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Lid-Driven Deep Cavity with Local Grid Refinement of MRT-LBM
1
作者 Dongdong Wan Guichao Wang Songying Chen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19年第3期536-548,共13页
In the case of lid-driven deep cavity flow,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esolutions of local grid refinemen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frame of multiple relaxation times (MRT)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LBM). In all the ca... In the case of lid-driven deep cavity flow,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esolutions of local grid refinemen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frame of multiple relaxation times (MRT)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LBM). In all the cases, the aspect ratio and Reynolds number are set as 1.5 and 3.200, respectively. First, the applied method i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it with two reported works, with which agreements are reached. Then, six separate degrees of local grid refinement at the upper left corner, i.e. purely coarse grid, including 1/64, 1/32, 1/16, 1/8, 1/4 refinements of the lattice number in the width direction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give the following indications:① The refinement degrees lower than 1/8 produce similar results;② For single corner refinement, 1/4 refinement is adequate for clearing the noises in the singularity zone to a large extent;③ New noise around the interface between coarse and fine zones are introduced by local grid refinement. Finally, refinement of entire subzone neighboring the lid is examined to avoid introducing new noises and it has been found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lid-driven deep cavity local grid REFINEMENT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LBM) multiple relaxation time (M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tion of a rigid particle in the lid-driven cavity flow
2
作者 Fan Yang Zhe Yan +1 位作者 Wencan Wang Ren Shi 《Chinese Physics B》 2025年第3期448-459,共12页
The motion of an elliptical rigid particle in a lid-driven cavity flow was numerically simulated using the immersed boundary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IB-LBM).The effects of the particle's initial orientation angle... The motion of an elliptical rigid particle in a lid-driven cavity flow was numerically simulated using the immersed boundary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IB-LBM).The effects of the particle's initial orientation angle,initial position,aspect ratio,and size on the mo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article's motion undergoes two distinct stages:a starting stage that involves moving from the release position to a limit cycle,and a periodic stage that involves moving on the limit cycle.The initial orientation of the particle has a minimal impact on both stages of motion.In contrast,the time it takes for the particle to reach the limit cycle may vary depending on the release position.Furthermore,particles with a larger aspect ratio exhibit a greater maximum velocity magnitude;an increase in particle size causes the particle trajectory to contract more toward the center of the cavity,decreasing the centrifugal force experienced by the parti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s immersed boundary method elliptical rigid particle lid-driven cavity 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ating high Reynolds number flow in two-dimensional lid-driven cavity by multi-relaxation-tim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被引量:4
3
