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n the biodegradation levels of super heavy oils by parameter-striping method and refined Manco scale: a case study from the Chepaizi Uplift of Junggar Basin 被引量:2
1
作者 Xiang-Chun Chang Bing-Bing Shi +2 位作者 Zhong-Quan Liu Yue Wang You-De X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380-397,共18页
The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eservoir in the Chepaizi Uplift became an exploration hot target in recent years for its substantial amount of oils discovered. However, most of the Carboniferous heavy oils were biodegrade... The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eservoir in the Chepaizi Uplift became an exploration hot target in recent years for its substantial amount of oils discovered. However, most of the Carboniferous heavy oils were biodegraded to PM7 or higher with orders of magnitude variation in oil viscosities. Two oil groups (I and II) exactly corresponding to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Chepaizi Uplift were distinguished according to their source diagnose. Furthermore, three oil families (II1, II2 and II3), with the biodegradation level of PM7, PM8–8+, PM9+, respectively, were classified based on molecular compositions and parameter-stripping method of strongly bioresistant parameters. Allowing for this extremely high biodegradation case, more biodegradation refractory compound class were added to establish a refined Manco scale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biodegradation extent. Refined Manco number (RMN2)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il density, NSO contents, and absolute concentrations of diasteranes and gammaceran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bsolute concentrations of diahopane, summed tricyclic terpanes and pentacyclic terpanes. This refined scale showed higher resolution than the PM one to differentiate the biodegradation extent of Carboniferous heavy oils from the Chepaizi Uplift, especially those with same PM values but different oil viscos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 heavy oil BIODEGRADATION Parameter-striping method Refined Manco scale Junggar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区块深部煤层气井产量主控因素及合理压裂规模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立春 刘佳 +2 位作者 李娜 李新泽 文恒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3,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产量差异大,主控因素认识不清。为进一步揭示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生产规律,查明气井产能关键影响因素,指导深层煤层气高效开发,基于神府区块基础地质资料、生产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剖析了区内典型煤... 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产量差异大,主控因素认识不清。为进一步揭示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生产规律,查明气井产能关键影响因素,指导深层煤层气高效开发,基于神府区块基础地质资料、生产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剖析了区内典型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特征,从单井对比、整体规律上认识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产量主控因素,其中含气量和压裂规模对产量影响较大。利用皮尔逊多元相关系数回归技术对各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价,确定深层煤层气压后产能的影响因素,按相关性排序依次为:含气量>压裂砂量>施工排量>压裂液量>构造深度>厚度。明确地质条件一定时,合理的压裂规模是深部煤层气井高效开发的关键。并综合不同专业形成了“地质气藏—压裂—经济评价”多专业一体化研究方法,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深层煤层气井井距和压裂规模耦合优化研究,确定神府区块最优井距为300 m、最优簇间距20 m、最优裂缝半长120 m,为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资源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距 压裂规模 产量主控因素 产量预测模型 深层煤层气 神府区块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侏罗系西山窑组巨厚煤层孔隙多尺度联合表征
