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司资本信用与债权人利益保护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红霞 朱梦遥 +1 位作者 李继峥 江轩宇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10,共18页
本文利用非上市发债公司认缴和实缴资本数据,考察了资本信用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影响与作用路径。研究表明:公司资本信用显著提高了债权人利益保护水平,影响机制是降低潜在诉讼风险、缓解信息不对称及提高债权人对公司的信任程度。拓展... 本文利用非上市发债公司认缴和实缴资本数据,考察了资本信用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影响与作用路径。研究表明:公司资本信用显著提高了债权人利益保护水平,影响机制是降低潜在诉讼风险、缓解信息不对称及提高债权人对公司的信任程度。拓展性分析发现:当公司实缴比例高于20%或实缴期限小于5年时,资本信用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效果更显著;适当放松对高水平研发投入企业的实缴要求可以促进其良性发展;未实缴到位的瑕疵股权出质会损害债权人利益。本文为政府在法律过渡期合理、柔性地引导公司适应2023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提供了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法 资本信用 认缴制 债权人利益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修复权的规范构造:基于权利论证的进路 被引量:1
2
作者 樊晓磊 李辉 《征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8,共9页
信用修复权是学理和实践中提出的新型权利,是市场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生态建设的必然产物,是法治实践和权利生产的自然结果。信用修复权源于“人人平等”原则,是宪法“公民基本权利平等保护”规定的内在要求。信用修复权根植于“意思自... 信用修复权是学理和实践中提出的新型权利,是市场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生态建设的必然产物,是法治实践和权利生产的自然结果。信用修复权源于“人人平等”原则,是宪法“公民基本权利平等保护”规定的内在要求。信用修复权根植于“意思自治和诚实信用”之私法核心精神,其以信用权为依归、兼具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双重属性,并实质体现为信用主体的诚信义务。《民法典》“名誉权”规定构成了信用权和信用修复权的规范依据,信用修复权是以信用权保护为目标的一系列程序性权利,包括信用修复程序的启动权、信用修复审查流程的参与权、信用修复结果的知情权和异议与救济权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应当对信用修复权等新型权利保持较好的开放性,并在社会信用统一立法中专门设计“信用修复权”条款,对接宪法、《民法典》等法律规范,明确其权源基础和行使方式等问题,以保障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完备性和权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修复 信用修复权 信用权 名誉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制度下云南省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工作的对策建议
3
作者 普志坤 包从法 +2 位作者 向龙洲 何进强 徐鑫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10,共5页
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制度执行以来,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监管、推动矿业权管理领域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不断深化及矿产资源管理实践不断发展,对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优化矿业领域营商... 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制度执行以来,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监管、推动矿业权管理领域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不断深化及矿产资源管理实践不断发展,对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优化矿业领域营商环境、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作为矿业大省,高度重视信息公示工作,在提升服务质量、强化监管效能方面下功夫。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明确将矿业权人和从事矿区生态修复等活动的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记入信用记录。面对新制度、新要求,通过系统梳理云南省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制度执行历程,全面总结分析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制度、提升公示信息填报质量,夯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数据基础、加强宣传培训指导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云南省下一步提升信息公示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查开采 信息公示 新《矿产资源法》 信用记录 严重失信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地税合并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
4
作者 徐建斌 高延隆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24,共14页
合作创新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必须大力推动企业合作创新。国地税合并构建了更为高效统一的税收征管体系,强化了税收征管的征税效应和治理效应,有助于企业合作创新活动的开展。将国地税合并作为一项准自... 合作创新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必须大力推动企业合作创新。国地税合并构建了更为高效统一的税收征管体系,强化了税收征管的征税效应和治理效应,有助于企业合作创新活动的开展。将国地税合并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9—2022年的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发现:国地税合并显著提升了企业合作创新水平,并能够通过提升企业商业信用水平、提高企业声誉、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3条路径促进企业合作创新;国地税合并显著促进了规模较大企业、高科技行业企业、法治化水平较高地区企业的合作创新,但其合作创新促进效应在规模较小企业、非高科技行业企业、法治化水平较低地区企业中不显著。因此,应继续强化税收征管的独立性和规范性,提升涉税信息质量和共享水平,改善纳税服务,加强税务监管,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并提高地区法治化水平,以充分发挥税收征管促进企业合作创新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地税合并 企业合作创新 税收征管 商业信用 企业声誉 风险承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征信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制与优化探讨
