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ise and Fall of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1
作者 Huang Haiju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7-292,共6页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 epublic of China,foreign invasion made China suffer from an unprecedented humiliation,and the W estern powers initiated a commercial intrusion by forcing China to sign unequal ...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 epublic of China,foreign invasion made China suffer from an unprecedented humiliation,and the W estern powers initiated a commercial intrusion by forcing China to sign unequal treaties and open treaty ports. From this perspective,a deep exploration is made to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 and its function. The rule shows that the developing route of national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can determine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in addition,it objectively reflects that the social nature is vital to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人 民国 早期 中华 发展趋势 中国 商业性 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胜于言:从教育强国理念到教育强国建设
2
作者 刘海峰 赵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3,共12页
清末民国时期已萌生教育强国理念,并出现“教育强国”连称的提法。从表述方式、论述群体、论述内容、传播途径等来看,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相较清末有所发展,并已出现思潮化转向。然而,中国近代虽有教育强国理念,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 清末民国时期已萌生教育强国理念,并出现“教育强国”连称的提法。从表述方式、论述群体、论述内容、传播途径等来看,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相较清末有所发展,并已出现思潮化转向。然而,中国近代虽有教育强国理念,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知行无法合一,还没有当代意义上的“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满足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领导力强大、教育发展到较高程度、教育得到其他领域支持等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从“教育优先政策”到“教育强国战略”的发展过程。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贵在付诸行动,应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高考综合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促进部省合建高校的跃升,发挥教育强国领头羊作用、有计划且分步骤地加快“双一流”建设,强化基础研究支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理念 清末民国时期 教育优先政策 教育强国建设 行胜于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上海报刊与慈善义演的兴起和发展
3
作者 张秀丽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76,共8页
晚清慈善义演最早在上海兴起与发展,与上海报刊业的发展格局紧密相关。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开始零星报道侨居上海西人举办的义演活动。虽然这些义演活动影响有限,但其窗口效应不容忽视。以1877—187... 晚清慈善义演最早在上海兴起与发展,与上海报刊业的发展格局紧密相关。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开始零星报道侨居上海西人举办的义演活动。虽然这些义演活动影响有限,但其窗口效应不容忽视。以1877—1878年“丁戊奇荒”为契机,英文报刊登载西人义演活动的消息开始增多,系统性也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文报刊也发布论说,呼吁国人效仿西人举行义演活动筹集资金,用于灾荒救济。之后,中文报刊便大量刊登海内外相关义演广告和义演活动资讯,引导国人通过举行义演活动筹款,用于慈善救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报刊的不断创办,大量义演消息不断被报道、传播,加以社会灾荒不断,义演活动可谓此起彼伏,其中报刊的大力宣介与呼吁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上海 中英文报刊 《申报》 《字林西报》 慈善义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希霍芬《中国地图集》编绘对德绘早期中国地图的影响
4
作者 张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165,共10页
