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Iridoviridae)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5
1
作者 许峰 鲁建飞 +2 位作者 魏永伟 苗亮 陈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6-162,共7页
2018年7月,浙江省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暴发疑似病毒引起的疾病。现场采样发现,病鱼体长约15-20cm,鱼体于水面下暗游,反应迟钝,体表有出血点或溃疡症状。本研究通过采用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 2018年7月,浙江省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暴发疑似病毒引起的疾病。现场采样发现,病鱼体长约15-20cm,鱼体于水面下暗游,反应迟钝,体表有出血点或溃疡症状。本研究通过采用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EPC)培养、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克隆与测序分析等方法,从患病大口黑鲈中分离得到一株病毒,鉴定其属于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命名为大口黑鲈虹彩病毒宁波分离株(LMBIV-NB001)。EPC经患病鱼组织匀浆液接种后出现细胞圆缩、死亡、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症状。将感染后的EPC细胞制作超薄切片,通过电镜观察发现,EPC细胞质中存在大量直径约120nm具囊膜的正六边形成熟病毒粒子,形态与虹彩病毒相似。根据虹彩病毒MCP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病鱼组织样本进行PCR扩增,获得了1029bp的目的基因片段。将该扩增片段连入pMD19-T simple质粒后测序,经BLAST比对分析显示,其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鳜鱼蛙病毒NH-1609、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BG/TH/CU3、EPC060608-08的MCP基因同源性最高,相似度均达到99.13%。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本研究分离的LMBIV-NB001株与NC_038508、GU256635、MG941005等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毒株聚成一簇。本论文研究结果为不同地区蛙病毒属成员的起源和分化等相关研究等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虹彩病毒科 MCP基因 鲤鱼上皮瘤细胞(EPC)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Pb^(2+)胁迫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Hippo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钱宝英 卢明敏 +5 位作者 钱鸿基 潘宇奇 林乐琪 徐芳英 施港归 齐鑫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42-251,共10页
为研究重金属铅离子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Hippo信号通路中主要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采用qPCR技术研究了96 h急性不同浓度铅胁迫(0、10、17.8、31.6、56.2和100 mg/L)下Hippo信号通路中的部分基因在肝脏、肌肉、鳃和... 为研究重金属铅离子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Hippo信号通路中主要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采用qPCR技术研究了96 h急性不同浓度铅胁迫(0、10、17.8、31.6、56.2和100 mg/L)下Hippo信号通路中的部分基因在肝脏、肌肉、鳃和小肠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0 mg/L)相比,七个基因在肝脏组织中表达量变化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除Lats1/2外,其他基因在铅胁迫浓度(17.8 mg/L)时都显著上调(P<0.05);在肌肉组织中,MOB1表达量在不同浓度铅胁迫下上升显著(P<0.05);在腮组织中,YAP/TAZ、TEAD、PP2A、MOB1、KIBRA和FRMD表达量在铅胁迫浓度(10 mg/L)时显著上调(P<0.05);在小肠组织中,PP2A、KIBRA和14-3-3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果提示大口黑鲈可能通过调节Hippo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响应铅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急性铅胁迫 Hippo信号通路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蛙虹彩病毒药效模型的构建及其抗病毒中药筛选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秋语 黄小红 +9 位作者 郝贵杰 胡大雁 张成赛 牛晨 袁雪梅 黄雷 于喆 姚嘉赟 杨桂连 姜建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3-1522,共10页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MBV)是一种严重危害大口黑鲈养殖的病害,但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控手段。通过研究水温、鱼体大小以及攻毒剂量等条件对大口黑鲈感染蛙虹彩病毒的影响,构建体内抗病毒药效筛选模型,同时利用MTT法构建体外药物筛选模型,...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MBV)是一种严重危害大口黑鲈养殖的病害,但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控手段。通过研究水温、鱼体大小以及攻毒剂量等条件对大口黑鲈感染蛙虹彩病毒的影响,构建体内抗病毒药效筛选模型,同时利用MTT法构建体外药物筛选模型,进而通过体外和体内药效模型,对29种中草药进行抗病毒药效评价,对筛选出药效最佳的2种中药进行体外和体内抗病毒药效评价。