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T-TPRK与FS-LASIK角膜基质切削深度可预测性的研究
1
作者 张欧阳 李彦 +3 位作者 杨华 闫海波 严泽宇 王保君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4-309,共6页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PRK)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角膜基质切削深度的可预测性。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激光手术患者,按照术式不...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PRK)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角膜基质切削深度的可预测性。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激光手术患者,按照术式不同分为SPT-TPRK组(21例37眼)和FS-LASIK组(18例32眼),测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CVA)、眼压、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并计算切削偏差值,同时观察基质厚度变化,分析预测基质切削量与切削偏差值的相关性。结果SPT-TPRK组与FS-LASIK组患者各组内各时间点U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SPT-TPRK组相比,FS-LASIK组患者术后1周UCVA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U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T-TPRK组与FS-LASIK组患者各组内各时间点眼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SPT-TPRK组相比,术后1周FS-LASIK组患者眼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T-TPRK组与FS-LASIK组患者各组内预测基质切削量与术后各时间点实际基质切削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预测基质切削量相比,术后各时间点SPT-TPRK组患者角膜实际基质切削量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1个月FS-LASIK组患者预测基质切削量与实际基质切削量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FS-LASIK组患者预测基质切削量与实际基质切削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PT-TPRK组相比,术后1个月FS-LASIK组切削偏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3个月FS-LASIK组患者切削偏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T-TPRK组与FS-LASIK组患者各组内各时间点基质厚度变化值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T-TPRK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基质厚度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术后1周相比,FS-LASIK组患者术后1个月基质厚度变化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患者基质厚度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周,SPT-TPRK组患者预测基质切削量与切削偏差值呈正相关(P<0.05),术后1、3个月两者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FS-LASIK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两者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SPT-TPRK与FS-LASIK患者术后视力均达到良好效果;两种手术患者术后眼压均低于术前。FS-LASIK在矫正屈光不正方面较SPT-TPRK预测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脉冲技术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基质厚度 可预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单眼视LASIK矫正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伴近视对调节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孙燕 王海燕 刘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5-541,共7页
目的评价优化单眼视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伴近视对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兰州普瑞眼视光医院行优化单眼视LASIK治疗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伴近视患者74例74... 目的评价优化单眼视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伴近视对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兰州普瑞眼视光医院行优化单眼视LASIK治疗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伴近视患者74例74眼,均纳入非主视眼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优化调整组,各37例37眼,对照组采用FS-LASIK治疗,优化调整组采用Q值调整联合单眼视FS-LASIK治疗,收集2个组术眼术前及术后1年内裸眼远视力、近视力、角膜中央3 mm等效球镜度(SE)、角膜前表面Q值、调节幅度(AMP)、正相对调节(PRA)、晶状体厚度(LT)值,比较2个组不同时间点各指标差异。优化调整组非主视眼近视力、PRA和LT与AMP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2个组患者非主视眼手术前后远视力、近视力、Q值和SE时间效应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44.98、69.00、843.65、454.80,均P<0.05),Q值组别效应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2.49,P<0.05),其中与术前比较,2个组患者术后远视力、近视力均提高,Q值增大、SE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优化调整组术后1年Q值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患者非主视眼手术前后AMP和PR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MP:F组别=19.03,P<0.05;F时间=4.99,P<0.05.PRA:F组别=42.67,P<0.05;F时间=28.64,P<0.05),其中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优化调整组AMP均较对照组增大,PRA均较对照组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优化调整组术后不同时间点AMP均较术前增大,PRA均较术前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患者非主视眼手术前后LT时间效应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94,P<0.05),其中优化调整组术后不同时间点LT均较术前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优化调整组患者术后1年非主视眼近视力与AMP呈正相关(r=0.269,P<0.05),PRA与AMP呈负相关(r=-0.601,P<0.05),术前LT与术前AMP呈正相关(r=0.276,P<0.05)。结论优化单眼视LASIK治疗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伴近视对近视力相关调节参数AMP、PRA、LT改善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视 近视 单眼视 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 调节功能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rvis ST分析飞秒LASIK联合快速交联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
