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深学生对统编历史教材知识的理解
1
作者 吴波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8,共8页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重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利用具体形象的材料、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史与论的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开展高级学习,可以使学生进入历史的氛围之中,增强感...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重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利用具体形象的材料、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史与论的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开展高级学习,可以使学生进入历史的氛围之中,增强感性体验,整体把握所学知识,强化证据意识,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历史 统编历史教材 知识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使用研究——以《汉法翻译教程》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刘云虹 曹丹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9,共11页
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始终是翻译教育领域的核心课题。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加强教材建设。“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定位明确、理念新颖、设计科学,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有力支撑。如何科学使... 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始终是翻译教育领域的核心课题。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加强教材建设。“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定位明确、理念新颖、设计科学,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有力支撑。如何科学使用该系列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育人作用,无疑是当下翻译人才培养中应着力探究的问题。本文以《汉法翻译教程》为例,从注重价值引领、把握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及注重翻译能力提升、实施分析—探究—互动三位一体式教学等方面对“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的使用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人才培养 教材使用 “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 汉法翻译教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本体视域下中学地理教科书科学概念的多重理解与结构化教学 被引量:1
3
作者 梁秀华 王向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0,共9页
学科本体是关于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本质追问和系统认知。中学地理教科书承担着精准言说地理学科本体的核心功能,当中的科学概念大多是以契合学科内在规定性的方式而出现的。学科本体导引着教材的使用者从本原性、联结性和实... 学科本体是关于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本质追问和系统认知。中学地理教科书承担着精准言说地理学科本体的核心功能,当中的科学概念大多是以契合学科内在规定性的方式而出现的。学科本体导引着教材的使用者从本原性、联结性和实践性三方面对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的科学概念进行多重理解,并通过筑牢科学概念的内部联结、外部联结和系统联结来实现针对教科书科学概念的结构化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概念 地理教科书 学科本体 学科理解 结构化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哲学诠释学的教科书理解
4
作者 何亮 李如密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35,共7页
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教科书理解实现了从文本理解到自我理解的本体论转向。具体表现为:教科书理解目标从文本到自我转变、理解取向从“正确理解”到“理解的历史性”转变、理解方式从单向阅读到双向对话转变以及理解结构从封闭到开放转... 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教科书理解实现了从文本理解到自我理解的本体论转向。具体表现为:教科书理解目标从文本到自我转变、理解取向从“正确理解”到“理解的历史性”转变、理解方式从单向阅读到双向对话转变以及理解结构从封闭到开放转变。以哲学诠释学视角进行教科书理解的优势在于,立足诠释循环,增强理解的深刻性;强调对话交往,确保文本理解的有序性;面向意义筹划,提供自我塑造的可能性。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教科书理解需要以文本理解为基点、以自我反思为中介、以对话交流为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理解 哲学诠释学 自我理解 文本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教科书内容的不确定性及其理解 被引量:8
5
作者 李金云 李胜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0-75,共6页
语文教科书内容的不确定性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文本意义的复杂性、教学文本的特殊性、语文学科知识的默会性、言语知识获得的反复性以及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等,是形成语文教科书内容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语文教科书内容的不确定性决定... 语文教科书内容的不确定性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文本意义的复杂性、教学文本的特殊性、语文学科知识的默会性、言语知识获得的反复性以及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等,是形成语文教科书内容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语文教科书内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语文教科书的多元功能,重视语文教科书内容的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其确定性,而是表明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并处理好语文教科书内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合理有效地发挥语文教科书不可限量的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 语文教科书内容 表现 原因 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教材理解:概念、类型及转向 被引量:7
6
作者 申大魁 田建荣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5-58,共4页
教师教材理解是课程理解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师教材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以及教材观,对教材意义的解读过程。从意义创生的角度,教师教材理解可分为意义复原式教材理解和意... 教师教材理解是课程理解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师教材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以及教材观,对教材意义的解读过程。从意义创生的角度,教师教材理解可分为意义复原式教材理解和意义创生式教材理解。从意义复原式转向意义创生式是教师教材理解的应然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材理解 意义复原式教材理解 意义创生式教材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教材理解标准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4
