热释放量由原涤纶/棉混纺织物的2.75 MJ/m^(2)下降到2.06 MJ/m^(2);PA和CS在织物表面构成膨胀阻燃涂层,显著提高了织物的阻燃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棉混纺织物 壳聚糖 植酸 阻燃整理 生物质膨胀阻燃体系 功能性纺织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阻燃抗菌于一体的多功能涤棉混纺织物的制备
14
作者 张丽耀 宋婉萌 刘云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01-1709,共9页
本研究使用胶原蛋白与苯基膦酸进行反应,制备了磷氮协效阻燃剂胶原蛋白/苯基膦酸盐(POC)。使用浸渍烘干法将其整理到涤棉混纺织物(PTCO)上,详细研究了阻燃整理PTCO的微观形貌、热稳定性能、阻燃性能、燃烧行为、力学性能、抗菌性能及阻... 本研究使用胶原蛋白与苯基膦酸进行反应,制备了磷氮协效阻燃剂胶原蛋白/苯基膦酸盐(POC)。使用浸渍烘干法将其整理到涤棉混纺织物(PTCO)上,详细研究了阻燃整理PTCO的微观形貌、热稳定性能、阻燃性能、燃烧行为、力学性能、抗菌性能及阻燃机理等。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表明POC均匀地沉积在PTCO的表面。空气氛围下PTCO/POC的R_(max)降低了20.3%,700℃下的残炭由0.6%提升至3.3%。PTCO/POC在垂直燃烧中能够自熄,续燃时间与阴燃时间都为0 s,损毁长度为7.8 cm,LOI值为28.2%。在CCT测试中点燃时间由26 s延长至35 s,最大热释放速率与总热释放分别降低了33.8%和23.6%。此外,PTCO/POC保留了88.1%的断裂强力。PTCO/POC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达到了99.99%。综上所述,PTCO/POC兼具阻燃性能与抗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棉混纺织物 阻燃性能 抗菌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鞘高包覆涤纶/棉包芯纱的结构控制及其工艺
15
作者 李文雅 周剑 +1 位作者 廖昙倩 董真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2,共7页
为探究高包覆包芯纱的临界包覆率实现不露芯的包覆效果,采用低比例棉纤维包覆7.78 tex涤纶低弹丝制备出高包覆率包芯纱,且截面接近理想结构的涤纶/棉包芯纱,并进一步探讨外包棉纤维的临界比例,以及纱线结构与包覆率、棉与涤纶比例之间... 为探究高包覆包芯纱的临界包覆率实现不露芯的包覆效果,采用低比例棉纤维包覆7.78 tex涤纶低弹丝制备出高包覆率包芯纱,且截面接近理想结构的涤纶/棉包芯纱,并进一步探讨外包棉纤维的临界比例,以及纱线结构与包覆率、棉与涤纶比例之间的关系。实验以5%为梯度不断减少外包棉纤维含量共纺制8组包芯纱,并通过数码显微系统表征纱线包覆率、截面结构等特点。结果表明:当外包棉纤维比例为53%时,包芯纱包覆率还保持在87.5%,此后包芯纱包覆率低于85%出现大面积露芯;随着外包棉纤维含量梯度化减少,包芯纱包覆率降幅呈三段变化,由开始的0.3%变化为4%,最后在52%的比例时降幅突增为9.4%。不同比例涤纶与棉纺制的包芯纱截面偏心度平均变化范围为8.8%~11.2%,实现了包芯纱结构的稳定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棉包芯纱 包覆率 纱线结构 纺纱工艺 偏心度 混纺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的涤/黏双组分三色混色纤维配方预测
16
作者 李少聪 项多闻 +3 位作者 王旭 方寅春 张文强 彭旭光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4,共7页
为了提高原液着色涤/黏双组分混配色打样效率,基于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选用3种单色(大红、宝兰G、金黄)涤纶短纤维和3种单色(大红、蓝色、黄色)黏胶短纤维为研究对象,以6种单色纤维进行双组分混色,按9种不同混合比例共得到54种... 为了提高原液着色涤/黏双组分混配色打样效率,基于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选用3种单色(大红、宝兰G、金黄)涤纶短纤维和3种单色(大红、蓝色、黄色)黏胶短纤维为研究对象,以6种单色纤维进行双组分混色,按9种不同混合比例共得到54种三色混色双组分纤维样品。利用测色仪测定混色样的颜色特征参数:反射率(R)、颜色深度(K/S)、明亮度(L)、红绿色度(a)及黄蓝色度(b),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对计算混色比例与实际混色比例之间的误差进行评价,以验证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在双组分混配色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54种样品的色差均在1.0以下,均值为0.2775,标准差为0.2177,预测比例与实际比例差距较小,红色涤纶与蓝色、黄色黏胶组合的平均比例误差最小,为1.109%,说明其比例预测效果较好,而黄色涤纶与红色、蓝色黏胶组合的平均色差最小,为0.1721,说明其颜色预测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黏双组分 色纺纱混配色 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 颜色预测 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PHB聚酯材料的生物降解性 被引量:24
17
作者 张敏 黄继涛 +2 位作者 崔春娜 宋洁 邱建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3-46,共4页