3
作者 王庆宝 毕宏生 +3 位作者 范华 祖培培 李莉 季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2-636,共5页
目的应用Corvis ST评估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FS-LASIK Xtra)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手术... 目的应用Corvis ST评估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FS-LASIK Xtra)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患者185例(185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将右眼纳入研究,其中行FS-LASIK Xtra者93例为FS-LASIK Xtra组,行FS-LASIK者92例为FS-LASIK组,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平均角膜曲率(Km)、最薄点角膜厚度(TCT)、角膜生物力学参数[2 mm处变形幅度比(DAR 2 mm)、综合半径(IR)、第一次压平刚度系数(SP-A1)、应力应变指数(SSI)]和手术前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变化量(术后6个月与术前的差值,即ΔDAR 2 mm、ΔIR、ΔSP-A1、ΔSSI)。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等效球镜度FS-LASIK组和FS-LASIK Xtra组患者分别为(-0.21±0.31)D和(-0.04±0.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P=0.001);术后6个月两组分别为(-0.33±0.31)D、(-0.14±0.3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0,P<0.001)。术后6个月时FS-LASIK组与FS-LASIK Xtra组患者手术的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两组患者DAR 2 mm、IR、SP-A1、SSI等角膜生物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FS-LASIK组与FS-LASIK Xtra组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变化量ΔIR分别为3.03±0.78、2.67±0.80,ΔSP-A1为-35.93±12.04、-30.43±12.44,ΔSSI为-0.09±0.10、-0.03±0.06,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FS-LASIK Xtra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患者视力、等效球镜度稳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较术前降低,但优于常规FS-LASIK,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快速角膜交联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生物力学 屈光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S-LASIK术后视网膜周边离焦及视觉质量变化
4
作者 李羽 郭玉 +2 位作者 娟汪思瑶 张美美 周跃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8-563,共6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视网膜周边离焦及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5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行FS-LASIK的近视患者51例(102眼)纳入研究,其中女27例(54眼),男24例(48眼)。使用多...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视网膜周边离焦及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5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行FS-LASIK的近视患者51例(102眼)纳入研究,其中女27例(54眼),男24例(48眼)。使用多光谱屈光地形图仪测量视网膜周边离焦。记录视网膜周边总屈光差异值(TRDV);四个象限的RDV:上方RDV(RDV-S)、下方RDV(RDV-I)、鼻侧RDV(RDV-N)及颞侧RDV(RDV-T);距黄斑中心凹10°、20°、30°、40°及53°相应同心圆环区域的RDV(分别表示为RDV 0°-10°、RDV 10°-20°、RDV 20°-30°、RDV 30°-40°、RDV 40°-53°)。采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并记录客观散射指数(OSI)、斯特列尔比(SR),10 c·d^(-1)、20 c·d^(-1)、30 c·d^(-1)空间频率下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值(分别表示为10 c·d^(-1) MTF、20 c·d^(-1) MTF、30 c·d^(-1) MTF)以及截止频率(MTF cutoff)。采用iTrace像差仪测量并记录角膜垂直三叶草(Z_(3)^(-3))、垂直彗差(Z_(3)^(-1))、水平彗差(Z_(3)^(1))、水平三叶草(Z_(3)^(3))、垂直四叶草(Z_(4)^(-4))、垂直二次散光(Z_(4)^(-2))、球差(Z_(4)^(0))、水平二次散光(Z_(4)^(2))、水平四叶草(Z_(4)^(4))及总高阶像差(HOA)的数据。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患者视网膜周边TRDV、RDV-S、RDV-N、RDV 20°-30°、RDV 30°-40°、RDV 40°-53°比较,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值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患者OSI、MTF cutoff及10 c·d^(-1) MT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患者角膜Z_(3)^(-3)、Z_(3)^(-1)、Z_(3)^(1)、Z_(3)^(3)、Z_(4)^(-4)、Z_(4)^(-2)、Z_(4)^(0)、Z_(4)^(2)、Z_(4)^(4)及HO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ΔRDV 0°-10°与ΔZ_(3)^(-3)、ΔZ_(3)^(1)、ΔZ_(4)^(-2)、ΔZ_(4)^(0)及ΔZ_(4)^(2)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ΔRDV 10°-20°与ΔZ_(4)^(-4)及ΔZ_(4)^(-2)呈正相关(均为P<0.05);ΔRDV 20°-30°与ΔZ_(4)^(-4)及ΔZ_(4)^(4)呈正相关(均为P<0.05);ΔTRDV、ΔRDV 40°-53°均与ΔHOA呈负相关(均为P<0.05)。ΔRDV-S与ΔZ_(3)^(-1)及ΔHOA呈负相关(均为P<0.05),与ΔZ_(4)^(4)呈正相关(P<0.05);ΔRDV-N与ΔZ_(4)^(-4)呈正相关(P<0.05)。结论FS-LASIK能降低近视患者视网膜周边远视离焦,但引入了部分角膜高阶像差,且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周边离焦 视觉质量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和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术后共焦显微镜检查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买志彬 刘苏冰 +2 位作者 聂晓丽 唐秀侠 辛宝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33-637,共5页
