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山—麻栗坡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地质地貌证据与滑动速率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鉴林 常祖峰 +3 位作者 阿拉塔 刘昌伟 杜浩国 徐俊祖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文山—麻栗坡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块体运动的前锋部位,地处川滇块体、华南块体和印支块体结合地带,研究其新构造活动特征对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运动格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卫星影像上显示出该断裂北段线性特征清晰,沿线新生代盆... 文山—麻栗坡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块体运动的前锋部位,地处川滇块体、华南块体和印支块体结合地带,研究其新构造活动特征对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运动格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卫星影像上显示出该断裂北段线性特征清晰,沿线新生代盆地呈串珠状分布。据野外地质调查,白沙坡、热水塘一带多个第四纪剖面揭示出自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证据,发育在盘龙河T_(2)阶地上的白沙坡断层断错了晚更新世末期阶地堆积,其被错地层^(14)C测试年龄为(15420±40)a。该断裂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一定的正断分量,据阶地堆积物变形数据估算,其水平滑动速率为1.6~1.9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麻栗坡断裂北段 晚第四纪活动 右旋走滑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定日M_(S)6.8地震发震断层(登么错断裂)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
2
作者 高扬 吴中海 +1 位作者 韩帅 田婷婷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9-706,共18页
2025年1月7日定日M_(S)6.8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定结-申扎裂谷南段登么错地堑的边界正断层——登么错断裂,限定其滑动速率对于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分析了登么错断裂的详细几何... 2025年1月7日定日M_(S)6.8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定结-申扎裂谷南段登么错地堑的边界正断层——登么错断裂,限定其滑动速率对于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分析了登么错断裂的详细几何展布和活动特征,根据断裂的几何展布特征将其划分为北、中、南3段,且该断裂在晚第四纪期间活动性显著。结合小型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地貌面定年和垂直位错量测量,限定登么错断裂在距今约28ka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7±0.1)mm/a,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6±0.1)mm/a。结合前人报道的古地震研究结果所揭示的该断裂最近一次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距今约5ka),估算本次地震发生前登么错断裂已累积了最大3.0~3.5m的同震位移,最大震级可达M_(W)6.9~7.0,相关参数与2025年定日M_(S)6.8地震基本一致,这表明该断裂在本次地震前已经处于相对危险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5年定日M_(S)6.8地震 晚第四纪活动 垂直滑动速率 登么错断裂 定结-申扎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博格达北缘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3
作者 袁海洋 吴传勇 +3 位作者 于晓辉 王雪竹 臧柯智 高瞻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3-1250,共8页
博格达山是东天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麓发育的博格达北缘断裂为博格达北麓与准噶尔盆地的分界构造。该断裂西段(阜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强烈,而东段活动特征尚缺乏定量约束。为研究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首先开展断裂几何学与运动学调查... 博格达山是东天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麓发育的博格达北缘断裂为博格达北麓与准噶尔盆地的分界构造。该断裂西段(阜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强烈,而东段活动特征尚缺乏定量约束。为研究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首先开展断裂几何学与运动学调查;继而基于无人机获取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对地形剖面进行测量,同时采集年代学样品测定地貌面年龄,最终定量限定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北缘断裂以向北逆冲为主,晚第四纪以来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04)mm/a;与北天山山前断裂带西段相比,其活动强度显著减弱,这与天山整体自西向东变形速率递减的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博格达北缘断裂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活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温宿前陆冲断带晚第四纪形变速率
