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Radiolarians from Zhilong,Gyangse,Tibet
1
作者 Bo Xu,Hui Luo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08,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75-276,共2页
Abundant well-preserved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radiolarian fossils were extracted from 31 bedded green cher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Zhilong section,Gyangse,southern Tibet.This
关键词 late jurassic early cretaceous radiolarians Zhilong Gyangse Tib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响应
2
作者 郭雅倩 李元昊 +3 位作者 杨龙华 翟文彬 刘迎宝 赵文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7-2252,共16页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盆地南部发育多期次冲积扇相、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沙漠相沉积体系,出现沉积东西分异,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这一时期盆地主要受控于燕山运动影响,盆地周边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活动,盆地内部形成了东部抬升倾斜、西部下沉坳陷的构造格局。盆地西缘强烈的构造活动还导致了晚侏罗世芬芳河期西南缘发育陆内前陆盆地以及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等多套磨拉石建造和不整合接触。根据以上认识建立了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演化模式图,这些沉积事件的发生是对燕山运动早中期的响应记录,证明了沉积演化与秦祁造山带和吕梁隆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认识不止是对燕山运动时期盆地南部构造-沉积响应理论的补充完善,同时对盆地南部油气和铀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构造沉积响应 沉积中心迁移 燕山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薄竹山矿集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及锡银铅锌钨多金属成矿作用
3
作者 刘学龙 李文昌 +10 位作者 张世涛 龙启和 蒙光志 张红 周杰虎 程家龙 朱俊 陆波德 刀俊山 刘益 陈显超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7-453,共17页
薄竹山锡银铅锌钨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华南褶皱系西缘,属于滇东南岩浆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以锡银锌钨矿床为主,兼有铅锌铁铜等多种金属矿产,矿床均围绕薄竹山岩体分布,其中以白牛厂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和官房大型钨矿最... 薄竹山锡银铅锌钨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华南褶皱系西缘,属于滇东南岩浆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以锡银锌钨矿床为主,兼有铅锌铁铜等多种金属矿产,矿床均围绕薄竹山岩体分布,其中以白牛厂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和官房大型钨矿最为典型。研究表明,薄竹山矿集区锡银铅锌钨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存在密切的联系,其复式岩体成岩时代可以追溯至91.2~84.1 Ma,属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晚白垩世酸性岩浆沿着薄竹山背斜核部与北西向断裂交合地带大规模侵位,在岩浆的顶托作用和底劈作用下,最终形成了薄竹山复式花岗岩体及白牛厂隐伏花岗岩体。薄竹山各单元岩体与白牛厂二长花岗岩、花岗斑体,以及团山、官房花岗岩均表现出一致的富硅(w(SiO_(2))为65.48%~74.92%)、富钾(w(K_(2)O)为4.17%~6.06%)的特征,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具中等负铕异常,各岩体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为一套准铝质—过铝质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造山及向碰撞后造山环境过渡的大地构造背景,属于造山运动的产物。区内成矿物质迁移与富集主要围绕着花岗岩体进行,发育形成了花岗岩接触带的夕卡岩型W、Sn、Fe矿床,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中的岩浆热液型Ag、Pb–Zn、Sn、Cu及外围地层中低温热液型Sb矿,这在区域上构成较为完整的与花岗岩侵位有关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花岗岩 构造岩浆活动 锡银铜铅锌多金属矿 薄竹山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北燕山期动力学背景约束:金井地区花岗质侵入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4
作者 李银敏 柏道远 +3 位作者 李彬 姜文 蒋启生 彭云益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3-863,共21页