将不同比例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羟基丁酸酯(PBS/PHB)共混物分别放入陕西当地的土壤培养液和熟化过的堆肥培养液中进行微生物兹化反应,以研究它们的降解性,并通过Tg、X射线衍射(WAXD)、扫描电镜(SEM)对共混物的热稳定性、结晶度、表面... 将不同比例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羟基丁酸酯(PBS/PHB)共混物分别放入陕西当地的土壤培养液和熟化过的堆肥培养液中进行微生物兹化反应,以研究它们的降解性,并通过Tg、X射线衍射(WAXD)、扫描电镜(SEM)对共混物的热稳定性、结晶度、表面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混物在堆肥培养液中降解60d后的质量损失率达到62%,比纯PBS快,且随着PHB含量的增加,降解速度随之加快;共混物在土壤培养液中的降解趋势相同;对降解前后膜的表面形态观察发现,在土壤培养液中膜降解后有较明显的微生物侵蚀痕迹,在堆肥培养液中则出现了较大的孔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族聚酯 堆肥 土壤 共混 生物降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纱捻系数对赛络纺亚麻/涤纶混纺纱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颖 姜海艳 +3 位作者 陈忠涛 李杰 许超 张季芳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15,共3页
对亚麻/涤纶赛络纺纱试纺,研究粗纱捻系数对赛络纺纱线性能的影响。通过在23.6 tex亚麻/涤纶赛络纺纱的前纺工序中,采用不同的粗纱捻系数,可以得到不同的纱线质量,并对纱线的毛羽、强度、条干CV值等各项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 对亚麻/涤纶赛络纺纱试纺,研究粗纱捻系数对赛络纺纱线性能的影响。通过在23.6 tex亚麻/涤纶赛络纺纱的前纺工序中,采用不同的粗纱捻系数,可以得到不同的纱线质量,并对纱线的毛羽、强度、条干CV值等各项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粗纱捻系数的增加,亚麻/涤纶赛络纱的细节减少,粗节增加,但整体条干CV值趋于均匀,粗纱捻系数对其断裂强度的影响随着捻系数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 涤纶混纺 赛络纺 粗纱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光谱的涤/棉混纺比定量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陶丽珍 潘志娟 +1 位作者 蒋耀兴 秦大可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23,共5页
为了进行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纤维含量的研究,测试了涤纶、棉和不同比例涤/棉混合物的红外光谱图,探讨了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涤/棉混纺比的方法。研究表明,2 900、1 717、721 cm-1特征吸收峰面积与涤/棉混合物中涤纶含量的线性关系不明显。以... 为了进行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纤维含量的研究,测试了涤纶、棉和不同比例涤/棉混合物的红外光谱图,探讨了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涤/棉混纺比的方法。研究表明,2 900、1 717、721 cm-1特征吸收峰面积与涤/棉混合物中涤纶含量的线性关系不明显。以上述3个特征吸收峰面积为参量,构建了6个特征值,其中4个特征值与涤/棉混合物中涤纶含量的线性相关性较好。验证实验表明,第6个特征值与涤纶含量的线性相关性最好,利用该特征值与涤纶含量的线性方程可确定涤/棉混合物中涤纶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定量分析 涤纶 混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热致液晶聚合物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何小军 梁伯润 +2 位作者 陈稀 屈凤珍 潘利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73-78,共6页
热致性液晶共聚酯PET/60PHB组分对PET及PBT在两种共混体系中的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用DSC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用Ozawa方法处理了动力学数据。随共混体系中LCP含量的增加,PET的Avrami指数n趋于降低... 热致性液晶共聚酯PET/60PHB组分对PET及PBT在两种共混体系中的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用DSC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用Ozawa方法处理了动力学数据。随共混体系中LCP含量的增加,PET的Avrami指数n趋于降低而PBT的n值趋于增加,表明在非等温结晶条件下,对不同组成的共混物体系有着不同的成核和晶体生长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 聚酯 共混 结晶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