4
作者 臧柯智 吴传勇 +5 位作者 张金烁 高瞻 袁四化 袁海洋 于晓辉 王雪竹 《地震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0-1294,共15页
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天山南北发育了多个扇形的前陆冲断带,它们不仅调节吸收了大部分的SN向会聚应变,也控制着山体向盆地方向的逆冲推覆。然而,对于相邻前陆冲断带之间过渡、转换部位的构造特征和变形速率研究较少,目前... 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天山南北发育了多个扇形的前陆冲断带,它们不仅调节吸收了大部分的SN向会聚应变,也控制着山体向盆地方向的逆冲推覆。然而,对于相邻前陆冲断带之间过渡、转换部位的构造特征和变形速率研究较少,目前对于天山山前地壳缩短沿EW向是如何变化的仍不清楚。温宿前陆冲断带位于柯坪和库车前陆冲断带的过渡转换区,该前陆冲断带仅发育一排活动逆断裂-背斜带,即温宿北逆断裂-背斜带。长期以来,不同学者给出的该构造带的地壳缩短速率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了对该地区构造变形和强震危险性的认知。文中以温宿北逆断裂-背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地质填图,获得了该构造带的变形特征;同时,对背斜中部柯柯亚河谷的河流阶地进行了详细解译与划分,并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获取的高精度地形数据提取了各级阶地的位错量,最后根据光释光年代测试结果,计算得到温宿北逆断裂-背斜带晚第四纪(距今约4万年)以来的SN向地壳缩短速率约为1.31mm/a,全新世以来的缩短速率约为2.29mm/a。温宿前陆冲断带的缩短速率在全新世以来明显增大,反映了该构造带强震复发周期并不规律的活动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温宿前陆冲断带 晚第四纪 河流阶地 形变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雅雪山断裂金强河段晚第四纪断错地貌及滑动速率确定
5
作者 徐伟 程理 +1 位作者 李光涛 陈文龙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7-467,共11页
祁连山东段发育了多条大型活动断裂,如近东西向展布的天桥沟-黄羊川断裂及北西西向展布的金强河断裂、毛毛山断裂、老虎山断裂等,在马雅雪山北麓、宝泉山隆起北缘还发育了一条整体呈北西-北西西向展布的马雅雪山断裂。其中,前人已对天桥... 祁连山东段发育了多条大型活动断裂,如近东西向展布的天桥沟-黄羊川断裂及北西西向展布的金强河断裂、毛毛山断裂、老虎山断裂等,在马雅雪山北麓、宝泉山隆起北缘还发育了一条整体呈北西-北西西向展布的马雅雪山断裂。其中,前人已对天桥沟-黄羊川断裂、金强河断裂、毛毛山断裂、老虎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相比而言,马雅雪山断裂的研究程度还较低,其最新构造活动特征及其与区域主干活动断裂之间的关系等尚不清楚。马雅雪山断裂构成了天祝盆地与南部山体、丘陵的分界线,迹线清晰,断层三角面、断层槽谷多见,局部冲洪积阶地可见线性展布的断层陡坎,显示出断裂在晚第四纪有一定的活动。本研究对马雅雪山断裂西部的金强河段开展了实地调查,重点对马营沟及小黑刺沟2处的阶地断层陡坎开展了高精度地形地貌测量及阶地地貌面定年,对滑动速率进行了厘定。研究结果表明,马雅雪山断裂金强河段晚第四纪活动显著,断裂最近强震活动发生在8.21~3.43 ka BP,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45~0.63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雅雪山断裂 晚第四纪 断错地貌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被引量:118
6
作者 马保起 苏刚 +1 位作者 侯治华 舒赛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4-242,共9页
用岷江都江堰—汶川段晚第四纪阶地面的变形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滑动速率。岷江及其支流发育3级晚第四纪河流阶地,阶地面的年龄分别约为10,20,50kaBP。阶地纵剖面在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处有明显的垂直... 用岷江都江堰—汶川段晚第四纪阶地面的变形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滑动速率。岷江及其支流发育3级晚第四纪河流阶地,阶地面的年龄分别约为10,20,50kaBP。阶地纵剖面在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处有明显的垂直变形。断裂活动具有间歇性特点,晚第四纪以来有过3期活动,其起始时间分别为50,20,10kaBP。依据各级阶地面年龄和变形量估算的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晚第四纪逆冲滑动速率分别为0.5,0.6~0.3,0.2mm/a;据阶地走滑位错估算的茂汶-汶川断裂和北川-映秀断裂的晚第四纪右旋走滑速率均约为1mm/a。现代河床之下发育很厚的河流堆积物表明,龙门山的构造抬升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估算 岷江 中段 河流阶地 垂直变形 断裂活动 起始时间 走滑速率 构造抬升 变形量 地面 都江堰 纵剖面 间歇性 堆积物 发育 年龄 逆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活动构造带晚新生代变形特征与位移规模 被引量:36
7
作者 申旭辉 陈正位 +1 位作者 许任德 张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2-238,共7页
凉山近南北向活动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鲜水河 -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侧 ,与鲜水河断裂带左阶雁列 ,与小江断裂带右阶雁列。大体呈南北或北北西方向展布的凉山构造带 ,自北而南主要包括普雄河断裂、布拖断裂和四开 -... 凉山近南北向活动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鲜水河 -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侧 ,与鲜水河断裂带左阶雁列 ,与小江断裂带右阶雁列。大体呈南北或北北西方向展布的凉山构造带 ,自北而南主要包括普雄河断裂、布拖断裂和四开 -交际河断裂。晚新生代以来的活动 ,凉山南北向构造带以明显的左旋走滑为特征 ,相应的倾滑位移分量不大。初步统计得到其晚第四纪以来的走滑速率为 2mm/a左右 ,晚新生代以来位移规模 13.5~ 15.5km。凉山活动构造带的活动 ,弥补了鲜水河 -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中段安宁河 -则木河断裂带活动存在的位移和速率亏损 ,对于全面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活动构造带 位移规模 晚新生代 地震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柯坪推覆构造东段晚第四纪变形样式与缩短速率 被引量:24