3
作者 陈跃 雷琪琪 +4 位作者 马东民 王馨 王兴刚 黄蝶芳 荣高翔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三塘湖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中下部巨厚煤层分布广泛,然而目前对于巨厚煤层孔隙特征的研究较少。为精细表征盆地条湖—马朗凹陷煤储层孔隙特征,以西山窑组9-1和9-2煤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吸附、核磁共振、CT扫描、扫描电镜... 三塘湖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中下部巨厚煤层分布广泛,然而目前对于巨厚煤层孔隙特征的研究较少。为精细表征盆地条湖—马朗凹陷煤储层孔隙特征,以西山窑组9-1和9-2煤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吸附、核磁共振、CT扫描、扫描电镜等实验手段和孔隙—裂隙分析系统(PCAS)探究其孔隙发育特征。结果表明,两煤分层煤样表面形貌差异较大,9-1煤表面含有大量矿物晶体颗粒,气孔、角砾孔、摩擦孔以及微裂隙发育,孔裂隙拓扑结构明显,9-2煤具有明显的原生纤维结构,裂隙规模小而分散。两煤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差异明显,9-1煤比9-2煤非均质性更强,液氮吸附曲线属于Ⅱ型,存在H4型曲线滞后环。9-2煤微孔和小孔分维值分别为2.53和2.63,复杂程度更高,渗流孔连通性更强。煤样多重分形特征表明,小孔径孔隙分布较集中,分布范围较小,该孔径段非均质性更强,其中9-1煤孔径分布集中性更强,孔径分布间隔相对更均匀。采用联合表征煤样全尺度孔径分布特征,9-2煤总孔容大于9-1煤,大孔体积占比最大,分别为47.97%和44.48%,其次为中孔和小孔,微孔占比最少;微孔对两煤层孔比表面积贡献最大,分别为62.67%和58.43%;9-1煤各孔径的孔容贡献率与孔径大小呈正相关,而孔比表面积与孔径大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孔裂隙分析系统 多尺度孔隙 多重分形 条湖—马朗凹陷 三塘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致密气规模效益勘探开发实施进展及展望
4
作者 王瑞莲 刘东明 +2 位作者 罗旻海 姚莉 尹涛 《天然气与石油》 2025年第1期88-92,112,共6页
为确保四川盆地致密气勘探开发持续发展,实现规模效益开发,对四川盆地致密气勘探开发现状、发展面临问题及应对策略开展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致密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总体较好、易于规模聚集成藏,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勘探... 为确保四川盆地致密气勘探开发持续发展,实现规模效益开发,对四川盆地致密气勘探开发现状、发展面临问题及应对策略开展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致密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总体较好、易于规模聚集成藏,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勘探开发主体技术基本形成、成本持续下降,加快上产条件已成熟;在精细刻画河道砂体分布、甜点地震精准预测、实现优快钻井和加快上产节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应进一步深化盆地致密气成藏研究以明确天然气富集规律;开展致密气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和砂岩有水气藏的开发技术攻关以降低开发成本;持续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以实现致密气规模效益开发;加大对致密气开发经济政策支持的应对策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致密气 规模效益 勘探开发 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湖盆转换面与规模圈闭发育特征
5
作者 杨占龙 李相博 +1 位作者 沙雪梅 郝彬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7,共12页
通过对陆相湖盆填充的控制因素分析,并对不同阶段湖盆填充特征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梳理了转换面类型及其与规模圈闭的发育关系,明确了有利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控制下,根据潜在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水供... 通过对陆相湖盆填充的控制因素分析,并对不同阶段湖盆填充特征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梳理了转换面类型及其与规模圈闭的发育关系,明确了有利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控制下,根据潜在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水供给的相对平衡关系,湖盆可划分为过填充、平衡填充与欠填充3种类型,各类湖盆具有典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②陆相湖盆主要发育以下几种类型的转换面:在构造活动性质变化下形成的以不整合面为代表的构造转换面、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变化导致岩性差异为主的沉积转换面、不同层系生物群种属和丰度变化形成的生物转换面及湖盆水化学性质差异形成的地球化学转换面等。各类转换面之间具有一定依附隶属关系,构造转换面必然是沉积、生物与地球化学转换面;生物、地球化学转换面往往对应一定级别的沉积转换面,甚至是构造转换面,但沉积转换面并不一定是生物和地球化学转换面。③构造转换面主要反映不同湖盆填充阶段构造、地层规模圈闭的发育特征;沉积转换面控制的岩性、成岩及物性等圈闭主要反映单一湖盆填充阶段规模圈闭的发育特征;生物与地球化学转换面主要通过控制湖盆烃源岩的发育背景及其特征来影响湖盆内规模圈闭的发育。④发育不同类型规模圈闭的近岸水下扇、异重流、重力流等沉积体系为陆相湖盆的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面 沉积转换面 地球化学转换面 规模圈闭 构造活动 气候变化 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水供给 陆相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规模储层主控因素研究
6
