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Ion Motion on Laser-Driven Plasma Wake in Capillary
1
作者 周素云 陈辉 李艳芳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86-89,共4页
The effect of ion motion in capillary-guided laser-driven plasma wake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rebuilding a two-dimensional analytical model.It is shown that laser pulse with the same power can excite more intense wake... The effect of ion motion in capillary-guided laser-driven plasma wake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rebuilding a two-dimensional analytical model.It is shown that laser pulse with the same power can excite more intense wakefield in the capillary of a smaller radius.When laser intensity exceeds a critical value,the effect of ion motion reducing the wakefield rises,which becomes significant with a decrease of capillary radius.This phenomenon can be attributed to plasma ions in smaller capillary obtaining more energy from the plasma wake.The dependence of the difference value between maximal scalar potential of wake for two cases of ion rest and ion motion on the radius of the capillary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wake ion motion capilla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citation and power spectrum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for the plasma wake of reentry vehicles
2
作者 佟嘉晨 李海英 +2 位作者 徐彬 吴松洋 白璐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7-55,共9页
The plasma wake of reentry vehicles has the advantages of extensive space range and long traceability,which provides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reentry vehicles.Based on the Zakharov model,t... The plasma wake of reentry vehicles has the advantages of extensive space range and long traceability,which provides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reentry vehicles.Based on the Zakharov model,this work investigates the excitation and power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for the plasma wake of a typical reentry vehicle.With the aid of parametric decay instability,the excitation condit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for a typical plasma wake is evaluated first.The power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including the effects of both the flight parameters and incident wave parameters are analyzed in detail.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phenomenon of excited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ccurs,plasma wakes closer to the bottom of the vehicle and with faster speeds require higher incident frequencies and thresholds of the electric field.As the frequency of the incident wave increases,peaks appear in the power spectra of plasma wakes,and their magnitudes increase gradually.The frequency shifts of the secondary peaks are equal,whereas,the peaks of the downshifted spectral lines are generally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upshifted spectral lines.The work in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idea and method for the tracking of reentry vehicles,which has potential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field of reentry vehicle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entry vehicle plasma wake excited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Zakharov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n trajectory evaluation in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for effective output beam
3
作者 P. Zobdeh R. Sadighi-Bonabi H. Afarideh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6期344-348,共5页