1868—1872年间,李希霍芬以上海为基地在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在旅途中进行了地质与矿产勘探、海港形势考察、地图测绘等活动,对所经之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并测绘编成一套完整的中国地形、地质图集——... 1868—1872年间,李希霍芬以上海为基地在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在旅途中进行了地质与矿产勘探、海港形势考察、地图测绘等活动,对所经之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并测绘编成一套完整的中国地形、地质图集——《中国地图集》。在李希霍芬的影响并指导之下,斯文·赫定、菲尔希讷、达菲尔进一步考察了新疆、西藏、黄河沿线以及中亚地区,补测了《中国地图集》未测的地区。同时,李希霍芬依据胡林翼主编的《大清一统舆图》地名数据,同卡尔·俾斯麦、卡尔·希姆利一起编制了中德地名索引,并制作出一套完整的中德地名转译标准。他的地图为晚清时期德国陆军绘制中国军用地图提供了参考,开启了德国测绘中国地图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中国地图集》 晚清 德文版中国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样的赫尔巴特:外来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样本
5
作者 林慧清 黄明喜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11,共14页
自教育界“新宠”至教育界“陈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历经由本相至变相的传衍,定下其后百余年的接受基调。晚清时期(1901—1911年)的教育改革以日为师,学界以译编为先导,经日本引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并将五段教授法奉为圭臬... 自教育界“新宠”至教育界“陈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历经由本相至变相的传衍,定下其后百余年的接受基调。晚清时期(1901—1911年)的教育改革以日为师,学界以译编为先导,经日本引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并将五段教授法奉为圭臬。但因接受过程存在诸多失真与误用问题,致使在日已呈朦胧之态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愈加迷蒙。步入民国初期(1912—1918年),伴随新旧教育理念碰撞,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进入深层次调和更新阶段,出现接受的准确与偏误并存的矛盾现象。民国中后期(1919—1949年)在提倡新教育的“五四”主潮下,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接受热情急遽回落,引发贬斥与辩驳、批评与实践之争,使得“在场”与“退场”的情形不断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 本土化 五段教授法 晚清民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为诗”与晚明清初诗学观念流变
6
作者 胡媚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9,共11页
陈师道《后山诗话》批评韩愈“以文为诗”导致不工,这个诗学论断对后世影响深广。“以文为诗”在晚明的讨论,关涉诗歌正变、诗文辨体、唐宋诗之争等重要话题。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元和诸公是构成诗歌史上“大变”的诗人群体,又通过... 陈师道《后山诗话》批评韩愈“以文为诗”导致不工,这个诗学论断对后世影响深广。“以文为诗”在晚明的讨论,关涉诗歌正变、诗文辨体、唐宋诗之争等重要话题。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元和诸公是构成诗歌史上“大变”的诗人群体,又通过对“以文为诗”的深度阐释完成了复古诗学理论在晚明的建构。反复古派袁宏道等人明确反对“以文为诗”之法,强调诗和文的体制界线。在反思和矫正晚明诗学的基础上,清初诗家主张博观兼采,打破唐宋门户之见,诗文相生因此取代了诗文分途的观念。古文家姜宸英从发愤抒情的角度肯定“以文为诗”仍属于复古之制。桐城文人方世举以“理气”这个文论话语证明诗歌创作采取“以文为诗”的合理性和优势。“以文为诗”可以承载复古或反复古的不同诠释,宗唐或宗宋的不同导向,贬义或褒义的不同态度,以概念阐释的拓展反映了诗学观念在晚明清初阶段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诗 晚明清初 诗源辩体 博观 诗文相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遗民集序书写的纪传与想象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宏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1-200,共10页
别集序在文体初创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传记写作的传统。明末清初的遗民通过诗文来回应国家和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这种回应体现在别集序的书写中,使其中的纪传部分更加注重真实性的表达。然而,由于别集序的主观创作空间较大,真实与想象的... 别集序在文体初创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传记写作的传统。明末清初的遗民通过诗文来回应国家和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这种回应体现在别集序的书写中,使其中的纪传部分更加注重真实性的表达。然而,由于别集序的主观创作空间较大,真实与想象的成分在遗民的别集序中交织在一起,这无疑影响了通过“知人论世”的传统批评方法所得批评主张的有效性。此外,集序作者往往通过个人经历的想象和性情的投射来塑造遗民的形象。这种塑造可能源于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也可能出于对经典文本的模仿。因此,遗民集序中的人物形象可能与他们的历史行为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影响了集序所传达的文学批评要素的接受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集序 遗民形象 纪传 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诗钟社团的地域分布
8
作者 李玉栓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1,共10页