作者 周雁 张殿伟 +3 位作者 李双建 马健飞 皇甫瑞麟 孙联中 《世界石油工业》 2025年第1期43-53,共11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气藏类型、储层类型和成藏模式多样,勘探潜力巨大,已发现威远、资阳、安岳、蓬莱4个气田。中国石化针对灯影组部署了多口探井,探索不同区带的成藏条件。勘探突破和失利都揭示了寻找规模优质储层成为亟待认识的问题,特别... 四川盆地震旦系气藏类型、储层类型和成藏模式多样,勘探潜力巨大,已发现威远、资阳、安岳、蓬莱4个气田。中国石化针对灯影组部署了多口探井,探索不同区带的成藏条件。勘探突破和失利都揭示了寻找规模优质储层成为亟待认识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展开勘探台缘区带和突破台内区带成为焦点和难点。在综合近期勘探进展的基础上,研究四川盆地震旦纪的主要地质事件和构造-沉积分异作用,总结规模优质储层发育的3种模式,提出“双相叠合带”控制了规模优质储层分布的新认识。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原始高能相带是规模优质储集体发育的基础;构造隆升导致的准同生期的分带岩溶作用是规模优质储层品质分级和空间定位的关键;早期优质相带和准同生期的成岩相带叠加,构成“双相叠合带”,决定了规模优质储层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规模优质储层 双相叠合带 构造-沉积分异 成岩作用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卫星降水产品在长江流域的数据质量评价
7
作者 余菲 沈定涛 +2 位作者 谭德宝 古洪己 肖舒婷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4,共10页
准确的降水资料对防汛抗洪、水文预报以及灾害监测等至关重要。为系统分析卫星降水产品在长江流域的适用性,从降水精度特征、降水探测能力和极端降水捕捉能力3个方面对GSMaP、PERSIANN、CMORPH、TRMM、IMERG和CHIRPS共6种卫星降水产品... 准确的降水资料对防汛抗洪、水文预报以及灾害监测等至关重要。为系统分析卫星降水产品在长江流域的适用性,从降水精度特征、降水探测能力和极端降水捕捉能力3个方面对GSMaP、PERSIANN、CMORPH、TRMM、IMERG和CHIRPS共6种卫星降水产品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比分析了其在非汛期和汛期中的表现。结果表明:①在降水精度特征方面,GSMaP在非汛期和汛期均展现出最高的精度,与地面数据的一致性显著优于其他产品,其他卫星数据在长江上游区域表现不佳,与地面数据的相关性较弱;进入汛期后,尽管其他5种卫星产品在长江中下游精度有所提升,但整体相关性仍然不强,且误差显著增大。②在降水探测能力方面,GSMaP的命中率(POD值)普遍较高,尤其在洞庭湖流域表现突出,且误报率最低;IMERG和PERSIANN在特定区域表现相近,CHIRPS和TRMM的整体探测能力较弱。③在极端降水捕捉能力方面,CHIRPS、CMORPH、IMERG和TRMM普遍高估降水量,而GSMaP与地面数据更吻合;在汛期,极端降水事件显著增加,部分地区强降水总量超过2000 mm,所有卫星产品均能捕捉这些变化,但CHIRPS、CMORPH、IMERG、PERSIANN和TRMM普遍在金沙江和岷江流域的西北部低估强降水、在东南部高估强降水。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洪水预警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降水产品 精度评估 多尺度评价 极端降水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降水插值方法精度评价
8
作者 杨钦 代凤梅 +1 位作者 李强 徐志侠 《海河水利》 2025年第1期70-79,共10页
海河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研究中需要对气象站降水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用以计算区域内每个栅格的降水数据,不同的插值方法结果有所不同,如何根据区域特征选择最适宜的插值方法,一直是水文研究的关键。采用海河流域36个国家气象站1... 海河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研究中需要对气象站降水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用以计算区域内每个栅格的降水数据,不同的插值方法结果有所不同,如何根据区域特征选择最适宜的插值方法,一直是水文研究的关键。采用海河流域3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的降水数据,分别利用克里金插值方法(Kriging)、反距离加权法(IDW)、薄板光滑样条函数法(TPS)和泰森多边形法(Thiessen)对流域多年平均、年尺度和月尺度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计算和交叉验证,筛选出不同时间尺度下最适宜的降水量空间插值方法。研究成果有利于识别出海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量插值的适宜方法,对水文模型构建和洪涝灾害防御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降水量 空间插值方法 交叉验证 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深部煤层气开发井完井技术进展
9
作者 申鹏磊 吕帅锋 +3 位作者 白建平 李国富 杨燕青 熊章凯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5,共11页
沁水盆地深部煤储层具有低渗-特低渗、局部高饱和、低孔隙率、高热演化程度的地质特征,在直井/水平井+大规模压裂的开发模式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完井技术才能保证储层改造和后期生产效果。系统分析煤层气开发水平井常规单层套管完井技... 沁水盆地深部煤储层具有低渗-特低渗、局部高饱和、低孔隙率、高热演化程度的地质特征,在直井/水平井+大规模压裂的开发模式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完井技术才能保证储层改造和后期生产效果。系统分析煤层气开发水平井常规单层套管完井技术、裸眼/筛管完井技术、套管+滑套完井技术的不同井身结构和井下工具类型,并对不同完井技术的适用条件和技术特点进行了论述。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单层套管完井技术施工工艺成熟,三开完井结构应用普遍,但不利于降本增效;二开完井结构仅适用于煤储层上覆地层较为稳定、无含水层或微弱含水层的地质条件;裸眼/筛管完井技术可减少煤层段的污染,但无法进行后期储层改造,适用于煤体结构完整、煤层渗透性强的储层;套管+滑套完井技术可省去压裂前的射孔作业,但井下工具的正常运行无法保障且后期压裂排量受到限制。针对U型开发井组中的生产直井,在井筒无法满足大规模压裂作业的前提下,提出了新型双层套管完井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在老井筒中根据地质条件和老井特点通过优选套管和固井工具来重塑井筒,满足后期压裂工艺和保证压裂改造效果。其特点主要是在目的煤层顶板以上采用了水泥封固,配合高抗压、较大内径套管,使井筒能够满足高施工压力的大规模压裂,同时煤层段选用筛管,节约了射孔费用,还可有效避免排采阶段地层坍塌掩埋井筒煤层段。该技术在沁水盆地深部煤储层成功应用,试验成果表明其能够满足深部煤层气大规模、高施工压力下的压裂作业,具有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深部煤层气 完井技术 双层套管 大规模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ismic damage zone and width-throw scaling along the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s in the Tarim Basin 被引量:10