Using the ellipsoidal cavity model, the quasi-monoenergetic electron output beam in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is described. By the cavity regime the quality of electron beam is improved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generat... Using the ellipsoidal cavity model, the quasi-monoenergetic electron output beam in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is described. By the cavity regime the quality of electron beam is improved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generated from other methods such as periodic plasma wave field, spheroidal cavity regime and plasma channel guided acceleration. Trajectory of electron motion is described as hyperbolic, parabolic or elliptic paths. We find that the self-generated electron bunch has a smaller energy width and more effective gain in energy spectrum. Initial condition for the ellipsoidal cavity is determined by laser-plasma parameters. The electron trajectory is influenced by its position, energy and cavity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 intense laser plasma accelerator laser wake field bubble regime wave break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icient ion acceleration driven by a Laguerre–Gaussian laser in near-critical-density plasma
4
作者 高嘉祥 刘梦 王伟民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542-547,共6页
Laser-driven ion accelerator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compact size,high density,and short bunch duration over conventional accelerators.Nevertheless,it is still challenging to generate ion beams with quasi-monoenergeti... Laser-driven ion accelerator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compact size,high density,and short bunch duration over conventional accelerators.Nevertheless,it is still challenging to generate ion beams with quasi-monoenergetic peak and low divergence in experiments with the current ultrahigh intensity laser and thin target technologies.Here we propose a scheme that a Laguerre–Gaussian laser irradiates a near-critical-density(NCD)plasma to generate a quasi-monoenergetic and low-divergence proton beam.The Laguerre–Gaussian laser pulse in an NCD plasma excites a moving longitudinal electrostatic field with a large amplitude,and it maintains the inward bowl-shape for dozens of laser durations.This spec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electrostatic field can simultaneously accelerate and converge the protons.Our particle-in-cell(PIC)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efficient proton acceleration can be realized with the Laguerre–Gaussian laser intensity ranging from 3.9×10^(21)W·cm^(-2)–1.6×10^(22)W·cm^(-2)available in the near future,e.g.,a quasi-monoenergetic proton beam with peak energy~115 MeV and divergence angles less than 5°can be generated by a 5.3×10^(21)W·cm^(-2)pulse.This work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ion beam generation with PWclass laser systems available rece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guerre–Gaussian laser laser-driven ion acceleration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s near-critical-density plas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分步平均法求解1D LPIC中的电流密度
5
作者 李梦超 郭勇 +3 位作者 荣垂才 陈维 黄骏 王兴权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1-496,共6页