背景飞秒激光制作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角膜瓣技术日渐成熟,术后角膜创伤愈合及神经纤维的再生成为关注热点。目的对比分析FEMTOLDV飞秒激光及Hansatome机械角膜刀制瓣对LASIK后角膜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 背景飞秒激光制作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角膜瓣技术日渐成熟,术后角膜创伤愈合及神经纤维的再生成为关注热点。目的对比分析FEMTOLDV飞秒激光及Hansatome机械角膜刀制瓣对LASIK后角膜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人2010年3—7月在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眼科连续收治的行LASIK的近视患者38例38眼,分为FEMTOLDV组20例20眼(采用FEMTOLDV飞秒激光制瓣)及Hansatome组18例18眼(采用Hansatome微型角膜刀制瓣),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等效球镜度等资料相匹配。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应用共焦显微镜检测角膜中央及角膜瓣边缘的形态学变化,并比较两种制瓣方式术后角膜细胞形态学的异同。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视力、屈光度变化和裂隙灯下表现。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术眼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均≥1.0。FEMTOLDV组平均等效球镜度为(+0.21±0.48)D,Hansatome组为(-0.04±0.54)D,两组屈光度结果接近。FEMTOLDV组术后1周角膜上皮有增厚表现,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P〉0.05)。FEMTOLDV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浅基质细胞密度较术前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9、-25.49、-28.87,P〈0.01)。Hansatome组术后1周角膜上皮厚度为(56.73±2.47)μm,较术前值(51.16±1.11)μ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9,P〈0.05),3个月时接近术前厚度;Hansatome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浅基质细胞密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7、-14.13、-19.63,P=0.00)。所有眼均可在切削面见到高反光颗粒,FEMTOLDV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切削面高反光颗粒密度均明显少于Hansato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505、-11.900、-14.084,P〈0.01)。术后1周时两组均观察到角膜细胞形态改变,切削界面后见激活的基质细胞,3个月时激活细胞减少。FEMTOLDV组术后3个月可见完整的神经纤维,而Hansatome组神经纤维短小。术后3个月,FEMTOLDV组周边角膜基质高反光,并有不规则纤维化,而Hansatome组角膜瓣边缘基质反光较弱。结论与Hansatome机械角膜刀制瓣LASIK比较,FEMTO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神经纤维再生较早,角膜瓣边缘瘢痕化改变较明显,显示出较强的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飞秒激光 角膜瓣 共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术后视觉质量比较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晶 郑燕 +1 位作者 刘倩 周跃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7-533,共7页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安全性、精确性及可预测性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但飞秒激光制瓣LASIK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仍是关注的焦点. 目...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安全性、精确性及可预测性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但飞秒激光制瓣LASIK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仍是关注的焦点. 目的 比较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和Moria M2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矫正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视觉质量. 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3-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拟行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2例204眼.根据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分为2个组,各组患者基线特征匹配.飞秒激光制瓣组50例100眼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微型角膜刀制瓣组52例104眼行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采用波前像差仪分析6 mm瞳孔下Zernike系数及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采用Optec 6500视功能测试仪测定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1.5、3.0、6.0、12.0和18.0 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CS).结果 飞秒激光制瓣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裸眼视力达到及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者分别占95.1%、94.2%和93.9%,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分别为94.2%、93.8%和93.2%.