10
作者 De-Bo Ma Guang-Hui Wu +3 位作者 Nicola Scarselli Xin-Sheng Luo Jian-Fa Han Zhi-Yong Che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752-762,共11页
Understanding the scaling relation of damage zone width with displacement of faults is important for predicting subsurface faulting mechanisms and fluid flow process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scaling relationship i... Understanding the scaling relation of damage zone width with displacement of faults is important for predicting subsurface faulting mechanisms and fluid flow process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scaling relationship is influenced by the accuracy of the methods and types of data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faults. In this study,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hrow and damage zone width of five strike-slip faults a ecting Ordovician carbonates of the Tarim intracraton basin,NW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ault slips with a throw less than 200 m had formed wide damage zones up to 3000 m in width. Also, damage zone width is found to have both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a power-law relation with throw of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with a ratio of these values varying in a range of 2–1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ow and damage zone width is not a simple power-law and changes its slope from small to larger size faul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row scales well with damage zone width for the studied faults, and hence these can be used to predict fault geometries in the Tarim Basin. The study of the wide carbonate damage zones presented here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scaling of large-size faults, which involve multiple faulting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 damage zone Carbonate THROW SCALING Evolution Tarim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large natural gas reservoirs in the oil-prone Bohai Bay Basin, East China 被引量:4
11
作者 XUE Yong’an WANG Dey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2期280-291,共12页
The Bohai Bay Basin is a typical oil-prone basin, in which natural gas geological reserves have a small proportion. In this basin, the gas source rock is largely medium-deep lake mudstone with oil-prone type Ⅱ2-Ⅱ1 k... The Bohai Bay Basin is a typical oil-prone basin, in which natural gas geological reserves have a small proportion. In this basin, the gas source rock is largely medium-deep lake mudstone with oil-prone type Ⅱ2-Ⅱ1 kerogens, and natural 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re poor due to active late tectonic movement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large natural gas field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have been elusive.