5
作者 喻晓雯 完世伟 《征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51,共9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征信数据跨境流动越来越频繁。征信数据的跨境流动对于助力全球投资贸易便利化、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征信数据跨境流动涉及国家的数据安全与金融安全。通过梳理当前国家层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征信数据跨境流动越来越频繁。征信数据的跨境流动对于助力全球投资贸易便利化、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征信数据跨境流动涉及国家的数据安全与金融安全。通过梳理当前国家层面的数据跨境流动相关法规政策,分析其发展现状,认为目前我国征信数据跨境流动面临法律规范不健全、数据监管难度大、事后救济不力以及国际规则不统一等问题。强化对征信数据跨境流动的监管,可以为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供切实保障。建议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的专项法律规范,凝聚多方共识逐渐统一数据识别标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实现数据跨境流动和风险防控的平衡,持续健全征信数据监管机制,加强数据跨境流动的国际合作,确保征信数据高效规范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征信数据 跨境流动 法律法规 规制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会计法下事业单位会计诚信建设与财务风险防控及财务信用管理研究
6
作者 王茜婧 王勇 《征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4,共10页
新会计法充分体现了会计诚信建设、财务风险防控以及财务信用管理的制度精神。新会计法下会计诚信建设战略意义重大,加强会计诚信建设重在以人为本。新会计法下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或将呈现出一些新形态,为此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控贵在技... 新会计法充分体现了会计诚信建设、财务风险防控以及财务信用管理的制度精神。新会计法下会计诚信建设战略意义重大,加强会计诚信建设重在以人为本。新会计法下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或将呈现出一些新形态,为此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控贵在技术创新,用新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财务风险防控水平。同时,新会计法下事业单位财务信用管理成在优化升级,要从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全面深化管理会计应用、严格预算管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等方面把握好优化升级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会计法 事业单位 会计诚信建设 财务风险防控 财务信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业协会优化会员企业融资环境研究
7
作者 李智迅 顾敏康 段军山 《财经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42,共7页
企业“融资难”与其未能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以及市场授信公平性失衡密切相关。行业协会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具备共利、自律和信用中介功能,掌握信息权力和规范权力,拥有深厚的声誉资本,兼具优化会员企业融资环境的能力和动力。... 企业“融资难”与其未能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以及市场授信公平性失衡密切相关。行业协会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具备共利、自律和信用中介功能,掌握信息权力和规范权力,拥有深厚的声誉资本,兼具优化会员企业融资环境的能力和动力。行业协会通过建立行业性信用惩戒机制、提供信息服务和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优化会员企业融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协会 企业融资 权力 信用 声誉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失信信息公开的制度内容、问题检视与制度完善
8
作者 闫小良 崔琦 《征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失信信息公开具有声誉惩戒和公共警告的双重功能,并具有声誉罚、公共警告和行政强制三种公开目的。实践中,失信信息公开方式分为主动公开和被动公开。对于失信信息公开的法律性质,应认定为混合行政行为,即同时属于声誉罚、行政强制和事... 失信信息公开具有声誉惩戒和公共警告的双重功能,并具有声誉罚、公共警告和行政强制三种公开目的。实践中,失信信息公开方式分为主动公开和被动公开。对于失信信息公开的法律性质,应认定为混合行政行为,即同时属于声誉罚、行政强制和事实行为。当前,失信信息公开存在合法性不足、公开滥用、公开内容过于简略、公开程序不规范、修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健全法律制度,补齐程序漏洞,明确失信信息的公开方式及内容,并健全失信信息公开的修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信信息公开 制度 信用规制 声誉惩戒 公共警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监管异议制度的法治建构
9
作者 张鲁萍 《征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1,共11页
