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立法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康兰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122-126,共5页
我国民族地区的环保事业在经历了上世纪的立法井喷式发展后,环保法律法规的立法现状已经能够满足当前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的实际需求。但是,经历了数十载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环保法规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本身得不到认... 我国民族地区的环保事业在经历了上世纪的立法井喷式发展后,环保法律法规的立法现状已经能够满足当前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的实际需求。但是,经历了数十载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环保法规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本身得不到认同和理解,导致了法律的难以落实和执行时候出现了种种阻力,最终导致了法律法规被束之高阁,极大地浪费了立法资源,不利于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开展。对于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的立法模式的现状进行反思的意义在于能够关注民族地区环保法治建设的场景式考量,立足于民族地区环保事业的特殊性和实效性,推动民族地区环保法治建设的融合与吸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环保法治 立法模式 场景式融合 商谈立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机制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宋才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151,共9页
民族地区多处于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生物资源最富集、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区域,也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高发区域,需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根基,完善地方... 民族地区多处于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生物资源最富集、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区域,也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高发区域,需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根基,完善地方法规体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根本,“合宪性法规审查”是确保地方立法质量的法治举措。《生态环境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制了“生态红线”,必须用综合行政联合执法举措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规范以协商救济为核心的生态环保约谈机制。需要用最严厉的执法司法手段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制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条例,实施刑事制裁、民事赔偿与生态补偿三位一体环境修复责任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实施全过程都要接受“合宪性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红线 民族地区 综合行政执法 法治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