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钵盘育秧一次性施氮对水稻秧苗质量、产量提升和稻田氮磷减排的协同效应
1
作者 区惠平 彭嘉宇 +6 位作者 孙巧玉 刘宏斌 沈小微 苏利荣 秦芳 李方圆 刘昔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6-1238,共13页
【目的】从秧苗质量、水稻产量、稻田田面氮素浓度多个角度,探索了利用钵盘育秧技术减少氮肥用量,并以秧肥替代水稻常规基肥和追肥的可行性,旨在为氮素优化管理、稻田氮磷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在广西农科院院基地进行,供试水... 【目的】从秧苗质量、水稻产量、稻田田面氮素浓度多个角度,探索了利用钵盘育秧技术减少氮肥用量,并以秧肥替代水稻常规基肥和追肥的可行性,旨在为氮素优化管理、稻田氮磷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在广西农科院院基地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桂野丰’。设置3个处理:常规机插育秧硬盘育秧+大田常量氮肥(CK);钵盘育秧+全生育期减氮30%,氮肥按秧肥(控释尿素)与蘖肥(尿素)4﹕6的比例施用(T1);钵盘育秧+全生育期减氮30%,全部氮肥(控释尿素)做秧肥一次性施入(T2)。育秧17 d后,调查秧苗质量及氮、磷、钾含量。在基肥、蘖肥和穗肥期,测定田面水中氮、磷浓度,收获期测定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稻谷和稻秆的氮、磷、钾含量,并计算氮、磷、钾吸收累积量。【结果】与CK相比,采用钵盘育秧并结合全生育期减氮30%的处理(T1和T2)显著提升了秧苗的茎基宽、叶片数量、最长根长、根系数量、地上部生物量以及氮含量,同时降低了秧苗地下部的钾含量。其中,T2处理在提升秧苗质量和降低秧苗钾含量方面的作用均大于T1处理。与CK相比,T2处理显著提高了穗长和有效穗数,稻谷产量提高了24.9%,稻秆、稻谷和根系氮含量提高了20.4%、16.0%和31.2%,稻秆、稻谷氮吸收累积量增加了13.5%、44.8%。与T1相比,T2处理稻谷产量提高了18.1%,稻秆、稻谷和根系氮含量提高了11.1%、14.2%和18.0%,稻谷氮吸收累积量增加了34.8%。T1和T2处理的秧苗磷含量以及收获期水稻各部位磷含量及吸收累积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施用基肥后7 d内,T1和T2处理的田面水全氮和铵态氮浓度显著低于CK;施用蘖肥后5 d内;T2处理的田面水全氮和铵态氮浓度显著低于CK与T1处理。在返青期,T1和T2处理的田面水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全磷的累积流失量显著低于CK,降幅分别达84.3%~86.8%、93.7%~95.7%、51.5%~57.4%和14.0%~30.2%;在分蘖期,全氮和铵态氮的累积流失量也显著低于CK,降幅为23.2%~68.6%和32.2%~65.9%,并且T2处理的降幅明显高于T1处理。【结论】利用钵盘育秧技术并配合施用控释尿素,以秧肥替代常规田间施肥方式,在减少30%常规施氮量的条件下,可显著提升秧苗质量,增加水稻穗数,提高稻谷产量和氮吸收量。大田不施氮肥能大幅降低田面水中氮含量,有效实现稻田氮磷减排,因此,是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钵盘育秧施肥 控释尿素 秧苗质量 水稻产量 养分吸收 氮磷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田土壤溶液磷氮的动态变化及潜在的环境影响 被引量:50
2
作者 单艳红 杨林章 +1 位作者 颜廷梅 王建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21,共7页
通过模拟试验装置定位研究了稻 -麦轮作条件下稻季土壤溶液的磷、氮含量变化 ,结果表明 :(1)在施肥后的 6 0 d内田面水溶解性总磷 (DTP)含量受施肥量的影响 ,尤其是施肥后 10 d内是磷素流失的高风险期 ;(2 )磷的垂直渗漏 (70 cm深处 )... 通过模拟试验装置定位研究了稻 -麦轮作条件下稻季土壤溶液的磷、氮含量变化 ,结果表明 :(1)在施肥后的 6 0 d内田面水溶解性总磷 (DTP)含量受施肥量的影响 ,尤其是施肥后 10 d内是磷素流失的高风险期 ;(2 )磷的垂直渗漏 (70 cm深处 )高峰发生在施肥后 3~ 10 d时期 ,渗漏量和施肥量的关系不明显 ,磷在两个稻季的平均渗漏损失量分别为 0 .11、0 .0 71kg/ hm2 ;地下排水会增加磷的垂直渗漏 ;磷在表层、2 0、4 0、6 0、70 cm土层土壤水中的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 ;(3)田面水溶解性总氮 (DTN)含量在施肥后 10 d内受施肥量的影响 ;(4 )氮的渗漏以 NO- 3为主 ,两个稻季氮的平均渗漏损失量分别为 3.2~ 4 .5、4 .6~ 2 8.0kg/ hm2 ,高量磷肥会减少氮的渗漏 ,土壤中原有的和施入的氮素在整个稻季均存在随地表径流和渗漏流失从而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风险。总之无论氮素或磷素 ,施肥后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原状土柱 磷氮的渗漏 水溶性总磷 水溶性总氮 铵态氮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磷肥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和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4
3
作者 于铁峰 刘晓静 郝凤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4-163,共10页
