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性的重构:中国艺术乡建的本土美学实践
1
作者 向勇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5-13,共9页
乡村性是乡村之所以成为乡村的空间依据和文化表征,不仅涵盖地理空间和自然生态上的物理特征,而且包括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层面的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呈现动态的特征。本土美学是对普遍性、同一性的超越,具有开放性、连接性和灵活... 乡村性是乡村之所以成为乡村的空间依据和文化表征,不仅涵盖地理空间和自然生态上的物理特征,而且包括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层面的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呈现动态的特征。本土美学是对普遍性、同一性的超越,具有开放性、连接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乡村本土美学实践表现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审美行动。新时代艺术乡建是对乡村性的价值重塑,是对乡村本土美学的价值塑造,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的创生模式。透过一系列乡村本土美学价值的生生路径,艺术乡建可以引入外部的创化机制和创意资源,激活内生的创生动力和创意主体,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的文化复兴与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性 本土美学 艺术乡建 生活世界 审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再“孟”想,接着戴震讲——我的当代新荀学哲学典范
2
作者 刘又铭 《管子学刊》 2025年第1期93-106,共14页
2001年起,我从孟学转向荀学,逐步建构了一个“当代新荀学”的哲学典范,要旨如下:(1)荀子哲学在后代迂回曲折地发展,形成一个多半为隐性状态甚至“孟皮荀骨”的传统,我的当代新荀学便是接着这个传统,接着戴震讲。(2)荀学派哲学是自然气... 2001年起,我从孟学转向荀学,逐步建构了一个“当代新荀学”的哲学典范,要旨如下:(1)荀子哲学在后代迂回曲折地发展,形成一个多半为隐性状态甚至“孟皮荀骨”的传统,我的当代新荀学便是接着这个传统,接着戴震讲。(2)荀学派哲学是自然气本论、自然禀气人性论的理论形态。由于从自然元气、天地万物到生活世界的每个阶段都是基于气的单单一层的存在,价值活性同质一贯,因此必要时也可以说“情本体”“历史本体”或“生活世界本体”。(3)承接明清自然气本论,当代新荀学的价值论述采用自然义、价值义双轨的“两重视角”思维模式。(4)人格、自我或者说生命实践的主体由寻常的欲望、情感、知觉三者构成。(5)从情感、欲望、知觉三者的统合协作出发,荀学派的实践观主张以智成德、借重外在事物、向前方与未来自我超越。基于上述理路,当代新荀学需摆脱对孟学强烈阳光性格的眷恋与借用,举起荀学派旗号,参与当代新儒家在21世纪的志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新儒家 当代新荀学 “两重视角” 情本体 历史本体 生活世界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田大作敬畏生命理念探析
3
作者 张晓刚 吕宇航 《大连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敬畏生命理念是池田大作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池田大作从人性维度出发,阐述了敬畏生命理念的核心内涵,即尊重和珍视所有生命的存在,并强调人类应该以敬畏之心对待生命。他进而剖析了生命理念与人性维度的关联,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敬畏... 敬畏生命理念是池田大作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池田大作从人性维度出发,阐述了敬畏生命理念的核心内涵,即尊重和珍视所有生命的存在,并强调人类应该以敬畏之心对待生命。他进而剖析了生命理念与人性维度的关联,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敬畏生命理念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探讨了敬畏生命理念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实际应用,揭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东欧与中东纷争不断,每天都有大量鲜活的生命消失。鉴于此,我们理应秉持池田大作敬畏生命的理念,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从而构建稳定、和平、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田大作 人本主义观念 敬畏生命理念 世界和平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概念的批判性重构
4
作者 王凤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50,共11页
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具体分析各种不同的生活世界概念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基于普遍语用学立场从“文化-社会-个性”三个层面对生活世界概念进行了批判性重构,不仅阐发了生活世界结构要素与... 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具体分析各种不同的生活世界概念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基于普遍语用学立场从“文化-社会-个性”三个层面对生活世界概念进行了批判性重构,不仅阐发了生活世界结构要素与生活世界再生产过程,而且揭示了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的“互补关系”,以及生活世界再生产过程为生活世界结构要素获得所作出的贡献,从而为自己提出“系统-生活世界”二阶社会构想、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提供了前提条件。尽管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并不足以揭示后期资本主义危机之根源,甚至还有为后期资本主义社会辩护的嫌疑,但哈贝马斯基于普遍语用学立场重构生活世界概念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从而使得生活世界概念在哈贝马斯社会哲学中获得了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结构 生活世界再生产 生活世界殖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邢字航 甄晓红 +2 位作者 李雅彤 任利民 孙岩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7期54-59,共6页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50例精神分裂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Ⅱ(WHO DASⅡ)评分分为精神残疾组210例和非精神残疾组4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50例精神分裂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Ⅱ(WHO DASⅡ)评分分为精神残疾组210例和非精神残疾组4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入院1个月后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患者积极度量表(PAM)评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 BREF)评分比较2组入院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发生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精神残疾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评分与WHO DASⅡ评分的关系。