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LS的雷电流波头陡度时间和概率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学良 张科杰 +1 位作者 余田野 汪姿荷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4-118,共5页
为研究雷电流波头陡度分布特征,以满足雷电防护工程设计、雷击事故分析等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需要,根据湖北省2007-2013年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监测的雷电流波头陡度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雷电流波头陡度的年... 为研究雷电流波头陡度分布特征,以满足雷电防护工程设计、雷击事故分析等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需要,根据湖北省2007-2013年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监测的雷电流波头陡度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雷电流波头陡度的年、季、月、日变化及累积概率和概率密度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正闪、负闪和总闪电的年平均陡度分别为12.0、11.0和11.1 k A/μs;雷电流波头陡度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秋季比春季大。1年中,正闪和负闪电波头陡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6月,最小值均出现在12月。日中,正闪电陡度最小值与负闪电陡度最大值均出现在6-8时,正闪电陡度最大值和负闪电陡度最小值分别出现在23-0时和13-14时。95%的正闪和负闪电的波头陡度分别不大于31.4和21.1 k A/μs,正闪与负闪电波头陡度累积概率差异明显,负闪电波头陡度累积概率分布比正闪电更集中。雷电流波头陡度主要分布在2-20 k A/μs,正闪和负闪电陡度概率密度最大值出现在8 k A/μs左右。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拟合,正闪、负闪和总闪电波头陡度累积概率实测曲线与拟合曲线基本一致,相关系数均在0.999 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定位系统 雷电流波形 波头陡度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Lightning Flashovers of Transmission Lines During 2000-2007 被引量:4
2
作者 LI Xiao-lan CHEN Jia-hong GU Shan-qiang TONG Xue-fang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05-710,共6页
关键词 输电线路 雷击事故 预防措施 供电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闪回击与LLS的OPGW雷击定位精度分析
3
作者 郭景武 王博文 +3 位作者 张珣 刘姜 罗洋 刘继承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64-168,共5页
OPGW雷击监测作为一种较好的输电线路本体雷击监测手段,其雷击定位准确性无法得到现场验证。文章基于OPGW光纤传感雷击监测装置现场实测的雷击数据,通过与雷电定位系统(LLS)结果数据的横比,以及同一雷击多次地闪回击定位结果的纵比,分析... OPGW雷击监测作为一种较好的输电线路本体雷击监测手段,其雷击定位准确性无法得到现场验证。文章基于OPGW光纤传感雷击监测装置现场实测的雷击数据,通过与雷电定位系统(LLS)结果数据的横比,以及同一雷击多次地闪回击定位结果的纵比,分析OPGW雷击定位的精度与稳定性;并验证导数模极大值波头标定算法用于OPGW雷击定位的有效性。统计结果表明:OPGW雷击定位与LLS定位结果误差基本保持在1~2基塔以内,且多次地闪回击定位结果基本一致。说明OPGW雷击定位具有较高的现场应用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定位 OPGW 地闪回击 lls 定位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形和土壤电导率对雷电电磁波传播影响及雷电定位优化
4
作者 王宇 谷山强 +3 位作者 冯万兴 李健 李哲 赵多青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2-1921,共10页
针对已有雷电电磁波传播研究主要通过理论分析或假设来获得定性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对雷电监测应用支撑不足的问题,该文构建了考虑真实复杂地形和土壤电导率分布的雷电电磁波传播模型,并以西藏电网广域雷电监测系统为研究对象,专门针对雷... 针对已有雷电电磁波传播研究主要通过理论分析或假设来获得定性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对雷电监测应用支撑不足的问题,该文构建了考虑真实复杂地形和土壤电导率分布的雷电电磁波传播模型,并以西藏电网广域雷电监测系统为研究对象,专门针对雷电探测站开展了雷电电磁波传播时延和幅值变化的定量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工程应用的雷电定位优化方法。结果表明:1)雷电电磁波接收时间主要受地形影响,在西藏63个探测站300 km范围内,复杂地形可导致接收时间最大延迟6μs;而雷电电磁波幅值受到地形和土壤电导率共同影响,地形主要通过波形的折反射增加幅值,而有限土壤电导率对波形幅值造成衰减。在地形相对平坦地区,电导率分布对幅值影响较为明显,电导率可造成幅值衰减1/3;而在地形复杂地区,地形的影响则占主导,可增强波形幅值达1倍以上。2)考虑地形和土壤电导率后,西藏电网雷电监测系统需要修正的雷电定位位置误差主要分布在400 m内,定位误差在0~200 m和200~400 m的区域占比约70%;定位误差400~600 m、600~800 m的区域占比约15%。雷电流经校正后在大部分地区雷电流值减小,减小的区域占比约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形 土壤电导率 雷电电磁波 雷电流 雷电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重点林区闪电时空变化特征
