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隧道型式的地铁振动源强实测影响研究
1
作者 张凌 万宇婷 +3 位作者 成功 冯青松 罗伟 李秋义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1-236,共6页
为研究圆形、马蹄形和矩形3种隧道断面和不同曲线半径隧道型式的地铁振动源强特性,以某城市地铁线路为研究对象,开展隧道内振动的系统测试。实测结果表明:不同隧道断面型式振动源强由大到小排序为圆形隧道、矩形隧道和马蹄形隧道,马蹄... 为研究圆形、马蹄形和矩形3种隧道断面和不同曲线半径隧道型式的地铁振动源强特性,以某城市地铁线路为研究对象,开展隧道内振动的系统测试。实测结果表明:不同隧道断面型式振动源强由大到小排序为圆形隧道、矩形隧道和马蹄形隧道,马蹄形和矩形隧道的振动源强要显著小于圆形隧道的结果。其原因在于马蹄形隧道和矩形隧道的断面衬砌厚度大于盾构的圆形隧道断面,更厚的衬砌令隧道的质量增大(减小8 Hz以下的低频振动),同时会抑制隧道本身的柔性模态振动(减小8 Hz以上的更高频振动),矩形隧道虽然质量更大,但折形的断面形状会令其源强振动更大;随着曲线半径的减小,振动源强会有加速增大的趋势,可以采用幂指数函数进行预测,曲线半径对振动源强的影响主要来自50~80 Hz频段内轨道不平顺(粗糙度)的差异,3种隧道断面型式受曲线半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圆形隧道、矩形隧道和马蹄形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地下轨道交通 环境振动 隧道断面型式 曲线半径 隧道壁振动源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桥过渡差异变形对400km/h高铁行车性能影响研究
2
作者 李宁 周川江 +2 位作者 张红伟 胡世兴 罗强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0,共6页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过渡段是实现线路高平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的过渡段相关研究多针对时速350 km及以下车速展开。为了探究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对400 km/h及以上高速列车行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现行过渡段设计标准在更高速度下的适...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过渡段是实现线路高平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的过渡段相关研究多针对时速350 km及以下车速展开。为了探究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对400 km/h及以上高速列车行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现行过渡段设计标准在更高速度下的适用性问题,建立CR400BF动车组模型和长度20 m的过渡段模型,构建车辆-轨道-路基过渡段耦合动力学模型,开展不同沉降变形及不同车速下的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结论:(1)时速400 km条件下,过渡段轨面折角和差异沉降是影响列车行车性能的关键因素;(2)总体上,车体竖向加速度、轮轨垂向力及轮重减载率随轨面折角及差异沉降的增大呈线性规律增加,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及舒适性受过渡段沉降变形的显著影响;相同轨面折角条件下,20m长度内的沉降对列车运行的舒适性影响更大,而5 m长度内的沉降对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影响更大;(3)过渡段在1‰极限折角条件或5 mm极限差异沉降条件下,计算车速由350 km/h提升450 km/h时,车辆动力响应随着车速的增大而增加,均满足限值要求,现行过渡段设计标准在400 km/h及450 km/h条件下仍具有适用性;(4)本文研究可为时速400 km及以上高速列车行车性能研究以及路桥过渡段设计标准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时速400km 路桥过渡段 车-轨-路耦合 行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曲线段异常噪声综合治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宇航 周昌盛 +2 位作者 刘锦辉 周华龙 陈赛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2,107,共7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过程中的振动噪声问题逐渐突显,尤其高架线路噪声影响范围更广,成为了居民投诉的热点,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的异常噪声进行综合治理研究,尤其是缓解“曲线啸叫”噪声带来的扰民问题。[方法]以深圳某地铁...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过程中的振动噪声问题逐渐突显,尤其高架线路噪声影响范围更广,成为了居民投诉的热点,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的异常噪声进行综合治理研究,尤其是缓解“曲线啸叫”噪声带来的扰民问题。