结果表明:水温和鱼体大小是影响体内药效模型的2个关键因子,最佳体内药效模型条件为:水温为25℃,鱼体大小20 g,攻毒剂量为0.1 mL 10^(9.33) TCID_(50)/mL。结合体内和体外药效模型结果,筛选出紫花地丁和黄连这2种中药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效果的中草药。体内药效结果表明:黄连和地丁的添加量为0.6 g/kg和1.2 g/kg时,其对大口黑鲈的保护率最高均达到40%,而两者用药后病毒在肝组织的抑制率分别可达71.5%和67.0%。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当药物使用浓度为0.6 g/kg和1.2 g/kg时,可有效降低因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感染所导致的肝和肾等组织的病理学损伤。上述结果表明,黄连和地丁均具有较好的抗蛙虹彩病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蛙虹彩病毒 抗病毒模型 紫花地丁 黄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沿黄地区大口黑鲈大规格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试验
4
作者 付廷斌 来琦芳 +1 位作者 孙真 周晋成 《河北渔业》 2025年第2期8-11,共4页
为解决甘肃沿黄地区大口黑鲈生长周期短、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的生产实际问题,采用设施化车间开展大口黑鲈反季节大规格苗种培育和延长生长周期接力养殖模式的构建。试验历时7个月,30000尾大口黑鲈苗种平均体质量从0.72 g增长至372.96 g... 为解决甘肃沿黄地区大口黑鲈生长周期短、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的生产实际问题,采用设施化车间开展大口黑鲈反季节大规格苗种培育和延长生长周期接力养殖模式的构建。试验历时7个月,30000尾大口黑鲈苗种平均体质量从0.72 g增长至372.96 g,苗种培育期放养密度531尾/m^(3),成鱼养殖期放养密度35383尾/hm^(2),产量11151 kg/hm^(2),累计投入21.03万元,产出8390 kg成鱼,总销售额达30.28万元,净利润9.25万元,单位产值12.29万元/hm^(2)。试验成功延长了大口黑鲈在甘肃沿黄地区的生长周期,实现了当年培育苗种、当年达到上市规格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反季节 苗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仔稚鱼早期发育及对不同饲料原料的选择性试验
5
作者 李瑜琬 梁浩辉 +4 位作者 覃瑶 鲁慧杰 黄敏伟 马艳平 王国霞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00-112,共13页
【目的】全面了解大口黑鲈仔稚鱼早期发育与初次开口摄食情况,为其大规模育种与开口饵料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显微镜观察法、生物学测量和组织切片法,对大口黑鲈仔稚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消化、免疫和... 【目的】全面了解大口黑鲈仔稚鱼早期发育与初次开口摄食情况,为其大规模育种与开口饵料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显微镜观察法、生物学测量和组织切片法,对大口黑鲈仔稚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消化、免疫和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此外,测量12 dah摄食不同饲料原料的大口黑鲈体长和体质量,并记录其成活率。【结果】根据大口黑鲈胚后卵黄囊消失、肛门、鳍条和黑斑出现等发育情况将发育期划分为初孵期、仔鱼期和稚鱼期,并确定开口时间为5 dah。15 dah前,大口黑鲈仔鱼体质量与全长增长缓慢,15 dah后仔稚鱼迅速增长。0~26 dah,其上颌长、体质量与全长均存在异速生长的现象。在0 dah可检测出大口黑鲈的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0~15 dah未检测出其胃蛋白酶活性。0~26 dah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先降后升,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0 dah可观察到仔鱼的肝脏和肠道,4 dah其开始出现弥散性的胰脏,7 dah出现雏形的胃。13 dah的稚鱼胃腔体积变大,可观察到少量实心团的胃腺,肝脏细胞团染色加深。17 dah肠道初步分化成前肠、后肠,胰岛细胞数量增加。21 dah稚鱼肝胰脏、胃和肠道结构均似成鱼,发育基本完成。0~4 dah其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逐渐升高,5~10 dah的AKP和4~15 dah的LZM活性逐渐减低,11~26 dah的AKP和16~26 dah的LZM活性均显著升高。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整体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15~26 dah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日龄,丙二醛(MDA)含量则呈相反现象。丰年虫无节幼体组大口黑鲈仔鱼的终末体长(IBW)和成活率(SR)显著优于发酵蚯蚓膏、豆奶宝和钝顶螺旋藻粉组。丰年虫无节幼体组和发酵蚯蚓膏组大口黑鲈仔鱼的终末体质量(FBW)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钝顶螺旋藻粉组。各组肥满度(CF)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口黑鲈早期发育可划分为初孵期(0~4 dah)、仔鱼期(5~15 dah)和稚鱼期(16~26 dah)。其仔鱼的消化酶、免疫酶和抗氧化酶活性在开口摄食(5~10 dah)和转食前期(10~15 dah)阶段均不稳定,需要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15~26 dah 3种酶活性逐渐稳定,能够快速提高其捕食、游泳和免疫能力。此外,发酵蚯蚓膏具有诱食性,投喂效果最佳,可作为大口黑鲈仔鱼的开口饲料候选原料进行下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早期发育 饲料原料 消化酶 免疫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养殖密度对养殖水体水质及鱼体营养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张波 沈奇健 +5 位作者 徐晗 陈晓瑛 谢晓晖 谢帝芝 孙育平 宁丽军 《渔业研究》 2025年第4期508-520,共13页