5
作者 司莉青 李威 +6 位作者 王明玉 舒立福 苑尚博 李伟克 张慧 史一凡 周暖阳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2,共13页
【目的】明确全国范围内重点林区的闪电时空变化特征,以提高雷击火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基于全国2023年甚低频/低频(very low frequency/low frequency,VLF/LF)三维闪电监测数据,分析全国7个重点林区(四川凉山林区、黑龙江大兴安岭林... 【目的】明确全国范围内重点林区的闪电时空变化特征,以提高雷击火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基于全国2023年甚低频/低频(very low frequency/low frequency,VLF/LF)三维闪电监测数据,分析全国7个重点林区(四川凉山林区、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河北塞罕坝林区、新疆阿尔泰林区、北京市、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闪电(云闪、云地闪、负闪、正闪)数量、电流、云闪高度以及时空分布规律。【结果】1)四川凉山林区闪电次数最多,其次为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河北塞罕坝林区最少。各地区的负闪占比均远高于正闪。四川凉山林区的总闪密度和云地闪密度最多,分别达到9.12和5.03次·km^(−2)a^(−1);新疆阿尔泰林区的总闪密度和与云地闪密度最少,分别只有0.16和0.11次·km^(−2)a^(−1)。2)北京市、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闪的电流分布范围更集中,绝大多数集中在0~40 kA,累计占总闪次数的比例分别为93.91%、91.50%和87.83%,而其他4个地区则分布范围较广,尤其是新疆阿尔泰林区。3)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北京市、四川凉山林区的云闪高度集中在16000 m以下,新疆阿尔泰林区、河北塞罕坝林区和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云闪高度集中在22000 m以下,在1250 m高度处云闪的比例在各林区均最高。4)不同地区的闪电数量最大值出现在不同的月份,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北京市和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出现在7月,新疆阿尔泰林区和河北塞罕坝林区出现在8月,而四川凉山林区出现在9月。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天内闪电高发时段更久,12:00—19:00时段的闪电数量均处于高位。四川凉山林区闪电数量日变化表现为在15:00—24:00时段闪电数量处于高位,闪电在夜间发生较多;除四川凉山林区外,其他林区闪电数量日变化分布均呈单峰型特点,且闪电发生在白天。5)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的闪电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闪电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金河与汗马交界、甘河北附近;北京市的闪电集中分布在怀柔区、密云区、平谷区和门头沟区;河北塞罕坝林区的闪电集中于三道河口与千层板区域;四川凉山林区的闪电主要分布在岳西县、冕宁县和喜德县3个地区;新疆阿尔泰林区的闪电主要集中于哈巴河西与布尔津西北、阿勒泰;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闪电则集中于东南部与中南部的一般控制区以及西南部的核心保护区。【结论】我国闪电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基于闪电对雷击火发生的影响,应多关注各地7—9月山区的闪电活动,在雷击火的监测和预警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四川地区夜间的雷击火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闪电定位系统 闪电特征 闪电活动 雷击火 时空异质性 重点林区 夜间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WLLN与江苏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数据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崔逊 高金阁 樊荣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0-279,共10页
利用WWLLN(World-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全球闪电定位网)与江苏省ADTD(Active Divectory Topology Diagrammer,活动目录拓扑图)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对2006—2009年江苏省闪电活动年际变化、月际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以及... 利用WWLLN(World-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全球闪电定位网)与江苏省ADTD(Active Divectory Topology Diagrammer,活动目录拓扑图)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对2006—2009年江苏省闪电活动年际变化、月际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以及探测效率和探测精度等展开研究讨论。结果表明,WWLLN探测的闪电时空分布趋势与ADTD保持较好的一致性:江苏省白天发生的闪电次数略高于晚上;闪电主要集中发生在6—8月,仲夏闪电最为活跃;一天中闪电频次峰值时间段出现在16时(北京时间)左右;江苏省闪电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闪电密度高值区位于省内偏西和偏南地区,大致与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域分布相吻合。总体上,WWLLN探测到的闪电频次和闪电密度值比ADTD小一个数量级。随着WWLLN全球测站数目的逐年增加以及WWLLN定位技术的升级完善,WWLLN探测效率和探测精度逐步提高。WWLLN探测效率与回击电流极性和强度大小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WllN ADTD 时空分布 探测效率 探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脉冲回波的避雷线断线检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金明 刘磊 +2 位作者 张飞 李忠虎 陈越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15,共5页