8
作者 冉勇康 杨晓平 +2 位作者 徐锡伟 程建武 陈立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9-193,共15页
柯坪推覆构造的变形量和变形速率对于认识中国大陆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有重要意义,但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特征与缩短速率是众多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文中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探槽开挖、变形地貌面实测与阶地堆积物的测年,分析了柯坪推覆构造... 柯坪推覆构造的变形量和变形速率对于认识中国大陆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有重要意义,但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特征与缩短速率是众多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文中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探槽开挖、变形地貌面实测与阶地堆积物的测年,分析了柯坪推覆构造普昌断裂以东部分的晚第四纪变形样式、变形量和缩短速率。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在地表和近地表的变形主要通过2种形式表现出来:低角度逆断层运动和新褶皱的弯曲变形。这些变形主要由最新地貌面的隆升和缩短来实现。研究区存在2个变形强度大的地段,缩短速率西段为1·32mm/a;东段为1·39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坪推覆构造 晚第四纪 变形样式 缩短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磨西-冕宁段的滑动速率与强震位错 被引量:42
9
作者 周荣军 何玉林 +2 位作者 杨涛 何强 黎小刚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3-262,共10页
航片解译及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表明 ,鲜水河 -安宁河断裂带磨西 -冕宁段存在明显的晚第四纪活动性 ,其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 ,并伴有显著的垂直滑动分量。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在鲜水河断裂磨西以南段为 6 0~ 9 9mm a ,安... 航片解译及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表明 ,鲜水河 -安宁河断裂带磨西 -冕宁段存在明显的晚第四纪活动性 ,其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 ,并伴有显著的垂直滑动分量。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在鲜水河断裂磨西以南段为 6 0~ 9 9mm a ,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段为 4 7~5 3mm a。同震位错及地震地表破裂研究表明 ,A .D .1786年康定 -泸定磨西 7 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可能南延至田湾以南 ;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段则具有蕴育 7 级左右地震的构造背景 ,最晚一次强震的地质记录极有可能是史料记载不全的A .D .132 7年一次 6级或 6级以上地震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错地貌 平均滑动速率 同震位错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宁河断裂紫马跨一带晚第四纪地貌变形与断层位移速率 被引量:30
10
作者 冉勇康 程建武 +1 位作者 宫会玲 陈立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6-98,共13页
紫马跨一带是安宁河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断错地层地貌序列保存最好的地区,通过数字影像分析、全站仪实测和探槽开挖,对该地点断错现象进行细致研究,获得了晚全新世以来的左旋位移速率为6.2mm/a,垂直位移速率1.4mm/a;距今约10ka以来的平均... 紫马跨一带是安宁河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断错地层地貌序列保存最好的地区,通过数字影像分析、全站仪实测和探槽开挖,对该地点断错现象进行细致研究,获得了晚全新世以来的左旋位移速率为6.2mm/a,垂直位移速率1.4mm/a;距今约10ka以来的平均左旋位移速率3.6-4.0mm/a,垂直位移速率约为1.1mm/a;距今约20ka以来的左旋位移速率为3.8-4.2mm/a,垂直位移速率最小为0.9mm/a。断层水平和垂直位移速率的比例约为4∶1。断层位移速率在时间分布上的变化与古地震研究的丛集复发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断裂的活动强度存在强弱活动的交替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断裂 晚第四纪 地层地貌序列 位移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观测及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所反映的青藏高原北部变形 被引量:69
11
作者 郑文俊 张培震 +1 位作者 袁道阳 郑德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91-2508,共18页