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诗钟创作十分兴盛,并成立了相应的社团。诗钟由福建兴起后,北上北京,东进台湾地区,西入江苏,进而在全国乃至海外掀起社团活动热潮,山东、河南、湖北、浙江、广东以及东南亚各地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诗钟社团,呈现出“... 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诗钟创作十分兴盛,并成立了相应的社团。诗钟由福建兴起后,北上北京,东进台湾地区,西入江苏,进而在全国乃至海外掀起社团活动热潮,山东、河南、湖北、浙江、广东以及东南亚各地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诗钟社团,呈现出“全面覆盖,相对集中”的分布格局。考察诗钟社团的地域分布,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民初诗钟的传播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钟 社团 地域分布 传播路线 清末民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变局与庆宽的仕宦人生
9
作者 李文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9,180,共16页
庆宽是晚清民初的“奇人”,以民籍混入内务府旗籍,借助绘画的特长和办皇差的机会,在晚清拥堵的官场上,逐级升迁至候选内务府三院卿,积累了大量财富,也引发了官场侧目,遭到光绪帝下旨抄家的惩罚。戊戌之后,庆宽利用往日的关系网成为访日... 庆宽是晚清民初的“奇人”,以民籍混入内务府旗籍,借助绘画的特长和办皇差的机会,在晚清拥堵的官场上,逐级升迁至候选内务府三院卿,积累了大量财富,也引发了官场侧目,遭到光绪帝下旨抄家的惩罚。戊戌之后,庆宽利用往日的关系网成为访日特使,又因为辛丑议约的劳绩,获得保举,恢复了原有旗籍和职衔。晚清最后十年,庆宽在仕途上做最后一搏,但最终止步于四品道台,遂决心离开官场。在民初的十年,庆宽以平民视角观察政局,时而以旗人身份筹划旗人生计,时而作为普通市民关注城市自治,逐渐淡出了时代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宽 内务府旗人 抄家 清末民初的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本土科学教科书中“文化自信”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邵平譞 迟少辉 吕芳芳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159,共8页
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在课程与教材体系中贯穿文化自信成为教科书编写的现实需求。清末民初是中国教育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代,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也具备典型的时代特征。以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两套本土科学教科... 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在课程与教材体系中贯穿文化自信成为教科书编写的现实需求。清末民初是中国教育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代,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也具备典型的时代特征。以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两套本土科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特征、融入方式两个维度对教科书中“文化自信”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该时期科学教科书具有文化融入类别丰富、实用性特征突出、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等特征。这一时期的科学教科书能够为当代教科书编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科学教科书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初年民事“第一法源”的确立——民初大理院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形塑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琨捷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学界普遍认为《大清现行刑律》民事部分的效力由1912年4月3日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决议所确立,但梳理史料却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原因在于,该决议由南方政权作出且并未被北洋政府承认,故民事法源的空白未在立法层面得到解决。“现行律民事有... 学界普遍认为《大清现行刑律》民事部分的效力由1912年4月3日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决议所确立,但梳理史料却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原因在于,该决议由南方政权作出且并未被北洋政府承认,故民事法源的空白未在立法层面得到解决。“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确立,离不开大理院在“司法兼营立法”过程中的塑造。民初民事“第一法源”的确立,大致经历了通过《大清民律草案》的尝试与挫败、大理院确立“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地位、剥离《大清现行刑律》刑法属性及该律地位的巩固等阶段。纵观民事“第一法源”的确立,自清末兴起的“诸法合体说”起了关键作用,大理院根据该观点将《大清现行刑律》区分为不同的部门法,既解决了“无法可依”的困境,又避免另立新民法将会遭受的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现行刑律》 《大清民律草案》 诸法合体 大理院 民事有效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呔商历史文化基础:明末清初冀东商品经济样态
12
作者 张心雨 周子超 周建波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8,共10页