作者 柴振华 施保昌 郑林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8期1855-1863,共9页
By coupling the non-equilibrium extrapolation scheme for boundary condition with the multi-relaxation-tim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stability of the multi-relaxation-time model can be improv... By coupling the non-equilibrium extrapolation scheme for boundary condition with the multi-relaxation-tim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stability of the multi-relaxation-time model can be improved greatly, especially on simulating high Reynolds number (Re) flow. As a discovery, the super-stability analysed by Lallemand and Luo is verified and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the cavity flow is also exhibited in our numerical simulation when Re is high enough. To the best knowledge of the authors, the maximum of Re which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only around 50 000 in the literature; however, this paper can readily extend the maximum to 1000 000 with the above comb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relaxation-tim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non-equilibrium extrapolation scheme high Reynolds number lid-driven cavity 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second Hopf bifurcation in lid-driven square cavity 被引量:1
4
作者 Tao Wang Tiegang Liu Zheng Wang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119-125,共7页
To date, there are very few studies on the second Hopf bifurcation in a driven square cavity, although there are intensive investigations focused on the first Hopf bifurcation in literature, due to the difficulties of... To date, there are very few studies on the second Hopf bifurcation in a driven square cavity, although there are intensive investigations focused on the first Hopf bifurcation in literature, due to the difficulties of theoretical analys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 Hopf bifurcation in a driven square cavity by applying a consistent fourth-order compact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recently developed by us. We numerically identify the critical Reynolds number of the second Hopf bifurcation located in the interval of(11093.75, 11094.3604) by bisection.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there are two dominant frequencies in its spectral diagram when the flow is in the status of the second Hopf bifurcation, while only one dominant frequency is identified if the flow is in the first Hopf bifurcation via the Fourier analysis. More interestingly, the flow phase portrait of velocity components is found to make transition from a regular elliptical closed form for the first Hopf bifurcation to a non-elliptical closed form with self-intersection for the second Hopf bifurcation. Such characteristics disclose flow in a quasi-periodic state when the second Hopf bifurcation occu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steady lid-driven cavity flows SECOND HOPF bifurcation critical REYNOLDS number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nsition to chaos in lid-driven square cavity flow 被引量:1
5
作者 Tao Wang Tiegang Liu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291-300,共10页