作为信用监管的核心机制,异议制度贯穿于信用信息收集、信用评价、行政红黑名单列入以及信用修复全过程。在功能层面,异议制度的有效行使是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促进信用监管法治化以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在实践层面,这一... 作为信用监管的核心机制,异议制度贯穿于信用信息收集、信用评价、行政红黑名单列入以及信用修复全过程。在功能层面,异议制度的有效行使是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促进信用监管法治化以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在实践层面,这一制度面临着异议申请主体单一、异议事项模糊、异议程序不明以及与内外部救济权界分不清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通过健全制度供给、完善制度设计以及构建保障机制来确立信用主体的主体地位,实现信用主体异议权行使的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监管 异议制度 信用主体 法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信用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高臣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7,共13页
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社会信用似乎成为核心概念。从概念产生的角度观察,“社会信用”与“信用”为同一含义,“社会”只是强调信用应用领域的广泛性,宜采用“信用”之称。目前,信用的外延已经从传统的经济信用扩展至公共信用,... 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社会信用似乎成为核心概念。从概念产生的角度观察,“社会信用”与“信用”为同一含义,“社会”只是强调信用应用领域的广泛性,宜采用“信用”之称。目前,信用的外延已经从传统的经济信用扩展至公共信用,展现出浓厚的本土色彩。信用领域的扩展导致信用法学研究对象的非单一性,信用法学应纳入领域法学而非部门法学的范畴。据此,问题导向的视角、实用主义的立场和兼容并蓄的路径构成了信用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以之为指导,立足中国信用实践,关切遏制公权和维护私益的信用立法价值取向,阐明本土化的概念系统,以信用法律关系和信用信息处理规则为双重主线叙事,才能实现信用法学自主性和体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 公共信用 信用法学 领域法学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交互成本理论与社会信用法的法理重构 被引量:9
11
作者 谢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9-126,共18页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实践面对法治拷问,社会交互成本理论对社会信用法治之路将如何前行进行了回应。该理论通过揭示和描述社会信用机制的内在规律,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前实践给出了学理解读。在社会交互成本理论看来,社会信用建...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实践面对法治拷问,社会交互成本理论对社会信用法治之路将如何前行进行了回应。该理论通过揭示和描述社会信用机制的内在规律,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前实践给出了学理解读。在社会交互成本理论看来,社会信用建设现有的法治探索经验显示,社会信用法在法律的调整对象等一系列方面已然显现新的特征,以“行为本位”为前提的法理思维已经无法涵括社会信用法领域出现的新的法律现象。在依据社会交互成本理论形成的法理观念看来,社会信用法的调整对象已不只是信用行为,而是信用行为习惯及其背后的社会关系;调整手段不只是国家的强制力,而是国家强力规制与社会自我管理有机融合;调整方式不再是单纯的负面惩戒,而是以正向调整鼓励守信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交互成本理论 社会交互成本 信用信息集约化供给 信用人格 社会信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背景下虚增信用行为刑法应对的反思 被引量:2
12
作者 左袖阳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63,共19页
数字经济的虚拟性、无界性特点,造成交易参与者之间天然存在信任危机。信用评价体系作为危机解决方案之一,成为维系卖方、买方和平台之间信任关系的重要渠道。出于惩罚虚增信用的考虑,存在司法入罪论、立法入罪论两种对立的应对主张。... 数字经济的虚拟性、无界性特点,造成交易参与者之间天然存在信任危机。信用评价体系作为危机解决方案之一,成为维系卖方、买方和平台之间信任关系的重要渠道。出于惩罚虚增信用的考虑,存在司法入罪论、立法入罪论两种对立的应对主张。但司法入罪论在违法构成和法益定位上不符合虚增信用行为;立法入罪论虽然在侵害本体结论上正确,但没有考虑到信用评价业务法益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信用评价体系内在缺陷的救济容忍问题。考虑到互联网时代刑法控制论的变革和刑法的补充性原则,以刑法手段治理虚增信用不仅可能因无法化解遵守禁令与生存的矛盾而无功,而且可能会对社会子系统自我治理的积极性形成遏制。因此应特别慎重考虑虚增信用行为的刑法应对,将重心置于非刑事法律手段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虚增信用 刑法应对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域法视域下数字信用的犯罪治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勇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5,共15页
数字信用即信用的数字化,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信用信息的收集、使用、评价、管理和监管等活动,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制度规范。数字信用法益包含个体法益和公共法益两个层面,具有复合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其具体内容包括:个人或组织... 数字信用即信用的数字化,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信用信息的收集、使用、评价、管理和监管等活动,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制度规范。数字信用法益包含个体法益和公共法益两个层面,具有复合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其具体内容包括:个人或组织权益、市场秩序、社会利益和公共安全。数字信用涉及各个部门法,需要从领域法视角加以规范。刑法中侵犯数字信用法益的犯罪呈现罪群式立法模式。从生态系统论角度,数字信用领域犯罪亦呈现生态化特征并形成“黑灰产”犯罪链,有必要对其进行生态化刑事治理。数字信用犯罪行为可分为征信主体侵犯个人信用信息权益、破坏市场信用评价竞争秩序、违背数字信用监督管理职责等类型,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网络数据犯罪、损害商业信誉罪、非法经营罪、渎职罪、背信类犯罪等多种罪名。在多元化治理观念指引下,应当对数字信用犯罪主体失信惩戒措施的适用进行合理限制,完善失信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机制,并对失信惩戒信用算法进行反向规制,从而构建和完善数字信用犯罪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信用 数字信用法益 数字信用犯罪 领域法 失信惩戒 多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成令修:新《环保法》对债券定价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王倩 边浩东 魏远国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9-79,共11页