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现今GPS观测揭示了青藏高原向北扩展与高原边缘隆升的运动特征.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跨断裂GPS应变速率的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断裂以低滑动速率(<10 mm/a)为主,特别是两条边界断裂:阿尔金断裂... 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现今GPS观测揭示了青藏高原向北扩展与高原边缘隆升的运动特征.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跨断裂GPS应变速率的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断裂以低滑动速率(<10 mm/a)为主,特别是两条边界断裂:阿尔金断裂和海原—祁连山断裂.两条主要边界断裂上的滑动速率分布显示了断裂间滑动速率转换及调整特征.阿尔金断裂自95°E以西的8-12 mm/a稳定滑动速率,向东逐渐降低到最东端的约I-2 mm/a,而海原断裂自哈拉湖一带开始发育后滑动速率为1-2 mm/a,到祁连一带(101°E以东)增大到相对稳定的4-5 mm/a,直到过海原后转向六盘山一带,滑动速率降低到1-3 mm/a,甚至更低.滑动速率的变化及分布特征显示,阿尔金断裂滑动主要是通过祁连山内部隆起及两侧新生代盆地变形引起的缩短来吸收的,海原—祁连山断裂的低滑动速率及沿断裂运动学特征表明断裂尾端的陇西盆地变形及六盘山的隆起是断裂左旋走滑速率的主要吸收方式.这一变形特征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变形模式是一种分布式的连续变形,变形发生自高原内部,边界断裂的走滑被高原内部变形所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S观测 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边界断裂 连续变形 青藏高原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凉山断裂带北段东支--竹马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 被引量:16
12
作者 孙浩越 何宏林 +1 位作者 魏占玉 高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0-454,共15页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菱形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习性和滑动速率对于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块体运动和构造变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大凉山断裂带由6条分...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菱形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习性和滑动速率对于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块体运动和构造变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大凉山断裂带由6条分支断裂构成,竹马断裂是其北段的一条分支。文中在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构造地貌的高精度GPS测量和断错时间的约束,得出竹马断裂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5~3.1mm/a;利用古地震探槽揭示出竹马断裂的2次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50.3±5.7)~30ka BP和30^(17.4±1.2)ka BP。考虑到断裂带北段还存在一条与竹马断裂平行的分支断裂——公益海断裂,大凉山断裂带北段的滑动速率与南段基本一致。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在大凉山断裂带上分配的滑动速率与并行的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也大体相当,断裂系中段的滑动速率之和与南北两段的速率大致吻合。大凉山断裂带的存在使断裂系在几何上成为一个完整的弧形构造,也弥补了中段滑动速率的亏损,使各段的滑动保持协调一致。此外,沿竹马断裂大量发育的冲洪积台地,根据沉积特征和测年结果,认为是新仙女木事件后末次冰消期的冰川融水形成的冰水堆积,类似的地貌面可能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活动性 滑动速率 古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及区域强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白明坤 Chevalier Marie-Luce +8 位作者 李海兵 潘家伟 吴琼 王世广 刘富财 焦利青 张进江 张蕾 龚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12-2332,共21页
活动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滑动速率是研究断裂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其评估区域强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是控制高原物质向南东挤出的重要边界,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的断裂之一。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 活动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滑动速率是研究断裂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其评估区域强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是控制高原物质向南东挤出的重要边界,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的断裂之一。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考察、OSL(光释光)和^(14)C测年方法以及LiDAR(激光雷达)扫描获得乾宁段龙灯乡冲积阶地的位错量和废弃年龄。T4和T3′水平位错量分别为106±5 m和77±2 m,T4阶地垂直位错量为9.6±0.5 m。