结果精神残疾组较非精神残疾组病程更长,复发次数更多,家庭氛围不和谐及偏执型人数占比更大,已婚人数占比更少,受教育年限更短,月收入更低(P<0.05,P<0.01)。精神残疾组BPRS评分高于非精神残疾组,WHOQOL BREF和PAM评分低于非精神残疾组(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病程、复发次数、受教育年限、月收入、BPRS评分、WHOQOL BREF评分和PAM评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的发生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发次数多、家庭氛围不和谐、BPRS评分过高、WHOQOL BREF评分过低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精神残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PRS评分与WHO DASⅡ评分呈正相关性(r=0.899,P<0.001),WHOQOL BREF评分与WHO DASⅡ评分呈负相关性(r=-0.886,P<0.001)。结论复发次数多、家庭氛围不和谐、BPRS评分高、WHOQOL BREF评分低均能促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精神残疾,且患者精神残疾状况及影响因素对其生活质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精神残疾 影响因素分析 生活质量 残疾评定量表Ⅱ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简表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象性、资本和全球系统及其空间修正——兼议现代建筑认知与设计的两种范式
6
作者 杨超 李强 《建筑技艺(中英文)》 2024年第10期68-72,共5页
基于主客体二元分立的近代认识论奠定了现代科学与建筑生产的意识形态基础,其衍生的设计模式因脱离生活世界母体而陷入价值危机。在简要梳理对象性发展源流的基础上,剖析其作用于现代空间生产的内在机制和学科影响,进而结合当代中国建... 基于主客体二元分立的近代认识论奠定了现代科学与建筑生产的意识形态基础,其衍生的设计模式因脱离生活世界母体而陷入价值危机。在简要梳理对象性发展源流的基础上,剖析其作用于现代空间生产的内在机制和学科影响,进而结合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从空间组织、操作逻辑和建造模式三方面提出重建“身体-时间-文化”三元关联的存在论修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性 抽象 系统 生活世界 二元辩证 三元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劳工组织核心技能框架的演进历程、实施动因与价值审思——基于对《21世纪生活与工作核心技能全球框架》的解读
7
作者 李文超 陶焱 王玥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62-72,共11页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世界,国际劳工组织核心技能框架的制定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并于2021年提出《21世纪生活与工作核心技能全球框架》从而进入稳定期。促使框架形成的因素包括技术型、全球化、绿色型、成长型与危机型驱...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世界,国际劳工组织核心技能框架的制定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并于2021年提出《21世纪生活与工作核心技能全球框架》从而进入稳定期。促使框架形成的因素包括技术型、全球化、绿色型、成长型与危机型驱动,其目的指向经济、教育与社会领域,内涵分类为社交和情感技能、认知和元认知技能、基本数字技能以及绿色工作的基本技能。对框架从人本之维、全纳之维、绿色之维、基准之维以及意识之维进行价值审思,呈现道技合一、多元融合、和谐共生、公平底蕴以及主体关怀等技能价值,帮助劳动者灵活适应工作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劳工组织 《21世纪生活与工作核心技能框架》 工作世界 核心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生成逻辑、深厚内蕴及时代价值
8
作者 周竞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党提出的重大命题,其生成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文化渊源、实践底蕴、现实根据。从个体层面来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内蕴筑牢个体理想信念根基,培育个体高尚道德品质,塑造个体正确“三观”的必然要求;就群体层面而言,丰...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党提出的重大命题,其生成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文化渊源、实践底蕴、现实根据。从个体层面来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内蕴筑牢个体理想信念根基,培育个体高尚道德品质,塑造个体正确“三观”的必然要求;就群体层面而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意味着日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激扬人民精神动力,激发人民精神创造,实现人民精神世界质的飞跃和提升。新时代新征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能够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添动能,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精神世界 精神生活 人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实践概念 被引量:5
9
作者 柳祥美 张长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155,共5页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是理解和阐释其实践概念的全新视域。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实践概念是指人类一切活动的总体和人类生活的一切过程,即广义的生活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是构成现实的人及其生活本质的具有优先性的实践活动样态,即人类...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是理解和阐释其实践概念的全新视域。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实践概念是指人类一切活动的总体和人类生活的一切过程,即广义的生活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是构成现实的人及其生活本质的具有优先性的实践活动样态,即人类的"第一活动"。政治伦理活动、理论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之间具有同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活世界 感性活动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观念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与生活化传承 被引量:20