【目的】探究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体水质以及鱼体营养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低密度和高密度2个试验组,在不同养殖密度的池塘中各采集5份水样,并随机采集4尾大口黑鲈样本进行生物... 【目的】探究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体水质以及鱼体营养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低密度和高密度2个试验组,在不同养殖密度的池塘中各采集5份水样,并随机采集4尾大口黑鲈样本进行生物学指标、肌肉营养成分及其质构特性的检测分析。低密度试验组养殖密度为90000~93334尾·hm^(-2),高密度组为150000~152500尾·hm^(-2)。【结果】高密度组养殖水体溶解氧、总磷(TP)和叶绿素a含量均极显著低于低密度池塘(P<0.01),总氮(TN)、亚硝酸盐和化学需氧量(COD)均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低密度组硅藻门丰度极显著大于高密度组(P<0.01),蓝藻门丰度显著大于高密度组(P<0.05)。此外,高密度组水体细菌群落的Chao、Ace指数均极显著低于低密度组(P<0.01);在门水平上,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均在2个试验组中占据优势地位,但高、低密度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肌肉营养品质方面,高密度组大口黑鲈肌肉的硬度、剪切力、咀嚼性、胶着性均极显著小于低密度组(P<0.01);低密度组肌肉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1)。【结论】高密度养殖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与生态失衡,对大口黑鲈肌肉的营养品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优化养殖水体水质,以维持养殖水体环境稳定,保障鱼体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养殖密度 营养品质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对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孙丽慧 包成荣 +4 位作者 李倩 姜建湖 陈建明 高令梅 郭建林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92-3208,共17页
为探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池塘养殖的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将池塘养殖的大口黑鲈成鱼移入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暂养,分别于暂养第1天、第10天、第20天和第30天进行取样,测定分析大口黑鲈的肌肉营养... 为探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池塘养殖的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将池塘养殖的大口黑鲈成鱼移入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暂养,分别于暂养第1天、第10天、第20天和第30天进行取样,测定分析大口黑鲈的肌肉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显示:在工厂化循环水系统中暂养不同时间对大口黑鲈肌肉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以及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均在暂养第30天时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暂养第1天、第10天和第20天时(P<0.05);采用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对大口黑鲈肌肉必需氨基酸进行营养评价,AAS模式下不同暂养时间的大口黑鲈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CS模式下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胱氨酸。通过构建工厂化循环水系统暂养不同时间的大口黑鲈肌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指纹图谱,发现肌肉中2-庚酮、2-戊酮、2-丁酮、环戊酮、1-辛烯-3-醇、1-己醇等愉悦气味物质含量随着工厂化循环水暂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综上可知,将池塘养殖的大口黑鲈成鱼移入到工厂化循环水系统中暂养可提高大口黑鲈肌肉营养品质及风味,是一种有效提高大口黑鲈成鱼品质的技术措施,建议在池塘养殖大口黑鲈成鱼的品质提升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化循环水 大口黑鲈 肌肉 营养成分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叶低聚糖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和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钟文豪 黎尔纳 +5 位作者 李庆荣 邢东旭 杨琼 邹宇晓 廖森泰 