呔商以冀东永平府为起源地,为近代东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呔商的兴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来冀东地区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出冀东“耕织鱼盐”经济模式,滦河、渤海的传统水运培育冀东地区的商品经济观念,... 呔商以冀东永平府为起源地,为近代东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呔商的兴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来冀东地区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出冀东“耕织鱼盐”经济模式,滦河、渤海的传统水运培育冀东地区的商品经济观念,而农牧交界的地理位置形成冀东地区包容开放的商业氛围。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冀东商品经济传统逐渐形成。冀东商品经济的主要特点为,以粮布鱼盐为主要商品,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码头市集贸易为特色,贸易范围涵盖环渤海与口外地区,与此同时服务于商业的牙行、典当业已经出现。在明末清初边禁趋缓的背景下,冀东商人觉察到关内关外的潜藏商机,毅然投身于闯关东大潮,开启百年呔商辉煌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呔商 明末清初 商品经济 河海运输 码头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营之道:清末民初北京照相馆的变革与发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学斌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8,共7页
摄影术自19世纪60年代传入北京后,当地照相馆便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出现。在中西文化碰撞下,京师的摄影从业者在经营过程中为使照相馆更加适应中国顾客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通过对照相馆的布景与道具进行变革,增加拍照形式,为照片进... 摄影术自19世纪60年代传入北京后,当地照相馆便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出现。在中西文化碰撞下,京师的摄影从业者在经营过程中为使照相馆更加适应中国顾客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通过对照相馆的布景与道具进行变革,增加拍照形式,为照片进行着色等新颖方式对照相馆的艺术商业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探索,使北京的照相馆在中西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拍摄风格。这些措施改变了大众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推动了清末民初北京照相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北京 照相馆 摄影 本土化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嘉定竹刻中的文人士气与审美伦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寇思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4期90-96,共7页
随着明王朝的覆没,嘉定竹刻的发源地爆发了以“嘉定三屠”名世的抗击满清入侵的民族主义抗争,嘉定惨遭屠城,嘉定竹刻在此时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为探求竹刻鼎盛背后更为隐蔽的审美伦理负载,使用审美伦理的研究方法对嘉定竹刻的审美主... 随着明王朝的覆没,嘉定竹刻的发源地爆发了以“嘉定三屠”名世的抗击满清入侵的民族主义抗争,嘉定惨遭屠城,嘉定竹刻在此时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为探求竹刻鼎盛背后更为隐蔽的审美伦理负载,使用审美伦理的研究方法对嘉定竹刻的审美主体(创作者与欣赏者)以及审美客体(嘉定竹刻)进行分析。嘉定文人志士或是选择舍身殉节,显示出超拔不群的不屈人格;或是选择退隐守节,彰显出文化自救的遗民意识;此时嘉定竹刻不再是简单的竹艺术品,而成为“气节”的暗语,受到嘉定地区和清初明朝遗民群体欢迎。此期士林人士忧国忧民之郁闷以及“士可杀不可辱”的亡国悲情借助竹刻作品“残山剩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定竹刻 气节 审美伦理 竹文化 明末清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报刊剧话的文体承变与理论革新
15
作者 孟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流行剧种为主要批评对象,以即时化、公开化、品牌化的跨平台专栏创作为特色生产模式,文本与舞台兼重、史论研究与实践批评并举的综合性艺术批评文体。舞台本位意识在清末民初报刊剧话中的建构发展反映了古典戏剧理论“剧学”体系内部重心由“剧本作法”向“表演艺术”的迁移,曲话的独立发展、京剧与新剧剧话的日趋分离亦可视作传统剧论对近代传奇杂剧、花部戏曲、外来新剧“三足鼎立”之全新剧体格局的直接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报刊 剧话 批评文体 戏剧理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国时期铁路花车研究
16
作者 葛玉红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1,共9页
花车,本意是举行喜庆典礼或迎接贵宾时特别装饰的车子,铁路是文明发达之利器,铁路花车却成为特权的象征。铁路花车起源于晚清慈禧,之后始流行;民国时期,铁路花车更为盛行,使用者多是权贵及外宾等;铁道部加强铁路花车使用的规范管理,然... 花车,本意是举行喜庆典礼或迎接贵宾时特别装饰的车子,铁路是文明发达之利器,铁路花车却成为特权的象征。铁路花车起源于晚清慈禧,之后始流行;民国时期,铁路花车更为盛行,使用者多是权贵及外宾等;铁道部加强铁路花车使用的规范管理,然收效甚微。铁路花车是人们的特权思想及等级观念在火车上的呈现,反映了社会奢靡之风,理应反对特权现象、取消铁路花车、倡导人人平等,让铁路更好地服务人民与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国时期 铁路 花车 特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与成因研究