7
作者 申大魁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5期60-64,共5页
以理解理论为理论视域,考虑学科性质和教师教材理解活动的性质等,可以从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需要两个方面建构教师教材理解标准体系。该体系涵盖2个领域、6个维度共21项指标。2个领域分别是教师教材理解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和教师教材... 以理解理论为理论视域,考虑学科性质和教师教材理解活动的性质等,可以从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需要两个方面建构教师教材理解标准体系。该体系涵盖2个领域、6个维度共21项指标。2个领域分别是教师教材理解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和教师教材理解与学生需要的适切性,6个领域分别是教师教材理解与学科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适切性、教师教材理解与学科课程目标的适切性、教师教材理解与学科内容标准的适切性、教师教材理解与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切性、教师教材理解与学生生活经验的适切性、教师教材理解与学生已有经验的适切性。教师教材理解标准体系的构建,对于完善教师教材理解理论体系、解决教师教材理解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教材理解水平以及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材理解 教师教材理解标准体系 适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的教材转化能力及其实现 被引量:7
8
作者 吴小鸥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24,共7页
教师既是教材意义的诠释者,也是创造者。教师的教材转化能力不仅蕴含着教师积极参与的、富有共性的“原理性知识”,更彰显了教师个人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性知识”,是一个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生长点。教师的教材... 教师既是教材意义的诠释者,也是创造者。教师的教材转化能力不仅蕴含着教师积极参与的、富有共性的“原理性知识”,更彰显了教师个人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性知识”,是一个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生长点。教师的教材转化能力表现为内化、活化、教化三个方面的能力,即教师将教育学立场的公共知识转化为教师主体知识、将静态的课文内容转化为实践性的情境意义、将凝练的人类智慧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表达。教师通过教材转化自觉地将自身经验结构向着调整或改组开放,保持着对教育意义的探寻,这正是教师专业自主性的鲜明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教材转化 教材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教科书知识的基本特征和认识向度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连照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47,共6页
数字教科书知识的选择是有限开放性与无限整全性的统一;数字教科书知识的系统性意味着数字教科书知识建构的逻辑性和培养目标的连贯性。严肃对待教科书知识的社会意义与时代旨趣,以教科书知识规范社会发展,这一点不应受任何技术形式挟制... 数字教科书知识的选择是有限开放性与无限整全性的统一;数字教科书知识的系统性意味着数字教科书知识建构的逻辑性和培养目标的连贯性。严肃对待教科书知识的社会意义与时代旨趣,以教科书知识规范社会发展,这一点不应受任何技术形式挟制;从终身教育角度思考网络信息与教科书知识的区别,开放地接受、智慧地处理,共同促进个体完善和社会发展;关注教科书知识的"域"和"境况值",以其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拓展人类精神发展的可能与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教科书知识 基本特征 认识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涧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9-85,共7页
中国大陆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渗透在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中。在中学语文领域,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国际理解教育的字样,但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贯穿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语文教科书的设计和选文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追求,综合性学习活动实... 中国大陆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渗透在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中。在中学语文领域,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国际理解教育的字样,但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贯穿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语文教科书的设计和选文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追求,综合性学习活动实现了语文实践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结合。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有着多方面的契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今后继续加大实施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 中学语文 教科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教材理解何以可能——哲学解释学视角 被引量:5
11
作者 申大魁 刘峰贵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60-64,共5页
对教师教材理解何以可能的探究,是教师教材理解活动的关键。借鉴伽达默尔关于理解何以可能问题的研究,教师前见、完满性先把握、时间距离、语言、教师视域和解释学循环共同构成了教师教材理解的条件。
关键词 教师教材理解 哲学解释学 教师前见 完满性先把握 时间距离 语言 教师视域 解释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之“时”:谈时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10
12
作者 马曙慧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9-105,共7页
对历史学习而言,关于时间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必要的学科思维能力,是历史理解和历史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应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得到重视。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虽然注意时间因素在历史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的时代先后和发... 对历史学习而言,关于时间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必要的学科思维能力,是历史理解和历史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应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得到重视。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虽然注意时间因素在历史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的时代先后和发展脉络,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但始终没有将关于时间的思维能力明确作为一项能力培养目标,也没有完整系统的概念界定。本文根据中外史论书籍,借鉴国外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习中的时间思维能力进行尝试性阐述,并对教科书如何培养时间思维能力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能力 中学历史教科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探析——符号互动论视角 被引量:2