为高效率、低成本地检测风力发电机组桨叶避雷线断线位置,设计基于脉冲回波的避雷线断线检测系统。该系统以单端行波法为原理,由信号发生模块,传感器模块,信号采集模块、控制器模块四部分构成。信号发生模块负责产生行波脉冲信号,传感... 为高效率、低成本地检测风力发电机组桨叶避雷线断线位置,设计基于脉冲回波的避雷线断线检测系统。该系统以单端行波法为原理,由信号发生模块,传感器模块,信号采集模块、控制器模块四部分构成。信号发生模块负责产生行波脉冲信号,传感器模块负责采集回波信号,信号采集模块负责将采集到的回波信号处理转化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负责分析回波信号,判断故障类型和故障点位置。该文对各个模块的电路和性能参数进行设计,搭建整体的检测系统。经实验验证,该系统可以精准的实现断线判断,并获得断线位置,测量误差精确到0.5 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避雷线 行波法 罗氏线圈 回波 断线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击故障下的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定位精度测试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炼炼 谷山强 +3 位作者 孟刚 李健 郑雷 冯智慧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10-4119,共10页
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广泛应用于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领域,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厂家仅通过行波电流或者工频电流的变化进行故障定位,定位精度存在较大问题。为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兼顾行波电流和工频电流模态变化的测试方法。首先,开展... 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广泛应用于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领域,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厂家仅通过行波电流或者工频电流的变化进行故障定位,定位精度存在较大问题。为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兼顾行波电流和工频电流模态变化的测试方法。首先,开展了行波电流和工频电流波形的时序逻辑设计,并提出了精度测试的方法。然后,基于仿真和试验方法,对电流探头进行了选型设计。最后,研制了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测试系统,并完成了测试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测试过程中,雷击故障过渡时长小于1个周波,基本实现雷击故障波形时序的复现;电流探头A621和TRCP3000可配合进行测试,基本满足10~1000A行波电流测量的要求;两路雷电流波前时间差范围为1~100μs,实现了故障点位置的随机设定;db1测试精度优于db4,db4小波系数的鲁棒性优于db1,当信噪比大于20dB时,即可满足测试标准的要求。该研究结果可为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雷击故障下的定位精度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 定位精度 雷击故障 小波变换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雷击故障测距多路径行波算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钟汉华 陈剑云 +3 位作者 华敏 傅钦翠 石杰 夏天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71,共12页
针对AT变压器和并联结构导致行波传播路径复杂,行波波头性质难以有效识别和行波色散现象,线路频变参数特性导致波速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路径行波测距方法。基于上下行电流行波传播的差异性,利用电流相似度识别故障区段。探讨全... 针对AT变压器和并联结构导致行波传播路径复杂,行波波头性质难以有效识别和行波色散现象,线路频变参数特性导致波速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路径行波测距方法。基于上下行电流行波传播的差异性,利用电流相似度识别故障区段。探讨全并联AT牵引网结构对行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并对电流、电压行波传播路径进行标定。基于多路径电流、电压行波极性分析,筛选出用于故障测距的多路径行波,以推导出消去波速的测距方程。仿真表明:所提测距方法可以有效识别波头性质,且计算故障距离基本与波速无关,不受牵引网区段长度、结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故障 多路径行波 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 行波极性 故障测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地区雹暴的闪电活动-动力-微物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哲 张廷龙 +6 位作者 郑栋 崔学林 余海 甘志强 高涛 鲍敏 周方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11-3326,共16页