[方法]以深圳某地铁高架线路曲线段出现的异常振动噪声为依托,分别进行了现场情况调查与环境噪声测试,并实施了针对性治理措施。依据治理前后以及不同工况下的现场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得到不同措施实施前后的治理效果。[结果及结论]轨顶涂覆装置对总的轮轨噪声水平影响较小,但能有效抑制啸叫噪声;钢轨打磨后消除了曲线段短波波磨,对于降低轮轨噪声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行车速度优化对于缓解轮轨噪声具有一定效果,且能避免出现钢轨侧磨;通过不同治理措施的综合应用,轨旁噪声峰值降低7.4 dB(A),噪声等效值降低5.9 dB(A);居民楼处监测到的过车噪声较背景噪声的峰值降低至0.5 dB(A),噪声等效值降低至0.3 dB(A),治理措施的降噪效果显著,地铁噪声对环境贡献量已较低,且“曲线啸叫”噪声不再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高架线路 曲线段 异常噪声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车轮跳轨的有砟轨道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影响规律分析
4
作者 林士财 龚凯 +3 位作者 向俊 董楠 褚卫松 苏玮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7-408,共12页
为明确提速线路路-桥过渡段提速必要条件,基于列车车轮跳轨全过程计算方法,分析考虑车轮跳轨的路-桥过渡段轨道动力响应特性,研究列车速度和过渡段折角对车轮跳轨特征和轨道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轮轨密贴时,轮轨力、钢轨竖... 为明确提速线路路-桥过渡段提速必要条件,基于列车车轮跳轨全过程计算方法,分析考虑车轮跳轨的路-桥过渡段轨道动力响应特性,研究列车速度和过渡段折角对车轮跳轨特征和轨道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轮轨密贴时,轮轨力、钢轨竖向位移等动力学指标随过渡段折角和列车速度的增大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过渡段折角对这些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明显比列车速度对其的影响大,如列车速度由160 km/h增至300 km/h,轮轨竖向力由105 kN增至140 kN,增幅33.3%;过渡段折角由0.05%增至0.25%,轮轨竖向力由84 kN增至143 kN,增幅70.2%。考虑轮轨分离时,跳轨持续时间和车轮跳轨高度车轮跳轨高度随列车速度或过渡段折角的增大而增大,且过渡段折角对车轮跳轨特征影响明显,如当列车速度由280 km/h增至320 km/h时,车轮跳轨高度和跳轨持续时间跳轨高度由4 ms、4.12 mm分别增至6 ms、4.52 mm,增幅分别为50%、9.7%;过渡段折角由0.18%增至0.22%,跳轨持续时间和车轮跳轨高度由3.7 ms、2.89 mm分别增至7.9 ms、6.04 mm,增幅分别为113.5%、109.0%;轨道动力响应随列车速度或过渡段折角的增大而增大,且建议考虑车轮跳轨发生后冲击阶段的轮轨相互作用。250 km/h提速300 km/h有砟轨道线路,路-桥过渡段折角建议不应大于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工程 有砟轨道 跳轨高度 持续时间 过渡段 折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混合编组方案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潘洋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89,共10页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和运输组织理念从高密度向高灵活度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规划和运营阶段采用混合编组模式。首先分析了混合编组模式适用的客流特征和关键技术;然后建立了基于运营评价、服务评价和经...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和运输组织理念从高密度向高灵活度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规划和运营阶段采用混合编组模式。首先分析了混合编组模式适用的客流特征和关键技术;然后建立了基于运营评价、服务评价和经济评价的列车编组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关键的评价指标,采取组合赋权法弥补主客观赋权法各自的缺点,应用了优度评价法评判列车编组方案;最后以南宁地铁6号线为案例分析了预测早高峰客流断面下较优的列车编组方案以及客流断面敏感性对列车编组方案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当早高峰客流断面较小时,单一小编组方案优度值最高,随着客流提升,混合编组方案在初期能有效节省建设和运营成本,从而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运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混合编组 优度评价 组合权重 客流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绝缘锚段关节停车防熔断措施