周东来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5-1805,共11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桑叶低聚糖(MLO)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和菌群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初始体重为(26.89±1.16)g的大口黑鲈幼鱼450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桑叶低聚糖(MLO)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和菌群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初始体重为(26.89±1.16)g的大口黑鲈幼鱼450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添加0.5%和1.0%MLO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饲料系数(FCR)和脏体比(VSI)显著降低(P<0.05),1.0%MLO组肝体比(HSI)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肠道α-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肠道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肠道菌群Sobs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降低(P<0.05);0.5%MLO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MLO组(P<0.0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肠道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肠道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显著提高(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肠道支原体属(Mycoplasm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肠道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肠道白细胞介素-8(IL⁃8)、核因子-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肠道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MLO能够降低大口黑鲈FCR、VSI和HSI,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并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益生菌相对丰度,增强其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低聚糖 大口黑鲈 生长性能 消化酶活性 免疫功能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素与聚β-羟基丁酸酯对大口黑鲈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雅荣 夏耘 +6 位作者 魏东 张凯 谢骏 王广军 龚望宝 郁二蒙 孙金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8-387,共10页
【目的】探究饲料中添加黄连素(BBR)与聚β-羟基丁酸酯(PHB)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反季幼苗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BBR与PHB在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中的应用和大口黑鲈反季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口黑鲈秋苗(体... 【目的】探究饲料中添加黄连素(BBR)与聚β-羟基丁酸酯(PHB)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反季幼苗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BBR与PHB在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中的应用和大口黑鲈反季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口黑鲈秋苗(体质量130.34±0.26 mg)为试验材料,以投喂基础饲料为对照(CK),B、P和MIX组分别投喂饲料B(1‰BBR)、饲料P(1‰PHB)和饲料BP(1‰BBR+1‰PHB),BP5、BP7和BP14组分别以每5、7和14 d的频率交替投喂饲料B与饲料P,养殖30 d,测定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肝脏和肠道生化指标,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结果】在生长性能上,与CK相比,除P和MIX组外,其余处理组终末总体质量均显著提高(P<0.05,下同),饲料系数均显著降低;BP5、BP7和BP14组增重率、存活率均显著高于CK;BP7组终末总体质量、增重率和存活率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在肝脏中,B、P、BP5、BP7、BP14和MIX组的ACP和AKP活性均显著高于CK,同时GOT和GPT活性均显著低于CK。在肠道中,与CK相比,其他处理组MDA和IL-6含量均显著降低,CAT和LZM含量均显著提高;BP5和BP7组TNF含量均显著低于CK。肠道菌群物种在门分类水平分布上,与CK相比,BP5、BP7和MIX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明显增加,BP7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在属分类水平分布上,与CK相比,BP5和BP7组无色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增加。BP7组微生物功能基因在代谢通路和环境信息处理通路显著富集。【结论】饲料中添加BBR可提高大口黑鲈秋苗的生长性能,BBR和PHB的添加或混合添加均能有效提高鱼体免疫能力及抗氧化能力、改善肝脏损伤和降低肠道炎症反应,以每7 d的频率交替投喂含BBR的饲料与含PHB的饲料效果最好;推测是由于BBR和PHB改变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改善了肝脏及肠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素(BBR) 聚β-羟基丁酸酯(PHB) 大口黑鲈 生长 免疫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鲈鱼营养品质及挥发性物质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聃 邹松保 +4 位作者 刘梅 倪蒙 胥晴 崔雁娜 原居林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263-1271,共9页