To date,there are very few studies on the transition beyond second Hopf bifurcation in a lid-driven square cavity,due to the difficulties i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In this paper,we study the ch... To date,there are very few studies on the transition beyond second Hopf bifurcation in a lid-driven square cavity,due to the difficulties i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In this paper,we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ird Hopf bifurcation in a driven square cavity by applying a consistent fourth-order compact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rectently developed by us.We numerically identify the critical Reynolds number of the third Hopf bifurcation located in the interval of(13944.7021,13946.5333)by the method of bisection.Through Fourier analysis,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flow becomes chaotic with a characteristic of 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 when the Reynolds number is beyond the third bifurcation critical interval.Nonlinear time series analysis further ascertains the flow chaotic behaviors via the phase diagram,Kolmogorov entropy and maximal Lyapunov exponent.The phase diagram changes interestingly from a closed curve with self-intersection to an unclosed curve and the attractor eventually becomes strange when the flow becomes chao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steady lid-driven square cavity flows chaos time series analysis third Hopf bifur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相位重构方法在缝洞型储层识别中的应用
6
作者 常少英 曾溅辉 +3 位作者 王孟修 谢舟 崔仕提 杜一凡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2,共9页
超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已成为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并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有效储层识别难,影响储层有效性评价及储层单元划分。为此,文中基于地震波相位重构方法开展缝洞... 超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已成为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并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有效储层识别难,影响储层有效性评价及储层单元划分。为此,文中基于地震波相位重构方法开展缝洞型储层识别研究。首先,将原始地震数据在相位域开展分解;其次,进行一维、二维地质模型正演,优选对碳酸盐岩储层较为敏感的相位分量;最后,将敏感相位角度的分量数据体重构,产生新的相位地震数据体。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相位重构方法可以较好地去除地层等其他因素产生的强地震波反射特征的屏蔽效应,去除无效信号,突出弱反射储层信号,可以有效地划分缝洞型储层的有利分布范围,为油气藏评价、开发部署提供有利区。地震波相位分解重构技术识别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可为其他类似储层特征的评价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缝洞型储层 相位分解重构 强反射背景 储层有效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河口深孔泄洪洞掺气水流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7
作者 王继敏 刘宗显 +2 位作者 杜成波 马斌 张子良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1,共9页
基于两河口泄洪洞进行机理试验,研究了在不同过流条件下3种掺气坎的水流流态、动水压强、通气空腔、风速及水体掺气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现有空腔长度、气水比及含水比计算公式对本工程试验的适用性,为后续工程开展及本领域研究提供基... 基于两河口泄洪洞进行机理试验,研究了在不同过流条件下3种掺气坎的水流流态、动水压强、通气空腔、风速及水体掺气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现有空腔长度、气水比及含水比计算公式对本工程试验的适用性,为后续工程开展及本领域研究提供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泄洪流量越大,水流掺气现象越明显,时均压强与脉动压强均方根峰值越大,气水比、空腔负压、空腔长度等水力参数越大。在相同流量下,掺气浓度沿程逐渐增大,且垂向掺气浓度分布依次出现“C”形、“S”形及“一”字分布规律;在同断面不同流量下,掺气浓度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垂向掺气浓度分布依次出现“一”字、“S”形及“C”形分布规律。通过对现有计算公式的分析和探讨,认为时启燧空腔长度计算公式、陈肇和气水比计算公式及Hall含水比计算公式对本工程适用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孔泄洪洞 空腔长度 含水比 掺气浓度 气水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头注意力与多尺度空洞卷积的动态手势识别方法
8
作者 李雯 程旭 胡晓宇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3-91,共9页
随着Kinect等深度传感器的推出,对于包含手部关节3D坐标的骨骼数据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许多研究是基于通过计算关节之间的依赖关系来开发基于骨架的手势识别系统,然而,由于这些方法在捕捉关节间复杂空间关系和时间依赖性方面的局限性,往... 随着Kinect等深度传感器的推出,对于包含手部关节3D坐标的骨骼数据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许多研究是基于通过计算关节之间的依赖关系来开发基于骨架的手势识别系统,然而,由于这些方法在捕捉关节间复杂空间关系和时间依赖性方面的局限性,往往提取到的特征效率较低,在实现高性能和通用性方面可能面临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手势识别模型,采用多头注意力机制,并利用多尺度空洞卷积增强对手部关节复杂依赖关系的捕捉,显著提升了识别性能和泛化能力。其次通过多头注意力机制对关节点间的空间关系进行编码,构建全连接图,从而精细捕捉关节点间的复杂依赖关系。同时引入具有不同膨胀率的并行多尺度卷积层,可以有效地捕获多项时间信息,从而提高模型对动态变化的感知能力。此外,为进一步增强模型在动态手势识别中的鲁棒性,采用了一种基于注意力加权的交叉熵损失函数。实验结果表明,在DHG动态手势数据集上,针对14个分类手势,模型取得了97.8%的分类准确率,较其他算法平均提升了7%,针对28个分类手势,模型取得了92.1%的分类准确率,较其他算法平均提升了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手势识别 手部骨骼点 时空注意力 多尺度空洞卷积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油藏地质力学建模及其在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蔡振忠 张辉 +5 位作者 徐珂 尹国庆 王志民 王海应 钱子维 张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8-879,共12页