17
作者 陈俊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76,共6页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各类文献资料的综合梳理,整理得到732个川江码头的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处理,复原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在四川盆地内部以重庆为中心向北面和西面呈放射状分布...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各类文献资料的综合梳理,整理得到732个川江码头的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处理,复原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在四川盆地内部以重庆为中心向北面和西面呈放射状分布,重庆以东至宜昌段则为线性分布。这一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川江流域特有的水文条件,使码头向川江干流集中;二是重庆开埠以来商业发展,使重庆成为川江码头的聚集中心;三是全面抗战爆发中断了川江东向航路,嘉陵江和乌江中南北走向的码头得以增多。以川江干流为主和以重庆为中心的码头分布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打破了四川盆地的长久封闭局面,另一方面形成了四川盆地内“成都-重庆”两极发展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码头 分布格局 驱动因素 晚清民国时期 川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阳”与“四行”交汇:一项关于明清之际风的知识史的研究
18
作者 刘洪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风的自然知识,士人常以阴、阳气术语来阐释风的形成。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的“四元行说”。从“阳迫阴成风”到“燥热气成风”,部分士人在西学影响下对风的阐释与传统之间出现一定的裂痕。士人对风原理的讨... 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风的自然知识,士人常以阴、阳气术语来阐释风的形成。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的“四元行说”。从“阳迫阴成风”到“燥热气成风”,部分士人在西学影响下对风的阐释与传统之间出现一定的裂痕。士人对风原理的讨论具有进步意义,并尽可能远离了神秘主义的占风术。但不论是“阴阳”还是“四行”,都属于前近代知识范式。相比于同时期法国科学先驱笛卡尔对风的研究,中国士人的风知识大部分仍根植于旧有学说和汲取传入之西学,并没有显示太多以新方法获取新知识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知识史 中西科学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江南地区婚嫁服饰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竞琼 高蓉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5,共6页
清末民初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和嬗变期,新与旧的剧烈冲突,使得这一阶段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婚嫁服饰同样经历了由传统至现代的过渡。江南地区作为清末民初服饰变革的重要阵地,其婚嫁服饰变革特征明显。以相关画报等资料为线索,对... 清末民初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和嬗变期,新与旧的剧烈冲突,使得这一阶段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婚嫁服饰同样经历了由传统至现代的过渡。江南地区作为清末民初服饰变革的重要阵地,其婚嫁服饰变革特征明显。以相关画报等资料为线索,对清末民初江南地区婚嫁服饰进行研究,并将其重要历史特征及变革过程进行分析,从而为研究婚嫁服饰的历史衍变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婚嫁服饰 江南地区 变革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有限渗入到广泛传播——清末民初中小学教科书的民主政治启蒙意义 被引量:11
20
作者 石鸥 吴小鸥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70,共9页
教科书不但是知识传播的工具,还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伴随着新式教育发展,从教会学校、洋务学堂教科书中最早出现民主政治零星思想开始,清末民初教科书通过对现代政法制度的宣扬、对公民自治活动的引导和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提倡等维度呈现... 教科书不但是知识传播的工具,还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伴随着新式教育发展,从教会学校、洋务学堂教科书中最早出现民主政治零星思想开始,清末民初教科书通过对现代政法制度的宣扬、对公民自治活动的引导和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提倡等维度呈现了民主政治的核心价值理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民主政治话语体系,展现了理想化的民主政治图景,并具有那个年代特有的民主政治启蒙特点。正是通过小小教科书的大大启蒙,青年学生成为近代民主化力源并把握方向的新兴社会群体,而且教科书以其巨大的社会辐射力,使民主政治由少数知识精英群体关注而成为浸润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普遍思想,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既有观念,塑造着国民新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将民主作为基本价值加以崇尚做出了基础性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教科书 民主政治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