湘东北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广泛发育,但其活动期次和构造背景尚存争议。本文对湘东北金井地区花岗质侵入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厘定了岩浆活动期次、探讨了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和动力学机制。结果显示侵入岩体锆石... 湘东北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广泛发育,但其活动期次和构造背景尚存争议。本文对湘东北金井地区花岗质侵入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厘定了岩浆活动期次、探讨了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和动力学机制。结果显示侵入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65~160 Ma和155~150 Ma,表明岩浆活动(晚侏罗世)可划分为两个期次。侵入岩具有富硅、富铝、富钾、高ASI的特点,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强过铝质花岗岩类,微量元素中Ba、Nb、Sr、P、Ti明显或强烈亏损,Nb相对Ta明显亏损,轻稀土富集且Eu具弱-中等亏损,I_(Sr)值为0.71383~0.72919,ε_(Nd)(t)值为–10.98~–8.47,t_(DM2)为1.64~1.83 Ga,显示源岩主要为中上地壳变质泥质岩和变质杂砂岩,少量为下地壳基性岩,总体属S型花岗岩。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构造背景,本文提出165~160 Ma的岩浆活动主要与增厚的中上地壳发生减压熔融有关,155~150 Ma的岩浆活动与减压熔融及古太平洋俯冲板块崩塌导致软流圈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S型花岗岩 晚侏罗世 岩浆活动 动力学背景 金井地区 湘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塔西南坳陷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42
5
作者 方爱民 马建英 +2 位作者 王世刚 赵越 胡健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396-3406,共11页
自柯克亚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塔西南坳陷一直受到各类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其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塔西南和西昆仑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 自柯克亚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塔西南坳陷一直受到各类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其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塔西南和西昆仑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的构造及沉积格架的演变过程,对塔西南坳陷性质及其演化阶段划分所存在的争议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塔西南-西昆仑这一盆山体系形成和演化中的构造变形和沉积记录。总体来说,根据现有沉积和构造变形资料,中生代之前西昆仑和塔西南坳陷分别处于同一构造背景下的不同沉积单元;二者之间盆山体系的形成主要自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或者说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现今的盆-山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地区 塔西南坳陷 晚古生代以来 沉积构造演化 late Paleozoic west KUNLUN orogen Tarim BASIN BASIN system KUNLUN orogenic belt tectonic movements structural geology sedimentary strata early Pleistocene 盆山体系 构造变形 early cretaceous 塔里木盆地南缘 late jurassic 油气资源评价 深层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环境:火山岩约束 被引量:262
6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5 位作者 莫宣学 王立全 廖忠礼 赵志丹 董国臣 周长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4-546,共13页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南冈底斯、中冈底斯、北冈底斯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基本同期开始于早白垩世(大约120~130 Ma)并可能延续到晚白垩世,以冈底斯中北部地区规模最大为特征。已有数据显示中冈底斯则弄群火山岩包括部分中钾钙碱性系列的中基性岩石和占优势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火山岩,不同于传统岛弧火山岩,但与中安第斯厚地壳背景下的岛弧火山岩相似,北冈底斯主要为与传统岛弧火山岩相似的中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中冈底斯则弄群中基性火山岩很可能与来自消减沉积物和/或蚀变玄武质洋壳的含水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和中上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即AFC过程),长英质火山岩很可能主要与地壳重熔有关,但并不能完全排除镁铁质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目前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揭示的成分变化、地壳厚度、与俯冲带的距离以及冈底斯带同期火山岩的分布特点暗示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很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极性 岛弧火山岩 晚休罗世-早白垩世 冈底斯中北部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特提斯演化的热点与洋脊相互作用:西藏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推论 被引量:65
7
作者 朱弟成 莫宣学 +2 位作者 王立全 赵志丹 廖忠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5-237,共13页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地表残余。本文在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研究中取得的比较可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对比分析以讨论涉及新特...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地表残余。