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eaning insights from German energy transition and large-scale underground energy storage for China’s carbon neutrality 被引量:12
1
作者 Yachen Xie Xuning Wu +6 位作者 Zhengmeng Hou Zaoyuan Li Jiashun Luo Christian Truitt Lüddeke Liangchao Huang Lin Wu Jianxing Li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29-553,共25页
The global energy transition i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that require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experiences and mutual learning.Germany’s success in its first phase of energy transit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its adopt... The global energy transition i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that require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experiences and mutual learning.Germany’s success in its first phase of energy transit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its adoption of smart energy technology and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icity futures and spot marketization,which enabled the achievement of multiple energy spatial–temporal complementarities and overall grid balance through energy conversion and reconversion technologies.While China can draw from Germany’s experience to inform its own energy transition efforts,its 11-fold higher annu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requires a distinct approach.We recommend a clean energy system based on smart sector coupling(ENSYSCO)as a suitable pathway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energy in China,given that renewable energy is expected to guarantee 85%of China’s energy production by 2060,requiring significant future electricity storage capacity.Nonetheless,renewable energy storage remain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We propose four large-scale underground energy storage methods based on ENSYSCO to address this challenge,while considering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These proposals have culminated in pilot projects for large-scale underground energy storage in China,which we believe is a necessary choice for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 and enabling efficient and safe grid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NSYS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eutrality energy transition large-scale underground energy storage Sector coup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large-scale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under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framework 被引量:20
2
作者 Binqi Guo Meng Niu +1 位作者 Xiaokang Lai Liquan Chen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2018年第1期79-86,共8页
In the context of constructing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GEI),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c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in power system,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ergy configurat... In the context of constructing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GEI),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c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in power system,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ergy configuration and optimization. Based on the most promising battery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grid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and the supporting role of battery energy storage for GEI. Based on several key technologies of large-scale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tandar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is made, and the future prospect is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 Key technology Standard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st lithium ion batteries for emerging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3
作者 Yan YU Xiaobo JI Hongjin FAN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2018年第1期1-1,共1页
It is obvious that in the next ten years,lithium ion batteries are still the dominating power source for a wide range of products including consumable electronics,vehicles(cars,motorbikes,scooters,buses),drones,and ev... It is obvious that in the next ten years,lithium ion batteries are still the dominating power source for a wide range of products including consumable electronics,vehicles(cars,motorbikes,scooters,buses),drones,and even robots and tanks.However,in the pursuit of cost-effective,safety-reliable,and highly efficient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researchers are develop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 lithium ion batteries for emerging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spect of new pumped-storage power station 被引量:4
4
作者 Jingyan Li Chuanbao Yi Sujie Gao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2019年第3期235-243,共9页