在一维(1D)的激光等离子体仿真(LPIC)中,提出了一种针对粒子有效停留时间、对格点附近不同位置的粒子采用不同的分配权重进行分步求解的时间分步平均方法,即在格点分布方向(激光传播方向,x方向)电流密度由电流连续性方程求出,在垂直方... 在一维(1D)的激光等离子体仿真(LPIC)中,提出了一种针对粒子有效停留时间、对格点附近不同位置的粒子采用不同的分配权重进行分步求解的时间分步平均方法,即在格点分布方向(激光传播方向,x方向)电流密度由电流连续性方程求出,在垂直方向(y与z方向),用时间分步平均法求解电荷平均密度ρ,然后利用J_(y)=ρv_(y)和J_(z)=ρv_(z)求解电流密度的方法。在粒子云一阶权重分配的情况下,该方法得到的电流密度与大多数LPIC一阶电流密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等离子体仿真 电流密度 激光尾波场 激光电子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RCS特性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于哲峰 刘佳琪 +5 位作者 刘连元 任爱民 梁世昌 陈旭明 邬润辉 黄洁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3-719,共7页
首次系统地对升力体外形临近空间飞行器雷达散射截面(RCS)特性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本体及绕流RCS特性研究,亚密湍流尾迹RCS特性研究和层流尾迹的RCS特性研究等。结果显示:等离子体绕流将降低飞行器后向RCS;亚密湍流尾迹对低频段... 首次系统地对升力体外形临近空间飞行器雷达散射截面(RCS)特性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本体及绕流RCS特性研究,亚密湍流尾迹RCS特性研究和层流尾迹的RCS特性研究等。结果显示:等离子体绕流将降低飞行器后向RCS;亚密湍流尾迹对低频段RCS影响明显,对高频段影响不明显。另外,双站雷达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也会有较好的探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高超声速飞行器 等离子体 尾迹 RCS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视距雷达探测高超声速飞行器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于哲峰 梁世昌 +3 位作者 高铁锁 孙良奎 黄洁 柳森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20-925,共6页
在前期开展再入飞行器RCS(雷达散射截面)特性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典型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RCS特性开展了研究,分析了绕流和尾迹对飞行器本体RCS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等离子体流场在头身部绕流、近尾尾迹和部分远尾尾迹的最大... 在前期开展再入飞行器RCS(雷达散射截面)特性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典型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RCS特性开展了研究,分析了绕流和尾迹对飞行器本体RCS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等离子体流场在头身部绕流、近尾尾迹和部分远尾尾迹的最大电子密度将远高于电离层最高电子密度,更高于典型天波超视距雷达工作频段对应的临界电子密度。因而等离子体尾迹将会对3~30 MHz频段电磁波产生较强的散射,使得等离子体尾迹的RCS远远大于飞行器本体的RCS。利用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尾迹RCS的这一特点,有可能实现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超视距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高超声速 等离子体 雷达散射截面 尾迹 超视距雷达 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圆柱绕流控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文丰 蔡晋生 +1 位作者 郝江南 刘秋洪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2,共6页
在低速风洞中利用多级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控制圆柱绕流的流动分离。实验风速U∞=10m/s,基于圆柱直径的雷诺数Re=2.8×104,在实验中将两组三级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布置在圆柱模型肩部,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圆柱的尾流场。实... 在低速风洞中利用多级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控制圆柱绕流的流动分离。实验风速U∞=10m/s,基于圆柱直径的雷诺数Re=2.8×104,在实验中将两组三级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布置在圆柱模型肩部,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圆柱的尾流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定常和非定常激励均能抑制圆柱尾迹区,等离子体激励强度是影响激励器对圆柱绕流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非定常脉冲激励耗电少,对流动控制能力强,效率明显高于定常激励,脉冲激励频率影响等离子体激励器对流动的控制能力。在实验风速为10m/s时,脉冲激励频率与圆柱涡脱落频率一致,流动控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圆柱 流动控制 风洞实验 尾流场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等离子体尾迹雷达散射截面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彭世镠 高巍 牛家玉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7,共5页
针对一阶畸变波Born近似模型 ,深入分析了湍流内外尺度和电子数密度脉动值对雷达散射截面的影响 ,并且给出了关于湍流外尺度的一个经验的 ,能被工程上较好使用的公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计算了几种高程条件下再入小钝头锥体等离子尾... 针对一阶畸变波Born近似模型 ,深入分析了湍流内外尺度和电子数密度脉动值对雷达散射截面的影响 ,并且给出了关于湍流外尺度的一个经验的 ,能被工程上较好使用的公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计算了几种高程条件下再入小钝头锥体等离子尾迹的雷达散射截面 ,与已有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 ,湍流的外尺度和局部电子数密度值对雷达散射截面值影响较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电子数密度 尾迹 等离子体 内尺度 公式 雷达散射截面 再入 锥体 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回舱再入段雷达散射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朱方 吕琼之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16,共3页