本文在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研究中取得的比较可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对比分析以讨论涉及新特提斯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吉定洞拉村玄武岩、错拉山口北部玄武岩为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型,错拉山口南部玄武岩为洋岛玄武岩(OIB)型,萨嘎桑单林玄武岩既包括OIB型,又包括MORB型;(2)在东西延伸约1500km的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至少可能存在OIB、MORB(包括N-MORB、E-MORB)和岛弧玄武岩IAB三种类型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不活动的高场强元素比值(如Nb/Y,Zr/Y等)指示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部仁布、杯玛让、吉定洞拉村和错拉山口北部地区以及中西部萨嘎地区的MORB型玄武岩中的亏损组分很可能来源于深部亏损的地幔柱源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模拟表明,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OIB型玄武岩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源区中等程度(10%~20%)的部分熔融,而MORB型玄武岩主要来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中等程度(7%~25%)的部分熔融,IAB型玄武岩所代表的源区熔融深度以中部较浅而东西两端较深为特点,其中中部得几、杯玛让、吉定等地的IAB很可能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的部分熔融有关,而东部和西部达几翁IAB的熔融源区可能残留有石榴石。结合该带报道的He同位素数据和矿物学观察,以及在喜马拉雅带新获得的古地磁数据,可以认为热点与洋脊的相互作用是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新特提斯演化的一种很可能的地球动力学解释。需要强调,虽然该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目前在藏南观察到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特点和性质,但因资料有限,还需要做许多非常细致的工作来证实或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 热点与洋脊相互作用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地区大规模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成矿时限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508
8
作者 毛景文 谢桂青 +1 位作者 郭春丽 陈毓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329-2338,共10页
南岭位于华南地区中部,是我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钨锡金属成矿省。本文基于最近几年的高精度成岩成矿测年资料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提出南岭地区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于中晚侏罗世(165~150Ma),相应的构造背景是古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在... 南岭位于华南地区中部,是我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钨锡金属成矿省。本文基于最近几年的高精度成岩成矿测年资料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提出南岭地区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于中晚侏罗世(165~150Ma),相应的构造背景是古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在大陆边缘弧后地区出现一系列NE向壳幔相互作用强烈的伸展带,这些伸展带与东西向古断裂的交汇部位是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中心区,NE向十杭带与南岭中脊部EW向古深大断裂的交汇处形成湘南最大的钨锡矿集区。在中晚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向NNE方向走滑,导致大陆岩石圈大面积伸展,相应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主要出现在武夷山以东地区,但在包括南岭地区在内的华南地区广泛出现盆岭构造,NNE向的白垩纪红层-火山盆地与以花岗岩为代表的隆起相间分布,在一些盆地可见130~90Ma侵位的、面积不大却广泛分布的花岗岩及其锡多金属矿化,构成华南地区大规模锡多金属矿化作用,但这次成矿作用在南岭地区并不十分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钨锡矿床 中生代 伸展作用 南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沉积及其古地理和古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21
9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7 位作者 旷红伟 刘燕学 彭楠 董超 薛沛霖 徐加林 陈军 刘海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0,共20页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主要分布于鲁西蒙阴盆地上侏罗统三台组、辽西金—羊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冀西北尚义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后城组(原阎家窑组)、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和甘肃下白垩统河口群...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主要分布于鲁西蒙阴盆地上侏罗统三台组、辽西金—羊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冀西北尚义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后城组(原阎家窑组)、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和甘肃下白垩统河口群。各地风成砂岩均具高角度大型—巨型板状、楔状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分选较好—好,磨圆次棱角状—次圆状等沉积特征。对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赋存层位以及风成砂岩形成时代进行了对比,将风成砂主要划分为3个时期,即基末利期—贝利阿斯期、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和欧特里夫期—阿普特期,且从鲁西到甘肃风成砂岩形成时代逐渐变新。