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1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EEDING DENSITY AND BASIC MANURE ON THE GROWTH OF DRY NURSERY SEEDLINGS IN LATE DOUBLE CROPPING RICE IN SOUTH CHINA
1
作者 Zhang Xu Kong Qingni Huang Nongrong Lin Daoxuan Liu Yanzhuo(Ric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Cai Hanxiong Liang Quan Liang Youqiang Liang Chengying(Cereal and Oil Crop Production Section, Agricultural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00)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0-15,共6页
During the period of dry nursery seedling raising of late double cropping indica rice in South China, both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farmyard manure did not show obviou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shoot and root in young s... During the period of dry nursery seedling raising of late double cropping indica rice in South China, both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farmyard manure did not show obviou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shoot and root in young seedlings at 4-leaf stage (18-day-old seedling), but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oot growth in old seedlings with 6-7 leaves (27-day-old seedling) at suitable seeding densities (65-125g m<sup>-2</sup>). There were s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1 or 0.05 levels)between treatments in root number and rooting ability of root-pruned seedl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cropPING late season rice DRY NURSERY seedling SEEDING density Basic MAN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DRY NURSERY SEEDLING QUALITY OF LATE DOUBLE CROPPING RICE IN SOUTH CHINA
2
作者 Zhang Xu Huang Nongrong Kong Qingni Lin Daoxuan Liu YanzhuoRic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Cai Hanxiong Liang Quan Liang Youqiang Liang ChengyingCereal and Oil Crop Production Section, Agricultural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00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6-23,共8页
In the present paper,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dry nursery seedling quality in Guangzhou in 1995. Through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of dry nursery seedlings and wet n... In the present paper,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dry nursery seedling quality in Guangzhou in 1995. Through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of dry nursery seedlings and wet nursery seedlings, we found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seedling growth. The seedling emergence of dry nursery seedling was more even, tidy and faster, 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wet nursery seedling. Dry nursery seedlings had small plant stature, slow leaf stretching speed and low individual seedling dry weight, but had high dry/fresh weight ratio. This was abeneficial factor for seedlings to recover from transplanting shock more quickly. As com-pared with the wet nursery seedlings, dry nursery seedlings had poor rooting ability,but had more vigorous white roots and fewer rust roots. It was the possibly important reasonfor dry nursery seedlings to form strong“explosive fo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double cropPING rice DRY NURSERY SEEDLING SEEDLING quality Soil mois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素养对农地隐性撂荒的影响——基于农户“双改单”种粮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江华 陈静 邱海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0,共12页