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results of Bohai Bay Basin and comparison with large gas fields in China and abroad,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conventional large-scale natural gas reservoir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were examined from accumulation dynamics, structure and sedimen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conventional large natural gas reservoirs in Bohai Bay Basin mainly include one core element and two key elements. The core factor is the strong sealing of Paleogene "quilt-like" overpressure mudstone. The two key factors include the rapid maturation and high-intensity gas generation of source rock in the late stage and large scale reservoir. On this basis, large-scale nature gas accumulation model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have been worked out, including regional overpressure mudstone enriching model, local overpressure mudstone depleting model, sand-rich sedimentary subsag depleting model and late strongly-developed fault depleting model. It is found that Bozhong sag, northern Liaozhong sag and Banqiao sag hav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natural gas reservoirs, and are worth exploring. The study results have important guidance for exploration of large scale natural gas reservoir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oil type lacustrine basin large nature gas pool Bozhong 19-6 regional"quilt-like"overpressure mudstone rapid and high-intensity gas generation in late period large scale reservo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陆源海相烃源岩有机质富集机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侯读杰 吴克强 +7 位作者 尤丽 张自鸣 李雅君 熊小峰 徐敏 严夏泽 陈威合 程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43,共13页
琼东南盆地渐新统陆源海相烃源岩是深水区的一套重要烃源岩。从盆地构造格局、古气候、沉积相和三角洲规模4个方面对琼东南盆地渐新统陆源海相烃源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构造格局整体上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类型,断陷期... 琼东南盆地渐新统陆源海相烃源岩是深水区的一套重要烃源岩。从盆地构造格局、古气候、沉积相和三角洲规模4个方面对琼东南盆地渐新统陆源海相烃源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构造格局整体上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类型,断陷期的崖城组陆源有机质主要以近岸堆积形式形成煤系烃源岩;而陵水组(E_(3)l)陆源有机质则以河流-三角洲搬运形式形成陆源海相烃源岩。崖城组三段(崖三段,E_(3)y^(3))和三亚组二段(三二段,N_(1)s^(2))沉积期陆源高等植物最繁盛;崖二段(E_(3)y^(2))-崖一段(E_(3)y^(1))和陵水组二段(陵二段,E_(3)l^(2))-陵一段(E_(3)l^(1))沉积期次之,陆源高等植物供给充足。沉积相带控制陆源有机质的差异,同时卸载的不同形成了明显差异的陆源海相烃源岩。陆源海相烃源岩有利的发育区域为三角洲前缘-内浅海以及海底扇。大规模的三角洲可以输送更高生物通量的陆源有机质,提高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从而形成海域最为重要的一类有特色的气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局 沉积相 三角洲规模 有机质丰度 陆源海相烃源岩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上石炭统黄龙组规模储层形成主控因素与发育模式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威 李德江 +3 位作者 魏国齐 刘满仓 董才源 武雪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51,共12页
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东地区)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石炭系储层是控制气藏发育的关键因素。为了深入评价川东地区黄龙组储层,拓展勘探新领域,寻找接替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大量钻井、岩心、露头和分析化验... 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东地区)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石炭系储层是控制气藏发育的关键因素。为了深入评价川东地区黄龙组储层,拓展勘探新领域,寻找接替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大量钻井、岩心、露头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研究了黄龙组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和发育模式,并预测规模储层的展布。