通过上述5个地区风成砂的古风向研究发现,当时西北风盛行,古地磁研究显示风成砂岩发育于N25°—N45°之间区域。根据当前全球风带分布特征,认为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西风带上,为行星风系所控制。通过对比南半球同期风成砂岩古风向研究,提出全球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均处于西风带上。结合风成砂及相应层位沉积特征、沉积环境的研究,初步推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N30°以北地区为干旱寒冷气候,而N30°以南地区则干旱炎热,华北北部整体处于海拔较高的山地环境,山间盆地发育,火山活动频发。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的演替过程与风成砂沉积相耦合,体现了古地理、古环境对生物群发展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风成砂岩 古风带 古地理 古生态 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羊卓雍错南部桑秀组火山岩的特征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24
10
作者 钟华明 童劲松 +2 位作者 夏军 鲁如魁 邱军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2-79,共8页
羊卓雍错南部桑秀组中分布有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构成的海相火山岩组合,区域露头上玄武岩占绝对优势,喷发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区域资料显示,这一时期该地区处于冈瓦纳大陆的被动陆缘。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火山岩与... 羊卓雍错南部桑秀组中分布有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构成的海相火山岩组合,区域露头上玄武岩占绝对优势,喷发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区域资料显示,这一时期该地区处于冈瓦纳大陆的被动陆缘。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火山岩与洋脊玄武岩和洋岛型玄武岩有明显区别,显示大陆拉张带或大陆裂谷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火山岩 拉斑玄武岩系列 藏南羊卓雍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燕山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地层、沉积特征及盆地构造属性分析 被引量:34
11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1 位作者 刘燕学 旷红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8-106,共19页
阴山—燕山地区广泛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保存了土城子组形成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及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然而,对于土城子组的沉积特征、盆地属性和大地构造背景仍存很大争议。文中对前人关于土城子组的相关研究成果进... 阴山—燕山地区广泛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保存了土城子组形成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及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然而,对于土城子组的沉积特征、盆地属性和大地构造背景仍存很大争议。文中对前人关于土城子组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在依据实测资料的基础上,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入手,研究和分析了土城子组盆地演化规律和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土城子组垂向上经历了冲积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河流—冲积扇的沉积环境变化,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显示土城子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包头—呼和浩特、北京延庆、凌源3个沉积中心,古水流流向呈现分区性,分别向3个沉积中心汇聚,表明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阴山—燕山地区存在大青山、冀北和辽西3个泛盆。物源分析显示砾石成分呈现明显的分带性,辽西地区以火山岩和沉积岩为主,冀北地区主要为火山岩,其次为花岗岩和碳酸盐岩,大青山地区变质岩为主。从各地基底岩性可以看出,辽西地区土城子组下伏髫髻山组火山岩发育,古生代沉积岩出露较广,冀北地区则主要为前寒武系碳酸盐岩、花岗岩和晚古生代花岗岩,以及中生代火山岩,大青山地区以前寒武系变质岩为主,以上各地区盆地基底的岩性与砾石成分的分区性形成了很好的对应。砾石中老地层物质组分向上增加、新地层物质组分向上减少的特征则反映了揭顶剥蚀的特点,二者共同说明土城子组是在盆地基底差异性隆升的条件下剥蚀沉积的产物。广泛分布于冀北—辽西地区土城子组上部的巨型-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厘定为风成沉积,这一特殊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产物也属于盆地基底隆升的结果。阴山—燕山与周边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的发现说明,土城子组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陆内裂谷盆地,与同期岩石圈减薄作用耦合,它的形成可能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向西北的俯冲作用有关。鉴于土城子组盆地的构造属性,遂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定位为华北北缘陆内裂谷的起始时间。提出一个新的土城子组盆地演化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阴山—燕山地区土城子组地层发育、沉积演化以及与岩浆岩关系、盆地动力机制、盆地属性和土城子组与张家口组在不同区域所表现的不同接触关系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燕山地区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土城子组 沉积相 物源 古水流 隆升 陆内裂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长江中下游成矿动力学 被引量:123