基于低频电场变化探测阵列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数据, 对海南岛2021年6月24日一次雹暴过程的闪电活动和云内动力与微物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 该雹暴闪电活动以云闪为主, 占总闪的85.38%.降雹前发生的地闪... 基于低频电场变化探测阵列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数据, 对海南岛2021年6月24日一次雹暴过程的闪电活动和云内动力与微物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 该雹暴闪电活动以云闪为主, 占总闪的85.38%.降雹前发生的地闪以正地闪为主, 在降雹前25 min内, 正地闪频数占总地闪频数的60%, 高于一般雷暴正地闪活动比例.在雹暴成熟阶段, 上升气流出现两次增强, 而闪电频数的增加均滞后于上升气流增强的时段, 同时, 闪电频数的增加也可能与对流单体的合并有关.结合模糊逻辑判断法对云内降水粒子的识别, 计算了总闪与冰相粒子的相关系数, 其中霰和冰晶粒子与总闪相关性较高, 相关系数分别为0.76和0.83.根据闪电辐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推测该雹暴降雹前为反三极性电荷结构, 正电荷区位于约7~9.5 km(~-10 ℃至-2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暴 三维闪电定位 双偏振雷达 降水粒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地闪回击参数对比及探测性能分析
11
作者 刘平英 徐伟新 +2 位作者 李思 赵刚 杨俊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7-622,共16页
根据2017—2020年云南省ADTD二维和VLF/LF三维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对比两套系统地闪回击参数分布差异。在实际回击位置和雷电流强度信息难以获得的情况下,研究利用两套系统反演资料对相同回击事件的识别匹配和时空阈值选取方法,分析... 根据2017—2020年云南省ADTD二维和VLF/LF三维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对比两套系统地闪回击参数分布差异。在实际回击位置和雷电流强度信息难以获得的情况下,研究利用两套系统反演资料对相同回击事件的识别匹配和时空阈值选取方法,分析相对定位偏差。结果表明:两套系统的回击密度、雷电流幅值在滇东、滇西南和滇西北等地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由三维系统得到的回击密度较大,但二维系统雷电流幅值均值更高。两套系统均以单回击地闪占比更高,正地闪中的单回击地闪比重较负地闪更大,三维系统对于0~5 kA负回击小幅值电流的探测效率有所提高。通过采用10km、1 ms的时空阈值匹配窗口,得到两套系统对于同一次回击的相对定位时间差主要集中在0.05 ms内,距离偏差集中在1 km内。系统匹配回击在滇中、滇西南的时空偏差较小,滇西北的偏差较大。从回击极性、相关系数、相对误差、幅值比及幅值累积概率等方面,分析得到两套系统对于相同回击事件的电流强度反演结果一致性较好,验证了应用系统反演资料对于同一回击事件的识别匹配方法是客观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系统 地闪回击 时空匹配 探测性能 相对定位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山区大气电场演变特征与雷电定位数据的雷电临近预警方法
12
作者 齐玥 杨庆 +2 位作者 王科 胡逸 徐肖伟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760-4771,共12页
由于高原山区雷暴活动具有尺度小、离散性强的特点,实现山区重点资源区域的雷电灾害准确预警存在较大困难。考虑到雷暴时空演变与地面大气电场特征的关联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气电场监测数据与实时雷电定位信息的山区雷电临近预警方法... 由于高原山区雷暴活动具有尺度小、离散性强的特点,实现山区重点资源区域的雷电灾害准确预警存在较大困难。考虑到雷暴时空演变与地面大气电场特征的关联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气电场监测数据与实时雷电定位信息的山区雷电临近预警方法。通过分析典型高原山区不同雷暴发展情况下的大气电场演化特性,发现山区大气电场可作为雷电定位数据的补充源,充分表征雷云剧烈放电和雷暴临近发展的特征信息。在预警过程中,首先将大气电场形态学梯度提取的快速抖动、暂态突变特征与时空匹配的地闪活动特征输入堆叠稀疏自编码器网络模型,判断监测区域附近是否出现雷云放电迹象,再利用雷暴距离变化或者电场波形变化判断雷电活动的临近趋势,最后综合两者的结果完成半径15km监测区域的雷电活动短时预警。在2023年云南山区雷雨季节的雷暴算例分析中,通过双源数据共同提取的山区雷暴活动预警特征的有效识别,可以实现预警准确率为90%,约44%的警报提前时间不小于3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山区 大气电场特征 雷电定位数据 雷电临近预警 堆叠稀疏自编码器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雷电落区预报
13
作者 任照环 林锐 +3 位作者 周浩 覃彬全 李卫平 许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766,共9页
以PredRNN时空预测模型作为骨干网络,ASPP模块为分类器,构建了雷电落区预报的深度学习模型(Lightning-Net)。模型以前1 h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和雷电定位数据为预报因子,输出未来1 h的雷电落区。利用2020—2021年重庆市雷达、雷电定位数据... 以PredRNN时空预测模型作为骨干网络,ASPP模块为分类器,构建了雷电落区预报的深度学习模型(Lightning-Net)。模型以前1 h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和雷电定位数据为预报因子,输出未来1 h的雷电落区。利用2020—2021年重庆市雷达、雷电定位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在2022年的数据集上测试。结果表明:构建的Lightning-Net模型TS(Threat score,威胁分数)评分为0.53、命中率(POD)为0.82,相比传统的光流法和UNet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个例检验发现,模型对强雷暴的预报效果优于弱雷暴,模型对雷电落区变化的整体趋势能很好的把握,但对雷暴主体周围的零星雷电预报能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雷电落区预报 雷达 雷电定位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沿海地区雷暴过程闪电始发位置的微物理参量特征分析