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飞秒激光制瓣组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6.37±2.12)、(-0.26±0.45)和(-0.45±0.51)D,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分别为(-6.25±2.05)、(-0.44±0.64)和(-0.35±0.59)D,术后3个月和1年2个组间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l.194、1.429,均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飞秒激光制瓣组总高阶像差(RMSh)及各项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均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各空间频率的LogCS值均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2个组间术眼在暗视状态下1.5 c/d空间频率的Lo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12.0 c/d和18.0 c/d空间频率的LogCS值均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产生的高阶像差低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视觉质量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 近视/手术 像差 对比敏感度 飞秒激光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像差的改变 被引量:9
7
作者 买志彬 张金嵩 +3 位作者 刘苏冰 聂晓丽 马恩普 辛宝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69-871,875,共4页
目的对比飞秒激光及机械微型角膜刀制瓣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眼球像差的变化。方法选取接受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患者38例(76眼)为试验组,同期接受Hansatome微型角膜刀制瓣患者35例(70眼)为对照组,制瓣后均行波前像差... 目的对比飞秒激光及机械微型角膜刀制瓣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眼球像差的变化。方法选取接受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患者38例(76眼)为试验组,同期接受Hansatome微型角膜刀制瓣患者35例(70眼)为对照组,制瓣后均行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对2组波前像差进行比较。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试验组术后3个月时75眼(99%)达到或超过最佳矫正视力,与对照组66眼(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高阶像差试验组术后较术前无差异,对照组术后1周(0.52±0.30)μm、1个月(0.81±0.15)μm时较术前增加。同时术后各期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的球差均较术前增加,对照组球差的增加量高于试验组。垂直彗差试验组术后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较术前增加(P<0.05)。水平彗差2组均较术前增加(均为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可减少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飞秒激光 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上皮瓣的Epi-LASIK和LASEK矫治近视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8
作者 陈静 韩苏宁 +3 位作者 龚小雪 吴军丽 唐谋玉 李欣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0-463,共4页
目的探讨去除或保留上皮瓣对机械法LASIK(epipolis LASIK,Epi-LASIK)和LASE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将42例(84眼)接受Epi-LASIK的患者随机分为留瓣组(22例44眼)和去瓣组(20例40眼);将46例(92眼)接受LASEK的患者亦随机分为留瓣组(2... 目的探讨去除或保留上皮瓣对机械法LASIK(epipolis LASIK,Epi-LASIK)和LASE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将42例(84眼)接受Epi-LASIK的患者随机分为留瓣组(22例44眼)和去瓣组(20例40眼);将46例(92眼)接受LASEK的患者亦随机分为留瓣组(23例46眼)和去瓣组(23例46眼)。定期随访观察4组患者术后疼痛、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屈光状态及haze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2种术式中去瓣组与留瓣组之间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5天2种术式中去瓣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留瓣组(P<0.05);留瓣组之间和去瓣组之间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瓣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Epi-LASIK术后为(2.64±0.61)d,LASEK术后为(2.75±0.82)d,留瓣组:Epi-LASIK术后为(4.53±1.03)d,LASEK术后为(4.59±1.16)d,各术式去瓣组与留瓣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种术式留瓣组之间和去瓣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种术式术后视力、屈光状态及haze情况去瓣组与留瓣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个月时,haze眼数Epi-LASIK和LASEK留瓣组分别为1眼和2眼,去瓣组分别为2眼和3眼,去瓣组间和留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i-LASIK和LASEK矫治近视术中去除上皮瓣不影响临床疗效,而且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上皮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瓣 近视 lasik LASE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LASIK术后双眼调节聚散及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5
9
作者 蔡洁 李沁 +3 位作者 何剑 赵必诚 邱耀英 谭少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7-760,共4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双眼调节聚散及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将34例高度近视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用综合验光仪和随机点立体视图检查双眼调节聚...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双眼调节聚散及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将34例高度近视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用综合验光仪和随机点立体视图检查双眼调节聚散及近距离立体视功能,双眼调节聚散指标包括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positive and 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NRA)、调节滞后、水平隐斜视、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odation,AC/A)。