研究结果表明:(1)黄龙组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溶洞和裂缝,颗粒滩为有利储集体,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质量好;(2)储层发育主要受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和开江古隆起、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古隆起控制颗粒滩分布和准同生期成岩作用,是规模成储的基础,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层间岩溶和风化壳岩溶作用的叠加是形成规模储层的关键,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产生大量构造裂缝,提高了储层的渗滤性和规模性;(3)一定厚度和较大面积的Ⅰ—Ⅲ类储层可形成规模储层区,对5个规模储层发育区进行了评价,已发现气藏主要分布在这5个区域的背斜构造部位。结论认为,川东地区石炭系仍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向斜区发育大面积的规模储层,是下一步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石炭系黄龙组 规模储层 主控因素 储层展布 演化模式 天然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超深气井砂垢堵塞成因及靶向解除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立虎 江同文 +4 位作者 潘昭才 孙涛 张宝 吴红军 易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94,共10页
塔里盆地库车山前超深气田是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具有超高温、超高压、高矿化度、储层裂缝非均质性强等特征,气井生产过程中砂垢堵塞问题突出,据统计最高影响气田产能达800×104 m^(3)/d。为实现超深气井高效解堵,通过气水两相结垢... 塔里盆地库车山前超深气田是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具有超高温、超高压、高矿化度、储层裂缝非均质性强等特征,气井生产过程中砂垢堵塞问题突出,据统计最高影响气田产能达800×104 m^(3)/d。为实现超深气井高效解堵,通过气水两相结垢热力学预测模型、裂缝性储层岩石力学实验、井筒内气液固流动模拟等研究,揭示了超深气井砂垢复合堵塞成因,并形成了靶向解堵复产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高温流动压降结垢、裂缝面破裂出砂”是超深气井出砂结垢的内在机理;②结垢固化松散砂桥形成复合堵塞是气井堵塞减产的主要原因,其中靶向除垢是解堵复产的关键所在;③靶向除垢解堵区域为井筒变径处和井周5 m内基质—裂缝系统,气井堵塞率30%~60%为最佳解堵时机;④非酸性除垢解堵液相比常用的酸性解堵液,在同级别溶垢能力的基础上,腐蚀速率降至0.49 g/(m^(2)·h),可同时满足低腐蚀和高效除垢的技术要求。结论认为,形成的超深气井靶向除垢解堵技术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超深气田规模应用159井次,有效率达93.3%,累计增产天然气75.08×10^(8)m^(3),已成为西气东输主力气井快速解堵复产的“冬保良方”,可为国内外同类气田解堵复产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山前超深层 高温流动压降结垢 裂缝性储层出砂 砂垢复合堵塞 非酸性靶向除垢解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震旦系大型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闫海军 杨长城 +11 位作者 郭建林 刘曦翔 曹正林 杨东凡 王忠楠 邓惠 张钰祥 杨山 季丽丹 王丽珍 夏钦禹 郑国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9,共12页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气藏为大型古老深层岩溶风化壳型碳酸盐岩气藏,气藏整体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空间小尺度缝洞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特征,气藏开发面临储层表征难、井位部署和效益开发难度大等系列...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气藏为大型古老深层岩溶风化壳型碳酸盐岩气藏,气藏整体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空间小尺度缝洞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特征,气藏开发面临储层表征难、井位部署和效益开发难度大等系列挑战。为此,以川中地区安岳气田灯影组气藏为对象,通过地质工程一体技术化攻关,深化了对储层发育特征和成因机理的认识,提出了气藏开发新模式,创建形成了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灯影组储层主要为岩溶成因储层,具有“叠合岩溶差异控储”的发育特征;②岩溶储层非均质性强,“溶蚀相成因控储”可精细刻画储层的非均质性;③灯影组气藏宜采用“单井指标叠加论证气藏规模”的开发新模式;④创新形成了“双界面”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定量刻画方法,并指导平面选区,其中Ⅰ+Ⅱ类井比例由评价期的40%提高到方案建设期的100%;⑤创建了小尺度缝洞识别、刻画及表征技术,并指导钻井轨迹设计,测试百万立方米气井比例由开发评价期的41.6%提高到建产期的60%;⑥配套完善了分段酸压工艺技术,高效动用了优质储层,并解放了低品位储层,储层渗透率由改造前的0.62 mD提高到酸压改造后的6.77 mD。结论认为,“十四五”期间,在上述开发技术的支持下,安岳气田由台缘带灯四段高效开发转向长期稳产和台内地区多层系效益开发,蓬莱含气区由单井高产转向区块高产和气藏规模建产,将强力支撑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十四五”末天然气上产500×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安岳气田 蓬莱含气区 震旦系 小尺度缝洞 叠合岩溶 溶蚀相 双界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多尺度耦合流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如军 唐永亮 +3 位作者 朱松柏 王浩 姚军 黄朝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1,共9页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气田白垩系气藏是罕见的超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该类气藏的储渗空间具有显著的多尺度特征,基质与多尺度裂缝、断层介质的渗透率级差相差5~6个数量级,常规渗流理论难以准确描述其流动规律和开发机理。为此,基于单裂...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气田白垩系气藏是罕见的超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该类气藏的储渗空间具有显著的多尺度特征,基质与多尺度裂缝、断层介质的渗透率级差相差5~6个数量级,常规渗流理论难以准确描述其流动规律和开发机理。