14
作者 张源源 孙豪 +3 位作者 王鹏 孟繁辉 刘钊 栾在茂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8,共11页
本文通过低频磁脉冲闪电探测系统和双偏振雷达联合观测结果,针对2019—2020年青岛沿海地区发生的5次雷电灾害天气,研究了雷暴的闪电始发位置与微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闪电主要始发于组合反射率大于45 dBz的强回波区,地闪的... 本文通过低频磁脉冲闪电探测系统和双偏振雷达联合观测结果,针对2019—2020年青岛沿海地区发生的5次雷电灾害天气,研究了雷暴的闪电始发位置与微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闪电主要始发于组合反射率大于45 dBz的强回波区,地闪的接闪位置距离主雷暴云系可达10~30 km左右。闪电始发区域组合反射率的中位数为55 dBz,液态水含量的中位数为37 kg/m^(2)。(2)闪电始发位置的双偏振雷达水平反射率主要集中于35~45 dBz,差分反射率主要集中在1.5~2.5 dB,相关系数集中于0.97~0.99。大部分雷电始发于0℃等温线和–10℃等温线之间,位于液态水、湿霰和干霰混合相态粒子区。部分雷电过程发生于湿霰区的中上部,这种情况一般差分反射率值很大。(3)在–10~0℃等温层之间存在相关系数大值区且相态粒子为湿霰粒子,说明为过冷水区。过冷水区中极易产生大直径的霰粒,在强上升气流的作用下,大直径霰粒与冰晶碰撞从而极易发生闪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闪电定位 双偏振雷达 微物理特征 相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电定位资料与人工引雷观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1
15
作者 陈绿文 张义军 +4 位作者 吕伟涛 董万胜 郑栋 黄智慧 陈绍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96-1902,共7页
闪电定位系统(LLS)是目前最主要的雷电监测手段,在雷电预警以及雷电防护等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性能指标大多基于理论分析,实际检验工作一直比较缺乏。为了对闪电定位结果的精确性进行检验,利用2007/2008年广州从化人工触发闪电的... 闪电定位系统(LLS)是目前最主要的雷电监测手段,在雷电预警以及雷电防护等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性能指标大多基于理论分析,实际检验工作一直比较缺乏。为了对闪电定位结果的精确性进行检验,利用2007/2008年广州从化人工触发闪电的近距离光电观测数据,分析了广东电网闪电定位系统对人工触发闪电事件及其回击过程的探测效率和探测精度。结果表明:对于14次包含有回击过程的人工触发闪电事件,闪电定位系统共探测到13次探测效率约为93%(即13/14);对于能够利用观测资料确认的62次回击过程,闪电定位系统共探测到26次,探测效率约为42%(即26/62);参与定位的站数≥3个的回击记录有24次,其中有21次回击过程属于接地点已知的地面触发闪电事件,闪电定位系统对这些回击过程接地点位置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760m;对于其中9次有雷电流直接测量结果的回击过程,闪电定位系统雷电流峰值反演结果的相对误差约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雷 回击 闪电定位系统(lls) 探测效率 探测精度 定位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网雷电定位系统与雷电监测网 被引量:198
16
作者 陈家宏 张勤 +1 位作者 冯万兴 方玉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5-431,共7页
雷电定位系统是近20年来在雷电工程技术领域应用最广泛的雷电监测技术手段。在雷电定位技术及其系统自主研发以及雷电监测网的建设上,中国属起步早、持续性好、已建的监测覆盖区域大、积累监测资料长的雷电监测大国,我国电力系统率先并... 雷电定位系统是近20年来在雷电工程技术领域应用最广泛的雷电监测技术手段。在雷电定位技术及其系统自主研发以及雷电监测网的建设上,中国属起步早、持续性好、已建的监测覆盖区域大、积累监测资料长的雷电监测大国,我国电力系统率先并持续开展了雷电监测,并建有覆盖国土面积大部分的全国雷电监测网。为了总结其经验,全面介绍了我国电网雷电定位系统和雷电监测网的发展概况和现状;详细阐述了我国电网雷电监测技术、水平以及雷电监测网。从雷击故障点快速定位、雷击事故鉴别、雷电参数统计、防雷水平评估和雷电预警5个方面论述了雷电监测网在我国电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今后雷电定位系统和雷电监测网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雷电定位 雷电监测 雷电防护 雷电参数 雷电监测网 雷电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电线路雷击组合测距新算法 被引量:8
17
作者 郭小红 朱永利 +2 位作者 陈旭 赵磊 高艳丰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12,共6页
