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酸铋薄膜柔性化微纳制造及铁电性能
1
作者 乔骁骏 李雅青 丑修建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研究了铁酸铋薄膜的柔性化可控制造方法及其电畴调控动态。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了周期性畴结构的铁酸铋薄膜,结合可控剥离技术,完成了铁酸铋薄膜从刚性基底到柔性基底的制备过程。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压电力显微镜技术对柔性化铁酸铋... 研究了铁酸铋薄膜的柔性化可控制造方法及其电畴调控动态。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了周期性畴结构的铁酸铋薄膜,结合可控剥离技术,完成了铁酸铋薄膜从刚性基底到柔性基底的制备过程。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压电力显微镜技术对柔性化铁酸铋薄膜的微观形貌和铁电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柔性化后的铁酸铋薄膜保持完整的表面形貌特征(粗糙度保持不变),电畴反转特性保持可调,且保持良好的铁电特性及电畴反转响应。该研究为铁酸铋薄膜的柔性化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薄膜 柔性 铁酸铋 极化 电畴反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电阴极二极管电子发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向飞 常安碧 +2 位作者 张永辉 闫二艳 安海狮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4-56,共3页
讨论了阴极发射能力与极化电场之间关系 ,一般情况为指数 =3的幂指数关系 ,极化电场达到 1.6kV/mm时 ,发射电流受空间电荷限制 ,服从修正后的空间电荷限制定律 ;当极化电场 <2kV/mm时 ,发射电子的初始能量可达18.2keV ;
关键词 铁电阴极 极化反转 空间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晕极化的铁电聚合物驻极体极化强度的估算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飞鹏 夏钟福 +1 位作者 张晓青 安振连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1052-1053,共2页
本文首次根据栅控恒压电晕充电组合反极性电晕补偿充电法的实验结果计算出电晕极化的PVDF铁电聚合物驻极体的极化强度。实验结果说明:PVDF铁电聚合物驻极体在180MV/m极化电场下可能形成约35mC/m2的高极化强度。电晕充电组合反极性电... 本文首次根据栅控恒压电晕充电组合反极性电晕补偿充电法的实验结果计算出电晕极化的PVDF铁电聚合物驻极体的极化强度。实验结果说明:PVDF铁电聚合物驻极体在180MV/m极化电场下可能形成约35mC/m2的高极化强度。电晕充电组合反极性电晕补偿充电法是研究极性驻极体材料电极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强度 反极性电晕补偿充电法 铁电聚合物驻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流铁电阴极二极管电子发射过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向飞 常安碧 张永辉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40-41,共2页
讨论了铁电阴极二极管的发射过程 ,指出在铁电阴极的发射过程中 ,极化反转发射、场致发射、等离子体爆炸发射都可能存在 ,这取决于触发脉冲的极性与大小。不管属于那一种发射方式 。
关键词 强流铁电阴极二极管 电子发射过程 场致发射 触发脉冲 电子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晶铁电体的脉冲反转
5
作者 周伟华 朱贵文 +1 位作者 沈韩 陈敏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1-123,共3页
测量了钛酸锶钡(Ba0 99Sr0 01TiO3)陶瓷在不同峰值方波电压作用下的脉冲反转信号。发现陶瓷中由于晶粒小,慢极化的反转速度快,使得慢电流峰值对应的时间几乎不随外加作用变化;而慢电容则随方波峰值电压的增大单调增加。
关键词 钛酸锶钡 极化反转 铁电极化子 铁电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电场下部分极化反转对铁电复合物ε2的贡献
6
作者 张兴元 陈王丽华 蔡忠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31-539,共9页
建立起适合厚片材料测试的非线性介电测试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测得了在不同场强和温度下PZT/P[VDF(77)TrFE(23)]03 型铁电复合物厚片的二阶非线性介电系数;根据Yamada 模型拟合(一阶) 介... 建立起适合厚片材料测试的非线性介电测试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测得了在不同场强和温度下PZT/P[VDF(77)TrFE(23)]03 型铁电复合物厚片的二阶非线性介电系数;根据Yamada 模型拟合(一阶) 介电系数的电场和温度依赖关系得到了退极化场系数Lz,并由此计算了在各电场和温度下作用于陶瓷粒子的局域场;结果说明在介电系数测试过程中,未预极化复合物试样的二阶非线性介电系数起源于分散相陶瓷粒子在局域场作用下发生的部分极化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反转 铁电复合物 非线性介电系数 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电体极化反转临界条件的细观力学分析
7
作者 吴晶 李文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0-593,共4页