6
作者 王溢斐 何常红 +1 位作者 王财华 王国梁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4-248,共5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受电弓在接触网绝缘锚段关节范围停车造成的接触线熔断故障频繁发生,为避免此类故障,提高接触网安全服役性能,有必要开展接触网绝缘锚段关节停车防熔断措施研究。[方法]分析列车受电弓停在接触网绝缘锚段关节熔...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受电弓在接触网绝缘锚段关节范围停车造成的接触线熔断故障频繁发生,为避免此类故障,提高接触网安全服役性能,有必要开展接触网绝缘锚段关节停车防熔断措施研究。[方法]分析列车受电弓停在接触网绝缘锚段关节熔断接触线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调研我国目前接触网绝缘锚段关节采用的管理措施,对绝缘锚段关节设置禁停标、采用负荷开关柜、采用分段绝缘器、采用带中性无电区段绝缘锚段关节、采用防熔断装置系统等多种解决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分析,提出可避免此类故障,同时减少对行车组织能效影响的最优解决方案。[结果及结论]器件式分段绝缘器方案可实施性较好,配合设置禁停标,能够降低断线风险,建议新建线路采用器件式分段绝缘器。防熔断装置系统无需调整接触网系统现有的分段结构,仅增加轨旁设备,对既有线施工改造影响较小,建议既有线路采用防熔断装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接触网 绝缘锚段关节 防熔断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矩形换乘通道密贴下穿对既有地铁车站的力学响应分析
7
作者 吴俊 张加兵 +2 位作者 孙厚强 杜禹 滕立荣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36,共7页
[目的]新建车站大断面矩形换乘通道密贴下穿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以下简称“既有车站”)施工造成的扰动非常大,此类研究的文献较少,需要深入研究新建车站密贴下穿时对既有车站的变形及扰动情况。[方法]在阐述传统随机介质理论及算法的... [目的]新建车站大断面矩形换乘通道密贴下穿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以下简称“既有车站”)施工造成的扰动非常大,此类研究的文献较少,需要深入研究新建车站密贴下穿时对既有车站的变形及扰动情况。[方法]在阐述传统随机介质理论及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算法。以成都轨道交通金府换乘站为例,选取了相关工程计算参数,建立了该换乘站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新建金府站换乘通道密贴下穿既有成都轨道交通6号线车站的力学响应。对实测值及仿真值进行对比,以验证改进算法及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进行了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及结论]通过对比实测值和仿真值,验证了所提改进算法及仿真模型的可行性。受支护桩的约束,既有车站的结构底板出现了弯矩“凹槽”现象。随着新建换乘通道与既有车站间净距的增加,结构底板最不利部位会向隧道中心线外侧偏移。随着地基反力系数的增大,土体和既有车站相互作用增强,既有车站结构底板的变形、弯矩和剪力均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邻近施工 大断面矩形通道 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识别城市轨道交通关键站点和区段的加权改进介数方法: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
8
作者 李航 高致远 +2 位作者 崇熙晓 李佳茹 胡小兵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0441-10448,共8页
为准确识别城市轨道交通的关键站点和区段,基于改进介数方法,进一步考虑乘客出行路径选择偏好和不同站点区段运输流量特征,对轨道交通网络中所有起点-终点(origin destination, OD)对之间满足给定约束条件的合适路径进一步区分提出了加... 为准确识别城市轨道交通的关键站点和区段,基于改进介数方法,进一步考虑乘客出行路径选择偏好和不同站点区段运输流量特征,对轨道交通网络中所有起点-终点(origin destination, OD)对之间满足给定约束条件的合适路径进一步区分提出了加权改进介数。即,在计算节点或链接出现在网络中所有OD对合适路径的次数时,分别对长度更短、客流量更大的合适路径赋更高的介数权重,克服了改进介数方法等同对待这些合适路径的缺陷。之后,以北京轨道交通网络为例开展仿真案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加权改进介数方法能够为识别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关键站点和区段提供新的有用信息;为了提高识别的准确性,需运用传统方法和加权改进介数等方法综合分析。可见,该方法使得识别结果更加真实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网络 加权介数 路径长度和客流量 关键站点和区段 涟漪扩散算法(R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车辆三维布线占空比算法研究