以大口黑鲈为原料制作臭鲈鱼,比较臭鲈鱼发酵前后鱼肉的营养品质及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变化。通过测定鱼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矿物质、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比较大口黑鲈发酵前后营养品质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 以大口黑鲈为原料制作臭鲈鱼,比较臭鲈鱼发酵前后鱼肉的营养品质及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变化。通过测定鱼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矿物质、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比较大口黑鲈发酵前后营养品质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比较其挥发性物质变化。与新鲜鱼肉相比,发酵后的鱼肉水分含量下降,灰分含量上升;鱼肉的钾和铁含量降低,钠和钙含量上升;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总体差异不显著,在营养价值上略有提升;臭鲈鱼鱼肉的硬度、胶着性、咀嚼性均高于新鲜大口黑鲈,肉质弹性有所下降,鱼肉整体肉质好于新鲜大口黑鲈;臭鲈鱼挥发性物质数量明显多于新鲜大口黑鲈,其中醇类物质占比显著上升,出现酸类物质,而醛类物质和芳香类物质占比显著下降;桉叶油醇、芳樟醇、4-萜烯醇、胡椒酮、丁酸、三甲胺等物质是臭鲈鱼独特风味的来源。发酵后的臭鲈鱼营养成分变化不明显,但鱼肉肉质和风味均有显著提升,本研究对未来的臭鲈鱼工厂化发酵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发酵 营养成分 质构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硕 陈静妮 +4 位作者 赵立宁 黄春萍 黄锦炉 王贵平 仲颖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LMBV)是我国大口黑鲈养殖中的常发病原,主要引起大口黑鲈病毒性溃疡病,制约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探究卵黄抗体在防控LMBV中的潜在作用,利用LMBV灭活疫苗免疫蛋...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LMBV)是我国大口黑鲈养殖中的常发病原,主要引起大口黑鲈病毒性溃疡病,制约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探究卵黄抗体在防控LMBV中的潜在作用,利用LMBV灭活疫苗免疫蛋鸡,制备了抗LMBV卵黄抗体;通过筛选捕获物浓度、包被条件和封闭条件,建立了抗LMBV卵黄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方法;使用构建的方法,评估了LMBV灭活疫苗免疫蛋鸡后卵黄抗体的效价消减规律。结果表明,1‰(φ)β-丙内酯4℃作用72 h可完全灭活LMBV。间接ELISA反应中,每孔包被105 TCID50灭活病毒,37℃孵育2 h后,使用5%(φ)牛血清白蛋白37℃封闭2 h,可有效降低阴性对照组卵黄抗体的背景值;此外,所建立的检测方法与杂交醴弹状病毒卵黄抗体、未免疫的蛋黄提取物和空白细胞不存在交叉反应,特异性较高。LMBV灭活疫苗免疫蛋鸡约48 d可产生特异性卵黄抗体,免疫后58 d效价升高至峰值(1∶12800),峰值水平可持续至免疫后128 d。所构建的LMBV卵黄抗体检测方法,可实时监测LMBV灭活疫苗免疫蛋鸡后的特异性卵黄抗体效价水平的变化规律,确定LMBV卵黄抗体的高效免疫程序及高免蛋收集持续期,为LMBV卵黄抗体产品的开发、应用及LMBV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蛙虹彩病毒 卵黄抗体 间接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宗淡水鱼坑塘设置网箱养殖大口黑鲈试验
12
作者 刘琦 刘晓南 +2 位作者 董井祎 张志华 刘晓丽 《河北渔业》 2024年第3期11-12,40,共3页
在河北地区采用在大宗淡水鱼坑塘中设置网箱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模式,4月份网箱放养大口黑鲈鱼种75尾/m^(2),规格126~158 g/尾;10月份网箱产量41.44 kg/m^(2),平均规格595 g/尾,成活率92%,饲料系数1.33,利润294.48元/... 在河北地区采用在大宗淡水鱼坑塘中设置网箱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模式,4月份网箱放养大口黑鲈鱼种75尾/m^(2),规格126~158 g/尾;10月份网箱产量41.44 kg/m^(2),平均规格595 g/尾,成活率92%,饲料系数1.33,利润294.48元/m^(2),投入与产出比1∶1.32。网箱外坑塘大宗淡水鱼鱼种平均产量11115 kg/hm^(2),饲料系数为1.08。该模式当年投放大规格大口黑鲈鱼种,可当年养成,当年销售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宗淡水鱼 池塘 网箱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低蛋白质饲料中补充必需氨基酸对大口黑鲈生长、体组成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陈乃松 梁勤朗 +3 位作者 肖温温 周恒永 马秀丽 赵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2-271,共10页
为了研究在低蛋白质饲料中补充晶体必需氨基酸对大口黑鲈生长、体组成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根据鱼体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设计了7种等能的试验饲料。其中4种饲料(45CP、40CP、35CP和30CP)的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5%、40%、35%和30%,另3种饲料... 为了研究在低蛋白质饲料中补充晶体必需氨基酸对大口黑鲈生长、体组成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根据鱼体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设计了7种等能的试验饲料。其中4种饲料(45CP、40CP、35CP和30CP)的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5%、40%、35%和30%,另3种饲料(40AA、35AA和30AA)是在低蛋白质饲料(40CP、35CP和30CP)的基础上添加必需氨基酸,使它们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与45CP(对照组)相一致。