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野螟不同危害级别对白木香叶绿素的影响
1
作者 陈琳 陈飞飞 +3 位作者 黄川腾 林玲 杨小丽 董晓娜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2期38-39,50,共3页
[目的]了解受黄野螟不同级别危害时对白木香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海南海口云龙研究基地白木香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年的调查,掌握黄野螟的危害特点,并于虫害盛发期对顶部叶片叶绿素SPAD值进行了测定。[结果]黄野螟危害具有发生... [目的]了解受黄野螟不同级别危害时对白木香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海南海口云龙研究基地白木香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年的调查,掌握黄野螟的危害特点,并于虫害盛发期对顶部叶片叶绿素SPAD值进行了测定。[结果]黄野螟危害具有发生面广、虫口密度大的特点,危害高峰期为3—4月和10—12月;健康叶片与不同虫害级别的白木香的叶绿素含量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受害级别的升高,叶绿素含量下降。[结论]该研究为白木香黄野螟的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黄野螟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香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55
2
作者 段宙位 李维国 +3 位作者 窦志浩 谢辉 何艾 史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50,共6页
以沉香叶为原料,采用溶剂浸提的方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 以沉香叶为原料,采用溶剂浸提的方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法和铁氰化钾还原法测定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液料比为自变量,以黄酮类化合物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沉香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优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温度60℃、液料比20∶1(m L/g)、提取时间3 h,在此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的得率为2.88%(m/m)。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沉香叶黄酮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能力,其半数有效质量浓度值分别为(1.14±0.08)mg/m L和(0.23±0.01)m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叶 黄酮类化合物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香叶抗肿瘤活性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6
3
作者 王红刚 周敏华 +1 位作者 路晶晶 余伯阳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5,共5页
在抗肿瘤活性部位筛选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沉香属白木香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其中所分得化合物的结构。从该植物中共分得10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洋芹素-7,4′-二甲醚(1)、木犀草素-7,3′,... 在抗肿瘤活性部位筛选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沉香属白木香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其中所分得化合物的结构。从该植物中共分得10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洋芹素-7,4′-二甲醚(1)、木犀草素-7,3′,4′-三甲醚(2)、木犀草素-7,4′-二甲醚(3)、芫花素(4)、木犀草素(5)、羟基芫花素(6)、2-O-α-L-鼠李糖-4,6,4′-三羟基二苯甲酮(7)、对羟基苯甲酸(8)、β-胡萝卜苷(9)、7α-羟基-β-谷甾醇(10)。化合物7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6及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沉香叶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香GC-MS指纹图谱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锦玲 梅文莉 +2 位作者 董文化 李薇 戴好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65-1770,共6页
目的建立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的GC-MS指纹图谱,并进行分析。方法分析采用HP-5MS色谱柱;载气He;进样量1.0μL;离子源温度230℃;四极杆温度150℃;质量扫描范围m/z 29~500。结果 10批样品中检测到90个色谱峰,鉴定出75种成... 目的建立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的GC-MS指纹图谱,并进行分析。方法分析采用HP-5MS色谱柱;载气He;进样量1.0μL;离子源温度230℃;四极杆温度150℃;质量扫描范围m/z 29~500。结果 10批样品中检测到90个色谱峰,鉴定出75种成分,其中共有成分11种。GC-MS指纹图谱可分成倍半萜类区间和色酮类区间,相似度0.48~0.92。R2为0.67时,样品可分为2类;R2为0.82时,样品可分为3类。利用建立的指纹图谱对2批整树结香法所产的沉香和2批未知样品进行分析。发现2批整树结香法所产沉香中化合物的类型更接近于黄熟香,色酮类成分含有量明显高于倍半萜类成分。2批未知样品分别加入了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和沉香提取物。结论GC-MS指纹图谱能快速检测沉香中挥发性成分,并可用于真伪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GC-MS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树干中的黄酮类成分 被引量:19
5
作者 彭可 梅文莉 +1 位作者 吴娇 戴好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7-100,共4页