传统双季稻主产区农户“双改单”现象是农地隐性撂荒的重要表现,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的有效保障。基于江西省1366份水稻种植户种粮行为的调查,实证分析农户数字素养对农地隐性撂荒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素养对农地隐性撂荒有... 传统双季稻主产区农户“双改单”现象是农地隐性撂荒的重要表现,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的有效保障。基于江西省1366份水稻种植户种粮行为的调查,实证分析农户数字素养对农地隐性撂荒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素养对农地隐性撂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数字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户种植双季稻;(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素养通过促进网络销售、农地转入、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入、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而抑制农地隐性撂荒,激励农户种植双季稻;(3)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素养对年龄较小、农业收入占比较低、社会资本丰富与农地确权的农户农地隐性撂荒行为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提高其种植双季稻的概率。为此,要治理农地隐性撂荒,应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户数字素养,缩小农户数字素养鸿沟,引导双季稻主产区农户种植双季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农地隐性撂荒 双季稻种植 种粮积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双季稻种植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4
作者 段海来 刘畅 +1 位作者 张柳红 杜尧东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9,共11页
建立洪涝灾害风险度评估模型,对广东双季稻生产和生育期的洪涝灾害风险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广东双季稻洪涝灾害风险度分布大致呈中部向东西两翼递减的特点,北江流域和漠阳江流域最高,而粤西地区和粤东沿海最低,其中... 建立洪涝灾害风险度评估模型,对广东双季稻生产和生育期的洪涝灾害风险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广东双季稻洪涝灾害风险度分布大致呈中部向东西两翼递减的特点,北江流域和漠阳江流域最高,而粤西地区和粤东沿海最低,其中粤北地区风险度是东西两翼地区的1.5~2.0倍;晚稻洪涝灾害风险高于早稻,从生育期来看,早稻移栽-分蘖期、分蘖-拔节期和晚稻播种-三叶、三叶-移栽期洪涝灾害风险度较高、特别严重的洪涝灾害频率较多;近10年来广东双季稻洪涝灾害风险度有所增加,特别严重的洪涝灾害频率增多,尤其以早稻播种期至移栽期以及晚稻拔节期至成熟期增多最为明显,而严重洪涝灾害等级及以下频率减少;广东双季稻洪涝风险度的变化速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珠江三角洲平原增加趋势最为显著,东江流域和韩江流域呈降低趋势。未来广东双季稻洪涝灾害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严重的洪涝灾害呈多发趋势,其时空集中度更高,洪涝灾害风险的高发期是双季稻播种至拔节期,重点关注区域是广东中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风险度 双季稻 气候变化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勇 文丽 +6 位作者 石丽红 李超 程凯凯 罗浛方 李海容 周国栋 唐海明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氮素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长期(37 a)定位施肥试验田,系统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 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氮素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长期(37 a)定位施肥试验田,系统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根际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以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OM和RF处理较MF和CK处理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提高了水稻产量。OM和RF处理根际土壤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MF和CK处理;RF处理根际土壤羟胺还原酶活性最大,分别比CK、MF和OM处理增加了21.7%,13.0%,8.7%;OM处理根际土壤蛋白酶、固氮酶、硝酸还原酶和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最大,较M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20.0%,26.1%,426.1%,26.7%;CK处理稻田根际土壤一氧化氮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MF、RF和OM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固氮酶、氧化亚氮还原酶、脲酶、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根际土壤一氧化氮还原酶与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化学特性、产量与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密切相关。冗余分析(RDA)表明,第一排序轴能解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93.34%,土壤硝态氮、全氮和有机碳含量是驱动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长期采用有机物料(有机肥和秸秆)替代部分化肥通过改善土壤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促进土壤氮循环酶活性,达到培肥稻田土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酶活性 氮循环 产量 长期施肥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双季稻-鱼种养模式的效益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秦婵元 喻超 +5 位作者 孙澳辉 李奎 胡慧莹 胡腾 叶莹莹 王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8-227,共10页