用上述饲料对初始体重为(10.13±0.01)g的大口黑鲈进行了89d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重复放养30尾鱼。方差分析显示:试验鱼的生长性能、饲料效率、全鱼和肌肉的粗蛋白质含量、成活率以及免疫指标均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的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添加必需氨基酸的35AA和30AA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保留率分别显著高于对应的未添加必需氨基酸的35CP和30CP组(P<0.05),但仍显著低于45CP组(P<0.05)。40AA的试验鱼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血清补体活性与45CP组差异不显著(P>0.05)。35AA和30AA组的头肾白细胞呼吸爆发活性显著高于35CP和30CP组(P<0.05)。30AA组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以及肥满度显著高于30CP(P<0.05)。各组试验鱼的水分和灰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回归分析显示:在低蛋白质饲料中补充晶体必需氨基酸对大口黑鲈幼鱼的生长、饲料效率和蛋白质保留率所产生的影响与其引起增加了的饲料蛋白质水平而不是饲料的必需氨基酸水平正相关。研究表明,在低蛋白质饲料中补充的晶体必需氨基酸对大口黑鲈的生长、体组成和免疫指标产生的有益作用不及等量的以蛋白质为来源的必需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饲料 蛋白质 必需氨基酸 生长 体组成 免疫指标 large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微卫星DNA标记筛选 被引量:30
14
作者 樊佳佳 白俊杰 +5 位作者 李小慧 何小平 何小燕 李胜杰 叶星 吴立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5-522,共8页
本研究在人工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L.)群体中对4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扩增,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微卫星位点在极端大个体组和极端小个体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差异,选择差异显著的16个微卫星位点对大口黑鲈随机群体进行基因... 本研究在人工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L.)群体中对4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扩增,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微卫星位点在极端大个体组和极端小个体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差异,选择差异显著的16个微卫星位点对大口黑鲈随机群体进行基因型与性状的关联分析,同时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关联分析得到7个微卫星位点(JZL60、JZL67、JZL72、JZL124、MiSaTPW76、MiSaTPW117和MiSaTPW173)与体重、体长和体高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同时对差异显著的位点进行不同基因型间与生长性状的多重比较,找到了与体重、体长和体高性状相关的最有利基因型为JZL60位点的AA、JZL67位点的BB、JZL72位点的AC、MiSaTPW76位点的BB和MiSaTPW117位点的BC。应用这16个微卫星位点对随机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4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2.938个,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5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15、0.500和0.445,表明该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微卫星 生长性状 关联分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海水和淡水鲈鱼的营养组成比较分析 被引量:37
15
作者 吴燕燕 李冰 +3 位作者 朱小静 魏涯 杨贤庆 陈胜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48-352,359,共6页
为分析大宗养殖海水鲈鱼和淡水鲈鱼的营养组成,有助于后续开发加工,本文对养殖海水鲈鱼(海鲈鱼)和淡水鲈鱼(大口黑鲈)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无机盐、微量元素和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测定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海水... 为分析大宗养殖海水鲈鱼和淡水鲈鱼的营养组成,有助于后续开发加工,本文对养殖海水鲈鱼(海鲈鱼)和淡水鲈鱼(大口黑鲈)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无机盐、微量元素和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测定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海水养殖的海鲈鱼营养价值比淡水养殖的大口黑鲈高,其蛋白质含量显著比大口黑鲈高(p<0.01);两种养殖鲈鱼均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优质氨基酸,海鲈鱼氨基酸总量显著比大口黑鲈高(p<0.05),且各种氨基酸含量均略高于大口黑鲈,鲜味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海鲈鱼的肉味更鲜甜。海鲈鱼肌肉脂肪含量与大口黑鲈相近,但内脏脂肪含量显著比大口黑鲈高(p<0.01)。海鲈鱼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比大口黑鲈高(p<0.01),但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均低于大口黑鲈(p<0.01),大口黑鲈是人体补充EPA和DHA的优质食用鱼类。鲈鱼的矿物元素含量均很丰富,特别是富含钙和微量元素锌,而养殖海水鲈鱼在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含量方面均优于淡水鲈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鲈鱼 海鲈鱼 大口黑鲈 营养成分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 被引量:57