为提高超深断控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效益,通过开展大尺寸岩样力学实验,揭示高角度—近直立断裂面变形与连通机理;基于高压注水提采的力学与流动耦合原理,通过地质力学建模,明确了断控碳酸盐岩油藏现今地应力场和断裂活动性分布规律;发现... 为提高超深断控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效益,通过开展大尺寸岩样力学实验,揭示高角度—近直立断裂面变形与连通机理;基于高压注水提采的力学与流动耦合原理,通过地质力学建模,明确了断控碳酸盐岩油藏现今地应力场和断裂活动性分布规律;发现不同方位的断裂活动性以及不同部位的缝洞体连通性有明显差异,进而分析了不同井眼轨迹的开发效果,提出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方法,科学指导井眼轨迹设计和注水方案优化。结果表明:①走滑断裂变形中的大尺度破碎体和高角度裂缝系统是影响储层品质的关键因素,高压注水一方面能够激活先存裂缝,一方面还能在先存裂缝基础上发生延伸扩展,甚至可以产生新的裂缝,促进了断控缝洞体在纵横向上的互相连通;②高压注水过程中断裂体内部发生力学与流动之间的耦合变化,渗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循环举升,从而提高油气采收率;③根据断裂体形态、产状以及断裂面动态剪切变形连通性,可优选定向井最佳井点和井眼轨迹,并优化注水方案;④塔里木盆地断控油藏试验区通过高压注水,采收率提高5个百分点,该方法为超深断控型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断控碳酸盐岩油藏 缝洞体 地质力学 断裂活动性 井眼轨迹 注水开发 地质工程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成储成藏机理与油气藏开发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永生 蔡勋育 +9 位作者 黎茂稳 李慧莉 朱东亚 邱楠生 庞雄奇 曾大乾 康志江 马安来 石开波 张军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2-707,共16页
基于钻井、地震、测井、测试以及实验分析等新资料,针对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成储、成藏和油气藏高效开发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持续攻关。研究表明:(1)断裂主导形成的储集体和古老层系白云岩储层是深层—超深... 基于钻井、地震、测井、测试以及实验分析等新资料,针对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成储、成藏和油气藏高效开发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持续攻关。研究表明:(1)断裂主导形成的储集体和古老层系白云岩储层是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两类重要的储层;以断裂为主导形成的规模储集体,根据成因可进一步分为3种类型:断裂活动过程中构造破裂形成的缝洞储集体、致密碳酸盐岩受断裂和流体双重改造形成的储集体与早期丘滩等高能相带受断裂和流体改造形成的储层;优势丘滩相、早期白云石化和溶蚀、酸性流体环境、膏盐岩封盖和超压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和保持的关键。(2)中国中西部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于被动陆缘深水陆棚、碳酸盐缓坡等环境中,构造-热体制是控制深层—超深层油气藏赋存相态的重要因素,改造型动力场控制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与分布。(3)普光等高含硫酸性气田开发过程中硫析出堵塞井筒,采用井筒溶硫剂配合连续油管解硫堵效果明显;基于沉积模拟的双重介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可以精细刻画水侵前缘空间展布及变化,并据此提出气井全生命周期调、排、堵控水对策。(4)超深断控缝洞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应力敏感,渗透率随压力下降而显著降低,产量递减较快;凝析气藏相态变化快,压降显著影响凝析油采出程度;据此提出“注水+注天然气”重力驱油藏开发方法和“高注低采”天然气驱凝析气藏开发方法;采用分层次约束、逐级地质建模和流-固-热耦合的复合介质数值模拟有效提高了油气藏开发生产动态模拟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成藏机理 礁滩相高含硫酸性气藏 超深断控缝洞油气藏 井筒硫沉积 流-固-热耦合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探地雷达的隧道衬砌空洞检测方法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永恒 徐海泽 +3 位作者 王耀东 朱力强 曹源 苏广思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1,共4页
隧道衬砌内部空洞等病害检测已经成为隧道检修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本文提出一种将探地雷达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隧道衬砌空洞检测方法,通过雷达探测和仿真模拟,得到大量衬砌雷达图像,并对图像进行标注和制作数据集。基于YOLOv5(You Only ... 隧道衬砌内部空洞等病害检测已经成为隧道检修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本文提出一种将探地雷达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隧道衬砌空洞检测方法,通过雷达探测和仿真模拟,得到大量衬砌雷达图像,并对图像进行标注和制作数据集。基于YOLOv5(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5)目标检测模型,结合数据集目标特征,提出一种检测衬砌空洞的算法,引入特征融合模块提高网络感受野,并采用K-means聚类算法提高检测准确率。通过现场检测,本文的检测方法准确率达到了97.7%,准确可靠,可在工程中进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衬砌病害 空洞 智能检测 探地雷达 深度学习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喉结构对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多类型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钰祥 闫海军 +7 位作者 位云生 曹正林 郭建林 杨胜来 邓惠 陈掌星 郑国强 王忠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0,共10页