T4和T3′阶地的废弃年龄分别为11±1 ka和7±1 ka。结合对应的年龄和位错量,得到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左行走滑速率为10.5±1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9±0.1 mm/a,断层倾向北东,具有正断运动学特征。通过重新计算断裂两侧GPS矢量沿断裂方向分量,得到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炉霍—康定段、磨西段现今左行走滑速率分别约为8.1 mm/a、8.2 mm/a、9.4 mm/a,整体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递增。综合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和最新强震活动的离逝时间估算,认为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目前应变累积达到了发生一次M_(W) 6.8(M_(S) 7.2)大地震的潜能,在区域防震减灾工作中应对此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 构造地貌学 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峪关断层中段的新活动特征 被引量:18
14
作者 何文贵 袁道阳 +3 位作者 王爱国 梁明剑 刘兴旺 郑文俊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6-303,共8页
嘉峪关断层是河西走廊盆地内部的一条重要断层,断层走向NNW向,晚第四纪以来新活动特征以挤压逆冲为主兼具有右旋走滑特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嘉峪关城楼北关园子山嘉峪关断层大陡坎西侧0.5km处的Ⅲ级阶地面上,新发现一段长约1.6km保... 嘉峪关断层是河西走廊盆地内部的一条重要断层,断层走向NNW向,晚第四纪以来新活动特征以挤压逆冲为主兼具有右旋走滑特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嘉峪关城楼北关园子山嘉峪关断层大陡坎西侧0.5km处的Ⅲ级阶地面上,新发现一段长约1.6km保存完好的小断层陡坎,坎高0.5~2m,且有冲沟发生右旋位错现象。经探槽开挖和热释光测年确认,嘉峪关断层全新世有古地震活动。据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和测年结果,得到断裂晚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为0.52~0.56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峪关断层 古地震 滑动速率 晚第四纪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特征 被引量:18
15
作者 黄学猛 杜义 +1 位作者 舒赛兵 谢富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2-232,共11页
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表明,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是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张性正断的区域性活动断裂。根据一些断错地貌点的大比例尺填图、实地测量及其年代学分析,确定了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 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表明,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是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张性正断的区域性活动断裂。根据一些断错地貌点的大比例尺填图、实地测量及其年代学分析,确定了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2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6mm/a;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8~3.0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5mm/a。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变化不大,反映了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强度比较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陵-瑞丽断裂 晚第四纪 断错地貌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武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位移速率 被引量:17
16
作者 廖玉华 柴炽章 +1 位作者 张文孝 许文俊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8-165,共8页
灵武断裂是银川地堑南段的东侧构造边界 ,与灵武—吴忠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以往研究程度较低。作者通过实际调查、探槽开挖、年代侧定、相关地貌年代测定、断错历史研究等方面的大量工作对该断层晚第四纪的活动性开展了比较系... 灵武断裂是银川地堑南段的东侧构造边界 ,与灵武—吴忠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以往研究程度较低。作者通过实际调查、探槽开挖、年代侧定、相关地貌年代测定、断错历史研究等方面的大量工作对该断层晚第四纪的活动性开展了比较系统的野外考察。本文以野外考察获得的资料为基础 ,论述了该断层晚第四纪的活动特征 ,估计了其垂直位移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武断裂 晚第四纪活动 位移速率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新活动特征及其与红河断裂的关系 被引量:81
17