12
作者 董树文 马立成 +3 位作者 刘刚 薛怀民 施炜 李建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2-625,共14页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东中部著名的中生代金属成矿带,更是长江工业走廊的矿物供应基地,素称工业摇篮。从地质演化和成矿动力学角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过程经历了由板缘到板内的环...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东中部著名的中生代金属成矿带,更是长江工业走廊的矿物供应基地,素称工业摇篮。从地质演化和成矿动力学角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过程经历了由板缘到板内的环境,成矿作用发生在挤压向伸展的转换过程;其次,成岩成矿受基底构造和深部作用控制、与特有的基底有关;最后,长江中下游成矿作用贯穿于"燕山运动"的始终,深刻地记录了太平洋板块作用的影响。本文对上述重大问题提出粗浅的见解,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缘 板内 前陆带 构造转换 成矿作用 深部过程 基底构造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晚侏罗纪 早白垩纪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新认识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惠 郭灵俊 +3 位作者 白翠霞 徐宗培 何会文 鞠文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67-871,共5页
根据大兴安岭中北部地区晚侏罗世火山岩正常沉积夹层中所含叶肢介化石的研究成果和同位素年龄新资料,认为大兴安岭北部西坡被归入白音高老组中的“含Eosestheria的酸性、酸碱性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不是白音高老组,应归入龙江组,层位与辽... 根据大兴安岭中北部地区晚侏罗世火山岩正常沉积夹层中所含叶肢介化石的研究成果和同位素年龄新资料,认为大兴安岭北部西坡被归入白音高老组中的“含Eosestheria的酸性、酸碱性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不是白音高老组,应归入龙江组,层位与辽西义县组对比。大兴安岭主脊火山岩(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从南到北是同期火山活动作用的结果,不存在“穿时”现象,形成于晚侏罗世早中期,层位与冀北大北沟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大兴安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过程——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 被引量:78
14
作者 杜杨松 李顺庭 +2 位作者 曹毅 秦新龙 楼亚儿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77,共7页
对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小铜官山岩体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并对天鹅抱蛋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及锶-钕同位素分析,结合对区内老庙基山和小铜官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 对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小铜官山岩体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并对天鹅抱蛋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及锶-钕同位素分析,结合对区内老庙基山和小铜官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整理,讨论了这些岩体及其包体的成因。小铜官山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39.5±2.9)Ma,表明它属于长江中下游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具有低w(SiO2)(52.03%-54.61%)、w(Al2O3)(12.87%-14.43%)和全碱含量w(Na2O+K2O)(5.26%-6.30%),但高w(MgO)(5.41%-11.66%)的特征;寄主岩与此相反,具有高w(SiO2)(59.97%-64.44%)、w(Al2O3)(16.43%-17.59%)和全碱含量(6.67%-8.25%),但低w(MgO)(1.52%-2.50%)的特征。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稀土元素总量为165.70×10-6-190.40×10-6,寄主岩的稀土元素总量为166.12×10-6-185.95×10-6,二者十分相近,它们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也十分相似。但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轻、重稀土比值为3.39-4.27,明显小于寄主岩的轻、重稀土比值(4.86-5.94)。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具明显的正铕异常,而寄主岩具有弱负铕异常。从辉长岩到寄主岩,εNd(t)从-4.9--9.9减小到-11.4--11.9,(87Sr/86Sr)o从0.7064-0.7073增加到0.7072-0.7084。上述资料表明,铜陵铜官山矿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可能是由基性到中酸性岩浆通过幔源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过程形成的,而基性到中酸性岩浆则是由底侵的玄武岩浆与不同量的中下地壳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玄武岩浆底侵 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 中酸性火成岩 岩石包体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清坳陷西部侏罗纪—晚白垩世原型盆地恢复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俊青 夏斌 +2 位作者 纪友亮 刘宝明 杜金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22,共8页