16
作者 王广军 关胜军 +5 位作者 吴锐全 谢骏 余德光 简清 牛纪锋 胡朝莹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3期239-244,共6页
对三种不同来源(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冰鲜下杂鱼饲养和野生捕捞)的大口黑鲈成鱼的含肉率、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含量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与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国花鲈进行了比较。... 对三种不同来源(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冰鲜下杂鱼饲养和野生捕捞)的大口黑鲈成鱼的含肉率、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含量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与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国花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种来源的大口黑鲈蛋白质含量在17.97%~20.15%,脂肪含量在0.81%~6.41%,灰分含量1.24%~1.41%,水分含量72.12%~79.98%,肌肉中17种氨基酸总量为14.19%~16.47%,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4%以上,表明大口黑鲈肌肉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源。使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的大口黑鲈与使用冰鲜下杂鱼饲料饲养的大口黑鲈其肌肉营养成分以及氨基酸组成相差不大,但含肉率存在很大差异,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冰鲜下杂鱼饲养和野生捕捞的大口黑鲈含肉率分别为74.27%、64.86%和62.71%。而全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国花鲈含肉率为72.53%,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都高于三种来源的大口黑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含肉率 肌肉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摄食对大口黑鲈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关胜军 吴锐全 +2 位作者 谢骏 王广军 谢一荣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3期190-194,共5页
试验从摄食方面研究食物对大口黑鲈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分泌的影响,对摄食后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摄食对蛋白酶活力影响:摄食后1h胃蛋白酶降低,至摄食后4 h升高到平稳水平(P>0.05);幽门盲囊... 试验从摄食方面研究食物对大口黑鲈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分泌的影响,对摄食后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摄食对蛋白酶活力影响:摄食后1h胃蛋白酶降低,至摄食后4 h升高到平稳水平(P>0.05);幽门盲囊蛋白酶活力摄食后开始降低,而从摄食后4 h开始升高(P<0.05);肠道蛋白酶活力摄食后1 h出现升高,摄食后4 h降到最低,10 h又升高到较大活力。摄食对淀粉酶活力影响:胃淀粉酶活力摄食后开始降低,摄食后4h又升高到最大(P<0.05);肠道淀粉酶活力摄食后开始升高,至摄食后4 h达到稳定(P>0.05);幽门盲囊淀粉酶活力在摄食后开始降低,到摄食后4h升高到较高活力,并保持到摄食后10 h;摄食后1 h肝脏淀粉酶活力便保持在较高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摄食 蛋白酶 淀粉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olog-ECO技术分析杂交鳢和大口黑鲈高产池塘水体微生物碳代谢特征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志斐 谢骏 +6 位作者 郁二蒙 王广军 余德光 夏耘 王海英 龚望宝 魏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5-192,共8页
为了研究华南地区高产池塘高峰养殖季节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运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华南地区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arguss♂)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两种养殖池塘的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华南地区高产池塘高峰养殖季节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运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华南地区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arguss♂)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两种养殖池塘的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杂交鳢和大口黑鲈两种池塘不同水层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在使用增氧机条件下,每种池塘的上、中、底3水层间水体微生物活性(AWC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种池塘间的AWCD为杂交鳢池塘强于大口黑鲈池塘;两种池塘水体微生物对6类碳源利用率规律相似,碳源的代谢利用率由强到弱为碳水化合物类>聚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胺类>酚类。