为探究施磷对紫花苜蓿增产效应、营养价值及氮、磷利用率的影响,探明施磷对紫花苜蓿蛋白质合成、积累影响的原因,选用品种甘农3号,在田间小区条件下优化氮肥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磷素水平(P_0:0 kg·hm^(-2);P_1:126 kg·hm^(-2);P_... 为探究施磷对紫花苜蓿增产效应、营养价值及氮、磷利用率的影响,探明施磷对紫花苜蓿蛋白质合成、积累影响的原因,选用品种甘农3号,在田间小区条件下优化氮肥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磷素水平(P_0:0 kg·hm^(-2);P_1:126 kg·hm^(-2);P_2:252 kg·hm^(-2))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营养价值、氮、磷利用率及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氮肥施用量的基础上,126 kg·hm^(-2)处理紫花苜蓿年总产量最高,为33312.3 kg·hm^(-2),显著高于0和252 kg·hm^(-2)处理(P<0.05),126和252 kg·hm^(-2)处理的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粗蛋白含量和总蛋白产出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0 kg·hm^(-2)处理(P<0.05),且各指标均在126 kg·hm^(-2)处理达最大值,252 kg·hm^(-2)处理反而下降,说明对紫花苜蓿施用磷肥可显著增产,提升品质及提高N、P利用率;磷肥的施用量在紫花苜蓿的产量、品质和利用率的角度均表现为报酬递减规律,说明在紫花苜蓿的生产中磷肥的施用量存在阈值。在施磷水平中表现最优的是126 kg·hm^(-2)。适宜的磷素主要通过激发NR和GS活性,加强自身的氮代谢能力促进对氮素的吸收和同化,从而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营养价值 n p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减施对水稻剑叶光合特性、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郭智 刘红江 +2 位作者 张岳芳 周炜 陈留根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263-2269,共7页
【目的】研究氮磷减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江苏太湖地区水稻生产合理减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大面积生产应用的迟熟中粳水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材,采用野外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氮磷减施对水稻剑... 【目的】研究氮磷减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江苏太湖地区水稻生产合理减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大面积生产应用的迟熟中粳水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材,采用野外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氮磷减施对水稻剑叶色素含量、光合作用主要参数、稻谷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氮肥减施对水稻叶片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_n)影响较大。较常规施肥处理(T1)而言,减施15%氮肥处理(T2)条件下,灌浆前期水稻叶片Chla、Chla+b含量及叶片净光合速率均未显著降低。随氮肥减施幅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色素含量及P_n显著下降。减施30%氮肥处理(T3)条件下,灌浆后期Chla、Chlb、Chla+b含量及P_n显著下降15.61%、22.28%、16.97%和18.47%(P﹤0.05)。然而,减磷处理(T4~T5)对水稻叶片色素含量未有显著影响,且P_n仅在减施30%磷肥处理(T5)条件下于灌浆后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达14.15%(P﹤0.05)。氮肥减施(T2~T3)降低水稻产量达6.27%~12.91%,总穗数的显著降低是减产的主要原因,磷肥减施(T4~T5)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然而,氮肥减施处理(T2~T3)可显著提高水稻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学利用率及氮肥生理利用率分别达15.04%~31.88%、10.74%~13.84%和8.16%~9.57%。同时,氮磷减施(T2~T5)各处理对水稻氮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也未达显著水平。【结论】从水稻叶片光合特性、稻谷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等综合考虑,氮磷适度减施在江苏太湖地区水稻生产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养分减投 净光合速率 稻谷产量 氮素利用率the late-maturing mid-season VARIE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料配施模式下稻田田面水氮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孙爱华 朱士江 张忠学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0-53,共4页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肥料配施模式下稻田田面水中氮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水分管理模式和肥料配施模式会显著影响稻田田面水中氮素的动态变化,其中N1P3K2和N2P3K1处理铵态氮浓度值区别不显著,N3P2K2处理铵态氮浓度最高...