"神舟"飞船返回舱在再入过程中,由于产生等离子体鞘套和尾流,其雷达散射截面(RCS)出现剧烈变化,对地面测量雷达的跟踪产生影响。文中以C波段雷达的实测数据为依据,对返回舱RCS突增和缩减的机理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厘米波雷... "神舟"飞船返回舱在再入过程中,由于产生等离子体鞘套和尾流,其雷达散射截面(RCS)出现剧烈变化,对地面测量雷达的跟踪产生影响。文中以C波段雷达的实测数据为依据,对返回舱RCS突增和缩减的机理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厘米波雷达以反射式跟踪方式跟踪再入体时,会出现短时间目标丢失现象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入返回舱 等离子体鞘 等离子体尾流 雷达隐身 雷达散射截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轨航天器致空间等离子体尾流 被引量:2
11
作者 古士芬 师立勤 +1 位作者 宋利 田葆宁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15-221,共7页
建立起一个低轨道航天器引起的等离子体尾流的二维计算机模式,结果表明:(1)尾流的宽度随表面负电位值的增加而变窄.(2)随离子马赫数增加尾流位垒变宽.(3)对正电位表面情况尾流近区有电子聚集,并且离子的放空更远.
关键词 航天器 等离子体 尾流 空间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入飞行器尾迹流场及其雷达散射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牛家玉 许国斌 +1 位作者 曹荣达 任爱民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22-429,共8页
对再入飞行器等离子体尾迹及其雷达散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大量的计算。讨论了物形、流场各因素对尾迹雷达散射截面的影响。流场计算使用准一维粘性尾迹方程,以修正基尔方法(多值法)求解,用一阶Born近似完成亚密雷达散射截... 对再入飞行器等离子体尾迹及其雷达散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大量的计算。讨论了物形、流场各因素对尾迹雷达散射截面的影响。流场计算使用准一维粘性尾迹方程,以修正基尔方法(多值法)求解,用一阶Born近似完成亚密雷达散射截面(RCS)计算。计算中使用8组元混合空气、14个非平衡化学反应模型,考虑5种不同尺度的小钝头锥形物体,沿再入轨道取65至34公里,共13个高程的飞行条件。通过计算得到了再入体尾迹各流场参数、电子密度分布及湍流亚密尾迹的RCS。结果说明再入钝锥细长体粘性尾迹的转捩特性对于等离子体的散射性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再入弹头尾迹等离子体对地面单站雷达发射波的回波主要来源于尾迹湍流亚密的非相干散射;对确定的波长,当环境雷诺数达到临界值之后,可能出现RCS的突增现象;不同物形及来流条件造成尾迹转捩位置的改变,从而影响RCS的数值及其沿轨道的分布;改变尾迹颈部初值会引起RCS值的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尾迹 雷达散射 再入飞行器 湍流 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圆球绕流流场及其近尾尾迹流场电磁散射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常雨 陈伟芳 吴其芬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0,共6页
采用分段线性电流密度递归卷积时域有限差分(PLJERC-FDTD)方法计算高超声速导电金属球绕流流场及其近尾尾迹流场电磁散射特性,分析等离子体绕流流场RCS的频率特性、双站散射特性、极化特性及随飞行高度、飞行马赫数、入射角的变化关系... 采用分段线性电流密度递归卷积时域有限差分(PLJERC-FDTD)方法计算高超声速导电金属球绕流流场及其近尾尾迹流场电磁散射特性,分析等离子体绕流流场RCS的频率特性、双站散射特性、极化特性及随飞行高度、飞行马赫数、入射角的变化关系。计算表明,前向散射方向是全方位散射中RCS取得最大值的方向;马赫数较大(本文Ma≥14)时,入射波频率增大、马赫数增大及飞行高度降低,绕流流场前向RCS增大。马赫数较小(本文Ma≤10)时,飞行马赫数、高度及入射角变化对绕流流场UHF、L、S波段后向RCS和双站RCS影响很小;在UHF、L波段,绕流流场及本体的后向RCS差距较小。马赫数较大时,大范围过密等离子体尾迹的形成使得电磁波垂直轴线入射时绕流流场增大了目标本体的后向RCS;在L、S波段,绕流流场后向RCS曲线可用一条直线逼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域有限差分 雷达散射截面 电磁波 等离子体 高超声速绕流 尾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风作用下航天器表面充电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郝建红 黄赛 +3 位作者 赵强 范杰清 张芳 董志伟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138,共8页
针对太阳风等离子体中航天器的充电过程,基于欧洲航天局开发的航天器表面充电仿真软件,建立了航天器的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了太阳风等离子体与航天器的相互作用,实现了不同表面材料时航天器表面电位以及尾迹结构的计算分析,给出了近日环... 针对太阳风等离子体中航天器的充电过程,基于欧洲航天局开发的航天器表面充电仿真软件,建立了航天器的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了太阳风等离子体与航天器的相互作用,实现了不同表面材料时航天器表面电位以及尾迹结构的计算分析,给出了近日环境下航天器周围的空间电位结构以及等离子体密度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材料的选择将影响空间势垒深度以及尾迹结构,表面充电至更低电位的表面材料具有较小尾迹区域;航天器向阳面电位分布主要由光电子以及二次电子主导,而背阳面的电位分布则主要受到尾迹效应的影响。以上结果对太阳风环境航天器探测和评估等相关工作以及工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表面充电 太阳风 等离子体 尾迹效应 势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轨航天器尾区带电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呈选 李得天 +2 位作者 杨生胜 冯娜 郭睿 《真空与低温》 2015年第1期28-32,共5页