针对现有输电线路雷击定位方法存在的诸多缺点,提出一种新的测距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雷电定位系统(LLS)和单端行波测距法的特点及适用性。首先利用现有LLS判断出雷击的大致距离,然后利用该距离及线路参数来准确识别故障点反射波和对端... 针对现有输电线路雷击定位方法存在的诸多缺点,提出一种新的测距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雷电定位系统(LLS)和单端行波测距法的特点及适用性。首先利用现有LLS判断出雷击的大致距离,然后利用该距离及线路参数来准确识别故障点反射波和对端母线反射波到达测量端的时刻,进而利用单端行波测距法精确测得雷击距离。该算法克服了地理环境、探测站距离等因素对LLS定位精度的影响,以及单端行波测距因无法准确辨识故障特征波前而导致测距精度无法保证的不足。在雷击故障时,测距公式充分利用测量数据,消除了波速不确定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弧垂和线路长度变化对其带来的影响。EMTP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并且测距精度得到很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雷击定位 组合测距 行波 lls 测距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电探测技术发展和资料应用 被引量:199
18
作者 张义军 孟青 +2 位作者 马明 董万胜 吕伟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1-620,共10页
文中综述了闪电探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状况,阐述了闪电监测资料在闪电预警预报、防护以及在灾害性天气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我国闪电探测站网建设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利用闪电探测资料开展雷电预警预报的方法与途径。闪电探测技术对雷... 文中综述了闪电探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状况,阐述了闪电监测资料在闪电预警预报、防护以及在灾害性天气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我国闪电探测站网建设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利用闪电探测资料开展雷电预警预报的方法与途径。闪电探测技术对雷电研究和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闪电探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为雷电监测和预警提供了重要手段,对减少雷电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 闪电监测网 闪电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电定位系统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统计比较 被引量:40
19
作者 王学良 张科杰 +1 位作者 张义军 朱传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1-750,共10页
为了利用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ytion system,LLS)资料统计人工观测雷暴日数,采用湖北省2007—2012年LLS监测资料,选取25个气象站为圆心,统计其不同监测半径(r)圆区域内LLS监测的雷电日数,并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进行比较。结果表... 为了利用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ytion system,LLS)资料统计人工观测雷暴日数,采用湖北省2007—2012年LLS监测资料,选取25个气象站为圆心,统计其不同监测半径(r)圆区域内LLS监测的雷电日数,并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7 km时,LLS监测平均年雷电日数小于人工观测平均年雷暴日数;r≥8 km时,LLS监测平均年雷电日数大于人工观测平均年雷暴日数;r=22 km圆区域内年平均雷电日数可替代最大年雷暴日数。根据r=7 km,r=8 km圆区域内LLS监测的年雷电日数、年平均地闪密度资料,分别采用直接替代法、地闪密度法和该文提出的二元法计算年雷暴日数,结果显示:二元法效果最好。二元法计算的2007—2012年25个站平均年雷暴日数与人工观测相等,平均差异为7.4%;二元法计算的2013年年雷暴日数与人工观测相差0.8 d,平均差异为1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定位系统 人工观测 雷暴日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电定位系统测量的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 被引量:155
20
作者 陈家宏 童雪芳 +1 位作者 谷山强 李晓岚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893-1897,共5页
为满足防雷工程技术对雷电定位系统所测大量雷电流参数的应用需求,在IEEE工作组和国内电力行业规程中采用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我国典型雷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研究了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用IEEE推荐的... 为满足防雷工程技术对雷电定位系统所测大量雷电流参数的应用需求,在IEEE工作组和国内电力行业规程中采用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我国典型雷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研究了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用IEEE推荐的表达形式回归雷电定位系统测量的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曲线拟合性最好,其结果与IEEE推荐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符合,与我国当前规程中推荐的曲线有交叉,小幅值部分累积概率值高出规程值20%,大幅值部分累积概率值略小,与高压架空输电线实际雷击绕击跳闸率比设计值偏高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流幅值 雷电定位系统 统计 累积概率 雷电监测 雷电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