13
作者 申大魁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4期52-56,共5页
将文本概念与符号互动理论及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相结合,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可以概括为教师与课程标准的互动、教师与教材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三个主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社会层次的课程转换为领悟层次的课程,将领悟的... 将文本概念与符号互动理论及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相结合,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可以概括为教师与课程标准的互动、教师与教材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三个主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社会层次的课程转换为领悟层次的课程,将领悟的课程转换为教学层次的课程,又将教学层次的课程转换为体验层次的课程,课程标准文本被转换为教材文本,教材文本被转换为教案文本,教案文本又被转换为课堂文本。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本转换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材理解 符号互动理论 课程标准 教材 学生 文本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知识范式下的教师解释之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光陆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9-103,共5页
随着后现代知识范式的确立,教师解释亦有重新“正名”之必要。教材理解和教学讲解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形成一个解释学循环。在后现代知识范式下,人们应从描述性、阐释性和规范性这三个方面对教师解释进行分析。教师解释要尊重... 随着后现代知识范式的确立,教师解释亦有重新“正名”之必要。教材理解和教学讲解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形成一个解释学循环。在后现代知识范式下,人们应从描述性、阐释性和规范性这三个方面对教师解释进行分析。教师解释要尊重知识的“原创性”,其适切模式是实践智慧而非技术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知识范式 教师解释 教材理解 教学讲解 解释学循环 实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的“理解当代中国”阿拉伯语系列教材编写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洪仪 柳文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91-101,共11页
进入新时代,我国阿拉伯语高等教育不仅要继续把阿拉伯世界介绍至国内,更为紧迫的是,要把中国介绍给阿拉伯世界。要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就必须首先理解当代中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是理解当代中国的权威读本。为推动该著作... 进入新时代,我国阿拉伯语高等教育不仅要继续把阿拉伯世界介绍至国内,更为紧迫的是,要把中国介绍给阿拉伯世界。要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就必须首先理解当代中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是理解当代中国的权威读本。为推动该著作多语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工作向纵深发展,“理解当代中国”阿拉伯语系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秉持系统安排、全面覆盖、融合学习、能力导向的原则,并强调各教材自身的特色,是阿拉伯语专业与时俱进、回应国家急需和时代之问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和完善外语类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理解当代中国 外语改革 教材编写 阿拉伯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科书的诠释:三重逻辑、现实困境与纾解之道 被引量:7
16
作者 林小鸽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2-48,共7页
教科书价值发挥的大小、使用效果的优劣依赖教科书主体的不断理解、解释、表达与创造,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对教科书的诠释。教科书的诠释遵循三重逻辑:知识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基础与依托、价值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立场与导向、教学逻辑是教... 教科书价值发挥的大小、使用效果的优劣依赖教科书主体的不断理解、解释、表达与创造,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对教科书的诠释。教科书的诠释遵循三重逻辑:知识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基础与依托、价值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立场与导向、教学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进路与旨归。当前,教科书诠释存在一定的误区:“文本复原”和“无限扩展”式的诠释、“低级红、高级黑”式的诠释、“娱乐至死”“上纲上线”式的诠释。纾解教科书诠释的困境,要从忠实和创生取向转向相互调试,实现对教科书诠释的价值引领;从教师理解走向主体对话,促进教科书诠释主体间的视域融合;从文本解读走向话语分析,构建规范的教科书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诠释 理解 教科书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的理论依据、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4
17
作者 罗燕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0,共6页
道德价值是教科书重要的内在价值,它不会自为实现,需要经由师生的理解来达成。哲学诠释学作为一门研究“理解”的系统性学说,为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撑。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可从理解循环、前结构反思、合理性偏见等维度加以... 道德价值是教科书重要的内在价值,它不会自为实现,需要经由师生的理解来达成。哲学诠释学作为一门研究“理解”的系统性学说,为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撑。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可从理解循环、前结构反思、合理性偏见等维度加以认识和把握。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的现实困境在于:师生述而不作的道德理解观导致主体搁置,对教科书道德价值的片面理解导致价值隐匿,对教科书道德价值的过度阐释致使价值膨胀。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共识的达成需要师生在对话中凸显理解主体的自主性,在视域融合中把握理解内容的整体性,在生命体验中寻求理解意义的适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 道德价值 理解 文本 视域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