结果 LASIK术后1个月、3个月单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52±1.69)D、(11.53±3.48)D,低于术前(13.14±3.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12.52±3.19)D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PRA分别为(-2.13±1.18)D、(-2.36±1.17)D,与术前(-1.88±1.37)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2.82±1.36)D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RA及调节滞后两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远近距离隐斜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AC/A比率均较术前降低(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近立体视锐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术后交叉视差锐度及非交叉视差锐度均高于术前(均为P<0.05)。结论 LASIK对高度近视患者双眼调节、集合及其相互作用协动参数无明显不良影响,同时可提高高度近视患者近立体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高度近视 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术中瞬时高眼压对视网膜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海霞 黄一飞 +4 位作者 陆蓓 李晓芳 艾育德 李晓玲 秦丽茹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25-728,共4页
目的探讨LASIK术中瞬时高眼压对兔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32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负压吸引20s组和3min组。实验组于术后即刻,术后7d、4周和8周,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兔眼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目的探讨LASIK术中瞬时高眼压对兔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32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负压吸引20s组和3min组。实验组于术后即刻,术后7d、4周和8周,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兔眼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实验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神经和视网膜结构无改变。负压吸引20s组各时间点视神经和视网膜细胞改变轻微;3min组术后即刻至14d神经纤维和视网膜结构明显异常,至术后28d恢复正常。结论LASIK术中负压吸引致眼压急剧升高,可能会导致视网膜亚细胞结构的改变,但这种改变为可逆的,负压吸引持续时间越长改变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眼压 视网膜 超微结构 负压吸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与LASEK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临床对比 被引量:7
11
作者 马红利 李世洋 +2 位作者 肖建和 赵爱红 徐珂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比较LASIK与LASEK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LASEK或LASIK)的患者68例(125眼),其中LASEK组39例(72眼),LASIK组29例(53眼)。入选患者术前等效球镜值(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6.00~-12.... 目的比较LASIK与LASEK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LASEK或LASIK)的患者68例(125眼),其中LASEK组39例(72眼),LASIK组29例(53眼)。入选患者术前等效球镜值(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6.00~-12.00D,平均(-8.91±2.12)D。检查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SE、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及波前像差和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周时,LASEK组UCVA为4.80±0.11,明显低于LASIK组的5.03±0.1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LASEK组UCVA分别为4.96±0.09、5.05±0.22、4.93±0.07,LASIK组分别为5.03±0.13、5.06±0.12、5.02±0.13,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时,2组BCVA与术前相比不变或有提高,无一例下降。LASIK组未出现haze,而LASEK组术后可见少量haze,无2级以上haze出现。术后1周及1个月,2组患者屈光度均有轻度的过矫状态,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中均有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现象,LASEK组回退至(-0.38±0.69)D,高于LASIK组的(0.01±0.37)D,2组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2组总高阶像差、垂直慧差、水平慧差及球差的均方根值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ASEK组总高阶像差增加倍数均低于LASIK组(均为P<0.05)。结论LASEK矫正高度、超高度近视近期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LASIK相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LASEK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视觉质量优于LASI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LASEK 波前像差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膜定位技术主动校正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近视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及高阶像差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夏丽坤 周晶 +1 位作者 周佳子 高殿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3-546,共4页