当航天器运行在低能、高密度的低轨等离子体环境中时,由于航天器轨道速度大于离子的热速度而远小于电子的热速度,因此电子可较容易地进入航天器尾部并沉积到表面材料上,从而形成一负电位势垒产生所谓的"尾区效应"。特别是在... 当航天器运行在低能、高密度的低轨等离子体环境中时,由于航天器轨道速度大于离子的热速度而远小于电子的热速度,因此电子可较容易地进入航天器尾部并沉积到表面材料上,从而形成一负电位势垒产生所谓的"尾区效应"。特别是在地球极区的背景等离子体环境中,由于高能极光电子的注入,大倾角极轨航天器尾区介质材料将会发生严重的充电过程。通过对拟合极光电子的微分通量谱分布分析,计算了极光电子收集电流和背景等离子体中离子的收集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尾区 极光电子 空间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冕背景下的等离子体尾场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学毅 黄永年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60-268,共9页
计算了高能脉冲电子束在冷背景和热背景等离子体条件下产生的等离子体尾场(PWF)大小,讨论了高能电子束的速度、密度、长度对等离子体尾场分布的影响.在这基础上,研究了太阳耀斑脉冲相产生的向外逃逸高能脉冲电子束在日冕背景等... 计算了高能脉冲电子束在冷背景和热背景等离子体条件下产生的等离子体尾场(PWF)大小,讨论了高能电子束的速度、密度、长度对等离子体尾场分布的影响.在这基础上,研究了太阳耀斑脉冲相产生的向外逃逸高能脉冲电子束在日冕背景等离子体条件下激发的等离子体尾场分布以及对其捕获电子的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尾场 加速 日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入飞行器湍流尾迹流场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明 牛家玉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7,共9页
再入飞行器湍流尾迹流场状况,直接关系到飞行器的雷达散射特性.对再入飞行器湍流尾迹等离子体场理论模型,试图通过湍流模式理论来麦达,即使用k-ε-g模型方程来封闭平均化的全Navier-Stokes方程,从而推确获得流动... 再入飞行器湍流尾迹流场状况,直接关系到飞行器的雷达散射特性.对再入飞行器湍流尾迹等离子体场理论模型,试图通过湍流模式理论来麦达,即使用k-ε-g模型方程来封闭平均化的全Navier-Stokes方程,从而推确获得流动平均场和脉动场信息.使用的N-S平均方程由质量加权平均过程产生,湍流模型方程也经过可压缩性修正.真实气体效应重点考察空气处于局部热化学平衡状态.流动控制方程运用一个二阶TVD格式的有限体积法求解.以一典型小钝锥体零攻角再入飞行为例,计算了在两种高程(H=40km和 H=30 km)条件下的高超声速湍流尾迹流场.获得的尾迹流场参数与流动物理状况符合,并且湍流脉动参数与己有相应的实验结果定性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入飞行器 油流尾迹 等离子体 湍流模式 电子密度脉动强度 流场 雷达散射特性 NAVIER-STOKES方程 N-S平均方程 真实气体效应 流动控制方程 高超音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尾区带电效应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呈选 李得天 +3 位作者 杨生胜 秦晓刚 柳青 王俊 《真空与低温》 2015年第5期279-282,共4页
通过极区极光椭圆区的极轨轨道是特殊的低轨轨道,在该轨道环境中既有低温、稠密的背景等离子体,又有高能极光电子的注入,因此当背景离子密度减小或极光电子通量增加时,通过极区的航天器尾区表面介质材料将被充至负几百伏甚至负几千伏。... 通过极区极光椭圆区的极轨轨道是特殊的低轨轨道,在该轨道环境中既有低温、稠密的背景等离子体,又有高能极光电子的注入,因此当背景离子密度减小或极光电子通量增加时,通过极区的航天器尾区表面介质材料将被充至负几百伏甚至负几千伏。介绍了航天器尾区带电过程的实验方案设计,建立了航天器尾区带电实验航天器缩比模型,同时测量了不同实验等离子体环境下航天器模型的尾区离子饱和电流,测量了有高能电子注入时的缩比模型的尾区内介质表面的充电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区带电 实验研究 实验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粒子加速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靖宇 周路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35-1746,共12页
我国的粒子加速器近20年来发展迅速,在加速器不同的类型、规模和应用方向上全面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本文以几个主要加速器研究或应用方向如先进光源、强流质子-重离子加速器、粒子对撞机、民生应用型加速器为主线,介绍其中几台典型装... 我国的粒子加速器近20年来发展迅速,在加速器不同的类型、规模和应用方向上全面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本文以几个主要加速器研究或应用方向如先进光源、强流质子-重离子加速器、粒子对撞机、民生应用型加速器为主线,介绍其中几台典型装置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它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在相应学科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介绍我国在加速器物理和技术方面的快速进步,这些进步不仅对已经建造和正在建造的大型加速器装置是个极为重要的支持,也是加速器学科的自身发展,并为未来更先进的加速器装置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对我国未来若干年的加速器事业发展作了展望,期望我国的加速器在10年后将全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也对我国在激光等离子体尾场加速领域近些年来的飞速发展作一个简单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加速器 先进光源 强流强子加速器 粒子对撞机 激光尾场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密湍流等离子体尾迹的雷达散射特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勇 陈宗胜 徐记伟 《舰船电子对抗》 2008年第4期18-21,共4页
对亚密湍流等离子体尾迹的雷达散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计算。讨论了圆柱形等离子体尾迹径向厚度、雷达波入射频率和入射角等因素对雷达散射截面的影响。尾迹中散射场的计算采用矩阵法求解,用一阶畸变波Born近似完成亚密湍流等离子... 对亚密湍流等离子体尾迹的雷达散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计算。讨论了圆柱形等离子体尾迹径向厚度、雷达波入射频率和入射角等因素对雷达散射截面的影响。尾迹中散射场的计算采用矩阵法求解,用一阶畸变波Born近似完成亚密湍流等离子体尾迹雷达散射截面积(RCS)的计算。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雷达波入射频率和入射角、尾迹的径向厚度对RCS值影响较大,并且计算所得的尾迹雷达散射截面方向图可为再入体的雷达识别和隐身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密湍流 等离子体尾迹 雷达散射截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