本文将环境规制效应延伸到债券市场,以新《环保法》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环保法》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重污染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将债券信用利差分解为流动性利差和... 本文将环境规制效应延伸到债券市场,以新《环保法》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环保法》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重污染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将债券信用利差分解为流动性利差和违约利差之后发现,新《环保法》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债券违约利差,对流动性利差未产生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新《环保法》的实施对债券信用利差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处罚效应、投资者情绪效应以及资源效应来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新《环保法》的实施对债券信用利差的作用会随着客户集中度的降低、社会关注度的提高以及企业积极改善自身环境绩效而减弱。本文的研究对评估新《环保法》的经济效果,推动政策进一步精准发力,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新《环保法》 信用利差 准自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集团债券集中管理与信用利差 被引量:2
15
作者 佟岩 李鑫 钟凯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71,I0029,I0030,共13页
如何有效防范化解债券信用风险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关键。企业集团对债券发行采取集中管理能否发挥规模优势、实现为债券“增信”,从而更好地降低债券信用风险?本文以2008—2020年A股上市企业集团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 如何有效防范化解债券信用风险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关键。企业集团对债券发行采取集中管理能否发挥规模优势、实现为债券“增信”,从而更好地降低债券信用风险?本文以2008—2020年A股上市企业集团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债券集中管理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券集中管理能够显著降低信用利差,证实了“收益效应”起主导作用。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地,机制检验发现债券集中管理通过“共同保险效应”与集团声誉的渠道影响债券信用利差;异质性检验发现在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较高、母—子公司制度距离较小的公司,以及债券没有担保条款、信用评级较低、承销商声誉较差时,债券集中管理对债券信用利差的抑制作用更强。本文研究阐明了债券集中管理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机理,拓展了内部资本市场和集团负债管理的研究范畴,为企业集团债券发行与信用风险管理提供经验借鉴,亦对于如何化解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集团 债券集中管理 信用利差 共同保险效应 企业声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监会警示函处罚与评级机构应对
16
作者 解学竟 麻志明 张海燕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207,共20页
本文分析了中国证监会对评级机构的警示函处罚带来的影响和评级机构的应对。研究发现,受处罚的评级机构会显著上调债券发行人的主体信用评级,并获得更高的评级市场份额。在采用熵平衡匹配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存在。进一步... 本文分析了中国证监会对评级机构的警示函处罚带来的影响和评级机构的应对。研究发现,受处罚的评级机构会显著上调债券发行人的主体信用评级,并获得更高的评级市场份额。在采用熵平衡匹配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存在。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调发行人评级的动作在发行人与评级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关联,或者发行人自身违约风险较低时更为明显。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警示函处罚对评级机构行为的影响,为我国评级机构监管的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示函处罚 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 声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建设与债券信用利差——基于新《证券法》审议通过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甄红线 李佳 《证券市场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3,共11页
强化投资者保护是新《证券法》的立法核心。本文基于新《证券法》审议通过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法治建设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证券法》审议通过显著降低了公司债信用利差。进一步分析发现,提升债券流动性... 强化投资者保护是新《证券法》的立法核心。本文基于新《证券法》审议通过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法治建设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证券法》审议通过显著降低了公司债信用利差。进一步分析发现,提升债券流动性与降低债务违约风险是主要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从债券特征看,当债券融资依赖度高、债券契约条款少、承销商声誉差时,法治建设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降低作用更强;从公司层面看,这一影响在投资者交易意愿低、投资者保护力度弱、信息披露质量差以及违法违规风险高的公司中更为显著。本研究对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保障债券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及防范化解债券违约风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者保护 证券法 法治建设 信用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管约束与信用评级的债券融资成本效应——基于大公事件行业效应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玲敏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101,共15页