为探索双季稻-鱼种养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能值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了湖南省宁乡市双季稻-鱼种养模式与双季稻模式的能值投入与输出,对比了两种模式的经济效益,并利用文献对比分析了其他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 为探索双季稻-鱼种养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能值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了湖南省宁乡市双季稻-鱼种养模式与双季稻模式的能值投入与输出,对比了两种模式的经济效益,并利用文献对比分析了其他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结果表明:双季稻-鱼模式的能值投入和输出均高于双季稻模式,能值投入分别为4.29×10^(16)、3.24×10^(16) sej·hm^(-2),能值输出分别为8.52×10^(16)、7.71×10^(15) sej·hm^(-2)。在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方面,双季稻-鱼模式的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2.76、7.10)均高于双季稻模式(0.37、0.66)、太湖流域的中稻单作(1.38、1.92)、稻-鱼(1.26、1.47)、稻-鸭综合种养模式(1.23、2.21)和贵州从江县的稻-鱼综合种养模式(1.52、0.78)。而双季稻-鱼模式的环境负载率为0.39,低于双季稻模式(0.56)、中稻单作模式(0.72)和贵州从江县及太湖流域的稻-鱼(2.40、0.85)、稻-鸭(0.56)及上海青浦区的稻-蛙综合种养模式(0.46)。在经济效益方面,双季稻-鱼模式的平均利润(50322元·hm^(-2))显著高于双季稻(9118元·hm^(-2))模式(P<0.05)。研究表明,双季稻-鱼模式可持续发展力较强,但自给自足的能力较弱,过于依赖于市场和环境资源,在生态经济效益方面提升空间大。本研究结果可为双季稻-鱼模式的推广和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双季稻 稻田综合种养 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管理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和稻飞虱发生的影响
7
作者 刘玉午 卓乐 +4 位作者 程周琦 邱林 李有志 屠乃美 易镇邪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8-106,共9页
以衡阳当地主栽品种(早稻:湘早籼45号;晚稻:泰优553)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方式(W1:淹水灌溉;W2:间歇灌溉;W3:湿润灌溉)对双季稻产量和稻飞虱发生的影响,以明确有利于湘中南地区水稻稳产并可有效防控稻飞虱发生的水分管... 以衡阳当地主栽品种(早稻:湘早籼45号;晚稻:泰优553)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方式(W1:淹水灌溉;W2:间歇灌溉;W3:湿润灌溉)对双季稻产量和稻飞虱发生的影响,以明确有利于湘中南地区水稻稳产并可有效防控稻飞虱发生的水分管理方式,为构建稻飞虱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2022年早稻产量表现为W2处理显著高于W3和W1处理,晚稻产量表现为W2和W3处理显著高于W1处理,W2和W3处理差异不显著,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2023年早、晚稻产量均表现为W3处理高于W1和W2处理,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结实率。水分管理方式对早、晚稻稻飞虱发生均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发生高峰期,总体上稻飞虱百丛头数均表现为W1>W2>W3,W3处理显著低于W1和W2处理,2022年晚稻W3处理分别较W2和W1处理减少15.4%和28.6%,2023年全年分别减少35.2%和40.6%。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时期稻飞虱百丛头数与基部相对湿度、叶鞘含水量、叶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湿润灌溉可通过降低水稻群体基部相对湿度和叶鞘含水量来减轻稻飞虱发生,且可保证水稻较高产量,是理想的水分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水分管理方式 产量 稻飞虱 田间小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早粳南引早稻种植的适应性分析及育种启示
8
作者 蒋宁飞 郑天清 +5 位作者 程楚 郎学渊 乐君姬 赵秀琴 徐建龙 邵美红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2-1531,共10页
为研究北方早粳南引浙江省建德市作早稻种植的适宜性,以北方3个不同熟期的早粳品种(系)为材料,比较其在南方和北方适宜区域种植条件下的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状变化,探讨北方早粳南引作早稻种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北方适宜区域相比,南... 为研究北方早粳南引浙江省建德市作早稻种植的适宜性,以北方3个不同熟期的早粳品种(系)为材料,比较其在南方和北方适宜区域种植条件下的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状变化,探讨北方早粳南引作早稻种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北方适宜区域相比,南引早稻种植的中农早粳1号(14叶)、中科发5号(14叶)和中农粳18软(11叶)在产量等10个性状上均表现为显著降低,且以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更为显著,导致小区产量极显著下降26.9%36.6%;品质相关的14个性状呈现整体劣化趋势,尽管粒型、糙米率、精米率和碱消值变化不显著,但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均呈现显著劣化趋势,最终导致稻米食味值显著降低8~10分。相比当地主栽对照品种中组53,3个北方早粳在全生育期相仿的条件下,其产量和品质表现出明显优势。其中,中农早粳1号显著增产8.9%;中科发5号平产,其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碱消值、胶稠度和食味值则显著高于对照。综上所述,中农早粳1号兼具一定的产量和品质优势,中科发5号产量略低但品质优,二者均适宜在建德作早稻种植。研究结果明确了适宜浙西早稻种植的北方早粳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性状及引种选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季早粳稻 适应性 引种选育 生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双季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的互作效应
9