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强,渗流机制复杂。选取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储层岩心,通过多尺度CT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和储层条件下的单相渗流、气水两相渗流及应力敏感试验等,系统定量地研究超深层多类型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强,渗流机制复杂。选取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储层岩心,通过多尺度CT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和储层条件下的单相渗流、气水两相渗流及应力敏感试验等,系统定量地研究超深层多类型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参数与渗流特征参数的相关性,深入剖析裂缝、大孔和基质孔隙对超深层多类型气藏气体单相和气水两相渗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于中深层储层,增加喉道数量对于提高目的超深层储层的渗流能力非常关键;裂缝发育增加了岩样喉道数量、提高了岩样的连通性从而来大幅度提高岩样的气体渗流能力,并降低了含水气藏的启动压力梯度,缩小了岩样的气水两相共渗区间,但裂缝受压易形变的特质导致岩样的应力敏感性增强,在高压差时岩样的渗流能力和弹性能也急速下降;大孔喉发育提高了储层的储容能力,其抵抗变形能力强的特质有利于降低岩样的应力敏感性,在高压差时维持岩样较高的渗流能力和弹性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考虑对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在生产初期控制产气速度以维持长期稳产,对孔洞型和孔隙型储层增大生产压差或进行压裂和酸化等工艺措施以释放储层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气藏 栖霞组 碳酸盐岩 渗流机制 缝洞结构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深海油气藏储量评估中针对不确定性的可靠技术选择与应用
13
作者 何晨毓 肖玉茹 +1 位作者 黄学斌 刘丽琼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174,共9页
对于新领域和复杂类型油气藏,储量评估关键参数的确定意义重大,也是勘探开发的难点和重点,建立可靠技术开展储量评估是目前国际主流做法,但国内强调勘探开发主体技术却少有关于储量评估可靠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国内石油公司不断在近万米... 对于新领域和复杂类型油气藏,储量评估关键参数的确定意义重大,也是勘探开发的难点和重点,建立可靠技术开展储量评估是目前国际主流做法,但国内强调勘探开发主体技术却少有关于储量评估可靠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国内石油公司不断在近万米深层和水深超过500m海域取得重大油气突破,在勘探评价阶段发现的超深层大型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和深海油气藏储量评估面临资料有限、投资约束和井控程度低等问题,如何选择或建立可靠技术开展储量评估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从可靠技术的定义和适用性出发,重点针对深海和深地油气藏勘探投资大、不能大面积部署探井,以及深地和深海油气藏储量评估过程中的复杂性、特殊性及不确定性,开展可靠技术在储量评估关键参数选取中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研究,通过典型案例解剖认为,深海油气藏地震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直接烃指标(DHI)和压力系统法等可靠技术可识别油气藏的油水界面,4个区块验证成功率高达92%,应用该技术降低了勘探评价阶段的投资及开发风险。深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利用地震敏感属性分析技术确定含油气边界和含油气面积,该技术通过钻井放空漏失、测井解释结果和生产动态等证实储层预测的可靠性较高,地震储层预测与实钻吻合率达84%,从而使储量评估结果更加接近油藏实际,确保了少井情况下储量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同时也推动了可靠技术在储量评估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技术 深海油气藏 深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 储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丝球焊近壁键合技术
14
作者 张路非 晏海超 +2 位作者 李席安 何学东 夏念 《电子工艺技术》 2024年第2期29-32,36,共5页
在引线键合工艺应用中,由于球焊键合工艺具有键合方向灵活、键合速度快等优势,在半导体芯片的封装互联领域被广泛应用。针对金丝球焊键合工艺中的近壁键合问题进行了研究,从键合方式、劈刀设计两个方面进行优化、改进,制定了两种不同的... 在引线键合工艺应用中,由于球焊键合工艺具有键合方向灵活、键合速度快等优势,在半导体芯片的封装互联领域被广泛应用。针对金丝球焊键合工艺中的近壁键合问题进行了研究,从键合方式、劈刀设计两个方面进行优化、改进,制定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分析了两种方案的应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线键合 金丝球焊 近壁键合 深腔键合 复合键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深腔结构的刚挠结合板制作方法探讨
15
作者 杨磊磊 王美平 +1 位作者 杨凌云 杨耀 《印制电路信息》 2024年第3期36-39,共4页
印制电路板(PCB)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成更多的功能模块,因此有一种相应的深腔设计。但深腔制作存在深度控制精度差、工艺流程复杂及制作难度高等问题。以一种具有深腔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模组刚挠结合板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析关... 印制电路板(PCB)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成更多的功能模块,因此有一种相应的深腔设计。但深腔制作存在深度控制精度差、工艺流程复杂及制作难度高等问题。以一种具有深腔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模组刚挠结合板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析关键制程工艺、关键控制点,以及对比不同工艺优缺点的方式,对深腔结构的制作难点进行分析,重点介绍了深腔加工的关键制作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腔 加工 流程设计 刚挠结合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功能性充填基础理论与应用探索 被引量:53
16