9
作者 都青华 周勇志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随着高速列车、城际列车等轨道交通车辆的广泛应用,其产品功能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车辆电缆设计复杂度逐步提升。为实现线缆布线占空比的快速计算、分析与预警,提升线缆设计与组装后的散热性能、电磁兼容性能等安全可靠性,特对轨道... [目的]随着高速列车、城际列车等轨道交通车辆的广泛应用,其产品功能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车辆电缆设计复杂度逐步提升。为实现线缆布线占空比的快速计算、分析与预警,提升线缆设计与组装后的散热性能、电磁兼容性能等安全可靠性,特对轨道交通车辆三维布线占空比算法进行研究,以期提升轨道交通车辆产品性能。[方法]通过合并简化电缆分支,计算合并后的等效直径,并与线槽等布线空间容量进行比对分析,确保三维布线的电气特性与布线空间的匹配性。同时,建立了线槽和通道的标准化或参数化模型库及布线规范,以实现线槽和通道的快速复用,提升设计效率。[结果及结论]通过三维布线占空比算法的研究与验证,实现了占空比的自动计算和预警功能,有效减少了设计错误,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线缆布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在占空比监测验证过程中,关键路径节点的线缆占空比得到了实时计算与监测,有效避免了电缆过载风险,延长了电缆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车辆 三维布线 布线容量占空比 线槽容量 等效截面积 线缆分支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防风设施过渡段接触网风场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凤平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5,共6页
研究目的:大风经不同防风设施过渡段后形成涡流区,在接触网及承力索附近形成大风增速区,加大接触网的风偏和振动,对接触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抗疲劳性产生更大影响。为研究不同防风设施过渡段接触网处的风场特性,根据兰新高铁明洞与路... 研究目的:大风经不同防风设施过渡段后形成涡流区,在接触网及承力索附近形成大风增速区,加大接触网的风偏和振动,对接触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抗疲劳性产生更大影响。为研究不同防风设施过渡段接触网处的风场特性,根据兰新高铁明洞与路基挡风墙防风过渡段的典型结构,基于数值计算及风洞试验,对列车在隧道、明洞、挡风屏和挡风墙等不同防风设施运行时的接触网处风场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不同线路结构风速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来流风速经过车身绕流作用,风速先急剧增大,随着列车逐渐远离监测点,风速减小并最后趋于稳定;(2)防风设施过渡段承力索处风速较接触线处大;(3)不同防风设施过渡段隧道口及隧道与路基挡风墙过渡段风速峰值较大,运行时应给予重点关注,建议采用弹性定位器等措施,改善弓网的运行状态;(4)本研究成果可为防风设施过渡段的接触网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过渡段 风场特性 风洞试验 接触网 风致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橡胶轮胎在路桥过渡段沉降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凤池 范戎 马鸣远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4-963,共10页
为了研究废弃橡胶轮胎作为路基的加筋材料改善道路桥梁过渡段差异沉降的影响因素,建立了ABAQUS有限元数值模型。通过施加单一与交通荷载,对不同加筋层数、筋材特性、交通荷载的幅值、频率、循环次数等因素对土体沉降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为了研究废弃橡胶轮胎作为路基的加筋材料改善道路桥梁过渡段差异沉降的影响因素,建立了ABAQUS有限元数值模型。通过施加单一与交通荷载,对不同加筋层数、筋材特性、交通荷载的幅值、频率、循环次数等因素对土体沉降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层加筋效果优于2层,远优于1层。加筋后的桥头路基抵抗沉降的能力有显著提高,且随着模量的提高,效果更明显。在交通荷载作用下,随深度的增加,轮胎的影响深度逐渐减小;随荷载频率的增大,交通荷载作用在土层的次数增加,荷载的影响深度随之增大;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土体塑性位移递增。