水体微生物代谢特征PCA分析表明,两种池塘间的样方分布在不同区域,但池塘间样点间离散程度较大,表明两种池塘水体微生物存在一定的代谢差异性。决定两种池塘间代谢差异的碳源有:D-半乳糖酸内脂(D-Galactonic Acid Lactone)>D-纤维二糖(D-Cellobiose)>肝糖(Glycogen)>D-木糖(D-Xylose)>L-丝氨酸(L-Serine)。Biolog-ECO技术可用于分析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差异,以及造成代谢差异的决定因素,同时可有效识别容易被养殖水体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 碳源利用 池塘养殖 微生物群落代谢 杂交鳢 大口黑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对大口黑鲈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关胜军 吴锐全 +1 位作者 谢骏 王广军 《南方水产》 CAS 2007年第2期25-29,共5页
对饥饿和饥饿后投喂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及消化组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饥饿周期为30d。饥饿对大口黑鲈消化道指数的影响为肝体比从试验的第3天开始明显下降(P<0.05),第20天开始保持稳定水平(P>0.0... 对饥饿和饥饿后投喂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及消化组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饥饿周期为30d。饥饿对大口黑鲈消化道指数的影响为肝体比从试验的第3天开始明显下降(P<0.05),第20天开始保持稳定水平(P>0.05);幽门盲囊重与体重比先上升后下降;胃重与体重比始终呈上升趋势(P<0.05);肠重与体重比在第10天开始保持稳定水平(P>0.05);肠长与体长比呈上升趋势(P<0.05)。饥饿对蛋白酶活力影响为从开始到第3天胃蛋白酶活力上升,第10天开始下降;幽门盲囊蛋白酶活力在第10天之后持续下降(P<0.05);肠道蛋白酶活力一直呈下降趋势。饥饿对淀粉酶活力影响为肝脏淀粉酶活力、胃淀粉酶活力和幽门盲囊淀粉酶活力均呈下降趋势(P<0.05);肠道淀粉酶活力第10天之后即稳定在低水平(P>0.05)。饥饿后摄食对蛋白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为饥饿后摄食蛋白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均呈上升趋势,上升的速度在不同组织有差异,在恢复摄食后的第10天基本达到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饥饿 摄食 蛋白酶 淀粉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酶解物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脂类代谢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郑银桦 彭聪 +4 位作者 吴秀峰 韩芳 薛敏 王嘉 胡亮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05-1612,共8页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酵母酶解物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脂类代谢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来评价酵母酶解物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有效性。配制3种等蛋白质(粗蛋白质47%)等能(总能20.0 MJ/kg)的饲料:以含35%低温干燥鱼粉的...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酵母酶解物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脂类代谢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来评价酵母酶解物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有效性。配制3种等蛋白质(粗蛋白质47%)等能(总能20.0 MJ/kg)的饲料:以含35%低温干燥鱼粉的高鱼粉饲料为对照饲料(命名为FM),在此基础上以混合植物蛋白质(豆粕+谷朊粉)替代50%的鱼粉并平衡必需氨基酸后作为基础饲料(命名为SBM),另在基础饲料中添加3%的酵母酶解物作为试验饲料(命名为HY)。选用初始体重为(20.80±0.04)g的健康大口黑鲈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在室内循环控温系统中进行8周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在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上,HY组显著高于FM和SBM组(P<0.05);在肝体比上,HY组显著低于FM和SBM组(P<0.05)。FM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HY和SBM组(P<0.05)。HY和SBM组大口黑鲈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5),而肝脏总胆固醇含量则显著低于FM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及肝脏脂肪含量变化一致,即FM组显著低于SBM组(P<0.05),与HY组无显著差异(P>0.05)。用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50%鱼粉后,大口黑鲈肠道肌层变薄,绒毛完整齐度下降,在此基础上添加酵母酶解物后,肠道结构损伤的情况有所缓解。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用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50%鱼粉后添加3%的酵母酶解物能够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改善肝脏状态,促进肝脏脂肪和胆固醇的代谢,修复肠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酵母酶解物 生长性能 脂肪代谢 胆固醇代谢 肠道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