为此,基于单裂缝流动物理实验结果及流体力学理论,结合多尺度裂缝几何信息,应用均化理论和体积平均尺度升级方法,将多尺度介质划分为5个流动系统,建立了考虑介质间的非稳态窜流多尺度耦合流动数学模型,并应用有限体积法对耦合流动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和数值试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裂缝中具有不同的流动特征,随缝宽增加流速加快,流动模态发生变化;(2)多尺度耦合流动模型与双重介质模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导数曲线具有不同趋势特征;(3)应用所建立的多尺度耦合流动模型成功解释了气藏实际试井数据,模型能够反映实际地层中的流动过程。结论认为,超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多尺度耦合流动模型揭示了多尺度裂缝以及致密基质间逐级动用、协同供气的开发机理,可为类似气藏制订合理开发技术政策及气藏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克拉苏气田 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 多尺度裂缝 多流动模态 耦合流动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rvoir micro structure of Da'anzhai Member of Jurassic and its petroleum significance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SW China
17
作者 PANG Zhenglian TAO Shizhen +6 位作者 ZHANG Qin YANG Jiajing ZHANG Tianshu YANG Xiaoping FAN Jianwei HUANG Dong WEI Tengq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1期68-78,共11页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study of microscopic reservoir features using core analysis,cast and fluorescence thin sections inspe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n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study of microscopic reservoir features using core analysis,cast and fluorescence thin sections inspe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n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and quantitative examination of pore size and geometry using mercury injection,nano-CT and nitrogen adsorption,reservoir rock of Da’anzhai Member were divided into 9 types,while storage spaces were divided into 4 types and 14 sub-types.The study shows that sparry coquina is the most promising reservoir type.Pores that smaller than 1μm in diameter contribute 91.27%of storage space volume.Most of them exhibit slot-like geometry with good connectivity.By building up storage space models,it was revealed that micron scale storage spaces mainly composed of fractures and nanometer scale pores and fractures form multi-scale dual porosity system.Low resource abundance,small single well controlled reserve,and low production are related to the nano-scale pore space in Da’anzhai Memer,whereas the dual-porosity system composed of pores and fractures makes for long-term oil yield.Due to the existence of abundant slot-like pore space and fractures,economic tight oil production was achieved without st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SICHUAN basin Da’anzhai MEMBER coquina storage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multi-scale FRACTURES ISOTHERMAL adsorption micro-nano po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企业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估
18
作者 王世豪 刘寒冰 +8 位作者 张荣 陈坤 赵琛 刘菁 梁家辉 师华定 谷庆宝 徐新良 黄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53-2564,共12页