从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树干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洋芹素-7,4'-二甲醚(1)、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2)、木犀草素-7,4'-二甲醚(3)、芫花素(4)和4'... 从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树干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洋芹素-7,4'-二甲醚(1)、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2)、木犀草素-7,4'-二甲醚(3)、芫花素(4)和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树干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树干 黄酮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贾文杰 李恩香 +1 位作者 杨柏云 刘东晓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9-164,共6页
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木香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其中广东茂名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白木香居群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 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木香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其中广东茂名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白木香居群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GST=0.4425,表明居群内遗传分化大于居群间的分化。UPGMA聚类分析表明白木香分化为两个谱系,其中谱系Ⅰ由广东、福建、海南的5居群组成,谱系Ⅱ由广西、云南的3个居群组成。居群间的基因交流受到阻碍(Nm=0.6633<1),阻碍主要产生于两个谱系间,而谱系内部的居群间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基因交流频繁(Nm分别为1.4382和1.2333),谱系分化的原因主要是地理因素,两谱系交界处有云开山脉等形成的天然屏障,阻碍物种的扩展和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ISSR 遗传多样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素对土沉香幼苗根系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贾晓红 周再知 +3 位作者 马华明 梁坤南 黄桂华 余雪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0-664,共5页
采用营养液培养法,以土沉香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在缺乏9种营养元素(即-N、-P、-K、-Ca、-Mg、-Fe、-Mn、-B、-Zn)环境条件下,苗木的根系生长、根系活力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与全素对照相比,不同缺素处理下的... 采用营养液培养法,以土沉香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在缺乏9种营养元素(即-N、-P、-K、-Ca、-Mg、-Fe、-Mn、-B、-Zn)环境条件下,苗木的根系生长、根系活力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与全素对照相比,不同缺素处理下的土沉香幼苗根系生物量值和根系活力显著下降,其中,-Ca和-K处理影响最显著,其次为-Fe处理;(2)不同缺素处理稳态荧光产量(Ft),光适应时最大荧光(Fm′),叶绿体光系统II(PSⅡ)在部分反应中心关闭下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非循环电子传输速率(ETR),光下最小荧光(Fo′)以及潜在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值与CK处理差异显著,其中,-P处理Ft值最小,Fe和P元素对Fm′抑制最明显,-Fe处理对Yield值影响最大,-Mg处理的ETR值最小,-Fe处理抑制Fo′值最明显,-P处理抑制Fv/Fm值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沉香 缺素 根系生物量 根系活力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被引量:8
8
作者 张秀环 梅文莉 +2 位作者 陈苹 邓媛元 戴好富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6-10,共5页
从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木质部的树脂形成部位和健康部位中共分离获得42株内生真菌,经初步鉴定,产孢的33株分属于3目4科7属,其余未产孢的9株暂归为无孢菌群。采用杯碟法和MTT法分别测定了各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3种病原菌... 从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木质部的树脂形成部位和健康部位中共分离获得42株内生真菌,经初步鉴定,产孢的33株分属于3目4科7属,其余未产孢的9株暂归为无孢菌群。采用杯碟法和MTT法分别测定了各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3种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和2种肿瘤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白木香木质部健康部位内生真菌以枝顶孢霉属为优势属,而树脂形成部位的内生真菌种类比健康部位要多,且以青霉属为优势属。其中26株至少能抑制一种指示菌,占总数的61.9%;7株对指示瘤株具有细胞毒活性,占总数的16.7%。抑菌活性菌株主要分布在枝顶孢霉属和青霉属。枝顶孢霉属菌株抑菌活性较强,其抗菌活性成分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内生真菌 分离 鉴定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沉香幼苗炭疽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9