综合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的侏罗纪、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原型盆地的地层剥蚀厚度、原始沉积厚度、盆地边界、沉积相展布特征、盆地类型等进行了恢复和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剥蚀厚... 综合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的侏罗纪、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原型盆地的地层剥蚀厚度、原始沉积厚度、盆地边界、沉积相展布特征、盆地类型等进行了恢复和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剥蚀厚度一般在200~1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1000~1500m,厚度稳定,以河湖交互沉积为主,是在印支期形成的向斜坳陷背景上发育的断陷盆地;下白垩统剥蚀厚度一般为1000~2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2000~4500m,厚度变化较大,发育面积较大的湖泊,有较深湖相沉积,为一断陷型盆地;上白垩统剥蚀厚度一般为1000~2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1000~4000m,仅分布在南部的丘县凹陷,主要是河流相沉积,局部发育浅湖相沉积,是在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发育的小型断陷盆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化验资料研究油气成藏条件和规律。临清坳陷西部中生界主要存在下白垩统和侏罗系两大套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丘县凹陷和南宫凹陷,有机质丰度较低,热演化程度较高,可能正处于生油高峰阶段,油气藏类型主要有自生自储型和潜山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西部 原型盆地 侏罗纪 早白垩世 晚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燕山地区大青山组/后城组/土城子组沉积物源与盆地演化 被引量:16
16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7 位作者 旷红伟 刘燕学 彭楠 董超 薛沛霖 徐加林 陈军 刘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02-524,共23页
阴山—燕山地区的大青山组/后城组/土城子组为巨厚的紫色粗碎屑岩沉积序列,时限为154-137Ma。燕山东部以安山质火山岩为主,燕山西部片麻岩和岩浆岩居多,阴山地区则主要为前寒武系变质岩。沉积物源(砾石)组分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岩石组合特... 阴山—燕山地区的大青山组/后城组/土城子组为巨厚的紫色粗碎屑岩沉积序列,时限为154-137Ma。燕山东部以安山质火山岩为主,燕山西部片麻岩和岩浆岩居多,阴山地区则主要为前寒武系变质岩。沉积物源(砾石)组分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岩石组合特点。砂岩Qm-F-Lt图解显示其来源于再旋回造山物源区。不同地区古水流特征显示局地汇聚水流体系特征,暗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北缘发育一系列相对独立的中小型盆地。沉积物碎屑锆石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辽西土城子组具有115.2-144.2Ma、199.4-380.3Ma和1522-2629.1Ma 3个年龄区间。阴山地区大青山组时代主要为1685-2325Ma,中侏罗统召沟组为1790.2-2471.2Ma,中上侏罗统长汉沟组为627.7-1971.2Ma和2003.9-2245.4Ma。燕山西部尙义后城组为206.7-371Ma,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阎家窑组为225-364.7Ma和2643.9-2271.9Ma。辽西土城子组的物源主要来自燕山东部的二叠纪-三叠纪岩浆岩;尚义后城组和阎家窑组物源来自华北北部和兴蒙造山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及前寒武系;阴山地区召沟组—长汉沟组—大青山组物源来自阴山南麓前寒武系。辽西土城子组中发育基性(辉绿岩)岩脉和碱性岩体,大青山组/后城组/土城子组发育西向巨型风成砂(带)沉积(137Ma)等都指示了区域性伸展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燕山地区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大青山组 后城组 土城子组 物源 碎屑锆石 伸展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扎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25
17
作者 钟华明 夏军 +3 位作者 童劲松 鲁如魁 李运怀 徐生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1-457,共7页
在拉康组中发现了早白垩世小型特化类型菊石生物群,为确定该组时代和喜马拉雅地层区划提供了依据。分析结果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亚(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火山岩和辉绿玢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大陆边缘裂谷型拉斑玄武岩相似,... 在拉康组中发现了早白垩世小型特化类型菊石生物群,为确定该组时代和喜马拉雅地层区划提供了依据。分析结果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亚(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火山岩和辉绿玢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大陆边缘裂谷型拉斑玄武岩相似,表明新特提斯洋在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处于扩张阶段。初步确定晚白垩世宗卓组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为研究特提斯沉积盆地由被动陆缘盆地转变为“远缘前陆盆地”提供了依据,即沉积盆地性质转化的时间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在洛扎一带分布着以库拉抗日巨大岩基为代表的大量SP花岗岩,这些花岗岩是在喜马拉雅造山后碰撞作用阶段地壳快速隆升和大规模伸展拆离背景下地壳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白垩统拉康组 特提斯生物群 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裂谷型拉斑玄武岩 角度不整合 盆-山转换 sP花岗岩 造山后碰撞作用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中-新生界伸展构造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34