轮胎通过将软土层分层,提高了土体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减小了差异性沉降,使路桥的过渡段平稳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桥过渡段 废旧轮胎 路基沉降 加筋材料 交通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余热锅炉蒸发段长度和位置变动特性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阳开应 时锦程 +1 位作者 金响亮 高建强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在直流余热锅炉变工况运行过程中蒸发段长度和位置的改变会造成锅炉管壁温度分布、工质出口参数等产生较大的波动,影响锅炉安全运行。以某立式直流余热锅炉为研究对象,建立其动态仿真模型,研究锅炉烟气流量、入口烟温、高压给水流量和... 在直流余热锅炉变工况运行过程中蒸发段长度和位置的改变会造成锅炉管壁温度分布、工质出口参数等产生较大的波动,影响锅炉安全运行。以某立式直流余热锅炉为研究对象,建立其动态仿真模型,研究锅炉烟气流量、入口烟温、高压给水流量和给水温度分别发生阶跃扰动后蒸发段长度及相变点位置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余热锅炉在设计工况下运行,锅炉入口烟温对锅炉蒸发段长度的影响程度最大,入口烟温阶跃升高10℃后,蒸发段迅速缩短,相变点均向锅炉管内工质入口方向移动,蒸发段长度和相变点位置恢复稳定所需时间相对较短;烟气流量阶跃升高5%后,蒸发段长度迅速缩短而后缓慢增长,沸腾点向管内工质入口方向移动距离大于蒸干点,恢复稳定所需时间较长;给水流量阶跃升高5%后,蒸发段长度迅速增长而后缓慢缩短,蒸干点向管内工质出口方向移动距离大于沸腾点,恢复稳定所需时间最长;给水温度阶跃变化20℃对蒸发段长度和相变点位置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余热锅炉 仿真模型 蒸发段 相变点 变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基回收拖曳系统直线-盘旋转接段运动轨迹设计
13
作者 陈海通 苏子康 +3 位作者 李春涛 李雪兵 孟冲 张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65-2574,共10页
针对气流扰动下空基回收拖曳系统在直线-盘旋转接段飞行过程中的拖曳浮标稳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微分平坦理论的拖曳系统转接段运动轨迹的设计方法,通过设计母机运动轨迹间接地控制拖曳浮标沿着预设的转接轨迹安全、平稳、精准地转接飞... 针对气流扰动下空基回收拖曳系统在直线-盘旋转接段飞行过程中的拖曳浮标稳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微分平坦理论的拖曳系统转接段运动轨迹的设计方法,通过设计母机运动轨迹间接地控制拖曳浮标沿着预设的转接轨迹安全、平稳、精准地转接飞行。采用质点-弹簧离散缆绳模型构建母机-缆绳-浮标组合体多体动力学模型;在证明拖曳系统具备微分平坦特性的基础上,以拖曳浮标三轴位置为平坦输出,所提方法以期浮标沿着预设安全转接段轨迹飞行;结合拖曳浮标直线飞行状态与盘旋飞行状态设计拖曳浮标转接段飞行轨迹。通过平静大气、多种常值风及阵风气流扰动场景下的仿真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实现拖曳浮标在直线-盘旋转接段的稳定飞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基回收 无人机 运动轨迹设计 微分平坦 过渡飞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FDM耦合的过渡段膨胀诱发钢轨上拱研究
14
作者 汪优 高天涯 +4 位作者 闫斌 王瑞 陈子娟 张文旭 程建军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研究目的:为分析涵洞过渡段地基膨胀引起的钢轨上拱响应,基于现场测试、室内膨胀试验数据,开展DEM-FDM耦合数值模拟,分析某涵洞附近路基土在膨胀范围为16 m,膨胀中心距离涵洞中心分别为0 m、5 m、10 m这三种工况下,不同膨胀率时基床填... 研究目的:为分析涵洞过渡段地基膨胀引起的钢轨上拱响应,基于现场测试、室内膨胀试验数据,开展DEM-FDM耦合数值模拟,分析某涵洞附近路基土在膨胀范围为16 m,膨胀中心距离涵洞中心分别为0 m、5 m、10 m这三种工况下,不同膨胀率时基床填料的运动规律及钢轨的上拱响应。研究结论:(1)涵洞对于钢轨上拱位移的传递存在阻断作用,但会增大钢轨上拱的峰值,原位膨胀率下工况二的钢轨上拱峰值达到46 mm,当路基膨胀率为0.3%时钢轨上拱位移量达到无砟轨道钢轨可调节临界值(4mm);(2)过渡段钢轨上拱处同时产生轴向应力集中,其中原位膨胀率下工况二轴向应力峰值达到14.4 MPa;(3)对于膨胀区域位于涵洞下方的工况,钢轨轴向应力呈现出来的分布规律为钢轨上拱拱顶处为主拉应力状态,拱脚处为主压应力状态,因此一共包括三个压应力峰值点以及两个拉应力峰值点;(4)本文研究可为高铁涵洞过渡段路基膨胀病害解决方案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段 路基膨胀 无砟轨道 钢轨上拱 有限差分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山区桥址区地形模型的边界过渡段线型
15
作者 张明金 颜庭辕 +2 位作者 胡博 陈红宇 李永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3-1430,共8页