作者 祝建民 付文涛 +3 位作者 孙文霞 张宇祥 黄山 孙艳妮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75,80,共6页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是影响稻田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重要因素,但二者的互作效应尚不清晰。本研究依据土壤有机质含量,选取低肥力土壤(F_(L))、中肥力土壤(F_(M))和高肥力土壤(F_(H))3种类型田块,并设置4组氮肥施用水平(即0、90、150、21...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是影响稻田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重要因素,但二者的互作效应尚不清晰。本研究依据土壤有机质含量,选取低肥力土壤(F_(L))、中肥力土壤(F_(M))和高肥力土壤(F_(H))3种类型田块,并设置4组氮肥施用水平(即0、90、150、210 kg/hm^(2),分别用N_(0)、N_(90)、N_(150)、N_(210)表示),旨在阐明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红壤性双季稻田N_(2)O排放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提升土壤肥力能够显著降低双季稻田的N_(2)O排放量;增加施氮量能够提高早稻季的N_(2)O排放量。对早稻季N_(2)O排放而言,F_(H)和F_(M)相较于F_(L)分别降低34.3%和16.7%,N_(150)和N_(210)处理比N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1.3%和21.8%,N_(90)处理与N0处理差异不显著;对于晚稻季N_(2)O排放而言,F_(H)和F_(M)相较于F_(L)分别降低30.0%和13.7%,而不同氮肥处理之间则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和土壤肥力在早稻季稻田N_(2)O排放上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在F_(L)田块中,与N_(0)相比,N_(210)处理使早稻季N_(2O)排放量显著提高50.7%,而N_(90)和N_(150)处理则无显著影响;在F_(M)和F(H)田块中,各施氮处理对N_(2)O排放均无显著影响。因此,提升土壤肥力的同时配施适宜的氮肥用量有利于稻田N_(2)O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氧化亚氮 土壤肥力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早生快发措施对稻茬烤烟生长和养分积累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10
作者 王霞 夏冰 +5 位作者 陈舜尧 张阳 谢会雅 王新月 黄杰 邓小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以‘云烟87’为材料,通过扩大育苗盘孔径、育苗基质添加菌肥、长叶龄烟苗迟栽、基肥中添加微生物菌剂等技术,研究不同促早生快发措施对烤烟农艺性状、烤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养分积累与分配、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1处理(136... 以‘云烟87’为材料,通过扩大育苗盘孔径、育苗基质添加菌肥、长叶龄烟苗迟栽、基肥中添加微生物菌剂等技术,研究不同促早生快发措施对烤烟农艺性状、烤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养分积累与分配、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1处理(136孔育苗盘+育苗基质添加“苗强壮”菌肥+“根茎康”微生物菌剂、10叶龄移栽)、T2处理(200孔育苗盘+育苗基质添加“苗强壮”菌肥+“根茎康”微生物菌剂、8叶龄移栽)都有利于促进烤烟地上部的生长,提高烟株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T1处理的氮、磷、钾肥干物质积累效率分别提高了31.10%、31.09%、31.07%,氮、磷、钾肥烟叶生产效率分别提高33.28%、33.28%、33.19%,氮、磷、钾肥的吸收效率分别提高34.08%、40.22%、14.79%;T2处理的氮、磷、钾肥干物质积累效率分别提高24.59%、24.58%、24.59%,氮、磷、钾肥烟叶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0.25%、20.31%、20.22%,氮、磷、钾肥的吸收效率分别提高22.76%、38.78%、12.18%。在烟稻复种区,扩大育苗盘孔径、育苗基质添加菌肥可以培育适合延迟移栽的烟苗,配合基肥添加微生物菌剂,有利于促进烤烟早生快发,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烟稻复种区 促早生快发 养分积累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高氮低钾型复合肥配施钾肥对双季稻产量和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11
作者 张美薇 韩天富 +8 位作者 柳开楼 胡丹丹 吴艳 宋惠洁 夏晶 胡志华 徐小林 夏立 樊剑波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8-523,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以氮磷钾养分含量为18%、12%和10%的高氮低钾型复合肥为对象,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分别设置了不施钾肥(CK)、高氮低钾型复合肥(F)、高氮低钾型复合肥配施钾肥(F+K)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早晚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氮磷钾积... 通过大田试验,以氮磷钾养分含量为18%、12%和10%的高氮低钾型复合肥为对象,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分别设置了不施钾肥(CK)、高氮低钾型复合肥(F)、高氮低钾型复合肥配施钾肥(F+K)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早晚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氮磷钾积累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F和F+K处理的早稻产量分别增加了4.36%和9.13%,晚稻产量分别提高了4.09%和13.89%,两季水稻总产量增幅分别为4.22%和11.65%,同时,F+K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分别比F处理提高了4.57%和9.41%。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发现,F+K处理主要是通过增加早稻季的每株穗数和晚稻季的每株穗数和千粒重来实现水稻增产。由于F+K处理增加了籽粒和秸秆的钾素含量,早稻季F+K处理的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12.30%和22.40%,晚稻季F+K处理的氮素、磷素和钾素积累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11.89%、21.62%和26.59%;两季的结果也显示,F+K处理的氮素、磷素和钾素积累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12.07%、22.45%和24.54%,且分别比F处理提高了9.34%、8.56%和11.28%。由于秸秆还田带入大量钾素,与F处理相比,F+K处理的钾肥利用率与F处理无显著差异,但F+K处理中钾肥利用率的波动性明显降低。综上,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建议南方双季稻区将高氮低钾型复合肥与钾肥配施,以实现水稻增产增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复合肥 产量 每株穗数 钾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与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2