作者 常祖峰 常昊 +1 位作者 臧阳 代博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7-530,共14页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示其断错了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堆积。岩曲—石岩村一带Ⅱ级河流阶地和后缘洪积扇上发育长约3 km、高2.5 m左右的断层陡坎。根据洪积扇、冲沟和河流阶地位错量估算,该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右旋水平滑动速率为1.8-2.4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35 mm/a。它南与红河断裂相连,北与金沙江断裂相接,新生代以来具有与红河断裂和金沙江断裂相似的运动学特征、相同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变形机制,是红河活动断裂的北延部分。维西—乔后断裂与红河、金沙江以及德钦—中甸—大具等断裂一起,共同构成了川滇活动块体的西部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 川滇块体 晚第四纪 右旋走滑运动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东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兴旺 袁道阳 +1 位作者 邵延秀 吴赵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111-119,共9页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与地质填图,对甘肃东南部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东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段活动性明显强于东段;中段线性特征明显,可见清晰的断崖,不同期次的阶地之上都...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与地质填图,对甘肃东南部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东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段活动性明显强于东段;中段线性特征明显,可见清晰的断崖,不同期次的阶地之上都有断层陡坎发育,晚第四纪以来有过明显活动,最新活动的离逝时间为1 300年左右,属于全新世活动断裂;东段活动性明显减弱,没有发现断错全新世地层的证据,在地貌上多表现为线性沟谷,属于晚更新世断裂。根据对断错阶地的测量和年代测试,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段左旋滑动速率为每年(1.3±0.1)mm,垂直滑动速率为每年(0.39±0.0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阶地 全新世 迭部-白龙江断裂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 被引量:43
19
作者 周荣军 黎小刚 +2 位作者 黄祖智 何玉林 戈天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大凉山断裂带呈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展布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东侧的大凉山腹地 ,是一条连接鲜水河、小江断裂的贯通性全新世活动断裂 ,全长约 2 80km。航、卫片解译及野外实地考察结果表明 ,大凉山断裂带由海棠—越西、普雄河、布拖及交... 大凉山断裂带呈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展布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东侧的大凉山腹地 ,是一条连接鲜水河、小江断裂的贯通性全新世活动断裂 ,全长约 2 80km。航、卫片解译及野外实地考察结果表明 ,大凉山断裂带由海棠—越西、普雄河、布拖及交际河四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 ,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在3m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大凉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P31孔晚第四纪的陆源沉积物记录及其古海洋与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3
20
作者 梅静 王汝建 +3 位作者 陈建芳 程振波 陈志华 孙烨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86,共10页
通过对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台P31孔沉积物进行岩性特征和颜色旋回分析、XRF元素扫描、AMS14 C测年、有孔虫丰度统计、筏冰碎屑(IRD)(>250和>154μm)含量分析以及粒度组成的综合研究,建立了该孔的地层年代框架,其沉积物被划分为MIS ... 通过对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台P31孔沉积物进行岩性特征和颜色旋回分析、XRF元素扫描、AMS14 C测年、有孔虫丰度统计、筏冰碎屑(IRD)(>250和>154μm)含量分析以及粒度组成的综合研究,建立了该孔的地层年代框架,其沉积物被划分为MIS 3-MIS 1的沉积序列。自MIS 3以来,楚科奇海台P31孔可以识别出5个IRD事件,它们分别出现在晚MIS 1、MIS 2和早中MIS 3期。这些IRD主要被来自加拿大北极群岛的冰山或者大块冰所携带,随波弗特环流搬运至楚科奇海台并卸载到海底,这不仅反映了晚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北美冰盖的崩塌事件,还反映了波弗特环流的变化历史。粒度组分变化表明,细砂级组分主要来自于冰山或大冰块的搬运,因为其高值对应于IRD的高值,粉砂级组分可能主要来自于海冰的搬运,而黏土级组分主要由波弗特环流和雾状层所搬运。两个敏感组分(5~13和110~176μm)含量的变化呈现明显对称性分布,后者的变化对应于IRD的变化,前者可能指示了物源和沉积作用后期的影响。该孔MIS3-MIS1的沉积速率分别为2.2、0.16和1.6cm/ka,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2cm/ka。与北冰洋其他海区沉积速率资料对比显示,海冰边缘地区沉积速率较高,而永久性海冰覆盖区沉积速率低较。水深越浅,越靠近陆架物源区,沉积速率越高,纬度越高的门捷列夫-阿尔法脊和加拿大海盆区,沉积速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D 陆源组分 沉积速率 晚第四纪 楚科奇海台 西北冰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