作者 廖旺姣 邹东霞 +3 位作者 黄华艳 罗辑 赵程劼 吴耀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分离、鉴定土沉香幼苗炭疽病病原,为有效防治土沉香炭疽病提供病原学基础。【方法】从土沉香苗圃采集炭疽病样本,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以伤口接种法接种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并以形态学结合病原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 【目的】分离、鉴定土沉香幼苗炭疽病病原,为有效防治土沉香炭疽病提供病原学基础。【方法】从土沉香苗圃采集炭疽病样本,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以伤口接种法接种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并以形态学结合病原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TUB2)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分子系统学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分离获得的AC01菌株在PDA培养基上25℃暗培养7 d后,其菌落呈圆形,初为白色或灰白色,后期渐变成灰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圆柱状,光滑,两端钝圆或一端稍尖,平均大小为(17.09±1.11)μm×(5.26±0.55)μm,分生孢子附着胞浅褐色,近椭圆形,边缘光滑完整,平均大小为(6.72±0.77)μm×(5.45±0.68)μm;病原菌ITS、TUB2和GPDH 3个基因联合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AC01菌株与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模式菌株聚在同一进化分支上。【结论】根据形态特征结合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确定AC01菌株为核果炭疽菌(C.fructicola),是国内首次在土沉香上发现该菌引起炭疽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沉香 炭疽病 病原菌鉴定 核果炭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素对土沉香幼苗生长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贾晓红 周再知 +2 位作者 梁坤南 余雪标 张金浩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5,共6页
采用温室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幼苗在9种营养元素(即氮、磷、钾、钙、镁、铁、锰、硼、锌)缺乏的条件下,叶片表型特征、苗木生长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缺素处理均对土沉香... 采用温室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幼苗在9种营养元素(即氮、磷、钾、钙、镁、铁、锰、硼、锌)缺乏的条件下,叶片表型特征、苗木生长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缺素处理均对土沉香幼苗叶片表型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叶片发黄、叶脉突出,出现锈斑及坏死现象,植株长势较弱,症状出现最快的是缺氮、缺钾和缺铁处理;(2)9种缺素处理土沉香幼苗的苗高、地径、各部分生物量均低于全素处理(对照),其中主要限制元素是氮和铁;(3)9种缺素处理的根、茎、叶生物量比显著低于对照,减少量分别为0.06-0.44 g·g-1、0.02-0.08g·g-1和0.05-0.48 g·g-1;(4)在缺素条件下,土沉香幼苗的叶片解剖结构有一定的变异,尽管组织排列顺序未发生变化,但构成组织的细胞形状各异,排列比较疏松.缺素处理中,对叶片解剖结构影响最大是缺硼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沉香 缺素 形态特征 生长 叶片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A14的挥发性成分及其抗菌活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彭可 梅文莉 +1 位作者 吴娇 戴好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1期85-88,共4页
通过溶剂萃取法提取白木香内生真菌A14(Aspergillus sp.)的挥发油,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分别测定了其对3种人体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A14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 通过溶剂萃取法提取白木香内生真菌A14(Aspergillus sp.)的挥发油,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分别测定了其对3种人体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A14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MRSA)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均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应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了内生真菌A14挥发油的14个化学成分,显示蜂蜜曲菌素是其中的主要成分,占挥发油峰面积的9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曲霉 内生真菌 挥发油 抗菌活性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香内生真菌分离鉴定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乃宪 徐尔尼 +2 位作者 幸锋 徐颖宣 刘东晓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X期19-21,共3页
从中药沉香木块中分离纯化得到7株内生真菌,通过在白木香树上人工打孔接入内生真菌,经结香实验,初步筛选出了对人工结香效果明显的Aq2、Aq3、Aq5b 3株菌,经鉴定这3株菌分别属于半知菌亚门的束丝菌属(Ozonium LK.ex.Fr)、刺茎点霉属(Chae... 从中药沉香木块中分离纯化得到7株内生真菌,通过在白木香树上人工打孔接入内生真菌,经结香实验,初步筛选出了对人工结香效果明显的Aq2、Aq3、Aq5b 3株菌,经鉴定这3株菌分别属于半知菌亚门的束丝菌属(Ozonium LK.ex.Fr)、刺茎点霉属(Chaetophoma Cke)、葡萄孢属(Botrytis Pers.ex F.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内生真菌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种子贮藏过程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冬 李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5556-5560,共5页