目的研究虹膜定位技术主动校正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近视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及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将114例(228眼)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IR-LASIK组患者60例(120眼)采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iris ocaliz... 目的研究虹膜定位技术主动校正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近视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及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将114例(228眼)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IR-LASIK组患者60例(120眼)采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iris ocalization wavefront-guid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IR-LASIK);LASIK组患者54例(108眼)采用常规LASIK。记录IR-LASIK组术中眼球旋转的角度并通过虹膜定位技术于术中主动校正眼球旋转的角度,比较2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裸眼视力、残余散光度数和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 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均优于LASIK组,裸眼视力在1.0以上的眼数:IR-LASIK组分别为100眼、108眼、108眼、107眼,LASIK组分别为78眼、79眼、77眼、75眼,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残余散光度数分别为(-0.75±0.61)D、(-0.69±0.44)D、(-0.61±0.38)D、(-0.59±0.49)D,均明显小于LASIK组(-0.99±0.57)D、(-0.87±0.67)D、(-0.83±0.61)D、(-0.81±0.68)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分别为0.612±0.061、0.598±0.054、0.540±0.051、0.512±0.037,均明显小于LASIK组的0.836±0.056、0.801±0.076、0.706±0.062、0.679±0.07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中眼球旋转:≤6°的旋转占78.4%,>6°的占21.6%;右眼平均旋转度数为4.60°±3.04°,左眼平均旋转度数为3.25°±2.49°,双眼均以外旋为主,且双眼旋转度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R-LASIK能主动校正术中眼球的旋转,使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和高阶像差均比常规LASIK术后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散光 虹膜定位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LASIK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琼 廉井财 +1 位作者 张士胜 钟一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2年第4期262-264,共3页
目的 分析近视眼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situ keratom ileusis,L ASIK)手术治疗后 1a的效果。方法 对 5 6 9例近视眼行 L ASIK手术 ,按屈光度分为 3组 ,I组 :-1.2 5~ - 6 .0 0 D(140例 ) ;II组 :- 6 .2 5~ - 10 .0 0 D(2 0 3... 目的 分析近视眼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situ keratom ileusis,L ASIK)手术治疗后 1a的效果。方法 对 5 6 9例近视眼行 L ASIK手术 ,按屈光度分为 3组 ,I组 :-1.2 5~ - 6 .0 0 D(140例 ) ;II组 :- 6 .2 5~ - 10 .0 0 D(2 0 3例 ) ;III组 :- 10 .2 5~ - 15 .0 0 D(2 2 6例 )。检查术前和术后1a的视力 (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和角膜地形图。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 1.0者在各组分布的比率分别是 94.2 9% ,80 .30 % ,42 .0 4% .残余屈光度≤±0 .5 0 D分别是 99.2 9% ,85 .71% ,5 9.7% .屈光度在术后 3个月稳定 ,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对于 - 15 .0 0 D以下的近视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lasik 临床效果分析 屈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建华 王铮 +3 位作者 郑磊 桑延智 丁衍 张罗漫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变化 ,了解 L ASIK后应保留角膜的安全厚度。方法 应用 Orb-scan II观察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 190例 36 9眼 (等值球镜 -1.5 0~ - 15 ...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变化 ,了解 L ASIK后应保留角膜的安全厚度。方法 应用 Orb-scan II观察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 190例 36 9眼 (等值球镜 -1.5 0~ - 15 .0 0 D) 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 Difference( Diff)值的变化。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 ,L ASIK术前轻中、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 3组间 Diff值相差不显著 ;同一患者右眼及左眼 Diff值相差不显著 ;厚度 >5 0 0μm的角膜后表面 Diff值为 ( 0 .0 32± 0 .0 0 8) mm ,厚度 <5 0 0μm的角膜后表面 Diff值为 ( 0 .0 4 4± 0 .0 0 8) mm,2组相差非常显著。L 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 Diff值均较术前增大 ,相差非常显著 ;I组保留角膜厚度 >4 5 0 μm,Diff值为 ( 0 .0 4 7± 0 .0 11) m m, 组保留角膜厚度为 4 10~ 4 5 0 μm,Diff值为 ( 0 .0 6 8± 0 .0 14 ) mm, 组保留角膜厚度为 4 0 0~ 4 10 μm,Diff值为 ( 0 .0 93± 0 .0 15 )m m,3组间两两比较 ,均相差非常显著。本组病例未发现进行后表面前凸及继发圆锥角膜。结论 近视眼角膜后表面Diff值大小与近视程度无关 ,但与角膜厚度有关 ,角膜较薄者 ,后表面前凸程度明显于正常厚度角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 前凸 后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LASIK术后调节灵洁度变化与视觉疲劳的关系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少博 郭海科 +1 位作者 谭娟 黎健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6-288,共3页