复杂山区桥址区地形模型过渡段曲线直接影响到风洞试验或数值模拟结果的精确性,为探究桥址区地形模型边界过渡段所采用线型的合理形式,基于设置过渡段的2种思路,提出构造过渡段线型的基本原则;采用数值模拟方式对比研究3类典型过渡段线... 复杂山区桥址区地形模型过渡段曲线直接影响到风洞试验或数值模拟结果的精确性,为探究桥址区地形模型边界过渡段所采用线型的合理形式,基于设置过渡段的2种思路,提出构造过渡段线型的基本原则;采用数值模拟方式对比研究3类典型过渡段线型在均匀来流流经时沿程气流分离特性、平均风速剖面、风攻角剖面及湍流动能沿程分布;分析过渡段斜率变化对流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平方正弦曲线在气流分离特性终同位置最大剪应力差为3.77×10^(−3) Pa,风特性过渡性能上同高度最大风速差0.09 m/s,最大湍流动能差1.46×10^(−3) J,均优于其他线型,为桥址区地形模型过渡段线型选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山区 地形模型 过渡段 风场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堤-桥梁过渡段车辆气动力风洞试验研究
16
作者 韩冰 李昊轩 +2 位作者 何一宽 解会兵 贾影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42,共7页
为了探究路堤-桥梁过渡段处车辆的气动力,建立1:50的大比例尺路堤-桥梁过渡段和车辆试验模型,在桥梁和路堤段分别布置两种风屏障,并在车辆模型表面布置多个测压点,以研究不同防风措施下处于不同风向角的路桥过渡段车辆气动力。试验结果... 为了探究路堤-桥梁过渡段处车辆的气动力,建立1:50的大比例尺路堤-桥梁过渡段和车辆试验模型,在桥梁和路堤段分别布置两种风屏障,并在车辆模型表面布置多个测压点,以研究不同防风措施下处于不同风向角的路桥过渡段车辆气动力。试验结果表明:与无防风措施相比,布置桥梁风屏障后最不利风向角会从-15°变为0°,此风向下过渡段处车辆的三分力最大;再进一步布置路堤风屏障后最不利风向角不变,但大幅度减小了0°风向角下车辆的侧力系数和力矩系数;布置路堤风屏障能有效减小车辆所受三分力;不同风向角下改变陆地风屏障参数产生的影响不同,针对路堤-桥梁过渡段布置防风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其来流方向,以达到最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堤-桥梁过渡段 风洞试验 车辆气动力 风向角 防风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营期纵连板式无砟轨道端刺结构位移特征
17
作者 蔡小培 王昌昌 +3 位作者 董博 钟阳龙 郑新国 游彦辉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5,共6页
研究目的:Π型端刺锚固体系是纵连板式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限制轨道结构位移的关键部位。本文考虑轨道结构与桥梁及摩擦板、端刺与土体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建立轨道-桥梁-路基-端刺结构一体化计算模型,研究锚固结构服役状态下的位移特... 研究目的:Π型端刺锚固体系是纵连板式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限制轨道结构位移的关键部位。本文考虑轨道结构与桥梁及摩擦板、端刺与土体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建立轨道-桥梁-路基-端刺结构一体化计算模型,研究锚固结构服役状态下的位移特征,分析端刺与路基不同脱空位置对结构位移的影响,提出注浆填补层间脱空的增强方案,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研究结论:(1)端刺与路基完全脱空后,纵向位移相比脱空前大幅增加且超过了3 mm位移限值,脱空引起的路基对端刺结构摩阻力、锚固力下降会导致端刺产生超量位移;(2)摩擦板区域的脱空对端刺位移影响很小,主端刺区域脱空和完全脱空引起的端刺纵向位移只相差0.11 mm,所以主端刺区域路基脱空是引发结构超量位移的主因;(3)采用注浆方式对脱空区域路基进行加固整治后端刺的纵向位移降低了3.5 mm左右,端刺结构位移恢复到了与正常服役状况相近的程度;(4)本研究成果可为现场Π型端刺结构超量位移整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桥过渡段 Π型端刺 脱空 超量位移 注浆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驶舒适性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阈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常浩 丰逍野 +1 位作者 马耀举 周小勇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3,共8页