作者 朱泽宇 毛志伟 +3 位作者 苏柠 曾鹏 胡东升 谢桂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尿素(U)、等氮量控释氮肥(CRU)、控释氮肥减氮10%(CRU1)、控释氮肥减氮20%(CRU2)和控释氮肥减氮30%(CRU3)等6个处理,通过2020—2021年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双季稻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 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尿素(U)、等氮量控释氮肥(CRU)、控释氮肥减氮10%(CRU1)、控释氮肥减氮20%(CRU2)和控释氮肥减氮30%(CRU3)等6个处理,通过2020—2021年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双季稻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U处理,CRU1、CRU2、CRU3处理的稻田总氮(TN)径流流失量显著降低,其中,2020年CRU1、CRU2、CRU3处理的早稻稻田TN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了57.99%、74.58%、78.49%,晚稻稻田的分别降低了60.80%、63.89%、66.05%,2021年CRU1、CRU2、CRU3处理的早稻稻田TN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了55.08%、63.77%、72.12%,晚稻稻田的分别降低了42.18%、66.67%、75.36%,且TN径流流失量随控释氮肥施用量的减少有降低的趋势;铵态氮(NH_(4)^(+)-N)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的主要形态,施氮处理下NH_(4)^(+)-N流失量为0.50~7.98 kg/hm^(2),占TN径流流失量的28.40%~64.57%;与U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减量处理在维持水稻产量的同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了25.69%~37.63%、13.48%~42.24%、9.55%~40.53%,其中以控释氮肥减氮30%处理的效果最佳。综上,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能有效减少稻田氮素径流流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适宜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控释氮肥 氮素径流流失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万绍媛 刘现波 +2 位作者 才硕 时红 程婕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8,共12页
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开展小区试验,设置手工栽插、机械插秧、抛秧、直播4种种植方式与淹水灌溉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方式,对比不同处理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较淹水灌溉显... 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开展小区试验,设置手工栽插、机械插秧、抛秧、直播4种种植方式与淹水灌溉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方式,对比不同处理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较淹水灌溉显著(P<0.05)降低了早稻和晚稻的耗水量,产量增加0.79%~2.94%,在相同灌溉方式下,各种植方式相比均以直播的产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相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条件下早、晚稻的碾磨品质要优于淹水灌溉。在相同灌溉方式下,直播早稻、晚稻的整精米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总的来看,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能够增加早、晚稻的产量,减少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与移栽稻相比,直播稻的产量降低,晚稻的品质下降。综合比较,手工栽插并配合间歇灌溉的双季稻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节水、增产、优质的栽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灌溉方式 种植方式 产量 稻米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肥料对双季稻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14
作者 胡志刚 吴小文 +7 位作者 潘志军 陈龙 王慧敏 李俊生 冯琪 王晓宏 江波 廖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41-144,151,共5页
为探究新型肥料对沿江地区双季稻产量、干物质累积、周年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的影响,通过在2个不同地区设置常规复合肥、控失肥、脲甲醛复合肥和控释肥4个施肥处理,综合考察新型肥料对双季稻农艺性状及周年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究新型肥料对沿江地区双季稻产量、干物质累积、周年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的影响,通过在2个不同地区设置常规复合肥、控失肥、脲甲醛复合肥和控释肥4个施肥处理,综合考察新型肥料对双季稻农艺性状及周年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产量构成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存在显著差异,干物质累积总量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与施用常规复合肥相比,周年产量最高的为施用新型控释肥处理,产量提高了5.4%,粮食生产效率提高了22.0%;周年净利润最高的为施用新型控失肥处理,提高了10.5%,新型控释肥料对双季稻周年产量和粮食生产效率提升效果明显,能够显著提高早稻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新型控失肥对双季稻周年生产经济效益提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新型肥料 产量 干物质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硅配施对双季稻田间稻飞虱发生与水稻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程周琦 刘玉午 +2 位作者 卓乐 邱林 易镇邪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2-101,共10页