目的研究近视眼LASIK术后调节灵活度(accommodative facility,AF)的变化情况以及与视觉疲劳关系。方法 32例(64眼)近视患者按年龄分成30岁以下组和30岁以上组,行标准LASIK手术,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分别测量双眼AF,术后1个月对术后视觉... 目的研究近视眼LASIK术后调节灵活度(accommodative facility,AF)的变化情况以及与视觉疲劳关系。方法 32例(64眼)近视患者按年龄分成30岁以下组和30岁以上组,行标准LASIK手术,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分别测量双眼AF,术后1个月对术后视觉疲劳症状情况行问卷调查,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AF的变化,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手术前后AF、年龄以及屈光度等对术后视觉疲劳的影响。结果 30岁以下组术前双眼AF为(7.12±2.02)c·min-1,术后1周为(6.22±1.73)c·min-1,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为(9.46±1.97)c·min-1,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岁以上组术后1周AF由术前(5.68±2.51)c·min-1显著降低至(4.02±1.59)c·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恢复至(6.03±1.61)c·min-1,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发现,术后视觉疲劳症状阳性者13例(40.6%),阴性者19例(59.4%);回归分析表明,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AF、年龄以及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与视觉疲劳症状显著相关。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AF下降,以后逐渐恢复,可能是术后视觉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灵活度 近视 视疲劳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飞秒激光刀制作角膜瓣行LASIK的像差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蒋炎云 胡燕华 +1 位作者 张青松 雷晓华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刀与普通自动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眼球的像差变化。方法将行LASIK的患者21例42眼分别使用飞秒激光刀(16眼)与普通自动角膜板层刀(26眼)制作角膜瓣后,在同一机型下行激光切削,术后...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刀与普通自动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眼球的像差变化。方法将行LASIK的患者21例42眼分别使用飞秒激光刀(16眼)与普通自动角膜板层刀(26眼)制作角膜瓣后,在同一机型下行激光切削,术后10d、1个月、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像差进行分析。结果角膜板层刀组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加,飞秒激光组高阶像差较术前减少,两组的高阶像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球差均较术前增加,而自动角膜板层刀组球差增加明显高于飞秒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飞秒激光刀制作角膜瓣行LASIK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手术造成的像差增加,对提高LASIK术后的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lasik 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眼压药物预防LASIK术后屈光回退 被引量:10
17
作者 牟章兵 吴宁玲 +3 位作者 莫静 谢艾芮 黄旭 赵江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降眼压药物20g·L-1盐酸卡替洛尔眼液对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眼科行LASIK的200例(394眼)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加用20g·L-1盐酸卡替洛尔眼液)和对照组,根据术前... 目的探讨降眼压药物20g·L-1盐酸卡替洛尔眼液对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眼科行LASIK的200例(394眼)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加用20g·L-1盐酸卡替洛尔眼液)和对照组,根据术前屈光度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分为低度、中度、高度和超高度四个亚组,根据角膜基质床厚度分为A(<300μm)、B(300~350μm)和C(≥350μm)三个亚组,分别对两组的各亚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裸眼视力(uncorrect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和角膜曲率进行比较。对两组术后6个月的屈光回退比率比较进行χ2检验,两组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UCVA、屈光度和角膜曲率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 139例(275眼)患者完成有效观察。试验组术后6个月的回退率低于对照组(0.71%、5.19%)。两组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两组的低度、中度、B亚组和C亚组病例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两组的高度、超高度和A亚组病例术后1d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术后过矫屈光度方面,两组的高度、超高度和A亚组病例术后1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其他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两组的高度、超高度和A亚组病例的角膜曲率术后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其他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降眼压药物可减少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特别对于高度、超高度近视以及角膜基质床厚度偏薄的患者来说,还可以增加术后屈光度和角膜曲率的稳定性,可能在预防屈光回退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屈光回退 卡替洛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患者角膜高阶像差分布及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LASIK术后高阶像差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颖 赵耀 +3 位作者 于志红 张丽华 王淑荣 彭绍民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7期514-520,共7页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屈光角膜切削术(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omy,ORK)后近视眼患者视力及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准...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屈光角膜切削术(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omy,ORK)后近视眼患者视力及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ORK-LASI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拟做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396例733眼,按球镜屈光度分成低度(≤-3.00D)、中度(-3.00~-6.00D)和高度(-6.00~-12.00D)3组,每组柱镜度数均小于-2.50D,各组再随机分成2组,一组行常规LASIK手术,另一组行ORK-LASIK。