本文基于重金属企业数据,分析了长江流域涉重金属重点企业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基于重金属污染“源-径-汇”过程,构建了企业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流域企业重金属污染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企业及污染物排放口主要分布... 本文基于重金属企业数据,分析了长江流域涉重金属重点企业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基于重金属污染“源-径-汇”过程,构建了企业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流域企业重金属污染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企业及污染物排放口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干流水系、鄱阳湖水系和太湖流域。江西、湖南、云南和四川是冶炼企业的主要分布地区,重金属污染物种类最多。污染源危险性较高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江苏和云南等地。污染物传输途径中高危险性县域主要分布在江西、江苏、安徽、湖南等地。污染受体脆弱性在上游四川、重庆,中游湖北以及下游地区表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中、高脆弱性县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四川、安徽、重庆等地。长江流域约有14.26%的县域重金属污染综合风险等级为高或极高,中、高风险县域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和江苏等地,此外四川、云南、安徽、湖北和重庆部分县域有污染超标的风险,未来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控措施降低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重金属污染 多源数据 风险评价 县域尺度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成熟老探区石油持续增储上产潜力与技术对策
19
作者 李国会 战剑飞 +6 位作者 康德江 刘强 孙海雷 韩雪 吴伟 张金友 李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8,共10页
松辽盆地北部已进入较高程度勘探开发阶段,常规的油气发现与开采难度不断增大。从历次油气资源评价过程出发,介绍了油气勘探理论和油气资源评价技术进步带来的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石油资源潜力变化。以超级盆地思维为引领,结合页岩层系... 松辽盆地北部已进入较高程度勘探开发阶段,常规的油气发现与开采难度不断增大。从历次油气资源评价过程出发,介绍了油气勘探理论和油气资源评价技术进步带来的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石油资源潜力变化。以超级盆地思维为引领,结合页岩层系内页岩油成藏理论研究取得的新认识,重新梳理了中浅层含油气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并根据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常规油、致密油的剩余资源潜力与分布规律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松辽盆地北部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具体攻关建议。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共发育上部、中部和下部3套复合含油气系统,包括10个简单油气系统,构成了中浅层全油气系统,预测常规油和致密油待发现资源量在30×10^(8) t以上;常规油剩余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复合含油气系统的萨尔图油层和葡萄花油层,古龙凹陷和三肇凹陷的源上葡萄花油层、龙虎泡阶地近源斜坡区的多层位以及西部远源斜坡区的萨尔图油层,具有亿吨级高效增储和快速上产的资源潜力;致密油剩余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复合含油气系统的高台子油层和下部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扶杨油层,大庆长垣中南部和三肇凹陷内的宋芳屯-肇州低隆起的扶余油层以及齐家-古龙凹陷的高台子油层,有望形成2个亿吨级、2个5000万吨级勘探开发新场面。精细勘探,精准开发是成熟老区换发新活力的有效途径,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助推了老油田原油的持续高产和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油气资源 复合含油气系统 油气藏有序聚集 规模增储 高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天文旋回地层划分
20
作者 苟红光 林潼 +4 位作者 房强 张华 李山 程祎 尤帆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97,共9页
根据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对吐哈盆地胜北洼陷沁探1井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开展旋回地层学分析和沉积噪声模拟,并利用识别出的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来研究地球轨道周期对湖平面变化的驱动作用,进而进行天文旋回地层划分。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对吐哈盆地胜北洼陷沁探1井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开展旋回地层学分析和沉积噪声模拟,并利用识别出的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来研究地球轨道周期对湖平面变化的驱动作用,进而进行天文旋回地层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①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在自然伽马曲线中可识别出12.8~51.1 m,3.0~11.9 m,1.1~3.6 m和1.3~2.4 m的沉积旋回,比例关系为21.0∶5.0∶1.5∶1.0。根据天文调谐与相关系数估算出水西沟群沉积速率为3.3~11.7 cm·ka-1。②天文调谐后的时间域序列显示水西沟群长偏心率周期为405 ka、短偏心率周期为99~131 ka、斜率周期为32.6~35.0 ka、岁差周期为20.0~24.8 ka,证明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沉积过程受到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沁探1井八道湾组(未钻穿)、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的持续时间分别为3.0±0.1 Ma,4.1±0.1 Ma和9.0±0.1 Ma。③地球轨道旋回对陆相湖盆的湖平面升降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沁探1井水西沟群的沉积噪声模拟证明了~1.5 Ma超长周期可控制台北凹陷早—中侏罗世湖平面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学 米兰科维奇旋回 天文年代标尺 沉积速率 沉积噪声模拟 湖平面变化 水西沟群 侏罗系 胜北洼陷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