为解决传统路面结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过大和二次跳车问题,结合路桥工程实践,通过将桥头搭板放置一定深度和设置两级枕梁,并将桥头搭板与枕梁现浇在一起的方式,提出一种刚柔连续过渡的桥头搭板结构,用以改善桥头路基的应力分布及变形;... 为解决传统路面结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过大和二次跳车问题,结合路桥工程实践,通过将桥头搭板放置一定深度和设置两级枕梁,并将桥头搭板与枕梁现浇在一起的方式,提出一种刚柔连续过渡的桥头搭板结构,用以改善桥头路基的应力分布及变形;同时为研究不同等级公路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阈值,给出量化指标,通过分析桥头跳车作用机理,根据车辆振动系统输入激励与输出响应的关系,建立二维五自由度车辆振动模型,并根据不同等级公路的路桥过渡段处治情况,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编写程序求解人体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根据人体舒适程度分级情况确定不同等级公路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阈值。结果表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和三级公路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阈值为将容许搭板纵坡变化值控制在0.30%~0.40%、0.40%~0.55%、0.50%~0.75%和0.95%~1.35%,四级公路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阈值为台阶高度控制在0.05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公路等级 路桥过渡段 差异沉降 控制阈值 行驶舒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限轨面折角条件下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动力特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泰灃 孙庆华 +4 位作者 陈曦 王李阳 刘振宇 刘宗祺 崔柳生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0,共6页
为了探究路桥过渡段在高速行车条件下的动力特性,建立传统型、搭板型和桩板型三种形式路桥过渡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1‰极限轨面折角以及350、400 km/h两种车速条件下三种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1‰极限轨面折角条件下,车速... 为了探究路桥过渡段在高速行车条件下的动力特性,建立传统型、搭板型和桩板型三种形式路桥过渡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1‰极限轨面折角以及350、400 km/h两种车速条件下三种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1‰极限轨面折角条件下,车速由350 km/h提高为400 km/h时,三种路桥过渡段的路基表面竖向动变形和竖向加速度都有所增大,但均未超过现行350 km/h车速时的规范限值,现行过渡段设计要求对传统型、搭板型和桩板型三种路桥过渡段仍适用于车速400 km/h条件;搭板型路桥过渡段的竖向动变形、加速度最值分别为0.10 mm、0.50 m/s^(2),均小于各自限值,且可通过搭板减小路桥交界处差异沉降,并降低施工难度和工程造价;综合考虑路基动力响应要求、对差异沉降的控制效果、施工难度以及经济性,三种路桥过渡段中搭板型路桥过渡段综合性能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动力特性 数值仿真 路桥过渡段 时速400 km 综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复合材料冷冻超薄切片技术——以等规聚丙烯/乙丙橡胶/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为例
20
作者 沈素丹 郑娜 +2 位作者 房尔园 贺静 徐丽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35,共4页
真实结构图像对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和改性极为重要。冷冻超薄切片技术是聚合物材料进行内部微观结构分析必要的前处理技术。根据聚合物材料分子运动随温度变化这一热力学性质,通过对等规聚丙烯/乙丙橡胶/纳米二氧化硅聚合物复合材料在不... 真实结构图像对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和改性极为重要。冷冻超薄切片技术是聚合物材料进行内部微观结构分析必要的前处理技术。根据聚合物材料分子运动随温度变化这一热力学性质,通过对等规聚丙烯/乙丙橡胶/纳米二氧化硅聚合物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切片实验,探究切片温度对样品的微观形态和结构的影响规律。实验发现,玻璃化转变温度是影响切片质量变化的关键点。当切片温度设定在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时,前后所得到样品的微观形态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然而,如果切片温度过低,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卷片现象,不利于显微结构的观察与分辨。玻璃化转变温度是聚合物材料进行切片的最佳温度,不仅能确保获得样品的真实结构,还能够得到高质量且平整的切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复合材料 冷冻超薄切片 切片温度 玻璃化转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