采用硅胶常温和湿沙低温贮藏方法对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种子进行贮藏生理研究,测定白木香种子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硅胶常温和湿沙低温两种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茂名和中山两产地白木香种... 采用硅胶常温和湿沙低温贮藏方法对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种子进行贮藏生理研究,测定白木香种子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硅胶常温和湿沙低温两种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茂名和中山两产地白木香种子的含水量、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和粗脂肪含量均发生一定变化,种子发芽率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但在相同贮藏时间内湿沙低温贮藏组白木香种子的发芽率显著高于硅胶常温贮藏组,说明湿沙低温贮藏环境更有利于维持白木香种子活力,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 )gilg] 种子 硅胶常温贮藏 湿沙低温贮藏 生理生化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基因组DNA的提取及ISSR反应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贾文杰 李恩香 +1 位作者 杨柏云 刘东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0365-10367,10370,共4页
[目的]以白木香为试验材料,研究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并优化ISSR-PCR反应体系。[方法]利用快速提取仪和微量液氮法提取DNA,并对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单因素筛选。[结果]微量液氮法提取的DNA质量好于快速提取仪,但2种方法得到的DNA对后... [目的]以白木香为试验材料,研究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并优化ISSR-PCR反应体系。[方法]利用快速提取仪和微量液氮法提取DNA,并对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单因素筛选。[结果]微量液氮法提取的DNA质量好于快速提取仪,但2种方法得到的DNA对后续ISSR研究没有明显的差异。同时,建立了最适的白木香ISSR-PCR体系,即25出PCR反应体积中,1×PCR buffer,2.0mmol/LMgCl2,4ng/ul模板DNA,200umol/LaNTes,1.1 U Taq DNA聚合酶,0.4umol/L引物。最佳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然后进行45个循环,94℃变性45s,复性温度根据各引物的TM值略低1—2℃,45s,72℃延伸75s,循环结束后72℃延伸7min。[结论]优化系统的建立为进一步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白木香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DNA提取 ISSR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叶解剖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树思 唐为萍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1-295,共5页
用石蜡切片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白木香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白木香叶为典型的异面叶,但同时还表现出许多旱生形态。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厚。上表皮角质膜一般较下表皮角质膜厚1μm,... 用石蜡切片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白木香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白木香叶为典型的异面叶,但同时还表现出许多旱生形态。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厚。上表皮角质膜一般较下表皮角质膜厚1μm,下表皮上零星分布着单细胞表皮毛。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上,微下陷,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叶肉组织发达,其间分布着较多的长方晶体,其细胞长轴与表皮垂直。栅栏组织由1-2层排列整齐的圆柱形细胞组成。栅栏组织的外层细胞转化为异细胞,海绵组织内具有一层由异细胞组成的下皮层;横切面上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为13∶。主脉发达,有异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具双生韧皮部。叶内具有发达的木质部外纤维。这些特征与旱生环境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药用植物 叶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香叶中芒果苷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6
16
作者 帅欧 林励 +1 位作者 汪科元 林芳花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104,共4页
以沉香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乙醇浓度、液固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芒果苷提取率的影响,并以提取率为评价指标,优化提取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沉香叶中芒果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体积分数70%的乙醇,液固比20,提取温... 以沉香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乙醇浓度、液固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芒果苷提取率的影响,并以提取率为评价指标,优化提取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沉香叶中芒果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体积分数70%的乙醇,液固比20,提取温度90℃,回流提取2次,每次1h。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芒果苷得率达3.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叶 芒果苷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愈伤组织与叶片DNA快速提取方法的确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志晖 赵文婷 +4 位作者 张争 徐艳红 金钺 杨云 魏建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4期4194-4196,共3页