为绿色防控稻田稻飞虱发生,保障双季稻可持续生产,在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富农合作社开展早、晚稻大田试验,以湘早籼45号(早稻)和泰优553(晚稻)为材料,早晚稻分别设计4个施氮水平[早稻N0(0 kg/hm^(2))、N1(120 kg/hm^(2))、N2(150 k... 为绿色防控稻田稻飞虱发生,保障双季稻可持续生产,在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富农合作社开展早、晚稻大田试验,以湘早籼45号(早稻)和泰优553(晚稻)为材料,早晚稻分别设计4个施氮水平[早稻N0(0 kg/hm^(2))、N1(120 kg/hm^(2))、N2(150 kg/hm^(2))、N3(180 kg/hm^(2));晚稻N0(0 kg/hm^(2))、N1(150 kg/hm^(2))、N2(180 kg/hm^(2))、N3(210 kg/hm^(2))]和2个施硅水平[S0(0 kg/hm^(2))、S1(150 kg/hm^(2))],在机插条件下探究不同施氮量下配施硅肥对双季稻田稻飞虱发生情况与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田间稻飞虱发生和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田间稻飞虱数量显著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均得到显著提升;施硅对田间稻飞虱发生影响显著,使田间稻飞虱数量显著降低,早稻虫口减退率最高可达56.81%,晚稻虫口减退率最高可达71.59%,施硅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均有所提升,但差异不显著,早稻增产幅度为2.32%~11.57%,晚稻增产幅度为2.83%~9.83%;施氮量与施硅的互作效应对田间稻飞虱发生情况和水稻产量影响显著,早、晚稻均以N3S1、N3S0和N2S1产量较高,且三者间无显著差异,但N2S1处理稻飞虱发生数量显著低于N3S1和N3S0处理。综合考虑水稻产量与稻飞虱防控效果,衡阳县早稻以施氮150 kg/hm^(2)配施硅肥150 kg/hm^(2)为宜,晚稻以施氮180 kg/hm^(2)配施硅肥150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施氮量 硅肥 稻飞虱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南方双季稻田土壤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杜明慧 李伯欣 +6 位作者 余英德 陶琳 范世献 余敏男 于晓雯 邹淑君 黄德银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1-533,共13页
保护性耕作相比于传统高强度的耕作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是一种环保且经济的耕作方法。选取广东省雷州和大埔两个双季稻种植区进行2 a的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研究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及水稻产... 保护性耕作相比于传统高强度的耕作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是一种环保且经济的耕作方法。选取广东省雷州和大埔两个双季稻种植区进行2 a的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研究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对雷州和大埔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均无显著影响,而少耕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在雷州试验区,少耕模式总体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大团聚体的含量,增幅最高分别可达48.8%和17.4%;而在大埔试验区,有机质略有降低,大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变化。另外,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在雷州和大埔试验区,双季稻产量均为少耕模式下最高(p<0.05),增幅最高可达12.7%;免耕模式略高于传统耕作。少耕模式能减缓南方地区因降雨充沛导致的淋溶、地表径流和氮磷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侵蚀,进而增加水稻产量。该研究表明短期的保护性耕作模式(2a)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少耕模式是南方双季稻区相对较优的耕作方式。研究结果对探索不同耕作模式下提升稻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双季稻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质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硼锌配施石灰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品质及酸化土壤改良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武汉 曾科 +4 位作者 吴腾飞 李苹 吴永沛 易琼 张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6-1156,共11页
探究中微量元素及石灰配施对华南双季稻生产和酸化土壤改良的影响,可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和酸性耕地健康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华南典型双季稻种植模式,在全国首批酸化治理重点县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布置田间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施肥处理... 探究中微量元素及石灰配施对华南双季稻生产和酸化土壤改良的影响,可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和酸性耕地健康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华南典型双季稻种植模式,在全国首批酸化治理重点县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布置田间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施肥处理(T0)、农民常规施肥处理(T1)、常规施肥+镁硼锌处理(T2)和常规施肥+镁硼锌+石灰处理(T3),于水稻收获期测定水稻产量、稻米品质以及土壤酸度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不施肥处理(T0),施肥处理(T1、T2和T3)早稻和晚稻籽粒产量分别显著提升72.02%~101.54%和32.55%~62.03%,同时降低了晚稻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提高了粗蛋白质含量。相较于T1处理,T2和T3处理进一步显著降低了稻米胶稠度,并提高了粗蛋白质含量(粗蛋白质含量仅在T3与T1处理间差异显著)。