作者 刘浪 辛杰 +4 位作者 张波 张小艳 王美 邱华富 陈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811-1820,共10页
从充填材料性能的角度将充填技术演进历程划分为体积性充填、结构性充填和功能性充填三个阶段。提出矿山功能性充填的学术理念,在实现传统充填效能的同时,兼顾载冷、蓄热、储能、防渗及防辐射等拓展功能,应对深地开采高应力、高井温和... 从充填材料性能的角度将充填技术演进历程划分为体积性充填、结构性充填和功能性充填三个阶段。提出矿山功能性充填的学术理念,在实现传统充填效能的同时,兼顾载冷、蓄热、储能、防渗及防辐射等拓展功能,应对深地开采高应力、高井温和多空区等复杂环境难题及充填高成本问题。首先,给出了矿山功能性充填材料及技术的科学定义,建立了功能性充填材料的概念模型;然后,根据充填材料实现功能不同,将充填技术分为载冷/蓄冷功能性充填、蓄热/释热功能性充填和储库式功能性充填三种基本类别,分别从概念、功能及基本原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论述。矿山功能性充填材料及技术的应用与探索将进一步革新充填采矿技术,对深地矿床-地热协同开采、井下空区再利用及战略能源储备等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开采 功能性充填 载冷/蓄冷 蓄热/释热 储库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亚声速射弹垂直入水的流体与固体耦合数值计算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胡明勇 张志宏 +1 位作者 刘巨斌 孟庆昌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0-568,共9页
基于多物质的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拉格朗日流体与固体耦合算法,考虑水的可压缩性,建立了低亚声速射弹垂直入水的流体与固体耦合计算模型。对低亚声速射弹入水时空泡、流场与弹道间的多介质耦合问题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入水条件下... 基于多物质的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拉格朗日流体与固体耦合算法,考虑水的可压缩性,建立了低亚声速射弹垂直入水的流体与固体耦合计算模型。对低亚声速射弹入水时空泡、流场与弹道间的多介质耦合问题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入水条件下入水深度、速度变化曲线和空泡面闭合、空泡深闭合时间。模拟了高速射弹入水后的空泡演化过程,得到了射弹初始入水速度对空泡面、空泡深闭合时间的影响规律以及射弹加速度、应力、应变响应。将阻力系数数值计算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吻合良好,表明该数值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弹 入水 流体与固体耦合 空泡面闭合 空泡深闭合 阻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孔爆破条件下岩体软弱夹层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继春 宋小林 +1 位作者 郭学彬 肖正学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7-81,共5页
利用有限元LS-DYNA3D程序,分析深孔爆破时岩体中软弱层内的爆腔半径随软弱层厚度、倾角、炮孔直径、装药量和装药量长径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软弱层厚度≥5 cm时,爆腔形状近似为圆柱形;软弱层厚度不变时,爆腔半径随炮孔直径和装药量... 利用有限元LS-DYNA3D程序,分析深孔爆破时岩体中软弱层内的爆腔半径随软弱层厚度、倾角、炮孔直径、装药量和装药量长径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软弱层厚度≥5 cm时,爆腔形状近似为圆柱形;软弱层厚度不变时,爆腔半径随炮孔直径和装药量的增加呈幂函数规律增加;在相同炮孔直径和装药量条件下,爆腔半径随软弱层厚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且增幅逐渐减小;爆腔相对半径随装药量长径比的增大而增大;爆腔半径随软弱层与炮孔轴线夹角(锐角)的减小而减小,且减幅逐渐减小,但软弱层垂直于其中性面的位移却随之增加,夹角为50°时该位移达10 cm;在装药段长度内,软弱层位置对爆腔的形状和尺寸的影响很小,爆腔半径的最大相对变化仅为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孔爆破 爆腔 软弱层 变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采场大规模垮塌三维探测及可视化计算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晓明 罗周全 +2 位作者 孟稳权 张保 王国焘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8-163,共6页
运用空区激光探测系统(CMS)和大型矿床三维软件Surpac等数字化工具,结合冬瓜山铜矿深井采场垮塌区实际,研究一种新颖的大规模采场垮塌区综合信息可视化计算方法。采用CMS对采场垮塌区进行三维探测,获取垮塌区相关信息,并以垮塌区实测数... 运用空区激光探测系统(CMS)和大型矿床三维软件Surpac等数字化工具,结合冬瓜山铜矿深井采场垮塌区实际,研究一种新颖的大规模采场垮塌区综合信息可视化计算方法。采用CMS对采场垮塌区进行三维探测,获取垮塌区相关信息,并以垮塌区实测数据为基础,运用Surpac构建起垮塌区三维可视化模型,准确获取采场垮塌区三维形态和实际边界;运用采场设计资料建立采场底部结构、回采设计单元及矿堆三维模型,通过模型间的布尔运算,准确计算垮塌区体积、顶板暴露面积及存留矿量等综合信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有效地实现大规模采场垮塌区综合信息的可视化计算;计算获得的采场垮塌区信息可靠,为矿山准确掌握垮塌区现状,制定治理及回收垮塌区周围矿体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空区探测系统 垮塌区 三维模型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壁深腔件部分阴模充液成形技术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郎利辉 许诺 +3 位作者 王永铭 袁超 徐应强 杨志恒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共6页
充液成形技术能有效解决复杂零件的成形问题.针对某飞机薄壁深腔蒙皮常规拉深成形需要多道次成形、成形质量差的问题,通过分析充液成形过程中易出现的失稳,设计了带部分阴模的一模两件充液成形的技术方案.结合数值模拟,对薄壁深腔件充... 充液成形技术能有效解决复杂零件的成形问题.针对某飞机薄壁深腔蒙皮常规拉深成形需要多道次成形、成形质量差的问题,通过分析充液成形过程中易出现的失稳,设计了带部分阴模的一模两件充液成形的技术方案.结合数值模拟,对薄壁深腔件充液成形过程中出现的悬空区失稳形式进行了研究,优化了液室压力加载曲线、压边间隙、初始反胀压力等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薄壁深腔件在带部分阴模的一模两件的工艺方案下,能有效避免悬空区的起皱,同时改善了一模一件补充段的破裂问题,提高了零件成形极限和壁厚分布的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深腔件 充液成形 一模两件 部分阴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