In this paper, a new type of pumped-storage power station with faster response speed, wider regulation range, and better stability is proposed. The operational flexible of the traditional pumped-storage power station ... In this paper, a new type of pumped-storage power station with faster response speed, wider regulation range, and better stability is proposed. The operational flexible of the traditional pumped-storage power station can be improved with variable-speed pumped-storage tech no logy. Combined with chemical en ergy storage, the failure to achieve sec on d-order response speed and the insufficient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pumped-storage power units could be solved. With the better solar en ergy and site resources, the in teg rated performance can be improved by an optical storage system in stalled in future pumped-storage stations.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he new type of pumped-storage power station, three types of optimal station locations are proposed, namely, the load concentration area, new energy concentration area, and ultra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receiver area. Taking the new pumped-storage power station as an example, the advantages of multi-energy cooperation and joint operation are analyzed. It can be predicted that the frequency and load regulation of the power grid will be more flexible, and the service capacity to the main power grid will be much stronger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mped-storage POWER STATION Variable-speed pumped-storage technology 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olarenergy storage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电网中自动化控制与储能技术的协同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闻娜 刘成伟 +2 位作者 张晓阳 高健 麻丽明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9-221,共3页
智能电网作为现代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自动化控制与储能技术的协同应用。在提升电网运行效率、稳定性与可靠性方面,计算机驱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与储能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智能电网中自动化控制与储能技术的协同... 智能电网作为现代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自动化控制与储能技术的协同应用。在提升电网运行效率、稳定性与可靠性方面,计算机驱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与储能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智能电网中自动化控制与储能技术的协同应用,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推动电网高效运行与稳定发展,促进智能电网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应用,最终为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电网 自动化控制 储能技术 协同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能发电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海岛上的应用
6
作者 张亚群 刘敬锋 +2 位作者 王振鹏 李显豪 范朝晖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3,共7页
波浪能是一种绿色清洁能源,在海岛周围存在丰富的波浪能资源。近年来,随着波浪能利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类型的技术形式,部分技术也日渐成熟。波浪能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行业的热点。以波浪能发电技术为出发点,总结了近年来涌现... 波浪能是一种绿色清洁能源,在海岛周围存在丰富的波浪能资源。近年来,随着波浪能利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类型的技术形式,部分技术也日渐成熟。波浪能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行业的热点。以波浪能发电技术为出发点,总结了近年来涌现的新形式波浪能发电技术,归纳了我国波浪能发电技术在海岛上的应用。基于上述分析,从系统理论、技术成熟度、技术应用三个方面对我国波浪能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能发电技术 波浪能发电装置 储能 海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的液化技术分析与展望
7
作者 刘若男 范世岩 何青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52,共13页
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等特性给电网调度带来了挑战。液态空气储能系统不仅规模大、储能时间长,而且具有储能密度高、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等特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首先,介绍了5种经典的空气液化循环技术的原理,分... 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等特性给电网调度带来了挑战。液态空气储能系统不仅规模大、储能时间长,而且具有储能密度高、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等特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首先,介绍了5种经典的空气液化循环技术的原理,分析了不同液化技术在空气液化方面的特点。然后,分析了2种空气液化循环的改进技术,比较了不同的空气液化技术在液化能力、经济性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综述认为,如果综合考虑液化率、经济成本和安全性,应尽量采用Linde-Hampson循环和Claude循环。最后,分析了现有的空气液化技术在液化率、冷量缺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液态空气储能系统空气液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液态空气储能 液化技术 液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Seek在储能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8
作者 高宇辰 李蔚林 +3 位作者 陈翔 袁誉杭 牛艺琳 张强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7-478,共12页
在现代能源体系中,化石能源正逐步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能源存储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调节单元,但这一进程面临研发低效、系统优化复杂、安全管控滞后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多重挑战。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凭借其低能耗、高能效以... 在现代能源体系中,化石能源正逐步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能源存储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调节单元,但这一进程面临研发低效、系统优化复杂、安全管控滞后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多重挑战。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凭借其低能耗、高能效以及卓越的推理能力,为突破储能领域关键瓶颈开辟了新路径。DeepSeek通过采用多头潜在注意力、混合专家模型及多词元预测等核心技术,显著降低了模型训练与推理的能耗成本,展现出在储能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有望推动材料研发从“经验试错”到“智能设计”的范式跃迁,在系统优化中构建多尺度耦合的数字孪生底座,在安全管控中推动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的模式转型,在政策分析中建立数据驱动的市场动态评估体系。本文提出“系统共生、能效共进”的发展模式,为人工智能与清洁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技术基座,有望加速零碳算力基础设施的构建,引领储能技术迈向智能化新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求索大模型 大语言模型 人工智能 储能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模型预测控制的电池均衡研究