基于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被监管处罚事件,本文研究监管约束如何影响其他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公信力,即信用评级对投资者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发现:其他评级机构给出的信用评级对债券发行成本的降低作用在大公事件后明显加强,即信... 基于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被监管处罚事件,本文研究监管约束如何影响其他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公信力,即信用评级对投资者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发现:其他评级机构给出的信用评级对债券发行成本的降低作用在大公事件后明显加强,即信用评级的债券融资成本效应增强。机制分析表明,当发行人所获信用评级来自声誉较低的评级机构、所在地区法律环境较为薄弱、为国有企业以及所获信用评级为高评级时,声誉冲击事件对整个行业信用评级债券融资成本效应的增强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投资者对信用评级调整的市场反应在大公事件后变得更为强烈。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信用评级市场声誉机制和监管效应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深化评级行业监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评级机构 声誉机制 融资成本效应 监管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法院与企业商业信用——基于互联网法院设立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曼妮 郑佳仪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8-149,共12页
商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部分企业的信用状况仍有待改善。智慧法院是顺应科技发展的司法创新实践。本文借用互联网法院设立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智慧法院的设立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研究发... 商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部分企业的信用状况仍有待改善。智慧法院是顺应科技发展的司法创新实践。本文借用互联网法院设立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智慧法院的设立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法院的设立提高审判效能并简化诉讼流程,这使得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更容易被追究责任,从而增加其被诉的频率及涉案金额,供应商为降低违约风险,减少对其提供商业信用,故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受到抑制。商业信用融资受到抑制的企业主要位于经营环境较差地区,智慧法院的设立有利于规范地区企业融资行为。智慧法院的设立对于市场势力较弱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抑制作用更大,支持买方市场理论。本文为探讨智慧法院建设的经济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并补充了司法与诉讼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法院 商业信用 诉讼 互联网法院 法与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基于新《预算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9
20
作者 武辉 朱玉坤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共20页
文章以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以新《预算法》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双重差分估计显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证实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有... 文章以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以新《预算法》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双重差分估计显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证实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优化初次分配格局。上述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保持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通过要素组成效应和人力资本升级效应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发现,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上述效应更为凸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显著缩小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普通员工劳动收入份额提升而高管劳动收入份额无显著变化。文章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经济后果拓展到企业要素收入分配领域,强调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不仅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困境、优化要素投入和推动企业人力资本升级,而且为完善初次收入分配、增加居民收入以扩大消费、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并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治理 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新《预算法》实施 融资约束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