本文根据经典形核理论,对铁电体极化反转过程的临界条件进行了热力学研究,建立了包括温度影响、外场作用、界面能以及退极化能等的热-力-电耦合细观力学模型,计算了铁电体BaTiO3极化反转的临界形核半径和临界形核功。结果表明在畴变过程... 本文根据经典形核理论,对铁电体极化反转过程的临界条件进行了热力学研究,建立了包括温度影响、外场作用、界面能以及退极化能等的热-力-电耦合细观力学模型,计算了铁电体BaTiO3极化反转的临界形核半径和临界形核功。结果表明在畴变过程中BaTiO3的临界形核半径和临界形核功都随反向电场的增加而减小,同样电场强度作用下临界形核半径和临界形核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体 极化反转 临界条件 细观力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及其共聚物的分子链旋转势能计算
8
作者 徐敬 李杰 《声学技术》 CSCD 2001年第1期27-28,共2页
文章计算了聚偏氟乙烯和三氟乙烯共聚物分子链旋转时势能曲线。结果表明势能曲线不存在“六阱势”理论所预言假设的准六度对称性。由此推论“六阱势”理论不是描述这种有机铁电共聚物极化反转的合适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 “六阱势” 极化反转 聚偏氟乙烯 三氟乙烯共聚物 有机铁电材料 分子链旋转 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TrFE)的铁电性能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强 宋玉洁 李俊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7-173,共7页
有机铁电聚合物P(VDF-TrFE)是聚偏氟乙烯(PVDF)的衍生物,因具有良好的铁电性能、光学性能、化学稳定性、柔性等优点,在电子器件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综述了P(VDF-TrFE)的铁电性的根源以及一些影响铁电性能的因素——TrFE摩尔含量... 有机铁电聚合物P(VDF-TrFE)是聚偏氟乙烯(PVDF)的衍生物,因具有良好的铁电性能、光学性能、化学稳定性、柔性等优点,在电子器件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综述了P(VDF-TrFE)的铁电性的根源以及一些影响铁电性能的因素——TrFE摩尔含量、薄膜厚度、退火温度、电极材料;综述了2种典型的薄膜制备方法和铁电薄膜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最后根据其不足之处提出了有机铁电薄膜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TrFE) 铁电薄膜 极化反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BiFeO3/Nb∶SrTiO3异质结的电阻变换效应
10
作者 王强文 郭育华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77-781,794,共6页
研究了Nd∶BiFeO3(NBFO)/Nb∶SrTiO3(NSTO)异质结构的电阻变换效应并讨论其铁电阻变换机理。利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法在NSTO单晶衬底上生长了NBFO薄膜,并构筑了Pt/NBFO/NSTO异质结构。该异质结器件在电压脉冲扫描下显示出双极性... 研究了Nd∶BiFeO3(NBFO)/Nb∶SrTiO3(NSTO)异质结构的电阻变换效应并讨论其铁电阻变换机理。利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法在NSTO单晶衬底上生长了NBFO薄膜,并构筑了Pt/NBFO/NSTO异质结构。该异质结器件在电压脉冲扫描下显示出双极性的电阻变换效应,并且具有长时间的数据保持能力。且改变脉冲电压的大小可获得多级电阻态,在多级非易失性存储器方面有着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对其电输运特性的分析表明,该异质结电阻变换可能来源于NBFO的铁电场效应作用,从而改变NBFO/NSTO异质结的耗尽层宽度和势垒高度以实现电阻变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结 电阻变换 铁电场效应 极化翻转 势垒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电人工突触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杜剑宇 葛琛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8-386,共9页
传统的人工视觉系统基于冯•诺依曼架构,其视觉采集单元、处理单元和存储单元分离,因而冗余数据在各个单元之间传递会造成高延迟和能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一代神经形态视觉系统应用而生,其具有感知、存储、计算一体化的架构,既可以减... 传统的人工视觉系统基于冯•诺依曼架构,其视觉采集单元、处理单元和存储单元分离,因而冗余数据在各个单元之间传递会造成高延迟和能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一代神经形态视觉系统应用而生,其具有感知、存储、计算一体化的架构,既可以减少数据传递,又可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作为神经形态视觉系统的硬件实现基础,光电人工突触器件近年来得到广泛研究。光电人工突触器件将光敏元件与突触器件的功能相结合,为实现低延迟、高能效和高可靠性的神经形态视觉系统提供了新的可能。虽然光电人工突触材料千差万别,但其工作机理主要包括氧空位的电离和解离、光生载流子的捕获和释放、光致相变以及光与铁电复杂相互作用等。本文从工作机理的角度,介绍了光电人工突触器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了不同工作机理的优点及其面临的挑战。最后,概述了未来光电人工突触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人工突触 氧空位 光生载流子 光致相变 光致铁电极化反转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