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肥料配施模式下稻田田面水中氮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水分管理模式和肥料配施模式会显著影响稻田田面水中氮素的动态变化,其中N1P3K2和N2P3K1处理铵态氮浓度值区别不显著,N3P2K2处理铵态氮浓度最高,尤其是湿润灌溉处理的铵态氮浓度高于常规灌溉处理;穗肥比返青肥达到峰值速度快,施肥时期越靠后,田面水中铵态氮浓度越大;按F2阶段比例施肥的处理铵态氮浓度要比按F1阶段比例施肥的高;稻田田面水中硝态氮浓度普遍较低,且峰值出现时间较铵态氮更为滞后,随时间延长,硝态氮浓度逐渐降低,且湿润灌溉条件下各施肥时期硝态氮浓度要比在常规灌溉条件下稍低。因此,有效地水分管理和合理的施肥模式,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还能有效地控制氮素流失,减少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钾 稻田田面水 氮素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海藻孔石莼对海水中不同形态氮盐和磷酸盐的吸收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吕冬伟 刘欢 +1 位作者 田鹏华 徐榕雪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68-72,76,共6页
将定量孔石莼藻体添加到模拟养殖废水中,研究孔石莼在不同营养盐浓度梯度下,对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孔石莼对浓度越高的氮磷营养盐吸收率越快,但去除率越低;对铵态氮和磷酸盐的吸收效果明显,对硝态氮有所吸收,而对... 将定量孔石莼藻体添加到模拟养殖废水中,研究孔石莼在不同营养盐浓度梯度下,对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孔石莼对浓度越高的氮磷营养盐吸收率越快,但去除率越低;对铵态氮和磷酸盐的吸收效果明显,对硝态氮有所吸收,而对亚硝态氮的吸收不明显;对铵态氮吸收曲线分3个阶段分析后发现,其第一阶段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第二阶段的吸收符合线性方程。这说明孔石莼在不同浓度营养盐养殖废水中均具有很好的水体净化作用,对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石莼 养殖废水 铵态氮 硝态氮 亚硝态氮 磷酸盐 氮磷吸收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稻-稻种植制下晚稻氮、磷、钾肥施用效果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光文 胡富女 +3 位作者 朱聂 游江峰 肖荣英 鲁剑巍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4-176,共3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鄂东地区水旱轮作三熟制中晚稻生长和产量对氮、磷、钾肥的反应。其中钾肥增产效果最好,最高达43.3%,氮肥最高为25.9%,而磷肥的最高增产率仅2.6%。结果还显示,一种养分增产效果的发挥受其他养分供应水平的影响,只有...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鄂东地区水旱轮作三熟制中晚稻生长和产量对氮、磷、钾肥的反应。其中钾肥增产效果最好,最高达43.3%,氮肥最高为25.9%,而磷肥的最高增产率仅2.6%。结果还显示,一种养分增产效果的发挥受其他养分供应水平的影响,只有在其他养分供应充足时才能发挥氮、磷或钾的增产作用。根据肥料效应方程,每公顷最高产量的N、P2O5和K2O用量分别为161kg、21.5kg和451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氮肥 磷肥 钾肥 平衡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入比例对水稻产量及氮磷吸收量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景波 苏乐旺 付立东 《农业工程》 2011年第4期84-87,共4页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入比例对滨海稻区水稻产量及氮磷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蘖肥、穗肥比例2∶5∶3的B处理,获得了单产9.78thm2,比A(2∶4∶4)、C(2∶6∶2)和D(2...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入比例对滨海稻区水稻产量及氮磷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蘖肥、穗肥比例2∶5∶3的B处理,获得了单产9.78thm2,比A(2∶4∶4)、C(2∶6∶2)和D(2∶8∶0)处理分别增产了0.6%、3.4%和5.6%;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颖花数、干物质产量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子粒产量百分比、氮磷吸收量均较高。因此适宜增加氮素穗肥施入比例有利于水稻产量与氮磷吸收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基蘖穗肥 干物质产量 产量 吸氮量 吸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