10
作者 梁光焰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5期121-129,共9页
生活世界是一个本真的、意义的、生态的文化世界,为我们洞见人与文化提供深广的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有三种特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属人世界,是历史片段被客观化了的主观的意义的世界,是具有生态文化特质的综合体。非物质文化遗... 生活世界是一个本真的、意义的、生态的文化世界,为我们洞见人与文化提供深广的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有三种特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属人世界,是历史片段被客观化了的主观的意义的世界,是具有生态文化特质的综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保护其文化生态为出发点,修复其作为文化特质综合体的内部世界及其与外部生活世界的关系,实现其再生活化,方法包括创造生活功用链、创造生活休闲链、创造审美消费链、创造教育认知链、激活主体利益链五种。生活化传承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保存”阶段,立足文化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立场提出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自然、起于功用、本于道德、通往天地特质的尊重和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化传承 生态性保护 生活世界 再生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刘旭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719-722,共4页
人的发展是在交往中实现的。生命的价值只有通过交往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细细地感悟、体验后才会真正内在于人。教育是最有交往价值的活动 ,应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发现、挖掘和提升。生活世界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要关注生活世界 ,为此 ,要... 人的发展是在交往中实现的。生命的价值只有通过交往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细细地感悟、体验后才会真正内在于人。教育是最有交往价值的活动 ,应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发现、挖掘和提升。生活世界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要关注生活世界 ,为此 ,要重建教育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回归 生活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德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新芳 刘成新 《现代教育技术》 2005年第6期14-17,共4页
美国哲学家唐·伊德(DonIhde)是当代技术哲学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伊德在具体的生活领域中反思技术的意义,在经验和文化层次上探讨人类和技术物品之间的关系。伊德的技术哲学思想为我们理解教育领域中人与技术的复杂关系、为我们研... 美国哲学家唐·伊德(DonIhde)是当代技术哲学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伊德在具体的生活领域中反思技术的意义,在经验和文化层次上探讨人类和技术物品之间的关系。伊德的技术哲学思想为我们理解教育领域中人与技术的复杂关系、为我们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伊德 人与技术 生活世界 教育技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体育之平庸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吉平 胡科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24,共4页
体育是生命质朴的存在与表达方式,过分强调体育非生命的外在形式,尤其是体育的发展过度陷于观念、形式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的论争之中,使得体育内在的运作主体——生命在各种必然定则中受到挤压——体育内生命的遮蔽由此导致体育平庸甚至... 体育是生命质朴的存在与表达方式,过分强调体育非生命的外在形式,尤其是体育的发展过度陷于观念、形式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的论争之中,使得体育内在的运作主体——生命在各种必然定则中受到挤压——体育内生命的遮蔽由此导致体育平庸甚至异化。对抗体育之平庸、挽救生命平庸之命运需要超越人既在的必然世界,回归到生命本身,回归到生命本真所处生活世界,将体育原本的生命活力释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为体育的发展寻求到真实而正确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哲学 体育平庸 生命 生活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 被引量:6
14
作者 龙柏林 《伦理学研究》 2003年第5期83-86,共4页
道德教育应当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解决当前道德教育弊病的一种共识。但是如何回归,这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共在同构的基础上,我们可把生活世界划分为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因此,针对当今道德教育的弊... 道德教育应当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解决当前道德教育弊病的一种共识。但是如何回归,这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共在同构的基础上,我们可把生活世界划分为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因此,针对当今道德教育的弊端,我们认为道德教育应当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的张力结构中博弈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日常生活 非日常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现象学视角下体育的生活意蕴及其实现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波 易荣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26,共9页