手术切削区直径为6.0~7.0mm。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为6mm瞳孔直径。术后随访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及角膜地形图并进行波前像差分析。结果成人近视眼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在6mm瞳孔直径以3阶和4阶为主,占90%,在3阶和4阶中又以彗差和球差为主,分别占角膜全部像差的27.7%和28.4%;球差和球镜度数呈负相关(r=-0.501,P<0.05),其他高阶像差和球镜度数无关。但在-6.00D以上的近视眼中,彗差和次级彗差均和球镜度数有关(F=8.808,7.123,P<0.04,0.01)。角膜前表面各高阶像差均和年龄及性别无关。LASIK和ORK-LASIK2组比较,术后6个月时,低度和高度组2组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组,ORK-LASIK组视力明显好于LASIK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角膜前表面的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度组,ORK-LASIK组和LASIK组比较角膜彗差和球差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组ORK-LASIK组角膜彗差和球差较LASIK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ORK-LASIK手术能有效地矫正近视和散光,提高中度近视患者的视力,降低中、高度组术后彗差和球差,手术效果稳定、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波前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S⁃SBK术、SMILE术、LASIK术对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角膜生物力学、中央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醇 黎明 +3 位作者 应方微 贾惠莉 杨娟 王时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837-1841,1845,共6页
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制瓣的SBK术(FS⁃SBK术)、小切口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对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角膜生物力学、中央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6月我院收治的近视散光患者150例,... 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制瓣的SBK术(FS⁃SBK术)、小切口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对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角膜生物力学、中央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6月我院收治的近视散光患者150例,采用分层抽样法将患者分为FS⁃SBK术组、SMILE术组和LASIK术组各50例。FS⁃SBK术组使用FS⁃SBK术治疗,SMILE术组使用SMILE术治疗,LASIK术组使用LASIK术治疗,评价患者角膜生物力学指标、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指标ECD、CV、6A水平、角膜像差、视力、屈光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SMILE术组患者角膜生物力学指标、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指标ECD、CV、6A水平、角膜像差、屈光度、并发症发生率低于FS⁃SBK术组和LASIK术组,视力高于FS⁃SBK术组和LASIK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SBK术组和LASIK术组角膜生物力学指标、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指标ECD、CV、6A水平、角膜像差、视力、屈光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FS⁃SBK术和LASIK术相比,SMILE术可显著改善角膜生物力学指标、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指标ECD、CV、6A水平、角膜像差、屈光度、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视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制瓣的SBK术 小切口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取出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近视 近视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LASIK和LASEK)对泪膜稳定性及角膜中央知觉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赵立全 朱煌 +1 位作者 马晓晔 魏锐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407,共4页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r 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前后泪膜稳定性和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方法:选择80眼近视眼患者,分别行LASE...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r 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前后泪膜稳定性和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方法:选择80眼近视眼患者,分别行LASEK和LASIK术.每组40眼.观察患眼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角膜中央知觉、泪液分泌量(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手术术后泪膜稳定性及角膜中央知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LASEK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中央知觉、术后1个月BUT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LASIK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中央知觉、术后1个月、3个月BUT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3个月LASIK和LASEK组间角膜中央知觉、BUT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LASIK组角膜中央知觉、BUT值下降更明显;LASIK和LASEK组术后1、3、6个月泪液分泌量分别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LASIK和LASEK手术术后均影响泪膜的稳定性与角膜中央知觉.但随着角膜的愈合而逐渐恢复;LASIK对角膜中央知觉、泪膜稳定性的破坏比LASEK更为严重、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角膜切削术 上皮下 激光 泪膜 泪膜破裂时间 角膜中央知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