9
作者 刘光军 王宇涛 +2 位作者 马黎阳 吴铁洲 田爱娜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9,共9页
为了提升锂离子电池组均衡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fuzzy adaptiv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FAMPC)的模块化均衡系统。首先,由改进的buck-boost电路和反激变压器组成双层均衡拓扑结构;其次,以不同电池剩余容... 为了提升锂离子电池组均衡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fuzzy adaptiv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FAMPC)的模块化均衡系统。首先,由改进的buck-boost电路和反激变压器组成双层均衡拓扑结构;其次,以不同电池剩余容量(state of charge,SOC)的状态作为模糊逻辑算法的输入,对均衡电流的约束条件进行调节;再次,基于FAMPC均衡控制方法,直接利用开关管的占空比作为系统输入;最后,在改变电池组状态并不使用额外电流控制机制的情况下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模糊控制方法相比,所提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均衡速度提高了约24.51%,在电池低SOC的极端条件下均衡速度可以进一步提高至34.48%。所提系统将模糊算法提供的稳定性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快速性相结合,保证了电池组更安全稳定的运行,可为电池组性能提升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技术 主动均衡 模型预测控制 模糊逻辑算法 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并网中主要储能技术类型
10
作者 孙爱民 洪建军 郑建锋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881,共3页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运行给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及供电质量带来了挑战,储能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难题。本文归纳总结储能技术在新能源并网中的应用现状及价值,分别从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对新能源并网中储能技术应用场景展开...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运行给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及供电质量带来了挑战,储能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难题。本文归纳总结储能技术在新能源并网中的应用现状及价值,分别从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对新能源并网中储能技术应用场景展开论述,并探讨了常用储能技术的类型及问题,对未来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新能源侧储能优化配置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并网运行 储能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本角度分析储能技术与电力系统的优化设计
11
作者 许堉坤 俞钧 +2 位作者 蒋超 王婧骅 赵婉茹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6-878,共3页
储能技术与电力系统紧密相连,共同支撑着现代能源体系的转型与发展。在当前全球推动“双碳”目标即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储能技术成为了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概念,从减少成本的角度分析储能技术与电力系统的优化设计... 储能技术与电力系统紧密相连,共同支撑着现代能源体系的转型与发展。在当前全球推动“双碳”目标即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储能技术成为了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概念,从减少成本的角度分析储能技术与电力系统的优化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此,本文针对成本角度分析储能技术与电力系统的优化设计进行综述,包括储能技术与电力系统的研究进展,以及当前储能技术与电力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势等;再以此为基础,重点阐述了如何在成本角度进行储能技术与电力系统的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技术 电力系统 经济效益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溴液流电池电解液与隔膜技术研究进展
12
作者 梁振飞 王兴兴 +6 位作者 胡皓晨 李艳红 欧阳博学 孙晓云 高瑞茂 叶骏 王德仁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3-600,共18页
随着清洁能源地位日益提升,储能技术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锌溴液流电池(zinc-bromine flow batteries,ZBFBs)作为一种高效、可持续的中长时储能技术,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低成本而备受关注。该体系通过使用锌和溴作为活性材料,在电... 随着清洁能源地位日益提升,储能技术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锌溴液流电池(zinc-bromine flow batteries,ZBFBs)作为一种高效、可持续的中长时储能技术,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低成本而备受关注。该体系通过使用锌和溴作为活性材料,在电解质溶液中存储和释放能量。本文综述了锌溴液流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应用背景,着重总结了隔膜和电解液的优化策略及最新的发展潜力。首先,介绍了锌溴电池的充放电机制及其电化学行为。随后,分析了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包括电解质组成及其浓度、隔膜的类型和结构,特别讨论了隔膜在缓解锌枝晶现象、提升捕获溴能力、提升力学性能、提高离子交换率和导电能力方面的修饰技术发展现状;同时探讨了电解液在缓解锌枝晶、提升电导率及流速影响方面的优化。最后,总结了现阶段研究中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材料创新、系统集成和规模化应用对制备高性能、低成本锌溴液流电池的重要性。本文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锌溴电池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指引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技术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溴液流电池 电解液 隔膜 长时储能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电网通信与分布式储能技术协同应用的意义与发展
13
作者 田野 王珊珊 +2 位作者 姚旭 刘佳鑫 韩晓冬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192,共3页
电力系统发展及分布式发电普及,使配电网稳定性和运行效率成为研究重点。配电网通信技术实现设备信息传递与数据交换,支持电网监控、控制与管理;分布式储能技术是调峰调频的重要手段,对电网稳定性意义重大。两者协同应用是电力系统重要... 电力系统发展及分布式发电普及,使配电网稳定性和运行效率成为研究重点。配电网通信技术实现设备信息传递与数据交换,支持电网监控、控制与管理;分布式储能技术是调峰调频的重要手段,对电网稳定性意义重大。两者协同应用是电力系统重要发展方向,对提高电网稳定性、可靠性,优化能源配置,提升电能质量等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就此进行综述,包括技术进展、原理、优势及协同应用的意义与发展,配电网通信与分布式储能技术的协同应用,是当前电力系统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对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优化能源配置、提升电能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通信 分布式储能技术 电网稳定性 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14