[目的]确定白木香愈伤组织与叶片DNA的快速提取方法。[方法]用TE、ES1、ES2 3种提取液及相应的方法提取叶片和愈伤组织总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提取产物,通过普通PCR及荧光定量PCR检查DNA的可用性,并将PCR产物经克隆测序验证。[结... [目的]确定白木香愈伤组织与叶片DNA的快速提取方法。[方法]用TE、ES1、ES2 3种提取液及相应的方法提取叶片和愈伤组织总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提取产物,通过普通PCR及荧光定量PCR检查DNA的可用性,并将PCR产物经克隆测序验证。[结果]ES1法提取的叶片和愈伤DNA条带清晰,纯度较高;普通PCR和荧光定量PCR可扩增出200和600 bp左右的目的条带。ES2法提取液电泳不能检测到DNA条带,但PCR可扩增出愈伤组织200 bp左右目的条带。TE法得到的提取液检测不到DNA条带且PCR不能得到目的条带。[结论]ES1提取液及相应的提取方法可用于白木香愈伤和叶片DNA高通量快速提取,为沉香属植物种质研究和分子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南药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 gilg] DNA快速提取 沉香 叶片 愈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伟 倪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15948-15949,15951,共3页
[目的]研究白木香叶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化学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分离白木香叶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联用仪对白木香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量。[结果]结果共鉴定出48个化学成分,主... [目的]研究白木香叶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化学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分离白木香叶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联用仪对白木香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量。[结果]结果共鉴定出48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9-二十六烯(4.17%)、N′-羟基-4-(三氟甲基)吡啶-3-甲酰胺(3.95%)、二十八烷(3.76%)、二十四烷(3.50%)、二十二烷(3.32%)、1-碘十六烷(2.82%)、4,6-二甲基十二烷(2.76%)和1-溴二十二烷(2.58%)。[结论]该研究为白木香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叶[(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含土沉香风水林的群落学特征及其保护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报著 张方秋 +3 位作者 李镇魁 王冉 潘文 王裕霞 《广东林业科技》 2011年第2期15-21,共7页
在含土沉香的广州市萝岗区风水林(村边次生常绿阔叶林)设样方进行调查,分析其组成和结构特征。在800 m2样地内有维管植物70种,隶属于39科60属,以热带分布科和属占优势;优势科有茜草科、樟科和大戟科等,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3... 在含土沉香的广州市萝岗区风水林(村边次生常绿阔叶林)设样方进行调查,分析其组成和结构特征。在800 m2样地内有维管植物70种,隶属于39科60属,以热带分布科和属占优势;优势科有茜草科、樟科和大戟科等,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3个亚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层间植物丰富。乔木层第1亚层木荷重要值最大,黄果厚壳桂次之,该群落命名为木荷+黄果厚壳桂+黄杞群落(Schima su-perba+Cryptocarya concinna+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 Community)。生活型以中、小高位芽为主,叶型以中、小革质单叶为主;种群频度分布规律为A>B>C>E,属于A级的种类占优势;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以小径级为主,只要环境合适,自身具有较强的更新能力;样方内部分植株侧根或树枝遭人为砍伐,树干被砍伤,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土沉香是广东省地道药材的"十大广药"之一,建议在广州市有野生土沉香生长的植物群落,设立自然保护小区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沉香 群落学特征 保护 珍稀濒危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香叶粉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金华 陈厚乾 +2 位作者 余仲贤 周元圆 宁国信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6-38,42,共4页
为研究沉香叶粉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本试验选择400只30日龄健康活泼、体重相近的广西灵山土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未添加沉香叶粉的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 为研究沉香叶粉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本试验选择400只30日龄健康活泼、体重相近的广西灵山土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未添加沉香叶粉的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1.5%、2.0%的沉香叶粉,正式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0.5%~2.0%沉香叶粉能够提高肉鸡的成活率、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日粮中的粗蛋白质、钙、磷的表观消化率,其中以添加2%的沉香叶粉效果最显著(P<0.05),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7.50%、26.01%、64.19%、5.56%、7.29%、9.54%、27.22%、16.24%、25.77%、26.64%、26.54%。(2)日粮中添加0.5%~2.0%沉香叶粉能够降低肉鸡的料重比和腹脂率,其中以添加2%的沉香叶粉效果最显著(P<0.05),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23.53%和15.29%。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沉香叶粉0.5%~2.0%能够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日粮养分消化率,其中以添加2%的沉香叶粉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叶 肉鸡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养分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