人是一种追寻意义的生命存在,人的生活本质就是不断去建构丰富的意义世界,这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推进的“美好生活”构想的核心要义。然而,现代科学世界给人带来福祉的同时,却深深遮蔽了人的生活世界,侵害了人在精神上赖以安身立命... 人是一种追寻意义的生命存在,人的生活本质就是不断去建构丰富的意义世界,这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推进的“美好生活”构想的核心要义。然而,现代科学世界给人带来福祉的同时,却深深遮蔽了人的生活世界,侵害了人在精神上赖以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由此构成回归生活世界的时代哲学问题。在探索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视野中,身体现象学勾画了一条以身体为基本线索的道路,这使得体育的生活意蕴随之浮现。体育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身体发展逻辑,其中主要包括由“自性身体”走向“间性身体”、由“现成身体”走向“生成身体”、由“被动身体”走向“主动身体”、由“单向身体”走向“多向身体”等方面,从而能够充分打开人的身体发展意蕴,并借此促进人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帮助人寻回意义丰富的精神家园。为更好地发掘体育的生活意蕴,实践中需要从体育目的生活化、体育时空生活化、体育手段生活化、体育方式生活化等路径来全方位构建体育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哲学 身体逻辑 生活意蕴 体育生活世界 身体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生活世界与人文关怀的城市设计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积权 《现代城市研究》 2006年第12期25-28,共4页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人文关怀不足等问题,从分析人类生活世界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城市设计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明了人文关怀是城市设计的本质追求,并通过场所的营造赋予城市环境以主体——人的属性,从而使城市真正成为属...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人文关怀不足等问题,从分析人类生活世界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城市设计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明了人文关怀是城市设计的本质追求,并通过场所的营造赋予城市环境以主体——人的属性,从而使城市真正成为属于人的生活世界,感受其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人文关怀 场所精神 城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入生活细微之处的哲学——论科拉科夫斯基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被引量:5
17
作者 衣俊卿 《哲学分析》 2012年第4期89-97,198,共9页
当代生活世界理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以生活世界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理论,一种是借助生活世界的运行机制和文化机理来透视和把握人之生存和人类社会历史运行机制的理论。第一种可以称之为典型的生活世界理论,如胡塞尔、列斐伏尔... 当代生活世界理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以生活世界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理论,一种是借助生活世界的运行机制和文化机理来透视和把握人之生存和人类社会历史运行机制的理论。第一种可以称之为典型的生活世界理论,如胡塞尔、列斐伏尔、哈贝马斯、赫勒等人的理论。第二种可以称之为非典型的生活世界理论,往往蕴藏在后现代理论、微观政治学、微观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中的思想资源之中,科拉科夫斯基的日常生活批判属于这种类型。其理论侧度一,是致力于把哲学问题的思考置于日常生活或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哲学之思远离抽象和思辨;其侧度二,是透过对日常生活和日常思维细致入微的分析,扬弃日常存在的自在自发性和理所当然性,推动日常生活主体进入一种自觉的和反思性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的生活世界理论 非典型的生活世界理论 科拉科夫斯基 日常 生活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现代性之维 被引量:4
18
作者 梅景辉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5-128,共4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多维的思想旨趣,对幻想世界的批判和现实生活世界的描述,以及文化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交融,都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内涵。在现代性的语境之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则表现为意识形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生活世界 观念上层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cond Life中的教和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建生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106,共6页
Second Life是目前最流行的多用户虚拟环境,提供同步和异步交流,允许用户动态改变环境,这些特点引起了教育者对其应用于教和学的关注。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Second Life应用于教和学的研究逻辑、可能范围、理论解释以及存在的问题... Second Life是目前最流行的多用户虚拟环境,提供同步和异步交流,允许用户动态改变环境,这些特点引起了教育者对其应用于教和学的关注。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Second Life应用于教和学的研究逻辑、可能范围、理论解释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述评,认为Second Life为教和学的革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 LIFE 虚拟世界/虚拟环境 教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语用学视角中的生活世界理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夏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2,共6页
哈贝马斯吸收和整合了当代各种语言哲学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哲学——形式语用学。这一理论通过对言语行为的意义与它的有效性要求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分析,指出了言语行为的意义只有在交往行为中才能呈现出来。在解释言语行为的最终来... 哈贝马斯吸收和整合了当代各种语言哲学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哲学——形式语用学。这一理论通过对言语行为的意义与它的有效性要求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分析,指出了言语行为的意义只有在交往行为中才能呈现出来。在解释言语行为的最终来源问题上,哈贝马斯引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并对它进行了形式语用学的改造。形式语用学的生活世界理论消解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中的先验性,同时又拓宽了韦伯的行为合理化理论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形式语用学 生活世界 言语行为 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