18
作者 赵岩 李曰俊 +5 位作者 孙龙德 郑多明 刘亚雷 王道轩 魏红兴 管文胜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57-2568,共12页
中-新生代伸展构造一直是中亚地区地质研究的薄弱环节。作为中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也不例外。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发现,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发育大量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 中-新生代伸展构造一直是中亚地区地质研究的薄弱环节。作为中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也不例外。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发现,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发育大量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组成。这些小型正断层往往构成左阶或右阶式雁列束,平面上,组成多条张扭性正断层带;剖面组合形态则是小型堑-垒构造或阶梯状正断层束。根据伸展构造的空间展布、构造样式、组合关系、形成演化时间和成因分析,可以划分出侏罗纪-白垩纪早期和白垩纪晚期-新近纪两期伸展构造。前者是南天山碰撞造山后应力松弛阶段的产物,后者的成因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远程效应引起的塔里木相对于南天山向东偏南方向的构造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中-新生代伸展构造 张扭性断层带 侏罗纪-白垩纪早期 白垩纪晚期-新近纪 造山后应力松弛 构造逃逸 地震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北部早白垩世火山岩的成因及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丁慧霞 张泽明 +3 位作者 向华 祁敏 苟正彬 雷恒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47-1267,共21页
拉萨地体广泛分布中生代的岩浆岩,了解它们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可以为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前新生代演化历史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报道了拉萨地体北部早白垩世晚期的基性-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岩石学和全岩地球... 拉萨地体广泛分布中生代的岩浆岩,了解它们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可以为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前新生代演化历史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报道了拉萨地体北部早白垩世晚期的基性-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为安山玄武岩、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安山玄武岩为钙碱性岩石,富集Th、U和Pb,具有Nb和Ta的负异常,显示出岛弧玄武岩的特征。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大部分为铁质、钙碱性-碱性岩石,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如Zr),与A型花岗质岩石特征一致。此外,流纹岩具有较高的Si O2含量(75.19%~77.87%)和分异指数(DI=96~98),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模式图上,显示强烈Ba、Nb、Ta、Sr、P、Eu和Ti的负异常,说明它们为高分异的A型流纹岩。3个粗面英安岩和7个流纹岩样品的锆石定年结果表明,它们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09~110Ma和106~110Ma,锆石εHf(t)分别为-10.2^+3.7和-8.7^+6.7,相对应的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799~923Ma和1702~708Ma。我们认为安山玄武岩来源于交代岩石圈地幔中等程度(~20%)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以斜方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来源于古老基底岩石的部分熔融,并且有幔源岩浆的加入。流纹岩母岩浆形成后又经历了强烈分离结晶作用。我们推测,上述岩浆岩形成在安第斯型造山作用过程中的伸展机制下,可能与新特提斯洋岩石圈板片沿拉萨地体南缘北向俯冲过程中发生的板片回转、断离,以及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也可能与班公-怒江大洋岩石圈板片沿拉萨地体北缘南向俯冲过程中发生的板片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晚期岩浆作用 岩石成因 拉萨地体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剥蚀量恢复与原型盆地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明健 张训华 +3 位作者 张运波 何登发 孙衍鹏 李文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9-506,共8页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地层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时...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地层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时期的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的强弱主要受燕山晚期运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控制,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展布方向为NNE向,地层展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厚度中心均位于断层上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剥蚀量 原型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