作者 范玮 周忠波 李炎辉 《煤质技术》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热储能技术可储存可再生能源中的多余能量,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结合其技术原理、工作原理概述热储能技术,阐释显热储热、潜热储热、热化学储热该3种技术的不同类型与分类,重点讨论热储存介质选... 热储能技术可储存可再生能源中的多余能量,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结合其技术原理、工作原理概述热储能技术,阐释显热储热、潜热储热、热化学储热该3种技术的不同类型与分类,重点讨论热储存介质选择、热储系统设计与运行控制、热储能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进而分析热储能技术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在技术成熟度、经济可行性等方面的挑战,最后提出关于热储能技术的展望,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和可能的发展方向。结合储热与储电的经济性分析可知,高温储热技术、多能源集成储能系统、新型储热介质、高效热储转换技术、智能化控制和运营管理、长周期热储技术等为未来发展方向。应针对高温储热需求的新型材料和技术以及高效的热储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可满足工业生产和高温热能利用的需求,同时应加强与可再生能源和智能能源网络技术的结合,研究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和运营管理技术,实现对热储系统的实时监测、优化运行和故障诊断,进一步拓展热储能技术在能源系统中的应用前景。热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将继续受益于材料科学、能源转换技术、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创新,以实现更高效、可持续和经济的能源储存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储能技术 储热介质 技术成熟度 经济可行性 热储能系统集成 可再生能源 热储转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新能源消纳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技术研究
15
作者 蔡晓清 《通信电源技术》 2025年第1期123-125,共3页
在“双碳”战略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发利用规模持续扩大,有力地减少了传统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碳排放问题。然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随机性与波动性,新能源消纳问题逐渐显露,针对新能源消纳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技术... 在“双碳”战略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发利用规模持续扩大,有力地减少了传统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碳排放问题。然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随机性与波动性,新能源消纳问题逐渐显露,针对新能源消纳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阐述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技术的意义,分析新型电力系统中各类型储能技术原理及优劣势,旨在为新能源消纳与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技术发展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消纳 新型电力系统 储能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碳+节能”目标的电力系统物理储能技术设计与应用
16
作者 赵志龙 《能源与节能》 2025年第2期87-90,共4页
随着“双碳+节能”目标的提出和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物理储能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物理储能技术通过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并在需要时再次释放电能,以实现电力系统的灵活调度和能源平衡。重点探讨基于“双碳+... 随着“双碳+节能”目标的提出和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物理储能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物理储能技术通过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并在需要时再次释放电能,以实现电力系统的灵活调度和能源平衡。重点探讨基于“双碳+节能”目标的电力系统物理储能技术的设计与应用。通过对物理储能技术的概述,以及对物理储能技术与“双碳+节能”目标的关联、物理储能系统的设计要点和应用领域等的分析,全面阐述了物理储能技术在推动电力系统转型、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节能” 电力系统 物理储能技术 设计与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氢技术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17
作者 丁国华 方鸽 《上海节能》 2025年第1期90-93,共4页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备受关注。储氢技术是氢能利用的关键环节之一,详细阐述了各种储氢技术的原理、特点、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储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通...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备受关注。储氢技术是氢能利用的关键环节之一,详细阐述了各种储氢技术的原理、特点、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储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通过对不同储氢方法的分析比较,为储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储氢技术 研究进展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8
作者 边永平 许俊永 《通信电源技术》 2025年第5期58-60,共3页
文章从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储能技术类型,包括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氢燃料电池储能技术、储能飞轮技术以及电池储能技术等。研究了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发电调度、电力系统平衡和稳定性、微电... 文章从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储能技术类型,包括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氢燃料电池储能技术、储能飞轮技术以及电池储能技术等。研究了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发电调度、电力系统平衡和稳定性、微电网和智能电网以及黑启动等。希望本研究能为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成效提升给予可参考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技术 电力系统 电力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输送高压CO_(2)能耗分析及相态选择研究
19
作者 李凯旋 梁俊逸 +1 位作者 刘斌 滕霖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托底技术,作为CCS技术链中间环节,高压管道运输是大规模和长距离输送二氧化碳(CO_(2))最经济的方式。目前,普遍认为超临界输送为最优输送相态。但我国地缘广...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托底技术,作为CCS技术链中间环节,高压管道运输是大规模和长距离输送二氧化碳(CO_(2))最经济的方式。目前,普遍认为超临界输送为最优输送相态。但我国地缘广阔,环境温度差别很大,在运输成本方面,外部条件对不同相态(超临界、密相)的CO_(2)运输成本影响显著。为研究不同条件下的能耗影响因素,建立了CO_(2)输送管道一维模型,模拟了不同条件下不同相态的运输管道。研究表明:环境温度、初始条件等对管道输送能耗均有不同的影响,得出在一定管径下,液态输送在环境温度-5℃以下更合适,而超临界输送在环境温度-5℃以上更合适。该研究可为不同环境温度下CO_(2)管道输送工艺选择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管道运输 输送能耗 二氧化碳 超临界 密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蓄冷在高效机房项目当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
20
作者 官玲俊 谭戈鸿 +1 位作者 夏金瑞 黄维 《广州建筑》 2025年第1期114-120,共7页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空调能耗在建筑能耗占比大,且当前空调冷热源机房的能效比不高。通过比较水蓄冷系统及冰蓄冷系统的优缺点,并结合实际项目的特点及现状,选择了适合本项目的机房冷热源形式-水蓄冷系统。文中详细介绍了水蓄冷技术在高效...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空调能耗在建筑能耗占比大,且当前空调冷热源机房的能效比不高。通过比较水蓄冷系统及冰蓄冷系统的优缺点,并结合实际项目的特点及现状,选择了适合本项目的机房冷热源形式-水蓄冷系统。文中详细介绍了水蓄冷技术在高效机房中的应用,系统分析了其运行策略、设计要点及实际应用方案。对改造后采用水蓄冷系统的实际案例的冷站能效比EER及冷机的综合能效COP指标进行节能对比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蓄冷技术不仅能实现电网的削峰填谷,平衡电力供需,还能大幅降低用户的运行成本,从而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具体项目实例的分析,总结了水蓄冷系统在设计和运行中的关键技术和经验,为类似项目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实现建筑节能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机房 水蓄冷技术 制冷 运行成本 经济效益 电网削峰填谷 能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