此外,相较于T1处理,T2处理显著促进了早稻和晚稻籽粒增产(17.16%和21.90%),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含量(9.67%),显著提高了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37.77%)、有效硼含量(98.11%)和土壤pH (0.15个单位);T3处理显著提高了晚稻籽粒产量(22.24%)显著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含量(59.58%),显著提高了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79.01%)、有效硼含量(135.84%)和有效锌含量(167.72%),并显著提升土壤pH (0.44个单位)。T3与T2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T3处理的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有效硼与有效锌含量分别比T2处理显著提高29.93%、19.04%和161.97%,土壤交换性酸含量显著降低55.26%,pH显著提高0.29个单位。农民常规施肥配施150 kg·hm^(-2)硫酸镁、15 kg·hm^(-2)硼砂和22.5kg·hm^(-2)硫酸锌以及在此基础上增施1 125 kg·hm^(-2)石灰,可保持或促进水稻籽粒增产,并有效改良酸性土壤,其中农民常规施肥、镁硼锌和石灰三者配施对酸性土壤改良效果更佳,但仍需长期试验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镁硼锌 石灰 产量 稻米品质 酸化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黄泥配比对水稻秧苗素质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熊敏 何豪豪 +1 位作者 喻俊杰 封功能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6期43-46,共4页
双季稻制是一年内连续种植早稻和晚稻的种植方法,在中国南方广泛推广。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因具有不伤苗、不伤根、立苗快、增产显著等优点而适用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双季稻产区。然而,该地区晚稻的钵苗育秧仍存在秧苗素质差、返青慢的问题。... 双季稻制是一年内连续种植早稻和晚稻的种植方法,在中国南方广泛推广。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因具有不伤苗、不伤根、立苗快、增产显著等优点而适用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双季稻产区。然而,该地区晚稻的钵苗育秧仍存在秧苗素质差、返青慢的问题。该研究设立基质与黄泥配比育秧试验,分析不同基质黄泥比育成的秧苗素质、移栽后的生育期进程和成熟期产量性状,以期为改良钵苗育秧素质和进一步提升双季稻产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 秧苗素质 产量 生育时期 双季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绿肥还田对双季稻温室气体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吕广动 高静 +7 位作者 陈友平 王忍 郭诗芬 肖燕 邹丹 周晶 黄益国 罗慧龙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400,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绿肥还田条件下,双季稻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水稻产量构成,为实现双季稻温室气体减排和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置紫云英还田(AR)、黑麦草还田(LR)、油菜还田(BR),以无物料还田(CK)为对照,共4个处理,进行双... 【目的】探究不同绿肥还田条件下,双季稻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水稻产量构成,为实现双季稻温室气体减排和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置紫云英还田(AR)、黑麦草还田(LR)、油菜还田(BR),以无物料还田(CK)为对照,共4个处理,进行双季稻盆栽试验。测定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通量、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1)绿肥还田增加双季稻CH_(4)排放,降低N_(2)O排放,CO_(2)表现为早稻促进,晚稻抑制;(2)BR处理周年CO_(2)排放量较CK处理显著(P<0.05,下同)降低4.08%。各绿肥处理周年CH_(4)排放量较CK处理显著增加41.23%~53.42%,周年N_(2)O排放量较CK处理显著降低20.19%~26.24%;(3)各绿肥处理周年综合增温潜势较CK处理增加1.93%~7.40%,且LR、AR处理同CK处理差异显著。各绿肥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CK处理降低0.35%~4.36%;(4)LR、AR和BR处理双季稻成熟期的地上部生物量均高于CK,并在晚稻季表现出显著差异,增幅分别为31.26%、19.97%和15.44%。LR、AR和BR处理双季稻实际产量均高于CK处理,但无显著差异;LR处理晚稻季的收获指数较CK处理显著降低18.87%。【结论】绿肥还田显著增强双季稻全球增温潜势,并以紫云英还田效果最为明显,但对双季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无显著影响。绿肥还田对双季稻实际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晚季稻成熟期的地上部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双季稻 温室气体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晚稻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20
作者 蒋欣彤 窦志 +1 位作者 廖萍 高辉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0,共4页
双季晚稻的产量与品质受到茬口衔接状况、温光资源条件、品种自身特性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系统剖析了影响双季晚稻生产的关键要素,着重阐述了品种合理选择、适宜播期确定、栽插方式优化、氮肥科学运筹以及水分精准... 双季晚稻的产量与品质受到茬口衔接状况、温光资源条件、品种自身特性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系统剖析了影响双季晚稻生产的关键要素,着重阐述了品种合理选择、适宜播期确定、栽插方式优化、氮肥科学运筹以及水分精准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通过精心优化栽培措施,能够显著提升双季晚稻的产量,并有效改善稻米品质。未来的研究应着重加强早熟优质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以及丰产、优质、抗逆栽培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此实现双季晚稻丰产与优质的协同共进,为大面积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提供先进且适用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丰产优质栽培技术 早熟优质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